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09:13: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宽严相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宽严相济的刑事侦查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讲究司法的社会效能的今天,在侦查工作中也应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宽严相济中的“严”,学者长期在研究刑事政策时对此已有相当成熟的论述和共识,而对于其中的“宽”,即“宽缓”的刑事政策探讨很少,而“宽缓”恰恰是时下倡导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强调的“内涵”,基于这样的考虑,文章把讨论的视角放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如何把握“宽缓刑事政策”之上。

【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刑事侦查

近来学界提出了极富“与时俱进”特色的刑事政策新思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最高检更是为落实这一政策出台了专门文件。简言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互补,宽严有度。”“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非是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简单的名词置换,而是根据当前社会治安环境的变化,面对刑事案件数量急剧上升的现实,为适应新时期刑事侦查工作的特点应运而生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承袭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合理成分,祛除了其中不科学、甚至于错误的因素,突出了有益于增进和谐“因子”的内涵。

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已成为检察和审判工作指导方针的背景下,侦查机关在刑事侦查工作中“何去何从”呢?学术界和侦查实务界对这一问题鲜有探讨。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讲究司法的社会效能的今天,在侦查工作中也应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宽严相济中的“严”,学者长期在研究刑事政策时对此已有相当成熟的论述和共识,而对于其中的“宽”,即“宽缓”的刑事政策探讨很少,而“宽缓”恰恰是时下倡导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强调的“内涵”,基于这样的考虑,文章把讨论的视角放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如何把握“宽缓刑事政策”之上。

一、贯彻宽缓刑事政策的前提——科学侦查理念的确立

在以人为本,创建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过程中,必须树立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价值理念。在刑事侦查工作中,保护人权,充分展示人的主体价值,理应成为我国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

查看全文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研究论文

一谦抑性的理解与认识

1谦抑含有缩减或者压缩之意。刑法的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换言之,凡是适用其他法律足以抑制某种违法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凡是适用较轻的制裁方法就足以抑制某种犯罪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规定较重的制裁方法。英国哲学家边沁有一句名言,称“温和的法律能使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会在公民中间得到尊重。”这句话可谓刑法所以要奉行“谦抑内涵”的法哲学基本理论。

2刑法的谦抑性不是刑法典中法定的概念,而是刑法理论上的一个概念,它是现代刑法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人类追求民主、自由而应从国家所取得的必然回报。刑法具有法益保护机能与自由保障机能,前者意味着通过刑法从而保护法益;后者则意味着通过国家的刑罚权从而保障行为人的自由。但两者又会存在冲突:刑法以处罚犯罪人来实现保护法益的目的,故刑法的处罚范围越宽越有利于保护法益;但处罚范围越宽越限制了人的自由,越不利于刑法的保障功能。所以,人们一直在追求二者的协调和平衡,随着法治的进步,追求的结果是限制国家刑罚权的行使,使个人免受国家刑罚权的无理侵害,使个人自由真正获得保障。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科学,因此刑法的谦抑性也表现为两个方面:犯罪认定上的谦抑性和刑罚处罚上的谦抑性。

(1)犯罪认定上的谦抑性的基本含义包括:在对被控行为存在合理怀疑时,应当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当被控行为在有罪和无罪之间时,应当宣告无罪;当事实在重罪与轻罪之间时,应认定为轻罪;无法确信某一犯罪事实是否已超过追诉时效时,应认定已超过追诉时效而不再追诉等等。

(2)刑罚处罚上的谦抑性基本含义包括:在刑事立法上,如果规定较轻的刑罚即可,就没有必要规定较重的刑罚;在刑事司法上,对于已经确定为犯罪的,如果适用较轻的刑罚即可,就没有必要适用较重的刑罚。刑罚的适用是根据犯罪人所触犯的罪名、犯罪的手段,主观恶性等量刑要素来确定的,因此对于自首、立功等量刑要素,从刑法的谦抑性出发,就应当作宽泛的解释和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

3有人认为,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帝王原则”,刑法谦抑性与之相悖,认为刑法已经对定罪和量刑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那么所谓的刑法谦抑性会损害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

