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09:21: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跨区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跨区域

小议跨区域兼并的市场绩效机制

论文关键词:跨区域兼并,有效竞争,公用事业,市场绩效

论文摘要:马歇尔“建设性竞争和联合形式优越论”启示了一个要素市场化方向: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兼并整合市场,区际割据向规模集中的业态演进过程,要素流动形成溢出效应同时产生累积强化机能。运用绩效模型分析与深圳水务业实证表明,跨区域兼并是激发公用事业生产力集约潜能,增进公共服务协同化合意的市场化路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引入有效竞争机制,使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溶以实现市场绩效优化。

我国公用事业运行体制变革的根本出路,应当是一种引入有效竞争机制的市场导向式改革。具体机制设计的困难在于,竞争与垄断这组对立因素如何统一在同一经济系统内,既要充分利用公用事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又要发挥竞争机制对推动企业和产业绩效改进的激励作用。这一两难选择也反映在“马歇尔冲突”上,核心是找出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合理均衡的适度边界,以使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最优化。

以自然垄断和经济规制理论变迁的视角审视,面对真实世界从“市场失灵”到“规制失灵”,理性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昭示,效率与福利改进单纯依靠政府管制手段,仍会带来权力寻租、规制俘获和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公用事业市场化问题本身是复杂的经济范畴,它包涵自然垄断与竞争机制、经济效率与公共福利等冲突。公用事业的发展、产业绩效的提升包括普遍服务等福利目标的实现,客观上离不开竞争的促进作用。于是,竞争治理模式就演化为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创新思路。当前我国公用事业基本现状是市场化程度低,生产经营高度行政化,缺乏制度化的激励约束,条块分割属地垄断,管辖壁垒阻隔,要素流动受限,地区发展差异大,资源利用和配置不均衡,产品与服务水平参差,产业总体运行绩效有待优化。由此论证指出,基于要素市场化路径的竞争治理模式,分散割据的公用企业通过兼并,组建大规模集中化公用事业集团,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的资本运作整合市场,形成横向一体化的空间并置结构,特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跨国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对打破产业行政垄断,提升本土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福利目标,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一、要素市场化与有效竞争:公用事业跨区域兼并的理论逻辑

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主要是由规模经济性决定的,克拉克森(1982)以规模经济来描述自然垄断特征:生产函数呈规模收益递增,一家厂商大规模生产与几家较小规模的厂商同时生产相较,更能有效利用资源。新福利经济学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自然垄断理论:垄断不一定破坏市场的竞争特性,潜在竞争的可能性会自动促使原有自然垄断企业消除生产和管理的低效率,从而依靠潜在竞争力量可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按照鲍莫尔(1982)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具体阐析,若市场中存在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必然迫使在位厂商努力降低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率,从而在改变市场结构的同时,也影响了经济运行的绩效。一个可行和有效率的竞争思想始于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概念,继后,哈佛学派基于结构主义思想分析了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有效竞争理论。其中梅森归纳了有效竞争的“市场效果基准”:市场上存在着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压力;生产集中在最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不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总之,公用事业引入竞争机制,不宜选择产品与服务市场化模式,摧毁植根于规模效益的垄断结构基础,产品市场过度、无序的多头竞争,带来更多的是重复建设的配置低效率。合乎资源合理利用和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竞争,应当是一种保持垄断效率优势的要素市场化模式,它具有上述潜在竞争的绩效特质。

查看全文

跨区域兼并的市场绩效机制诠释

论文关键词:跨区域兼并,有效竞争,公用事业,市场绩效

论文摘要:马歇尔“建设性竞争和联合形式优越论”启示了一个要素市场化方向: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兼并整合市场,区际割据向规模集中的业态演进过程,要素流动形成溢出效应同时产生累积强化机能。运用绩效模型分析与深圳水务业实证表明,跨区域兼并是激发公用事业生产力集约潜能,增进公共服务协同化合意的市场化路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引入有效竞争机制,使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溶以实现市场绩效优化。

