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章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0 14:23: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规章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技术奖励规章制度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奖励在本市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本市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科教兴市,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奖项设立)
市人民政府统一设立“*市科学技术奖”。
第三条(奖励原则)
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评奖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学技术保密规章制度
第一条根据批转国家科委制订的《科学技术保密条例》的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科学技术保密范围
(一)国家批准的我国发明或首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
(二)国外属于保密的重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三)国外没有的或属于保密的技术诀窍和传统工艺技术;
(四)我国正在进行研究、试制的重要科学技术项目的关键内容;
审计局科学发展观规章制度
党的*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的经济监督部门,必须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断提升审计监督水平,继续加强对财经领域重大违法违问题的查处,大力开展效益审计,推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树立科学的审计观
审计机关贯彻落实*精神,核心要义就是围绕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审计观,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科学审计观的内涵有三层含义:一是促进社会和谐。审计工作要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和谐为根本目标,服务于全社会的整体和谐。二是完善自身发展。要以“素质、质量、和谐的”理念,提升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完成任务;加强协调沟通,营造和谐环境,完善审计事业自身建设。三是推动科学发展。要建立健全制度,实施科学管理;整合审计资源,创新方法手段;致力阳光作业,服务经济发展,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创新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审计观,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素质。要用*精神统一思想,不断整合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依法审计的能力,增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审计队伍时代素质。
二是提高质量。要提升审计水平,转变审计方式,严格审计程序。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始终把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到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领域,坚持“民本审计”的理念,加大对学校、医疗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加大对政府转移支付和住房公积金等的审计调查;加大对社保基金、扶贫、三农等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加大对科技、环保、土地等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生态文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大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
科学技术进步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以及相关的服务和行政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第四条本市科学技术进步的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使高新技术产业化,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本市有重点地支持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性研究。
科学发展观规章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就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影响发展后劲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应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资源税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科学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各级政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在指标的内容设置上,应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大节能减排、科技进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的全面发展等指标的权重,并在实践中进行动态调整;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收入分配公平性、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就业、社会保障、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等反映社会和谐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坚持区别对待、分类评价,设置有针对性的指标和不同的权重。在指标的构建方法上,应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专家评议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等办法,确保指标评价体系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建立健全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政府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后,还要确立科学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以指导、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为此,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目标管理内容,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任务纳入目标管理,摒弃那些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内容;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尤其要把反映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指标纳入进来;强化激励约束,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强化考核项目的可比性和可度量性,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客观、准确。同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补充新的内容。
建立健全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全过程,努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既要考核经济发展状况,又要考核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重点看城乡协调发展的程度;既要考核当前,又要考核长远,重点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重点看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程度;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重点看是否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既要考核显绩,又要考核潜绩,重点看发展的后劲;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重点看通过努力发生的变化。考核的方式应科学、周密,注重综合评价,设置多元主体,让上级、同级、下级、群众充分参与考核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和考核干部。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相关科技成果,改进考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考评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
