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10:10: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跨越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马克思晚年跨越论论文
【内容提要】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必然性,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英文摘要】TheglobalismandorientalsocialdevelopmenttheoryinMarx’slateyearscanbefurtherprobed.Thefactthatthebackwardcountriestooktheleadinenteringsocialismprovedagainthegenerallawofsocialrevolution,henceinevitable.ThebackwardCountries’takingtheleadinenteringsocialismitselfdeniestheworldcapitalistsystem.Undercertainhistoricconditions,thebackwardcountriescanstrideacrossnotonlythecapitalistproductionrelationshipbutalsoitsproductiveforces.
【关键词】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跨越/资本主义体系/生产力developmentalapproachoforientalsociety/strideacross/worldcapitalistsystem/productiveforces
关于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论(即东方社会理论),理论界、学术界有过不少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及其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入深入分析,以期给世纪之交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法论。
一、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及其东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规律:社会革命总是首先发生在落后地区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认为: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由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享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界在阐析这一理论时,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普遍性与不排除个别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发生社会革命,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作为立论依据。这虽然是有道理的,但还不能从根本上令人信服。其实,要说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只要我们把目光转向更加久远的人类历史长河,便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社会形态的变革总是首先发生在落后的国家。
马克思跨越论论文
【内容提要】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必然性,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英文摘要】TheglobalismandorientalsocialdevelopmenttheoryinMarx’slateyearscanbefurtherprobed.Thefactthatthebackwardcountriestooktheleadinenteringsocialismprovedagainthegenerallawofsocialrevolution,henceinevitable.ThebackwardCountries’takingtheleadinenteringsocialismitselfdeniestheworldcapitalistsystem.Undercertainhistoricconditions,thebackwardcountriescanstrideacrossnotonlythecapitalistproductionrelationshipbutalsoitsproductiveforces.
【关键词】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跨越/资本主义体系/生产力developmentalapproachoforientalsociety/strideacross/worldcapitalistsystem/productiveforces
关于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论(即东方社会理论),理论界、学术界有过不少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及其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入深入分析,以期给世纪之交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法论。
一、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及其东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规律:社会革命总是首先发生在落后地区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认为: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由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享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界在阐析这一理论时,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普遍性与不排除个别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发生社会革命,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作为立论依据。这虽然是有道理的,但还不能从根本上令人信服。其实,要说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只要我们把目光转向更加久远的人类历史长河,便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社会形态的变革总是首先发生在落后的国家。
跨越式发展论文
一、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及其科学性
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正如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一样,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揭示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1)要素禀赋差异是落后国与发达国的差异所在这一论断,指出了经济演讲过程的特点,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提升。(2)揭示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可否认,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制约作用,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存在对应关系。无论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要素禀赋结构都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而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无疑也要反映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得到促进,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受阻。(3)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是产业发展以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接近并赶超发达国家,必须注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从比较优势上寻求突破。
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是由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由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绝对成本论不仅指出了产品的绝对成本是一国贸易的基础,第一次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质,而且揭示了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的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比较成本论的“两优择重,两劣择轻”思想则揭示了分工和贸易互利性的一般特征,指出不论一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利。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说明了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要素选择和合理组合降低成本,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理论界得到一定的认同,但也遭遇到大量的批评。郎永清(2004)认为,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形成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一国的产业结构并非仅由要素禀赋结构先天决定。一国的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在较为落后的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那么,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将一直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如果片面强调要素禀赋对产业选择的决定作用,有可能损害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理由在于,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第四,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制度和文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渐进式、分步式的追赶战略即后发优势战略是可行的选择。郭克莎(2003)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一国即使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如果存在技术劣势和竞争劣势,该国的产业也必将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可能从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持久的好处。而一国哪怕不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交易效率和规模经济存在比较优势,该国在分工中同样具有竞争力,能够充分享受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内生比较利益,从而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论文