我国公用事业运行体制变革的根本出路,应当是一种引入有效竞争机制的市场导向式改革。具体机制设计的困难在于,竞争与垄断这组对立因素如何统一在同一经济系统内,既要充分利用公用事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又要发挥竞争机制对推动企业和产业绩效改进的激励作用。这一两难选择也反映在“马歇尔冲突”上,核心是找出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合理均衡的适度边界,以使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最优化。

以自然垄断和经济规制理论变迁的视角审视,面对真实世界从“市场失灵”到“规制失灵”,理性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昭示,效率与福利改进单纯依靠政府管制手段,仍会带来权力寻租、规制俘获和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公用事业市场化问题本身是复杂的经济范畴,它包涵自然垄断与竞争机制、经济效率与公共福利等冲突。公用事业的发展、产业绩效的提升包括普遍服务等福利目标的实现,客观上离不开竞争的促进作用。于是,竞争治理模式就演化为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创新思路。当前我国公用事业基本现状是市场化程度低,生产经营高度行政化,缺乏制度化的激励约束,条块分割属地垄断,管辖壁垒阻隔,要素流动受限,地区发展差异大,资源利用和配置不均衡,产品与服务水平参差,产业总体运行绩效有待优化。由此论证指出,基于要素市场化路径的竞争治理模式,分散割据的公用企业通过兼并,组建大规模集中化公用事业集团,以跨区域经营权竞争的资本运作整合市场,形成横向一体化的空间并置结构,特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跨国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对打破产业行政垄断,提升本土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福利目标,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一、要素市场化与有效竞争:公用事业跨区域兼并的理论逻辑

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主要是由规模经济性决定的,克拉克森(1982)以规模经济来描述自然垄断特征:生产函数呈规模收益递增,一家厂商大规模生产与几家较小规模的厂商同时生产相较,更能有效利用资源。新福利经济学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自然垄断理论:垄断不一定破坏市场的竞争特性,潜在竞争的可能性会自动促使原有自然垄断企业消除生产和管理的低效率,从而依靠潜在竞争力量可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最大化。按照鲍莫尔(1982)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具体阐析,若市场中存在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必然迫使在位厂商努力降低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率,从而在改变市场结构的同时,也影响了经济运行的绩效。一个可行和有效率的竞争思想始于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概念,继后,哈佛学派基于结构主义思想分析了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有效竞争理论。其中梅森归纳了有效竞争的“市场效果基准”:市场上存在着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压力;生产集中在最有效率的规模单位下进行;不存在资源浪费现象。总之,公用事业引入竞争机制,不宜选择产品与服务市场化模式,摧毁植根于规模效益的垄断结构基础,产品市场过度、无序的多头竞争,带来更多的是重复建设的配置低效率。合乎资源合理利用和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竞争,应当是一种保持垄断效率优势的要素市场化模式,它具有上述潜在竞争的绩效特质。

查看全文

媒体跨区域竞争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国内新崛起的强势媒体集团完成了在本地的扩张和资本积累以后将向其他地区扩张,因此而对众多势力薄弱的地方性媒体形成全面冲击。原有的地方主流媒体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稳定本地的传播市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媒体竞争地方媒体媒体重组

