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13:20: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扩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论国际技术垄断与扩散关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来说,技术垄断和技术扩散是一对矛盾。为了继续拥有技术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需要进行技术垄断;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环境,便于整合全球优势资源,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发达国家又不得不将有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发展本国民族经济,也会利用一切机会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就技术垄断和技术扩散这一问题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关键词:技术垄断技术扩散跨国公司

在经济和知识全球化中,国际先进技术的拥有者通过国际性的技术垄断,抑制了先进技术的扩散,增强了对技术和产品市场的控制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额利润。而对作为技术引进方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技术扩散作为其技术进步的重要外部途径,不仅在静态意义上提高了其技术存量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削弱国外的技术垄断优势,而且在动态意义上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促使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为破除技术垄断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可能性。技术拥有方与技术引进方在政治和经济山的利益冲突导致了其实施的各种国际技术垄断和技术扩散机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冲突,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种技术垄断与扩散机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在协调性。

一、国际技术垄断与国际技术扩散的冲突

国际技术扩散和国际技术垄断对技术拥有方和技术引进方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国际技术扩散与国际技术垄断之间必然存在对立与冲突。

1.国际技术垄断限制了国际技术的扩散

查看全文

期刊自引知识扩散速度研究

科学出版物构成一个巨大的知识扩散系统,引文作为研究者在获取和利用知识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常用于揭示知识扩散的特征与规律[1]。引文分为自引和他引两类,自引是科学引文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引文知识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依据引用主体的层次差异,自引可分为作者自引、期刊自引、学科自引、语种自引、机构自引等不同类型。和他引一样,自引可以借助数学工具和模型进行计量分析[2]。以往学者们常常从评价计量学角度切入,探讨自引所导致的引文指标膨胀对科学评价效果的影响,研究内容多围绕期刊自引可能引发的强制自引、不当自引、过度自引等负面问题展开,而忽视了自引在科学交流方面发挥的积极价值和功效,关于自引知识扩散速度的研究相对有限[3]。Bonzi和Snyder、Shah等人曾先后证实作者自引比他引更具时效性,研究者对自己的前期成果非常熟悉,所以会优先引用自己新近发表的成果,甚至不必等待漫长的出版周期,在文献正式发表之前就将其纳入参考文献列表当中,使其提前进入引文交流系统,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引用时滞;而他引往往需要研究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进行搜寻和比较、阅读和吸收,并最终施以引用,这一过程既耗时又费力,导致他引明显滞后于自引[4-5]。Lin和Huang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而言作者自引确实更具时效性,但是对于新近发表的被引文献来说,自引与他引之间无明显的差别;作者认为开放获取、电子预印本等新兴的出版模式,缩减了文献发表周期,并提升了文献的可获得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引在引文时效性方面的优势[6]。上述几项成果都是针对作者自引现象开展的研究,至于期刊自引在知识扩散的过程中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时效性优势,仍未可知。引用延时(也称引用时滞或引文滞后)是指文章从发表到获得引用的时间间隔,常以年为单位,由施引文献的发表年份减去被引文献的发表年份计算获得。引用延时指标在衡量以引文为载体的知识扩散(或称知识传播、知识交流、知识流动)速度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引用:Nakamura等描述了供应链各个子领域之间的知识速度[7];汤易兵等刻画了供应链研究分支领域知识扩散的速度以及知识整合的情况[8];Wang和Zhang比较了国内与国外的引用延时差异,发现国内引用较之国外引用更具时效性,能够更早达到引用高峰[9];王亮等将引用延时赋值为边权,构建引文时序网络,并测量知识扩散速度[10]。此外,引用延时指标被引入专利计量中,用于考察专利技术传播与扩散的速度,例如,贵淑婷和彭爱东以专利文献为节点、以引用延时为边权建立加权有向时序网络,对技术扩散速度及其演化过程进行定量分析[11];Wang等借鉴引用延时概念,将技术学习时滞定义为专利从获得授权到被新专利引用的时间间隔,用于测度企业学习授权专利的速度[12]。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一方面,关于自引知识扩散速度的研究成果较少,且都是针对作者自引的计量分析;另一方面,引用延时指标被广泛地应用于衡量知识扩散速度,其有效性已经获得了充分的检验,但是相关研究并未区分自引与他引。鉴于以上情况,本文计划从期刊自引角度切入,围绕“自引较之他引是否更具时效性冶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计算2009—2018十年间WebofScience(WoS)收录的管理学文献的自引与他引的引用延时,借此考察期刊自引与他引的知识扩散速度,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对引用延时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展示和分析,重点通过自引与他引的引用延时的比较,揭示自引这一特殊的引文交流形式在知识扩散过程中的速度优势。

