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0 15:27: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研讨感悟

听了《液体的热张冷缩》、《探索宇宙》、《一天的垃圾》三节精彩的课,第四节有三位老师精彩点评。下午,老师还作了题为《探究——科学课之魂》的专题讲座。一天的时间匆匆而过,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收获、反思。尤其是下午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这次活动给我传达了当前科学课的教学要求,既要改变以前常识课中的重知识轻过程的教法;也要改变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过程轻知识的现象,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没有掌握方法,也没有学到科学知识。教师误以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就拼命进行探究,抛弃了知识的传授,结果得不偿失。

二、教师要立足教材,不拘泥教材,老师要做到立足教材,不拘泥教材,变教材为用教材,发现、搜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课本只是教学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媒体。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来充实课文的内容,从而对教材有所拓展。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本次活动中教师的课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实验和研究。把科学视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认真做实验,细心观察,细致记录。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总之,本次活动所带来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使我获得了课堂教学的许多实用经验。

查看全文

科学课生活化论文

摘要: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究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科学探究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①从教材,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中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让学生探究;②提出构建大课堂教学观的活动模式,即学生在课前准备生活化材料尝试活动,教师课堂创设直观性、描述性、欣赏性、体验性生活情景引导探究,最后课后延伸生活探究;③注重学生生活化活动评价。这样让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科学活动贴近生活,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身边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活动生活化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1.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查看全文

中学科学课培育科学思维水平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

课标是目标,课堂是主阵地,课标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过程来实施的。这样对课标内容的透彻了解,对课标精髓的深刻领悟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形似而神散,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自然课相比拓展了许多,这些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因此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中要全面体现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教法。比方说《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观察的对象是一棵大树,

“引导学生考虑观察方法”,是主要教学目标。如果把学生带到大树下,告诉他们哪是根,哪是茎,哪是叶……,这种教法显然是达不到主要目标的;同样,如果告诉学生怎样从内到外、从上到下观察,观察要准细致、全面等所谓“观察方法”,这里,是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知活动,体验到无意感知和有目的地感知的区别,这是最基本的用“理性的方法”观察。因此,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教法只能采取这样的步骤:让学生回忆“我看见了什么”——回忆再什么情况下看见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确定明确、具体的观察目标进行观察实践——对比、总结两种感知的不同情况和结果,体验到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是观察,才能真正做到准确、全面、细致。其中,回忆和总结是两个关键环节,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丰富和提高“理性的方法”的必由之路。这样说,并不意味知识和实践活动不重要。在这里,知识主要是用来整理的感性材料,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或者主要的目的;进行实践活动本身,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是收集事实作为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

查看全文

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尝试透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多年的科学课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几点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1.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冷与热》中的《温度和温度计》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教育学生怎样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读取温度的温度数。在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貌、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2.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好,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一阶段实验,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查看全文

小学科学课实验设计研究

摘要:小学科学课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前提。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探究实验前都要有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或设想。经过多年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做了大量的科学调查、分析,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进行了尝试研究。

关键词:实验设计;能力;课程理念;科学素养

近年来,大家开始侧重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科学课堂教学中,部分的实验教学虽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能力的培养等同于单一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少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或者说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现状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普遍存在实验设计能力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教师师资问题制约着实验教学在小学,首先要保证语数外三门主课的师资;其次要保证音体美三门专业性较强的副课的师资;而科学、思想品德这几门被认为专业性不强的“副课”,50%~70%由主课教师兼职,部分学校专职科学的教师偏少。兼职教师精力有限,在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等方面并不是很专业,因此在教学中,这部分教师更关注结果,而不注重探究的过程,更不会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2.科学教师课程理念没有完全转变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必须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但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还没有完全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观念。因此,在课堂中,实验教学往往匆匆而过,实验设计等不到关注。3.学生实验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实验设计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过程长环节多。科学学科在小学阶段每周只有2~3课时,一节课留给实验探究环节的时间并不是很多,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有时教师为了得到正确结论,不愿花费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大多时候是模仿做一下算了,得到结论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实验教学经常匆匆而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自然难以提高。4.学生缺少实验成功的体验良好的学习环境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培养成功心理,让学生多点成功的体验,减少失败的负面影响,鼓励进步,增强信心。但目前的教学环境下,部分老师有一种误解,经常要求实验设计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很难获得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实验设计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提高学生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呢?