由于国际新闻传播媒体事实上的介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新闻传播界长期实行的严格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传播区域划分和传播项目划分正在被突破。原来受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严格行政保护的媒体正在逐步失去“大锅饭”的优势,原来各自拥有的大小不等而又带有垄断性质的传播市场正在被瓦解。几乎在全国所有的新闻传播市场上都或明或暗地涌动着资源重组、市场重组、媒介重粗、力量重组的浪潮。原有的单一品种、单一市场的媒体已经显得势单力薄,不足以抗击风云突变的市场经济和境内外强势媒体的冲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广州日报》率先进行的多种媒介、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改革正在向全国扩展。到2001年,全国已经有正式批准挂牌的报业集团26家,广播电视集团7家,出版集团8家。还有些媒体虽然没有正式获准建立集团,但也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了媒体重组和资产重组。在1999年中办30号文件下发以后,一些有实力、有扩张打算的媒体借机收编、整合了媒体界一批有市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媒体及其优良资产,搭起了组建集团所必需的架子。有些媒体集团还采用借壳上市等合法的手段,完成了经营项目的多元化改造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扩展。如成都商报(博瑞传播),上海广电集团(东方明珠),湖南广播电视集团(电广传媒),中国计算机报(赛迪传媒),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歌华有线),甚至连一向严肃、严谨的国家权威媒体也开始染指资本市场,如人民日报(燃气股份),中央电视台(中视股份)。这大大小小的媒体集团虽然规模不同、特色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没有一家停留在原来单一媒体、单一项目、单一区域经营的阶段,都开始了向其他媒体、其他行业和其他区域的扩张与渗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0年的销售总收入为23亿多,而广告的实际总收入为12亿多,其余的近12亿则来自于其它经营项目的收入。由此反映了媒体经营的扩张性优势。①大家都看好我国媒体市场的良好前景,因为它被压抑的太久,存储的能量也就太大,只要发掘有方,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可观的财富,因而有人将媒体经营称为我国的“最后一个暴利行业”。陈力丹教授说,“在中国,传媒是比西方国家的传媒更有暴利可图的领域”。陈力丹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北京晚报的一段话说,“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每一个板块的松动和改变都将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现在,这个机遇终于指向一个传统上最为敏感的行业和一个现实中最为敏感的市场的结缘,媒介产业与资本的结缘。”②因为这种结缘所表现出的有良好前景的商机,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资金也对媒体的跨行业、跨区域经营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一向为国有资本和媒体自有资本(其实这种媒体自有资本仍然是国有资本的一部分)垄断的媒体业开始具有不同性质的资本背景。“早在80年代就出现了中美合资的《计算机世界》,以后又出现了浙江《金华日报》的股份制,出现了《精品购物指南》和《购物导报》这种个人集资、集体创办子报的模式,出现了国有企业与报纸联姻的《华商报》模式,出现了采编经营分离,上市公司投资集团子报,买断9年经营权的《名牌时报》模式,出现了证券研究公司投资异地办报的《财经时报》模式,出现了民营企业介入报纸经营的《中外合作新报》模式。”③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是好事,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最紧缺的是资金,减少行政管制对市场的分割,放开之后传媒产业的竞争会加剧,竞争的结果是跨媒体、跨地域的传媒集团必然会出现。”④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那些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媒体集团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文化相对进步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分别集中了多家媒体集团,形成了现阶段媒体集团竞争的重点市场。在有的地方,现有媒体集团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本地传播市场的分割,几大媒体集团至少在表面上进入了各行其是、和平共处的发展阶段。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在当前各地行政保护和行政干预仍然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美国那种“一城一报”,一家媒体独占天下的局面不大可能出现,在媒体所在地的市场瓜分也就适可而止了。然而无论是媒体的所有者(在目前我国媒体的真正所有者其实是国家及其政府,媒体的直接掌握者只不过是奉命管理。即使是那些所谓的“民营报纸”,也都有一个正式的挂靠单位)还是看好媒体产业的投资者都不会满足于停留在本地小市场小规模运作的水平上。加速资金的周转,扩大投资的回报是他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跨媒体经营、跨行业经营和跨区域经营就成为这些媒体集团的必然选择。众多国际性媒体集团跨国跨行业的成功运作给我国一些有实力的媒体集团带来了利好消息,同时也对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刺激。在目前我国媒体集团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经营管理实力和人才实力都还无法同国际性的媒体集团相抗衡,也无法很快在国际新闻传播市场上赢得自己理想的份额,自然就将目光首先投向了自己熟悉的国内新闻传播市场。尽管国内不同地区之间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但几十年的大一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所形成的新闻传播市场却有高度的相同之处,无论在自己所处的行政区域内还是在其他的区域内进行新闻媒体的运作,对我国有实力的媒体集团而言并无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本质差异,实际上跟在自己家门口的运作基本一样。更何况这些有实力的媒体集团挟资金、技术的优势,一出手就具有压倒地方性小媒体的优势。对广大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实力都极其脆弱的地方媒体而言,目前就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媒体集团扩张的压力。据有关的报道和消息,国内已经有一些媒体集团进行了异地经营的尝试,虽然不是个个成功,但已经摸索到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珠江三角形和其他地方开办连锁经营,电广传媒在北京投资媒体。成都商报在昆明发展。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在大连办了《半岛都市报》,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在青岛办了《半岛晨报》,人民日报创办华东版、华南版,他们的这些子报又在筹办一些区域性的地方报纸。就连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有一定实力的媒体,也已经开始了跨区域经营的尝试,如《兰州晨报》在河西走廊地区创办了《河西晨报》,短短时间内其发行量和影响力直逼当地传统媒体,引起了当地党政机关领导人和当地媒体的特别关注。