[内容提要]近几十年来,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简称“跨越论”),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长盛不衰的热点。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歪曲的、教条式的理解,才能科学阐释“跨越论”的理论内涵,发挥其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卡夫丁峡谷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范围内“晚年马克思”研究热的兴起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教训的不断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以下简称“跨越论”),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从研究现状来看。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前大大增强,取得的共识也在不断增多。然而,由于文本形式的特殊性、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加之研究者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性,人们迄今在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上仍存在不少分歧。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出现,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跨越论”的全面把握,避免理解上的片面性,但同时也给人们的理解增加了困难。影响人们对“跨越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的判断。因此,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有关文本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对于科学阐释“跨越论”的理论内涵、正确发挥“跨越论”的实践指导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跨越论”直接关涉的文献不多,但其思想内涵却十分丰富。其中一些思想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科学认识,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解决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东方社会残存的农村公社是古代公社的最新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民粹派将俄国农村公社神秘化、独特化的做法。马克思认为,从历史上看,农村公社并非为俄国独有,回顾一下遥远的过去,人们就会发现,西欧到处都有不同程度的古代类型的公社所有制。从当时的现实来看,在印度等东方国家也有类似的存在形态。那么,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农村公社的历史方位呢?马克思认为,将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他借用地质变化规律来说明原始公社的演变:“地球的太古结构或原生结构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沉积组成的。古代社会形态也是这样,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标志着依次更迭的时代的阶段。俄国农村公社属于这一链条中最新的类型。”由于俄国农村公社具有较早类型原始公社所没有的历史特点,特别是它的所有制兼具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双重性质,因此,马克思指出:它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
论跨越新兴国际贸易壁垒
【摘要】“蓝色壁垒”是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壁垒,尽管在理念上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但目前在现实应用中更多的是表现出贸易保护的弊端,因此,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对其进行积极研究,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改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同时,积极应对“蓝色壁垒”可能造成的挑战与威胁,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关键词】蓝色壁垒;SA8000标准;双刃剑
一、蓝色壁垒的含义
蓝色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蓝色壁垒由社会条款而来,是对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目前,蓝色壁垒的核心是SA8000标准。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SAI)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于1997年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它包括核心劳工标准(涉及童工、强迫性劳动、自由权、歧视、惩戒性措施等内容)、工时与工资、健康与安全、管理系统等方面。SA8000标准强调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保护劳工人权的社会责任。因此,被称为“社会责任标准”。
蓝色壁垒产生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关系失衡后的一种调整。
在这一背景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把社会责任标准同其对发展中国家事实的普遍优惠制度挂钩。同时,一些国家,一种以社会责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贸易壁垒即以SA8000标准为核心的蓝色壁垒逐渐建立起来。
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研究论文
我国入世以来,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影响农、畜、水等产品的出口,且有加重趋势:(1)农产品出口受阻的品种多。受阻的农产品从蜂蜜到冻鸡,进而延伸到整个畜产品和水产品。2002年1—5月,欧盟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产品。(2)对中国农畜等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世贸组织成员从发达成员(欧盟、美国、日本)扩展到部分发展中成员(韩国、新加坡)。(3)中国成为美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2002年1~3月,美国药品管理局扣留的进口产品共达12025批次,其中,中国为1140批次,占同期被扣产品总批量的9.48%,居受阻国家和地区的首位。(4)对中国进口农、畜产品的检验项目增多,检验加强。如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检验项目已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的检验增加到62种。日本厚生省2002年4月25日宣布,从中国进口的蔬菜中存在严重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决定对18种蔬菜进行抽检。(5)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发达地区省市的出口。2002年1—3月,我国沿海地区被美国药物管理局扣留的产品累计896批次,占我国被扣产品总量的78.6%,其中,广东省为240批次,占21.05%,居第一位;福建为201批次,占17.63%。2002年1—4月,经深圳口岸出口的冻鸡出口数量和贸易额均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0%。2001年,我国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6)我国上述产品不断为绿色贸易壁垒所阻,可能会引起扩散和连锁效应,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
面对日益加高的绿色贸易壁垒,笔者认为我国应采取应对措施,增强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
一、认真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出现的时代背景
1.“绿色贸易壁垒”根源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康健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1972年,联合国首次举行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与环境问题,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始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方式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效益平衡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对衣、食、住、行的条件以及用品卫生和安全的要求日益严格,迫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对生活用品的卫生和安全要求予以保证,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当然不能例外。