1数据与方法

期刊自引是指施引文献与被引文献来自于同种期刊的现象,一篇文章若包含适当数量的自引,说明文章与期刊的主题契合度较高,一种期刊若拥有适当比例的自引,说明期刊的报道方向连续和稳定[13]。本文以JCR在2009—2018年间收录的管理学期刊为样本,从WoS中获取样本期刊十年间的发文及引文数据,分别计算自引与他引的引用延时。WoS收录了各个学科具有较高质量和影响力的国际期刊,采用该平台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与权威性,也可适当规避由于考虑期刊声望等引用动机导致的引用偏离[14]。本研究采用的样本数据的获取、处理及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下载2009—018年每个年度JCR在“管理学(Management)冶学科类别下收录的期刊列表,通过WoS、Scopus数据库以及各个期刊的官方网站对每种期刊的刊名进行逐个核查,尽可能细致全面地收集其自创刊以来的更名信息以及刊名的各种拼写和缩写形式。第二步,从WoS核心合集中进行刊名检索,时间区间限定为2009—2018,所有文献类型都包含在内,下载各篇文献的题录信息(含参考文献),并导入Excel中加以汇总和整理,数据下载时间为2019年6月22日。第三步,结合每篇文献题录信息中包含的SO(出版物名称)、J9(长度为29个字符的来源文献名称缩写)、JI(来源文献名称缩写)、CR(引用的参考文献)等字段,对施引和被引文献的来源期刊(刊名)进行匹配,匹配过程中期刊更名以及名称缩写等情况都考虑在内,识别出期刊自引关系对。第四步,提取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的发表年份信息,将样本集合中的被引文献分为自引和他引两类,计算每篇被引文献的引用延时(施引文献的发表年份减被引文献的发表年份),以单篇文献为计算单位。据初步统计,2009—2018十年间管理学期刊发表各类文献101057篇(施引文献),共包含参考文献记录5562215条(被引文献),其中,308646条为期刊自引,占全部参考文献的5.55%,各年度的相关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2•参考文献分为自引和他引两类,表中的自引证率与他引证率是指参考文献集合中自引与他引的占比。参考文献数=自引文献数+他引文献数,自引证率=自引文献数/参考文献数,他引证率=他引文献数/参考文献数,自引证率+他引证率=1。上述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的题录信息及其引用延时数据构成本研究的样本集合,随后开展的统计分析均以此为基础展开。

