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09:28: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跨世纪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跨世纪

我国电影跨世纪发展论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社会的跨世纪发展划出了广阔的宏伟的前景。意义极其重大;其可能发生的历史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在这个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电影,将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对中国电影的前途我们满怀信心。

记得1996年,在《电影艺术》杂志上,曾经有过电影到底是“工业”还是“艺术”的讨论。那次讨论无疑是有价值的,许多文章都言之成理;当然在我看来,两者又是可以结合的。电影兼有“艺术”和“产业”的双重性质。这里,我之所以用“产业”而不用“工业”,因为“产业”一词在汉语习惯上是一个比“工业”要宽泛的概念,更易于表述和理解。电影的艺术性质,在中国近百年的实践中,可以说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对于电影的产业性质的认定,人们却总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在中国电影史上,既使是那些搞电影经营的企业家,也总是首先张起“教化”的旗号,而不敢直抒赚钱的目的。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以来,经济状况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特别是这次党的第十五代表大会上,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这为电影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正确认识电影的市场性,更加开阔了眼界。

电影的经济性质照理说是不言而喻的。电影有始以来,作为它的主体,始终没有离开过市场,离开过经营;美国的好莱坞更是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经营的世界性代表。远的不说,仅以1996年为例,这年美国共公映307部影片,总收入高达57亿美元;列在10大卖座影片之首的《美国独立纪念日》超过3亿美元;去年曾在我国放映过的《龙卷风》也达到2.4亿美元。1997年,美国投入生产的影片,成本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就有12部之多。在我国,也出现了《大转折》和投资1亿人民币的《鸦片战争》那样的的所谓“国产大片”。上述的美国和中国这样高资金的投入和回收,足以说明电影所具有的不可忽略的经济属性。在美国,电影的生产和流通,首先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来运作的,这几乎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美国的电影导演兼制片人罗杰·科尔曼,写了一本题为《怎样在好莱坞制作100部影片而不亏损1美分》的书,专门讲了他自五十年代中期从事电影制作和经营近四十年的成功经验。中国电影在近一年多以来,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也开始了市场性运作。投资的多渠道,拍卖公映权,票房分成的多层次化,压缩上下集版幅而成一集以适应市场的重制新版,主创人员不取酬金而参与利润分配,加上各式各样几乎有点让人眼花缭乱的宣传包装和“炒?鳌保延辛诵┦谐【玫奈兜馈5庖磺校苟际浅醪降模懿怀墒斓模蝗绾问怪泄缬安涤幸桓隽己玫摹⒐娣兜氖视κ谐〉脑俗骰疲剐枰懈钊氲母母铮簧缁嶂饕宓缬熬玫氖谐』褂幸欢蜗嗟背さ穆芬摺?/P>

对于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的电影经济体制改革,在我看到,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同志的报告中,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以往的共和国电影企业,都是公有制的,它不仅是全民的财产,而且凝结了电影工作者几十年的汗水和心血。因此,必须认真予以保护。那种把经济体制转轨而给老制片厂带来的困难和不适应部分,看作是前进的“包袱”而以为可以随意扔弃的想法,我觉得是不妥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育初期的原始积累;保证劳动人民的根本的和切身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不可动摇的基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老厂可以因袭旧制,坐吃老本;恰恰相反,这说明了这些老厂的现代化改革更为紧迫和更为重要。以现代企事业制度和股份制思路改造老厂,重新激发起这些老厂的生产活力,具有关健性意义,是势在必行的。二、开拓更为广阔的制片投资渠道,允许办多种所有制(包括私人所有制、合作制)的制片公司,以调动更多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和发展电影生产力,这是电影生产的新途径,同样是十分必要的。三、把产品生产(影片制作)的经济得失直接同参与制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增大效益工资或利润分红的成份,也是可行的一条路。这对于调动创伤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对于市场的密切关注,大有益处。目前出现的影片主创人员不拿劳务报酬而参与利润分成的方式,就不失为一种勇敢的开创性的尝试。总之,以现代化电影企业制度改造老厂,开辟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股份制,把经营者、生产者的权益和市场效益紧密联系(如鼓励主创人员以其作品所得部分以效益股形式参与投资),在我看来应是电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或方向。

