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原因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12:47: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扩大原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乡差距扩大原因试析论文

一、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一)收入差距。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9.6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当大。

1.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2.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随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到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目前已经达到2.9:1的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我国便是其中之一。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扣除物价因素,1990年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约增长62%。

3.农民收入水平比城镇落后8~9年。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只相当于1992~1993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查看全文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有其必然性和非必然性,存在着合理因素和非合理因素居民收入分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结构的反映,非合理因素形成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可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中探询原因。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分配结构的变化,进而在改革实践中导致一些领域的失控,从而婕罟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要提高认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好第二次分配。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必然性和非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约75%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13%的居民接近小康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为2003

年的262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了4.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由343.4元提高到8472.2元,提高了4.1倍。1979年到2003年24年间,城镇和乡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人,分别以年平均6.8%和7.1%的速度增长,消费水平以年平均6.2%和6.4%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不仅远高于我国改革开放前,也远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也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居民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90年达到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为0.397,尔后继续上升,2OO1年超过国际警戒线的0.4,为0.459,2002年达到0.465,2003年达到0.458。这一差距已远远超过法、德、意、英等欧洲经济发达国家④,也高于日本和美国,已开始逼近巴西、墨西哥等一些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拉丁美洲国家的水平。居民收入差距为什么会不断扩大?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分层的本质是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资源有限时,社会不平等程度必然提高,收入差距较大”;“市场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竞争必然导致胜者与败者的分化”;“竞争引起的不平等是一种进步”;等等。能否这样看呢?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一定程度的扩大,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过去,我国收入分配存住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理论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实际上要打很大的折扣。害怕发展多种经济,完全排除要素分配。这样的体制矛盾较少,但不能充分调动人们发展经济、施展才能的积极性,阻碍r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调整昕何制结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突破了原来夫平均的格局,必然带来收入分配差距一定程度的扩大。这种状况,从总体上看,说明过去被压抑的潜在的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了。收入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说明人们的劳动水平和积极性提高了,开拓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创造的财富更多而收入的差别,也在相

当程度上反映r人们的智力水平、劳动能力、劳动积极性、工作机遇和利用市场经济能力的差别.表现劳动成果的差别。所以,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I大]劳动者之间的智力和体力水平、劳动能力r作机遇、家庭赡养人口数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因社会分和各劳动单位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别,以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同带来的差别而形成的人们之问的收入差别,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收入差距中,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健康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部分,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是积极因素,必须肯定,并加以积极保护。然而.在我吲目前人们的收入差别中.包含着许多不正常的、违背社会卜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东西,已经超}Ir弛会全面健康发展所能允许的限度。其主要表现是:

1.非法暴富。我国已仃一个富翁和豪富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但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收入的一半甚至一半以j二。据I址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在全

查看全文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有其必然性和非必然性,存在着合理因素和非合理因素居民收入分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结构的反映,非合理因素形成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可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中探询原因。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分配结构的变化,进而在改革实践中导致一些领域的失控,从而婕罟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要提高认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好第二次分配。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必然性和非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约75%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13%的居民接近小康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为2003

年的262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了4.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由343.4元提高到8472.2元,提高了4.1倍。1979年到2003年24年间,城镇和乡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人,分别以年平均6.8%和7.1%的速度增长,消费水平以年平均6.2%和6.4%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不仅远高于我国改革开放前,也远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也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居民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90年达到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为0.397,尔后继续上升,2OO1年超过国际警戒线的0.4,为0.459,2002年达到0.465,2003年达到0.458。这一差距已远远超过法、德、意、英等欧洲经济发达国家④,也高于日本和美国,已开始逼近巴西、墨西哥等一些两极分化十分严重的拉丁美洲国家的水平。居民收入差距为什么会不断扩大?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分层的本质是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资源有限时,社会不平等程度必然提高,收入差距较大”;“市场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竞争必然导致胜者与败者的分化”;“竞争引起的不平等是一种进步”;等等。能否这样看呢?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一定程度的扩大,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过去,我国收入分配存住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理论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实际上要打很大的折扣。害怕发展多种经济,完全排除要素分配。这样的体制矛盾较少,但不能充分调动人们发展经济、施展才能的积极性,阻碍r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调整昕何制结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突破了原来夫平均的格局,必然带来收入分配差距一定程度的扩大。这种状况,从总体上看,说明过去被压抑的潜在的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了。收入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说明人们的劳动水平和积极性提高了,开拓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创造的财富更多而收入的差别,也在相