2研究结果

2.1自引与他引引用延时分布情况的共时分析。首先计算各个引用延时对应的被引文献在全部被引文献中所占的比例,自引与他引文献分类统计,如图1所示,实线显示了相应引用延时的自引文献在全部自引文献中的比例,虚线显示了相应引用延时的他引文献在全部他引文献中的比例。然后,计算各个引用延时所对应的被引文献集合中自引文献和他引文献各自的占比,即不同引用延时所对应文献集合的自引证率与他引证率,结果分别如图2的实线和虚线所示。此外,我们还将引用延时20年以内的曲线放大后放置于坐标图中,以便更为清晰地显示自引与他引的引用延时分布规律及其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单篇文献的引用延时相差很大,其中,最大引用延时达到118年,覆盖了WoS收录的最大时间范围(WoS收录的文献可追溯至1900年,而本文获取的发文数据截止至2018年)。由图1可知,分别有3.86%的自引和0.64%的他引为即年引用(引用延时为0);当引用延时为2年时自引曲线达到峰值,他引曲线的峰值却出现在引用延时为4年时,也就是说,自引的高峰出现在文献发表后的第3年,而他引的高峰则出现在文献发表后的第5年;在2年及以下、5年及以下、10年及以下三个引用延时的时间区间内,自引的比例分别为21.80%、47.86%、74.58%,他引的比例则分别为7.97%、24.96%、50.76%,可见相比较于他引来说,自引更为集中地分布在较短的引用延时范围以内;自引和他引的两条曲线在引用延时为8年时出现了交叉,当引用延时小于8年时自引文献的比例明显大于他引,而在发表时间超过8年(相对陈旧)的被引文献中,自引的比例小于他引。图2显示出不同引用延时所对应的被引文献集合中,自引文献与他引文献各自的占比,我们将其称为参考文献集合的自引证率和他引证率。全部参考文献中,自引证率和他引证率分别为5.55%和94.45%,我们以此平均值为参照,对各个引用延时所对应的被引文献集合的自引证率与他引证率进行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发表当年就获得引用的文献集合中(引用延时为0),自引证率为26.30%,他引证率为73.7%;引用延时为1年和2年时,被引文献集合中的自引比例分别为14.12%和11.69%,远大于5.55%的平均自引证率;随着引用延时增大,自引证率不断降低,而他引证率则持续上升,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样以8年为界,当引用延时小于8年时,各个引用延时所对应文献集合的自引证率普遍大于平均自引证率(5.55%),而当引用延时超过8年时,自引证率开始小于平均自引证率。可见,自引更多地出现在引用延时较短的情况下,而他引则更多地出现在较为陈旧的被引文献中。综上,通过自引与他引的引用延时分布规律的共时分析与比较,本文证实了自引较之他引确实更具时效性,引用延时越低,自引文献的比例越大,自引证率越高,而且自引比他引提早两年达到引用高峰。自引文献更为集中地分布在引用延时较短的区间之内,以引用延时8年为界,引用延时较短的被引文献中自引的比例较大,而较为陈旧(引用延时大于8年)的被引文献中他引的比例更大。在关于不同引用延时对应文献的自引证率和他引证率的比较中也发现,自引更多地出现在新近发表(引用延时较小)的文献中,而在较为陈旧的被引文献中自引的比例很低,新旧文献的划分同样以8年为界。随着引用延时增加,自引证率降低而他引证率增大,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显然期刊自引更倾向于选择新近发表的文献。2.2自引与他引引用延时的历时变化规律。历时分析以2009-2018十年间管理学期刊各年度刊载的施引文献及其包含的被引文献为对象,展示自引与他引的引用延时在各年度的分布情况,并考察其在整个观察期内的变化趋势。历时的分析和比较从多个角度展开,相关统计数据分别如图3-图6所示,横坐标为施引文献的发表年份。前文的共时分析初步证实自引更具时效性,而历时分析则主要是为了验证在较长的时期内,自引的时效性优势是否长期而稳定的存在于各个年度,这种优势又是否随着时间变化加强或者减弱。(1)图3小提琴图是根据各年度发表的施引文献所包含的参考文献的平均引用延时(或称平均年龄)绘制而成,展示了各年度自引与他引的引用延时的整体分布情况,左右两侧分别代表自引和他引,两类文献的引用延时差距一目了然。自引的引用延时普遍小于他引,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都明显低于他引。十年间自引与他引的引用延时的极大值有所增大,但整体分布情况并没有显著变化。图3各年度自引与他引引用延时的整体分布情况(2)由图4可知,十年间全部样本文献的自引与他引的平均引用延时分别为7.82和13.36;各年度自引的引用延时平均值(即参考文献的平均年龄)分布在7.22-9.09之间,中位数为5或6;各年度他引的引用延时平均值维持在12.87-13.70,中位数在9-11年间变化;自引文献的平均引用延时(平均年龄)低于他引5-6年。从平均值和中位数的历时变化趋势来看,自引和他引的引用延时平均值都略有增长,但是增长势头并不显著;自引与他引在平均值和中位数两个方面的差值保持基本稳定,十年间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或者下降的趋势。(3)为了更为直观地比较自引与他引在不同引用延时时间段内的分布情况,我们以每5年作为一个引用延时区间,统计各个区间内自引文献和他引文献的比例,结果如图5所示。约40%的自引文献引用延时在5年以内、约70%的自引文献引用延时在10年以内;对于他引文献来说,引用延时在5年以内的文献比例约为20%,10年以内的文献比例约为45%-50%;具体数值在不同年度略有波动,但整体上自引与他引的引用延时分布规律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任意一个年份,自引文献都更为集中地分布在较短的引用延时区间内,自引的时效性远大于他引。(4)常见的期刊评价指标,如即年指标、两年影响因子和五年影响因子,分别建立在即年、两年和五年引文数据之上,所以即年、两年和五年可以视为引文分析的三个关键时间区间。鉴于此,本文分别统计各个年度,上述三个时间区间内(即引用延时分别为0年、1-2年、1-5年)的自引文献和他引文献分别在全部自引文献和全部他引文献中的比例。由图6可知,各年度即年自引文献(引用延时为0年)在全部自引文献中的比例保持在3%-5%之间,而即年他引文献在全部他引文献中的占比仅为0.6%-0.8%;两年自引和两年他引的比例分别为15%-20%和7%-8%;五年自引和五年他引的比例分别保持在40%-50%和24%-26%。可见,上述三个关键的引用延时区间内,自引文献与他引文献比例的差距很大,也就是说,相比较于他引,自引更加集中地分布在上述三个关键时间段内,自引文献在发表当年就获得引用的比例远远大于他引,两者相差5-7倍;而在两年和五年时间段内,自引的比例约为他引的2倍。可见,期刊自引在文献的及时性方面更具优势。就十年间的变化趋势来看,上述三个关键时间区间内的自引文献和他引文献在全部自引文献和全部他引文献中的比例都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说明管理学期刊所包含的参考文献的及时性整体有所下降,这也与图4中自引和他引文献平均年龄有所增加的研究发现相吻合。6所展示的相关统计数据从多个方面证实了自引较之他引更具时效性,主要研究发现包括:自引更加倾向于选择新近发表的文献,较为新颖的文献获得自引的可能性更大,自引文献的年龄也明显低于他引,参考文献越新,自引文献与他引文献占比的差别越大。就十年间的历时变化情况来看,自引在时效性方面的优势并非偶然或者暂时的,而是一种长期而普遍的存在。此外,从发展趋势来看,自引与他引在引用延时方面的差距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性,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增强或者减弱的趋势。2.3文献自引证率与其引用延时的相关分析。文献的自引证率,即单篇文献所包含的参考文献列表中的自引占比,是文献自引程度的衡量指标。单篇文献所包含的参考文献的平均引用延时,代表着其知识来源的新颖程度。将上述两类指标的年度值导入SPSS,逐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我们将其相关系数汇总如图7所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单篇文献的自引证率与平均引用延时(即参考文献的平均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这种负相关关系普遍存在于各个年度。上述两类指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解释为,一篇文献包含的自引参考文献越多,则其引用延时的平均值越小,来源知识越是新颖及时。从历时变化情况来看,Spearman相关系数值在不同的年份有所波动,但是十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2009年的-0.135降至2018年的-0.240,说明负相关的程度不断加强。通过相关分析再次证实期刊自引有助于降低参考文献的平均年龄,加快知识扩散的速度。综上所述,在以引文为载体的知识扩散过程中,自引与他引是两种不同的引文形式,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知识来源,反映了一篇文献的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其来源期刊内部和外部知识的利用程度,而引用延时则表征着知识来源的新旧程度。本文借助文献计量手段,从多个角度证实了在以引文为载体的知识扩散过程中,期刊自引作为一种特殊的引文形式,其时效性更强,知识扩散的速度更快。换而言之,借助期刊自引所获得的知识更为新颖及时,而研究者从外部渠道所获得的知识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3结论与讨论