现代新闻传播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即品牌形象是其扩张并占领市场的基本条件。而有实力的媒体集团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具备了进入新市场的先天优势。即使品牌形象力在新区域内还不够强大,凭借已有的实力也能迅速壮大。“由于传媒业作为‘影响力经济’的自身性质,品牌建设往往容易‘速成’。据摩根斯坦利(券商)1998年报告指出,在对11种产业建立世界级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而做的统计中,大众传媒业所需年限为8年,远远快于其他行业。在传媒业还不发达的中国,大众媒体只需要2年左右就能建立起区域或行业优势。”⑤从国内近几年来获得成功的新的媒体来看,在2-3年内由白手起家一跃而成为当地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媒体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新建立的媒体只用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就迅速超过甚至打垮了传统的老牌媒体。在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一些老牌媒体面对小弟弟的挑战却显得老态龙钟、不堪一击,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在未来的跨区域竞争中,这些有实力的媒体集团所面对的主要仍然是各地的老牌媒体,已经积累了丰富扩张经验的媒体集团自然充满信心。

目前深深困扰各地方媒体发展的资金问题,是有实力媒体集团面对竞争对手时的又一大优势。许多地方性媒体现在普遍因为资金问题而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甚至连勉强维持都成问题。那些有实力的媒体集团却可以在竞争中投入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资金,并迅速得到可观的回报。喻国明教授认为,“市场份额集中于强势媒体,会加高后来者的进入门槛,建立起市场进入的资金壁垒,可能将小媒体逼到绝路。换言之,由于媒体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使进入媒体产业的资金‘门槛’在迅速加高。以北京为例,1998年《北京晨报》创刊时,仅以1500万的资金就成功地占据了北京报业第三的位置,而仅仅两年后,当《京华时报》要想达成这一市场目标时的资金‘门槛’就已经升到了5000万左右。据估计,未来1-2年内,试图进入北京主流报业市场的资金门槛会进一步提升至1亿以上的水平。”⑥“目前,在广州新办一张日报,可能需要5000万投资。没有双面彩印,没有32版以上,就难以在零售市场立足。”⑦如此高额的投资所取得的收益也是令人鼓舞。《兰州晨报》1997年创刊时的投资是600万元,当年收支平衡,2001年时广告总收入已经达到4000多万元,上交纯利润800万元。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已同当地的老牌媒体不相上下。就在这前后几年的都市报热潮中其他城市所创办的一批同类报纸或电台电视台,情况也大体如此。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兴媒体经济收益更加显著,回收周期也更短。《北京青年报》从1990年到2001年,12年时间广告收入由20万元飙升到6.4亿元。而2000年10月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则宣称,第一年广告额达到2000元,第二年达到4000万元。⑧在我国众多经济不够发达地区的省会一级城市,如有强势媒体筹集1000-3000万元的资金进入市场创办新媒体,辅之以先进的经营手段,在短期内就有可能成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甚至有可能超过当地主流媒体而成为当地受众的首选媒体。而在地区(市)一级的城市,则使用1000万元以内的资金就可以达到这一目标。根据各地的情况来看,目前地方对外来媒体的抵触还主要局限于政治上的考虑,很警惕外来媒体干涉本地区的“内政”,特别反感外地媒体对本地的“负面报道”,在许多地方先后出现了因外地报纸批评当地的人或事而报纸被没收或被人“买断”的情况,有的干脆由领导机关出面下令禁止发售。对目前尚未在当地开设分支机构或没有直接在当地办媒体的外地媒体可以用这种方法起到一时的堵截作用,而如果有一天人家在自己的家门口埋锅做饭,成了家门口不走的客人,那么就无法永远堵截了。况且,外来媒体今后是以资金作为进入地方区域传播市场的后盾的,凭借资金优势可以迅速吸纳、整合所进入地区的媒介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进而会很快地适应本地文化,并在为本地受众服务的旗号下开展传播活动,进而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本地受众的认可,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取本地主流媒介而代之。对国家来说,这是媒体资源、传播市场资源重新整合、重新配置的正常现象,还有利于传播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而对地方来说,则失去了最了解本地情况和本地群众的媒体,失去了长期占有的传播资源优势。说严重一些,还可能因此而失去了本地文化的旗帜,失去了群众对本地文化的信心和自豪。如何应对外来媒体的进入,如何扩大本地媒体在当地的实际影响力,如何保持地方媒体在本地的优势,现在是众多地方媒体的管理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与普惠金融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云南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与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基于霍特林博弈模型,以云南省2009—2019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欧几里得距离法构建普惠金融指数,以相应年份所设立的城市商业银行分支行的个数作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变量,并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以交通便利度等因素作为其他解释变量,引入普惠金融指数滞后项作为控制变量,运用回归模型分析该问题。结果表明,云南省普惠金融指数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给普惠金融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解释变量也均给普惠金融发展带来了正向效应,由此提出应放宽落后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地域限制,加大金融改革深化力度,以此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发展 ;跨区域经营 ;城市商业银行 ;金融深化

