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13:41: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扩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研究生扩招论文
据报道,教育部2009年将扩招5万全日制硕士生,同比增长5%,这些扩招的名额主要用于招收参加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集中在MBA、MPA等专业硕士学位。原本只有具备数年工作经验才能报考的MBA、MPA等专业硕士学位,今年将首次向应届本科生敞开大门。
这则消息对于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来说显然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毕竟考研曾经是很艰难的一份“工作”,曾经遥不可及的MPA、MBA等现在门槛低到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也可以迈进。教育部似乎在为金融危机下难以就业的大学生们找到了出路。然而,这一扩招是否可以达到目的就前景不那么乐观了。首先,研究生上课收费,对于那些家境并不富裕很想尽早找到工作的人的帮助不大,毕竟读出研究生一样是找不到工作,还增加了家庭负担,所以这部分人的就业仍然是一个问题。其次,我国研究生扩招8年,2008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首次下降,这说明大学生逐渐放弃了通过考研回避求职压力的想法。对于大学生来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可能短期内好转,工作再难找,迟早是要面对的,早找早安心,晚找更被动。而这一扩招让本想逃避的人找到了靠山,让大学生们习惯于逃避现实似乎不应是我们的教育该引导的方向,一时逃避可以,但终将要面对残酷的现实,那个时候又会有多少人不能接受这些而选择自杀呢?第三,两年或三年后,当这批研究生毕业,和07,08级本科生一起争抢工作时,又会有多少本科生能有工作呢,对于我们来讲,这将是最大的灾难,毕竟学历还是很多企业看重的,到2011年,国家又能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呢,尽管那时候金融危机也许已经过去了,难道是博士生扩招吗?最后,让我们假设这样的确可以解决问题,那么,研究生们该上什么内容的课呢?依然是研究性不和市场接轨的,陶醉于我们自己所建桃花源中吗?应该说,这次的扩招应该还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只要教育部不要连续好几年一直大幅度的扩招,像大学生扩招似的。毕竟这是非常时期,当然要有非常手段,与其让大学生们待业,不如让他们在学校多接触知识,以备将来之用。但是问题在于,如果高校还是以目前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那么研究生出来一样没有工作。作为一个本科生,我感觉到现在所谓的专业知识都是相当浅显的,没有任何的深入和专业,老师总是说研究生才可以掌握的更深入,然而现在的研究生和市场也无法接轨,像小语种、生物技术…在当时报名的时候都是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的人却面临着无工作可做或者没有可以接受的工作的窘境,有些专业则是“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国家为了培养所谓“大学生人才”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收效甚微,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当然要想体制一下子完全改善毕竟属于天方夜谭,但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比如让本科生实习。我说的实习不是现在部分学校那样作为一门课程来实习,而是真枪实弹的,到企业、工厂去,不强求,但是给优秀的人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接触未来我们可能会从事的职业,且不一定是现在学习的专业。这首先就要求国家给那些实习企业资金补贴,其次要求学生提高能力,并通过实习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科研和市场结合,做出产品实现盈利,这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说法太功利性,大学应该是一个陶冶情操的地方,可是当面对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或者待业大学生,这些都只是空中楼阁。再者,市场化并不一定真的不能摧毁什么,柳传志日理万机依然坚持读书,并将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如此良性循环。只要方法对,我们就可以达到目的。
总之,我们现在没法看到未来会怎样,也会有很多人担忧自己的未来,我想目前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能力,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和可能性,其余的,就让未来去说吧。
高校扩招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本文对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的情况做了简要的论述,初步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同时对扩招的度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从扩招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比较,教育大众化和农村学生负担能力,扩招和教育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扩招和教育经费来源,扩招和毕业生就业以及知识失业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得出扩招应该暂缓的结论。
[关键词]高校;扩招;经济学分析
1引言
始于1999年的这次高校扩招,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增长,更为当时我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这一经济政策提供了很好的支撑。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也受到影响,国际市场萎缩,国内需求不旺。国家企图通过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国内市场,但这一措施并无多大效果,于是政府将希望寄托于教育消费。高校扩招既有政府扩大内需的目的,也有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目的,既有学生的愿望,也有高校本身的愿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扩招也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比如招生数目的快速增长给高校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高校师资队伍、基础设施以及管理制度的不配套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等。因此高校扩招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如何权衡其利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政府应该进行扩招吗?或者说,政府扩招会增进还是损害社会福利?如果政府有权扩招,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近几年政府对高校扩招?扩招的度又如何把握?现在扩招是否适当?本文拟就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2政府干预高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经济学将社会产品分为私人品和公共品。所谓私人品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私人品的生产将是有效率的,政府不需干预。而所谓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例如国防、教育、公路、路灯等产品。由于公共品存在着外部效应,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搭便车行为。如果排除搭便车的成本非常高昂,那么通过市场来生产公共品是缺乏效率的。由于在市场情况下生产者不能将生产产品的收益全部占为己有,产品的提供将比实际需要的要少。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其目标是向接受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传授进入社会各个职业领域就业或者满足入学者其他需求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表面上来看,高等教育具有私人物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但同时由于它给受教育人带来了效益之外,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外部社会效益,因此,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混合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部分性质,也同样因为如此,政府干预高校是有效率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物品,存在搭便车问题。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如果诱致性创新是新制度安排的唯一来源的话,那么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社会最优。国家干预可以补救持续的制度供给不足。理性的统治者必能矫正制度安排的供给不足(林毅夫,1989)。高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必然也存在着外部性,如果任由其诱致性变迁,会导致供给不足,因此,政府的强制性变迁是必要的,这又为政府干预高校提供了一个理由。
