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04:10: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跨国企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跨国企业

跨国企业营销战略分析

跨国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再受到国界和地域的约束,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着最优化的配置方式和高水平的配置效率,呈现出世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局面。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全球竞争。对于新兴市场跨国企业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而全球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理论和战略架构,已经成为指导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成功迈向国际化道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全球营销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Levitt(1983)提出,即在不同的国家以相同的价格水平和促销方式,通过相同的分销渠道,销售相同的产品。文章包括了全球营销的两个基本假设:国际市场的同质化和顾客偏好的一致性。时至今日,关于全球营销的内容通过学者们的孜孜以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关于全球营销战略的观念总括起来有三种观念:标准化观念:以Levitt为代表的标准化战略成为全球营销战略的组成部分。标准化观点认为通讯和交通的飞速进步已经使全球市场出现同质化趋势,另外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具有相同的需求偏好。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制定标准化战略获得规模效应,包括批量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标准化产品、制定价格、促销、渠道的标准化结构、管理职能上的统一标准,等等。适应性观念:包括产品适应性战略、定价适应性战略、促销适应性战略、渠道适应性战略等。就产品适应性战略而言,公司可以根据各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对产品和战略进行修正,以扩展本土市场基地和开发新的细分市场。企业有必要将价值链中采购、生产、研发等各项具体活动根据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发掘要素成本差异,从而协调各市场的活动来构筑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整合观念:标准化和适应性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企业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成功的关键是要同时进入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市场以获取竞争力量,并且在这些市场上对竞争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一、全球营销战略的演进

综合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全球营销战略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出口营销作为全球营销的起步阶段,它为企业的后续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出口营销指的是将本企业在国内生产的产品直接或者间接地以出口方式销售到国外。这种营销战略单纯着眼于产品输出,而生产要素的配置仍然局限于国内。一般的情况是企业在国外仅仅设立分销机构,投资、研发、生产等活动均在国内进行。事实上,出口营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不仅要受到东道国消费者偏好的影响,还要受到国外政府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和国外有力竞争者的挑战。随着出口营销的弊端日趋显现,企业开始寻求新的营销战略。多国营销战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在出口上占据优势地位,使得日本贸易顺差加大,与其他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贸易摩擦,出于避免甚至消除这些摩擦的目的,日本企业开始在国外寻找生产基地,多国营销战略由此产生。它建立在对国家或区域差异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推行“多国设计、多国生产、多国销售”的新营销观念,企业往往集中力量进入各国,开设新的分厂或子公司,建立新的营销机构,扩充海外市场与销售。主要特点:(1)目标市场多国化;(2)营销决策分散化;(3)产品生产差异化;(4)资源配置当地化;(5)营销策略组合差别化;(6)营销绩效考核当地化。诚然,多国营销战略能够更好地满足东道国消费者的偏好,更快地响应东道国市场的变化,更好地化解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但由于市场过于细分,往往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和管理费用增加,规模经济因此被削弱。随着跨国企业全球营销活动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指企业通过全球性布局与协调,使其在世界各地的营销活动一体化,以便获取全球性竞争优势。全球营销有三个重要特征:全球运作、全球协调和全球竞争。因此,开展全球营销的企业在评估市场机会和制定营销战略时,不能以国界为限,而应该放眼于全球。实施全球营销战略的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在全球范围内制定营销战略并进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投资等一系列活动。

二、全球营销战略整合模型

关于全球营销战略的研究,学术界做出了许多努力。Cavusgil和Zou等(2002)在对先前学者关于全球营销战略的研究成果进行完善和补充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正式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整合模型(IGMS)。该模型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选择的组织内部驱动因素:市场导向、管理导向、组织文化、组织能力、国际经验;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选择的外部驱动因素:市场因素、成本因素、竞争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另外,作者将全球营销战略进一步细分为八个子战略:全球市场参与程度;产品、促销、价格、渠道的标准化程度;市场活动的集中程度;市场活动的协调程度;竞争活动的整合程度。该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全球营销战略模型对企业经营业绩存在积极的营销,并且各种内外部影响因素的程度各不相同,跨国企业可以依照统一的战略分析框架制定合适的全球营销战略。