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规章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就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影响发展后劲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应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资源税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科学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各级政府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在指标的内容设置上,应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大节能减排、科技进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的全面发展等指标的权重,并在实践中进行动态调整;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收入分配公平性、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就业、社会保障、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等反映社会和谐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坚持区别对待、分类评价,设置有针对性的指标和不同的权重。在指标的构建方法上,应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专家评议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等办法,确保指标评价体系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建立健全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政府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后,还要确立科学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以指导、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为此,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目标管理内容,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任务纳入目标管理,摒弃那些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内容;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尤其要把反映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指标纳入进来;强化激励约束,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强化考核项目的可比性和可度量性,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客观、准确。同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补充新的内容。
建立健全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全过程,努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机制。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既要考核经济发展状况,又要考核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重点看城乡协调发展的程度;既要考核当前,又要考核长远,重点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重点看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程度;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重点看是否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既要考核显绩,又要考核潜绩,重点看发展的后劲;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重点看通过努力发生的变化。考核的方式应科学、周密,注重综合评价,设置多元主体,让上级、同级、下级、群众充分参与考核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和考核干部。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相关科技成果,改进考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考评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
酒店规章制度应体现“四性”
酒店规章制度是指酒店为保证服务质量和酒店运转秩序所制定的各种规则、章程、程序和办法的总称,是酒店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科学合理的酒店规章制度是酒店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是国家法律法规在酒店中的具体体现,对促进酒店的依法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许多酒店,特别是星级酒店都制定了严密科学的规章制度,如管理方案、员工手册、服务规程等,对促进酒店的经营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兆龙饭店、广东小天鹅宾馆等对酒店规章制度还装订成册,员工人手一份。国家旅游局曾专门发文在全国星级酒店推广他们的做法。但是,不少酒店在制定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规章制度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有些规章制度缺乏整体观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念,常常存在“按下葫芦瓢起来”的现象,有些规章制度过于简单、不够规范,有些规章制度之间缺乏协调性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酒店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应体现“四性”。
1、合法性
酒店规章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在酒店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酒店规章制度只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才是有效的。要做到酒店制定的规章制度具有合法性,首先要做到管理权限合法,酒店规章制度是酒店的管理措施,反映酒店的管理权利,这种权利必须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之内。如果酒店制定的规章制度超越了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其规章制度就是违法无效的。如国家法律规定,只有司法机关具有依法对个人进行搜查的权力,但有的单位在制订《行政督察条例》时却规定,对外出带包的员工,值班保安有权进行搜查,显然,这超越了自身的权限,并违反了法律规定,该条无效。
其次,要做到管理内容合法,酒店管理内容的很多方面,国家都有法律规定,如经营决策、财务管理、劳动管理、食品卫生、消防管理、环境保护等。酒店制定的这些方面的规章制度,其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出现规章制度规定的内容与法律规定相冲突的情况。如有的单位《临时工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部门临时用工如司炉工、洗碗工等不签劳动合同,不交纳社会保险金等内容,就不符合《劳动法》第十六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和第七十二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规定。
高校制度建设路径选择
一、高校制度建设贯彻法治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础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深刻回答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解决了党的领导与法治兼容的核心问题,对维护宪法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保证公正司法、增强法治观念、法治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勾画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图,确定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施工图,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学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管理高校就像社会治理一样涉及到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强国之本,依法治校是保证高校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的重要体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规定:“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1]落实依法治校理念,必须以大学章程作为基本手段和重要载体,这是中外高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共识。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核准了大部分高校的章程。章程已经作为各高校的“宪法”在高校各项教育和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高校规章制度是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高校自主制定的保障运行的内部规则,对高校的各类主体具有约束和管理作用。高校的制度建设主要指高校依照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在充分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按照相对合理的程序,起草制度、制度、实施制度、解释制度、修订和废止制度等的过程。高校的各项制度是承载法治理念内涵的载体,也是贯彻章程精神的具体方式。制度的合理性、实用性、科学性,对于依法治校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大学能够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