查看全文

硬膜外阻滞药物扩散论文

Therecognitiononspreadoflocalanestheticintheepiduralapaceof2050patientswithepiduralblockadeanesthesia

XuDepeng,JiangXuecheng,ZhanYucai,HuNingli.DepartmentofAanesthesiology,97thHospitalofPLA,Xuzhou,JiangSu221004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preadandtheinitiativedoseoflocalanestheticsintheepiduralapacewithdifferentlevelofepiduralpuncture.MethodsThenumberofdermatomesblockadeatthelevelofepiduralpuncturewereobtainedafteradministrationofinitiativelocalanestheticsdosein2050patientsundergoingepiduralblockadeanesthesia.Therequireddoseoflocalanestheticstogetanalgesiaperdermatomewascalculatedaccordingtotheanestheticsdoseandthenumberofdermatomesblockade.ResultsThenumberofdermatomesblockadetowardsthecranialandcaudalwasnotsignificantdifferenceinmiddleepiduralblockade,butthenumberofdermatomesblockadetowardsthecranialwassignificantlylessthanthattowardsthecaudalinlowepiduralblockade.Thetotalnumberofdermatomesblockadeinmiddleepiduralblockadewassignificantlylesscomparedwiththatinlowepiduralblockade.Thedoseoflocalanestheticsperdermatomewas(1.31±0.53)mlinmiddleepiduralblockade,whichwassignificantmorethan(1.14±0.50)mlinlowepiduralblockade.Thedoseforperdermatomewasdecreasedwithdownwardofepiduralpuncture.ConclusionThedoseoflocalanestheticsperdermatomeinmiddleepiduralblockadewassignificantlymorethantheinlowepiduralblockade.Thedrugspreadtowardsthecranialwasnotsignificantlymorethanthattowardscaudalintheepiduralspaceafteradministrationoftheinitiativedoseoflocalanesthet