现代电影企业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目标,以股份制、合作制为组织联合形式,十分机动的高效率的科学化运作。它有许多环节,许多变化,许多算计。美国女制片人林达·奥布斯特曾经把制作一部影片所遇到的困难过程,组成一个所谓的“莫尔斯电码”,她以B代表折算过程中遇到的大问题,而以S代表小问题,她说:“大部分影片的节奏是:BSSSSSBSSSSSSSSSB”。“最大的问题都在开始阶段”。*1罗杰·科尔曼在谈到他的制片经验时曾说,他是以预测市场的最低收入来计划预算支出的:“我一般是先算出制作、发行电影后可获得的最低收入,然后在具体操作时把经费控制在这以下。根据影片的收入算出支出,这一点一定要严格掌握。”他举例说,《罗马帝国》的火灾场面,“如果要特意做布景,将其点燃,拍一个镜头就需要2千万美元。但如果拍特写镜头,在皇帝周围点上火,掀起火焰,就和燃烧时的效果一样,费用只须几百美元。所以说时间长短和费用多少取决于你怎样拍镜头”。作为独立制片人,科尔曼说:“我们的口号是:不要漂亮的办公室,把钱投到银幕上去。”在这样经验丰富的制片人看来,好莱坞大企业也有弊端,“既有效率不高,浪费过多的一面,也有与个人利益冲突的一面”。他说:他与好莱坞“高成本”对抗的有效方法是“高效率”。*2在好莱坞,影片制作行为始终是以市场为中心目标的。所以在他们那里有专门的“市场调查”机构为授托影片作市场预测,并提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修改建议,乃至提出具体的公映时间。还有所谓“剧本医生”,为剧本进行“诊断”,着手修改或作文字润色。他们诙谐地称这些“剧本医生”是“高于打字员,低于天才的人”。*3总之,瞄准市场,是现代电影企事业运作的焦点。上述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电影是产业,然而又是艺术。我们当然不能只注意电影的产业属性而忽视它的艺术属性。

查看全文

跨世纪解放思想管理房产档案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确定适用标准;建设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库;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要着力强化系统的协作效能;当前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的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因而积压了大量历史信息需要录入、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房地产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于有条件利用资料的各级用户可根据自身的用户级别查询相关的房产档案、档案人员是连接档案与利用者的桥梁和纽带、房地产市场管理同时也是一种服务、提高数字化管理的认识,建立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档案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在信息社会化逐步深入的今天,房地产档案逐步实现了信息数据化、管理网络化和服务现代化。这就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对房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然要求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为房地产事业服务。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档案信息技术现代化管理

目前,在房地产管理部门中,由于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的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因而积压了大量历史信息需要录入。要将这些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全部录入管理系统并且不能产生误差,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房地产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新突破,已成为当前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利用计算机对房地产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储存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效率,也是房地产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确定适用标准

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在数字化建设中,必须建立好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最终建立起一个标准化的数字化利用平台,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

查看全文

电影跨世纪发展论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社会的跨世纪发展划出了广阔的宏伟的前景。意义极其重大;其可能发生的历史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在这个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电影,将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对中国电影的前途我们满怀信心。

记得1996年,在《电影艺术》杂志上,曾经有过电影到底是“工业”还是“艺术”的讨论。那次讨论无疑是有价值的,许多文章都言之成理;当然在我看来,两者又是可以结合的。电影兼有“艺术”和“产业”的双重性质。这里,我之所以用“产业”而不用“工业”,因为“产业”一词在汉语习惯上是一个比“工业”要宽泛的概念,更易于表述和理解。电影的艺术性质,在中国近百年的实践中,可以说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对于电影的产业性质的认定,人们却总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在中国电影史上,既使是那些搞电影经营的企业家,也总是首先张起“教化”的旗号,而不敢直抒赚钱的目的。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以来,经济状况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特别是这次党的第十五代表大会上,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这为电影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正确认识电影的市场性,更加开阔了眼界。

