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运行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0 09:27: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堂运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堂运行

课堂运行管理论文

何为“问题性教学”?笔者感性地认为就是在语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拥有者,让“问题”成为推动课堂进程的动力。也就是说一堂课以问题作为起点,激发学生联系生活,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再以新问题为归宿,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去应用语言,去创造丰富的语文课外生活。下面笔者按照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结合一些课文教学的具体细节,并联系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自己在“问题性教学”方面的实践和认识加以阐述,与同行商榷。

一、课前: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在联系生活中萌生问题

运作流程:(1)预热。在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预先假设好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产生的“感知盲点”,以引读的形式抛给学生,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形成一定的“认知距离”,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产生主动质疑问难的心理趋势。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前,教师故作遗憾地对学生说:“我读了《赤壁之战》后,真是越想越疑,曹操有八十万大军怎么会被东吴的三万人马杀得丢盔弃甲呢?”真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听后“磨拳擦掌”。(2)通读。在教师阅读提示下,学生借助工具书试着读通、大概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在读不通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3)准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工具从生活中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是文本形式的,例如网上文摘,辞书记载等;也可以是超文本的,例如录音、录象、图片,以此注入鲜活的生活内容,来丰富自己的表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了解。(4)生疑。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再读课文,这时生活体验与文章情理就会发生碰撞,问题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有些“发现”甚至会让老师措手不及。例如一个学生在自读《我的战友》一文时,萌生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作者就潜伏在不远的地方,为什么大火只烧到身上,而自己却安然无恙呢?

辅助策略:(1)搭梯。不少学生还不具备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单位时间内要搜集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资料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做好先行组织工作:一方面向学生提供所需资料的目录和所需资料的获取途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效处理,编制成菜单,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引读需要,直接“下载”。如教学《圆明园》时,我把从各种文献中搜集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进行编辑,分成“美丽的回忆”、“名家的评议”、“精品揽胜”等几个方面,以演示和展览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去了解这座曾经辉煌一时“万园之园”。(2)引路。再读课文时,有些学生可能仍然没有问题意识,这时教师要个别辅导,教给他们一些联系生活萌生问题的基本方法:一是换位发问。在《养花》一文中,当读到老舍先生拖着病体两次搬运花草,累得“腰酸腿痛,热汗直流”时,换位想一想,如果我是老舍先生会不会觉得这“多有意思”呢?二是对位发问。在《落花生》一文中,当读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一句时,对位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呢?三是错位发问。在《丰碑》一文中,军需处长是管棉衣发放的,可文中却写他穿着“单薄破旧”的外衣,冻死在风雪中,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授之以渔”,逐渐使他们形成问题意识,达到会问的目的。

设计思想:(1)心理学研究表明:不断变化或富有新异性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小学课文通俗易懂,加之学生已既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一遍读下来,便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学生就会失去了新鲜感,便无继续深究的愿望。给学生制造适度的“心理距离”,就是为了激发阅读探究欲望,使他们在“熟悉地方”寻找到“新风景”。(2)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变语文自我封闭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就是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活动面向生活,在生活中找准与课文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融进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其可感可悟。(3)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萌发问题,实际就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去观照文章,在“我心”与“文心”的对话中产生“独立见解”。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独立思考,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课始:广开言路,分类把握,在筛选整合中凸现问题

查看全文

语文课堂运行管理论文

何为“问题性教学”?笔者感性地认为就是在语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拥有者,让“问题”成为推动课堂进程的动力。也就是说一堂课以问题作为起点,激发学生联系生活,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再以新问题为归宿,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去应用语言,去创造丰富的语文课外生活。下面笔者按照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结合一些课文教学的具体细节,并联系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自己在“问题性教学”方面的实践和认识加以阐述,与同行商榷。