当程度上反映r人们的智力水平、劳动能力、劳动积极性、工作机遇和利用市场经济能力的差别.表现劳动成果的差别。所以,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I大]劳动者之间的智力和体力水平、劳动能力r作机遇、家庭赡养人口数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因社会分和各劳动单位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别,以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同带来的差别而形成的人们之问的收入差别,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收入差距中,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健康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部分,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是积极因素,必须肯定,并加以积极保护。然而.在我吲目前人们的收入差别中.包含着许多不正常的、违背社会卜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东西,已经超}Ir弛会全面健康发展所能允许的限度。其主要表现是:

1.非法暴富。我国已仃一个富翁和豪富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但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收入的一半甚至一半以j二。据I址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占人口10%的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在全

查看全文

幼儿心理口吃解释

重复、发音延长或者停止,也就口吃了。但是口吃并不单纯是语言学习的问题,一时的口吃更多的是幼儿心理原因所致。

一、不恰当的模仿行为模仿能帮助幼儿学习语言。

在模仿的过程中,孩子学会基本的语言技能和大量的词汇,但模仿也可能让孩子学会不正确的语音语调、不恰当的停顿方式。如果孩子周围有口吃的人,或者偶然不正确的发音,都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他们有可能会当做一种好玩的技能来练习。因此,会有口吃在孩子间迅速传播的现象。

二、急于表达却难找到合适的语言3岁以后,孩子的语言飞速发展,就像刚刚掌握一门新的技术一样,他们想要做各种语言的练习。他们已经走出家门,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学习着周围的事幼儿心理口吃的三大原因16模仿能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家长学校父母参考阳阳3岁了,会说的字词越来越多,也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发现阳阳一说话就很紧张,张大了嘴,重复几次才能把想说的话说出来。爸爸妈妈开始担心,阳阳怎么口吃了?因此,只要阳阳一开口,爸爸和妈妈就赶紧纠正:“不要着急,慢慢说,再来一遍。”

可情况却适得其反,阳阳口吃现象越来越严重了。这该怎么办才好呢?幼儿到了3岁以后,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词汇量得到突飞猛进的增加。但父母们却开始喜文/浙江省余姚市舜水幼儿园倪爱莲忧参半,因为不少孩子在此时出现了口吃的现象。事实上,口吃是3岁幼儿常见的问题,一点也不足为奇。知识提要什么是幼儿的心理口吃除了一些疾病的影响外,一般来说,三四岁幼儿的口吃是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由于发音、语句停顿不正确而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的问题。因他们在说话时往往比较紧张,有时为了发出正确的声音而张大嘴,深呼吸,全身肌肉绷紧,不由自主地语言幼儿心理口吃解惑重复、发音延长或者停止,也就口吃了。但是口吃并不单纯是语言学习的问题,一时的口吃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查看全文

供销社农资经营调查报告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是供销社传统的主导业务,也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主要工作。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农资经营一统天下,为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最近一些年以来,供销社农资销售徘徊不前,市场份额下降,究其原因,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认真查找原因,提出解决之办法,促使供销社重拾失去之市场份额,继续占据农资市场的主渠道是我们目前应做的一份工作。

一、主要农资商品经营态势

2010年,县供销系统所属农资供应点共销售了化肥1602吨,农药45.6吨,农用薄膜8.3吨,农资商品供应总额234万元,到2012年,全年供应化肥1529吨,农药62.2吨,农用薄膜20.9吨,农资商品供应总额388.4万元。五年间,其中化肥销售下降了0.95%,农药上升了13.6%,农用薄膜上升了25%,农资商品供应总额虽有上升,但剔除价格上升因素外,则相差无几。2012年,全县农资商品销售总额620万元,供销社仅占60%的市场份额。

二、农资销售徘徊不前的原因

近几年来,县供销系统农资经营徘徊不前,市场份额下降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1、以往化肥主要使用对象的水稻种植面积遂减是化肥销售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由原来的双季稻变为单季稻,从2011年起,政府号召“水改旱”,大批稻田改种经济作物,到2012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仅3.7万亩,化肥销售量随之减少。

查看全文

中职班主任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摘要]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就使得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智能设备作为时代的产物,使得媒体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不仅影响到通讯、军事等领域,在教学工作中也深受其益,其中微博、QQ等为表现形式的新媒体技术形式最为普遍和深入人心。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当前网络背景下的中职班主任工作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作为研究对象,希望同行工作者给予批评和指正,并与之交流学习。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媒体;中职;班主任工作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已经是“00后”,他们从小接触网络,手机与电脑比纸和笔更加熟悉,他们也更加习惯互联网,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现状,适当利用新媒体技术。

