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价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0 15:56: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评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评价

当代科学教学评价的思索

本文作者:杨国强工作单位: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

对错误不置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注意了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和培养,评价时对学生随意否定、随意批评的现象减少了,这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确实发生了改变。但在教学中特别是在科学课堂评价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一些不恰当的操作方法,或因无意疏忽,或是有意回避,却往往一笔带过或不予评价。无意疏忽暂且不去讨论,有意回避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当场给学生指出错误会使学生感到难堪,会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造成伤害,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违背的;二是认为在课堂中随着教学的进程学生会自觉认识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其实这种看法具有很强的片面性。我在教学《水的三态与天气》一节时,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回答“霜的形成”时,有一个明显的认识上的错误,认为霜是由露水凝固而形成的。正是基于前面的两点考虑,我没有对他的回答立刻予以评价。结果我在这堂课结束后的学生一次讨论中,却发现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理由是“老师都没有说这是错误的”。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囿于认知水平,对“正确”与“错误”的认识,一方面来自媒体或实践,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而教师评价的作用尤其明显。一笔带过或不予置评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最终会对他们造成伤害。这显然是与我们不予置评的初衷相违背的。

“泛泛而评”

即对学生的评价停留在表面上,多是一些概念性的、空泛的词句,用来评价这个学生可以,用来评价另外的学生也同样适用。这种评价粗看好象无可厚非,但细细思考却常常觉得意义不大,因为它没有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比如我们对学生观察行为的评价,常常用的是“很好”、“很认真”、“很仔细”之类的套话。而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每次都有一些具体的目标,说学生“很好”,有哪些具体体现?评价学生观察“认真、仔细”,他(她)又有哪些其他同学没有观察到的内容?恐怕我们在评价时不“细”一点,不落到实处,可能评价的激励作用是发挥了,但评价的指导性、发展性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泛泛而评”也不现实,因为我们不可能对学生的每次评价都去“刨根问底”,我们要做的是“减少”。要减少这种“泛泛而评”的情况,对学生的评价就要结合教学目标来进行。评价的指向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这个目标可能是一堂课的目标。也可能是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评价要有一个清楚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评价?要有侧重点,要尽量做到“有血有肉”,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高度来进行指导性的评价。要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和其他学生知道自己做得怎样,还应该怎样做。切忌空洞评价,为评价而评价,使评价真正发挥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不重终结性评价

查看全文

邓小平对科学评价及启示

【摘要】是否能正确评价,关系到凝聚党心民心、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大问题。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引导全党审慎而全面地评价,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经受住了这场历史的考验。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理性地评价了,在综合分析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求是地摆正的历史功过,并将晚年的错误与思想区分开来。这启示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态度评价领袖,要站在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评价伟人并勇于进行自我批评。

【关键词】邓小平;;科学评价

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如何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该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到正确评价的历史功绩,客观分析晚年的错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教条式对待思想的错误做法和个人崇拜观念依然盛行。另一方面,彻底否定的历史功绩和个人地位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这样的历史关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持起草并经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历史决议的方式,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领袖功过是非的评价,进一步肯定了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不但为正确对待历史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中国进一步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意义。

一、正确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1]思想是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武器,是指引他们团结奋进的行动指南。在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在世界上站立了起来。随后便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开始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原先那种极度贫困落后的面貌。在上述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着不朽的历史功绩。科学评价有着极端的重要性。第一,它关系到党和国家历史奋斗的成就问题。伟大成就和思想理论,是党和人民事业,人民革命斗争的结晶,否定及思想就是在否定党的光辉历史;第二,它关系到党的团结、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安定。邓小平指出,不提思想,对的功过评价不恰当,势必民心混乱,导致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第三,这关系到全党全中国的发展事业。思想是一个新时代的精神典范和重要基础,它推动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它是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必须切实维护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邓小平对的科学评价

查看全文

评价科学机制研究报告

要选准用好干部,必须全面知人,准确识人。从近些年一些干部暴露出的问题看,有很多是由于考察失实、评价失准、用人失察而导致选人用人失误的。要有效避免此等现象的发生,关键是要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察、评价的科学机制,这是当前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必须着力破解的难题。

一、当前考察、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评形式存在单一性。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评价干部偏重于届中考察和换届考察,而注重平时的动态性考核不够。

