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兼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09:24: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跨区域兼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跨区域兼并的市场绩效机制
论文关键词:跨区域兼并,有效竞争,公用事业,市场绩效
论文摘要:马歇尔“建设性竞争和联合形式优越论”启示了一个要素市场化方向: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兼并整合市场,区际割据向规模集中的业态演进过程,要素流动形成溢出效应同时产生累积强化机能。运用绩效模型分析与深圳水务业实证表明,跨区域兼并是激发公用事业生产力集约潜能,增进公共服务协同化合意的市场化路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引入有效竞争机制,使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溶以实现市场绩效优化。
我国公用事业运行体制变革的根本出路,应当是一种引入有效竞争机制的市场导向式改革。具体机制设计的困难在于,竞争与垄断这组对立因素如何统一在同一经济系统内,既要充分利用公用事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又要发挥竞争机制对推动企业和产业绩效改进的激励作用。这一两难选择也反映在“马歇尔冲突”上,核心是找出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合理均衡的适度边界,以使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最优化。
以自然垄断和经济规制理论变迁的视角审视,面对真实世界从“市场失灵”到“规制失灵”,理性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昭示,效率与福利改进单纯依靠政府管制手段,仍会带来权力寻租、规制俘获和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公用事业市场化问题本身是复杂的经济范畴,它包涵自然垄断与竞争机制、经济效率与公共福利等冲突。公用事业的发展、产业绩效的提升包括普遍服务等福利目标的实现,客观上离不开竞争的促进作用。于是,竞争治理模式就演化为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创新思路。当前我国公用事业基本现状是市场化程度低,生产经营高度行政化,缺乏制度化的激励约束,条块分割属地垄断,管辖壁垒阻隔,要素流动受限,地区发展差异大,资源利用和配置不均衡,产品与服务水平参差,产业总体运行绩效有待优化。由此论证指出,基于要素市场化路径的竞争治理模式,分散割据的公用企业通过兼并,组建大规模集中化公用事业集团,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的资本运作整合市场,形成横向一体化的空间并置结构,特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跨国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对打破产业行政垄断,提升本土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福利目标,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一、要素市场化与有效竞争:公用事业跨区域兼并的理论逻辑
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主要是由规模经济性决定的,克拉克森(1982)以规模经济来描述自然垄断特征:生产函数呈规模收益递增,一家厂商大规模生产与几家较小规模的厂商同时生产相较,更能有效利用资源。新福利经济学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自然垄断理论:垄断不一定破坏市场的竞争特性,潜在竞争的可能性会自动促使原有自然垄断企业消除生产和管理的低效率,从而依靠潜在竞争力量可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按照鲍莫尔(1982)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具体阐析,若市场中存在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必然迫使在位厂商努力降低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率,从而在改变市场结构的同时,也影响了经济运行的绩效。一个可行和有效率的竞争思想始于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概念,继后,哈佛学派基于结构主义思想分析了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有效竞争理论。其中梅森归纳了有效竞争的“市场效果基准”:市场上存在着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压力;生产集中在最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不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总之,公用事业引入竞争机制,不宜选择产品与服务市场化模式,摧毁植根于规模效益的垄断结构基础,产品市场过度、无序的多头竞争,带来更多的是重复建设的配置低效率。合乎资源合理利用和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竞争,应当是一种保持垄断效率优势的要素市场化模式,它具有上述潜在竞争的绩效特质。
跨区域兼并的市场绩效机制诠释
论文关键词:跨区域兼并,有效竞争,公用事业,市场绩效
论文摘要:马歇尔“建设性竞争和联合形式优越论”启示了一个要素市场化方向: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兼并整合市场,区际割据向规模集中的业态演进过程,要素流动形成溢出效应同时产生累积强化机能。运用绩效模型分析与深圳水务业实证表明,跨区域兼并是激发公用事业生产力集约潜能,增进公共服务协同化合意的市场化路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引入有效竞争机制,使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溶以实现市场绩效优化。
我国公用事业运行体制变革的根本出路,应当是一种引入有效竞争机制的市场导向式改革。具体机制设计的困难在于,竞争与垄断这组对立因素如何统一在同一经济系统内,既要充分利用公用事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又要发挥竞争机制对推动企业和产业绩效改进的激励作用。这一两难选择也反映在“马歇尔冲突”上,核心是找出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合理均衡的适度边界,以使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最优化。
