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0 08:01: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堂德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堂德育

课堂德育研究论文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趋势[1]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改的热点,已引起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与智育、体育等各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中小学的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形式,因而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加强和改进整个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理论界已有许多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德育的主体问题上,“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说”已被许多学者所认同。本文提出课堂德育的三主体结构说,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实践结构作出新的描述,对集体在课堂德育中的主体作用作出新的价值定位,并对课堂德育的运作过程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模式。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双主体的线型结构,而是一个三主体的立体结构,是教师、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这3个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协同运作。在最高层面上,教师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基础层面上,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动作用;在中间层面上,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

课堂教学的三主体结构规定并规范着课堂德育的结构和运作模式。

班级集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产物。集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走进课堂,开拓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生动的社会心理环境之中,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与个别化教学相比,3个主体在人际关系、心理和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教师方面

查看全文

课堂德育分析论文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双主体的线型结构,而是一个三主体的立体结构,是教师、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这3个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协同运作。在最高层面上,教师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基础层面上,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动作用;在中间层面上,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

课堂教学的三主体结构规定并规范着课堂德育的结构和运作模式。

班级集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产物。集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走进课堂,开拓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生动的社会心理环境之中,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与个别化教学相比,3个主体在人际关系、心理和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教师方面

1.人际关系。教师教学和交往的对象不只是个别学生,主要是班级集体,师生之间的那种单一的线型关系已退居次要地位。

查看全文

课堂德育初中政治论文

一、德高为范,树立教师道德标杆

首先,作为一名初中政治老师,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吸烟、不酗酒、不赌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其次,政治老师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集体……做一个合格公民;最后,政治老师要关爱学生,以生为本,给学生以子女般的关爱和呵护,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深入挖掘教材,渗透道德教育

初中政治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其教育目标就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并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子,不失时机地促成德育熏陶,将德育渗透于无形之中。如在教学“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这一部分的内容时,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与拓展,从政治上分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和谐民主,从经济上分析了国家的富饶和强大,从文化上分析了祖国的悠久与灿烂……在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通过前后对比的方法,用历史和现实的事例让学生明白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我们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教育学生永远将祖国的利益摆在首位。于是学生便在这样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点及相关的资料,锻炼了思考判断能力,同时对祖国的感情也得到了确认和升华。教材是基本的教育资源,政治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初中政治教材中那些具有较强道德教育的素材和例子,为初中德育扩充有效资源。

三、拓展第二课堂,注重德育实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45分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要充分利用其课外时间,充分鼓励学生开展德育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得到道德的体验和内化。因而,笔者认为可以大力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接受教育、熏陶情感、内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初中政治教师可以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探究实践活动,这种德育实践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的感触更加深刻,知识的内化和形成也更加直接,德育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道德教育要更加有效。同时,在合作探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彼此合作、一起分享、相互学习,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也得到了强化,有利于德育的有效进行。

查看全文

课堂教学德育功效探究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活动可以使主客体发生联系。在学校,活动是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过程。可以说,教学活动是德育的生命。

我们过去对于校园中德育活动范畴的认识常常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它仅指那些课堂教学以外的专门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比如升国旗、听报告、学雷锋做好事等等。这些确实是必要的德育活动,但如果仅限于此,那我们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德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学校中师生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就是课堂教学,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德育活动不和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相结合,就难以实实在在地按教育者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恐怕也是我们过去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症结之一。

一、课堂教学中蕴含德育

1.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课堂教学是神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它是一个整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严谨性,学习的氛围,都是隐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查看全文

企业文化德育课堂研究

摘要:通过让企业文化走进德育教学的课堂,从而可以丰富与创新德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企业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文章论述了企业文化通过走进德育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行业企业以及考评方式的四个途径走进德育课堂。

关键词:企业文化;德育课堂;教学实践

1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1.1创新学校的德育课程。当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后,德育课程的教学宗旨及理念应该转向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未来就业。通过展示学生们感兴趣的企业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在认识、学习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企业严谨的规章制度、创新求实的精神、先进科学的文化理念来启发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未来踏入社会、开始工作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改变传统枯燥的德育课堂,让德育课程的理论紧紧与企业岗位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1.2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其对员工要求逐渐提高,一方面需要员工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应对工作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员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只有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员工才能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因此让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让生动鲜活的企业文化从认知上使学生感知,从行动上使学生落实,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规范自身行为,以适应企业更高的要求,也推动学生可以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稳步前行。1.3拉近学生与就业的距离。当前,很多学生在上课学习期间缺乏社会实践,因而,在初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很难适应企业的各项行为准则、制度规章等,需要消耗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等来磨合自己与岗位间的适应力,这些因素使得学生很难将自己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发挥出来,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因而学校在德育课堂上引入企业文化,提早让学生接触、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文化,拉近学生与就业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可以如鱼得水般将自身的能力及优势发挥到极致。1.4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进行培训,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企业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提早了解、学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文化的先进思想与工作理念,形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用人要求方面与企业保持一致性,有助于学校为企业提供高品质、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2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途径