百万扩招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精准扶贫理念已细化到高职教育。就扶贫对象而言,其具备解决生存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双重属性;就定位而言,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职扩招切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体现出了高职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作用。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的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也显露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扶贫对象间、高职扶贫联动性要求与参与主体担责程度、人才脱贫和地区脱贫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联合多层面、多主体参与合作、共担责任、聚集资源,并将终身教育的理念注入到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中。
关键词:百万扩招;高职教育;质量扩招;精准扶贫;技能培养
扶贫脱贫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其中教育脱贫是“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扶贫重在扶智,扶智重在教育,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方式,其助力脱贫使命重大,任务艰巨。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百万扩招政策的第二年。在这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肩负着百万扩招、培养技能型人才、保障社会就业使命的高职教育如何发挥教育脱贫、职教脱贫的关键作用,如何落实扩招、巩固脱贫成果,政府部门如何强化责任、统一部署,高职院校如何凝聚共识、落实保障,市场、社会如何协同发力、互为补充,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必要之举和有力保障。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释义和现实价值
(一)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释义。2015年10月,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了“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方向和策略,将教育作为脱贫的重要措施。2016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资金向职业教育倾斜等举措。由此可见,精准化理念已经注入到教育扶贫之中,细化到职业教育领域。首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就国家扶贫攻坚项目而言,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建档立卡的社会贫困人口,识别标准为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的贫困标准线,指标为人均年收入。经过多次提升,2019年中国现行贫困标准线为人均年收入3747元。其特点为经济贫困者,解决的主要是生存性需求。而高职教育的扶贫对象则具备双重属性:既是贫困户,又是受教育者,既要解决生存性需求,还要解决发展性需求。例如贫困地区初、高中毕业后的辍学者,这部分对象若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很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继续成为贫困人口。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贫困家庭的占了很大比例,在校贫困生比例要高于本科院校。因此,高职教育对象与精准扶贫对象的契合度很高,它不是兜底式的扶贫,是在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帮扶方式精准落实的理念下,对因能力尤其是技能不足造成贫困的受教育者进行帮扶的扶贫方式。其次要认清高职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定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整个职业教育进行了宏观谋划,“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这表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已具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良好工作基础,同时也确定了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实践进程中的战略地位。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再次提到高职教育,并提出百万扩招任务。百万扩招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扩招主体为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这几种非传统应届生源,简称为“一主三辅”。这部分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占相当大比重,让这些人接受高职教育,接受职业技能再培训,进而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顺利实现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个人命运,实现家庭脱贫。因此,高职扩招切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体现出了高职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作用。(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价值。一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提高扶贫质量、摆脱代际传递、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高职教育是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类型教育,是最贴合社会发展、与产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实现脱贫任务有其自身优势。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是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有效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能掌握一门或以上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产业需求的实用专业技能,快速上岗,收入尚可,“职教一人,脱贫一家”,因此是“扶贫先扶智”的典范。此外,高职院校在为受教育者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承担为社会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责。据有关统计,全国职业院校每年要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上亿人次,贫困人群是其主要对象[1]。因此,高职教育作为教育脱贫的主抓手,通过造血式帮扶,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从而提高扶贫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精准扶贫。二是进行有质量的扩招是改善当前因技能缺失或不匹配市场需求而造成就业难等贫困现状的有利举措。根据调查,在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普遍缺乏科技务农或进城就业的劳动技能。因此,让这部分群体重返校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能够改变他们贫困的现状。高职扩招的出发点是国家宏观大局,目的是服务产业、助力行业、促进就业。高职扩招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招生布局向发展急需、民生紧缺、贫困地区以及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倾斜,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等多元模式。考虑到群体的特殊性,政府还不断加大资助力度,扩大奖助学金收益面,提高了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极大地缓解了能力贫困群体因经济贫困而无法提升能力造成的贫困复制和流动固化,有效地平衡了产业需求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不均衡问题。三是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彰显出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底色就是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现实情况是贫困人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人们对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都远低于发达地区,因此在天然弱势条件下,追求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结果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大步迈向普及化阶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多元化”和“适需性”[2]。高职教育使得高等教育面向的生源群体更为多元,更能适应当前产业升级人力资源短缺的需求,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高等性的错误解读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定位的摇摆不定所造成的高职教育边缘化的特质,将高职教育与精准扶贫聚焦结合在一起,能使更多农民、普通工人家庭的子女获得教育公平的机会,从而体现教育公平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果回顾和当前反思