三、结论

查看全文

跨国企业跨文化企业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跨国企业建设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跨文化企业管理作为跨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必不可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和谐稳定地持续发展。因此,跨国企业在面对内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出跨文化企业管理措施的作用,结合自身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和人才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企业跨过经营持续发展战略,确保能够有效消除跨文化冲突,实现企业内部的跨文化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跨国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地运营开展。文章对跨国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文化冲突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跨国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高度重视内部不同地域文化所带来的管理问题。跨国企业需要树立起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的跨文化管理方式,促使企业内部不同背景文化得以和谐共存,有效创建出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实现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这样才能够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影响到企业正常的运营管理。

一、跨国企业的文化特征分析

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多元化企业属性,与经济市场一般企业的内部文化体系相比较,跨国企业除了具备一般企业的文化基本属性,同时还包含了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特性,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跨国企业的多元化价值观与信念。相较于市场一般企业,跨国企业通常由各个国家地区的工作人员构成,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员工有着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信念结构,这也直接决定了跨国企业员工会有着自身的不同需求特点。因此,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大跨国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难度,企业更需要建立起统一而包容的企业内部文化,实现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跨国企业员工在形成超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后,仍然会保留自己基本的价值观和信念①。跨国企业管理部门需要在在尊重员工信仰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构建出先进的共享文化体系,加强全体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不同地域背景文化的有效融合。2.跨国企业复杂的经营环境。同一般企业相比较,跨国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环境更为复杂,企业内部成员无论是在管理目标期望上,还是在管理组织协调与经营价值理念上都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一旦这个差异变得越来越大就会造成跨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文化冲突问题的发生,不利于企业作出最佳管理决策。当然,文化差异问题的出现也会一定程度增多企业内部“脑力风暴”的机会,促使更多新鲜想法和观点的产生,这样也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科学决策力,帮助跨国企业获得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出跨文化员工的价值作用,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跨国企业员工行为方式的冲突性。众所周知,跨国企业内部员工往往会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他们虽然处于同一个企业文化背景下,但是仍然或多或少的会保留自身民族文化特征,这也促使了员工之间有着行为规范与习惯是互补的[2],而有些行为方式则会造成相互冲突矛盾问题。例如,日本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于单词“OK”的运用通常表示听清了,而至于是否会根据对方要求进行办事则不能一概而论了。美国人对于单词“OK”的运用通常表示直接同意的意思,会按照对方表达出来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办事。因此,不同背景文化下的员工在行为方式上会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性,这会造成企业内部员工冲突问题的发生,引发不必要的纠纷,不利于跨国企业构建出和谐愉悦的内部员工交际关系。针对于此,跨国企业必须强化对员工行为方式冲突的科学管理工作,有效消除日常行为方式冲突问题。4.跨国企业文化认同与融合的过程性。相较于一般企业,跨国企业文化形成和构建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导致这种情况的最大原因是跨国企业内部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属于自己的背景文化特征,要想确保他们真正融入到跨国企业这个大家庭中,需要加强员工之间相互了解与认识,最后在长时间相处下产生相互关心与认同,促使不同地域文化在企业内部环境下的相互融合,打造出崭新的跨国企业文化。跨国企业构建属于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通常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文化接触→文化选择→文化沟通→文化认同→完善文化。整个文化认同与融合过程需要跨国企业管理部门花费较多的时间和成本,这也是每个跨国企业所要付出的全新文化构建代价。

二、跨国企业在跨文化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跨国企业物流客户论文

1.充满潜力的市场――跨国企业物流客户

中国的物流市场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年均的增长速度达到25%,这主要由多方面的因素驱动的。从总体来讲,在中国物流费用代表了零售产品价值的10%,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只有3%,这样高的物流费用驱动各方通过外包物流实现规模效益和专业服务。中国物流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样在物流提供商的发展中得到印证,在过去的三年间,众多物流提供商的增长都超过了30%。

而在整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跨国企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他们当中的众多企业将中国作为他们亚洲甚至全球的制造中心,这改变着整个物流市场的需求情况。在华跨国企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远远高于国内的企业(见下表),而他们无论是在整体物流运营,还是在物流外包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做为物流提供商,只有针对这些特点,设计自己的网络、服务、市场营销手段并培养相应的能力才会赢得这些跨国企业物流客户。

2.跨国企业物流客户――物流运营特点

与国内的企业比较起来,跨国企业在物流运营上有自身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进/出货流的比例高于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在进货流上,这主要是由于由其国际化的采购、生产和销售模式所决定的。