二、当前高校制度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一直在不断完善,教育法制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高校的依法治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依法治校观念已深入人心。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依法办学,要切实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大力提高自律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对新时期高校依法治校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分析全国高校制度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受传统集权式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学校管理者依法实施教育与管理的能力、意识还亟待提高,制度设立一般采用指令性方式,制度建设整体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大学管理和建设的需要。1.制度内容上不够合理、合规、合法。规章制度涉及特定的内容,应有规范的形式,目前在高校中存在“意见”、“办法”、“规定”等承载规章制度内容的文种辨识不清、使用不当的现象,造成规章制度虽然制定,但效果却大打折扣。高校的规章制度大多由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起草,存在职能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各自为政、推诿扯皮,导致制度之间匹配性差、契合度低、相互掣肘甚至相互矛盾。由于制度起草人员的局限性,存在对国家有关规章认识理解不够,对高校自身的既有制度和情况吃不透,导致高校制度有时会出现与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不一致甚至是“下位法违背上位法”的情况。此外,有的规章制度在要求教职员工和学生履行有关义务的同时,没有对他们享有的权利作出规定,权利救济机制也还不健全。2.制度制定的规范性不够。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应当遵循明确的操作规范和程序,这也是保证规章制度权威性、科学性的重要方式。目前高校中由于行政权力的独大,学校相关人员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基本按照“部门起草-征求意见(范围随意)-领导会议审定-文件印发”这样一个简单的环节,不少制度没有经过专家的仔细论证,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研究讨论,单靠学校领导会议上的讨论,最后制定的制度往往存在各种不足,或者难以有效实施。此外,学校规章制度因为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法律规章变更,不得不重新修订制度,缺乏规章制度建设的长远规划,影响规章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在制度进行修订或者废止时,很少对原有制度的运行情况做效果评估,缺少制度运行的基础性资料。3.缺少统一的协调审核机构。很多高校目前都设有政策研究室,但主要职能是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以及重要报告的起草等,基本没有涉及规章制度的统筹与协调,而大部分学校都有的法律事务室,则主要负责高校对外合作或者纠纷中涉及法律事务的处理,也基本不涉及高校内部规章制度的统筹。因此,很多高校的规章制度中,不同部门制定的规章中,往往出现互相不衔接、不配套,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而目前单靠学校公文处理人员在最后行文时的把关还远远不够,他们对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深度审核的能力不足。4.制度的执行缺少监督和问责。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执行下去,并且取得预期的效果。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实际情况是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情况,一方面很多职能部门往往更加关注规章制度的“制”,弱化规章制度的“行”,认为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了,也就基本完成工作任务,对于制定的执行情况没有进一步跟踪,对制度的贯彻落实缺少监督,对制度执行情况缺少评估;另一方面,由于制度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充分重视师生合法权利的保障,很多制度在公布后,学院和教师都没有严格遵守制度的主动性,在基层也就无法落地生根,无法取得预期成效。此外,很多高校虽然在规章制度中设定了制度执行情况问责的条款,但缺少操作性,在实际情况中根本无法对执行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2]5.高校规章制度的公开程度不够。规章制度要得到有效执行,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执行者熟悉,这是规章制度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2010年教育部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在第二章“公开的内容”第七条中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公开学校章程以及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直属高校信息公开专栏显示(截至2017年7月1日),75所部属高校信息公开清单中规章制度一栏公开情况如下:有12所未查询到规章制度信息公开的内容或者没有公开,在可见的63所高校中,有18所高校将内容公开在校内网上(校内人员可以查询具体内容,校外人员无法查询)。45所可以查看规章制度具体内容的高校中,有18所学校公布了20条以上的内容,其余学校公布的内容都少于20条。可见,高校对规章制度公开的自觉性、规范性远未达到让师生方便查询和周知的程度。
三、高校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进行建章立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学校管理方方面面立的“规矩”,实际上是在校园内部进行“立法”。2015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其第一章总则的第三条至第六条,分别阐述了立法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等。基于此,在提出具体的规章制度建设建议前,我们可对高校制度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进行讨论。1.制度建设应遵循合法性原则。高校制度建设的合法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依据的合法化。依据法律,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不得与法律相违背。依据的“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机关颁布的普通法律;二是国家制定有关教育的专门法律,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三是教育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例如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强调依法治校的依据,根本上是要求高校在管理治校中必须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是制度内容的合法化。制度内容是构成制度体系的若干实体规则,各种实体规则的指导思想或总体原则必须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充分体现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重点解决高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中出现的法律关系。另外,高校章程已经按照法定程序经过了校内的制定过程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核,并面向社会公布。章程中对高校内部关系都做了规定,是高校制度建设应该遵循的总原则、总框架,也是高校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遵循。2.制度建设应遵循程序正当原则。立法程序是指人们进行立法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遵循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具体步骤、方式、时间和顺序,做到程序合法。高校在制度建设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即所有的制度的“废改立”要经过法定程序,具有明确依据。这一法定程序可以通过高校各类层面的会议审定,并经过制度建设相关法律专家委员会的审核,一旦审定通过之后,所有制度层面的建设工作都要经过这一程序。3.制度建设应遵循民主原则。所谓高校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原则,就是指制度建设应当做到组织内部成员对制度制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现代大学制度在宏观层面是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在微观层面是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运行体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民主管理都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高校制度建设过程中,没有民主参与或者缺少民主决策而形成的制度,是难以求得成员的一致认同的,也就很难实现民主化的教学、民主化的学术研究、民主化的管理。4.制度建设应遵循科学原则。第一应当实现制度建设理念的科学化。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制度建设,以科学的观念推进制度建设,不能简单的以“解决问题”作为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应当着眼于长远发展来制定和执行制度。对制度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应当给予科学解答和理论总结。第二,用科学的制度来规范制度的“废改立”,进一步明确制度建设权限、制度建设主体和运行体制。第三,应正确处理制度建设的超前、滞后和同步的关系,注意制度建设的可行性,注重各种制度之间的协调度、匹配度、契合度,注意避免和消除制度建设中的混乱等弊病。[3]