一、引言

普惠金融作为实现金融包容性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全球特别是我国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热点。党的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特别强调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因此,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职责的普惠金融发展思想(许江,2021)。在当今金融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跨区域设立分支行实现跨区域经营,通过机构扩张带动资产和盈利扩张。根据云南省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云南省批准设立的城市商业银行共有239家,其中总行仅3家,占比1.26%,其余均为分支机构,且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正在逐年增加,金融机构地理覆盖面的增加将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王修华等,2016)。然而,由于云南省地处偏远、地形复杂,截至2019年末,全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1.09%,而农村地区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6.1%,农村地区贫困范围大、程度深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全省普惠金融发展。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扩张加大了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的不确定性。由于云南省的城市商业银行皆为本土设立的金融机构,其主要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实现省内跨区域经营。围绕云南省城市商业银行省内跨区域经营,本文将研究普惠金融发展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将如何影响普惠金融发展,这对云南省经济金融发展有着一定意义。

二、文献回顾

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从而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国外学者对城市商业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如Culletal(2007)认为,微型金融机构具有双重目标:自身盈利和减少贫困。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微型金融机构普惠绩效及其与传统金融部门发展之间的关系,部分学者发现微型金融机构的有效竞争可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Marquezetal(2002)认为激烈的银行业市场竞争会使借款者需求信息迅速扩散,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增加对小企业的关系贷款;HartarskaandNadolnyak(2007)根据62个国家114个微型金融机构的面板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表明,竞争与扶贫绩效之间正相关。也有研究认为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微型金融机构的普惠绩效下降。如VanrooseandEspallier(2013)研究了微型金融机构社会拓展、财务绩效实现情况与传统金融部门发展的关系,认为微型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部门不发达地区发展得更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扩张加大了银行间的市场竞争,而竞争又加大了普惠金融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通过规范的实证分析,研究云南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普惠效应,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将如何影响普惠金融发展,为云南省普惠金融提供实证依据,使普惠金融更好地惠及所有人群。笔者发现,在普惠金融研究方面,目前有较多学者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研究普惠金融发展及如何构建普惠金融指数,但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普惠金融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有所差异。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方面,学者们主要从金融机构的收益与风险两个角度来考虑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较少学者研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普惠效应,特别是基于云南省这样的传统金融不发达地区的研究更是少见。本文基于云南省2009—2019年的统计数据,研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如何影响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并提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监管的对策建议,为城市商业银行更好地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查看全文

远程教育基层分校跨区域合作路径初探

摘要:基于地域文化生态的京津冀远程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成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基层分校———延庆开放大学分校为试点,以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寻找区域共同社会服务导向,以期满足区域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形成适应延庆区和张家口地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远程教育教学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服务。