一、课前: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在联系生活中萌生问题

运作流程:(1)预热。在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预先假设好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产生的“感知盲点”,以引读的形式抛给学生,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形成一定的“认知距离”,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产生主动质疑问难的心理趋势。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前,教师故作遗憾地对学生说:“我读了《赤壁之战》后,真是越想越疑,曹操有八十万大军怎么会被东吴的三万人马杀得丢盔弃甲呢?”真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听后“磨拳擦掌”。(2)通读。在教师阅读提示下,学生借助工具书试着读通、大概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在读不通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3)准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工具从生活中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是文本形式的,例如网上文摘,辞书记载等;也可以是超文本的,例如录音、录象、图片,以此注入鲜活的生活内容,来丰富自己的表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了解。(4)生疑。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再读课文,这时生活体验与文章情理就会发生碰撞,问题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有些“发现”甚至会让老师措手不及。例如一个学生在自读《我的战友》一文时,萌生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作者就潜伏在不远的地方,为什么大火只烧到身上,而自己却安然无恙呢?

辅助策略:(1)搭梯。不少学生还不具备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单位时间内要搜集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资料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做好先行组织工作:一方面向学生提供所需资料的目录和所需资料的获取途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效处理,编制成菜单,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引读需要,直接“下载”。如教学《圆明园》时,我把从各种文献中搜集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进行编辑,分成“美丽的回忆”、“名家的评议”、“精品揽胜”等几个方面,以演示和展览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去了解这座曾经辉煌一时“万园之园”。(2)引路。再读课文时,有些学生可能仍然没有问题意识,这时教师要个别辅导,教给他们一些联系生活萌生问题的基本方法:一是换位发问。在《养花》一文中,当读到老舍先生拖着病体两次搬运花草,累得“腰酸腿痛,热汗直流”时,换位想一想,如果我是老舍先生会不会觉得这“多有意思”呢?二是对位发问。在《落花生》一文中,当读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一句时,对位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呢?三是错位发问。在《丰碑》一文中,军需处长是管棉衣发放的,可文中却写他穿着“单薄破旧”的外衣,冻死在风雪中,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授之以渔”,逐渐使他们形成问题意识,达到会问的目的。

设计思想:(1)心理学研究表明:不断变化或富有新异性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小学课文通俗易懂,加之学生已既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一遍读下来,便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学生就会失去了新鲜感,便无继续深究的愿望。给学生制造适度的“心理距离”,就是为了激发阅读探究欲望,使他们在“熟悉地方”寻找到“新风景”。(2)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变语文自我封闭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就是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活动面向生活,在生活中找准与课文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融进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其可感可悟。(3)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萌发问题,实际就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去观照文章,在“我心”与“文心”的对话中产生“独立见解”。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独立思考,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课始:广开言路,分类把握,在筛选整合中凸现问题

查看全文

生理学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开展以社团活动学术研讨等为中心的第二课堂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对传统第一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辅助和补充,但从体系构建和效果反馈上看,大多第二课堂仍存在组织形式单调教学资源匮乏组织随意难成体系等现实问题。为增强实用效果,深层次挖掘教学潜能激发创新意识拓宽培养渠道,该研究以2018届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8个自然班为研究对象,搭建基于网络平台的生理学第二课堂教学平台,同步推动教学实践和效果评估,为建设网络平台下第二课堂体系化教学提供思路和探索,报道如下。

1第二课堂应用的网络载体及组织架构

课题研究遴选该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自主创新网络课程,蓝墨云班课微信互动讨论群等手机APP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等网络共享资源平台[1],进行第二课堂辅助教学。以自然学期为研究周期,通过调查问卷和定期考核对比,聚焦8个班级研究对象的课上课下表现,分析第二课堂应用参数和实践效果。同步运用综合评价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研究,反馈校准各网络载体的应用属性和参与形式,得出基于网络共享平台第二课堂视域下生理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和体系化融入模式,分析评估应用成效,完善组织运行架构。

