拉动内需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14:24: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拉动内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消费券与拉动内需

1消费券发放的背景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群体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查看全文

拉动内需的好商机奥运经济论文

摘要:奥运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参与最广泛的体育盛会,已经不仅影响到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等产业的发展,而是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能有效地带动主办城市和地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举办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的促进作用,不仅向世界展示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且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奥运经济;直接效益;间接

Abstract:Asthemostfamousandinfluentialsportsgalaxy,OlympicGameshasnotonlyrelateitselftothedevelopmentofsportscultureproductsandserviceindustry,butalsotheeconomicgrowthofthehostingcity.Itcaneffectivelypullthelocalinvestmentdemandandconsumptiondemand,andeventheeconomyofthehostingcountry.BeijingOlympicGamesprovesitssignificantroleinpushingforwardtheChineseeconomyinadditiontodisplayingtheimportantachievementsofChinaineconomy,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andsocialprogresss.

Keywords:Olympiceconomy;directbenefit;indirect

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创造的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而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并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阶段性经济发展加速的经济现象。奥运经济可以分为直接奥运经济和间接奥运经济两大部分。直接奥运经济是为举办奥运会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和围绕开发奥运资源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直接为举办奥运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围绕开发奥运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间接奥运经济指在奥运会举办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举办城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指标发生改变的活动,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素质提高、生态环境改善、新增长点和新产业的培养等。

一、奥运经济直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

查看全文

奥运经济拉动内需的好商机分析论文

摘要:奥运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参与最广泛的体育盛会,已经不仅影响到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等产业的发展,而是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能有效地带动主办城市和地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举办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的促进作用,不仅向世界展示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且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奥运经济;直接效益;间接

Abstract:Asthemostfamousandinfluentialsportsgalaxy,OlympicGameshasnotonlyrelateitselftothedevelopmentofsportscultureproductsandserviceindustry,butalsotheeconomicgrowthofthehostingcity.Itcaneffectivelypullthelocalinvestmentdemandandconsumptiondemand,andeventheeconomyofthehostingcountry.BeijingOlympicGamesprovesitssignificantroleinpushingforwardtheChineseeconomyinadditiontodisplayingtheimportantachievementsofChinaineconomy,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andsocialprogresss.

Keywords:Olympiceconomy;directbenefit;indirect

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创造的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而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并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阶段性经济发展加速的经济现象。奥运经济可以分为直接奥运经济和间接奥运经济两大部分。直接奥运经济是为举办奥运会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和围绕开发奥运资源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直接为举办奥运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围绕开发奥运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间接奥运经济指在奥运会举办的过程中能够引起举办城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指标发生改变的活动,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素质提高、生态环境改善、新增长点和新产业的培养等。

一、奥运经济直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浅谈如何让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并已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急剧放缓,2009年1月CPI上涨1.0%,增速连续第九个月回落,CPI的连续走低使通缩风险越发加大。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推出了多种措施来扩大内需,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中向市民发放消费券拉动内需是在短期内刺激经济,恢复市场信心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杭州市首开中国消费券先河。今年1月24日,杭州市向市、区两级持证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约1.55万户)、企业退休职工(约31万人)、市本级注册在内的小学、初中、高中生(26万人)发放3个月使用期的消费券,每人100~200元,总价值为1亿元。1月24日至2月5日的11天中,共回收消费券102.08万张,回收额2041.6万元,带消费券的小票额4207.59万元,拉动放大效应2.06倍。此外,成都市也向37.91万困难群体发放了消费券,每人100元,总价值3791万元,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充分验证了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重要作用。

但是,对消费券拉动内需效果的置疑仍不绝于耳。有人担心消费券反而会增加居民储蓄,还有人顾虑此举扬汤止沸,对全局作用不大。如何让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促进杭州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杭州真正在全国树立起有效使用消费券拉动内需的典范,就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发放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放消费券是解决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等消费四大问题的突破口和“催化剂”,不仅有利于扩消费、拓市场,也有利于提升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围绕“领得方便、用得满意”,继续发放好、使用好消费券,才能使杭州真正在扩消费、拓市场上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