关键词:京津冀;远程教育;合作;试点;区域经济

一、京津冀远程教育基层分校跨区域合作背景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认,确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1]。2016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明确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部“协奏曲”,各地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协同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融入到区域协同发展之中,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在协同联动中确保目标实现。具体到远程教育发展领域,2016年12月2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地域文化生态的’京津冀’远程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在北京开放大学开题。这也为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的远程教育跨省市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以基层分校延庆开放大学分校为试点,以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寻找区域共同社会服务导向,满足区域产业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形成适应延庆区和张家口地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远程教育教学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服务。延庆区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曾经所属、现为近邻;历史同一性,造就文化的高度相似;地缘相接,生态文化基点相同;人缘相亲,生态环境一致,定位相同,在京津冀经济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产业相似,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推进,进一步印证了远程教育的区域合作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具有战略的前瞻性。北京开放大学延庆分校和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的合作办学具有区位优越、地域相近、地缘相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基础优势和良好条件。

二、延庆开放大学分校、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合作的可能性

(一)成功的实践经验为跨区域合作导航。“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合作行政化、制度化,达成了高等教育专家资源共享、仪器设施共享、高校图书联盟、学分互认等七项协议,2012年苏浙沪《长三角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负责人交流挂职框架协议》使其职业教育合作进一步深化;“泛珠三角”2006年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区域内教研、教学工作开始交流合作,行政人员及师生互访进一步展开区域教育合作;2018年7月20日,江浙沪皖开放大学(电大)将探索建立长三角开放教育联盟,为区域远程教育合作与发展首开先河,区域远程教育的合作办学进入实质性的改革探索阶段。京津冀作为三大经济圈之一,其改革也势在必行。(二)区域发展定位相同,发展目标一致。同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水源和生态涵养区,同时又共同承办冬奥会,既有相同的经济发展定位,同时发展目标一致。同为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区域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资源保障地,共同提升生态涵养功能,富民就业发展延庆区和张家口经济的一个重要渠道[2]。远程教育就是为当地提供及时、到位的人才培养,提供社会教育服务并实现远程教育的社会服务价值。以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为根本,培养专业性强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具体的社会工作岗位,从而完成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并积极引入总部经济推动高端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和服务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延伸,促进生态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发展。(三)区域合作的需求。延张两地存在区域差异,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张家口市人口众多,生源充沛。但是分校师资力量较弱,边远地区缺少师资甚至有的县没有教学点和工作站,河北广大农村地区及大量的环京津贫困带中低层次劳动人口需要有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保证,学习需求多、学历提升空间大。同时,张家口地域广阔,所辖区域的分校及教学点的设置少、人员配置相对不足;延庆开放大学分校凭借多年办学经验、积累的师资库能够满足区域内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老年教育等多种市民需要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在持续发展中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成长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

查看全文

小议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

由于单一城市制制约着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客户资源、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着不可突破的限制并且面临着较高的、无法化解的地域风险。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银监会《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明确鼓励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联合、重组、并购及跨区域发展。

随着徽商银行的破茧而出,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分行的设立以及东北银行、晋商银行等的筹建,更名之后进行跨区域经营已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一种发展趋势且正愈演愈烈。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分析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监管层态度的逐渐明朗,渴望做大做强的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在达到监管当局的要求之后纷纷迈开了跨区域经营的步伐。但不是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要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模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才是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成功的基础。

(一)并购重组

城市商业银行并购重组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收购三种形式。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的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其收入水平、产业结构、信息化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及教育等方面较滞后,职业教育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整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这对新疆职教来说无疑是个良好的机遇。如何利用发达地区的优质职教资源开展跨地区职业教育联合办学,已经成为新疆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二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意义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是一个互补双赢的选择,对中西部学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东部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素质的大课堂,也是实现就业、创业的理想之地。1有利于实现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双向需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定和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急需大量高新技术人才的输入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职教资源有限,出现了一大批未接受职业教育而流入社会的剩余劳动力,对这样一大批潜在的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按区域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需要,进行东西部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实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双向选择的有效途径。2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招生通过跨地区合作办学,使经济发达地区生源相对不足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生源而招生难的矛盾同时得到解决,拉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招生数量的增加。3有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实现就业跨地区合作办学,采取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负责招生和前段(1~2年)文化课培养,经济发达地区学校负责后段(1~2年)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在专业设置上与企业用工需求相对应,学生毕业后被推荐就业,从而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有效的与市场经济接轨,实现毕业生的有效就业。4有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文化交流通过有效的合作办学,可以从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办学模式、教学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地相互学习和借鉴,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就业还必然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