2基于网络平台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及内控机制

网络资源共享与精品课程平台相结合,强化知识理解深度。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引导学生共享网络资源名师讲堂,拓宽生理学知识含量和专业储备,促进课上知识的认知和消化理解。组织课题组成员及生理学教研室教研团队结合大纲和课堂教学情况集中备课,采取教师团队专业讲授和专业制作公司录制编辑的方式,梳理汇总重要知识模块和理论单元56个,以制作和精短网络教学视频的方式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和知识点深化,提高知识掌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于线上教学互动与线下讨论交流相结合,激发课程学习动力。依托蓝墨云班课[2]等手机APP,建立线上教学互动平台,组织开展线上趣味知识答题竞赛和学习达人争优评比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网络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将活动表现情况纳入学生平时成绩和年终学业档案统一管理,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资奖励,激发大家比学赶帮超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微信互动群和蓝墨云班课等网络载体,提供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线下无障碍交流互动平台,随时探讨知识点和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见图1。,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见图1。盂建立运行机制与反馈阶段情况相结合,优化完善内控机制。通过蓝墨云班课微信交流群等手机APP建立并落实网络教学新型管理模式[3],任课教师从软件客户端在线直观了解掌握学生第一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状况。通过网络平台软件系统的功能模块建立常规的签到点名机制问题互动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提高辅助第一课堂的效率和准确性,压减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基于网络平台的知识测试和知识点解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软件生成的数据,自动分析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第二课堂网络平台功能发挥情况[5],并通过效果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载体,达到预期目的。

3基于网络平台第二课堂教学情况应用分析评估

查看全文

线上教学实施逻辑及内涵分析

摘要:线上教学作为应急状态下解决课堂教学难题、实现“停课不停学”的有效方式,在疫情突发情况下被全面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学中。比对传统“面对面”班级教学与线上教学差异,分析线上教学三种主流的开展方式,梳理线上教学运行逻辑,认为其在教师角色与课程定位、学习时空、学龄差异、教学负荷、互动协作等五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内涵特质。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线上教学优势教育功能,制定在线课堂统一实施标准,为线上教学可持续融入常规教学过程打下基础。

关键词:线上教学;互联网教学平台;现代教育技术

线上教学是课堂教学运行载体,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与传统“面对面”班级教学一并承担知识传输的使命。2020年初,突发的肺炎疫情为接下来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设置了难题。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停课不停学”相关工作提出明确意见:“停课不停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网上上课,也不只是学校课程的学习,而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可以的”[1]。在此情景下,理清课程学习、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学习模式是贯彻落实《通知》要求的切实举措。线上教学实则是应急远程教学[2],作为应对教学突发情况下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达成课程学习任务的关键手段。构建完整线上教学设计方案,使其短时期内担负起开展课堂教学的重任的同时,长远谋划双线教学[3](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发展思路是延续当下教育态势的明智之举。

1线上教学特征及实施逻辑

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构建起完整的教学体系,首先需要认清其基本的教学特征。从属性划分,线上教学是开放性教育资源的一种,一直以来被学者关注的点集中于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被认为是辅助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手段。作为开放性的教学形式,互联网技术为线上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1.1线上教学基本特征

查看全文

CDIO工程教育理念翻转课堂研究

摘要: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按CDIO理念组织教学过程,按翻转课堂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将符合CDIO理念的学习资源和符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性融合,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进行的改革。通过对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研究,旨在解决学历教育与首次任职岗位融合培养模式下存在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间的问题,突出学员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增强学员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首次任职能力。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MIT等世界名校倡导和推广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将理论、实践和创新融为一体,解决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为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吸引了国内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和教员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试点翻转课堂改革。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以学员为中心的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时间的调整,区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两种状态,在主动学习理念的驱动下,课堂外学员借助互联网络在教员的指引下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教员组织学员进行交流互动,解决学员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教员的角色由内容的传授者变为学员学习活动的策划者,使得教员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学员交流互动,解答学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对每一名学员个性化指导和因材施教。