电影的经济性质照理说是不言而喻的。电影有始以来,作为它的主体,始终没有离开过市场,离开过经营;美国的好莱坞更是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经营的世界性代表。远的不说,仅以1996年为例,这年美国共公映307部影片,总收入高达57亿美元;列在10大卖座影片之首的《美国独立纪念日》超过3亿美元;去年曾在我国放映过的《龙卷风》也达到2.4亿美元。1997年,美国投入生产的影片,成本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就有12部之多。在我国,也出现了《大转折》和投资1亿人民币的《鸦片战争》那样的的所谓“国产大片”。上述的美国和中国这样高资金的投入和回收,足以说明电影所具有的不可忽略的经济属性。在美国,电影的生产和流通,首先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来运作的,这几乎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美国的电影导演兼制片人罗杰·科尔曼,写了一本题为《怎样在好莱坞制作100部影片而不亏损1美分》的书,专门讲了他自五十年代中期从事电影制作和经营近四十年的成功经验。中国电影在近一年多以来,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也开始了市场性运作。投资的多渠道,拍卖公映权,票房分成的多层次化,压缩上下集版幅而成一集以适应市场的重制新版,主创人员不取酬金而参与利润分配,加上各式各样几乎有点让人眼花缭乱的宣传包装和“炒?鳌保延辛诵┦谐【玫奈兜馈5庖磺校苟际浅醪降模懿怀墒斓模蝗绾问怪泄缬安涤幸桓隽己玫摹⒐娣兜氖视κ谐〉脑俗骰疲剐枰懈钊氲母母铮簧缁嶂饕宓缬熬玫氖谐』褂幸欢蜗嗟背さ穆芬摺?/P>

对于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的电影经济体制改革,在我看到,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同志的报告中,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以往的共和国电影企业,都是公有制的,它不仅是全民的财产,而且凝结了电影工作者几十年的汗水和心血。因此,必须认真予以保护。那种把经济体制转轨而给老制片厂带来的困难和不适应部分,看作是前进的“包袱”而以为可以随意扔弃的想法,我觉得是不妥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育初期的原始积累;保证劳动人民的根本的和切身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不可动摇的基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老厂可以因袭旧制,坐吃老本;恰恰相反,这说明了这些老厂的现代化改革更为紧迫和更为重要。以现代企事业制度和股份制思路改造老厂,重新激发起这些老厂的生产活力,具有关健性意义,是势在必行的。二、开拓更为广阔的制片投资渠道,允许办多种所有制(包括私人所有制、合作制)的制片公司,以调动更多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和发展电影生产力,这是电影生产的新途径,同样是十分必要的。三、把产品生产(影片制作)的经济得失直接同参与制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增大效益工资或利润分红的成份,也是可行的一条路。这对于调动创伤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对于市场的密切关注,大有益处。目前出现的影片主创人员不拿劳务报酬而参与利润分成的方式,就不失为一种勇敢的开创性的尝试。总之,以现代化电影企业制度改造老厂,开辟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股份制,把经营者、生产者的权益和市场效益紧密联系(如鼓励主创人员以其作品所得部分以效益股形式参与投资),在我看来应是电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或方向。

现代电影企业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目标,以股份制、合作制为组织联合形式,十分机动的高效率的科学化运作。它有许多环节,许多变化,许多算计。美国女制片人林达·奥布斯特曾经把制作一部影片所遇到的困难过程,组成一个所谓的“莫尔斯电码”,她以B代表折算过程中遇到的大问题,而以S代表小问题,她说:“大部分影片的节奏是:BSSSSSBSSSSSSSSSB”。“最大的问题都在开始阶段”。*1罗杰·科尔曼在谈到他的制片经验时曾说,他是以预测市场的最低收入来计划预算支出的:“我一般是先算出制作、发行电影后可获得的最低收入,然后在具体操作时把经费控制在这以下。根据影片的收入算出支出,这一点一定要严格掌握。”他举例说,《罗马帝国》的火灾场面,“如果要特意做布景,将其点燃,拍一个镜头就需要2千万美元。但如果拍特写镜头,在皇帝周围点上火,掀起火焰,就和燃烧时的效果一样,费用只须几百美元。所以说时间长短和费用多少取决于你怎样拍镜头”。作为独立制片人,科尔曼说:“我们的口号是:不要漂亮的办公室,把钱投到银幕上去。”在这样经验丰富的制片人看来,好莱坞大企业也有弊端,“既有效率不高,浪费过多的一面,也有与个人利益冲突的一面”。他说:他与好莱坞“高成本”对抗的有效方法是“高效率”。*2在好莱坞,影片制作行为始终是以市场为中心目标的。所以在他们那里有专门的“市场调查”机构为授托影片作市场预测,并提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修改建议,乃至提出具体的公映时间。还有所谓“剧本医生”,为剧本进行“诊断”,着手修改或作文字润色。他们诙谐地称这些“剧本医生”是“高于打字员,低于天才的人”。*3总之,瞄准市场,是现代电影企事业运作的焦点。上述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电影是产业,然而又是艺术。我们当然不能只注意电影的产业属性而忽视它的艺术属性。

