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0 07:18: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可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楼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体系技术设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系统原理;系统的开发设计规则;后语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设计是工程的成败之本、安防监控中心可及时掌握和控制所管辖区域内的安全状况、住户楼门平时总是处于闭锁状态、本楼内的住户可以用钥匙或密码开门自由出入、应用人体红外检测技术、系统配置夜视功能、低功耗待机功能、双工对讲功能、全面提高了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的技术特性、醒目的全新技术、全方位系统升级扩展功能、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必须具备集中、统一的管理能力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楼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工程设计与安装调试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并且是一个技术复杂、规模庞大的系统,它是工程理论与工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楼宇可视与非可视对讲系统等方面的诸多课题。

设计是工程的成败之本,是一项十分重要并充满挑战性能的工作,随着全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社会的进步在进入光彩夺目的二十一世纪以来,导致具有楼宇管理自动化——BuildAutomation、通信自动化——CommunicationAutomation、办公室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等诸多功能的智能建筑在全球范围内蓬勃掀起。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化,都市中的住宅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地耸立起来。为确保住宅和大楼内生活、工作的舒适、安全和楼内外的信息处理,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因此而诞生了……

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主要应用于楼宇内住户与外来访客之间提供双向通话,同时通过门口安装的摄像机为住户显示外来访客的图像,为住户是否让来访客人进入做出判断。由于住户遥控防盗门的开关及向保安管理中心进行紧急报警是一种安全防范系统,能阻止不法分子非法进入,达到防盗的目的。因为这种系统采用的是密码开锁或刷卡锁,使住户能方便地利用自己家的密码或卡片开锁,保证了密码开锁或刷卡锁的保密性能与唯一性(密码能按住户的要求随时改变——从而保证了密码不被他人发现)。

这种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还集成了家庭安全防范系统,当有一个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时,它通过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传输线路传递到管理中心,同时发出报警信号——声光信号,并在管理中心的主机上显示几号楼、几号单元、几号住户出现安全事故。因管理中心的主机与电脑联网,所以实现了与安防中心联网的功能。由此,安防监控中心可及时掌握和控制所管辖区域内的安全状况。

查看全文

可视远程会商系统探索论文

摘要:应用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大大增加了参会人员数量,所覆盖范围遍及华夏大地。该系统使用6Mbps和2Mbps的SDH数字专网或卫星通讯网进行音频、视频、数据、图像、文件的传输。由主会场决定发言对象,任何1个分会场都可以发言,并发送相关的数据、图像、文件等,进行天气会商,提高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使用过程中出现画面马赛克现象、声音卡可、回音大、啸叫等现象,给出处理方法,使系统应用更加完美。

关键词:可视化;远程;视频会议;天气会商

引言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语音、视频、数据融为1体,这项技术在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气象部门将这种技术加以改进,推广至全国各个气象部门,中国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省、市、县气象局既可通过PCVSAT卫星多媒体广播系统接收语音和视频,也可以通过建立在宽带网基础上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接收;省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市、县气象局通过建立在2Mbps的SDH数字专网上的万事通视频会议系统接收会议;每天省局和市局进行天气会商,参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言,并发送相关天气图供参会人员参考。

一、系统简介

1.1覆盖范围

查看全文

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研究

1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应用

目前“电子河长”———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已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进行了示范性建设,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1在防洪减灾方面的应用

在大型河堤、水库等地重要位置配置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水位信息,科学分析图像数据,综合评估堤防的安全状态,对于促进被动抗洪向主动防汛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能够动态监视正在发生的灾情、险情,并快速传回数据、图像供决策者进行分析,决策者在充分掌握现场实时情况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补救措施及防汛抗洪政策,从而保证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在水文分析方面的应用