以自然垄断和经济规制理论变迁的视角审视,面对真实世界从“市场失灵”到“规制失灵”,理性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昭示,效率与福利改进单纯依靠政府管制手段,仍会带来权力寻租、规制俘获和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公用事业市场化问题本身是复杂的经济范畴,它包涵自然垄断与竞争机制、经济效率与公共福利等冲突。公用事业的发展、产业绩效的提升包括普遍服务等福利目标的实现,客观上离不开竞争的促进作用。于是,竞争治理模式就演化为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创新思路。当前我国公用事业基本现状是市场化程度低,生产经营高度行政化,缺乏制度化的激励约束,条块分割属地垄断,管辖壁垒阻隔,要素流动受限,地区发展差异大,资源利用和配置不均衡,产品与服务水平参差,产业总体运行绩效有待优化。由此论证指出,基于要素市场化路径的竞争治理模式,分散割据的公用企业通过兼并,组建大规模集中化公用事业集团,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的资本运作整合市场,形成横向一体化的空间并置结构,特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跨国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对打破产业行政垄断,提升本土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福利目标,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一、要素市场化与有效竞争:公用事业跨区域兼并的理论逻辑
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主要是由规模经济性决定的,克拉克森(1982)以规模经济来描述自然垄断特征:生产函数呈规模收益递增,一家厂商大规模生产与几家较小规模的厂商同时生产相较,更能有效利用资源。新福利经济学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自然垄断理论:垄断不一定破坏市场的竞争特性,潜在竞争的可能性会自动促使原有自然垄断企业消除生产和管理的低效率,从而依靠潜在竞争力量可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按照鲍莫尔(1982)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具体阐析,若市场中存在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必然迫使在位厂商努力降低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率,从而在改变市场结构的同时,也影响了经济运行的绩效。一个可行和有效率的竞争思想始于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概念,继后,哈佛学派基于结构主义思想分析了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有效竞争理论。其中梅森归纳了有效竞争的“市场效果基准”:市场上存在着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压力;生产集中在最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不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总之,公用事业引入竞争机制,不宜选择产品与服务市场化模式,摧毁植根于规模效益的垄断结构基础,产品市场过度、无序的多头竞争,带来更多的是重复建设的配置低效率。合乎资源合理利用和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竞争,应当是一种保持垄断效率优势的要素市场化模式,它具有上述潜在竞争的绩效特质。
小议公用事业的市场绩效诠释
论文关键词:跨区域兼并,有效竞争,公用事业,市场绩效
论文摘要:马歇尔“建设性竞争和联合形式优越论”启示了一个要素市场化方向: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兼并整合市场,区际割据向规模集中的业态演进过程,要素流动形成溢出效应同时产生累积强化机能。运用绩效模型分析与深圳水务业实证表明,跨区域兼并是激发公用事业生产力集约潜能,增进公共服务协同化合意的市场化路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引入有效竞争机制,使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溶以实现市场绩效优化。
我国公用事业运行体制变革的根本出路,应当是一种引入有效竞争机制的市场导向式改革。具体机制设计的困难在于,竞争与垄断这组对立因素如何统一在同一经济系统内,既要充分利用公用事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又要发挥竞争机制对推动企业和产业绩效改进的激励作用。这一两难选择也反映在“马歇尔冲突”上,核心是找出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合理均衡的适度边界,以使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最优化。
以自然垄断和经济规制理论变迁的视角审视,面对真实世界从“市场失灵”到“规制失灵”,理性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昭示,效率与福利改进单纯依靠政府管制手段,仍会带来权力寻租、规制俘获和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公用事业市场化问题本身是复杂的经济范畴,它包涵自然垄断与竞争机制、经济效率与公共福利等冲突。公用事业的发展、产业绩效的提升包括普遍服务等福利目标的实现,客观上离不开竞争的促进作用。于是,竞争治理模式就演化为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创新思路。当前我国公用事业基本现状是市场化程度低,生产经营高度行政化,缺乏制度化的激励约束,条块分割属地垄断,管辖壁垒阻隔,要素流动受限,地区发展差异大,资源利用和配置不均衡,产品与服务水平参差,产业总体运行绩效有待优化。由此论证指出,基于要素市场化路径的竞争治理模式,分散割据的公用企业通过兼并,组建大规模集中化公用事业集团,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的资本运作整合市场,形成横向一体化的空间并置结构,特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跨国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对打破产业行政垄断,提升本土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福利目标,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一、要素市场化与有效竞争:公用事业跨区域兼并的理论逻辑
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主要是由规模经济性决定的,克拉克森(1982)以规模经济来描述自然垄断特征:生产函数呈规模收益递增,一家厂商大规模生产与几家较小规模的厂商同时生产相较,更能有效利用资源。新福利经济学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自然垄断理论:垄断不一定破坏市场的竞争特性,潜在竞争的可能性会自动促使原有自然垄断企业消除生产和管理的低效率,从而依靠潜在竞争力量可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按照鲍莫尔(1982)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具体阐析,若市场中存在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必然迫使在位厂商努力降低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率,从而在改变市场结构的同时,也影响了经济运行的绩效。一个可行和有效率的竞争思想始于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概念,继后,哈佛学派基于结构主义思想分析了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有效竞争理论。其中梅森归纳了有效竞争的“市场效果基准”:市场上存在着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压力;生产集中在最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不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总之,公用事业引入竞争机制,不宜选择产品与服务市场化模式,摧毁植根于规模效益的垄断结构基础,产品市场过度、无序的多头竞争,带来更多的是重复建设的配置低效率。合乎资源合理利用和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竞争,应当是一种保持垄断效率优势的要素市场化模式,它具有上述潜在竞争的绩效特质。
