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10:1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跨越式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跨越式发展动员讲话
同志们:
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20**年总结表彰暨20**年跨越式发展动员大会,主要是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各项工作,表彰各项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一步明确今年跨越式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动员和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提速加力,务实拼搏,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在新的一年再上新台阶、再攀新高峰、实现新跨越。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我先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回顾工作,总结经验,坚定跨越式发展信心不动摇
2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工业强市、建设中等城市、争进全国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拉高坐标,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扎实工作,强力推进五项重点工程,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为我市实施“**”规划和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奠定了良好开局。就全年的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综合实力提升快。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8.6亿元,增长18.2%;规模工业增加值95.1亿元,增长24%;财政收入8.02亿元,增长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1亿元,增长64.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745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5422元,增长19%;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9.8亿元,增长8.7%。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和煤炭资源整合、耐材行业环保综合整治等制约因素增多情况下,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速,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由第148位上升到108位,一次前移40个位次,距离全国百强的门槛越来越近。
(二)结构调整力度大。以结构调整统揽经济工作全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发展和改造并重,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年初确定的10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4亿元,有96个项目建成投产或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总投资28.5亿元的裕中电厂一期工程1号机组正式发电,2号机组正在加紧施工;投资2.8亿元的隆盛祥氟化盐项目、投资1.5亿元的恒瑞食品二期工程、投资3.6亿元的超化煤业大磨岭煤矿等一大批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投资3亿元的华丹全降解塑料项目、投资1.2亿元的恒丰纸业秸秆丝及制餐盒生产线等项目进度加快;两条年产300万吨的干法水泥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为下步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煤炭资源整合继续推进,关闭81个设计未利用井筒,98家煤矿技改项目全部上报,煤矿综合生产水平实现提升。耐材行业综合整治圆满完成省定刚性目标,如期关闭企业101家,拆除燃煤倒焰窑炉1900多座,促进了工艺改进和清洁生产。造纸行业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造纸群工业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方案经专家评审通过,中央预算内3380万元投资计划已经下达,近期即将开工建设。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设的新密市技术转移中心正式启动,3家企业被评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曲梁服装工业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超化耐材、大隗造纸等3个郑州市重点工业集中区和其它12个工业集群区建设同步推进,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6亿元。深入开展星级企业达标和争创名优产品活动,“渡森”男裤等9个产品分别荣获省级名牌、优质产品。加大扶优扶强力度,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70家,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跨越式发展调研报告
唯有源头活水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强劲的内生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发展观,努力推动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跨越式发展,使××尽快成为皖鄂赣交汇处的一个璀璨的明珠,需要深入剖析县域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从而科学地驾驭矛盾,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持续强劲的内生动力。本文试图从选人用人、思想观念和工作机制这三个问题入手,对如何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坚持选贤任能,人尽其才,不断激发广大干部和各路人才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激情
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奋力赶超,迫切要求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特别是各级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干部的激情、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区域强县、实现奋力崛起”的伟大事业中来,让各路人才各展其能,发愤有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真正成为建设美好××的生力军。近几年来,我县在干部培养、使用和选拔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对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较好的效应。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县干部资源中蕴藏的潜能仍然巨大,无论是他们的激情还是才干尚需进一步发掘;同时存在结构性矛盾,干部年龄老化趋势日益突出,年轻干部偏少,从事常规性行政工作的干部偏多,精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干部较少。干部潜能的“半休眠”状态和结构性不合理,直接制约跨越式发展的进程。要继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刷新用人理念,拓宽用人视野,活化用人机制,努力开创“广纳贤才、唯才是举、各展其才、才尽其用”的崭新局面,让我县的各项建设和事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全方位激发广大干部的潜能。合肥市为适应大发展、快发展的需要,在用人制度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公开选拔、竞争择优”、“个人志愿、职位公示、双向选择、组织决定”等新举措,选拔、调整和交流了1600多名干部,极大的盘活了干部资源,极大的激发了干部的潜能,有力地推动了合肥市经济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他们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赋予各级干部和各路人才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志愿选择岗位的权利,能够把个人愿望和工作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囿于传统的用人观念和模式,我县干部在乡镇与部门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难以合理流动,“领导干部届满调整、一般干部按兵不动”的局面没有打破,干部与组织之间缺乏正常互动交流的平台。应积极探索新举措、新机制,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突破届期调整的常规模式,摆脱单纯组织意志的固定思维定式,打破影响干部合理流动的掣肘,着眼于××跨越发展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加快建立干部与组织之间正常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发挥特长选岗位,围绕发展任贤能”用人机制,使各级干部的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使各路人才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