水文站是收集水文信息的基础设施,通过水文信息分析,不仅可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开发和管理,还可以合理地规划和设计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传统的目测、手测等水文信息收集方式的主观性比较大,随着观测者经验、方式的不同,测量结果差异较大,对水文测报的数据结果造成直接影响。此外,水文数据量比较庞大,人工统计分析工作量大,成本高。而水利信息可视化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将水利信息监控系统融入到水文站建设中,利用摄像头采集图像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图像处理获取所需要的水文信息,不仅提高了水文信息获取的速率与精确度,还可以利用采集到的基础数据建立水文信息大数据库,利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对水文状况进行分析,加快水利管理部门进行水文分析的效率。

查看全文

可视化在临床教学刍议

本文作者:马宇熊源长范晓华孟岩工作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学教研室

结果

自2010年7月以后本教研室开始对20名麻醉专业实习学生进行可视化临床麻醉教学和实习。与以往2009年采用传统方法带教情况相比,可视化技术训练显著缩短了实习生掌握临床麻醉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减少了临床实习操作中的意外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

讨论

麻醉专业的临床操作充满了风险[4]。在目前现实条件下,临床教学目标仍然是希望学生掌握传统的根据体表标志解剖定位的盲探操作。因此,如何保障临床实习中患者的安全,如何提高临床带教成功率和如何在有限的患者资源中提高带教效率都是麻醉专业临床带教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教研室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尝试使用可视化教学。体会可视化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保障了患者的安全麻醉操作很多都是高危险的盲探性操作。操作前每例患者都进行可视化检查,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或可视喉镜检查患者气道有无异常,超声检查患者神经走行和解剖比邻关系有无异常,操作难易程度如何,最后根据学生自身实习水平状况决定是否由学生操作,是完全由学生操作还是部分由学生完成。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通过可视化技术监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穿刺方向错误,保障了接受教学和实习操作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带教成功率由于操作盲探性和患者解剖变异等原因,即使教师操作也不能保证每次成功。以往带教中总有带教失败病例而仅从分析原因不能证实,增加了患者痛苦,浪费了带教时间。而采用可视化技术进行教学可以直接看到操作失败原因。有利于总结和改进,保证了每一次带教的成功。提高了带教效率由于可视化教学技术提高了带教成功率而且使书本上抽象体表解剖定位技术具体可视而且易于理解。明显提高了带教效率,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病源数量和有限的实习时间内更熟练地掌握操作技巧。总之,采用可视化技术进行临床实习教学首先解决了如何既能让实习生进行盲探医疗训练操作同时保障患者安全这一矛盾问题。其次,可视化临床教学技术提高了临床带教的成功率和带教效率,因此预测随着医疗科技发展,可视化临床带教将更加先进和普及。可视化技术不仅提高了医疗技术,还会对临床医学教育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查看全文

信息管理可视化研究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主题词检索的方式确定数据源,分析的数据均来自美国的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出版的WebofScience。每一条数据记录主要包括文献的作者(Authors)、题目(Title)、摘要(Abstract)和文献(DescriptorsandIden-tifiers)的引文。检索方式是在WebofScience的主题词检索栏以“informationmanagement”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跨度所有年份,检索日期为2013年5月5日,共检索到5026篇文献。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DexelU-niversity)陈超美博士等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Ⅱ来研究分析WebofScience收录的以信息管理为主题的文献,同时借助该软件绘制这些文献的关键词的聚类图谱,从而得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可以深入了解信息管理有关问题,采用定量分析的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方法,确定信息管理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