查看全文

跨世纪青年工作体会

当代青年是影响当前、代表未来的重要力量,在兴起新一轮学习邓小平理论高潮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排头兵的作用,这是党对共青团寄予的深切厚望。

共青团组织要以邓小平理论构筑当代青年精神支柱为主题,使学理论具体化,努力在解决信念问题、思想方法问题、人生观问题上下功夫。同时,各级团的干部,要在这个基础上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跨世纪的共青团工作和青年运动。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风,达到党的十五大要求的水平。一是在全面、正确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要有新的提高,增强青年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二是在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要有新的提高,要培养广大青年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上要有新的提高,要引导青年以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人格和革命风范影响和鞭策自己;四是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要有新的提高,用邓小平理论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为党的事业培养跨世纪的合格接班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在学习创新上下功夫,贴近时代、贴近基层、贴近青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通过骨干示范作用带动全团持续、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不断扩大理论学习的覆盖面。要以团干部、大学生等重点学习群体的学习追求、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来影响和辐射更多的青年群体,要进一步强化学习和运用理论的氛围和风气。着力推进团干部带头学,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重点学,青年党员有针对性地学,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有计划地学,广大团员青年有辅导地学,构建和完善学习组织和学习机制。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发挥组织的整体优势,开展广泛而又生动活泼的理论学习活动。一是以团市委机关干部、各级团干部和青年学生为重点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在专职团干部中开展集中的专题辅导和培训;在大学生中重点抓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学习组织;在团市委机关重点抓好机关学习制度建设;二是通过主题演讲活动、专题讲座和报告、征文活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及理论沙龙等形式,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三是结合青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四是以上海市邓小平青年思想研究中心为骨干,围绕用邓小平理论构筑青年一代精神支柱这一主题,开展系列研究活动;五是"四个一批"系列展示活动,即一批论文、一批典型、一批项目和一批会议。

"示范群体建设"要更体现新一轮学习理论的动力。要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学习,使青年成为邓小平理论的认真学习者和积极实践者,成为改革的支持力量和发展的支撑力量。要通过理论学习教育活动,感召一批爱党爱国、百折不挠的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造就一批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骨干;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乐于奉献,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团干部队伍;形成一批具有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与敏锐性,而学科、专业知识上又比较宽广、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兴起新一轮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高潮,用邓小平理论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是共青团组织的政治责任,更应成为每一位青年的自觉行动。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加强组织引导,发挥实践特色,才能取得更广泛、更积极的工作成果和思想成果,使上海青年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上一个新的台阶。

查看全文

跨世纪网络营销论文

关键字:论文跨世纪网络营销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营销的产生和发展,并给出一规范定义,由此讨论网络营销的新特点和应用策略。

九十年代初,飞速发展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促使网络技术应用的指数增长,全球范围内掀起应用互联网热,世界各大公司纷纷上网提供信息服务和拓展业务范围,积极改组企业内部结构和发展新的管理营销方法,抢搭这班世纪之车。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年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在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改变,并称之为信息网络的年代。在信息网络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信息的分配和接受方式,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合作和交流的环境,企业也必须积极利用新技术变革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组织、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法,搭上技术发展的快速便车,促使企业飞速发展。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年代社会变革的新生事物,必将成为跨世纪的营销策略。

一、网络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为创造达到个人和组织的交易活动,而规划和实施创意、产品、服务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过程。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

互联网络起源于美国,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其西海岸四所大学和研究所,通过简单的通讯电缆将主电脑连接起来,实现互相通讯并称之为arpanet,在九十年代初,美国国防部将其商业化,并成立一国际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标准制定和实施,在随后短短几年内,互联网络由美国发展到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络上可以很容易的与任一联网地区进行联系,而且收费非常便宜,简直是“信息超导体”。互联网络发展的全球化,得益于其自身的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低廉性,在互联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挥创作,既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信息的流动不受限制,网络的运作是相互协调决定的,可以自由连接和退网,因此网络上的资源基本上免费共享的。