一、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我校的现状分析

在全军第十六次院校改革中,我校新增了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为了高起点、高水平地办学育人,在课程教学之初就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开展通信专业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从变化的形式中捕捉和把握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机遇,逐步完善并形成了具有军兵种专业特色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专业功底扎实、个人技能过硬、具有较强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通信工程人才,在部队的反响较好。但随着新一轮军队院校改革,实行学历教育与首次任职培训融合培养,强调学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首次任职的能力。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任职培训类课程比重,加大了课程实践学时,更加突出首次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与提升,课堂教学是育人主阵地,培养模式与目标的变化,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员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员授课满堂灌,学员自主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2)学员个体之间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员存在思维惰性,对于课程学习要求不高,仅满足于教员的讲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3)学员被动式接受知识,练习式完成实践,缺少探索和钻研精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改革与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突破口。然而,高校在翻转课堂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合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如何充分理解和有效实现翻转课堂与工程教育模式的融合,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保障系统研究

摘要:俱乐部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新教学式,与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该种教育模式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实现高效体育课堂。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教学模式的效用发挥。对此,针对教学问题,本文提出了几条措施,并制定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行保障系统,以期全面发挥俱乐部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问题;措施;保障系统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中,为全面发挥俱乐部教学的效果,在保障系统构建中,应重视选课系统、制度系统、教学系统等的构建,因为,选择系统是俱乐部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制度系统与教学系统则是俱乐部教学有效运行的主要组成[1]。对此,根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保障系统,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简单探讨与作用

俱乐部是社会组织、公共娱乐场所等的总称,起源于欧美,在20世纪末逐渐进入我国,并成为一种新型体育教育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俱乐部组织形式组织的体育教学,即体育教师在全面掌握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情况下,在体育课堂上,开设多样化体育教学俱乐部,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同时,不受班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影响,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教学目的[2]。俱乐部教学,重视的是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能力的提升,有效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说,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理想教学方式,其的可靠运行成为重点。新课改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兴趣,为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目标奠定了基础。而俱乐部教学通过与社会相关体育团队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训锻炼基地,教学的社会化与多元化,学生可定期参与社会体育运动,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课堂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对基本体育技能的掌握与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方式,增强学生自主锻炼意识,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同一年级、同一班级学生能够依照自身喜好选择所学内容,比如:学生喜欢足球,可参加足球俱乐部;学生喜爱篮球,可参与篮球俱乐部;喜欢舞蹈,可参加舞蹈俱乐部等。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学生的爱好得到尊重,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发挥地,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身体素质显著提升,同时,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意志得到锻炼,为学生的成长、学习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第二课堂校企一体化模式分析

一、研究意义

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国内外差异明显。国外更多注重实践,理论知识教学更贴近专业行业需求,其教学环境以及教育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融合,学生在各种企业团体中活动,实现了与专业、与社会的接轨。前几年有学者发现了这一重点,并着手开始研究,但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历史观念使得国内的第二课堂教育还停留在初期阶段。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学者都把第二课堂教育定位在课余思政教育和宏观的素质能力提高方面。对于理论结合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重点没有把控到,使得第二课堂教育没有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只是游走在边缘: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第一课堂教育注重教授理论知识,第二课堂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文体活动,虽然也有一部分如职业素质、生涯规划等类型的活动,但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教育上,放到实践中显得不系统、不专业,各方面不够完善,最终没能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注入实践元素,没有发挥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新时期,我国已把人才强国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各界的支持下,学界开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探讨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就业竞争力的影响。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很多学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单从学校角度出发。虽然第二课堂教育的提供主体为学校,理论教学很重要,但是学校环境中,不管是从工作环境还是工作设施上,都与社会实际工作相差很多,所以需要借助校外企业共同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工作模式结合学校理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实践角度出发,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依托第二课堂开展校企合作是基于国内创新型人才紧缺的现状,通过构建新型能力培养模式,将企业的常态化经营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方法。开展以“校企一体化”模式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育,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思路

“校企一体化”模式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在高校推行校企合作,要在将人才向社会、向企业推荐的同时,将企业的运作过程植入学校教育,融入校园活动当中,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大学生将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运作细节、运作流程,为大学生毕业后的技术创新、实际创业奠定重要基础。