查看全文

跨国企业业财融合建设分析

一、业财融合概述

业财融合就是这样一种从企业的财务管理往业务环节延伸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变化要求在业务管理的流程中融合财务管理的思路和要求,业务部门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梳理业务管理要素、逻辑、层次和业务流程,让财务介入到公司经营从规划设计开始,到采购管理、产品开发及最终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嵌入到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去,满足财务管理关于风险控制和信息收集的目标,保证基础数据在业务和财务方面的一致性。同时,在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也需要充分考虑业务部门实际管理的需求,站在业财融合的视角,从财务管理的立场给业务管理提供优化建议,促使其优化完善。只有在考虑财务管理基本要求的同时再充分结合业务管理的需求,才能最终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管理。

二、实施业财融合的意义

财务管理与生产、营销等其他职能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必须要求财务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紧密合作,才能发挥企业的整体力量。在当今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商业模式不断更新,业财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全程参与管理防范经营风险。随着经营管理模式向多元化转变,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而这些将体现在财务报告最终的数据上。一旦等危害发生再回头找原因,企业将会在可能一开始并不十分严重的问题上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如果财务人员可以全程参与,与业务部门协同作战,把握资金、采购、销售等重要的业务环节,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源头进行监控,就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从而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二)尽量规避财务数据滞后性。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业务部门所采集到的信息并不是完整的信息,仅仅是描述企业经营实践中的事后信息,而更多关于供应商、客户等隐含在业务价值上的信息,传统会计根本不予理会。这逐步造成了会计远离业务流程,而当前的财务报表、分析都是月底结账后,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当业务发生实时信息时,会计信息无法及时披露。其背后暴露着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会计对于业务的实时控制严重缺乏,会计的监督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管理层需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业务与财务互相共享信息,双方才能及时得到所需的分析数据,为管理层的正确决策提供。(三)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利润是经济行为追求的目的,业财融合后的财务管理是对于企业价值的管理,企业通过业财融合可以在每一个业务流程环节插入有效的控制,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分析,在第一时间将管理信息向财务部门反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

三、跨国企业业财融合的阻碍

(一)管理观念不同。公司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众多,每个部门都存在不同的立场,这种冲突,在业务及财务的两条主线上显得尤为突出。不同部门管理者的角色差异造成了双方在管理意识上必然存在矛盾。来自于业务部门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的职业属性,更多的关注产品的设计、质量、服务及客户满意度等要求,会更加希望加大投入或通过尝试突破公司制度底线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然而财务部门受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制度的约束,更多地强调对业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对业务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不足,忽视了业务部门的服务和指导。管理观念的不同,会容易导致业务部门对业财融合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甚至拒绝接受由财务部门主导的业财融合项目。(二)标准多元。跨国公司一般规模较大,业务种类多样,并且遍布全球。不同的业务部门在管理方式和数据的提供上都有自己的偏好,所需的数据及核算方法也互不关联。销售部门的数据一般按订单合同签订的时间归集,财务部门则是以发货时间作为收入依据,这种数据核算方法的不同会导致最终流向财务部门的会计数据出现根本的差异。财务部门需要对业务数据进行二次处理才能满足报表披露的要求,这不光增加了工作量,还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对于由财务部门修正过的数据得出的结果,业务部门的认可度并不高,对财务人员参与业务工作也不能正确理解。在财务管理上,同一集团下虽然有统一的财务制度和规则,但是不同国家对于制度的解读也不一致,在实际操作时差异较大。同时由于文化差异,很多数据在表达的规则上也呈现出不同。例如员工姓名,对于一个跨国公司,中国员工的姓名一般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记录,但是中文的同音不同字会使得不同的员工在英文系统里显示同样的名字。这些由于标准不同造成的差异,都增加了跨国企业业务融合的难度。(三)信息孤岛。业财融合的实施需要搭建大数据、多维度的管理会计体系,面临的将是比传统的管理会计增多数倍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体系。由于财务本身并不会产生数据,财务报告中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业务部门,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业务数据仅仅表现为按照财务会计的要求的简单汇总,很多对于财务报表有解读意义,并且可以给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的表外信息没能真正反映在上述的数据中,依然需要依靠手工方式进行交互,会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由于跨国企业体量大,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很多管理系统,不同的软件会使得不同部门间的管理数据信息不能共享,生产、销售、管理所需的数据出现脱节。业务数据不能通过系统自动生成财务数据,财务数据也不能有效的回溯到相关业务活动,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得到保证。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业务与财务管理的天然鸿沟使财务部门往往处于信息孤岛,无法真正的进行业财融合。(四)内控制度不完善。由于传统财务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经营环节中处于事后参与的阶段,仅仅依靠工作中对于业务的理解,很难将业财有效的衔接。如果不能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贯彻财务的管理理念,业务活动的每个阶段没能进行有效的财务控制,那么,由预算控制、审批控制和核算分析组成的财务管理体系将流于形式。对于处在信息处理最后阶段的财务部门来说,缺乏对于业务前端数据的控制和审核,就不能将管理层的决策贯穿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部流程,这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生产经营环境变化复杂,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必须仰仗于管理会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如果由于业务信息数据整理和传递过慢,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提交的管理会计信息不能与企业当前及未来的经营环境相符,可能会导致管理层的错误决策。这些都使得业财融合实施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查看全文