查看全文

三大任务的跨世纪接力

【正文】

20年前,邓小平在1980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分析形势,总揽大局,第一次提出了“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三件大事”。1982年9月1日,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又重申这三件大事,并改称为“三大任务”,明确指出:“八十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1]

现在,20年过去了。这三大任务,成就斐然,但还没有最终完成。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同志明确提出: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同志提出的这三大任务,与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三大任务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当年三大任务的延续和发展。继续抓好这三大任务,是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世纪接力长跑。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三大任务的基本思路,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从邓小平到关于三大任务的战略思想。

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建设,是三大任务中的第一项任务,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的任务。邓小平当年提的是“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志提的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内容完全一致,表述上则体现了两者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理想。邓小平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围绕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策略思想。其基本的要点可以概括为:

查看全文

纪录片跨世纪管理论文

影视纪录片为已经流逝的20世纪存储了巨量珍贵的影像文献,从传播人类文明的意义上说,纪录片功莫大焉!欣逢世纪交替,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演变轨迹作一番梳理,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前瞻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演变之一:传播途径的变迁

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先天具有非商业性、公益性的特点。就传播途径而言,纪录片享受的便利远较故事片逊色,一般在商业院线作为“加片”插映,才有机会与观众见面。这里既有放映商牟利的考虑,也有观众欣赏习惯的因素。然而,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电视媒介在全球的兴起,纪录片的传播途径一下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由于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覆盖面极广,业内人士认为“电视业即使在最初几年对纪录片所做的贡献,就超过电影业60年的总和”!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电视机构——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载入中国电视史册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是《首都人民庆祝建国9周年》,该片系使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而成。此后差不多有20年之久,在电视里播出的新闻纪录片基本上都依靠电影老大哥的慷慨援助。一方面,由新影厂长期向电视台提供《新闻简报》等片源;另一方面,从电影厂、电影学院转(毕)业的中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在摄制电视新闻纪录片时,不仅拍摄装备沿用电影的全套器材,连制作观念也是“电影化”的,呈现出“用电影方式制片,用电视手段传播”的不协调状态。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介,其功能与潜力当初远未得到发挥,仅仅起了“家庭电影院”的效用而已。

1978年前后,中国电视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起飞,电视纪录片创作也日趋繁荣。尤其中央电视台在1978年底率先从日本引进ENG设备之后,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新闻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的16毫米电影胶片拍摄,大大解放了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80年代中期,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实行的国产电影“统购包销”的措施被取消了,新闻纪录电影一下子面临生存危机。电影院经营方为增加放映场次,不愿在故事片之前加映新闻纪录片,结果导致纪录电影的放映空间大受挤压。当然,这种尴尬处境乃是在影视业分家的情势下出现的,此后,在中国影视业整合的时代潮流推动下,纪录片又获得了可遇不可求的发展空间。

中国电视业始于80年代的超常规发展,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目前随着电视栏目的扩容与规范,纪录片在电视栏目中生存的地盘日益扩大:既有“独门独户”式的专栏,如《纪录片之窗》、《纪录片编辑室》、《纪录》、《地方台30分》等等;又有附属于其他社教类栏目的一方园地,如法制、体育、财经等栏目中播出的纪录短片;至于题材重大的鸿篇巨制,则辟出黄金时段特别播映,如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本关键字已替换***》、《邓小平》、《新中国》等等。全国从中央台到省、市台,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势头方兴未艾,一批富有才华的纪录片编导脱颖而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个创作群体,纪录片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观众中已养成观赏纪录片的收视习惯。例如,上海电视台名牌栏目《纪录片编辑室》的收视率在90年代中期曾上冲到30%以上,《毛毛告状》、《重逢的日子》等作品一度成为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查看全文

跨世纪电影艺术主题论文

2000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疲软和局部亢奋的状态,表面上看,不时有一些兴趣热点激起波澜,但艺术散化状态和文化潜流起伏构成创作较为平淡的表现。随着世纪交替的临近,原本应当激动人心的影像世界平铺直叙,艺术话题被市场、进入WTO、降价风潮、评奖风波、贺岁片等所遮盖,电影的确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角色,但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传统却依旧潜流般绵延,探究世纪末创作的走向和主题,应该会更好提示我们关注艺术的本质表现,并对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发展前景有启发意义。