三新疆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的模式

在新疆,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存在多种不同的合作模式和渠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1政府主导型政府出面、穿针引线,统筹协调、效率显著。由政府出面,实行“绿灯工程”,会减少多种行政审批程序,快速有效实施。同时,出现问题还可及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调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做媒,两校联姻”。2校校合作型这种模式包括强强联合型、优势互补型和对口支援型。前两种类型是以构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为平台,以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来促进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一般由合作两校协商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各方面交流活动。对口支援型一般是指发达地区院校对欠发达地区院校的对口支援教育合作。合作内容主要有:一是教师互派。发达地区院校作为欠发达地区院校的长期师资培训基地。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免收教师进修费用,并提供生活便利。同时选派优秀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欠发达地区院校进行教学和指导工作。二是干部交流。双方不定期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进行干部交流活动,如挂职、培训等,以提高欠发达地区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三是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培训欠发达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地区之间的双赢互补。如广东肇庆医专与新疆伊宁卫生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实施对口支援型的合作办学。它的特点是“大手牵小手,共走发展路”。3部分专业合作一些学校通过向区域外院校引进1~2个专业为突破口,探索合作方式,借鉴区外的教学经验,以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如新疆玛纳斯成职教中心和福建集美轻工业学校联合招收机电技术应用和化工工艺两个专业学生,采取1+2模式,第一学年在新疆,后两年在福建,完成学业颁发福建集美轻工业学校毕业证,可在两地选择就业。主要特点是“好中选优。自由组合”。4校企合作这种类型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区域合作。以企业为主导,学校学理论,企业练技能,实现了“政府不出一分钱,学生不交一分钱,学校收费不减一分钱,企业不额外增加开支一分钱”。但这种模式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和企业协调配合尤为重要。校企联合办学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的环境和资源,利用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校企联合办学既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如华东石油大学与新疆油田自2003年开展了校企合作,取得一定成效。此模式特点是“双元交替,各取所需”。5职教集团联合办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集团化办学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成为跨区域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在合作中发挥优势资源的辐射效应、品牌学校或专业的带动功能。如江苏扬州宝应职教集团走东西合作、联合办学之路,先后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新疆呼图壁县职教中心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采用“1+1+1”合作形式,新疆方面负责一年基础课教学,集团负责一年实训教学、技能培养和一年实习、就业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6国际合作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是指与国外开展学生交流和培训。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联合开办2+1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全部引进TAFE学院课程体系及全套教学资源,使用全英文教学模式,由经澳大利亚教育部认可、有丰富教授雅思经验的外籍教师和学院经澳大利亚TAFE学院专业培训后获得上岗证书的教师一起授课。学生毕业后持TAFE学院证书。在澳大利亚可与澳籍公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就业机会,也可回国就业或继续升读研究生。此模式的特点是“因需制宜,洋为中用”。

查看全文

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引导生产跨区域合理流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一重要方针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是未来十几年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据统计,从*年到*年,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广东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亿元、*亿元、*亿元增加到*亿元、*亿元、*亿元;而西部的青海、宁夏两省区分别从*亿元、*亿元增加到*亿元、*亿元,虽然发展都是很快的,但差距也是明显的。应当看到,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解决起来具有长期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不同地区发展条件的差异,有的是可以改变的,有的特别是自然条件是难以改变的,要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大体相等是不现实的。所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首先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这不仅是应该做到的,而且从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看也是可以做到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还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在认真分析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经济总量聚集的地方,也应当是人口相应集中的地方,最终形成经济总量与人口大体协调。而我国情况却与之相反,经济总量大的地区没能吸纳相当比重的人口,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缺少资金、人才,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经济总量比重比较低,而人口比重却大大高于经济所占的比重。例如,*年,东部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而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这就导致区域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对资金、资源、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相反,人均收入低的地区,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处于不利位置,影响了经济增长,结果人均收入的改善也不快。区域间人均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拉大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我国每年有*亿多农村劳动力其中主要是中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其赡养的人口依然留在中西部,外出务工人员创造的税收留在东部,成为东部改善公共服务的重要财源,而吸收外来劳动力的地区却不为这些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这些流动人口及其赡养人口应享有的公共服务仍然由其户籍所在地提供,而这些地区由于能创造税收的人口已大量流出,财政状况改善慢,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有限。以上分析表明,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经济布局的区域上的均衡,可以有效缩小不同区域民众的人均收入水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从国家现有经济实力和财力看,也具备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条件和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为此,要建立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使不同区域民众享有比较均等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公共文化的机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国际经验证明,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差距,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快培育更加开放、更有利于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通过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平抑不同地区的工资差异。因此,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通过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查看全文

