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09:42: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跨文化交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1、学习身势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身势语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如身体动作、姿势、目光、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坐力姿态和接触等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O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从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来看,只有11的信息是通过听觉获得,而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口这说明身势语在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但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存在差异,每种语言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别国难以完全理解和琢磨透。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预先了解某些身势语在别国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含义,才能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沟通。因此,为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身势语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下面主要针对不同国家体态语言中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身势语动作的含义及运用进行对比。

2、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含义及运用

1.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个性等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欧美人生活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亲密接触(intimatedistance0—45cm)交谈双方关系密切,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七见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查看全文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英语学习越来越被重视。在跨文化交际中,因语用失误导致双方误解的现象频频发生。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失误的原因为依托,着重介绍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使我们正确理解语用失误的原因,减少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失误;原因;策略

在交流的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自身民族历史背景、语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会导致文化碰撞和冲突现象的发生。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因为对语言不恰当的运用以及误用而导致互相交流时出现误解或不理解的现象发生。语用失误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导致跨文化交际故障的重要根源。通过分析语用失误的定义、分类和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语用失误,从而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现象,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正确理解与沟通。

1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

语言差异很大,由于受到母语结构与本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干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式英语及其普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受母语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的影响,易出现语用失误。

1.1受母语语言规则

查看全文

跨文化交际失误分析论文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系统并非像索绪尔说的是“一个封闭系统”,它不可能在真空中独立发展,自生自灭,而是和其他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总是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无一不与社会文化因素发生错综复杂的联系。萨丕尔(Sapir)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种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群。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因而,研究语言只有把语言系统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活动而形成的产物,因此,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基于以上理解,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认为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和文化一样是社会的产物,是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世代沿袭下来的符号体系,萨丕尔说:“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在人类学中,文化指的是社会共同体的一个成员受全体成员制约的全部生活方式,很明显,按照文化的这种概念来看,语言就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联系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交际一词在英语里是communication,含义比较复杂,其基本的含义是“与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交际活动的本质就是把单个人联络在社会的关系网络之中。人是社会的动物,单个人必须通过交际活动同他人结成某种关系,构成社会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这里我们把交际定义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不指组织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文化活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交际不等于沟通。发出信息,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发出信息,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产生反效果的交际。在不同民族之间,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的外语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交际者不了解异族文化的特点,或者说文化背景不同,经常会在交际中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或交际冲突。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包括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之间和同一文化体系内部不同亚文化之间,本文指前者)的交际活动。当一种文化信息必须被另一种文化加以解释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

所谓语用预设,主要是说话人主观上的一种预设,指语言交际活动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基南(EdwardL.Keenan)指出:“有许多句子的言语要得到理解则要求先满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条件或情景。因此,这些条件也就自然地被称作该句子的预设。如果它们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所说的话语不是无法理解,就是不按原意来理解的。”这些条件比如:

(1)参与者的地位及其关系种类。

查看全文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前人做出了大量研究。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有很广泛的描述力,是人们在会话中尽力遵守和维持的策略。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传统的影响,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如果把一些汉文化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英语会话,如:“请光临寒舍”等,只能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话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样做虽然遵守了谦逊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此外,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因此,汉文化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中国文化自我观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家族血缘为尺度,在交际中遵守近亲准则。例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了解私事是交际一方为了缩短和对方的横向距离而做出的一种势力,表示把对方定位在一个离交际主体相对较近的位置。

语境是语言运用的条件,自然也是“礼貌原则”贯彻执行的条件。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反之亦然。语境,尤其是语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权势、社会距离等,对“礼貌原则”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没有权势的人与拥有权势的人说话,其礼貌程度要比拥有权势的人与没有权势的说话时的高。而社会距离同样影响语言礼貌的程度,社会距离越大,交际双方说话时的礼貌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取向。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是相互的,人类需要这种相互的文化认同,以便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文化认同原则可以被认为是指导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在将来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当中,我们必须注意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处理好礼貌原则中各项准则与交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保持一定的交际距离,以达到所期望的交际效果。

查看全文

跨文化交际茶文化语言学背景分析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传统文化,茶产业也是我国众多产业链中不可忽视的一条产业链。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进行茶叶出口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完成对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由于当前国际通用语言是英语,因此,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国也必须要针对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进行相应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茶文化的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茶文化;通用

英语茶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种,至今我国的茶文化已经传承了整整几千年,茶文化不仅为我国带来了经济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目前,我国是国际上一个茶叶出口的大国。欧盟的许多国家,都会对中国的茶叶进行进口,即便是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或是亚洲国家也经常从我国进行茶叶进口。我国在进行茶叶出口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计划性、科学性的方式来完成对于我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传播。

