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众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12:12: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困难群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乡困难群众安排意见
为了让城乡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过一个欢乐、祥和、愉快的新春佳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冬春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妥善安排受灾困难群众冬春期间的基本生活。安排受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资金2605万元、棉被1.13万床、棉衣裤1.02万套,用于解决今冬明春受灾群众口粮、衣被和取暖等生活困难,帮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二、提高社会救助对象补助标准。按照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从今年7月1日起,全市城市低保在现行保障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分类施保”对保障对象再分别给予100—30元补助,农村低保在现行补助水平的基础上,对保障对象再分别给予30—10元补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实行城乡一体的同一政策和补助标准,提高整体补助水平。
三、及时发放社会救助补助资金。下拨19148万元社会救助补助资金,分别用于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的保障金、供养金发放;下拨4509万元,用于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救助补助。
四、做好低收入对象物价补贴发放。根据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补贴联动机制”,按照城市低保对象和重点优抚对象(含建国前老党员)每人每月30元、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每人每月13.3元的标准,发放物价补贴。
五、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两节”生活补贴。按照城市低保对象每人300元、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每人200元、优抚对象和建国前老党员每人360元的标准,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一次性“两节”生活补贴。
让困难群众得到实惠报告
县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永葆先进性,塑造新型民政人”为标准,以“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为根本,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先进性,有力地推进了民政工作的创新发展,创建了“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和全国双拥模范县“三连冠”,广大困难群众呈现出“四多四少”(实惠多了、上访少了;自力多了、等靠少了;笑脸多了、苦恼少了;赞许多了、怨气少了)的可喜局面,民政系统党员干部也因此堪称为“活菩萨”。
一、提高素质,优化服务,着力增强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践行先进性的本领
(一)强化业务知识学习,提高政策理解执行水平。良好的素质是党员干部践行先进性的前提。民政所涉及的业务涵盖20多个块章和23项法律法规,每项工作的专业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民政系统党组织通过开办“党员学习日”、党员论坛、短期业务培训、民政网站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方式,组织全县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参学习培训,提高了党员干部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和创新意识。
(二)强化道德正义教育,提高社会公平公信度。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公平公正,杜绝优亲厚友是民政系统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关键。通过培训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良好的公仆意识和道德风范,强化了工作责任,有效避免了因工作失职、失误造成新的社会不公。比如,去年,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入户核查农村五保对象,全县新进五保1100余人,保留9495人,退出五保1420人;在城乡低保评定工作中,确保了低保对象的准确性,实现了“应保尽保”和“动态管理”,月动态率达16%。
(三)强化感恩意识教育,提高优质服务水平。转变作风,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民政系统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能自觉做到用感恩的心对待民政对象,坚持以“用一张笑脸、端一盘热水、沏一杯热茶、递一把椅子、了一桩心愿”等“五个一”的标准做好民政工作。采取“换位”思考,以及关心、悉心、耐心、诚心等“四心”工作法,一些老上访户、钉子户的问题逐步得到化解,提高了党员干部的亲和力。同时,积极转变服务方式,变群众找干部为党员干部送服务上门,对居住较远、行动不便的民政对象,实施“代办制”、“服务承诺制”和便民“五项措施”,两年来代为办理各种手续78000件。
二、强化职能,为民解困,着力丰富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践行先进性的内涵
市社会困难群众救助讲话
一、充分肯定去年社会救助工作取得的成绩
**年,全市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上积极创新,多办实事,办好实事,成效明显。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更加”:一是为民办实事项目办得更加实在。去年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有多项直接涉及民生民利,与社会救助工作相关密切,实事项目的选择考虑,是要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实事项目的办理过程,是坚持按计划进度实施,不打折扣,取信于民;实事项目的办理结果,就是年底全部圆满完成,得到了广大困难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社会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良好形象。其中主要有: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1万个;大力推进“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市完成农村劳动技能培训10万人;广泛开展实物救助,全市共建立17家“慈善超市”;全市共建成示范村老年活动室30个;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农民参加率达到85%以上;住房保障体系更为健全,2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年前已结顶,市区新解决廉租房111户;全市完成农村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863户;另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为健全,全市现有低保人数为36996人,低保覆盖面达到1.4%;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供养水平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达到94.9%,有42%的农村敬老院实现星级制管理。二是救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我市围绕省政府加快建设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出台了一批涵盖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法律援助、社会互助等各个社会救助领域的政策措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随着这一系列政策出台,我市社会救助的内容已经从单一的生存救助,向生产生活的多样化救助拓展,救助的范围已从最困难的低保人群向低保边缘人群拓展,救助的方式也已从传统的临时救助向经常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转变。三是工作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我市社会救助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五个一”的领导机制建设去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我市的各级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都建立了相应的综合协调、考核督查工作机制,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救助政策,保障了社会救助工作的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救助效果更为明显。多项社会救助工作列入了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作为政府部门目标责任的考核内容。在财政保障机制上,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分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等社会救助资金。**年市本级财政就安排社会救助资金2252万元,元旦、春节专项救助经费960万元。四是救助方式更加创新。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要求拓展救助的项目,拓展救助的载体,拓展救助的方式,各有关部门为此都作了积极的探索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双千万结对帮扶”工作,不仅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方式的一个很好载体。全市**年有701个基层党组织与873名困难党员结对,14514名共产党员与14143户困难群众结对,共送去了慰问金403.47万元,帮助解决问题8170个,帮助提供信息7718条。在医疗救助方面,全面推行了乡镇小额补助、县区大病统筹、困难群众大病救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列全省第一。教育部门不断创新助学教育券工作,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爱心助学”活动。五是社会救助氛围更加浓厚。我市的社会救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市各有关部门充分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社会救助活动,社会各界也纷纷对困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市慈善总会**年共筹措社会捐款770万元,发放165万元。各新闻单位也加大宣传力度,对重大的社会救助活动及时跟踪报道,为营造全社会参与社会救助的良好氛围作出了贡献。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涉及面广,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城镇医疗救助政策实际操作性不强、低保边缘户救助政策不够健全,县区社会救助工作不够平衡等等,这些都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认真调查研究,不断完善政策机制,逐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当前社会救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一个时期,我市社会救助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是:明确一个目标,适应两个转变,坚持三项原则,突出四项重点。
明确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改革救助工作模式,创新救助机制,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任意识明确、部门整体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经费专项落实、工作机制运行顺畅、困难群体分类受助、救助效率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困难群众救助会讲话
一、正确估价,充分肯定去年工作成绩