2时间分布分析

查看全文

论文服务CNKI期刊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服务学习在美国开始萌芽。1967年,“服务学习”一词被正式提出,服务学习被定义为“是一种向学生传授公民意识与责任、学术内容、技能和价值观的方法,是从服务活动中体验获得经验教训的过程。”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发展后,成为了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而被世界各国所借鉴。服务学习有147种定义,站在教育学的立场来看,服务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把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特点是以课程为中心,强调互惠与反思并重。我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在台湾和香港等地起步较早,内地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到1999年才开始,上海医科大学申逸彬首先注意到这种教学模式,并对卫生专业教育中开展服务学习进行了思考[1]。服务学习第一次作为关键词出现是在2001年,连进军等人以服务学习为关键词,系统论述服务学习在美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2]。此后,中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大门开启,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服务学习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虽然服务学习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只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服务学习在各个期刊已经有了1000多篇论文。为了对我国服务学习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梳理,归纳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及主题分布,为未来的服务学习研究提供知识支持,采用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科学知识图谱法,绘制出我国服务学习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服务学习”“服务性学习”“服务型学习”“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等为主题词进行期刊论文检索,剔除会议征稿、讲话、体会、硕博士论文,以及把服务与学习分离为两个不同含义词的论文。通过手工检索确认论文主题后,共检索出期刊论文1028篇,时间跨度从1999年至2017年,所有文献导出为可被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识别的Refworks格式,以便后期统计分析。(二)研究工具。CiteSpace是陈超美博士在2004年基于文献分析理论与JAVA语言开发的一个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3]。(三)分析步骤。本文采用可视化的方法来分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其次,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第三,关键词聚类分析;第四,发展趋势分析。赵新亮等人指出“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一种分析方法”[4]。在获取文献并进行转换后,将1028篇期刊论文导入CiteSpaceII软件,时间跨度设置为1999-2017,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1年,阀值为100Topperslice,并进行同义关键词合并。