2.考评内容缺乏层次性。考察评价干部主要是看其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内容,但究竟怎样来衡量,如何评定等次,还没有明确的尺度。

3.考评范围存在局限性。一是偏重于对被考察对象八小时以内工作表现的考察,而对其八小时以外的社交、生活和家庭情况的考察重视不够,因而在考察的时空上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盲区;二是偏重于听取被考察对象的同级或上级的意见,而找其他普通群众尤其是社交圈、生活圈中知情者了解情况不够,因而在考察载体选择上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偏差;三是偏重于对被考察对象人所共知的表面现象的考察,而对一些深层次的比较隐秘的问题甚至是已经反映出来的问题线索的调视不够,在考察层次的把握上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误区。

4.考评方式缺乏灵活性。目前,考察评价领导干部,通常采用的是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个别谈话和座谈等方式。但是,这些方法对所有领导干部考察都是一个模式,千篇一律,很少根据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以及在考察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区别不同的对象,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方法调整。最为明显的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偏重于静态考察,有的甚至采用的是“宾馆考察”,而缺少实地的、跟踪的动态考察,使考察者对领导干部情况的掌握以及最终的评价比较肤浅,缺乏深度,考察材料因此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查看全文

科学评价对学生的引导技巧论文

摘要:评价是对客观事物的状态与价值的判断。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激励与促进发展的功能。由于过分侧重甄别作用,因此在评价时往往只看结果,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了只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积极评价,产生愉快的体验,自信心得到激发,而大多数学生成了隐性的失败者,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有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使评价更能促进主体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尝试。

关键词:评价引导学生

一、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悦纳自己,拥有信心。去年我接了四年级一个班,班里有个孩子叫谢志彬,据了解,这孩子父母离异,母亲长年外出打工,他从小与外祖父一起生活。由于外祖父年迈,对他的管教有所欠缺,他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学习纪律性不强,从一年级开始语文、数学就没及格过,不仅他的母亲、外祖父对他有所失望,就连他自己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知道了这情况以后,我一方面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一同配合,一方面对他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方式与标准的评价。每天,只要他不违反学校纪律,按时上学,他可以得一个“优”。当天的作业中只对做正确的题目打钩,所有错题,课后我帮他一一讲解,重新订正后再评分,当他第一次得“优”时,他瞪大眼睛望着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我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没有人天生就是违反纪律、学习不行的,遵守纪律、学习好,你也会做得到,这就是你付出努力的回报,坚持下去,老师相信你能行!”第一周,志彬同学还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再过了几个星期,他已把绝大部分的陋习改了,学习也认真了。他的各科成绩也从开学初的二三十分提高到六十多分了,他能集中精神去学习了。我也没想到,一个优字,改变了这个学困生的命运,一个肯定,使孩子看到了希望。他学得自觉了、努力了、开朗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他获得了信心这第一个台阶,他是踏着肯定、赞赏的阶梯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的。

二、允许学生失败,倡导“再来一次我能行”

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因此,任何时候的评价都不要急于给孩子不好的成绩。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失败了站起来,鼓励他们再来一次,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考试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得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吸取教训迎头赶上。因此,每次单元考试后,如果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应允许这些孩子复习后重新考过,满意哪次成绩就把哪次考卷带回去给家长见面。孩子为了能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总能主动认真地复习。通过复习,既弥补了知识的缺陷,又获得了好成绩;既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一举多得。这不是比家长看到孩子差的成绩而大发雷霆,训斥一番,效果更好吗?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学习劳动的快乐,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