其次,要进一步克服发放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的困难和障碍。中国百姓有着储蓄消费的习惯,即“在储蓄保障下消费”的心理定势,哪怕后顾基本无忧的公职人员也不例外。这种习惯是消费券拉动内需的最大障碍。不改变这种心理定势,就不能形成与发达生产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心态,“内需拉动为主”的目标仍旧很难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消费预期的支配作用,所谓“消费预期”,即评估消费结果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消费行为产生消费结果,消费预期支配消费行为。尽管很难在短时间里改变大众消费习惯,但可以利用消费预期机制改变消费行为,实现在通货紧缩或内需不振动时拉动消费的目的。因此,只有让消费者产生动用货币储备进行“抢购”的消费预期,才能让消费券有效拉动内需。一要让中低收入者成为消费券的持有主体。这是因为,高收入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消费预期,发给他们消费券虽符合公平原则,但不符合效用原则。最好有一个策略安排,让高收入者有自愿放弃消费券的可能。二要让消费券的使用控制在日常生活消费范围内;三要制定人民币与消费券合理的兑换比率,通过“折扣效应”让消费预期发生作用;四要规定消费时限。这种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利用储蓄消费习惯改变储蓄消费习惯。

第三,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和有效落实市民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办法。《杭州市市民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公布实施以来,在拉动全市内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应该在健全完善和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要建立配套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发放对象,并不断地扩大受惠范围;进一步提高发放标准,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发放的组织工作,认真制定消费券发放方案,落实人员做好发放组织工作,在指定的时间内尽快发放到位,确保应发尽发,推动发放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进一步扩大使用的范围和提高优惠标准,有效提高广大市民使用消费券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对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消费券在发放、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严禁消费券倒卖、套现。要切实加强对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的监察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查看全文

房地产市场营销趋势对国家拉动内需作用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及周期性规律;当前房地产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住房金融的风险控制及经营取向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房地产业的三次重大发展均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业发展历程都有着周期性规律、把握房地产市场周期性变化规律,有利于调控市场供求矛盾、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体制与机制的市场化、与消费观念更新配套的住房按揭贷款、商品房空置率增加,超过风险控制线、房地产市场体温仍在升高、房价增幅回落,销售趋淡、调控房地产业信用总量,约束市场扩张规模与速度、适度控制住房开发贷款增量,调整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内在结构、积极拓展住房按揭贷款市场,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启动住房公积金贷款市场,拉动住房市场需求、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入世后我国房地产金融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经营取向周期性规律发展趋势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处于住房难的大国来说,2001年最令人鼓舞的转折就是告别了城镇住房短缺时代。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突破20平方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与此同时,理论界与产业界就“泡沫论”、“过热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研究房地产市场的经营发展趋势,把握市场的机遇与风险,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业与住房金融的稳健运行,也是关系到国家通过拉动内需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及周期性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房地产业的三次重大发展均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近20年,每次都呈现6~8年的周期性规律。第一次高涨期来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农业及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国有企业在短缺经济中购销两旺。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住房问题开始得到关注,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兴建职工住宅,并以福利形式分配给员工,这种解困式的住宅大多数建造于本单位周边的空闲土地上,虽然没有现在小区的规模与环境,但总量相当巨大。这些房产至今仍然是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居所。第二次高涨期起始于1988年《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修改之后,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使房地产作为商品流通有了法律依据,这股蕴藏的住房需求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爆发出来。当时房地产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南部沿海城市,例如,海南、广州、珠海、北海等,而房地产类型也集中于写字楼、宾馆、酒店及别墅,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当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公司和旅游度假等社会需求。这一特殊的高涨阶段由于盲目圈地、盲目开发、盲目投资、价格炒作,而于1993年上半年落下帷幕。第三个高涨期起始于1998年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分配住房实行货币化住房补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有效拉动了社会需求。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国家清醒地认识了中国房地产长期低价运行,市场尚未开发的现实,采取了启动和扩大内需,推进住宅建设的政策,从而刺激了住宅消费,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业发展历程来看,都有着周期性规律。而我国短短20几年的房地产发展过程其周期性也特别明显,即房地产业总是从萧条走向繁荣,而房地产市场一般不会永远持续繁荣,它总是与经济增长质量、增长速度、市场需求及购买力联系在一起,并在高潮期以后进入调整期,在调整中酝酿新的高潮。

查看全文

审计项目计划报告

一、同级预算执行审计(8个)

以促进健全公共预算制度、规范预算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围绕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以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为重点,准确把握和客观评价同级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一)财政部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检查财政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关注部分支出事项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留资金、年初预算不细化、部分非税收入不进入预算等对预算管理的不利影响;检查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关注当年预算在实际执行中是否存在偏差的情况;检查财政资金管理的效益,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关注财政支出结构,检查“三农”、民生支出是否到位,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2009年6月末结束)