2.1走进德育课程设计。对传统的德育课程进行改革,让企业优秀文化走进德育教育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重新对教学及考核进行整合与规划。第一,将对学生讲授的德育理论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相结合。在了解并掌握企业对员工关于专业技术、职业道德、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德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中要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前提、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根基、将实践技能的提升作为关键,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优良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改革的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得以全面发展。第二,将对学生讲授的德育理论与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相结合。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加入企业发展对用人的专业要求与素质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对德育课程内容的整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为学生指导与未来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理想信念等方面相关的问题,增强学生对职业、就业的适应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且成功地就业,并且可以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更快地发展。第三,将对学生讲授的德育理论与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相结合。在德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中,还要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安排进教学的环节中,只有使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性、理性地对待并处理发生的问题,当然,教师在促进教学效果更加感性化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走入社会、走向企业时,能够以更高的职业素养与思想素质迎接工作中的考验。2.2走进德育教学过程。建立在企业文化走进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也在教学课程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真正地实现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第一,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后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根据企业岗位的工作需求,切合实际地将国家统一的德育教材内容进行分块教学,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进程可分为启发引导教学、理想信念教学、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情操教育、法制法规教育等几个板块,有目标的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更好的教育学生,将知识传授与育人高度结合,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提升了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通过企业走进德育课堂的教学过程,针对性地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上成为好学生、在社会上对企业来说成为好员工、对国家来说成为好公民。第二,教学过程中,从德育教育与企业发展二者之间寻找切入点,将企业发展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了解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亲身体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感受企业优秀文化的熏陶,在企业中时的实践收获与感知体验将会给学生提供成长的方向,成为学生取得进步的动力,成功实现企业文化走进课堂的教学实践。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变革教学形式,以某一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企业文化作为讨论话题,课前让学生对此搜集、整理资料,阅读教材等,课堂上可以通过分组进行讨论,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时间,这样的教学过程赋予了课堂朝气与活力,学生们会更加主动积极地了解学习、走进企业文化。另外,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扮演企业各个岗位的员工,真切地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2.3走进德育实践活动。第一,学校可以组织与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学实践活动,使得企业的优秀文化走进学校校园、走进德育课堂,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优秀人士或专家来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了解企业行业领域的发展之路、倾听企业人士职业之路上的艰辛、了解优秀人士的理想与信念;另一方面学校内部也可以开展与企业文化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演讲比赛,讲出同学们心中对企业的发展、对未来工作的想法、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等;校园杂志社举办征文比赛,让同学们写出自己心中的职场榜样、所喜爱的企业文化等等;通过这样的“听、说、写”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形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在实际行动中“做”到实处。除此之外,在德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开放的精神、团结协作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等等。第二,将企业文化、职业目标、人生理想等于校园文化相融合,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密切结合,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碰撞,二者在双重结合下感染学生,以文化的力量熏陶学生,使他们得以适应并认可企业文化,形成更高的职业素质、培养更加自觉的企业意识走向今后的工作岗位。2.4走进德育课程考评阶段。随着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变革,德育课程的考评方式也应随之而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单调评价方式转变为灵活的考评方式,因而,德育课程的考试过程中不仅要涉及对理论知识内容的考察,而且也要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创新发展意识等的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估,由此,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关注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进学生自觉形成较高的职业意识,以更好地适应企业文化。2.5走进行业企业第一,丰富德育教学课堂的内容。优秀的企业其本身就是学生进行德育学习的良好基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给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对学生人生发展与职业素养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优秀企业的文化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各方各面,从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责任与使命的担当到职业创新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等,企业文化教育的力量在优秀企业文化中都得以体现,这些珍贵的德育资源在德育教学课堂上也极富有感染力。第二,走进行业企业,加强学校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密切关注并了解企业的文化建设,搜集学生未来走进企业所需形成的职业素质,把握企业对所用员工的要求,有助于学校及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完美对接,切实将德育的教学内容落实到课堂中。