查看全文

社科学术期刊常用评价指标研究

期刊评价在科研评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备受关注。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其评价结果具有极强的导向性,不仅关系着我国广大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切身利益和数量庞大的社科期刊生存发展方向,而且对科研成果评估、学术资源分配、科研激励制度及繁荣学术研究等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内研究者对学术期刊评价问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期刊评价结果的被接受程度事关学术研究的良性发展。评价结果是否被学界广泛接受,主要受到评价方法和期刊评价指标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是重中之重。期刊评价指标数量繁多,按照功能特性可划分为期刊特征指标、期刊引用指标、文献转载指标等主要类型。在学界认可度较高的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只选择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作为评价指标;北京大学《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则选择了全部类型的评价指标;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MI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吸引力(获奖状况、论文状况、同行评议)、管理力(编辑队伍、作者队伍、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则只用了文献转载的相关指标。实践中这4种评价体系难分伯仲,在一定范围内评价结果也具有趋同性。这种趋同性是否意味着不同评价体系间具有某种联系,而研究评价间的相关性或许能解释这种联系。不同评价指标指引着期刊的不同功能特征,评价指标间呈强正相关,说明指标所指引的功能特征具有趋同性。如果不同的评价体系选择了相关性较强的指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则其评价结果可能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具趋同性;如果同一评价体系同时选用相关性较强的多项指标,则会过度放大期刊的这类功能特征,使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因此,掌握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程度,对选择期刊评价指标、完善期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研究

搜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期刊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主题可以分为两个角度。第一,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结果的相关性研究。马利戈尔德(OlesyaMryglod)等[1]通过研究社会科学类系列期刊发现,同行评议结果与引文评价结果的相关性不高;而惠特曼(LudoWaltman)等[2]的研究则认为引文评价结果和同行评议结果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洛佩兹-科扎(EmilioDelgadoLópez-Cózar)等[3]梳理49篇单一数据源论文及100多项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实证研究发现,95%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定性与定量两种基于不同评价视角的量度结果在统计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的结论。陈茹[4]、金淑兰[5]从学术生态角度分析认为,严谨、公正的同行评议程序是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结果统一性的前提与保证。第二,期刊量化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马提阿斯(GámezA.Matías)[6]研究发现,心理学期刊的影响因子、h指数、Latindex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芬那迪(UgoFinardi)[7]研究发现,影响因子与逐年引用增长两指标间无显著相关。这一话题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研究者们纷纷探讨不同学科、不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图书情报学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关键评价指标(2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h指数显著负相关,p指数与被引频次、平均被引率、5年影响因子相关性显著,与h指数具有一定相关性[8];神经病学期刊零被引率与引用半衰期呈正相关,与基金论文比、学科扩散指标呈负相关,与各类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学科影响指标无相关性[9];在同一学科内,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常用计量学指标均显著正相关,在不同学科间,CiteScore百分位与影响因子百分位、篇均来源期刊标准影响指标(sourcenormalizedimpactperpaper,英文缩写为SNIP)、标准特征因子均显著正相关[10];经济学期刊的特征因子与影响因子间不存在相关关系[11]。就人文社科期刊而言,统计规则相似的影响因子、转载量和网络下载三类指标之间呈强正相关,转载指标与引文计量指标之间存在中度或较强的正相关[12]。近年来,随着新的评价指标涌现,评价指标相关性研究逐渐深入。但研究者注重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挖掘与探索新的计量指标,而常用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一直停留在单一学科层面,相关性的学科差异性研究被忽视。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目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试图以社会科学期刊为例,探索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相关性的学科差异。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1.数据来源。在《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简称《转载排名报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高等院校学报等期刊分类中,选择2016—2018年连续3年都被收录,共计99种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转载排名报告》中,经济类期刊和管理类期刊又有若干子类目,本文仅选择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两个社会科学属性相对明显的期刊分类作为研究对象。随着国内外期刊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期刊评价指标数量越来越多。本文选择我国四大社科评价体系中常见的评价指标作相关性分析。选择的3类指标包括:期刊特征指标、期刊引用指标和期刊转载指标。期刊特征指标反映期刊自出版之时就具备的特征,这类指标与生俱来,数量不多,本研究选择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引用半衰期等3个常见指标。期刊引用指标是期刊计量评价的重要依据,相对特征指标而言,引用指标数量众多,设计精妙,应用广泛,这里选择影响力指数CI值、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复合总被引、被引半衰期、被引期刊数、复合即年因子、web即年下载率等9个指标。期刊转载指标是二次文献转载排名的重要依据。转载排名根据期刊论文的转载量、转载率、篇均得分和综合指数,按期刊属性和学科分类来排名。随着同行评议越来越受到我国科研成果评价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心研制的系列报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在诸多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中,被四大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全文转载或者部分转摘的论文,校内认定的等级比CSSCI来源期刊级别还要高。“复印报刊资料”是二次同行评议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讲,转载排名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整体体现。本文选择转载量、转载率和综合指数等3个指标。期刊转载指标数据来自2016—2018年《转载排名报告》,期刊特征指标和期刊引用指标数据来自2016—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简称《影响因子年报》)。全部数据按照转载排名的学科分类,整理成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高等院校学报等6个Excel工作表。样本期刊社会科学属性明显,覆盖学科面广,学术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强,以此作为社科期刊评价指标相关性研究的样本,具有典型性。此外,转载指标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其统计数据以同行评议数据为基础,这有利于弥补社科期刊评价中同行评议不足的缺憾。2.研究方法。按照学科分类,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学科比较;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分析总结出指标相关性对改进我国社科成果评价的启示。为了便于对各期刊指标的评价数据进行横向对比,首先对样本期刊每个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处理,Pearson相关系数考量的是定距变量间的线性关系,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设显著性检验p值的双尾检验值大于0.05时表示检验结果不显著;同时设相关系数越接近1或-1,相关度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0,相关度越弱。本文按照以下取值范围判断变量的相关强度:相关系数为0.8~1.0表示极强相关,0.6~0.8表示较强相关,0.4~0.6表示中度相关,0.2~0.4表示较弱相关,0.0~0.2表示极弱相关或无相关。