(二)要树立“才为我所用”的大人才观,为跨越式发展广纳群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知识化、专业化人才队伍是我县奋力崛起的需要。一是要面向大市场引人才。江苏张家港市早在90年代初就把引进人才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使各类优秀人才汇聚张家港,建设张家港,成就了今日的繁荣和文明。要研究新时期人才流动的特点,结合我县发展中的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以优惠的政治、经济待遇广泛吸纳各路优秀人才,为××的跨越发展献智出力。二是要面向大中专毕业生选人才。××籍大中专毕业生历来大量流向外地相对发达的地区,回乡发展的只占很小的比重。一方面是因为本县的发展起步晚、水平低,让他们感到发展的空间小、机会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他们重视不够,面向大中专毕业生这个群体选招急需的人才,不仅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且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要面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借人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很多优势人才。可采取高薪聘任、课题合作攻关、特邀讲座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他们强大的智力资源,为我县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引智兴县,借梯上楼。
二、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促进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更新
跨越式发展探讨
一、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与发展机遇
根据胡鞍钢等人对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有形战略资源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战略资源的动态评估是:(1)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中国经济资源占世界的比重迅速增加,与美国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在明显缩小。(2)中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本最丰富的国家,人力资源也是中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实力的资源。(3)中国是自然资源大国,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和使用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4)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迅速上升,还有提高的潜力。(5)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十分匮乏。(6)中国政府资源占世界上的比重在五大国中最低,且不断下降。(7)中国军事人员资源占世界总量居世界首位,但一直呈下降趋势。(8)中国利用国际资源方面能力相当小。
范剑平认为,现阶段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都表明,我国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与其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需求因素及其体制变革有直接关系,而与简单的国别类比没有必然联系。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所创造的客观需求和供给潜力,将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源。首先,城市化趋势是中国社会经济变化最主要的结构性特征。目前,世界城市人口平均比重为45%,我国仅为30%(包括小城镇人口)。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其次是市场化趋势。市场化模式是最有利于实现高速增长的体制模式。再次是国际化趋势。国际市场机会的增加和比较优势产业的形成,将对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慎明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对我国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美国的经济繁荣,其根本缘由在于其金融的国际垄断。截止到2000年,美国股市共筹资18万亿美元,发行长期国债6万多亿美元,再加上2/3的美元在境外流通等,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总额的72%,利用如此巨额资金,是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霸权的基础。由于多种原因,美国经济在21世纪初已经出现衰退,由于我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40%,我国也持有大量美国国债,从眼前和局部看,这种现象对我国不利。但从长远和根本上看,美国经济的衰退,有利于我国吸引人才、高新技术和资金。我们应抓住历史性机遇,尽快发展壮大自己。
朱文晖认为,2000年开始的这次全球性经济衰退,进一步减缓了外资对东亚地区的投入,中国则由于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掀起了新一轮吸引外资的高潮。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危机,中国经济的崛起则可能得益于这次全球经济萧条,前提是中国企业能够把握机会,不断进取。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赵晓认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价廉物美的优势搞应用研究。比如,科研开发如果搞得好,美国人需要花1亿美元研发出来的产品,中国的企业说不定是可以用5000万元人民币研发出来的。原因在于,一是中国可以利用后发优势,二是中国的工程师成本要低得多。杨帆举的例子也证明了赵晓的观点。蜂窝式移动电话,国外开发用8亿美元,中国用了7000万元人民币。国外开发程控交换机用1亿美元,中国用1000万元人民币。长3甲火箭开发费用为国外几十分之一。做雪莲牌羊绒衫需要的羊绒分梳机,中国开发费用是意大利的十分之一。
跨越式发展论文
一、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及其科学性
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正如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一样,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揭示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1)要素禀赋差异是落后国与发达国的差异所在这一论断,指出了经济演讲过程的特点,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提升。(2)揭示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可否认,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制约作用,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存在对应关系。无论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要素禀赋结构都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而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无疑也要反映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得到促进,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受阻。(3)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是产业发展以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接近并赶超发达国家,必须注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从比较优势上寻求突破。