高校规章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高校规章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基础。加强高校规章制度建设,一方面有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自身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分析问题入手,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转变理念、加强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机制、健全法治机构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规章制度;问题;对策
高校规章制度是通过高校内部一定的程序,以学校党委或行政名义的规范性文件总称,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为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政策文件,制定的细化落地文件;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规制的情况下,在符合法律精神与法律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创制”的具有高校特色的规范性文件[1]。高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在办学治校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作用。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尤其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加强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意义
(一)依法治校的重要基础。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已成为高校治理的必然选择。依法治校的核心是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渗透到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通过一系列机制和制度推进这一系统工程。从国家层面来看,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就高校而言,内部规章制度体系是善治的重要基础与体现。(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目标要求,也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意味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行政机构对高校的管理从行政命令式逐渐转变为宏观调控[2],要求高校自身具备较强的治理能力。高校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学校与教师、学生权利义务的重新定义,需要通过规章制度予以体现。此外,现代大学制度对于科学管理的要求,也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实现。(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一套层次合理、蕴含高校价值理念与文化传统的规章制度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章制度体系的存在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工作随意性与个人经验主义,保证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是促进学校管理方式转型、促进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抓手,是将改革经验与成果固化的重要手段,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
二、规章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法律规制探讨
摘要: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目前的法律定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但实践中却成为用人单位管理劳动者的规则。本文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合理及合法性、民主程序的保障性、公开程序的适当性、法律效力的科学性几个方面对用人单位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外的法律规定,对我国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单位规章制度;法律规制;民主程序;公开公示;法律效力
何谓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我国立法对其概念没有明确规定。通常认为,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即劳动规章制度,又称内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其自身特点制定的,明确劳动条件、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关系当事人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其所调整的范围包括整个劳动过程和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诸多方面,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称《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称《劳动法》)作出了类似规定。但在实践中,规章制度却成为用人单位的单方“权力”,成了约束劳动者的规则。因此,从法律层面对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进行规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内容不合法、不合理,显失公平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体现的是用人单位的意志,属于内部自治的范畴,但是其法律效力必须依靠国家的法律。所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仅需要符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同时还应当符合社会道德,并且与劳动合同、集体协议等约定相配套。然而,许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存在着不合法以及不合理的内容。一些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全部或者大部分都是劳动者的义务,对劳动者的权利仅提出一些限制性规定甚至只字不提,如规章制度从头到尾都是“员工不准/不得/不能/必须……,否则……”;甚至直接作出一些“女职工在劳动合同期限内不能生育、职工应当晚婚,否则解除劳动合同”等等明显违反法律的规定。有些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还存在随意设置处罚权、对劳动者恣意处罚的问题。另外,有些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虽然没有违反法律的明文规定,但是过于严苛,不尽合理、显失公平。在一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仍然存在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相矛盾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与劳动者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都不能保证合法、合理,那么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怎么能够得到根本的保障呢?这样的问题之所以会屡屡出现,是因为我国法律没有对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应当具备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仅在《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等事项。原劳动部《关于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中将劳动规章制度列举为: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内容只能由用人单位自行制定,但是,受管理水平以及管理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导致实践中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内容不全面,不仅影响用人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并且也损害了劳动者应有的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只是简单提到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的规定,但是没有规定其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关系。导致实践中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内容冲突的现象屡屡出现,有些甚至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