传统认为,在硬膜外腔麻醉时穿刺点的高低对局麻药需要量和扩散范围是不同的[1-4],在早期文献还陈述以穿刺为界向头侧扩散大于向尾侧扩散[5],胸椎(T)注入要广于颈椎(C)注入[6],近来有不同的报道[7,8]。为此对近十年2050例硬膜外阻滞麻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在临床中硬膜外穿刺部位对药物扩散的影响论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取材于我院1999,7-2006,6使用的电子版“麻醉登记薄”,检索条件:年龄≥18岁,中位穿刺点(穿刺部位在T6-12之间)和低位穿刺点(穿刺部位在腰部各棘突间隙)[2],复合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不全或失败病例除外,硬膜外阻滞2050例。男1058例,女992例,年龄18-94(平均41.56±16.10)岁,其中老人(≥65岁)238例,体重37-108(平均63.39±10.96)kg,身高1.45-1.89(平均1.65±0.07)m;急诊手术237例,占总数11.56%;手术种类普外科892例,骨科388例,妇产科437例,泌尿科258例等。

查看全文

证券市场传闻扩散对比

一、引言

传闻能通过协调和影响成员的利益来形成公众的社会意愿。传闻也是社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并且其传播在各种各样的事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传闻的扩散能够形成一个国家的公众舆论(Newman,2003)、对金融市场的较大影响(Albert&Barabási,2002)、在战争和疾病爆发时引起社会的恐慌。就传闻的内容来说,其信息内容能够覆盖从简单的闲谈到高级的宣传和市场资料。市场传闻对于证券市场的波动影响尤为突出,已经受到众多学者、政府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传闻一经产生,就会在交易者之间传播、扩散,影响交易者对于传闻的状态:知情与不知情,进而影响交易者的交易行为。证券市场中的交易者通过各种联系(如朋友关系、工作关系等)形成一个网络,它是社会网络的一种。已有的研究表明,交易者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是一种复杂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和小世界特性(Albert&Barabási,2002;Newman,2003)。因此,交易者网络将影响市场传闻的扩散。一个完整的网络扩散过程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二是扩散规则的制定。网络拓扑结构决定着传闻扩散的路径、方式等;扩散的规则可由市场传闻的扩散博弈所决定(李守伟等,2007)。在交易者网络中,交易者只能与局部有限个交易者相关联,从而使得传闻的扩散不是同时波及到网络中的所有交易者,而是最先扩散到传闻交易者的“邻接”交易者,并进一步向外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交易者网络上的相邻交易者对技术扩散采取不同的态度,即是扩散还是封锁,是接受还是拒绝,从而在市场传闻扩散的交易者之间表现出了对市场传闻扩散的博弈。显然,交易者网络上的市场传闻扩散博弈过程不是简单、经典的一对一的博弈,而是一对多的博弈过程。如何构建这个一对多博弈,并且其纳什均衡解是怎样的?更进一步地思考,博弈扩散如何影响市场波动?本文基于一对多博弈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博弈双方的假设,创新性地从策略组合的角度提出了一对多博弈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纳什均衡解及其分析。对于交易者网络的拓扑结构,类似于深度遍历,市场传闻在交易者网络上扩散的步数满足什么规律?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并通过实际的交易者网络给出实证分析。理论模型的建立以及传闻扩散步数的分析,都将有利于指导投资者正确对待证券市场的各种传闻,同时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