查看全文

物理课堂德育论文

1转换学科地位理念,打破学科界限

要注重在本学科中贯彻德育教育,不可认为本学科是自然学科,无法实行所谓的德育教育,其实这种思维是非常狭隘的思维,所有学科的存在于发展都是基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所有学科的学习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德育教育。再次,要试着去探索在自然学科中融进或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对教材的开发与德育教育的研究,找到与自然科学最接近或是适合做德育教育的部分与领域,适时的探索与开创适当的教学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初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探索与措施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也作为人类发展中最重要的自然科学之一,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则更显的重要,下面笔者就在转换学科地位理念,破除学科界限的基础上略谈自己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点体会与做法。首先,关注教材,适时渗透。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安排具有德育教育的可能性,这些地方不是给学生给以方法论指导,就是给以世界观的有意引导,或者给学生一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只要我们稍加留心与注意,我们就可以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三观引导与教育等德育教育是非常容易做到的,重要的就是看你愿意不愿意了。如:我们在讲到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时,我们可以多开拓些爱因斯坦的个人背景,如其在哲学上的成就等,而我们的老师一般由于自己对爱因斯坦的个人了解很少,或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会或不愿去开拓那些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资料与知识,往往就是就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成就谈物理成就,就知识讲解知识,所以德育很离你越来越远,你的物理课堂也就缺乏了德育教育的色彩。又如:诺贝尔发明炸药(不是火药)我们完全可以就其发明过程用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可以实现对学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塑造与引导,实现对物理课堂的德育色彩渗透。其次,探索教学方法,提高物理课堂的艺术性。对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获得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为此要想在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让初中物理课堂具有德育色彩,我们就必须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与思考。我们的教材中对一颗大树周围的度量,这就是个很好的例证,我们有时从正面不好进行的教学,可以从逆向思维中去寻求教学方法,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电学的左右手定则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左右手,与电流的方向,采用大家都熟知的行为习惯,右手定则用于发电的过程,左手定则用于存在的电流的运动方向,而我们习惯中用右手去做事情,就是产生的过程,也许会有人说,左撇子呢?如果这样的话,就更容易让学生记住了。这就是,转换一下教学方法,不仅仅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体现教师思维的开阔性。

3结语

最后,做物理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实验就是学生亲自实践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能否运用知识的综合素质体现,往往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很难。正所谓“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教师要善于在实验中引导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恰当发挥。如:在杠杆平衡原理的实验时,在开始让杠杆平衡时,有个心急的学生一连几次都失败时,开始出现情绪波动,当我走到他的面前时,由于各种隐私的影响,火更大了,不愿意做实验了,大家知道这完全是心态的问题,如果这时老师批评的话,可能这个学生以后对实验都不会有更多的耐心了。笔者继续鼓励他,帮助他,最后成功了。这种处理方式就存在着德育教育的色彩,是对其心性的锻炼与引导。

查看全文

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一、辩证思想

即从相似中找差别,从差别中找规律的思想。例如:在教学“影响溶液导电能力因素”时,教师应从金属导电出发,创设情景并设置疑问:冰醋酸能不能导电?向其中加水后能不能导电?最终会怎样?然后指导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然而然会明白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其浓度的大小对导电性的强弱起着影响作用。化学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树立辩证思想,学会一分为二看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辩证思想蕴藏于其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对立统一思想

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想。例如:在“乙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乙烯分子的结构出发,通过与烷烃分子价键结构的比较,键能大小的比较,得出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性质比烷烃分子中的碳碳单键活泼的结论,进而学习乙烯性质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了。又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电子虽然发生了得失或偏移,但转移的电子总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守恒,通过这一思想的影响,对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立统一思想是化学学科思想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对立统一思想的挖掘,就会使学生只看结果,忽略化学变化的本质过程,违背化学学科的认知规律。

三、系统化思想

即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规律推现象的思想。例如:在各类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时,教师通过卤族元素的教学,引导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通过常见第三周期元素的教学,引导出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在接受了系统化思想培养之后,当遇到一些未知元素及化合物时,学生就可以大胆推理,悉心求证,确定它们的性质及用途。系统化思想对化学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课堂教学中系统化思想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拓宽,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这一基本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查看全文

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精心准备课堂内容,选择合适素材用于教学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书也是这样,往往一堂课的内容老师要花一天的时间来准备,备课充分了,课堂上才有内容可讲,才有针对性。我在教计算机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课时,每次课前除了准备教材需要的素材外,我还准备一些配色精美、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在教《动画制作》课时,选择一些环境保护、尊老爱幼、公益广告等动画片作为练习素材,让学生在做练习时也能接触这些“正能量”的东西,潜移默化地把“正能量”思想渗透到教学中。