三、相关性讨论

查看全文

物理科学教育评价论文

在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自然科学不仅是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而且是推进精神文明的重要动力。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里最基础的学科的之一,在现代科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包含着许多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新内容。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中学物理学科中的优秀学生,在进一步深造之后,都将是肩负着祖国科技兴衰的重任。中学物理成绩特出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其他方面也得到良好发展。

现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的是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中学物理学科对于完成这些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包括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科学态度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人的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见,科学态度教育在现代教育内容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科学态度教育的评价,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为学校的教育考核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中学物理科学态度教育的评价,应反映科学素质的综合结构,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促使教师通过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形成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创造精神,造就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查看全文

经济资本科学化评价绩效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金融业界对经济资本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将这个概念与金融实务紧密联系起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信用风险的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都要求有5年的违约概率数据、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其次,分析了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最后,对如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一、前言

金融业界对经济资本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一直困惑于如何将这个概念与金融实务紧密联系起来。自经济资本概念提出伊始,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使这个概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超越定性的层面,定量地、具体化地度量经济资本,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经济资本指标来深化金融企业的业绩管理。这些努力总结起来,其实质就是如何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工作。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商誉。如果没有购买外来收益计划,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的差别可以忽略。而风险资本是指抵补一定时间段内,给定置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在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资本能力大小决定了银行的规模增长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银行机构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量化内部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业务环节在获得经营收益过程中所承受的风险大小,可以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进而使绩效评价和经营战略更为科学。

查看全文

党建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交流

近年来,我部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弘扬良好的用人导向上下功夫,在创新干部选任评价机制上作文章,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上抓落实,切实加大领导干部选任工作力度,逐步健全科学完善的干部选拔管理机制。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和对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四个原则”,着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1、坚持相对稳定的原则。一直以来,我们十分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班子建设做到常议、常抓、常新,干部任免做到“多批次、少批量”,干部调整做到“大稳定、小调整、缺位补位”,使干部选任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正常化轨道。为了强化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维护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严肃性,我们在干部调整中基本做到机关党政正职要干满一届才换岗,乡镇党政正职至少任职3年以上才考虑进机关,而且一般不同时调整;班子副职调整做到“多换思想少换人,实在不行才调整”,确保相对稳定。

2、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在干部选任时,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干部民主推荐中,要求参加会议的人员必须要达到应参加会议人员的80%,否则推荐无效。同时要求“会议推荐”和“谈话推荐”两个推荐的得票必须超过30%才能列为考察对象,去年全县共有7名干部就因推荐得票没有达到30%而被否决。干部研究后,所有拟提对象都进行了任前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先后有6名干部没有通过公示关。同时,我们还积极试行“票决制”。乡镇党委换届时,全县27个乡镇(办事处)的54名党委书记、乡镇长(主任)人选的任命,全部由全体县委委员投票表决。去年5月,县委与县人大对县直机关23个政府组成局的行政正职进行了考核票决任职。投票前,每个候选人在会上作施政演说,由每个参会的投票同志独立思考,然后再投票表决,得到一致好评。