一、艺术表现探究

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此起彼伏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俗的连带关系难以抹去,但随着时展,崇尚艺术与贬斥商业的习俗却日渐消退。尽管我们需要呼吁中国电影更加看重市场和大众需求,但中国电影的兴盛史似乎在申说着艺术的支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至今所见证明,没有艺术的色彩,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没有商业和技术的支撑,好莱坞将失去光彩。所以,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艺术的轨迹如何蜿蜒在几近泥泞的路途中。

首先是艺术主题的核心:人性关怀。

在2000年度出品或放映的影片中,关于人性意识探究的影片并不多见,这固然是商业潮流所左右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主题偏移于社会宏观教化的影响,这的确是导致中国电影发展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人是世界精神的主要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表现的浅尝则止,是中国电影拓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难题。中国电影人在有限的尝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但这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更有力度的表现。由此,看到谢飞教授的《益西卓玛》就不由发出感叹。在这部充满奇异边域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中,同样充满了人情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影片人物的一生的遭际不是全围绕政治风云,而是借助男性和女性的情感悲欢离合来表现,在已见的东西方关于这块地域表现的电影艺术中,《益西卓玛》的人性主题所蕴涵的魅力是真挚动人的。这部影片的出现破费周折,也说明传统观念对人性表现某种程度的陌生和局促,实际上,在我们的习惯领域中,对人的认识还较多把守着外在行动人的尺度,对情感动因和心理机缘的探入缺少成功的经验。

于是,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就是本年度中角度与深度颇值得探讨的影片。在对人性挖掘与心理拷问方面,该片艺术的表现是成功的。影片的心理探索成分占据很大比重,它对人性的认知方式是有别于以往的故事电影或较多心理表现色彩的影片。应该说,中国电影的世纪末忧虑其实多半和观众疏离有关,除了大众化时代必然产生的艺术变迁而导致的分流,和以电视为代表的娱乐传媒对正经看电影方式的冲击之外,电影停留在事件描述层面和粗浅道理的直接说教是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熟悉这一套表现规程的观众已然厌倦了俗套。中国电影除非屈从世俗堕入打打杀杀和脱、透、漏式的泥沼,否则就要在根本的人文精神上下硬功夫。而中国电影的人文艺术味日渐消失是很值得忧虑的大事,人文电影的天地其实很大,而其要害是对人性和人的内在思想与心理世界的剖析。从这一意义说,《说出你的秘密》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影片落脚于一对夫妇因妻子造成车祸后隐匿不说,而导致整体生活世界的微妙变化,特别是深入挖掘了人的复杂心理内涵,丝丝入扣,逼真现实。影片直面人的现实困境--心理灵魂境界,毫不犹豫的以审视自我而拷问人生的深度,探入了隐秘的个人内心世界的细微之处,揭示了我们常常不敢正视的心理现实。就此而言,显示了创作者对人生探讨的认识深度。影片的揭密不仅在撞人逃逸者是谁的谜底上,而且更重要的落脚在常人面对这道难题时将如何正视的心理谜底上。在夫妻恩爱和怀疑猜忌之间,在良心谴责的道义感和惟恐罹难的恐惧感之间,影片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弱点、本能与人性良知之间的搏斗。着意于生活危难之际人心角逐与良知愧疚搏斗的表现,是创作者对人的认识深入化的体现。丈夫在同情执着寻找目击者的小女孩的道德感和益发产生深重犯罪感的痛苦心理,与惟望不是事实的侥幸心理的角逐,把当代生活中一个清白家庭可能遇到的恐惧和抉择平铺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会油然联想到人人熟悉的一个关于女性心理中常有的疑问:当丈夫在自己和婆婆同时落水时先救何人上岸?这种源于惧怕失去所爱而执拗式的无理追问就变成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类似的尴尬处境。

查看全文

电影跨世纪发展论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社会的跨世纪发展划出了广阔的宏伟的前景。意义极其重大;其可能发生的历史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在这个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电影,将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对中国电影的前途我们满怀信心。