百万扩招教学管理工作模式研究
【摘要】百万扩招政策对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将随之发生转变。在迎接变革与挑战时,高职院校应结合信息化管理手段,将“信息技术+”衍生的创新方法应用好。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后面临的生源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与管理方法陈旧等问题,提出了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调整组织架构、开发软件功能与加强数据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育;百万扩招;教学管理;工作模式
自1999年起,高职院校每年的扩招力度一直在增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1]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高效发展。
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概述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在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上拥有独特的地位,是人才输出的主要源头之一。百万扩招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多元化手段逐步解决当前特定群体的就业困难问题,与高职院校“就业优先”的办学目标极为类似,是稳定就业的重要前瞻性政策[2]。在以往的扩招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向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倾斜的趋势,使自身的发展丧失了独特性,高职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因而百万扩招政策实际上也是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良好契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社会生源广泛加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势必要发生转变,在学生数量与生源结构变化的带动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将愈发光明。
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带来的挑战
扩招政策对高校师资影响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师资数量;高校扩招
【论文摘要】: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以来,我国教育在教育质量发面出现了一定滑坡,文章从高校师资力量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谈了高校师资力量匮乏的表现,社会观念,政策,高校,教师四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
我国自1997年提出高校扩招政策以来,由此产生的扩招数量扩张与师资相对不足和平均质量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毫无疑问,高校师资力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师资力量不足,有很大弊端:对学校来说,从长期看降低了它的产品的质量--毕业生的质量。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必然影响人才培养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高校师资不足的表现
扩招政策后高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招数量扩张与总体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扩招后师生比例的变化明显,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与专任教师的比率为8.137%,至2004年生师比已经上升到15.153%,但专任教师数和教职工数的增幅远小于在校生数量增幅。
高职扩招生源商务英语课程标准探索
一、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扩招生源商务英语课程标准构建
技能提升和学历提升的需求是高职扩招生源主动寻求继续学习机会的主要因素,课程的实用性是高职扩招生源应考虑的首要因素,在构建课程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职业发展和个体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比例、教学目标、内容侧重等方面向促进技能习得的方向倾斜。成果导向理念遵循由学习成果决定教学内容的原则,通过对高职扩招生源学情的全面调研,把握扩招生源对于课程学习的具体需求和目标,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发展规划,配合企业专家指导,形成可供学习者选择的、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标准,指导扩招生源课程教学的开展。本研究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外语外贸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企业典型岗位需求、商务英语高职扩招生源内在需求等因素,确定商务英语专业扩招生源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扩招生源就业面向岗位群的提炼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外语外贸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成果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再对任务成果相对性的知识、能力、素质分别进行同类合并和归纳,运用BLOOM教育目标分类动词,分类分层刻画专业预期学习成果,细化转化为教学标准模块,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确保专业课程标准精准对接岗位职业标准,支撑高职扩招生源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基于成果导向,分析行业发展需求、企业典型岗位需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行业企业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工艺和规范集合,是从事特定行业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元素应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职业领域范畴的技术、工艺和规范等要素转化为教育领域范畴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成果导向理念聚焦职业能力,强调通过职业教育学习者应掌握是从事特定行业职业技能,学习成果应该细化为具体的可达成的能力指标,每一个能力指标应有明确的要求,每个要求应有详细的课程对应。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能力的典型体现,围绕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高职教育的核心能力,制订每一个核心能力相对应的明确要求,以此为基础“反向设计”课程标准,基于预期成果的需求确定教学标准涵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确保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扩招生源专业课程标准精准对接外语外贸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支撑高职扩招生源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本研究基于企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形成外贸业务员、外贸电商专员、外事文员商务英语专业扩招生源岗位群3个,外贸业务员岗位群涵盖外贸客户开发、核算外贸出口报价和书写发盘函、还盘函操作、缮制和审核签订进出口合同操作、出口托运、报检报关和投保操作等10个典型工作任务;外贸电商专员涵盖外贸电商选品、外贸电商文案写作、外贸电商数据分析、海外社交媒体营销、外贸电商销售策略等8个典型工作任务;外事文员涵盖国际票务预订、国际商务信函撰写、国际商务会展等10个典型工作任务。