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一重要方针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是未来十几年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据统计,从*年到*年,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广东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亿元、*亿元、*亿元增加到*亿元、*亿元、*9亿元;而西部的青海、宁夏两省区分别从264亿元、*亿元增加到641亿元、707亿元,虽然发展都是很快的,但差距也是明显的。应当看到,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解决起来具有长期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也是相对的,不同地区发展条件的差异,有的是可以改变的,有的特别是自然条件是难以改变的,要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大体相等是不现实的。所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首先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这不仅是应该做到的,而且从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看也是可以做到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还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在认真分析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经济总量聚集的地方,也应当是人口相应集中的地方,最终形成经济总量与人口大体协调。而我国情况却与之相反,经济总量大的地区没能吸纳相当比重的人口,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缺少资金、人才,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增加就业和收入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经济总量比重比较低,而人口比重却大大高于经济所占的比重。例如,2005年,东部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36%,而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5%;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17.1%,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28%,这就导致区域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对资金、资源、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相反,人均收入低的地区,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处于不利位置,影响了经济增长,结果人均收入的改善也不快。区域间人均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拉大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我国每年有1.3亿多农村劳动力其中主要是中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其赡养的人口依然留在中西部,外出务工人员创造的税收留在东部,成为东部改善公共服务的重要财源,而吸收外来劳动力的地区却不为这些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这些流动人口及其赡养人口应享有的公共服务仍然由其户籍所在地提供,而这些地区由于能创造税收的人口已大量流出,财政状况改善慢,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有限。以上分析表明,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经济布局的区域上的均衡,可以有效缩小不同区域民众的人均收入水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从国家现有经济实力和财力看,也具备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条件和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为此,要建立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使不同区域民众享有比较均等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基本公共文化的机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国际经验证明,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差距,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快培育更加开放、更有利于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通过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平抑不同地区的工资差异。因此,要创造条件引导中西部劳动力向经济相对集中的地区转移,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力;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通过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查看全文

传统媒体跨区域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媒体区域扩张战略选择

[论文摘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和境外媒体的强势竞争,为了生存与发展,传统媒体凭借品牌优势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本文以目前中国大陆历史最悠久的晚报《新民晚报》为例,透析中国传统媒体在传播环境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区域扩张战略及媒体竞争力的辨识与培育,探讨其对中文传媒在海外传播系统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所带来的借鉴意义。

一、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传统媒体

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强烈冲击。无论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信息的透明化,还是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改版扩版,扩大发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统媒体其传播方式与内容均出现了多种新的形式。传播分散化和现代媒体的全球化传播趋势给中国传统媒体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传播媒介的全球化是指本地的产品节目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传播全球化时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统媒体走出国门,选择跨区域扩张的现实路径,在不同文化、国家和民族之间对话和交流的传播渠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创刊于1946年5月的《新民晚报》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作为中国解放后的第一张晚报,该报在中国报业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目前中国大陆历史最悠久的晚报,也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版数最多的晚报之一。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老牌媒体,该报多年来秉持着“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文脉,力求报纸内容的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和可读性。1996年11月9日,《新民晚报》美国版的创刊标志着中国大陆第一张跨出国门的地方性报纸迈入新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传统媒体应对竞争日益加剧的传播环境所做的艰巨的探索与超越。

二、《新民晚报》跨区域扩张的路径选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