记得1996年,在《电影艺术》杂志上,曾经有过电影到底是“工业”还是“艺术”的讨论。那次讨论无疑是有价值的,许多文章都言之成理;当然在我看来,两者又是可以结合的。电影兼有“艺术”和“产业”的双重性质。这里,我之所以用“产业”而不用“工业”,因为“产业”一词在汉语习惯上是一个比“工业”要宽泛的概念,更易于表述和理解。电影的艺术性质,在中国近百年的实践中,可以说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对于电影的产业性质的认定,人们却总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在中国电影史上,既使是那些搞电影经营的企业家,也总是首先张起“教化”的旗号,而不敢直抒赚钱的目的。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以来,经济状况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化;特别是这次党的第十五代表大会上,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这为电影的经济体制改革及正确认识电影的市场性,更加开阔了眼界。

电影的经济性质照理说是不言而喻的。电影有始以来,作为它的主体,始终没有离开过市场,离开过经营;美国的好莱坞更是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经营的世界性代表。远的不说,仅以1996年为例,这年美国共公映307部影片,总收入高达57亿美元;列在10大卖座影片之首的《美国独立纪念日》超过3亿美元;去年曾在我国放映过的《龙卷风》也达到2.4亿美元。1997年,美国投入生产的影片,成本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就有12部之多。在我国,也出现了《大转折》和投资1亿人民币的《鸦片战争》那样的的所谓“国产大片”。上述的美国和中国这样高资金的投入和回收,足以说明电影所具有的不可忽略的经济属性。在美国,电影的生产和流通,首先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来运作的,这几乎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美国的电影导演兼制片人罗杰·科尔曼,写了一本题为《怎样在好莱坞制作100部影片而不亏损1美分》的书,专门讲了他自五十年代中期从事电影制作和经营近四十年的成功经验。中国电影在近一年多以来,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也开始了市场性运作。投资的多渠道,拍卖公映权,票房分成的多层次化,压缩上下集版幅而成一集以适应市场的重制新版,主创人员不取酬金而参与利润分配,加上各式各样几乎有点让人眼花缭乱的宣传包装和“炒作”,已有了些市场经济的味道。但这一切,还都是初步的,很不成熟的;如何使中国电影产业有一个良好的、规范的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还需要有更深入的改革;社会主义电影经济的市场化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对于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的电影经济体制改革,在我看到,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同志的报告中,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以往的共和国电影企业,都是公有制的,它不仅是全民的财产,而且凝结了电影工作者几十年的汗水和心血。因此,必须认真予以保护。那种把经济体制转轨而给老制片厂带来的困难和不适应部分,看作是前进的“包袱”而以为可以随意扔弃的想法,我觉得是不妥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育初期的原始积累;保证劳动人民的根本的和切身利益,是社会主义的不可动摇的基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老厂可以因袭旧制,坐吃老本;恰恰相反,这说明了这些老厂的现代化改革更为紧迫和更为重要。以现代企事业制度和股份制思路改造老厂,重新激发起这些老厂的生产活力,具有关健性意义,是势在必行的。二、开拓更为广阔的制片投资渠道,允许办多种所有制(包括私人所有制、合作制)的制片公司,以调动更多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和发展电影生产力,这是电影生产的新途径,同样是十分必要的。三、把产品生产(影片制作)的经济得失直接同参与制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增大效益工资或利润分红的成份,也是可行的一条路。这对于调动创伤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对于市场的密切关注,大有益处。目前出现的影片主创人员不拿劳务报酬而参与利润分成的方式,就不失为一种勇敢的开创性的尝试。总之,以现代化电影企业制度改造老厂,开辟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股份制,把经营者、生产者的权益和市场效益紧密联系(如鼓励主创人员以其作品所得部分以效益股形式参与投资),在我看来应是电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或方向。现代电影企业管理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目标,以股份制、合作制为组织联合形式,十分机动的高效率的科学化运作。它有许多环节,许多变化,许多算计。美国女制片人林达·奥布斯特曾经把制作一部影片所遇到的困难过程,组成一个所谓的“莫尔斯电码”,她以B代表折算过程中遇到的大问题,而以S代表小问题,她说:“大部分影片的节奏是:BSSSSSBSSSSSSSSSB”。“最大的问题都在开始阶段”。*1罗杰·科尔曼在谈到他的制片经验时曾说,他是以预测市场的最低收入来计划预算支出的:“我一般是先算出制作、发行电影后可获得的最低收入,然后在具体操作时把经费控制在这以下。根据影片的收入算出支出,这一点一定要严格掌握。”他举例说,《罗马帝国》的火灾场面,“如果要特意做布景,将其点燃,拍一个镜头就需要2千万美元。但如果拍特写镜头,在皇帝周围点上火,掀起火焰,就和燃烧时的效果一样,费用只须几百美元。所以说时间长短和费用多少取决于你怎样拍镜头”。作为独立制片人,科尔曼说:“我们的口号是:不要漂亮的办公室,把钱投到银幕上去。”在这样经验丰富的制片人看来,好莱坞大企业也有弊端,“既有效率不高,浪费过多的一面,也有与个人利益冲突的一面”。他说:他与好莱坞“高成本”对抗的有效方法是“高效率”。*2在好莱坞,影片制作行为始终是以市场为中心目标的。所以在他们那里有专门的“市场调查”机构为授托影片作市场预测,并提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修改建议,乃至提出具体的公映时间。还有所谓“剧本医生”,为剧本进行“诊断”,着手修改或作文字润色。他们诙谐地称这些“剧本医生”是“高于打字员,低于天才的人”。*3总之,瞄准市场,是现代电影企事业运作的焦点。上述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电影是产业,然而又是艺术。我们当然不能只注意电影的产业属性而忽视它的艺术属性。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号召。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组成部分的电影艺术,无疑也应负起这样的任务,不断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的电影作品。

