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0 11:32: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的发展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当代科学的法律发展观思索
本文作者:汪习根王雄文工作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
法律发展观是指关于法律发展的价值理念、基本模式、本质特征、基本内涵和要求的根本看法和观念的总和,对于法律实践和法治进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定位意义。因此,从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出发,探寻科学法律发展观的本质属性和内在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对推进人权法制建设和法律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法律发展观的历史变迁
法律发展0这一概念起源于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法律与发展研究(StudiesinLawandDevelopment,TheLawandDevelopmentMovement)。法律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法律自身的发展。[1](P258)在西方法律传统中,法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法律被设想为一个连贯的融为一体的系统,一个被设想为在时间上是经过了数代和数个世纪的发展的实体0。[2](P10-11)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法律发展观。在人治和神治的年代,奉行君权神授0的神本主义0法律观,法律的发展以树立神的至上权威、实现对世俗个人的专制统治为目标。在近代,受欧洲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影响,在反对神性、崇尚人性和个人自由的呼声中,提出了一种自由权中心主义的法律发展观。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个人权利尤其是经济自由权的日益膨胀,带来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的混乱,国家公共权力以法律的方式介入私人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使法律观逐步由个人权利本位发展到社会权利本位。这种法律观以人的社会连带性0即社会相互关联性0为出发点,设想存在着一种基于社会连带关系的社会最高准则,即客观法0。[3](P381)它并非如自由权在理念上具有自由主义性、个人主义性的思想,而是社会正义的表现,其目标在于建立现代福利国家0。[4](P169)表面看来,这种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法律发展观是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究其实质,依然是一种建立在商品拜物教基础上的以物为本0的法律发展观,单纯强调经济发展、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过分看重利润与经济效益,忽视经济与社会、环境,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这样的法律公正观和法律效益观只能是以牺牲真正的社会正义和人权发展为代价的畸形的观念。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化解物本主义0带来的深刻矛盾,人们逐步认识到经济增长0(Growth)并不等于发展0(Development),而那种认为增长的影响将导致间接地增大政治和公民权利,一个更高的GNP将会直接地转变成对所有人的更好的工作、更高的生活水平、医疗的改善和更好的教育0的片面发展观已遭到质疑。[5](P231)为此,国际社会于1986年通过了5发展权利宣言6这一法律文件,旨在确认一个有助于人类整体发展的新概念和新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更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0正式诞生,认为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把发展理解为人类全体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的环境的全面优化。当然,它以环境为立足点,侧重于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实际上,科学的发展观应当在彻底否定以物为本0观念的基础上,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涵盖人的全面发展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从而实现以人为本0。它所涉及的应是关于人之所以为人0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内容,即是一种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0、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0,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社会改革和人类发展。以此为灵魂,法律的转型和进化,必须奉行人权至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人类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
二、以人为本:法律发展观的核心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内核和价值本原,充分尊重与保障人的人格、价值与尊严,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法律上对人的权利的承认、尊重和保护的实质就是对人本身的承认、尊重和保护。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0[6](P491)而作为社会关系调节器的法律,当然也应当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权利为归属。从根源上看,法律以人为本深刻地反映了人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人一方面具有受经济原则0限制的惰性,另一方面也具有充分发挥其潜力以为文明的各种任务做贡献的强烈欲望。为了实现人所具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就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合理手段激励其在发展和奋斗方面的欲求。现代科学证明,只有当作为整个有机体的人的能力(其中包括精力和情感的部分)得到尽可能充分发挥的时候,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法律对社会的有益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它在某些基本的生活条件方面为个人创制并维持了一个安全领域。[7](P394)法律保护社会成员的生命和财产交易安全,通过创设有利于发展人的智力和精神力量的有序条件而促进人格的发展与成熟。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法治与以人为本0似乎形成了某种隔阂和屏障,而与国家(政府)和社会具有更多的亲和力,但事实上,无论是作为历史经验的自发产物,还是作为现实需要的理性建构,法治都始终以作为个体的人的需求和人性为标准和动力,以现实的人的具体的生活场景为存在和发展的地域与时空维度的。[8](P166-167)就人类历史而言,当人从单纯的自然状态进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时,作为其生活基础的社会条件,无论是精神、意识与观念传统,还是规范、制度与组织机构设计,无不体现出一定的人的旨趣和强烈的价值偏好。作为规范架构的法律规范,始终是以人为尺度和灵魂养分、以人的尺度作为其存在与发展的动力与依据的。就宪政建设而言,可以把法治看作是目的,而把以国家(政府)为基点自上而下,以社会为基点自下而上或者这两种形式的不同结合方式的对法治的推进看作是法治的手段。但是同时还有另外一种思考:即就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而言,法治本身实际上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乃是对人的确证,是人格尊严和人性完善的要求。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法治的目的不过是让人自己成为具有完整人格和富有人性的人,体现或者应当体现着对现实的人当前命运与未来前途的热情关注。这种关注不是精英设计或者是国家(政府)对民众的抚慰性关注,而是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对其自身命运和前途的真情实感与切身关注。一旦失去其人文内涵,法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从而走向其初衷的反面,成为对抗人、压制人和扼杀与束缚人的单纯暴力机制;而在法治之中输入、渗透人文精神的内涵,则有助于法治精神的社会生成,亦有助于理想的法治人格的建立。不可否认,法律具有控制、约束、或限制人的行为的特性。而自由离不开法律的这种控制,相反却正是通过这种控制实现的。西塞罗早就说:我们都是法律的奴隶。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是自由的。如果没有所强加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结果必然是因此而造成的自由毁灭。0[9](P174)法治大师洛克坦言: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的人去追求他的正当利益,,,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0。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物资工作