查看全文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利益衡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就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做出具体部署,尤其全国第五次刑事审判工作会议提出了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树立科学理性的刑罚观。如何准确考量与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处理好新形势下惩处犯罪与尊重和维护权利的关系,成为当下刑事司法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之以笔,欲抛砖引玉。

一、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解读

宽严相济是在党和国家理性的认识到犯罪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结构中诸多致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的前提下,提出的现实主义的刑事政策,是继战争时期、适应对敌斗争需要提出的、以“惩办”为侧重点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之后,适应和平时期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而提出的、侧重于“宽”的一项怀柔刑事政策,可谓乱世用重点,盛世用轻刑。认知宽严相济,可以简单概述为“宽之有限,严之有度,审时度势,宽严并用”。

宽之有限的“宽”,是指宽大、宽容和宽缓。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前者意指轻微犯罪应当处以轻刑,是罪刑均衡、罪责相应的题中之意。后者意指罪行虽较重,但因行为人有坦白、自首、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而予以从宽处理,体现刑罚对于罪者的攻心和感化。“限”是对“宽”的限量、限制和底线,强调不能宽大无边,不能因为“宽”而放纵、轻纵犯罪。

严之有度的“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法网严密,有罪必罚,该重则重谓之严格。刑罚苛厉,从重处罚谓之严厉。循法而法,不徇私情谓之严肃。“度”是对“严”的法度、尺度和限度,强调不能严厉无比,不能因为对“严”的追求而超越法律,恣意妄为。

审时度势是指宽严的程度和比重应当根据时空条件、区域形势进行调整,并因罪制宜。一是要因时制宜,要根据一定时期的治安状况和犯罪态势确定刑罚的轻重。二是要因地制宜,刑罚轻重要考量特定区域某类犯罪的频度和危害程度。三是坚持重罪重处,轻罪轻处,对惯犯、累犯重处,对初犯、偶犯,尤其是未成年人轻罚。

查看全文

正确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有利于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和缓解社会冲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刑事司法工作中,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才能使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得到有机的统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

宽严相济是刑事基本原则之一,该严的一定要严,该宽的一定要宽。要从三个方面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准确把握“宽”与“严”的内涵。“宽”,是指对犯罪较轻或者具有从宽情节的被告人依法从轻处罚,尽可能减少社会对立面,分化瓦解犯罪分子,以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严”,是要对严重犯罪和具有从重情节的被告人依法从严惩处,以震慑犯罪、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以减少和消除不和谐因素。二是要坚持宽严有度,宽严有据,不能“宽”无边,“严”无度。正如肖扬院长指出的,“重罪轻判固然不对,轻罪重判一样也是错误”。三是要坚持宽严并用。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起的犯罪,以及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具有法定从宽情节的被告人依法从宽处理。对属于“严打”对象的严重刑事犯罪,必须坚持“严打”方针,依法严厉惩罚,保持高压态势。“宽”和“严”,是刑事政策的两个方面,“宽”和“严”都是相对的,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弱化另一方面。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不矛盾,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是对“严打”的取代,更不是对“严打”的否定。“严打”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体现“严厉性”方面的一方面的一项内容。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及爆炸、杀人、绑架、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必须依法严厉惩罚。“严打”并不是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行的另外一个刑事政策,只有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构架内,根据社会治安形势贯彻“严打”方针,才能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工作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掌握严格的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轻缓绝不是放纵。我院在刑事司法工作中,充分用足用好法官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切实做到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就是在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坚持重视被告人如具有自首、立功、未遂、中止、从犯、认罪态度良好、积极赔偿损失等情节,一般应掌握从宽处理。该严则严就是在实际判处中,对于被告人如具有累犯、主犯、惯犯、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大、性质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未赔偿经济损失等情节,一般应掌握从重处罚。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院刑事审判工作中的具体适用

查看全文

漫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程序法

摘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它不仅是一个刑法问题,也是一个刑事诉讼法问题。讨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我国刑事程序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司法实践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程序法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科学内涵