三、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预期学习成果
,“反向设计”课程标准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标准制订,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预期学习成果,运用BLOOM教育目标分类动词,分类分层刻画专业预期学习成果,即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形成专业课程教学标准。BLOOM教育目标分类动词能有效地将学习成果进行分类,将学习成果进行细化分类成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块。志与美的情感,基本无差错地在外贸电商平台上“运用”商务英语技能和商务技能“制订”跨境网络营销活动策略,提升产品转化率。这句对学习成果描述的句子运用了BLOOM教育目标分类动词中认知目标范畴的“展示”“运用”“制订”,学习成果描述清晰、准确。布鲁姆将教育目标领域分为认知范畴(CognitiveDomain)、技巧范畴(PsychomotorDomain)及态度范畴(AffectiveDomain),并分为不同的层次。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划分为记忆(低层次)、理解(低层次)、应用(低层次)、分析(高层次)、评价(高层次)、创造(高层次)六种层次。如能够展示对英语语言技能知识和商务技能基本知识的理解,并能识别和阐述其在国际商务服务和对外贸易中等领域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态度领域(AffectiveDomain)划分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如能“展现”对党和国家历史的理解,在从事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服务、对外贸易服务领域等领域的相关学习、社会实践、实习与工作过程中能够展现对党、国家、社会、企业、社区、家庭及岗位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展现”在BLOOM教育目标分类动词中态度领域的涵义为“形成品格”,属于态度领域的高级范畴。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一共七个层次。如能够在用户需求调研和项目开发、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产品改良和新想法,“设计”商务英语专业职场实践的新方案。“设计”在BLOOM教育目标分类动词中动作技能领域的属于高级阶段中“独创”的范畴,适用于描述学习的最终成果。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标准构建运用BLOOM教育目标分类动词,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预期学习成果,使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行为动词+操作对象,分类分层刻画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如掌握各类外贸合同类型的履约流程(知识);能够分析和制定国际营销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能力);遵守国家标准规定,养成严谨求实的精神(素质)。
高职百万扩招教学管理改革研究
摘要:为了实现高职百万扩招后的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对扩招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了分析,即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学习目的明确,对学习时间和空间有特殊要求,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籍管理、教学单位编排、教学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评价等方面均面临着新的挑战。提出了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教学管理创新的突破路径:合理实施调研,了解学生需求;制定适用于扩招生的教学管理制度;弹性灵活地安排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立德树人,做好柔性化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应在充分调研后制定适用于扩招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系统性学习。
关键词:高职;百万扩招;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1扩招学生的学情特点
1.1知识结构存在差异。扩招学生由于自身学习方法、家庭条件、地域条件等众多原因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文化水平、学习基础上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社会阅历的不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传统的以固定班级为授课形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方法和理论化的教学内容等均不适用于扩招教学安排。1.2学习目的明确。扩招生源社会阅历差异较大,都有过不同时间、不同程度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对自身的能力水平有充分的认知,而且明确自身需要提高的方向。因此,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渴求度较高,对实践技能的提高也有着确切的追求目标,希望通过高职院校教师的指05导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获得提升,拥有一技之长,改变现阶段的生活和工作现状。大多数扩招学生受到过军队或社会的洗礼,纪律性强、心智成熟,对知识实用性的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在扩招人才培养计划设置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1.3对学习时间和空间有特殊要求。扩招学生具有社会生产者和知识学习者的双重身份。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他们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业,在工作、学习、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上需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生活安排来设置灵活多样的学习进度安排,进行分类管理。应根据学习需求编制适合扩招学生学习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制定柔性化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帮助扩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百万扩招学情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挑战
扩招生源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学习目的、学习时间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籍管理、教学单位编排、教学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评价等方面均面临着新的挑战。扩招生源学习目的明确,具有强烈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强化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应以更高、更柔性的理论知识和更强、更实用的技能提升来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安排上,应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突破空间的限制,可结合具体的实践场所来有针对性地提升扩招生的实践技能和知识水平。扩招生源的增加、培养规模的扩大均对高职院校现有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课程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普通高校扩招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综合考虑多种制约因素,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适当的“度”应控制在年均增长7-13%为妥。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连续三年大幅度扩大招生,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从1998年的643万上升至2001年的1214万,几乎翻了一番。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数,2001年为757万,比1998年的361万增长1.1倍。(注:教育部.1999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00.5.29.)(注:教育部.2000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02.6.14)三年来的大幅度扩招,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孝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不仅提高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也增大了社会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供给量。但是,近三年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基本条件的改善却相对滞后,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等办学条件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使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就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近三年扩招前后的办学基本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一、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的变化