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来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首先准确的把握其深刻内涵。才能将科学的发展观准确的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发展。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实质是始终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协调发展。就是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有机统一起来,最终追求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物资供应公司每年负责供应4亿多元的生产物资,物资供应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因此,我们时刻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如何能更好地做好物资供应工作,一直是我们深思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出现,就向一盏指引灯,给我们带来的新的启示、新的思维、新的动力。市场在变化,企业要发展,而人依旧是原来的人,要提高物资工作的水平,就要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物资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从管理入手,向管理要效益,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与物资文明共同发展。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使物资管理工作不断的跨上新台阶。
一、从职工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入手,强化有所作为观念,让职工主动的去适应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让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教育职工认清形势,增强抢抓机遇的紧迫性,为企业的发展做好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二、以人为本,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人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因素,人的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对每一位员工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及专长都进行了解,尽力将工作岗位与员工的专业与特长相结合。
三、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让每一项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真正起到职责管人,制度管事,政绩管升降。每年企业的方针、目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没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是不行的。为此,我们每年都结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对相应的管理办法、考核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使之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在肯定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创新我们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了“五个统筹”的任务目标,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
发展必须全面
长期以来,我们的改革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的目标设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的。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必须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着眼于政府、企业和公众之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管理,不能只计一点不及其余。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与之相适应,人类的文明形态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结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既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又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泉与动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偏离全面发展观,不重视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忽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那么在“发展”中一些社会矛盾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最终将会付出沉重代价。对此,邓小平曾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角度说过,“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页)。这话讲得非常之深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依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提出,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要达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树立全面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努力从社会的一维经济发展,走向社会财富、健康、文明三维繁荣,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发展必须协调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要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个鲜明特征。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并着重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要旨,在于使社会与自然以及社会诸领域、诸要素从紊乱到有序、从失调到和谐,实现协调发展。