3、坚持程序到位的原则。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单位呈报、组织考察、常委研究决定的传统程序,坚持做到单位只衔接领导职位,组织部研究确定拟配职位后才进行民主推荐,根据民主推荐的情况确定考察对象,然后进行组织考察并听取相关县级领导的意见,根据考察及征求意见的情况确定拟提拔对象,然后单位党组(党委)研究呈报,组织部研究提出干部任免方案,书记办公会酝酿后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每次调整干部,部里至少召开3次部务会,在征求多方意见、充分酝酿后,才提出正式的干部任免方案。

4、坚持严格职数的原则。我们严格执行“改非”政策,对县直机关和乡镇正职男年满53周岁、女满50岁,副职男年满52周岁、女满49岁及时进行“改非”;凡超职数单位的班子,严格按照“三定”方案,“改非”后不再增加新的班子成员,对有领导职位空缺的单位坚持缺位补位的原则,尽量做到从优秀的后备干部中推荐产生新的班子成员,没有列入后备干部的一般不予提拔。目前,全县领导干部的总职数除个别综合部门有超职数的现象外,绝大部分单位不仅没有超配,反而有空缺,其中县属单位缺职数62个,乡镇缺职数6个。同时,我们还坚持不再新增并逐步消除机关单位专职党组(党委)书记的原则,在干部安排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先后消化了卫生、畜牧等8个单位的党组(党委)书记,精简了领导班子职数。

查看全文

学术评价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探讨

一、多元学术评价权:交互式学术评价的提出基础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发现真理、推动进步,其原初功能为繁荣文化、传承文明。学术评价的初衷和使命是有效引导和促进学术繁荣进步。但当浮躁和功利侵入学术生态圈后,包括学术评价异化在内的学术乱象时有所闻,反思和批评声也不绝于耳。其矛盾源头在于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客观的张力。在这些批评声中,由于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之间承担着某种意义上的“标准”作用,学术期刊受到的压力传导更为明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包含价值判断(主观性强),这使其与自然科学研究(客观性强)显著不同,因此人文社科期刊与科技类期刊在办刊理念和风格上有着明显分野。以科技类期刊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人文社科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期刊质量(社会效益),自然水土不服,其带来的典型后果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同质化、模式化、功利化,坚守自我和本初变得越来越难。究其原因,包含价值判断的根本特征使得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主体天然多元化。俗语“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蕴含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内容多维性和主体多元化这一朴素道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态圈(或者说学术共同体)主要涉及以下几类主体:从事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学术期刊,以评价机构、学术团体为代表的各类学术组织、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除此之外,由以上几类核心主体衍生或拓展的群体,也是学术生态圈的组成部分,如高校学生、实务部门的理论工作者等。在学术生态圈中,所有主体是共存共生关系。因学术评价牵涉学术生产、消费、服务和管理的各方主体,所涉利益众多,而有利益就需要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要求相应主体具备评价能力。尽管存在学科背景和专业深度等差异,但作为学术生态圈的组成部分,不同主体尤其是核心主体都具备评判学术的基本能力,在基础评价标准上也有基本共识,如学术规范性和逻辑性、学术创新与贡献度、学术投入度、学术宽度、学术素养等。这也是学术共同体得以凝聚的基础。就学术生态圈存在的目的和功能而言,学术评价既是所涉各主体的权利,也是其共同责任。由于各组成主体都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评价角度也是多维度的,因此不存在“法定”评价权主体。换言之,组成学术生态圈的每一方主体都具有天然学术评价权,也是当然的被评价对象。以关涉学术期刊的评价为例:期刊可以综合评价作者的学术能力、学风学养等,也可以评价具体的学术成果;作者可以评价期刊运行的规范性、学术评判能力专业性等;评价机构可以评价学术期刊和作者,作者和学术期刊也可以对学术评价机构的客观性、评价结果有效与否做出判定;学术期刊可以对科研机构的队伍发展和学科竞争力做出评价[1],参与学术期刊评价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可采用评奖、资助、白名单和黑名单的形式对学术期刊做出评价;学术期刊可以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如期刊协会组织的评定等。这就是交互式学术评价的外在框架,其以学术生态圈多元主体的评价权为理论基础。所谓交互式学术评价,是指学术生态圈的各方主体以互动式交流和开放式合作的方式进行自我学术评价和对他学术评价。在这种评价关系中,学术共同体各方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被评价对象,评价在双方、多方之间以互动、反馈、合作形式组织化常规化正式化运行,任何一方主体都不是学术话语权的绝对掌握者或主导者。交互式学术评价能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式学习,各方通过交流合作、彼此补益形成学术信任,达成对学术成果、学术期刊、学者或机构科研实力等相对一致的客观认识和评价。在评价共识的基础上,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正式化起到制衡和避免功利性俘获的功效。