二、培养策略

查看全文

科学课记录现状分析及策略优化论文

【摘要】: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而记录在我们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科学上的记录是对于我们学习认为有用的有价值的将其保存下来,以备将来所需。它不仅是思维的再化,还是证据的获得,更是评价的依据。法国《动手做》理念的研究发现记录纸有很强的作用,法国人认为孩子的科学记录是孩子最好的科学书,最真实的科学书。记录有着自身的价值所在,我想应该成为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式。充分发挥好记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探究活动记录优化策略

我们经常发现科学公开课上,一下课学生将记录纸一丢,走人了。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至于对“怎么做记录?怎么记录更有效?怎样利用记录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进程?是不是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等,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科学教师重点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科学课记录的现状分析

1、记录完成,下课就丢了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有教师分发记录单、学生根据自己的或是自己小组的研究实验,认真填写记录单。并做了展示汇报。可是到了铃声一响,我们的学生就离开了教室,教师则整理好实验器具也离开了,记录单则留在了课桌上。无法让记录单成为我们学生、我们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

查看全文

浅谈科学课品德教育的渗透

一、设计精心,融教育目标为一体

在教材中,有些德育目标是显性的,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呼吸”“心脏和血管”时,这些内容都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关,这是开展德育的最佳材料。如呼吸的内容,这堂结束时让学生统计全班有多少家庭里有吸烟者。结果是全班有五分之二的家庭有吸烟者。经过了解,我们得知是家长因为“吸烟能帮助尽快思考解决问题”“吸烟能填补生活乏味”“没有毅力戒掉”等很多原因没能戒掉。经过学习这两课,学生意识到吸烟的危害甚大。从这开始,学生劝说并监督自己的亲人一定要戒烟。过了一段时间,吸烟家长从认识到吸烟对自己身体的危害开始,认识到吸烟对家人的危害,因为家人等于吸二手烟,再到吸烟对环境的危害,纷纷开始戒烟。学生和家长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在教材中,也有许多德育素材是隐性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其中隐藏的德育内容。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昼夜与生物”设计“起床后、午饭前、晚饭前、晚饭后和睡觉前心跳次数和呼吸次数”的对比实验时,提醒学生做实验时要坚持公平原则,以此促成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电的本领”时,除了引导学生学习电的知识和用电常识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习隐藏的德育内容。如从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启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爱迪生热爱科学、认真研究、反复实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捕捉生成,激情绽放情感火花

教育的魅力在于永远无法预料的生成,积极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德育资源,善于引导,能让情感的火花在课堂上绽放美丽。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启示”时,学生正在探究“仿生”。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仿生”这一内容,也明白了仿生是根据生物性能建立模型,进行模型监测,从而开发产品。教师接着引导:“许多重大发明都受到了生物的启示,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根据鸟的飞翔科学家研究出了飞机”“根据蝙蝠科学家研究出了雷达”“根据鸭子脚上的蹼发明人游泳时脚上穿的蹼泳”“根据动物身上的保护色研究出了迷彩服利于战士隐蔽作战”“根据甲壳虫发明了鼠标”“根据蜜蜂窝发明了蜂窝轮胎以用来减震”……学生回答道。没想到学生对仿生学这么感兴趣,看来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早有思考。教师借机引导:“科学家根据仿生学发明了这么多新设备、工具科技,创造出适用于生产学习和生活的先进技术为人类服务,那么咱们应怎么办?”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学习他们敏锐的视觉,认真思考”“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生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为人类服务”“写作也一样,平时对待生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喜欢生活、热爱生活,才会认真去观察”……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学生的发言精彩万分,这正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捕捉到了这一德育资源,及时鼓励表扬,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前景如此美好,也许未来的科学家就从这儿得到了启蒙。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内容时,做“固体受热或遇冷时会怎样”的实验时,有两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是:固体受热后不能膨胀,因为加热后的铜球仍然穿不过圆环。这个结论肯定是不科学的。我意识到这正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于是,引领学生回顾了自己的实验,他们列出的原因有:我们组发令员和计时员没有配合好,我们组操纵的铜球加热的时间不够……趁此机会,我进行了积极的引领:“看来,这个实验单独一个人不好做,我们再做一次,大家认为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同声回答“注意配合”。在第二次实验时,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合作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再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光与我们的生活”时,学生学到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以及光污染的分类内容。我又借此加以引导:“光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它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们怎样防止光污染呢?”学生加以阐述,分析得头头是道。除了光污染之外,我又继续引发到了环保。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看得出学生不但长了知识,自觉抵制破坏环保的行为,而且热爱生活的感情更加浓厚了。