查看全文

跨世纪纪录片演变管理论文

影视纪录片为已经流逝的20世纪存储了巨量珍贵的影像文献,从传播人类文明的意义上说,纪录片功莫大焉!欣逢世纪交替,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演变轨迹作一番梳理,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前瞻的姿态跨入21世纪。

演变之一:传播途径的变迁

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先天具有非商业性、公益性的特点。就传播途径而言,纪录片享受的便利远较故事片逊色,一般在商业院线作为“加片”插映,才有机会与观众见面。这里既有放映商牟利的考虑,也有观众欣赏习惯的因素。然而,自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电视媒介在全球的兴起,纪录片的传播途径一下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由于电视进入千家万户,覆盖面极广,业内人士认为“电视业即使在最初几年对纪录片所做的贡献,就超过电影业60年的总和”!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电视机构——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载入中国电视史册的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是《首都人民庆祝建国9周年》,该片系使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而成。此后差不多有20年之久,在电视里播出的新闻纪录片基本上都依靠电影老大哥的慷慨援助。一方面,由新影厂长期向电视台提供《新闻简报》等片源;另一方面,从电影厂、电影学院转(毕)业的中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在摄制电视新闻纪录片时,不仅拍摄装备沿用电影的全套器材,连制作观念也是“电影化”的,呈现出“用电影方式制片,用电视手段传播”的不协调状态。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介,其功能与潜力当初远未得到发挥,仅仅起了“家庭电影院”的效用而已。

1978年前后,中国电视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起飞,电视纪录片创作也日趋繁荣。尤其中央电视台在1978年底率先从日本引进ENG设备之后,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新闻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的16毫米电影胶片拍摄,大大解放了电视新闻、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80年代中期,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实行的国产电影“统购包销”的措施被取消了,新闻纪录电影一下子面临生存危机。电影院经营方为增加放映场次,不愿在故事片之前加映新闻纪录片,结果导致纪录电影的放映空间大受挤压。当然,这种尴尬处境乃是在影视业分家的情势下出现的,此后,在中国影视业整合的时代潮流推动下,纪录片又获得了可遇不可求的发展空间。

中国电视业始于80年代的超常规发展,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目前随着电视栏目的扩容与规范,纪录片在电视栏目中生存的地盘日益扩大:既有“独门独户”式的专栏,如《纪录片之窗》、《纪录片编辑室》、《纪录》、《地方台30分》等等;又有附属于其他社教类栏目的一方园地,如法制、体育、财经等栏目中播出的纪录短片;至于题材重大的鸿篇巨制,则辟出黄金时段特别播映,如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本关键字已替换***》、《邓小平》、《新中国》等等。全国从中央台到省、市台,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势头方兴未艾,一批富有才华的纪录片编导脱颖而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个创作群体,纪录片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观众中已养成观赏纪录片的收视习惯。例如,上海电视台名牌栏目《纪录片编辑室》的收视率在90年代中期曾上冲到30%以上,《毛毛告状》、《重逢的日子》等作品一度成为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