二、相关研究综述

传闻扩散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由Schumpeter所创立的传闻理论,然而对传闻扩散的系统研究却是由Everett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Rogers,1995)。综观国内外研究,传闻扩散模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潜在竞争者总体统计行为的宏观层面(AggregateLevel)的数学模型;另一类是基于潜在竞争者个人采纳决策行为的微观层面(IndividualLevel)的仿真模型(张廷等,2006)。宏观层面的数学模型主要分别由Bass、Fourt、Mansfield提出(Bass,1969;Fourt,1960;Mansfield,1961)。其中,经典的扩散模型是EdwinMansfield提出的农场主推广革新模型。假设在t=0时,一项新的革新被介绍到一个确定的拥有N个农场主的社会里,假定在时间Δt内采用这项革新的农场主数ΔP与在此之前已采纳了这项革新的农场主数P及还不知道这项革新的农场主数N-P成正比,即ΔP=CP(N-P)Δt,其中C为扩散系数。令Δt→0,得微分方程dPdt=CP(N-P)。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这个模型是成功的,众多学者的技术扩散模型研究也基本上是基于这个控制方程或其变化形式。然而,上述常微分方程有一个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前提假设:新技术采用的群体的增长是确定性的,即P(t)是t的函数。事实上,它忽视了传闻出现的不确定性,以及扩散的随机性。尽管有的学者考虑了扩散的随机性(段茂盛,2001),也有的学者提出了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改进模型(陈旭,2005),但是他们大都基于交易者均匀分布的假设。没有考虑到交易者群体的结构、交易者对新技术采用的客观性(成本)和主观性(风险)。微观层面的仿真研究主要是由计算机技术和模拟仿真思想的发展推动的。这类仿真模型主要有Agent模型(Garcia,2005)、元胞自动机(Golden-berg&Efroni,2001)、渗流模型(Percolation)(Gold-enberg&Libai,2000)、临界值模型(Granovetter,1978)等,其中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应用最为广泛。微观仿真模拟的基本思想认为个体状态取决于其邻居的状态,少数个体的状态逐步影响周围个体,以此引起了该状态的传播与扩散(宣慧玉,高宝俊,2002)。这些微观仿真模型都注意到了个体与群体的网络结构关系以及扩散的规则,但是在结构关系上还大都处于对规则网络上扩散的仿真模拟,还有部分研究是基于随机网络做出的,然而对复杂网络上的扩散过程模拟较少。由于复杂网络(ComplexNetwork)能较好地模拟客观世界,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复杂网络上的传闻扩散过程进行研究。对复杂网络上的扩散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著名的传染病模型SIS和SIR,但这些结论同样适用于市场传闻在交易者网络上的扩散(Pastor-Sator-ras&Vespignani,2001)。研究结论主要有:在规则网络中扩散阈值是一个不算很小的值;在小世界网络中,扩散阈值明显地比规则网络中小;在同样的扩散强度下,扩散在小世界网络中所波及的范围明显大于其在规则网络中所波及的范围(Moore&Newman,2000)。如果说,从规则网络到小世界网络,扩散行为还只是量上的不同,那么,无标度网络上的扩散行为则表现出了和前两者迥异的性质。在无标度网络上,要么没有正的扩散阈值,要么扩散阈值非常接近于零(Pastor-Satorras&Vespignani,2001)。虽然SIS和SIR模型能从扩散阈值上表明网络拓扑结构对扩散的影响,但是没有考虑到网络节点对待扩散所采取的策略或态度。而且,很少有学者从博弈的角度研究复杂网络上的扩散过程。根据网络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复杂网络上的博弈应该是可变的多主体博弈。

从博弈的主体来看,众多研究者对“二人”博弈进行了研究分析,也有不少学者将博弈方的个数从2个扩展到多个或群体,研究了群体博弈行为。刘德海等(2004)分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博弈问题,构造了一对多的重复博弈模型。王桂强等(2006)基于群体博弈构造了空间网状结构的“博弈网”,其实质是一个完全规则网络。然而,市场传闻在交易者网络上的博弈扩散过程并不是主体不变的重复博弈过程,也不是在完全网络上扩散的,而是一个博弈主体不断变化的一对多博弈,是一个在复杂交易者网络上的扩散,并且这个复杂交易者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特征。

三、市场传闻扩散的博弈模型

查看全文

国外新产品扩散模型研究论文

1990年MAHAJAN等对新产品扩散理论的研究作了系统的回顾和展望,归纳总结了Bass模型问世后的研究文献,认为研究成果是从9个方面放宽Bass模型的限制性假定而取得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指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如下11个方面对新产品扩散理论进行深化和扩展:①已有的研究只涉及价格或广告因素对扩散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引入其他营销组合变量并进行实证;②产品的特征已引入到扩散模型,未来应进行开发过程的优化产品设计决策研究;③在产品代际相互影响扩散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产品换代的可能性和多代产品定价建模;④已有的研究在下一代产品上市决策分析中没有考虑价格影响,未来应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⑤高科技共生性产品捆绑上市的扩散模型研究;⑥竞争者与产品增长的关系研究;⑦供给约束的进一步研究,使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供给控制产品的生命周期;⑧市场干预对产品扩散的影响;⑨综合时间和空间维度建模以评价上市策略对扩散的影响研究;⑩在负面口头传播重要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Bass模型的多阶段扩展中口头传播影响的实证研究;(11)研究销售“起飞”现象。

这篇权威的综述文献发表至今已过去了17年,关于新产品扩散的模型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尝试对1990年以后国外新产品扩散模型研究的新进展作一次总结,并参照上述文献中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导意见,分析研究现状的优势与不足。

1990年以来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大的方面:①对Bass模型的改进和扩展;②脱离Bass模型体系构架全新模型。