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是由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由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绝对成本论不仅指出了产品的绝对成本是一国贸易的基础,第一次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质,而且揭示了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的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比较成本论的“两优择重,两劣择轻”思想则揭示了分工和贸易互利性的一般特征,指出不论一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利。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说明了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要素选择和合理组合降低成本,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理论界得到一定的认同,但也遭遇到大量的批评。郎永清(2004)认为,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形成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一国的产业结构并非仅由要素禀赋结构先天决定。一国的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在较为落后的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那么,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将一直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如果片面强调要素禀赋对产业选择的决定作用,有可能损害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理由在于,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第四,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制度和文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渐进式、分步式的追赶战略即后发优势战略是可行的选择。郭克莎(2003)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一国即使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如果存在技术劣势和竞争劣势,该国的产业也必将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可能从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持久的好处。而一国哪怕不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交易效率和规模经济存在比较优势,该国在分工中同样具有竞争力,能够充分享受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内生比较利益,从而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组织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探索
本文作者:左兵杨彦彩工作单位:湛江师范学院
文化冲突是任何一个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合并高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面临一些文化冲突。20世纪90年代末,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方针下,全国掀起了高校合并的浪潮,截止到2008年,西部共有257所高校参与了高校合并,重新组建了99所高校。1990-2008年西部高校合并分布情况为:内蒙古(8)、广西(6)、重庆(14)、四川(16)、贵州(11)、云南(13)、西藏(1)、陕西(14)、甘肃(6)、青海(3)、宁夏(3)、新疆(5)[7]。经过大规模的合并与调整后,西部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数量、教学科研经费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使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可能。但是,西部高校的实质性合并要求学校组织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均要达到文化融合。组织文化整合是指组织要适应外部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组织制度的变化,将构成组织文化的各异质性文化要素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西部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石河子大学是1996年4月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四所独立的单科性大学合并成立的综合性大学,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2001年6月被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200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211工程”高校,经过合并后十几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合理的办学规模,构建了综合大学框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教育质量、办学层次、科研水平、师资队伍都得到了全方位提高。(一)物质文化层物质文化层属于学校组织文化的最外显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的环境规划、建筑设施、文化标识、校徽、校服等,它是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外显文化。这些外显文化,如学校的规划布局、建筑结构风格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物质建设上,都反映出学校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西部合并高校的物质文化构建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表现为外显形象的冲突。例如,石河子大学的合并属于异地合并,四所院校分布在石河子市、奎屯市和五家渠市三个城市,学校校址规划统一方面困难重重,整个过程涉及原有设施的重建和规划,原来的高校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不同的利益群体会引发一些冲突。同时,不同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各自独特的外显形象,合并高校的师生员工对风格迥异的外显形象,在心理上将产生思维定势,因而造成不同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因此,石河子大学坚持从校区统一入手进行实质性合并,原来几个独立的校区全部迁入到石河子一个校区,使办学实体融合为一个整体。然后,对新校区进行重新调整和规划,使石河子大学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在物质文化融合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处于学校组织文化的中层,主要是指以文字形态表达出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由规章制度固定的体制所体现的文化[8],它主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形成学校的管理风格和管理体系,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文化现象。伯格奎斯特《学术机构的四种文化:改善学术组织领导权的观点》指出,学院文化的组织成员通过学术威望而获得权力去影响学校的决策,但并不直接干预学校的决策[9]。在高校内部,大学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对学校具体的、有形的、成体系文化规定的阐释和理解方式直接影响和决定学校如何制定及执行规章制度。石河子大学是由4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办学实体融合为一个新的有机办学实体,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领导层权力分配成为焦点,同时,机构的调整出现了许多富余人员,要使他们自愿转岗分流到其他岗位,成为学校合并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难题。石河子大学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三个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合并步骤,使制度文化达到了统一与融合:(1)相对保持原有规定的连续性,干部的去留基本上按七上八下的原则进行调整配备,但对总务、财务等部门适当放宽,以确保合并后,教学秩序、科研活动和群众生活不受大的影响;(2)吸取原四所院校行之有效的规定,形成综合性,并采取分步合并的办法,先对领导班子和机构人员进行合并,再对基层教职员工进行合并整合;(3)根据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按照学科同类项合并进行学院机构的调整[10]。(三)精神文化层精神文化层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和价值观的集聚体现,它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个性与追求,是历史沉积的结果,相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而言,精神文化最难改变。