“宽严相济”主要体现的是对犯罪的惩治政策,是我国刑事政策中具有策略性的惩治政策。是国家和社会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目的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宽严相济”的具体含义是:坚持区别对待,对严重刑事犯罪坚决严厉打击,依法快捕快诉,做到该严则严,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成年人初犯、偶犯和过失犯,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慎重逮捕和起诉,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做到当宽则宽。要严格依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刑事法律,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来惩罚犯罪,做到宽严相济、罚当其罪。

二、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治理机制相对薄弱,使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难以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在:

查看全文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论文

[摘要]建构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政治目标,和谐社会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包括法律手段,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疏通各种社会积弊,由此而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体现了刑罚谦抑性与人道性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正视社会稳定与犯罪增长关系后的理性与科学的现实回应,我们应该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路径探寻。

[关键词]和谐社会;宽严相济;实现途径

Abstract:Constructingaharmonioussocietybecomesourpoliticalgoalnowadays.Itrequiresustosolvevarioussocialcontradictionsandtoeliminatesocialindignationbyusingallkindsofmethods,includinglegalmethodsoastoobtainalongerpeacefulsociety.Itmanifestsacriminalpolicyofbothtoleranceandseriousness,representsapenaltywithmodesty,restraintandhumanity.Itisarealisticresponseforscienceandrationalityafterenvisag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astablesocietyandtheincreaseofmisdeed.Onthewhole,itisnecessaryforustorealizethegoalindifferentways.

Keywords:aharmonioussociety;criminalpolicyofbothtoleranceandseriousness;waysofrealization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治国理政目标。社会和谐包括了社会运行的很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运作出现障碍都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和谐。犯罪行为作为社会生活中最为严重的破坏行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对社会秩序的有序,对社会诚信的保障,对社会生活的稳定等等,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故欲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于刑事司法而言不但要求其保障民主与法治、实现公平正义,还要求其整体的合理与协调,强调司法为民,强调为人民服务。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在去年的工作报告中针对这一目标作出回应,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是“两高”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发扬民主与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提倡诚信友爱、增强全社会活力、维持安定有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刑事司法活动自身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阐明

查看全文

如何正确理解宽严相济的科学内涵

从严打到宽严相济是我国近年来作出的关于基本刑事政策的重要调整。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涵义,目前刑法理论界和实务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化的倾向。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含义,需要强调以下三点:

1、宽严相济就是要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实行区别对待,宽严有别。

对犯罪人实行区别对待、有宽有严,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当今时代已经没有人赞同对于同一种犯罪实行一律相同的处罚。问题是,究竟应当以什么为依据来实行区别对待?

从西方近代刑法学派争论的角度看,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区别对待。一种是刑事古典学派所主张的区别对待。刑事古典学派提倡以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作为区别对待的根据,主张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或者提倡根据犯罪人的责任大小程度作区别对待,主张刑罚应当与行为人犯罪时的道义责任程度即罪过相适应。另一种区别对待是刑事实证学派提倡的区别对待。刑事实证学派主张根据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程度来实行区别对待,“应受处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人”,刑罚轻重的标准不再是犯罪行为而是行为人的个人情况。上述两大学派的见解都是非常深刻的,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刑事政策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双方的理论都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当代刑事政策理论的主流是吸收两大学派之所长,将双方观点加以调和与折中,形成所谓的综合理论。基于这种考虑,笔者认为,应当将上述两种意义上的区别对待结合起来,即适用刑罚时既要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实行区别对待,又要根据犯罪人的个人情况实行区别对待。从刑罚适用原则看,应当将罪刑相适应原则与刑罚个别化原则结合起来。对于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累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犯罪后拒不悔改的犯罪人,应当依法从严制裁;对于轻微犯罪、过失犯罪、中止犯、从犯、胁从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以及偶犯、自首犯、立功犯、未成年人犯罪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犯罪的,孕妇或哺乳期的妇女犯罪,严重疾病患者犯罪等,应当实行从宽处理。

2、宽严相济就是要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严适度,宽严互补,反对过于严厉或者过度宽大。

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涵义,目前比较普遍的理解是:严,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集中力量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必须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宽,就是要坚持区别对待,该宽则宽,对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人员,尽可能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宽大处理。

查看全文

宽严相济刑事侦办对检察院工作影响论文

摘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以刑事法律的规定为基础,在刑法适用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就是要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就是应遵循程序法定原则。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讲求区别对待原则,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相均衡。