一、网络时代新媒体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一)信息真假难辨,无有效过滤。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尤其是其中带有煽动性与诱惑性的内容。与此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与机构造谣信息与观念不正的信息,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二)沉迷网络世界,厌恶学习。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下,家长、社会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存在偏见,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失败的学生,入学的很大原因都是为了获取一个毕业证,这样就使得中职生群体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可,就将目标和眼光转向了网络世界,比如网络战绩、网络婚姻等。这些游戏和网站的存在本身并不是有害的,但在中职生这个群体中,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三)网络影响增大,管理难度增大。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让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更加广泛,也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在网络不发达、媒体传播速度慢、影响力小的情况下,校园事件并没有现在这样的普遍性、暴力化。现在的校园事件逐渐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等特征,很大原因是学生受到了网络暴力思想的影响。而信息的便捷获取使得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学生的作业不再是自己思考所写,而是从网上“借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但这些知识的不确定及无过滤也增大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中职教师尤其是中职班主任对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背景下如何管理班级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有的班主任坚定地认为网络、新媒体是管理的大敌,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网络等,但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要在新的形势下更行之有效地管理班级,就应该抓住网络、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为我所用,通过网络与学生更加有效的沟通,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二、中职班主任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查看全文

刑法保障的实现路径探究

本文作者:丁鹏飞工作单位:山西大学法学院

1刑法保障机能的基础理论

目前,学界关于刑法机能到底包括哪些机能的观点不一。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刑法具有两种机能。根据划分内容的不同,有人认为刑法具有维持秩序和保障自由两个机能,也有认为刑法具有保护和保障两个机能[1]。二是认为刑法具有三种机能。具体是指规制机能、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2]。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大多数持此说。三是认为刑法具有诸多机能。主张刑法除了三大主要机能,即规制机能、保障机能、保护机能,同时还具有其他一些机能。在目前的刑法学学界,关于刑法机能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张:一是法益保护机能优先模式,认为我国刑法机能模式应坚持法益保护机能优先模式,适度向人权保障机能倾斜[3];二是人权保障机能优先模式,认为在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发生冲突且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应坚持刑法的人权保障优先于法益保护;三是刑法机能动态平衡模式,认为维持刑法保护机能与保障机能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有利于打击罪犯,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国家刑罚权对公民人权的侵蚀[4]。

2刑法保障机能优先的理论分析

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刑事法治的内在诉求。

2.1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尊重公民的基本人权;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积极贯彻刑事法治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优先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刑法人权保障机能优先。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就业压力空前增大,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各种民生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尊重公民的正当权利,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发挥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可能真正地构建好和谐社会。因此,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查看全文

城乡收入差距试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些影响因素,从计量意义上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城乡差距过大原因的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所存在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就是其中的重要一个。尤其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三农问题被提上了历史日程,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已经是相当一部分农村的现状,由此引起的农村经济、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农村问题从根本上还是收入问题。只有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农村才能稳定,农业生产率才能提高,农业才能持久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城乡收入差距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会关系社会的稳定,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平稳的发展。所以,探索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并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

一、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的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王小鲁、樊纲考察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少收入差距,财政转移支付虽然有助减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场化本身并不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年)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王韧(2004年)考察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城镇化程度,相关制度因素(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某些制度性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影响。最终发现,经济开放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帮助,用于支援农村的农业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而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实行工农业剪刀差的赶超战略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影响。