二、教学时以身立教,做言传身教的师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我国传统的教师职业精神,为人师表,以德为首,要想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之人,自己也必须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人的自身为根本,通过尊重人、理解人进而教育人、塑造人,做言传身教的师表。笔者认为“言传”就是要“善言”,即讲求“传”的方式方法,讲求说话的方式,不要以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说教,而是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身教”就是做到言行一致、品行如一、身言合一,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比如,课堂上有位同学打断了老师讲课,为了弄清问题所在,老师可以问学生这些问题“:为什么会打断老师上课?”“什么情况下打断老师上课是对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对的?”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和尊重。一次上课时,我把手机带到课堂上,因有些事情没有处理完,利用课堂间隙刚拿手机出来看,被路过的学生看到了,在外面叫了一声“老师上课也玩手机”,这句话给我当头一棒,让我意识到老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镜子,如果老师上课使用手机,以后还怎么管理学生,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再不携带手机上课,在课堂上也要求学生不能玩手机,有的学生管不住自己,我就要求学生关机并把手机放在讲台上,控制上课时不使用手机。课上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学校网站建设项目和制作宣传栏项目,让他们在掌握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又学会了与人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合作精神。上完上机课后与学生一起做清洁保养机器,让学生形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管理规定的良好习惯。

三、施教过程关注具体情境,正确解决各种突发的教育

教学事件,树立“正能量”职业学校很多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差,甚至于厌学,于是在课堂上说话、吵闹、玩手机等等,如果老师这个时候光对学生进行说教、批评,可能会让学生暂时收敛一点,但过不了几分钟就又依然如故,效果不好,但如果放任不管,学生以后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吵闹,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所以当发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对影响上课的同学说“NO”,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批判,如问:“你的行为符合课堂规范吗?“”这么做对别人有影响吗?”,在学生回答出合理的做法后可以说“老师相信你能说到做到。”有时候我会创设一个场景,或布置一个项目让这些调皮的学生来讨论、分析、实践,让他们参与其中,使他们感受到做这个其实一点也不难而且还很有意思,完成任务后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参与评价。课后再单独找他们交流思想,他们通常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上课表现有进步时我会及时提出表扬。有的学生上课时把键盘敲得震山响,把鼠标在桌面上使劲敲,这时一定要及时制止,适时告诫,对这种损坏行为不要姑息迁就,该批评的要批评,要让他们把公物视为自己的东西一样去爱护。

查看全文

小学武术课堂德育渗透分析

【摘要】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需要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能传授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做好育人工作。教师在组织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充分地挖掘武术课在德育教育上的优势。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武术了解,也让学生体会到练习武术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小学武术;德育教育;教学研究

中华武术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注重内外兼修,是我国具有民族特性的体育项目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增强体能训练,激发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进而让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德育工作与体育教育都是学校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要能够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日常的武术教学活动当中,真正做到“寓德于体”。

一、德育教育渗透到武术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说过“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要注重发扬起文德,更重要的是注重发扬其武德。”由此可见,将德育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武术教育中是具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师有效地组织体育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以及技能的训练,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于对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授,会进行大量的简单的机械性、重复性的体育训练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仅没有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与方法,更没有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能够清楚的意识到,体育的教学并不是进行简单的训练。而是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参与,并且能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其体育道德品质,增强其思想意识。如果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武术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轻视其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具有再高的武术技能与水平,也是失败的。学生要能够感受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竞技精神,有利于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让其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学习武术的人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习得了武术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将传统武术的道德与涵养传承了下来。

二、教师应注重学生武德的培养与提升

查看全文

德育在语文课堂的作用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极具德育因素的人文学科,它不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智育、美育的重任,也同样是实现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入德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陶冶情操、树立理想,使学生拥有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美好的心灵。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主要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渗透与融入德育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及需要,以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更好的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热情,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借助于想象的翅膀,使得自身的思想情感能与教材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交融与碰撞,以更好的体验与感受文章中的内在情感,体会到文章深刻的教育意义,进而实现学生道德品质与道德意识的提升。例如,在《赵州桥》的教学中,赵州桥作为我国十大著名古桥之一,为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中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卢沟桥、广济桥、五亭桥等其它著名古桥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我国还有哪些知名的古建筑、古遗迹。以此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才能,教导学生珍惜与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2加强朗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渗透与融入德育,教导学生正确朗读、富有情感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散文、小说、诗词等各类形式的课文,都来自于古今中外长期积累下来的优秀名篇作品,其语言往往都极具艺术性与感染力,其内容也通常饱含了道德教育价值与教育意义。通过让学生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读课文,有助于让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中的内在情感和德育价值。在课文朗读时,教师应先进行范读,然后再指导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富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例如,在朗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全篇应用激昂、愤慨的语调朗读,学生在反复朗读时,应着重理解少年伟大的救国抱负,以及“为中华崛起”这一崇高的学习目的;又例如,在朗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低沉、平稳的语调朗读,在部分重要语句的朗读中,如“顽强地向前爬去”、“为报仇”,还应适当延缓音节,并加重音量与气势,使字音能更震撼人心,更富有感染力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那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奋斗的深刻情感,体会到那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