用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对从政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对领导干部而言,为一方人民群众造福,促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拥有政绩,必须追求政绩。创政绩、留政绩,是领导干部从政的重要目标,是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干部工作作风、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领导艺术的综合反映。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关。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在政绩观上出现误区,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牢固树立起来,真正落实下去,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的党、我们的事业才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倾力支持。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本质在于铭记“为谁创造政绩”的宗旨
政绩观,实质上反映了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使我们的决策得到群众赞同,使我们的措施得到群众支持,使我们的工作得到群众满意。一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好,真心实意爱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群众的贫困疾苦,广大干部一定要有寝食难安之感、深深内疚之情。要把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追求,把群众的呼声视为第一信号,时刻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要从整肃干部作风入手,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强化服务为民。要坚持把广大老百姓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我们决策和工作的重要依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促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按照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三要把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稳定大局安民。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察民心,听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对群众的正确意见要坚决采纳,加以总结,予以吸收;对群众的消极甚至对抗情绪,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推心置腹,维护稳定。四要把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目标实现好,发展经济富民。发展是第一要务,富民是永恒主题。领导干部要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发展经济、致富百姓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核心在于解决“留下什么政绩”的问题
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关,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创造出没有水分的政绩,创造出群众需要的政绩,创造出没有后遗症的政绩,创造出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一要留下经济增长的政绩。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特别是对区这样的中心城区来说,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必须充分利用的区位优势、人力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等方面的有利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牢固确立加快发展的强烈意识,加快实施“三产强区、环境立区、发展科技工业、推进城市化”四大战略,集中精力抓好“经营城市、强村强企、融合发展”三篇文章,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把建设成为更具实力、更具活力和更具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二要留下全面发展的政绩。我们要看到,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如果单纯追求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效益,忽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是片面的,难以实现全面的小康。我们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摒弃盲目的崇拜,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要留下协调发展的政绩。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四要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绝不能“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绝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理论,对我们在“十一五”时期以至更长时间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地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是理论和宣传工作的重大任务。
为什么要强调科学地研究和宣传科学发展观呢?
一、这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提出的要求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636页)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本身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认真地进行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宣传。
党中央提出和概括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个统筹,六个必须,以及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都有丰富的内涵,都需要结合实际加以展开,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宣传和落实。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很概括,留下了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展开,充实,丰富。比如,什么叫科学发展?就是一个很重要也是很大的课题。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点推进发展,就是科学发展。但是,对此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考虑。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所谓科学发展,是不是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一)发展要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原理,个人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原理,等等。这些原理看起来很抽象,似乎同实践相距甚远,其实不然,与我们的实践息息相关,如果不重视,或者违离了,经济和社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我们回顾总结过去在、十年“”等时期在发展上的深刻教训,无不同背离这些基本原理有关。(二)发展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这样的一般规律。这样的一般规律很多。我们现在常讲的同国际接轨,其中许多就是遵循一般规律的问题。(三)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就要不断研究发展变化着的基本国情。提出,要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就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认识基本国情的重要课题。(四)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别很大。讲从实际出发,不能仅限于一般地讲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具体地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全国有六百多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现在城市建设类同的情况不少,盲目大拆大建,毁坏了城市固有的历史风貌和珍宝,甚至切断城市文脉的情况也不是个别的,这决不能说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应是上述几个方面的结合和有机统一。这几个层面都需要很好地作科学研究,而且要不断地研究。