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罪责刑相适应

发挥刑事政策在刑事法律运用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对于控制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时下,实务界和理论界倡导的合乎刑事法治理念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迫切需要转化到刑事司法运作之中,检察工作尤其如此。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运用的原则

观点提示:在刑法适用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就是要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就是要遵循程序法定原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运用还应遵循比例原则、有效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贯穿于整个刑事法律运用的始终,比例原则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理学表达。我国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职能时,应在监督对象、监督环节、监督手段、监督效力等各个方面体现宽严相济的精神。按照适合性、有效性原则的要求,检察机关在运用侦查、批捕以及公诉、抗诉权等手段来保障监督目的实现时,所采取的每一措施都必须以实现宪法或法律所规定的职能为目标。依据必要性原则,法律监督的种类应当与监督对象违法的严重程度相适应,检察机关所采取的监督手段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手段当中是最温和的、侵害最小的。按照损益相称性原则要求,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的成本应与该措施所保护的公共利益相称。

查看全文

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莲花县检察院:邬思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政目标,两高院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目标,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为保证“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实施,最高人民检察院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修订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制定了《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意见》等一些规范性文件,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又了《人民检察院办理起诉案件质量标准(试行)》和《人民检察院办理不起诉案件质量标准(试行)》,对2001年的《人民检察院办理起诉案件质量标准》和《办理不起诉案件质量标准》进行了修改,就是让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将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为考核起诉案件的质量标准之一,因此检察机关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一、思想上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内涵

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做的报告,对现阶段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了明确规定。其主要内容是:“坚持区别对待,对严重刑事犯罪坚决严厉打击,依法快捕快诉,做到该严则严,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过失犯,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慎重逮捕和起诉,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做到当宽则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其精神实质是区别对待,做到该严则严,该宽则宽,一方面要求既有力地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另一方面要求充分重视依法从宽,依法保障人权、维护公民权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稳定的最高境界。和谐社会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和谐,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又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要忠实、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应当确立现代司法理念,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通过发挥自身职能,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做出应有的贡献。

查看全文

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学研究论文

2006年度我国的刑法学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实务问题方面取得了进展,尤其就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刑罚改革、刑事和解等问题形成了研究热点。据粗略统计,2006年度出版刑法学著作包括个人学术专著、编著与译著不啻百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刑法学术论文2000余篇。①本年度刑法学学术交流频繁,举办了十余次富有成果的学术研讨会。②整体上看,2006年刑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问题研究

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为契机,学术界在2006年度内将刑事政策的应有地位及其发展走向等问题作为普遍关注的理论课题。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及其定位问题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该是我国现阶段惩治与控制犯罪的基本政策,而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刑事政策所蕴涵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也就成了贯彻该政策的前提。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问题上,学界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于不同的犯罪应当分别采取宽严不同的刑罚:该宽则宽,该严则严。但这并不意味着宽而无严或者严而无宽。相反应当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严适度,防止和纠正畸轻畸重。③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刑事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到注重严打政策再到强调宽严相济政策的起伏式变化过程。所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定位问题,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以及严打政策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极度关注的重要课题。就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关系问题,有论者主张,我国刑法曾经确立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二者之间属一脉相承。④有论者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一部分,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的题中之义,属于具体的刑事政策。⑤也有论者基于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表述方式、侧重基点、司法倾向及关注重点等分析,指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新形势下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变革。⑥换言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提出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法治基础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继承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基本精神的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新内容。⑦针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是否与严打政策存在冲突的问题,有观点指出,严打政策既不利于公民权利保障,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严打政策只是对付犯罪的权宜之计,随着社会的转型,严打政策理论和实践暴露出局限性,作为一种刑事政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⑧也有观点认为,提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更多的是强调刑法宽缓的一面,但不能由此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只是轻罪刑事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是对严打政策的取代,更不是对严打政策的否定,而应当将严打政策纳入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框架中确立其地位。⑨不过多数学者在分析严打政策存在弊端的同时,指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旨在矫正严打政策所形成的非理性的重刑主义倾向,所体现的正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注重“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进步司法理念。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