学校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大要素构成的。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和学生、校舍、仪器和图书四个方面,缺一不可。本文着重考察近三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教学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四个办学条件的变化状况。同时,借用教育部于1996年颁布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下文简称《标准》)中的“生均”概念,如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用房面积等作为衡量办学条件变化的指标。
表11998-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的变化
高校后扩招期困惑之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2004年,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国的高校经过几年的规模快速扩张,目前进入了一个后扩招期时代。本文首先探讨了高校在后扩招期所面临的一些困惑,然后分析了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深层次原因,最后论述了高校解决后扩招期困惑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后扩招期困惑
1999年,中国内地普通高校招生160万,比1998年大幅增长52万,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一个规模快速扩张的新时期。在其后的两年,2000年招生220万,2001年招生250万。截至2004年,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2000万,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从此进入到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造了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比《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预期的时间提前了几年。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高校进入了一个后扩招期时代。
一、高校后扩招时期的困惑
1.“扩招一圈地运动一再扩招”的怪圈。高校扩招,必然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投资不足,校舍、图书、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不足,管理体制和师资条件在短时间内跟不上扩招发展的需要等。因此,学校要应对扩招就必须大规模建设新校园,从而为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要培养高水平人才,要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设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以后,高校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逐年增长。2004年与1998年相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了近1000万人。按国家规定的平均每个大学生占有建筑面积30平方米计算,全国增加1000万在校大学生需要增加建筑面积3亿平方米。按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000元计算,全国增加1000万大学在校生需要建筑经费3000亿元。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经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绝大多数高校的校园建设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这对收入来源单一的我国高校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压力。为缓解压力,高校不得不进一步扩大规模,通过做大来弥补由于建设新校园所引发的资金缺口。由此,便形成了“扩招一圈地运动一再扩招”的怪圈。持续扩招,超负荷运转状况导致了非良性循环,使高等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超常发展和连续扩招也正在冲击着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带来高层次人才的供需失衡,引发高智力人才积压。
2.高校负债率过高与还贷压力过大。1999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并相应的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贷款,很多高校抓住发展机遇,使在校生规模成倍增加,并且一次性征地数干亩,用于建设生态化、智能化、现代化的一流新校区。但高校建设的大举扩张,却遭遇国家教育投资有限的瓶颈。同时,大的资金缺口又不可能完全靠学生学费来填补,于是大规模建设投资的主要渠道便来源于银行的贷款,即所谓的“举债兴教”巨额贷款投资在短期内使高校基本建设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高校面临着巨额利息的财政风险。高校负债率过高与还贷压力过大,困扰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扩招之下的高校特困生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扩招以后,特困生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本文对特困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困难形式作了简要论述,并对如何更好地解决特困生问题及其扩招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招生并轨以来,高校特困生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社会及高校自身也为解决该问题作出了不少努力。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不断上扬,特困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加大,他们愈来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这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扩招工作的稳步推进。
一、高校特困生因何而“困”?
特困生,就是“在校期间月收入(包括奖学金和各种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本人基本的学习生活费用无法支付的学生,称为生活特别困难学生(简称特困生)”。特困生是在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和收费制度改革以后才日益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
现阶段高等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就必须有一个大发展,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但大发展就必须大投入,而面对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缴费上大学就成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选择。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决定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又明确指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1]。
实行缴费上学、扩大招生规模既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志,又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但伴随而来的必然是特困生的出现及其人数的暂时增加(见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