三、实践操作,使科学教学充满诗意

在学生科学实践操作时开展德育,在学生实际活动中打开他们的心门,能让科学课充满诗情画意。1.让学生拥有爱心。在科学课程德育的目标中提到“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从三年级起,我们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爱心。例如,三年级学生就学了“动物王国”,我在班里开展了有条件的可以饲养小动物和种植植物的活动。有的学生饲养了小鸟、兔子和仓鼠等,有的学生在花盆里种了大蒜和韭菜。开始时,学生没有把小鸟、兔子、仓鼠等当成小生命,在饲养过程中,他们不是每天都给小鸟、兔子等喂食,对韭菜也不浇水施肥,大蒜种上就不管了。一些大蒜和韭菜都没长起来,韭菜没能得到享用,干枯了,兔子、小鸟等饿得不得了。此时,我对他们进行了教育。他们懂得了这终归也是一些小生命。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自己忽视生命的行为感到惭愧和心疼。重新开始种植和饲养活动时,他们带上一分对小生命的浓浓爱心,融入情感的活动也变得更加动人、可爱、美丽。2.让学生拥有恒心。利用寒暑假,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长期的科学实践作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恒心的好机会。我布置过的长期作业有:连续一周到两周观察气温、连续一周观察风向、观察春季星空、观察夏季星空、观察冬季星空、观察秋季星空、收集各种各样的卵石……这些活动时间经历很久,有的还要求每日观察,坚持下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教师积极地鼓励。经过不短的时间,学生收获很大。一个学生为了搜集卵石,还特意去了烟台长岛的月亮湾;一个学生经常观察风向,看出了门道,他观察发现,风向是经常变的,刮了北风,南风又沉不住刮来了。星空中也有那么多奥秘,他们找到了大熊座、狮子座、北极星银河、织女星、猎户座等。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观察,也许学生很久以后都无法知道原来石头也是那么华丽,原来星空中还藏着那么多的奥秘。是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身边的科学多么有意义,打开了崇尚美的心灵。

查看全文

略谈小学科学课兴趣的培养

一、重视小实验,增进动手兴趣

课本中有许多小试验,我都一个一个地引导学生去做。如,学习溶解时,根据教材介绍的内容,让学生分头去试验,记录试验过程,描述试验结果,再在班上交流,这实际上给了学生充分展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增进了学生的动手的同时观察兴趣也浓厚了,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努力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就是教学过程中按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娴熟地运用教学技能技巧,以艺术化的手法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只有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才能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中独具个性地进行学习活动,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学习。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应用多媒体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将会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总而言之,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只要在把握好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依据科学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观察内容和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也就不成问题了。

查看全文

剖析新世纪哲学视角下的初中科学课

从教育史上看,一种新的课程教材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是否提出了新的教育哲学思想和新的教育目标体系。特别是教育哲学领域的问题,涉及课程改革的根本,是课程教材编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力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对初中科学课程编制中涉及教育哲学的一些问题,作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初中科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我国中学学科教育中曾经强调双基教学,把科学教育目标具体化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由此发展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法,这正是传统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教育思想裨上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论文百事通在50~60年代,人们认为科学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是使学生认识自然,获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

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科技人才的断层。当时,党和政府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可是,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科人才奇缺。所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就成了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成了教育界第一等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便理所当然的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个时期,科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被理解为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被确定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科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便相应地被明确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这是建国以来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但对什么是科学素质以及如何培养国民的科学素质等问题,迄今还没有形成共识。从课程编制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以下问题是科学教育应该研究的问题。

(一)初中理科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培养未来的学科专家,而是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常识、能力和情感。教育的结果要引起理念和行为上的变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