跨国企业营销作用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跨国企业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全球市场营销,而信息内容和渠道的多元化把市场营销带入了整合营销传播时代,营销重点从产品转向顾客。

关键词:电子商务跨国企业整合营销传播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给跨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跨国企业的全球营销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商务出现以后,跨国企业的这种变革要求显得更加迫切。一方面,电子商务有助于跨国企业实现价值链活动全过程的低成本资源调配整合。电子商务的应用使跨国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实现企业全球资源低成本调配整合。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跨国企业实现与客户的实时双向沟通,提高客户满意度。与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打破了以往顾客单向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实现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双向信息流动,新鲜的市场信息源源不断的流入企业,使跨国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及时做出反应。

整合营销传播(IMC)

根据舒尔茨教授本人的定义,“IMC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过程”;概括地讲,IMC是为开发出反映经过一定时间可测定的、有效果的、有效率的、相互作用的传播程序而设计的。

整合营销的关键在于营销活动的中心由产品向顾客转移。舒尔茨认为:对于营销组织的最大的挑战是更多的去理解他们的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在早期,市场发展的竞争阶段,企业只需要知道他们的产品经销渠道和价格;但在一个竞争市场环境,企业更需要知道谁是他们的客户,他们希望从企业得到什么等等,企业营销必须从原来的营销4P转向5R,既Relevance(关联)、Receptivity(感受)、Responsive(反应)、Recognition(回报)和Relationship(关系)。简言之,营销必须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方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式,这也是整合营销的精髓所在。

查看全文

跨国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1我国跨国企业管理的与创新

在技术、知识、产品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高管层面进行的一种变革管理方式的尝试,目前看来,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存在十个大趋势,也是企业管理主题的某种转变:一是从着眼于利润最大化到专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往不少企业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管理主题,所以很容易鼠目寸光,渐渐就被市场淘汰,因此而夭折的企业不在少数,所以,目前的企业开始将管理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上,更为注重成长持续性的问题;二是从要素竞争向运营能力竞争转变。企业运营能力的重要性在今天越来越明显,特点是生产上根据顾客需求确定产品批量、提升服务质量,营销上以顾客为中心,组织上注重资源杠杆优势等;三是企业合作模式从一般模式发展到网络组织、供应链协作、虚拟企业等模式上;四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员工的技能与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五是考核方式从单一绩效考核发展到全面的绩效管理;六是信息技术获得更多关注,逐渐改变了企业运作方式;七是产品为中心与顾客导向交织发展;八是企业从对自身利益的片面追求向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发展;九是创新管理方式成为普遍受重视的问题;十是管理制度与管理创新的并举正日益明朗。当然,以上所述是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当然以世界排名靠前的多数跨国企业为主要代表,在我国的跨国企业中,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仍处在探索阶段,以上的十个趋势我国的跨国企业也有涉及,但相对来讲程度仍然参差不齐。不过,对于我国跨国企业来说,还是有一些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正是试图通过对此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笔者的研究对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生产、销售通信设备为主,属于一家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在广东深圳,1987年成立,华为产品及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全球超过一百七十个国家受到应用,服务于全球前五十强运营商中的四十五家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在2014年《财富》杂志评选出来的世界五百强中,华为排行第二百八十五位,跨国指数42.08,超过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一百强的平均跨国指数,也是笔者所选的三个研究对象中跨国指数最高的一家。