用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对从政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对领导干部而言,为一方人民群众造福,促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拥有政绩,必须追求政绩。创政绩、留政绩,是领导干部从政的重要目标,是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干部工作作风、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领导艺术的综合反映。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关。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在政绩观上出现误区,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牢固树立起来,真正落实下去,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的党、我们的事业才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倾力支持。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本质在于铭记“为谁创造政绩”的宗旨
政绩观,实质上反映了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使我们的决策得到群众赞同,使我们的措施得到群众支持,使我们的工作得到群众满意。一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好,真心实意爱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群众的贫困疾苦,广大干部一定要有寝食难安之感、深深内疚之情。要把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追求,把群众的呼声视为第一信号,时刻关心群众、爱护群众。要从整肃干部作风入手,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强化服务为民。要坚持把广大老百姓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我们决策和工作的重要依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促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按照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三要把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稳定大局安民。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察民心,听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对群众的正确意见要坚决采纳,加以总结,予以吸收;对群众的消极甚至对抗情绪,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推心置腹,维护稳定。四要把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目标实现好,发展经济富民。发展是第一要务,富民是永恒主题。领导干部要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发展经济、致富百姓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核心在于解决“留下什么政绩”的问题
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关,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创造出没有水分的政绩,创造出群众需要的政绩,创造出没有后遗症的政绩,创造出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一要留下经济增长的政绩。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特别是对区这样的中心城区来说,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必须充分利用的区位优势、人力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等方面的有利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牢固确立加快发展的强烈意识,加快实施“三产强区、环境立区、发展科技工业、推进城市化”四大战略,集中精力抓好“经营城市、强村强企、融合发展”三篇文章,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把建设成为更具实力、更具活力和更具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二要留下全面发展的政绩。我们要看到,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如果单纯追求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效益,忽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是片面的,难以实现全面的小康。我们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摒弃盲目的GDP崇拜,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要留下协调发展的政绩。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四要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绝不能“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绝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重点在于理清“怎样树立政绩”的思路
科学的发展观深化民主法调研报告
我们*村地处丘陵地带。全村有17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1345户农户,总人口有4330人,耕地总面积4102亩,丘陵面积有14104亩,水面994亩。近几年来,我们紧密结合丘陵山村的特点,广泛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我们村又结合村民自治的具体实际,不断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既发展壮大了村级经济,又促进了全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我们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省科技示范村、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全文明村、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等。一、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高起点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开展农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活动,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践,是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我们村党总支一班人和村干部在学习上级的文件和讨论中,进一步提高了对创建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抓好农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因此,着重突出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了创建组织网络。村建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的有6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34个村民小组的组长担任村创建工作的联络员。近几年来,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联络员队伍每年都要召开创建工作会议4次,每年都将创建工作纳入村三个文明建设的计划和总结评比的内容抓。创建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总结,切实列入村级工作的议事工程抓。