由于合并前各个高校都拥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教学传统、行为标准,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校精神文化,它们“相互碰撞、交织和渗透,深深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11]。观念冲突使得来自不同校区的教职工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往往难以达成共识,从而影响了学校领导层的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导致丧失发展机遇,降低学校的凝聚力。伯格奎斯特认为,发展文化在创建方案和活动之初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推动所有成员的个人和专业的成长,为整个组织的制度设计及课程设置进行规划,使组织内的成员的内在愿望、潜在认知、情感变得更加成熟并达成一致[6]。因此,西部高校在合并初期所面临的精神文化的矛盾,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调整、碰撞,才能逐渐形成被学校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认知的精神文化。石河子大学在合并组建初期,审视学校的历史和现状,编制了《石河子大学“九五”计划及2005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新型综合大学的办学目标,并围绕办学目标定位,明确提出“大综合、新机制、有特色、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办学总思路,“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办学方向定位,使办学理念达到统一认识,进而增加了学校的凝聚力。同时,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体现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学科融合是高校实质性融合的核心问题。石河子大学针对学科专业结构分散重复、层次和布局不合理的实际情况,重新统一规划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基本建设,确定了“加快发展本科教育,重点发展农学、医学等学科类专业,积极发展工学学科专业,稳步发展经济学科类专业,促进师范教育类专业发展,筹建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科发展原则,使学科融合促进了精神文化的融合。
无论是从发展现状还是发展定位来看,西部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在实现实质性融合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所处的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特征,寻求自身的办学特色,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一)精心打造物质文化,是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组织文化融合的基础物质文化是最直观、最容易让学校师生感受到的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合并前的学校都有各自的建筑风格和校园文化,西部高校要实现组织文化融合,首先要对物质文化的精心设计,使学校建筑、雕塑、植被等充分体现出合并高校后的文化内涵,为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就是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发挥其“无意识”功能,正如赵中建所言:学校建筑负有教育的使命,它可以多种造型艺术形式,象征某种精神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陶冶身心,涵养性格[12]。西部高校打造物质文化,不仅要使合并后的学校发展和景点设计融为一体,让身处其中的师生能触景生情,联系学校历史,在历史的穿梭中产生对学校理念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西部高校还应当注意景点与人的对话功能,让景点达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建造一些雕塑和建筑,如校园内的校训石、名人名言等,使师生在随处可见的景点与氛围中激发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构建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育人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人文修养。(二)改善制度文化环境,是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一直是大学的理想,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意识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大学里,行政本位、官本位较为严重,西部高校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尤其是许多西部高校为了对一些学术成就突出的人才表示重视,委以他们行政职务,采取把教学科研人员变成“双肩挑”管理者的策略,这种状况占用了专家教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他们专心治学。这与人们对学者参与决策和教授治校理解有误有关,实际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教授参与决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决策失误,教授以学科专家的角色为大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教授治校涉及的则是领导权问题[13]。因此,西部高校要改善制度文化环境,改革管理体制,消除官本位观念,建立健全各种灵活高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珍惜学术骨干的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事务性工作,给学者和专家更多的学术自由和学术发展空间,使他们在学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西部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制度的落实要坚持人性化与原则性相结合。制度的落实不能只是简单地向管理对象灌输,要求其照章办事,这样只能徒增管理对象的反感,使得制度落实仅仅是走形式,无法达到预设效果。因此,制度的落实首先要向管理对象解释说明相关内容,让其理解规章制度的内涵和意义;在制度落实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三)不断提炼精神文化,是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组织文化融合的灵魂学校精神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观念体系的总和,是高等学校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合理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办学理念的确定与学校发展的历史、学校教育的现实、时代赋予的责任及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对于西部高校而言,存在着模仿知名高校的现象。组织社会学家迪玛奇奥(Dimaggio)和鲍威尔(Powell)认为模仿机制即各个组织模仿同领域中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即组织处在竞争的压力下或是在组织走向制度化的过程中,大学组织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佳反应的时候,就会模仿那些已经成功了的大学组织的做法[14]。西部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已经形成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理念,但是,西部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突破传统的模仿机制,走出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在学校文化历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征集、长期酝酿和深入研讨,分析、挖掘高校的精神内涵,塑造出既具有自身特色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树立起学校独特、鲜明的公众形象,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从而达到统一精神风貌,实现统一整合目标的作用。(四)促进学科文化融合,是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科是高校组织教学、科研、开发的细胞,是高校履行三大职能的结合点,是培养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的基本单元。伯顿•克拉克则认为“学科是划分和组织学术工作的两种基本方式之一”。