(一)明确研究内容

开展该问题研究,要重点探讨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现状和方式,并对第二课堂大学生养成教育体系的完善提出可行化建议,既要重视理论研究,也要客观分析现状及问题,更要提出科学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施路径。1.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发生机理、运行机制及实验途径,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实证研究对第二课堂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搜集大量数据,运用描述分析法从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态度和兴趣、创新创业活动及比赛数量、作品成果等方面分析第二课堂建设现状。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生群体实行“校企一体化”(即结合学生专业将创新企业运作实操设定为学生在校第二课堂养成教育常规化活动项目)模式融入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整体设计,运用展示法展示项目成果并对其进行深层次分析。4.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论文和调研报告,并指出“校企一体化”模式不足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查看全文

混合式教学在泵与泵站的应用

摘要: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本科教学,文章采用“线上SPOC学习+线下合作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教学流程为学生在线上课堂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并完成线上测试,线下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学习和项目研讨,课后线上观看重难点讲解视频和测验进行了巩固,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知识获得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SPOC;合作学习;项目研讨;以学生为中心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正式提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即“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日渐增多[1-3],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普及,各种教学平台也相继出现,但每所学校的学情不同、定位不同、课程目标不同导致实施效果差异较大,所以探索适合本校学情、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根据一流本科课程分类建设的基本原则,教师要依据本校办学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课程目标要有助于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笔者考虑到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课程建设目标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泵与泵站”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是:能够自主分析并合理选择水泵机组,了解水泵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了解泵房的组成和结构。本文将围绕“SPOC+合作学习+项目研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设计思路和在“泵与泵站”课程中的课堂实施,探索在信息化教学手段下如何应用混合式这一主流教学模式开展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以供其他理工科课程参考。

一、“SPOC+合作学习+项目研讨”混合式教学提出背景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指的是小范围、私有性在线课程,一般指的是应用于本校或本专业学生教学的线上课程,因此,其特点是更具有针对性。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在线教学资源(如慕课视频、自制讲解视频、微课或互动课件等)提前发布给学生,并制作测试题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即完成SPOC线上教学;当学生回到线下课堂时,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从而了解哪些知识还没有被吸收,教师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完成作业或其他任务。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共同完成一项较难的任务,有明确分工地进行互助性学习。由于合作学习更符合实际工作场景,在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4-5],因此,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灵活采用此形式。项目研讨是为了增强本科课程学习的高阶性,鼓励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分小组进行研讨。合作学习和项目研讨有时可同时进行。SPOC、合作学习和项目研讨三者有机结合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SPOC课程学习一般由学生在线上单独完成,这时候的学习和理解是存在差异的;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基于共同目标进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任务。教师通过提问可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从而提出重点和难点;项目研讨是为了解决一些复杂问题,通过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教师可让组间互相学习,各组也可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三者配合使用最终可获得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能获得提升。

二、“SPOC+合作学习+项目研讨”混合式教学设计思路

查看全文

商科专业课堂教学思考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方法与形式固化呆板,教学过程中信息单向传递,内容设计教师中心倾向,教学结果服务社会意识缺乏等问题,共同构成了传统课堂教学系统失衡现象。建构良性的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商科课堂教学生态体系,需从课堂内部与课堂外部两个层面进行完善,实现课堂内外部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能量互换的生态系统,完成课堂教学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之任务与目标。

[关键词]商科教学;课堂教学;课堂生态系统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了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各种类型的传统业态形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与挑战。教育产业作为传统的业态形式,在互联网浪潮席卷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转变契机。课堂教学作为教育产业生产过程的基础单元,其生态环境体系的重建与再造,是每个教育部门的一线工作者所不可回避的现实命题。