村干部在一年两次的述职报告中,对抓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也纳入了述职的内容,让村民和村民代表对村干部抓创建的情况也纳入评议的内容,从而,促使村干部增强了抓创建的决心和信心,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意识,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大力营造创建工作的氛围。为使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大造舆论声势。首先,营造地域性创建氛围。我们村在10公里长的梅花大道的沿线两旁竖起了20多块有关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标准、标语、村规民约,有关法律法规的摘录等牌匾,使大家一踏进我们*村的地域就感到有一种民主法治建设的氛围,使村民们受到耳濡目染的法制建设的熏陶。其次,营造基地式创建氛围。我们以村办公大楼为创建工作基地和指挥部,在村办公大楼门口就设置和竖立了村规民约,创建工作的目标及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标语牌匾。在办公室悬挂了创建工作的10项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及联络员名单,创建工作的7项标准等牌匾。使村民和村民代表走进村办公楼就感受到有一种强烈的创建氛围的,使村民们都自觉地投入到创建活动之中。再次,营造家庭方式创建氛围。为了使全村每个家庭成员都投入民主法制示范村的创建行列,我们印发了6000多份村民守则,民主法治示范村的7项创建标准和10项创建制度发到全村每个农户手中,同时,还与县司法局联系。为全村1300多户农户每户送发了一本《农民常用法律知识100问》法律书籍。从而,较好地营造了家庭的创建氛围。三是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的台帐。首先,建立创建工作文件台帐。主要是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联络员名单,创建工作的决定、年初的工作计划、年终工作总结、村规民约、村民守则、创建的7项标准、10项制度以及市、县、镇三级关于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工作的文件等,使创建工作的各项文件归档保存,确保创建工作有指导依据。其次,建立村务公开台帐。村在创建活动中,向村民公开的财务收支帐、宅基地审批帐、民主选举的选票及结果、重大事项村民代表研究的结果、计划生育指标的分配、农村低保对象的公示内容等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避免了村务公开图形式,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使村务公开持续有效地进行。再次,建立普法教育的台帐。为使在创建工作中,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和村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我们在狠抓普法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了普法教育的台帐。建立了村干部、党员学法讲座的内容时间次数等登记台帐及普法考试的试卷、成绩登记簿;开展“万家学法”的次数、参与人员,村依法调解矛盾的案例、调解协议书、上级机关送法进村入户的次数,活动内容等台帐。四是建立监督村干部的台帐。每年村民代表对村干部的评议表、村干部每人的年度述职报告以及村干部离任时的审计报告书等。由于建立了对村干部的监督台帐,增强了村干部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促进了村干部严于律己,依法办事。二、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为中心,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亮点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不发展,就会影响和阻碍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因此,在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中,我们村始终把发展村级经济和社会公业事业作为第一要务抓,积极带领群众奔小康。第一,积极发展农业旅游经济。我们结合本村丘陵山地多的特点,经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将科技园里的万亩梅园连片开发种植,形成了全省最大的农业观光旅游景点,万亩果梅春季开花时,引来了数万名省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县每年都在我们*村召开梅花节盛会,以梅会友,以梅招商,国内知名的文艺界人士也纷纷来到我们*村献艺献技,从而有力地提高了我们*村万亩梅园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今年2至4月份,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等单位又在我县开展了“梅花小姐”形象大使竞赛决赛活动,梅花小姐的评比竞赛,把我们*村的农业旅游经济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年,梅花节全村各项收入达300万余元,村里的村民在梅花节期间,有的做果品买卖生意,有的搞饮食生意。生意都十分红火。有一家做饮食生意的村民,在短短的2个月之内收入达万余元。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饮食业、运输业和果品业的发展,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兴盛。使广大村民尝到了丘陵开发的甜头,同时,对村干部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中,积极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行动也十分赞赏。第二,积极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中,我们组织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外地的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市、县科技部门和大专院校取得联系,在全村开展了种植千亩草莓、千亩有机茶、千亩黄花梨、千亩大红甜石榴的种植技术的大培训,广大村民积极参加学技术,学知识的讲座,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自愿、公平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全村的农业特色经济,在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中,全村有52户农户承包了大棚种植的特色产业,有个农户承包了8个草莓种植大棚,一家年收入达5万余元。同时,村里还办起了梅王食品加工厂,组建了新园艺所、甜甜公司、雪松公司、大红甜石榴中心,这些民营股份制企业接纳全村700多名劳力做工,最高的年收入达8000余元。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加工企业的创建,为全村的致富增收奔小康铺了路、开了道,使全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第三,积极发展村级资源经济。在发展全村的经济工作中,我们把长远利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结合,把开发挖掘与培育发展相结合。在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将全村的千余亩荒山种植了树木和果树,既保持了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村级林业经济的发展。去年,全村梨、桃、板栗等果树的收入达20多万元。同时,我们还开采了石矿,组建了村石矿开采公司,年收入达20多万元。在抓好村级资源的开发中,我们还进行招商引资,共同开发自然资源。先后引来三家企业来村兴资办旅游企业,总投资达8个亿,有力地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围绕创建工作,狠抓经济发展,村级经济总量达1.35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201元,成为南京市百强村、县10强村,经济的杠杆作用,也促进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三、着力提高村民组织的自治功能,创造良好的村级治安环境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中,我们坚持发挥村民组织的自治功能,村委会干部在村级事业工作中,坚持唱大戏、干大事、创大业,使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作用得到积极发挥。一是加强普法教育,增强村民参与管理的法制环境。近几年来,我们利用农村党员培训,村干部会议等,共举办法制讲座40多场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认真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婚姻法》、《老年人保护法》等10多部法律法规。