1新产品扩散的改进扩展模型

Bass模型是新产品营销研究的主要平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依然垂青于对它的改进和扩展。

1.1加入营销组合变量

查看全文

防止禽流感疫情扩散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检验检疫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宁波、厦门、深圳、珠海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商务、经贸委(厅、局)、商务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经贸局,海关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各直属海关:

省报告,湖北武穴市一养鸡专业户和湖南武冈市一养鸭户发生禽流感疑似病例,进一步的诊断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地政府已依照《动物防疫法》封锁了疫区,采取了扑杀、强制免疫等扑灭措施。目前疫情已得到控制,尚未发现人员感染。为切实保护我国畜牧业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防止禽流感疫情扩散,现就有关问题紧急通知如下:

一、各地检验检疫、质量技术监督、商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禽鸟屠宰加工及禽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严防禽流感疫区的禽鸟及其产品进入加工、销售环节。在疫情解除之前,农业部门划定的疫区范围之内的有关禽类及其产品的加工企业必须立即停止生产,已经生产的有关产品就地封存,不得投放市场。

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督促有关加工、流通企业规范进货渠道,严格索证索票制度,完善购销档案,不得加工、存放、经营来自疫区的禽鸟及其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要加强对屠宰厂的管理,督促企业切实做好禽类产品的检疫检测工作;并立即通知有关企业,暂停从广西、湖南、湖北3省(区)组织禽鸟及其产品出口;有关出口许可证发证机构立即暂停签发来源于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的活鸡、鸡肉产品的出口许可证。

三、各地商务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制定肉类产品市场应急保障预案,完善地方储备制度,适时组织调控市场,维护市场稳定。

四、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必须严格把关,严防禽流感疫情传出。自通知之日起,各地检验检疫机构暂停接受广西、湖南、湖北3省(区)的出口禽鸟及其产品的报检;对尚未离境的上述地区出口禽鸟产品海关不予放行,并应立即通报、移交当地检验检疫部门。

查看全文

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扩散研究

摘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中央所赋予的全国性的改革先行区域,其在所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广扩散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论文以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为视角,从时间、动力因素和扩散机制三个维度来探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的扩散规律。研究发现,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扩散,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S”形曲线增长模式;在主客体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政策创新的扩散机制得以形成,在扩散的过程中,主要受到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策扩散机制、横向水平竞赛中的学习机制和模仿机制的影响,动力因素在扩散机制的作用下产生了政策扩散的结果。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扩散;动力因素;扩散机制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赋予部分地方政府以实现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承担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兼并着中国改革风向标的任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党中央、国务院于2013年8月正式批准设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承担着政府职能改革、金融制度、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的任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中央的广泛关注,故此中央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的形式对政策创新成果进行扩散。作为一种政策创新,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在不同批次政策扩散值得研究。论文以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为分析视角,研究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扩散的过程,通过讨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时间的变化趋势、动力因素以及扩散的机制,为理解这一政策提供新的视角,并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推广扩散提供借鉴。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政策创新与扩散相关研究

20世纪6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积极推动政策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经过Walker、Rogers、Gray、Glor、Berry和Berry等人的努力,政策创新理论得到了发展。1969年美国学者JackWalker最早开始政策创新的相关研究,其通过研究美国各州政府间的政策学习采纳行为,政策创新被定义为一个政府采纳一个对它而言是“新”的项目,而不论该项目以前是否在其他时间其他地点被采用过只要对某个政府(一般指州)而言是新的政策就是政策创新。我国学者在西方学者扩散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扩散机制。公认的扩散机制或者解释框架总共是学习、模仿、社会化、竞争和强制这五种。

查看全文

探究新型扩散现象与控制

摘要:近年来,我国许多娱乐场所出现了滥用新型现象的问题,主要包括冰毒、摇头丸、等新型。由于社会转型期引发新型问题、社会对新型宣传、认识不够等。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公安机关应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堵源截流,强化查缉吸、贩毒工作力度;各级部门应协作配合,落实具体措施等对策。公安机关还是加大力度去打击控制新型的流通,使得娱乐场所远离。

关键词:娱乐场所;新型;泛滥;控制

当前,在广西诸多娱乐场所中滥用新型问题日益严重。所谓新型是相对海洛因、大麻和可卡因等传统而言,主要指人工合成的精神类,“新型”的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所以又被称为“俱乐部”等。如何去打击控制娱乐场所新型泛滥现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娱乐场所新型泛滥现象