西部高校在合并过程中,会出现学科门类齐全而学科布局分散、学科结构参差不齐的局面,正如沃勒斯坦所说:“我们正处在现存学科结构分崩离析的时刻,我们正处在现存学科结构遭到质疑、各种竞争的学科结构亟待解决的时刻。”[15]要改变这种不协调的状况,学科文化融合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西部高校而言,要想在办学资源的激励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集中所有的办学资源,进行学科融合,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学科体系。一是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学科融合模式。在原有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专业调整重组,探索适合本校的学科融合模式。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学科群体系结构。充分利用西部高校学科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交叉学科,通过学科渗透进行优势互补,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三是要瞄准学科研究方向。合并前的西部高校,学科方向比较分散,研究重点不突出,西部高校要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围绕某个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对学科进行重新布局与总体规划,使多学科、跨学科进行交叉渗透的集体研究,在学科综合化基础实现西部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注释:①目前“大学文化”与“大学组织文化”在互换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文化。
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考-不待扬鞭自奋蹄
铁路跨越式发展研讨会召开以来,全路上下认真学习、加深理解铁道部党组确定的跨越式发展思路,把思想统一到部党组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大家普遍认识到,铁路跨越式发展,是铁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铁路自身发展的正确选择,从而增强了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从总体情况来说,认识提高,开局不错。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全力打好主动仗。 打好主动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树立主动意识,把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迅速见于行动,付诸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必定会遇到大量的老问题、老矛盾,也必定会产生大量的新情况、新现象。碰到问题躲着走、遇到难事绕着行的被动思想;怕担责任、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观念;跟在人后、亦步亦趋的惰性作风,都是我们要坚决摒弃和克服的,也都是与跨越式发展要求相背离的。可以说,超前谋划、主动工作,是践行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着新老问题的错综交织,我们既要有敢于果断解决多年老问题的勇气,又要有不给后来人造成“老大难”的胸襟。
打好主动仗,要求宣传思想战线高扬主旋律,营造新环境,促进大发展。跨越式发展,前提是思想的跨越。一切妨碍跨越式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跨越式发展的陈规陋习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跨越式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同时,跨越式发展,需要职工的真理解,真实践,需要全社会的真赞同,真支持。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站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主动出击,澄清是非,讲清道理,指明方向。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主动肩负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重大使命;必须肩负起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稳定职工思想的重大使命;必须肩负起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大使命。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打好主动仗,要求各单位和各部门对看准了的事情、条件具备的工作要不等不靠,立即着手,抓紧落实。跨越式发展,是就铁路全行业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所做的工作就是为全路的跨越式发展作贡献。无疑,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一些大的项目安排,必须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但自上而下并不是一切都要等上面的安排和部署。当前,尽管总体思路和一些实施规划有待完善,但大的框架已经确定,主要任务已经清晰。有条件的单位和部门步子完全可以迈得快一些、大一些,早动手必将早受益。
“不待扬鞭自奋蹄”,是打主动仗的一种精神状态。跨越式发展,全路职工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不仅是我们肩头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使命。我们就是要以与时俱进的使命感,以勇挑重担的责任感,善观大势早运筹,善谋大事主动干,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描绘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美好蓝图。
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关于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关于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铁路跨越式发展研讨会召开以来,全路上下认真学习、加深理解铁道部党组确定的跨越式发展思路,把思想统一到部党组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大家普遍认识到,铁路跨越式发展,是铁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铁路自身发展的正确选择,从而增强了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从总体情况来说,认识提高,开局不错。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全力打好主动仗。
打好主动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树立主动意识,把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迅速见于行动,付诸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必定会遇到大量的老问题、老矛盾,也必定会产生大量的新情况、新现象。碰到问题躲着走、遇到难事绕着行的被动思想;怕担责任、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观念;跟在人后、亦步亦趋的惰性作风,都是我们要坚决摒弃和克服的,也都是与跨越式发展要求相背离的。可以说,超前谋划、主动工作,是践行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着新老问题的错综交织,我们既要有敢于果断解决多年老问题的勇气,又要有不给后来人造成“老大难”的胸襟。
打好主动仗,要求宣传思想战线高扬主旋律,营造新环境,促进大发展。跨越式发展,前提是思想的跨越。一切妨碍跨越式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跨越式发展的陈规陋习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跨越式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同时,跨越式发展,需要职工的真理解,真实践,需要全社会的真赞同,真支持。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站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主动出击,澄清是非,讲清道理,指明方向。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主动肩负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重大使命;必须肩负起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稳定职工思想的重大使命;必须肩负起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大使命。
打好主动仗,要求各单位和各部门对看准了的事情、条件具备的工作要不等不靠,立即着手,抓紧落实。跨越式发展,是就铁路全行业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所做的工作就是为全路的跨越式发展作贡献。无疑,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一些大的项目安排,必须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但自上而下并不是一切都要等上面的安排和部署。当前,尽管总体思路和一些实施规划有待完善,但大的框架已经确定,主要任务已经清晰。有条件的单位和部门步子完全可以迈得快一些、大一些,早动手必将早受益。