在抓好党员干部普法教育的同时,注重抓好村民的普法教育,组织村民学习《宪法》,明确权利和义务,为使村民的法制教育家庭化、经常化,我们还编印了普法宣传资料发到农户手中,结合村委会选举,将《村委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选举条例》发到农户手中,结合全村丘陵山地的开发利用,把〈农村土地承包法〉印发到农户手中,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组织村民学习不同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了村民的法制意识,在法律学习中,使广大村民明确了法律赋予给他们的当家作主的权利。因此,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活动,积极参加村里召开的各种会议,积极投入村里的各项工作。近年来,我们村委会就收到村民各项建设性的建议达100多条,被村采纳的就有60多条,一个村民积极参与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风气逐渐形成。二是加大矛盾调处,构建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近年来,由于我们村立于开放开发的前沿,丘陵山地全面进行规划开发,加上区划调整,村与村合并,省级、县级公路的扩宽建设穿村而过,征地拆迁的矛盾增多,平时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磕磕碰碰的矛盾也时有发生,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等都和其他村队一样,或多或少的存在。但近几年来,由于加大了村级调解组织的建设,使各种矛盾都得到了及时化解。全村10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到县上访的案件。村有调处中心,自然村有调解信息员,同时,全村还聘请了40多名退休到村定居的老教师、老干部、老政法为调解顾问,组成了一支村级调解顾问团,随时参加各自然村的矛盾化解工作,全村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自然村,使群众生活安逸。在抓好矛盾调解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抓好村级治安防范工作,开展了治安承包制的尝试,组织了村级昼夜巡逻队。近年来,村虽然近靠集镇,但没有出现严重的刑事案件,村风正、民风好,刑释解教人员的转化率达100%,重新犯罪率为零。良好的治安环境,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全村村民一心一意奔小康,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三是加快公业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中,我们村委会一班人坚持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事为民所办、利为民多谋、权为民多用、情为民所系,大量发展公业事业。近年来,利用村级经济修水泥路23公里,基本上做到了村村通水泥路,新装有线电视680多户,为全村4000多村民办理了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保险,投资3万余元新建了村级农贸市场300平方米,为17个自然村新建了法制、道德和科技宣传橱窗。为2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120元至150元的生活补助费,村还投资为村民铺设自来水管道,确保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由于我们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中,村干部严格履行自身职能,处处为村民服务,得到了广大村民拥护和爱戴,近年来,我们村干部由1人被省评为先进,2人被市评为优秀工作者,5人被县评为先进。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转变乡镇职能
同志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乡镇一级基层组织来说,这既是转变职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小村镇是一个撤乡并镇后组建的新建制镇,机构臃肿,人员富余,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由“催粮要款、刮宫引产”向“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对此,镇党委、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突出抓了“两个强化”、“三个创新”。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坚持“两个强化”,打牢转变职能理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镇农村改革和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以和的比率快速增长,成为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但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镇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全面分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既有发展亮点日益增多,整体工作全面推进的可喜局面,更有发展后劲不足,难点问题不断显现,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干部服务意识不浓等因素。现实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大都与乡镇职能“错位”、“缺位”有着直接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干部,用正确的政绩观武装干部,尽快实现乡镇职能的转变。
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一是利用各种会议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把全镇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使镇村干部充分认识转变职能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只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采用电化教育等形式大力宣传那些埋头苦干、乐于奉献、政绩突出的先进典型,在组织干部观看郑培民、郭秀明等先进人物事迹录相的同时,运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生动实际的启迪教育。镇党校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培训镇村干部的重要内容,集中进行学习教育。三是镇村两级党组织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党内民主生活会、班子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认真进行对照检查,不断提高镇村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加快转变职能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科学发展观情报学的研究论文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情报学的发展观,就是关于情报学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不仅涉及情报学研究的方式方法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情报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命运问题。近几年来,情报学的学科发展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笔者利用维普全文数据库,对1989年到2003年有关情报学学科发展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共检出文献172篇,情报学学科发展论文随年代变化。
自1989年至2000年,我国有关情报学发展的论文数量不多,但从2001年开始,数量有了较大增长,2002年达到最高峰。笔者在全面参考国内外关于情报学的学科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概念,拟对我国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进行初步探讨。