三、数据结构与分析

(一)服务学习高频关键词排序及分析。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中最能揭示研究主题、反映主题信息特性的词汇或短语,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通过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可以分析某一领域的总体特征、热点与发展趋势。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关键词总数为109个,总频次为1144次。研究选取频次大于6的关键词,共有20个(见表1)。这20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为946次,占总频次的82.69%。除去服务学习外,频次最高的前10位分别是美国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实践教学、大学生、高校、志愿服务、公民教育、高职教育、医学生和启示。这些关键词代表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为进一步探索关键词间的关系,揭示当前服务学习的研究热点,需要对关键词共现聚类与突现主题词形成的图谱进行分析。(二)服务学习文献关键词聚类及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后,得到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图1),图中圆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代表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提取出6个聚类词,分别是教育、高校、社会服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教育改革。这6个聚类词代表了服务学习近20年研究的6个热点领域。#0聚类规模最大,聚类词为教育,该领域为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教育、教学模式、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工作教育等展开研究。服务学习在教育领域被当作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结果发现,在教师教育、社会工作教育方面,服务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李香玲最早关注服务学习作为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她从美国实践中获得经验,探讨服务学习对师范生的作用,以及服务学习在美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对我国服务学习在师范生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5]。后来,骆中慧借鉴了台湾的服务学习经验,开始了服务学习在师范生中的实践探索,她把服务学习与“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相结合,不断对适合中国本土化师范生的服务学习模式进行实践。此外,杨雄珍、马永泉、张丽冰[6]、李正栓[7]等人,也对服务学习在师范生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为解决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跟社会脱节的问题,该领域的研究者引入了服务学习。社会工作理念、理论基础和结果导向与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具有一致性,服务学习的经验能够为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社会工作及教育领域,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服务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课程[8]。在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与社会专业的课程相结合,进行了服务学习的实践,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进行服务学习的注意事项[9]。#1聚类聚类词为高校,主要为公民教育的研究,通过围绕公民教育、青少年、志愿服务、志愿精神、高校、启示等关键词展开研究。服务学习方式成为我国高校培育负责任的公民可选择的方式之一。首先,高校有义务去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因为“负责任的公民是使民主体制运转起来的条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政治生活并维护其价值准则。”[10]研究发现,在美国,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领域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能够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我国高校在运用服务学习去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具有可能性。第二,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的结合是当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方式。我国当前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认知、参与、保障等,服务学习在服务理念、管理过程和制度层面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创新元素[11]。美国高校的志愿服务多是以志愿服务学习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形成了志愿服务学习课程,这也是服务学习的一种形式,同时兼并了志愿服务“服务”与课程的“学习”两个因素。我国南开大学在2009年也开始了这种志愿课程服务学习模式,其他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也开始了志愿服务学习的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志愿服务者。#2聚类聚类词为社区服务,主要把服务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包括学习方法、师生交流、伙伴关系、学习过程、影响因素等关键词。服务学习也可以看作是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其核心是“课程学习”“社区服务”和“反思”。服务学习通过社区服务把学生与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检验课程知识并不断反思,通过服务学习各个环节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为社区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帮助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的发展。在服务学习中,学生与社区相联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能够学会公正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宽容[7]。例如在实践上,何玲等在“儿童权利与保护”课程中进行了服务学习,帮助社区解决关于流动儿童发展问题,为流动儿童提供各种服务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同时为社区流动儿童服务,帮助他们,一起成长[12]。#3聚类聚类词为社会实践,围绕合作教育、经验教育、实践教学等关键词展开。结果发现,服务学习在医学生实践教育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服务学习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培育功能,能够实践培养有医德、认同自己身份的医学生[13][14]。医德教育的服务学习让医学生走进乡村社区,对国情与民情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念[15]。为探索服务学习在医德教育中的效果,梁仟等人对汕头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进行了量化与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参加服务学习活动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比未参加者有较高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且调查对象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与参加次数正相关[16]。上海中医药大学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社区实践课程的服务学习,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临床实践课程非常重要[17]。庄文敏、陈秋燕认为,医学教育的服务学习模式有助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将实践内容和课程理论相结合、将服务和学习相结合,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18]#5聚类聚类词为实践育人,主要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创新、育人模式、素质、工学结合等关键词展开。从图1中可以看到,围绕高职教育、社会工作这两个是热点研究。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一直被学者们研究,特别是在高职教育中,服务学习一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被人们探讨与实践。我国传统课程教学重视理论知识轻实践经验,并且淡化对价值观、道德感、责任心、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学习弥补了我国传统课程的缺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课程知识应用于实践。