二、交互式学术评价的相对优势

在寻求建立更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过程中,主管部门一直试图以行政权威引导发展方向,出台了系列文件,也推出了系列举措。但从实际效果看,并未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学术评价生态环境。一方面,现有学术评价机制固然有缺陷,但仍不可否认其具备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制度惯性下,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和部分学术群体也对既有的学术评价有路径依赖。然而学术研究自由与科研行政管理存在冲突,任何外在的、带有行政色彩的评价都无法避免对学术研究的限制和固化,并可能导致功利式异化和背离。由于学术具有高度自主属性,建立有效的内在驱动力是完善学术评价机制的有效路径。学术评价实质是对学术声誉的认定,其离不开学术共同体这一土壤。换言之,学术共同体才是学术评价的当然和真正主体。交互式学术评价正是以学术共同体为真正评价主体的机制。与现有评价机制相比,交互式学术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优势。1.评价话语权的共享性在交互式学术评价系统中,所涉各方都将参与其中,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多元主体的参与促使评价标准更为合理,评价过程更为公正公开。在此种模式下,评价的话语权不再集中于某一方,而转由多方主体共享。话语权的分散共享让评价内容更全面,结果更客观,有利于学术生态圈和谐共处和良性运转。交互式学术评价系统中,无论是期刊还是学者,都不必再围绕学术评价“指挥棒”生存,而转向扎实做好内功建设。2.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对当前学术评价机制的批评和质疑之一就是评价维度单一和评价标准不透明。尽管有个别机构在此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尚未形成通用规则[2]。学术评价应该遵循怎样的标准?有论者提出,“唯论文”的根源是单一评价维度的问题,主张学术评价主体应避免单一思维和价值判断标准[3]。还有学者提出,学术评价应该包括纵向比较评价、横向比较评价和现实性评价三个维度,即从学术发展史、研究现状、现实社会的需求着手,从而避免重复性、低水平和空洞化学术研究,对学人和成果的评价应置于该三个维度中进行[4]。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思辨性、情感性、意识形态性等特征,对评价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5],单一的评价标准不符合学科和学术的自身特性,既不客观也不科学,因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是共同的诉求;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决定了真正多元的评价标准必须由多元主体提出和实施,如果评价权集中于单一主体,那么难以避免评价标准取舍和具体操作中的主观影响。在多元主体间实施交互式学术评价,必然会产生不同主体视角的多元评价标准。3.评价过程的双向性、反馈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问世时间不长,系统化、组织化、规模化乃至数据化的现代学术评价机制尚处于框架建构与调适阶段[5]。当下有组织性、公开性的学术评价主要由学术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对象主要是学术期刊,其突出特点是评价主体和被评价主体二分化。在评价过程中,尽管各评价机构都设置有“专家评议”“征求意见”等环节,然而从实质上看,这种学术评价仍然是偏于单向度的。这种评价机制备受学界和期刊界批评[6],由于其自身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渠道和制约制度,多数学术期刊在其中处于话语弱势,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并且不同期刊的话语力被评价结果日益梯度式强化。从评价主体向被评价主体的学术评价是以矢量形式运行的,被评价主体的反向学术评价则是断点、发散式运行。陷于这种单向度被动式的评价旋涡后,学术期刊趋同化变得明显,坚守自我变得异常艰辛,甚至有期刊被迫以“公开信”发出呐喊,激进反抗[7]。与之相反,在交互式学术评价中,各学术主体既是评价方也是被评价方,评价以双向甚至多向度形式进行。由于评价是交互式开展的,类似主观性价值选择和判断的信息得到有效反馈,接收信息的一方也能借鉴式吸收消化。如期刊与作者之间的双向评价,可以实现良好的互促;期刊与评价机构之间的双向评价,可以纠正评价机构自身学科的局限性,可以促进期刊布局和结构的主动优化。4.评价形式的公开性、正式性客观来说,学术生态圈中一直存在交互式学术评价的雏形,但除评价机构的组织化学术评价外,其他主体的评价都没能进入主流。少数有组织评价如“名刊名栏”“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学术自治团体的评奖等,因其覆盖范围有限,自身也未侧重打造学术评价功能,尚未被纳入主评价体系。政府期刊管理部门公布的各种“不合格”“违规”期刊更侧重于行政管理而非学术评价。个别学术主体为主动参与评价付出努力,如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等学术期刊“黑名单”,所起效力也有范围局限。可以说,除了学术评价机构,其他主体间的评价大多是自在式、非组织性的,缺乏正式的运行路径,以隐性、非规范化的方式存在。如期刊和作者之间的互相评价,更多在非正式情况下进行内部交流,不仅是随机和分散的,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从作者对期刊的评价来看,期刊级别、见刊时间是科研人员首要的两个评价标准,之后才是审读专业性、流程规范性等。其中,期刊级别是作者接受的“外来标准”,而见刊时间快与期刊质量之间没有必然正向关系,甚至有可能是负向关系,它们与作者对期刊真正的“学术”评价还有一定距离。此外,自在式的评价中,个别体验和口口相传极易出现信息失真和谬误,导致评价的不客观、不准确。交互式学术评价机制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将这些自在的、隐性的、非组织性的评价公开化、正式化,通过机制化、常规化、规范化塑造,使其加入学术评价主流体系并共同发挥作用,这也是学术共同体的固有意义之一。与现有学术评价相比,评价形式的公开和正式会极大促进学术评价正向功能的发挥,促学术、正学风,进而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5.评价结果的综合性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标准多维度保证了交互式学术评价结果的综合性。这种综合结果与当前在文献计量学基础上通过赋值、加权、归一、平均等得出的“综合性”评价结果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既包括定量的结果,也包括定性的结果;既有客观量化指标,也有主观评价;既有总体的结果也有分项的结果。不同的科研管理主体可以根据需要自取其中部分或整体评价结果,各评价主体也可以限定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三、交互式学术评价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影响