城市商行发展途径抉择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资产质量大幅提高,作为排在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城商行已日益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银监会网站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7家,总资产78526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8.2%,各项贷款余额36222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3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
二、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外部经济形势十分复杂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既要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又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还要防止通货膨胀。因此,如何科学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合理处置调控政策不确定性显著增大带来的政策风险,将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审慎面对的首要挑战。
(二)风险抵御和控制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城市信用合作社自成立伊始存在着资本金不充足、资产质量低、不良资产比率高等问题,为克服城市信用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经营素质参差不齐的弱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始合并为地方商业银行。1995年6月22日,深圳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商业合作银行的诞生。
第二阶段: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1998年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改名为“xx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市商业银行”。
第三阶段:尝试跨区域经营。上海银行2005年12月16日宣布,经中国银监会审核,宁波银监局已同意上海银行在宁波筹建分行。中国银监会表示,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于达到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将逐步允许其跨区域经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跨区域经营的尝试。
二、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份额低
小议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
由于单一城市制制约着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客户资源、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着不可突破的限制并且面临着较高的、无法化解的地域风险。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银监会《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明确鼓励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联合、重组、并购及跨区域发展。
随着徽商银行的破茧而出,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分行的设立以及东北银行、晋商银行等的筹建,更名之后进行跨区域经营已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一种发展趋势且正愈演愈烈。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分析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监管层态度的逐渐明朗,渴望做大做强的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在达到监管当局的要求之后纷纷迈开了跨区域经营的步伐。但不是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要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模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才是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成功的基础。
(一)并购重组
城市商业银行并购重组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收购三种形式。
试议经济对体育的意义
一、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内河北省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京津冀体育健身娱乐业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一是存在跨区域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如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政府各自为政、职能不清、运行机制不畅给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造成困难;公共体育场馆的全民健身服务三地定价不统一,在免费服务较少的情况下,公共体育服务的公益性未能充分体现,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公共事业的跨区域发展。二是合作动力不足,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了京津冀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协同发展。如京津两地的合作热情远低于河北,制约着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区域合作与共同发展。三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健身娱乐产业结构不均衡,缺少主导产业,无法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如高水准竞赛表演业定位不清晰,影响力小,产业主体地位不强,投入产出比低,无法带动圈内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未能拉长体育产业链。