一、跨文化交际与茶文化的意义

1.跨文化交际。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身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与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的交际活动。近年来,随着“地球村”的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融入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并针对于此提出更多的研究角度与思考方向。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两个或多个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程度也各不相同。例如,中国本土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在双方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表达失误的情况,这是因为中国本土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就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中国人与亚洲的周边地区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因为中国与亚洲的周边地区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文化共享与价值取向。2.茶文化。目前东方茶文化与欧美国家的茶文化存在着较大的不同。首先,就茶文化的历史来说,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于汉朝甚至更早,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茶文化的国家。明清时期,我国的茶文化已经从王公贵族推广到了平民百姓。而英国的茶文化,是在16世纪中期,茶叶传进英国后才产生。最初,茶叶在欧美国家被当作非常珍贵的奢侈品,只在贵族圈子中小范围地流行。后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国土内茶叶逐渐增多,才使更多的英国人能够饮用茶。在最开始,欧美国家进行放松、娱乐时,会选择饮茶,随着茶叶的增多,欧美国家自上而下地刮起了饮茶之风,饮茶不仅受到了王公贵族的喜爱,也受到了平民百姓的青睐。其次,就茶文化的习俗而言,我国的茶文化习俗有着许多类型,例如敬茶、茶道等,而欧美国家的传文化习俗主要包括茶话会、下午茶等。第三,在中国人饮茶时,更倾向于采用开水进行泡茶,直接进行饮用,而欧美国家在饮茶时并不会选择清饮,而是会选择在已经冲泡好的清茶中加入牛奶、蜂蜜等佐料后再进行饮用。中国人在进行饮茶活动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天人合一,而欧美国家在进行饮茶时,更注重的是对于惬意生活的享受,这些都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中茶文化国际传播的语言学背景分析

查看全文

跨文化交际与商贸文化冲突论文

摘要:国际商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缺乏跨文化意识所导致的商贸冲突也随之加剧,本文通过分析种种冲突,力求揭示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差异,提高人们对于商贸活动中跨文化意识的重视。

关键词:商贸活动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迈出了对外商业和贸易的步伐,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举动更加推进了这一步伐的前进速度。对外商贸活动的频繁直接涉及到的就是对商贸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随着英语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展开,国民英语水平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精通英语和商贸知识的人才开始活跃在对外商贸活动当中,然而,发生在不同国籍背景下的商贸活动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在商贸活动中由于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而闹出笑话,甚至影响到双方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涵盖内容涉及到了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等学科,短短一篇文章远不足以观其全貌,本文将主要讨论它在商贸英语当中的表现作用,以期对于活跃在国际商贸活动中的人士有所启发。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紧迫性

自从上个世纪后期我国向世界敞开国门之际,英语学习就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时至21世纪的今日,不少大中专毕业生都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理论上可以运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活跃在国际商贸的舞台上,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口语的表达并不熟练,不能够真正做到思维的转换。其次就是,不能够充分跨越国情,以及文化的鸿沟。作为一名经贸类高校的教师,笔者对这方面的教学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有着比其他专业学生高一级别的英语要求,并且也进行了相关专业英语的培训,但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始终未能占有一席之地。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有些非常优秀的专业国贸人才能够在国际商业会晤中侃侃而谈,最终却仍无法达成双方的合作。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国际商务活动的紧迫性显得彰明较著。

二、文化冲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体现

查看全文

高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在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阐明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种主要途径。

[关键词]社交媒体;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人才综合能力的因素之一,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已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发展也颇为迅猛,各种新媒体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而且给社会生活也带来了崭新的变化。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探讨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探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和培养必要性。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虽一直未能在学术界得到明确的定义,但依据其特点大致可将其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针对国际商业中的跨文化能力,Johnson等人也对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国际商业中的跨文化能力乃是个人有效地使用一套知识、技能和个人属性,以便在国内或国外成功地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从外语角度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可界定为:在特定的交往场合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际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方面。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能仅具备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非只在于英语表达流利与否,而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能否真正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简单举例,“吃饭了吗?”是中国人见面常用的寒暄之一,但这在英语文化背景下指的却是真正的问题,而非问候语。若仅是简单的外语能力培训,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沟通障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冲突。因此,综上所述,教育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浅谈高校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各国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外交、信息需求量随之增多。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在交往、获取信息上的重要性非常清楚地显露出来。为了适应国际社会的高效合作,高校英语教育需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上,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分析出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跨文化能力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与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作为国际化语言的英语,在进行交流时首先要有对别国文化的理解能力,也就是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传统的英语应试教育模式,只需要会读写译,能考高分就是英语好,不重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高校开设有听说读写课程,同学、老师重视度不够,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本不能满足当今国际化需求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为适应这一需求,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十分必要了。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和外国人交往时,一般可以容忍你的语音或者语法错误,但是如果不遵循讲话规则,则会被认为没礼貌。在交际中,文化错误要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文化方面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以接受,那么交际可能会失败。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法能力、语言能力等。然而在我国,“文化教学”理论只是针对英语专业的提出,并非所有高校学生。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其他历史因素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两个截然分开的不同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语言形式,语法规则,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背景,教条式教学充斥着各种英语课本。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授转向语言能力的培养,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索