姚梅林等人通过服务学习实践,证明了服务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9],陈湘红认为“教师结合理论学习内容、进程,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服务活动,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20]。服务学习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育人效果。#6聚类聚类词为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等关键词展开研究。结果发现,服务学习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在课程改革方面,理念上表现为接受多元文化,形式上注重服务学习融入课程。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服务学习中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方式及特征。多元文化服务学习包括:服务学习融入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师教育中多元文化服务学习的特征是: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多元文化服务学习;重视多元文化服务学习中的反思;多元文化服务[21]。服务学习课程改革在英语课程中也被人们关注,服务学习既可以是构建英语新课程体系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实施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途径。在服务学习教学改革的实践上,美国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改革。在国内,许多教师积极开展了服务学习教学改革实践,刘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改革实践[22],李艳华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老年工作”中进行了服务学习课程改革的实践等[23]。(三)服务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分析。对所选文献进行了关键词时间区域图谱(见图2)分析,通过对关键词的时区分布进行深入解析,可以探测某一研究主题在相关领域内受关注的发展和演进趋势。由图2可知,我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早期:主要侧重于服务学习的理论研究,时间大约是1999-2010年。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关注服务学习在美国公民责任培养,及其与社区服务结合的过程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服务学习的早期研究者如单玉、刘宝存,他们关注服务学习的概念介绍、理论基础、实施过程、评价方式、对中国的启示等,并结合具体的服务学习案列,对当前研究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此外,早期的服务学习研究者关注到服务学习在美国公民教育、社区实践以及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并探讨不同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24]。中期:逐渐关注服务学习对人才培养的启示与作用,时间大约是2010-2014年。这个阶段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全新的视角对服务学习进行解读,第二方面是对服务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在服务学习新解读方面,如唐琼一《跨越边界———社会正义取向的美国高校服务学习隐喻》[25],梁启贤《从义务工作到服务学习:对澳门青年工作的反思开始去思考服务学习》等[26],学者们已经开始从社会工作领域、金融教育领域、医学教育等视角上有了新的思考。学者对服务学习的研究视角不局限在高等教育中,开始逐步思考服务学习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27][28],如高校辅导员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服务学习实践的可能[29],大学生带领小学生进行服务学习[30]。其实早在2009年,服务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活动已经兴起。随着对服务学习理解的逐渐深入,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对于服务学习在我国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索,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借用服务学习新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目前我国某些高职院校已经把服务学习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把服务学习纳入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服务学习,让学生所学得以应用,让学生自己学会反思,对活动进行评估,为下一次的服务活动做好更细致的准备工作。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谭力红、郭晓昭“环境质量评价”课程中设计的服务学习的实践教学设计,达到准备—服务—反思—再准备—再服务的一个良性互动[31]。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华南师范大学开展的“学生行政能力工作坊,是对学生行政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的探索[32]。广西师范大学在“社会行政”课程教学中运用服务学习,开展实践活动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培养[33]。2014-2017年的服务学习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当前关于服务学习的研究前沿。虽然当前的研究仍然是以理论探讨为基础,但实践性活动已经逐渐展开。目前我国对于服务学习的前沿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教育、志愿服务两个领域中的反思性与实践性上。从2014年到现在,服务学习更强调反思与实践在具体领域中的作用,研究比较多的是教师教育与志愿服务领域。反思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学者们从国内外服务学习实践模式中受到启发,对我国课程改革实践进行反思;二是教师对服务学习实践中的问题与收获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对服务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在教师教育领域与志愿服务领域的实践已经逐步展开,其他领域如金融、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也开始实践性的探索,不过,实践案例比较少。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分为反思与实践两个部分。反思包括对美国服务学习与经验的探讨以及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意义。美国教师教育形式是多元文化取向的,融入学前教育、中小学教师教育中。教师教育的对象也不限本科层次的职前教师,在研究生层次也有服务学习的培养计划。从实际意义来说,服务学习可以应用于中国教师教育顶岗实习中[34],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教育实践都有借鉴与启示。这些经验的反思为我国服务学习与教师教育的结合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教育的实践展开者主要是骆中慧,从2015年开始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足,为下一次服务学习活动做准备。通过服务学习取得的良好效果去反思服务学习对课程改革的意义[35]。志愿服务是当前我国学者对服务学习主要关注点之一,是对服务学习与公民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反思了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志愿服务新的发展方向,提出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过程相结合,并且积极实践探索。通过对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的反思发现,二者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服务中学习的共同特点,服务学习比志愿服务多了课程整合与反思的过程,这种共性使得二者结合发展有了理论依据。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的整合,强调“以学生为本,以社区为基础,以专业化为目标,以学生自我实现为需要”。当前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结合更加强调专业性,如医学的“血液银行”,社会工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志愿服务学习实践的开展,最早是南开大学的志愿服务课程,这是以课程方式培养志愿者的第一次实践探索。之后的2011年,中山大学在“安全合理用药进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中,融入了服务学习理念,开展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结合的实践探索[36]。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徐雯,引导学生在志愿活动课程中进行了服务学习。这些研究表明,运用服务学习模式设计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促进其积极情感的提升、积极品格的形成、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总的来说,我国18年的服务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领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再到教师教育与志愿服务的反思与实践。当前研究的前沿是服务学习与课程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主要研究的领域是教师教育与志愿服务。