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涵是“两快”,一是实现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二是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实现这“两快”,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是基本条件和基本前提。然而,投入的结果必将对运输企业增加成本支出及偿还巨额债务形成巨大压力。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化解铁路运输企业已经存在和将进一步加大的经营风险及债务风险,就必须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林业跨越式发展工作措施
我国的现代林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林业跨越式发展,现代林业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现代林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林业跨越式发展。所以,应对现代林业的理论含义多做解释,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前提,以林业的多目标为基准,使用各种方法,积极使用科学技术,将全部社会力量动员开来,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1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被越来越重视。而林业跨越式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将林业转变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以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拥有非常强的责任需求。林业跨越式发展可加快生态的建设,建造更多美丽的山川湖海。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风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山川湖海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也是小康社会的明显特征。从长远的历史角度考虑,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有很大的影响,毁坏园林是导致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要改善生态环境,只能依靠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将生态建设加快步伐,以重现美丽的山川。林业跨越式发展能够使资源更加充足,使经济发展的更稳定,同时能够改变自身的落后面目。森林资源由于其可再生的特性,应在节流的同时开源。将森林培育作为核心,充分利用林地资源,高产、高质、高效地发展林业,才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我国的森林资源不足的现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了生态的安全,并不损害后代的利益。
2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方式
在发展林业事业的同时,保证顺利实施六大重点工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手段。
2.1加强管理采伐限额
妇联跨越式发展经验交流
当前,正处于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黄金机遇期。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改革攻坚、和谐平安和可持续战略,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今年“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简称三大推进)的主题。这不仅顺应了争先进位,奋力崛起,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态势,也顺应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市民求发展、快发展的迫切愿望。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三大推进”的大局中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团结凝聚广大妇女共创发展的大业,推进实现妇女与男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抓住发展机遇,调整工作重点。
市委关于“三大推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妇女工作的主题。作为党领导下的妇联组织必须抓住机遇,应对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准确地找准妇女工作对接点,自觉地把妇联工作放到“三大推进”中去思考,去谋划,去运作。当前,妇联工作要明确一个重点,强化两种意识,发挥四个作用。
明确一个重点: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妇女工作,以争先进位的意识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努力构建“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妇女发展工作格局,引领妇女为推进跨越式发展作贡献。
强化两种意识:一是发展的意识。要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思路,发展的举措来谋划和运作妇女工作,来解决妇女发展的问题,为的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二是服务的意识。要树立为大局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妇女群众服务就是为跨越式发展服务的理念。对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要一件一件地抓落实;对基层和妇女群众的需求,力所能及地要一件一件地办好,力所不及地要向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并推动解决,努力为优化的大环境作贡献。
发挥四个作用:一是桥梁纽带作用。妇联组织是党联系妇女群众,了解妇女群众需求和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的主要渠道。妇联组织应当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把党的方针政策、市委的决策、意图及时贯彻到妇女群众中去;推进党和政府的决策体现妇女群众的心愿。成为联系和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成为反映妇女群众社情民意的桥梁。二是教育引导作用。随着“大建设、大发展、大环境”的推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妇联组织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理顺情绪,平衡心理,化解矛盾的工作,引导妇女群众顾全大局,维护稳定,使市委的决策变成妇女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团结凝聚作用。妇女占我市总人口的47.4%,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载体做好妇女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为妇女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最大限度地把妇女群众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聚集在市委市政府的周围,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四是联系协调作用。要发挥妇联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为妇女参与跨越式发展和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保险业跨越式发展论文
一、跨越式发展理论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尤指落后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条件下,为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直接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通过不平衡推进和超常规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一种发展方式和发展过程。
(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
发展经济学对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不平衡增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经济起飞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
1.不平衡增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