2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与理论模型分析

2.1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素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参考有关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笔者将研究维度确定在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任务的创新、管理目的创新四个方面。经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和归纳,也经过对相关研究的学习与分析,笔者认为,在对我国跨国公司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时,应考虑到以下要素,包括动因、主体、最终目的、直接目的、活动过程、措施、系统性、智能型、市场性、创造性、动态性、效益性和风险性等。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对象在研究维度上的特征概括如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管理创新的基础有三点:一是知本主义,人事考核决定人才竞争及淘汰方式,价值分配上鼓励员工持有股份。二是与员工之间是事业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三是强调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心的重要作用;管理手段方面有四点创新:一是著名的华为基本法。二是技术创新。三是分权化、扁平化、矩阵式组织结构。四是管理变革的持续推进;管理任务创新方面,华为依据产品市场扩大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分成四个阶段;管理目的方面,华为特色有三点:一是企业愿景方面通过自身的存在丰富人们的生活、经济、沟通发展。二是企业使命方面以实现客户梦想为追求。三是以客户需求为主、共享价值链利益为发展战略。海尔集团公司管理创新的基础有三点:一是人是核心。二是保障员工的物质生活不断提升。三是注重创新,强调核心价值[3];管理手段方面,海尔强调企业文化和“今日事、今日毕”的企业制度;管理任务方面,海尔集团注重高效管理,注重凝聚不争而胜的竞争力;管理目的方面,海尔集团以敬业报国、注重社会责任为企业使命,以打造海尔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为企业愿景。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创新基础有三点:一是多形式、多层次、全员性培训制度。二是人性化管理制度。三是为员工、客户、社会创造价值;管理手段方面,TCL集团强调逆向创新,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范围不仅局限于外围技术,也涉及核心技术,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也涉及系统创新;管理任务方面,TCL集团分内外两个战略,分别是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及国际化发展;管理目的方面,TCL集团以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建立技术优势、技术创新的全球化企业为目标。通过对三家企业这四面的各项要素特征加以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要素:首先,在管理创新基础上,可从管理的基本形式、人性角度、思想原点三个方面加以概括,管理基本形式要素指管理主体对于员工的影响、全员培训及价值分配制度。人性角度包括追求诚信、与员工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思想原点则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管理核心;其次,在管理任务上,跨国企业的创新要素包括促使员工协调、积极工作以便达到企业目标,实施高效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注重战略创新,企业培训;第三,在管理手段上,跨国企业的创新要素包括创新管理模式、依靠企业制度的建设、以企业文化作为主要手段。综上,通过挑选代表性个案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的方式,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我国跨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基本要素,虽然不能说所有的跨国企业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但总体上来说,这一结果能够代表我国跨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一些探索及成果,也反映了我国跨国企业管理发展的某种趋势。

2.2跨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

查看全文

深圳跨国企业国际税收风险研究

摘要:深圳企业“走出去”时间早、规模大、涉及范围广,本文对深圳跨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的规模、行业分布、经营状况现状进行了描述,对深圳“走出去”企业所面临的税收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防范国际税收风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国企业;国际税收风险

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企业开展全球运营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机遇。深圳企业“走出去”时间早、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已经成为发展新常态。统计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深圳的涉外企业共有10455家,范围覆盖13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外投资企业4764家,境外设立企业(机构)5691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下,深圳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正在逐渐形成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模式,企业面临的国际税收风险也日益严峻。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圳跨国企业“走出去”现状

近年深圳跨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总额、新设项目和增资项目数量均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反映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及企业对外投资能力的提升,企业对外投资平台的选择范围开始有所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对生产要素进行全球配置成为越来越多深圳本土企业的选择。2009-2016年,深圳市经核准境外协议投资总额由4.1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215.2亿美元,而2016年为147.37亿美元,实际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92.94亿美元,同比增长81.26%,实际投资仍呈高速增长态势,占广东省的44.93%,占全国地方的6.25%,在全国各地方城市排名第4。深圳跨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承包工程项目覆盖“一带一路”沿线的36个国家。2016年,深圳跨国企业经核准备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中的23个国家(地区)直接投资设立了69家企业(机构),与2015年相比增长幅度达4.55%;境外协议投资总额23.97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幅度达32.87%;中方协议投资额15.18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幅度达10%。2016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的合同数量新增377份,其金额达88.69亿美元,新签订合同金额占合同总金额的46.70%;完成营业额79.98亿美元,占营业额总量的50.05%。同时,深圳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深越合作区、中白工业园物流园区正在建设中,印尼合作区已签订合作框架。以实体数量为指标,批发和零售业是深圳境外设立投资企业(机构)的主体,但制造业有新的变化趋势,2015年的对外投资总额中,制造业的投资占比为3.97%,2016年上升至19.68%。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深圳境外投资的新亮点;从深圳“走出去”企业境外享受协定情况看,2016年,深圳企业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格鲁吉亚和哈萨克斯坦,这些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国家。其中,深圳市企业在印度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企业最多,共有63家;排在第二至第六位的为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分别为36家、25家、19家、19家和16家。2016年,深圳企业拟享受税收协定收入金额合计80.85亿元,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减免税额合计14.26亿元,特许权使用费与营业利润为主要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所得类型,两者享受协定待遇减免税额合计占比79.94%。