(二)河北省体育健身娱乐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体育健身资源不足,未能满足大众对体育健身的整体需求,表现为大型体育场馆数量偏少,建设资金匮乏。河北省的大型体育场馆基本都是省、市政府投资兴建,后期维修资金也来源于财政拨款,投资主体相当单一,对今后的经营开发缺少考虑,使得大型场馆建成后的资金供应严重不足。二是缺乏懂体育、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产业催生人才,人才带动产业发展。而目前河北省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大多知识结构太过单一,主要表现为负责体育产业、体育市场规划监管职能的专家型官员不多,高素质的体育爱好者、企业家和体育经纪人偏少,体育产品研发和健身娱乐项目策划人才稀缺。三是群众性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支出不足,水平偏低。虽然大部分居民有体育参与意识,但基本还停留在免费或廉价的体育娱乐项目上,受经济收入、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还不能将潜在的体育健身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消费体验。四是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供求错位,居民的多样化健身需求与体育健身机构单调的产品供给形成巨大反差。目前,河北省大多数体育健身场馆及机构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事业有成的“有钱有闲”一族,健身娱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亟待寻求特色,实施差异化的经营思路和发展策略。
二、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省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对策
日式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论文
摘要:中国快餐业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也提出了对其成长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要求。本文运用基于资源和能力的先行优势理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对日式快餐典型企业——味千(中国)的成长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归纳抽象出快餐连锁企业的一般成长模式及对中国快餐连锁企业成长的启示,以达到深化连锁经营理论研究,为快餐连锁企业发展提供借鉴的目的。
关键词:日式快餐;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
从2003年至2006年,中国快餐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高于餐饮业增长速度。目前快餐业在中国餐饮业中所占比例为20%,而处于快餐业发展成熟期的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为60%,中国快餐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在中西式快餐蓬勃发展之时,日式快餐悄然兴起。然而,对日式快餐连锁企业的研究尚处空白,本文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日式快餐典型企业——味千(中国)的成长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并归纳出快餐连锁企业一般成长模式及对中国快餐企业成长的启示。
一、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连锁经营理论的研究集中于3个维度:(1)资源理论:阿克(Aaker,1989)认为组织长期竞争优势与绩效的基础是存在于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奥克斯菲尔德特和凯雷(Oxenfeldt,Kelly,1969)指出特许商成长受3种资源限制:管理专业性、地方市场知识和资本。在此基础上,相关研究涉及:一是资金匮乏论,马丁和朱斯蒂斯(Martin,Justis,1993)认为信用市场状况对不成熟特许经营商拓展存在制约作用;考姆博斯和凯特臣(Combs,Ketchen,1999)揭示餐饮业特许商资金实力影响其特许扩展规模。二是信息匮乏论,米克勒(Minkler,1992)认为公司在地理空间拓展时,需要评估当地市场状况,识别适当位置,而获取成本昂贵。三是管理资源匮乏论,汤姆普森(Thompson,1994)和沙恩(Shane,1996)指出特许连锁能克服管理资源对连锁成长的限制。四是先行优势理论,先行优势理论认为进入市场的时间序列会影响到公司的竞争优势(Stalk,1988),奥克斯菲尔德特和凯雷(Oxenfeldt,Kelly,1968—1969)认为先行优势是整合特许连锁系统的内在关键要素。雷伯曼和蒙特戈麦瑞(Lieberman,Montgomery,1988)指出先行优势的3个关键要素是可比优势技术、稀缺资源优先购买权和改变顾客行为能力。斯蒂文(Steven,2003)认为先行优势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实证先行优势适用于餐饮企业。五是资源理论对先行优势的整合,在先行优势的研究文献中,存在对先行者优势和劣势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特定空间竞争框架下,首先或早期进入市场者会带来竞争优势(Prescott,Visscher,1977;Lane,1980;Chaffee,1985;Anderson,1987;Kerinetal,1992;Tabuchi,Thisee,1995),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先行者并不必然会带来竞争优势(Gal-or,1985;Lilien,Yoon,1990;Golder,Tellis,1993;Kalyanarametal,1995)。阿米特和斯高梅克(Amit,Schoemaker,1993)指出先行优势可以从公司资源角度解释。路易斯和埃德沃德(Luis,Edword,2002)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方法、产品特征、行业以及公司拥有资源和能力的差异。吉等人(Jietal,2003)提出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先行优势理论。(2)理论:为克服资源约束,连锁企业使用特许方式扩大规模,但特许双方在效应函数上存在差异,导致委托问题。相关研究涉及:一是的道德风险及利益调节,布瑞克雷和达克(Brickley,Dark,1987)认为加盟者存在以特许品牌声誉为代价的道德风险;兰方泰尼(Lanfontaine,1992)提出通过契约调整委托双方利益分配;龙勇等人(2005)研究了特许经营体系的协调机制。二是直营与特许经营的比较,与直营相比,特许经营有更高的收入(Norton,1988)、收益(Shelton,1967)和较低的薪金支出(Krueger,1991);特许经营可提供更好的激励(Rubin,1978),降低监督成本(Fladmpr-Lindquist,Jacque,1995);特许经营者向潜在加盟者传递专有知识成本高昂(Jensen,Meckling,1995),而直营更易于专有知识传播(Darretal,1995)。三是不同经营方式的选择,卡维斯和莫菲(Caves,Murphy,1976)分析了直营或特许经营的决定因素及条件,布拉达克和艾考斯(Bradach,Eccles,1989)以及丹特等人(Dantetal,1992)认为直营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可获得更高收益。(3)规模经济理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是指在单店规模经济基础上,通过联合或兼并等手段,跨地域增设分支机构或协作单位,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益。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体现在:一是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方惠等,2005);二是布点严谨的规划系统和布局完整的市场网络(黄丹峰,1999);三是品牌、名店的优势(李陈华等,2004)。