(二)地税系统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促进地税部门依法行政、严格征税、强化内部控制为目标。重点审计地税部门有无减、免、缓税和先征后返问题;有无混淆税款入库级次,影响上级收入问题;有无税收不实和卖税获取分成问题;是否存在税款过渡户和税费合一问题;有无混淆税种造成挪用专项资金和占用省级资金问题;是否存在税收票证管理使用、手续费提取、业务费管理使用等方面不规范、不合规问题。(2009年6月末结束)

(三)国家金库*支库审计。重点审查地方税收收入和非税性财政收入解缴入库情况,收入退库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情况,财政拨款支付是否及时合规。(2009年6月末结束)

(四)县直其他部门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促进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对民政局、检察院、司法局、城乡开发建设管理总体战指挥部、教育局(含拉动内需资金)等5个单位进行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关注部门是否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改革各项规定,揭露财政资金虚报冒领、转移挪用等违法违规问题以及滞留闲置、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特别要关注部门管理的用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的分配、拨付、管理及使用情况,对一些涉及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深化预算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6月末结束)

查看全文

消费券发放利弊及对策透析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出口受到重创,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积极扩大内需显得尤为重要。成都、杭州等地方政府先后采取了发放消费券的方式,与台湾地区全民发放消费券政策以及蒙代尔的中国万亿消费券建议相呼应,来满足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现实之需。首先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发放消费券的背景和现状,其次,利用相关数据和经济学原理从利弊两方面对消费券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发放消费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消费券;扩大内需

1我国消费券发行的背景

发放消费券的提出源于经济学家美好的构想:消费券能带动几倍于现金的消费量,同时由投资者消费倾向引导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增加合适的产能,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论文百事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认为,1万亿元消费券可拉动有效需求增长3.5%,而如果把消费券控制在三个月内花完,则可拉动有效需求上升14%。与此理论相适应,美国、日本、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曾发放过消费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学者们认为在我国发消费券的效果要远远好过直接发放现金。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刘植才表示,发消费券而不发货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一部分人不会把这部分政府投入资金全部用于消费;其次和我们的消费习惯有关,有调查显示,中国人的消费倾向是53%,也就是说赚100元会消费53元,47元被储蓄。这就说明,如果发放货币,从消费习惯出发,会有大部分资金被用于储蓄等其他途径。

在这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作为对国家出台4万亿元巨额投资计划以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回应,各地也相应出台了许多刺激需求的办法。南京、杭州、成都、广州和东莞等市政府试行发放消费券就是其中之一。

查看全文

旅游业扩大独特作用思考

扩大内需,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引导、刺激并满足国内需求,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进而减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源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这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对国内需求的强调却持续至今。从1998年起的连续八年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中,扩大内需都被放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并逐渐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方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再次强调“要正确出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可见,扩大内需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8年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春天”。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党中央对旅游行业通过自身发展,努力扩大内需的重托。正是有了扩大内需这一柄“尚方宝剑”,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变得名正言顺,并且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内旅游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发展旅游有助于扩大内需也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各类研究中对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作用却言之甚少。

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满足国内需求的功能。比如农业,对应的当然是国内需求,但是在人口增长放缓,单个个体对粮食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多出来的粮食只能出口,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很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是一个基本趋势。要想扩大内需,往往只能扩大一个家庭食品支出以外的部分,因此可以说农业生产以外的多数产业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会对扩大内需产生积极作用。如果只是简单的扩大内需,旅游业的独特作用就难以充分显现。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矛盾层出不穷,这就对既有的扩大内需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旅游业能不能适应这些新的要求,从根本上也取决于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独特的作用。

执行扩大内需政策以来比较突出的矛盾大体上有:1、投资需求增长过快,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2、扩大内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3、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了低收入者无力消费,中高收入者不愿过多消费。4、扩大内需和对外出口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上述四个问题,专家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而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特征,天然地有助于这四个问题的解决。旅游业之所以能对扩大内需产生独特作用,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旅游业是一个从需求方来体现其特征的产业集合,这与绝大多数产业都不相同。具体来讲,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体现:

1、旅游业对应的是服务类的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

扩大内需的途径,一个是消费,另一个是投资。自1998年以来,中央扩大内需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增发国债,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此政策的要点在于增加政府投资。从实际的情况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虽然显著,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我们的经济刚一起飞,就随时面临着需要“软着陆”的考验。另外,投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传导时间较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有可能出现滞后。更为重要的是,投资从本质上看是为了未来消费而对当前消费的一种节约,因此投资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还是要由消费来接盘。所以说,没有正常的最终消费,投资终究是无的放矢。10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2000年为73%,2001年下降到48%,2003年下降到40%,2004年降至37%。目前中国内需的两方——消费趋冷,投资过热,可谓冰火两重天。针对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在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扩大内需的任务而言,促进消费需求都将是重中之重。旅游需求主要是对服务的需求,服务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总体上不存在产品的积压,对经济的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在各种服务业中,像商业、运输、金融多数是为生产、销售、投资服务的,是最终产品的“中间投入品”;而旅游业和文化、体育、娱乐、餐饮、家政等则主要属于服务业中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其对需求的作用较之“中间投入品”更为明显。在我国服务业中,“中间产品”的发展相对较快,而“最终产品”的发展比较滞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查看全文

旅游业独特作用调研报告

扩大内需,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引导、刺激并满足国内需求,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进而减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源于19**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这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对国内需求的强调却持续至今。从19**年起的连续八年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中,扩大内需都被放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并逐渐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方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再次强调“要正确出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可见,扩大内需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年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春天”。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党中央对旅游行业通过自身发展,努力扩大内需的重托。正是有了扩大内需这一柄“尚方宝剑”,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变得名正言顺,并且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内旅游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发展旅游有助于扩大内需也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各类研究中对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作用却言之甚少。

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满足国内需求的功能。比如农业,对应的当然是国内需求,但是在人口增长放缓,单个个体对粮食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多出来的粮食只能出口,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很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是一个基本趋势。要想扩大内需,往往只能扩大一个家庭食品支出以外的部分,因此可以说农业生产以外的多数产业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会对扩大内需产生积极作用。如果只是简单的扩大内需,旅游业的独特作用就难以充分显现。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矛盾层出不穷,这就对既有的扩大内需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旅游业能不能适应这些新的要求,从根本上也取决于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独特的作用。

执行扩大内需政策以来比较突出的矛盾大体上有:1、投资需求增长过快,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2、扩大内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3、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了低收入者无力消费,中高收入者不愿过多消费。4、扩大内需和对外出口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上述四个问题,专家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而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特征,天然地有助于这四个问题的解决。旅游业之所以能对扩大内需产生独特作用,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旅游业是一个从需求方来体现其特征的产业集合,这与绝大多数产业都不相同。具体来讲,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体现:

1、旅游业对应的是服务类的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

扩大内需的途径,一个是消费,另一个是投资。自19**年以来,中央扩大内需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增发国债,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此政策的要点在于增加政府投资。从实际的情况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虽然显著,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投资过热,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我们的经济刚一起飞,就随时面临着需要“软着陆”的考验。另外,投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传导时间较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有可能出现滞后。更为重要的是,投资从本质上看是为了未来消费而对当前消费的一种节约,因此投资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还是要由消费来接盘。所以说,没有正常的最终消费,投资终究是无的放矢。10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2**0年为73%,20**年下降到48%,20**年下降到40%,20**年降至37%。目前中国内需的两方——消费趋冷,投资过热,可谓冰火两重天。针对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在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扩大内需的任务而言,促进消费需求都将是重中之重。旅游需求主要是对服务的需求,服务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总体上不存在产品的积压,对经济的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在各种服务业中,像商业、运输、金融多数是为生产、销售、投资服务的,是最终产品的“中间投入品”;而旅游业和文化、体育、娱乐、餐饮、家政等则主要属于服务业中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其对需求的作用较之“中间投入品”更为明显。在我国服务业中,“中间产品”的发展相对较快,而“最终产品”的发展比较滞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查看全文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点评之九

消费券,在充当新年“送温暖红包”的同时,还能否发挥撬动内需、拉动消费、刺激经济之“魔棒”的作用?

春节前夕,杭州拿出上亿元财政资金向市民派发每人100元或200元的消费券,惠及人群达67万,在全国引起连锁反响。不少网民称赞这是政府关怀民生的善举,但也有人表达不同的意见和疑虑。

消费券,在充当新年“送温暖红包”的同时,还能否发挥撬动内需、拉动消费、刺激经济之“魔棒”的作用?

投资搞项目与出钱发“红包”

杭州市政府19日开始向特困户、退休市民、残疾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发放面值为20元,成人每人200元,学生每人100元的消费券。

据悉,消费券春节前生效,有效期三个月,使用商家达到400多家,包括联华华商超市、国美电器、苏宁电器(行情股吧)、银泰百货等品牌商业网点,华立通信、金松电器、摩托罗拉手机、华日冰箱等杭州本地电器制造商,48个杭州旅游景点以及当地主要影剧院和体育场馆。持券消费享受一定的让利折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