查看全文

初中生数学学习力思维可视化策略

【摘要】数学这一门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无论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会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学好数学知识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初中学习数学时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学习力和思维可视化,然后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最后提出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力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习力;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及学习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很多抽象的概念,并且还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解答各种数学问题[1].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让他们可以更加熟练的运用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可视化”的重视,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学习力与思维可视化分析

1.1学习力分析

针对学习力这个概念,很多数学领域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学习力是学生心智结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体现,但这种看法十分空洞、抽象,不符合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需求,没有针对性,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基于此,中国教育学会在《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总结: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力具体是指实际学习过程中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强调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这种概念就十分简洁和明了,具有较强的实操性,数学教师也能更容易理解.

查看全文

物探生产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

摘要:物探生产数据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传统方式管理,存在上报不及时、数据不一致、整理费时费力、数据安全风险等情况,也不利于统计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开展生产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基于GIS、HTML5和北斗定位导航等技术,研发了生产运行系统,将生产数据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并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多类型统计分析。生产运行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平台和环境,让管理人员直观了解和掌控生产动态,以更加准确、迅速地做出决策,实时指导现场运行。

关键词:生产数据;GIS;可视化;工作量;高效

0引言

传统物探生产数据管理以手工抄送为主,一些报表类数据需要从各家生产单位通过钉钉、邮件、石化通等多种方式收集汇总,存在上报方式不一、数据格式不一、内容不一等多种问题。通过手工录入、传送、汇总数据,通过硬盘、U盘保存数据,传统数据管理方式的弊端已经凸显,数据显示方式不直观、整理汇总费时费力、数据安全不能保证、查询统计分析难度大。通过生产可视化技术研究,形成生产运行系统,将生产数据纳入系统管理,实现集中存储、审批管理、分类共享,达到上报方式和格式统一,责任主体明晰、数据安全准确的目的。研究的多种数据统计分析查询方法,满足不同业务需求,提高数据利用率和效率。研发的移动端,满足基层队的网络条件、野外作业方式的实际特点,使数据管理更加灵活高效。通过系统所有用户在同一数据环境下工作,管理决策人员实时可视化的掌握生产动态,为经营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1功能介绍

1.1物探业务数据二三维GIS可视化展示

查看全文

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论文

摘要:应用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大大增加了参会人员数量,所覆盖范围遍及华夏大地。该系统使用6Mbps和2Mbps的SDH数字专网或卫星通讯网进行音频、视频、数据、图像、文件的传输。由主会场决定发言对象,任何1个分会场都可以发言,并发送相关的数据、图像、文件等,进行天气会商,提高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使用过程中出现画面马赛克现象、声音卡可、回音大、啸叫等现象,给出处理方法,使系统应用更加完美。

关键词:可视化;远程;视频会议;天气会商

0引言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语音、视频、数据融为1体,这项技术在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气象部门将这种技术加以改进,推广至全国各个气象部门,中国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省、市、县气象局既可通过PCVSAT卫星多媒体广播系统接收语音和视频,也可以通过建立在宽带网基础上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接收;省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市、县气象局通过建立在2Mbps的SDH数字专网上的万事通视频会议系统接收会议;每天省局和市局进行天气会商,参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言,并发送相关天气图供参会人员参考。

1系统简介

1。1覆盖范围

查看全文

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利专业化知识急需和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促进教学与实践。以培育创新能力与增强工程实践为导向,建立“应用+前沿”的课程大纲,建设基于仿真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扩充工程案例作为三维的“活教材”激发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严格把握以仿真课程设计为控制目标的考核模式,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基础知识深化与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基于虚拟现实的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将为水利工程教学、人才培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乃至学科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关键词: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水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构建基于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可以创建逼真教学环境,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2]。虚拟仿真教学可以更高效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整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人力资源[3]。越来越多的水利专业化的内容需要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从专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越来越需要提高创新型水利人才与实践型水利工程师的培养深度与效率。

一、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建设背景与意义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迅猛发展,联合多种手段,如三维模型、PPT、音像等,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它的实际应用在理工科的教学中比较广泛。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三维可视化显示市政、能源设备内部构造及工艺流程等,可为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等本科专业提供直观的教学辅助手段[4]。宁波大学和福州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包含工程结构、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等虚拟仿真实验室。河海大学力学与水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了“创新研究型”、“专业实践型”、“基础扩展型”三大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提高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校进行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6]。因此,若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尤其要加紧课程仿真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2.水利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相关新兴的交叉学科,可以很好的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促进水利工程学科的发展,并逐渐起到尖兵作用。3.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是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必修课之一,开展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有利于整个学科教学水平的推进。

二、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建设思路与内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