[摘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打造世界一流湾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创新型发展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人才。本文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短板,探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以期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彰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职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可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提高区域竞争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与湾区内部、外部等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亟须一大批熟悉世界各地商务环境、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并顺畅开展跨文化交流的精英语、懂商务、擅交际、通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冯佳惠,2019)。因此,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应用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需的人才资源,做好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工作。然而,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单一化弊端、缺乏产业化人才、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那么,如何改革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跨文化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商业英语专业发展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透视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培养“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要支撑,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效地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在于建设世界一流湾区,这就需要湾区内部与外部的有效互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该建设目标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但是,笔者在审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时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存在短板。1.1语种教学过于单一。广东省内高职院校是输送“粤港澳大湾区”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主力军”。但是,从广东省内高职院校外语语种的设置来看,除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家“双一流”高职高专开设了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和俄语等语种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均不具备开设英语以外语种的条件。据初步统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合作国家及地区约2500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王春香,2019)。然而,从当前高职院校语种设置来看,仍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存量和增量上都不够理想。1.2“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国情文化教育不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注重内部联动又强调外部耦合,与外部耦合国际及地区文化多元化、风俗文化变体的差异等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育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要推手。自“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以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积极对接相关行业、企业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及时进行调整,然而,在专业教学中,仅注重语言的培育,而对相关国家、地区国情文化教育存在偏少、偏弱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1.3商务英语专业文化内涵建设不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培养专业化、国际化、高素质语言类人才的基地,强调以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在专业文化内涵建设上,高职院校要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区分,并把实用性、应用性等作为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然而,笔者在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进行调研时发现,该专业建设创新性不足,缺乏市场导向、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研深度融合等方面不够。在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生实践锻炼较少,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

2“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查看全文

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论文2篇

第一篇

1跨文化交流能力

1.1沟通交流能力

海姆斯(1972)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对那些研究语言的学者来说,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规则和语法规则的知识。海姆斯关于交流能力的概念经过很多语言研究者的修正、丰富,后来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策略能力和语篇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中也应该包括语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指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人际沟通的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沟通效益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恰如其分,指沟通行为符合沟通情境和彼此相互关系的标准或期望;沟通效益,则指沟通活动在功能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者满足了沟通者的需要。拥有能语言能力不一定能进行有效且恰当的交流,笔者认为,沟通交流能力是和学习者的个人特性有关;能成功交流的人,不仅仅要有语言知识,还要有更多的情感层面的知识,善于倾听,能更好的把握时机,进行切当的交流沟通。

1.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得当且有效地与异文化人士交流的能力。该能力在前面谈到的两种能力之上,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维(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识方面外,还有思维、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这也是因‘文化’具有极其宽泛的涵义,且和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称。因此,它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和变化的;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有隐蔽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质,又无不渗透到每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表现为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Brooks,1960,Allen,1985,Chen,1999)。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偏重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面,那语言教学中仅仅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识方面,在语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仅仅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是直接的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有时候可能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发人深思的是,即使外语学习者经直接的知识传授获得了有关文化的客观知识和教条后,当他面临具体的、变化的、个性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概括化、教条了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并不能使得他取得成功的或是恰当的交际。显而易见,现实中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些教条化的知识复杂得多、微妙得多。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要遵循某种规范,而且也要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规范的活动遵循,又是规范的过程的创新(M.Andrews,1999),这句话说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过程,更要在面对复杂的因素时,能做到灵活应对,独立判断是否,作出个人的决定。每个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不仅仅是去熟记或背诵一些已有的,刻板的知识,而真正需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灵活面对变化的、现实的和个性的事物。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着眼变化的、个性的、主观的一面。当我们着眼于文化的这一面时,我们就会更加重视跨文化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英语教师需要关注的交际者是否有能力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能否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能否进行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能否换位思考、能否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客观、敏锐的观察和理解。英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跨文化能力中的思维能力,那在教学中,教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只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既有文化事实和一些现成的交际规约,而会更多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的体会感知现实的事物,去亲自体验跨文化情境,让学生自主理解和判断文化现象。英语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应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恰当的异文化交流的过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