二、城乡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查看全文

对无地、失地、外出打工农民现状的剖析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入到全面加速推进期。这是我国20多年来改革和开放的积累效应,也是新的科学发展观及其政策效应的初步显露。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其中,无地农民、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农民(以下简称“新三农”)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第一、土地承包起点不公平、限制土地调整等原因造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无地农民群体,其矛盾虽然暂未充分暴露,但却潜藏着危机。无地农民是一个比失地农民更大的群体,失地农民只是有地而因种种原因重新失去土地后加入到无地农民行列的一部分。按照我们数次在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归总分析,目前全国农村至少有10%的人口无地。无地人口包括: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未分配承包地的(比如分地时的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二轮土地承包以后新增人口(比如新媳妇,新出生的人口);因各种原因返乡归农人口(退役军人、学生、下岗归农人员等)。去年我们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农村实地调查时发现,无地人口的比例大小与非农产业发展关系不大,而与土地是否调整关系极大,土地调整频繁的地区,无地人口相对较少,反之则较多。无地农民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是因为无地人口家庭的其他成员有地,使这个问题被掩盖了。无地人口因数量巨大而特别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第二、农地资源大量转移,形成“两个三分天下”的局面,彰显出各利益群体重新配置或瓜分农地资源的态势,这是失地农民形成和不断增加的根源。所谓“两个三分天下”,即:一是农村土地在农业领域向民间、工商、外资三大资本集中,表现为种植、养殖业大户或非农村住户经营土地。根据我们对江苏的调查,流转土地的58.8%进入本地种、养大户手中,11.5%由非农村住户经营本由非农村住户经营的土地,包括工商资本、外来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江苏称“新三资”)和城镇居民等经营的土地。1%左右进入农业股份合作社,28.7%以其它形式流转、或转为非农用地,或作为建设储备地。浙江省超过7%的土地进入工商企业,其中F县流转土地的67.2%由本地种植、养殖业大户受让和经营剩余32.8%由非农村住户经营。二是向农业以外领域转移,“国家建设”、“园区开发”、“乡村集体圈占”三分天下。在转变用途的农地总量中,政府征用(包括公益性、商业性、经济开发区用地)约占50%,乡(镇)村集体非农建设占30%、用于其它目的的占15%,流转中“阴消”的土地约占5%(“阴消”是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土地丈量、台账、或者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的误差而减少的面积,意味着农民要承受因“技术原因”而导致的土地损益)。减少的农地按照用途划分,工业用地约占80%,公益性用地(如公路、学校等)占10%,其余为商业性或经营性用地。归结起来,失地农民因五大原因而失去土地,即国家征地、开发区圈占、乡村集体非农利用、土地流转、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新乡村运动用地。现代化加速推进,必然伴随农地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加速转移。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必须作制度性安排。

第三、农民工组织和管理问题凸现。“新三农”问题逐渐胶合成一个问题,即农民的生存、发展权问题。无地农民、失地农民、外出打工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最低,政治参与最少,分享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成果的能力最弱,是一个非常需要帮助和保护的群体。同时,也要看到:无地农民因土地财产缺失而产生人生依附关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失地农民因土地产权被剥夺而生怨恨;外出打工时出于生存、经济交往、安全保障等多重需要,使他们已突破传统的地缘、血缘、业缘关系,在更大范围内以“老乡”关系为纽带逐渐联合起来。尽管这种联合是临时性的、小规模的、松散的,但是,许多苗头表明,他们比传统农民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地域空间及号召和组织能力,这是应该特别予以关注的。

第四、劳务型人口输出地区农村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途径,而且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据我们在江西实地观察凡输出劳动力达到50%以上的农村社区,显现出农户与农户间、农户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极不协调:一边是外出打工者家庭修建越来越漂亮的居所;一边是贫穷的“留守”农民和清冷萧条的农村氛围。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五、长三角农民工短缺初步显示出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长期以来,我们看到听到的都是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大量滞留在城市。但今年春节过后,长三角确实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浙江湖州织里镇号称中国童装之都,有5700多家童装加工企业,今年有许多业主找不到熟练缝纫工。绍兴县也是著名纺织工业城,今年缺缝纫工1.5万人。有媒体说,杭州今年的外来劳动力比往年下降了30%—50%。这是20年来第一次出现民工短缺。这种现象预示:劳务输入地企业快速扩张,引起劳动力需求快速增加;劳务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劳务输入地盘剥农民工的环境仍未根本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加入到返乡创业的行列。从浙江的情况来看,农民工结构性短缺的时代正在逐步到来,鼓励农民工外出的政策也应该逐渐调整。

查看全文

城乡收入差距分析论文

一、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的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王小鲁、樊纲考察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少收入差距,财政转移支付虽然有助减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场化本身并不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年)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王韧(2004年)考察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城镇化程度,相关制度因素(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某些制度性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影响。最终发现,经济开放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帮助,用于支援农村的农业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而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实行工农业剪刀差的赶超战略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影响。

二、城乡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由于我们获取数据的渠道有限,我们考察下面几个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入,二元经济体制和农村的金融支持。这几个因素从政府投入、经济体制等方面来探讨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三、模型建立和统计检验

LOG(GAPt)=a(1)+a(2)LOG(ROADt)+a(3)LOG(EDUt)+a(4)LOG(TOWNt)+a(5)LOG(LOANt)+et.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