2.世贸组织对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持肯定态度。世贸组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规定成员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以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确保人畜食物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的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伤害。为此,世贸组织成员可采取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在采取这些措施时,该协议鼓励世贸组织成员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如无国际标准或认为不合适时,可自行设立标准,但要以科学为依据。设立后,要对世贸组织成员非歧视地实施,保持透明度,对达到要求的出口产品等同对待,还可根据有害生物风险程度确定自身的保护水平,对发展中成员采取这些措施时,应给予特殊的考虑,并在技术上予以援助。该协议强调,在规定和实施这些措施时,要把对贸易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3.发展中国家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相关法规滞后。因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国国民对衣、食、住、行的质量和生活用品安全与卫生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发展中国家整体上环保意识淡薄,相关法规落后,有的国家甚至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有的沦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一些重视环保的发展中国家,也因财力不足、检验技术落后,缺乏对产品标准的科学检验手段,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难以跨越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颁布了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为世界各国企业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为企业在各项活动、产品和服务中消除环境污染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发达国家已有近万家企业获取了它的认证,而发展中国家获取认证的企业寥寥无几。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考
[内容提要]近几十年来,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简称“跨越论”),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长盛不衰的热点。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歪曲的、教条式的理解,才能科学阐释“跨越论”的理论内涵,发挥其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卡夫丁峡谷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范围内“晚年马克思”研究热的兴起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教训的不断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以下简称“跨越论”),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从研究现状来看。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前大大增强,取得的共识也在不断增多。然而,由于文本形式的特殊性、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加之研究者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性,人们迄今在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上仍存在不少分歧。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出现,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跨越论”的全面把握,避免理解上的片面性,但同时也给人们的理解增加了困难。影响人们对“跨越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的判断。因此,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有关文本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对于科学阐释“跨越论”的理论内涵、正确发挥“跨越论”的实践指导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跨越论”直接关涉的文献不多,但其思想内涵却十分丰富。其中一些思想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科学认识,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解决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东方社会残存的农村公社是古代公社的最新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民粹派将俄国农村公社神秘化、独特化的做法。马克思认为,从历史上看,农村公社并非为俄国独有,回顾一下遥远的过去,人们就会发现,西欧到处都有不同程度的古代类型的公社所有制。从当时的现实来看,在印度等东方国家也有类似的存在形态。那么,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农村公社的历史方位呢?马克思认为,将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他借用地质变化规律来说明原始公社的演变:“地球的太古结构或原生结构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沉积组成的。古代社会形态也是这样,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标志着依次更迭的时代的阶段。俄国农村公社属于这一链条中最新的类型。”由于俄国农村公社具有较早类型原始公社所没有的历史特点,特别是它的所有制兼具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双重性质,因此,马克思指出:它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
保险业跨越式发展论文
一、跨越式发展理论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尤指落后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条件下,为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直接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通过不平衡推进和超常规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一种发展方式和发展过程。
(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
发展经济学对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不平衡增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经济起飞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
1.不平衡增长理论
教育厅新跨越讨论会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省管高校、教育厅机关及直属单位(学校)“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特别是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省管各高校、教育厅机关及直属单位(学校)开展大讨论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为契机,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开创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党的*以来,我省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改革开放*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年,也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年。我省的教育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创了教育事业新局面,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谱写了新篇章,为我省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年来,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成就巨大,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经过*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基础教育建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公共财政支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框架初步形成,免费的义务教育已经实现,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年12月,“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省小学、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94%和98.79%,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到1982年时,全省文盲率仍高达36.96%。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20*年,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212.6万,是1978年的1.8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7.7%。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提高全省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据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的5年提高到20*年的8.7年。
五跨越五加强推进农企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性不强、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乏力、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销脱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内部发展机制不够畅通和完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国内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国际市场环境壁垒重、从内部发展机制上,实施五个“跨越”、从外部环境条件上,搞好五个“加强”、加强对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分挖掘内部条件,还要积极创造内部条件,实施五“跨越”、五“加强”。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农业服务为主,与农民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并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加工企业、有相当规模的流通组织批发市场以及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为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本文对灵乡镇、陈贵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实地研究。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