通过理论梳理,可以看出,企业为克服连锁经营的资源和能力限制,而选择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组织形式——特许经营,这会产生委托问题,而无论选择何种成长方式,必然涉及成长区域规模经济的问题。因此,在一定制度背景下,成长模式受资源和能力、成本以及成长区域布局的影响。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是指在一定制度背景下,快餐企业以连锁方式成长的逻辑规律。从战略层面看,快餐企业应具备成长的资源和能力,选择合适成长方式及空间维度布局,以实现时间维度的持续成长。因此,成长模式是快餐企业资源和能力、成长方式及空间布局的战略选择。以下使用基于资源和能力的先行优势理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分析日式快餐企业味千(中国)的先行优势、成长方式选择和区域布局。
对集约化发展客运现状调研
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发展之路并不是很平坦;尽管公路客运已经产生诸如新国线、江西长运、辽宁虎跃、安徽飞雁、湖北捷龙等众多知名品牌,从目前情况来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家或数家在全国公路客运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真正意义上的集约化客运集团军。
对公路客运行业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公路通达的深度和广度显著提高,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加快导致客流快速增加,以及旅游客运市场的持续升温,使公路客运需求快速扩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并逐步成网,公路旅客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为提高公路旅客运输能力与运输效率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为公路客运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关于运输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消除行政壁垒的政策也为公路客运企业营造了良性的发展环境;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政策,也进一步促进了公路客运行业的结构调整,有力的推动了公路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公路旅客运输行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下持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公路客运行业成为一个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的行业,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将频繁发生,公路客运行业进入了集约化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对经营诸要素(营运线路、营运客车、客运站)重组,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从过去一贯性以“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资产质量、经营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改变“各行其是各自为战”局面;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坚决杜绝“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状况,转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经营目标。
一是全国各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拥有一至两家大型公路客运企业,如XX省交通运输集团,XX市公路客运公司等;这些大型客运企业有着自身所属的车队、车站、修理厂和相当数量的挂靠营运客车,以及客车零配件供应、石油销售等三产业,属于大而全的经营模式。此类企业以国有资产为主,虽然不乏一些区域性的优势企业,但并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大公司,大多只是一方诸侯,割地称雄。
二是地方保护注意严重。根据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为一级经营资质的客运企业,可以开展异地公路客运业务。然而到目前为止全国也仅有为数不多的具有一级经营资质的公路客运企业开展了相关联业务。2005年9月,江西长运公司与马鞍山市长途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了马鞍山长运客运有限责任公司,马鞍山长运公司的成立,实现了同行业跨省购并的第一次有益尝试。当前我国公路客运行业经营单位众多、运输服务结构雷同,难以有效形成差异化服务。而且在行政分割的条件下,公路客运行业区域壁垒严重,难以形成全国性市场,不利于优势企业通过竞争拓展市场空间。
钢铁产业调整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以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为前提,培育发展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业格局,大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市钢铁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加强政府产业政策引导,一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平等协商、政府推动的基本原则。
改造升级与淘汰落后并重。不淘汰落后,二改造升级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淘汰落后是改造升级的前提。不允许改造升级,不改造升级也必须淘汰落后,确保顺利实现优胜劣汰。
整合现有资源,三控制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遵循“等量置换”和“减量置换”原则。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重组,严格控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建立有助于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避免再度出现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