1、情报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科技文献数量的飞速增长,内容交叉综合,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文献载体和出版形式呈现多样化,新陈代谢加快,出现所谓的“信息爆炸”的现象。另一方面,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收集、加工、组织和利用信息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在这种背景下,情报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正式诞生。1945年,美国学者万尼瓦尔·布什(V.Bush)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著名论文“AsWeMayThink”,被认为是情报学出现的标志。情报学作为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的科学,已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学科贡献。梁战平先生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情报学及情报工作的“七项贡献”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经济形态逐渐由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情报学的学科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一方面,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强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情报学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自身基础理论研究长期无重大突破的局面,也使情报学的发展面临着空前压力。20世纪80年代,在图书情报学最为发达的美国,至少有15所被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证的图书情报学院被迫关闭。在我国,经历了“情报”改“信息”的风波后,学科专业名称也经历了图书情报学→情报学→信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多次转变。学科名称的不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情报学研究思想的混乱。由于没有阐明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情报学的基本研究领域和学科地位问题没有获得解决2。相关学科的扩展和蚕食,研究资源的相对缺乏,科学研究市场化导向的日趋强烈,都使情报学的学科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3,引起了“信息科学将取代情报学”、“情报学是否存在”等激烈争论4,甚至出现了“不知自己学科是干什么的”的情报学“迷失”现象5。
针对情报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情报学的发展途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观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观。不同发展观在促进情报学研究深化的同时,也存在如下缺点:大多是针对情报学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而提出的发展观,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忽略用户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理论提出后缺乏后续深入系统的研究,无实际指导价值等。面向21世纪的情报学,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全局意义、能够统领整个情报学的发展观来推动整个学科的第二次革命。
经济学的科学发展观论文
当前中国要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转型期中国宏观调控与金融改革”、“政府行为对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影响”和“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为指导经济改革的“中国经济学”的社会需求更加广泛,重要性也更加突出。然而经济理论界对“中国经济学”的认识既不明确也不统一,普遍存在滥用和误用的倾向。这势必严重影响我国不断深化的经济改革实践,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学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客观的现实呼唤着要澄清对“中国经济学”的种种误解。本文无意全面商讨有关“中国经济学”不同见解,而是试图通过若干典型观点探讨“中国经济学”的正确理解和定位问题。
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1940年在《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学”这个术语,并根据这一思想写出了《中国经济原论》(后修订本改名《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应当说,无论是从提出“中国经济学”的初衷,还是从《中国经济原论》的思想,或是从经济学本身的学科性质来看,探讨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学”,都具有特定的固有涵义。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开展相关讨论以来的有关文献看,关于“中国经济学”有两种对立的看法,否认“中国经济学”的存在为“少数派”;主张建立“中国经济学”的是“多数派”。赞成建立“中国经济学”的“多数派”,相同点是都主张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出发进行基本理论的创新,实现经济学的中国化或本土化;不同点是对“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理解,有“窄派”和“宽派”两种观点。以刘诗白、洪银兴为代表的“窄派”认为,“中国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以于光远、谷书堂为代表的“宽派”则认为,“中国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所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中国现阶段,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究竟有没有以及需不需要“中国经济学”呢?
事物具有个性。每个国家的经济问题,都具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差异性。“任何一个社会,它的自然条件,从而它的历史条件,不能与其他社会恰好一致。”但并不是存在差异就需要建立国别经济学。王亚南认为,发达的法国、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也有在理论上总结的必要,“但从整个经济学的世界性一般性上讲,它们却格外显得破碎支离,从而,把它们在对英国经济理论的对立意义上,冠以国别的,或有‘德国的’,‘奥国的’,‘美国的’形容词,那不但对其现实的一般妥当性,无何等益助,且反而表现那都不过是资本制经济在它各发展阶段,在个别国家特殊条件下的有局限性的意见而已。”王亚南进一步指出,只有一国的经济形态在质上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只研究一般的共同的规律难以深入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时,国别的经济研究才能形成独立的经济学。
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任何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的条件、过程、目的等,在本质上都是不同的。特殊性之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等客观情况,与其它国家有根本性的区别;特殊性之二,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既要破除计划经济又要建立市场经济,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特殊性之三,虽然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也已有10余年,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当低,发展也极不平衡;特殊性之四,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是公有制占主导的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利益分配方式、宏观调控方式等,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相比都是特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