一、研究的理论范畴

运用生态学(Ecology)的思想与方法,来分析客观事物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使得西方的学术性研究暂时摆脱了片面的、孤立的研究客观对象与现象的研究分析范式,将研究对象内置于它生成的场景中,较好地揭示了客观事物与其环境生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演绎发展成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研究分析方法。根据西方学者G.Tansley、Lindman、Whittaker等学者对生态系统的经典性诠释:一个能被称之为良性的生态体系,将包含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特定的营养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这样一个功能单位就被称为生态系统。[1]可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体系的构成是由组成该系统的主体与客体,以及系统集成所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评价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理状态之好坏,学术界有不同的认知与标准。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的生态经济研究中心的柯斯坦扎与梅格(1999),在俩人合作的题名为《何为健康生态系统》的作品中指出:“健康生态系统是一个可持续的、完整的、在外界胁迫情况下完全具有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2]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大要素的评价上。基于上述三者间的关系,柯斯坦扎、诺顿、海斯克(1992)三人联合提出了健康生态指数(Healthindex,HI)公式:HI=V(vigor活力)×O(organization组织)×R(re-silience恢复力)[3]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获得本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一)一个良性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标准有二个:一是,为了确保系统运行的健康、活力和自我恢复力,一定要建立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的稳定机制。二是,良性系统的社会评价标准将在于考查系统运转的结果,是否有利于构成系统的生物体的自我健康发展,以及在形成生物体可持续性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建造上的辅助能力。(二)将生态系统的建构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分析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良性的课堂教学生态体系的框架结构。该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课堂教学主体(老师)、教学客体(学生)、教学内外部环境三方面。而良性的生态课堂环境体系中,应该建立在教学主体、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和互动上,以及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目标的建立上,同时还应当与社会需要和外部环境之间保持完美的契合与良性的互动关系。以生态系统论的观点来探索课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机制,寻找课堂教学运行规律,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生态失衡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翻转课堂是具有新时代信息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方式来体现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重塑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文章通过育人理念、开放性教学形态,能力培养与过程评价等要素,探析翻转课教学模式较于传统方式的主要优势,阐明了地方高校实施翻转课教学模式的必然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对构建翻转课教学模式的实施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的首要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1]。2017年10月8日,在给中国人民大学80周年的贺信中提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5]。总书记给我们所有高等学校敲响了警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操等不可忽视;同时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单单是由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要着眼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现如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1],这就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时代的变革,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模式等也在发生变革。传统教育模式比较适合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如果想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必须变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时代的产物,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是它是“舶来品”,在中国从2011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究,但是至今还没全面推广开来。下面将从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比较角度来讨论一下翻转课堂的必然性,以及全面推行翻转课堂的艰巨性。

一、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古以来,中国的老师一直扮演的是“传道、授业”的角色,教师尽可能的遵从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等,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在课后通过做作业完成知识的内化。在传统课堂上一直履行的是“教师本位”的做法,而学生只能单向性的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学全程师生互动活动较少,大多是实现知识的目标。传统课堂上学生之表现:地方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偏低,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低下,自主性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弱,离开高中教师、家长管押式监督后,到了大学突然放松了,对自己要求也越来越低了,只要及格就行。因此在地方高校中的传统课堂上,常常看到,教师在上面呕心沥血、肝长气短的传授知识,有少数学生能跟着老师思维去理解新的知识点,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木木的记忆着教师所传授知识,剩下的大约半数同学偷偷玩手机、打瞌睡、神游四方。课后时间大部分花在看视频、打游戏、微信等。只有部分同学认真写作业,教师批作业时就那两三个版本。(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在课前,课前学生根据老师下的任务单和微课资源,以及在线课程等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而课上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探究、实践活动[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五个阶段,一个是课前预习阶段,这个阶段是翻转课堂的基础,也是翻转课堂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阶段必须要有任务书,学生围绕任务书进行学习和搜索、整理资料;第二阶段至第五阶段都是在课上进行的,第二阶段是教师答疑和论述阶段,教师首先解答学生课前学习中遇到的疑问,然后学生论述任务书上的部分任务;第三阶段是课堂讨论阶段,在教师引导下确定探究、实践活动步骤;第四阶段是学生探究、实践过程,教师巡回指导;第五阶段是探究、实践成果分享展示,并分析图1翻转课堂模式探究、实践成败原因。

二、翻转课堂全面实施的必然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