(一)娱乐场所滥用新型现状

1、娱乐场所新型的历史性

查看全文

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

[提要]在梳理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关系的研究。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对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且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对同种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存在差异,同一社会网络类型对不同的农业技术扩散影响也存在差异。此外,国内外研究普遍集中于单一网络节点的研究,对多元网络节点的研究少。因此,为增强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正面影响和农业技术扩散现实指导意义,需在社会网络时空差异、多元网络节点的社会网络影响和研究方法优化方面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网络;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采纳;农业现代化

一、背景与问题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社会性过程,美国学者瑞安和格罗斯1943年开启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关系的研究,随后Kaivan[1]和鞠洪云[2]等也加入研究领域,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弱、社会网络类型和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农业技术扩散产生影响。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再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国内霍学喜[3]、杨志海[4]、陆迁[5]、陈万明[6]和徐翔[7]等基于实证分析发现,社会网络会对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产生影响,但影响性质和程度因社会网络和农业技术类型等因素不同而不同;国外Nicholas[8]、Lori[9]、Daniel[10]和Yuko[11]等提出农业技术扩散与社会网络主体及其类型有关的观点。因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弄清当前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研究的现状和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有利于厘清社会网络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以及社会网络哪些主体起主要作用,为缩短农业技术扩散时间、促进农业技术采纳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论据。

二、农业技术创新与社会网络关联性研究

(一)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综合效益,通过市场将农业新思想、新技术和旧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得到新的能够长期增值的农产品的过程。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且复杂的系统,包含了研发、推广、改进和应用等,具有难度大、周期长和类型多样化等特点[12]。其实质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别于一般的技术创新,具有更为明显的生物性、风险性、外溢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3]。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属于农业技术创新的一部分,是农业新技术、新思想农民或者农业企业采纳的社会性过程,受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农户和技术推广站等主体的影响。这些主体构成了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的社会网络,不同主体拥有的社会网络及各自所处的网络地位影响着农业技术扩散速度及采纳效率。也就是说,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农业技术创新包含了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被包含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社会网络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扩散和采纳,也影响着农业技术创新。(二)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技术采纳。农业技术扩散是一种农业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从创新源头成圆形向外扩散,并不断被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从事者认识和采纳的过程,其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周围生态环境[13]。此外,农业技术扩散还受到技术、传播方式和接受者等多方机制影响,是一个有着众多主体参与且互相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过程。农业技术采纳则是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从事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对新技术新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和评估后做出接受或者拒绝的行为过程[14]。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之一,而农业技术采纳是农业技术扩散的结果。即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通过社会网络等媒介向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从事者传播,不同类型的农业从事者对其进行感知和评价后决定是否采纳的过程;农业从事者采纳与否是扩散的结果。(三)社会网络。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血缘、亲缘、地缘和业缘构成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特征显著。“差序格局”指以自己为中心,按照与自己距离向外由近及远一圈一圈地划分关系,反映了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农村社会网络与此类似,是以农民个体为节点,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社会网络[13]。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村民都可以作为网络的中心,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与其他节点建立关系,实现共享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就业创业等信息资源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以熟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关系正由感性选择向理性选择转变,农民以自己为中心并根据心理距离的远近及利益诉求程度划分社会关系,传统的社会网络不再适应新时代中的农村发展,社会网络关系也已变得冷漠化和资本化[15]。由于农业技术参与主体的社会网路类型和关系强弱等方面不同,带来对农业技术认知、评价和决定的差异,最终影响农业技术扩散及采纳。

查看全文

国际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关系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来说,技术垄断和技术扩散是一对矛盾。为了继续拥有技术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需要进行技术垄断;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的环境,便于整合全球优势资源,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发达国家又不得不将有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发展本国民族经济,也会利用一切机会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就技术垄断和技术扩散这一问题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关键词:技术垄断技术扩散跨国公司

在经济和知识全球化中,国际先进技术的拥有者通过国际性的技术垄断,抑制了先进技术的扩散,增强了对技术和产品市场的控制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额利润。而对作为技术引进方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技术扩散作为其技术进步的重要外部途径,不仅在静态意义上提高了其技术存量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削弱国外的技术垄断优势,而且在动态意义上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促使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为破除技术垄断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可能性。技术拥有方与技术引进方在政治和经济山的利益冲突导致了其实施的各种国际技术垄断和技术扩散机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冲突,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种技术垄断与扩散机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在协调性。

一、国际技术垄断与国际技术扩散的冲突

国际技术扩散和国际技术垄断对技术拥有方和技术引进方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国际技术扩散与国际技术垄断之间必然存在对立与冲突。

1.国际技术垄断限制了国际技术的扩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