二、深圳企业跨国经营与国际税收风险分析

查看全文

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分析

内容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及跨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使国际企业跨文化冲突现象频繁发生。跨文化冲突已成为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背景、成因分析以及冲突解决方案的挖掘将有助于跨国企业推进深层的跨文化管理,对于跨国企业吸纳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跨文化冲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从国内企业发展到国际企业,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模式、面临的背景及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企业的经营团队、经营活动氛围除了面对多元而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外,同时面临有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强烈印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地域文化,这些文化的根植性、文化的渊源、文化的背景的不同产生了较激烈的文化差异,从而形成了有着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体系的企业决策者、职员之间的显著的文化差别,继而形成有着鲜明特征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当企业跨国经营时各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方式、控制程序已基本趋同。但员工的不同文化背景使文化差异成为一个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而给管理者的管理提供了难度。因此,跨文化冲突成为跨国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成长战略所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面对跨文化冲突的风险,对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进行背景、成因分析以及冲突的解决方案的挖掘将有助于跨国企业推进深层的跨文化管理,对于跨国企业吸纳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冲突研究的演进

跨文化冲突研究渊源

查看全文

跨国企业的研发合作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与BP公司之间研发合作的剖析,揭示了在跨国公司研发事业向全球拓展和大学与企业间合作日益深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大学与跨国企业之间合作的多重含义及其可能。清华大学致力于跻身世界一流,而BP公司谋求开拓中国的市场。优势中的互补关系导致两者合作建立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开展能源战略方面的研究。清华大学与BP公司的合作,体现出中国大学在参与全球发展互动过程中,努力提升学科水平和拓展研究领域的战略意图;也蕴涵着跨国公司在追求新知识、完成市场布局并树立社会形象等方面的多维思考。

关键词:清华大学BP研发合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前所未有地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1]。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跨国公司对新知识的追求也出现了空前的热情。这种追求已不局限于研究与开发新应用技术,而且还向基础研究领域延伸,向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延伸。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高校、政府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之间广泛建立起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随着跨国公司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而有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许多公司不仅把研发中心设到中国,而且还与中国的大学建立了研发合作关系。进入21世纪,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的研发合作日益显示出快速发展的趋势。2003年7月22日,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到清华大学为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以下简称BP中心)的成立揭牌,使得清华大学与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以下简称BP公司)的研发合作成为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合作潮流中的一个亮点。

为什么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跨国公司需要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建立研发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如何运作的?体现了双方何种意图?其运作结果是否达到了各自的目的?本文选择清华大学与BP公司的研发合作进行案例研究,目的是通过剖析清华大学与BP公司的研发合作来加深对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研发合作的一般认识。

一、双方合作的背景

查看全文

跨国企业研发合作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与BP公司之间研发合作的剖析,揭示了在跨国公司研发事业向全球拓展和大学与企业间合作日益深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大学与跨国企业之间合作的多重含义及其可能。清华大学致力于跻身世界一流,而BP公司谋求开拓中国的市场。优势中的互补关系导致两者合作建立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开展能源战略方面的研究。清华大学与BP公司的合作,体现出中国大学在参与全球发展互动过程中,努力提升学科水平和拓展研究领域的战略意图;也蕴涵着跨国公司在追求新知识、完成市场布局并树立社会形象等方面的多维思考。

关键词:清华大学BP研发合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前所未有地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1]。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跨国公司对新知识的追求也出现了空前的热情。这种追求已不局限于研究与开发新应用技术,而且还向基础研究领域延伸,向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延伸。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高校、政府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之间广泛建立起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随着跨国公司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而有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许多公司不仅把研发中心设到中国,而且还与中国的大学建立了研发合作关系。进入21世纪,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的研发合作日益显示出快速发展的趋势。2003年7月22日,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到清华大学为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以下简称BP中心)的成立揭牌,使得清华大学与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以下简称BP公司)的研发合作成为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合作潮流中的一个亮点。

为什么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跨国公司需要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建立研发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如何运作的?体现了双方何种意图?其运作结果是否达到了各自的目的?本文选择清华大学与BP公司的研发合作进行案例研究,目的是通过剖析清华大学与BP公司的研发合作来加深对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研发合作的一般认识。

一、双方合作的背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