交互式学术评价不仅会根本性改变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还对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并起到促进作用。作为学术评价系统中关键平台枢纽的学术期刊,在推动和发展交互式学术评价过程中应起到主体作用,并以组织化安排协助解决评价主体虚化、评价标准规范化、评价流程正式公开化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高品质发展。第一,学术期刊是交互式学术评价建立的枢纽主体。从必要性上看,良好学术评价机制是为繁荣学术服务的,而学术繁荣直接决定着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学术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交互式学术评价机制的交流合作、多元共享等内在属性与学术繁荣发展的需求契合,也与学术期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相契合。就可行性而言,在学术生态圈的各方主体中,学术期刊数量适中、相对独立,利益关涉性最小,处于各方联系的枢纽位置;期刊具备平台的天然优势,也是便利的实体抓手,因此最适宜承担起组织和推动交互式学术评价机制的角色。第二,以学术期刊团体为依托,推动和协助各学术主体间建立正式评价渠道和机制,并促使其纳入评价体系。例如,针对科研人员参与学术评价的随意、分散、信息渠道少等不足,可通过作者、读者、同行评价等传统有效渠道加以指导、辅助,从而避免评价主体虚置的可能;可借鉴其他行业协会的模式,在学术期刊行业内建立期刊自律、不良惩戒和监督等方面的评价机制;可结合学科和学术的不同特点,出台行业相关学术评价规范,为各主体参与学术评价提供规范参考;等等。在推动和协助建立交互式学术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学术期刊与各主体充分沟通和交流,深入参与学术共同体。在该评价机制建立并良好运行后,学术期刊可根据定位和特长,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线,从而迈向差异化高品质发展道路。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生物科学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教师队伍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建立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提升师范生生物实验教学能力素质,也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既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从而获得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1]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改进了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课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实验教学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对师范生队伍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素质能力,为将来及早以及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过程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明析当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师范生培养计划与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边评价、边改进、边教学,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动手实践,使之获得生命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并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与评定,因此需要构建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情况相符合的测评指标及评价模型。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