2004年,全市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大城市,实现新跨越”目标,按照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要求,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救助框架体系基本形成。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市“一口上下”的救助工作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市县两级都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所有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与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成绩显著;覆盖城乡的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得到很好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全面推开;特殊困难家庭子女入学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还有慈善救助、住房救助、结对扶贫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广泛开展,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二是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完成。去年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共10大项,其中有许多与社会救助工作有关,到年底全部圆满完成。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提高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超额完成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任务;年底前,碧浪湖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150套廉租房全部建成;“星光计划”继续扎实推进,26个老年活动室建设圆满完成。三是重点难点工作有突破。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6.9%,提前完成省下达目标。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市共有173.4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筹集资金5452.64万元。出台了城乡医疗救助实施意见,累计救助41807人,发放医疗救助资金645.39万元。还有市惠民医院的挂牌成立、各级民间慈善组织开展的大病救助等,都为缓解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按照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低保工作还须进一步完善,如何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建立低保对象红绿卡制度等,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二是农村五保供养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还须进一步提高;三是基层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力量和经费还没有完全到位,救助资源整合工作仍须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
社会救助作为大社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社会救助工作,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责所在。为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创新破难,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和谐意味着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和平共处,它的基础就是公平与公正。近几年虽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但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去年,市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对全市困难群众基本状况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摸底调查,全市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有5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1.95%,说明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困难群体,要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来解决市场化带来的差异和不公平问题。从这个趋势看,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
城乡困难群众救助通知
各乡镇社会事务(经济发展)办公室:
为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工作,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加快建立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民政发〔〕46号)要求,结合自治县实际,决定开展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临时救助原则
临时救助是指由各级政府对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专项保障救助以外给予的必要生活补助。
㈠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㈡救急救难、简便易行的原则;
困难群众补贴通知
为进一步完善市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努力减少因基本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对市区困难群众生活产生的影响,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根据《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的通知》(政发〔2008〕86号)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价格补贴的对象和范围
享受市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的对象和范围为: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2.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00%-150%之间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对象(以下简称城乡低保边缘对象)。
二、价格补贴标准
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意见
一、救助对象
凡在我区行政区域内居住,具有我区常住户口的以下五类对象,均可申请困难群众医疗救助:
(一)持有区民政局发放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且正在享受低保待遇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以下简称城乡低保对象);
(二)重点优抚对象;
(三)持有区民政局发放的《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农村五保户;
(四)城乡低收入居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是指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现行城市低保标准的1.5倍的居民;农村低收入居民是指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现行农村低保标准1.5倍的居民;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就医难问题,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府发〔**〕75号)、《**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民发〔**〕115号)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足府发〔**〕48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乡医疗救助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救急救难,简便易行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救助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加强配合,共同推进的原则。
第三条城乡医疗救助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组织实施。
县民政局负责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牵头拟定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相关管理制度,与县卫生局、县医保中心共同选定城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
县卫生局负责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
第一条为切实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就医难问题,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府发〔**〕7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城乡医疗救助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救急救难,简便易行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救助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加强配合,共同推进的原则。
第三条城乡医疗救助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县民政局负责牵头拟定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相关管理制度,实施城乡医疗救助的日常管理和审批工作,与县卫生局共同选定城乡医疗救助服务机构。
县财政局负责做好医疗救助基金的的筹集、支付和监管工作,将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县卫生局负责对城乡医疗救助服务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医药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和生活保障调研报告
困难群众温暖过冬、日常生活有保障是一件民生大事,为进一步了解市困难群众家庭基本情况,摸清和掌握困难群众家庭是否还有缺粮、缺御寒物资、缺生活必用物品等情况。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在市抽取了65户农村困难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市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和生活保障基本情况
(一)困难群众家庭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从问卷得到的数据来看,65户困难群众共有142名家庭成员,其中有收入的人数为124人,占比87.3%,家庭成员中有固定收入的人员比例较高,但从收入来源来看,一是国家发放的各类补贴,如五保金、特困人员救助金等;二是政府购买或自行购买的养老保险,如征地拆迁后由政府购买的养老保险,以及农村居民自行购买的新农保;三是公益性岗位、打零工等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其中,政府补贴、养老保险等转移性收入为农村困难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身体状况、专业技能等限制,农村困难群众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水平较低,集中在1000-2000元/月的区间。
(二)缺少劳动力是困难群众收入低的主要原因
农村困难群众中,大部分存在家庭成员因病、因残或年老体弱多病等情况,有24户受访户表示家庭缺少青壮年劳动力,12户受访户认为目前就业难度太大,想要通过务工的方式增加家庭收入,也因残疾、体弱等原因无法找到工作,家庭缺少劳动力,只能依靠政府发放的救助金维持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