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0 03:09: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技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探究
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探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概念内涵、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而对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尚浅,只是粗略概括各个主体的大致角色,并没有去深究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动机制,也没有关于各个创新主体联动机制的模型。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各个创新主体的角色分工的重要性,并提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创新主体联动机制模型,以此来说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提出促进创新主体联动机制对策建议。
二、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都已经处在成熟时期,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法律的规范作用以及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成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具备公益性体系市场化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尽管在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数量上以及质量上的飞跃,但是由于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至今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二)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市科技金融指标体系探讨
摘要:本文采用2013—2019年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面板数据,构建科技金融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出11省市科技金融发展分项指数权重和科技金融发展综合指数权重,研究发现:东部11省市财政科技拨款比率在科技金融发展综合指数中所占比重较大,市场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的支持主要是依靠企业R&D经费投入,科技市场合同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在市场科技金融中所占比重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科技金融;指标;权重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科技卡脖子越发受到关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驱动,而科技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源的大力支持,加强科技与金融的合作,不仅能增强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行业新发展。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加强对科技成果的重视,使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优势。因此,研究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科技金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文献从科技金融概念界定、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以及科技金融对经济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由于国外没有科技金融这一词汇,所以对于科技金融的理解大多是从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金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出发。King等(1993)得出金融与科技相结合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Hsu等(2013)通过对32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研究,证明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科技创新。Pradhan等(2016)指出欧元区金融行业的发展导致地区科技创新的增强,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科技金融进行研究:第一,在科技金融概念方面。房汉庭(2010)明确提出,科技金融是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用科技创新去引发一系列的金融创新行为;胡苏迪和蒋伏心(2012)认为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产物,基于政府、企业和科技市场三个角度,总结国内外研究,探究如何构建科技金融发展政策体系。第二,在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芦锋和韩尚容(2015)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分析每个阶段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刘姝璠等(2021)通过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科技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发现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第三,在科技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谷慎和汪淑娟(2018)实证检验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时空异质性;揭红兰(2020)基于“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这一路径对三者之间的传导关系进行梳理和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在东部、西部科技金融发展指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纵观上述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科技金融进行研究,但对于区域科技金融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构建东部11省市科技金融指标体系,测度科技金融综合权重和分项权重,研究各项指标对科技金融的影响,为研究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一、指标体系设计
(一)科技金融指标特点
在构建科技金融指标体系时,选取的指标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点:第一,选取的指标可量化。存在客观的数据,能够避免主观因素对科技金融指标体系构建产生影响,这些数据还应当具有权威性,确保得出结论能够符合实际情况。而对于缺失的数据,宁缺毋滥,避免造成结论的失真。第二,具有可比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等条件发展状况不同,绝对量的数据难以支持不同地区的比较,不利于数据的深入研究,为了确保不同地区可以相互比较,应当选取相对量数据。第三,数据应当多角度。科技金融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影响因素较多,为了最大限度构建科技金融指标体系,使得科技金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应当从多角度去选取参考指标来综合评价科技金融。
体育科技一体化训练体系论文
及体育科研运用多学科综合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同时针对如何在体育科技一体化领域依靠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体育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1所谓体育科学一体化,是指体育科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下述两层涵义。第一,能够从哲学的高度,按系统理论对体育的一般规律进行认识。第二,有若干学科和学科群,能够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对体育现象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这些学科既有各自的研究边界,又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进行共同研究,研究的成果互为补充。
1.1体育科技的一体化发展,根本在于体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体育现象和运动中的人,它们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质。
1.2美国和前苏联在这方面起步较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相继建立了四个体育科研所,除专业研究室外,还建立了跨学科的研究室或课题组。美国也在1954年建立了协调全国体育科研的“美国运动医学会”。然而,真正对体育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协同研究还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莫斯科全苏体育科研所建立的综合试验台,可同时对运动员进行遗传学、教育学、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心理学研究,层次可从分子水平直到整个有机体。美国在蒙特利奥运会以后相继建立了两个奥林匹克训练中心,结合运动训练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如建立在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奥林匹克中心,是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医学科学实验室装备的,这个中心可同时容纳500名运动员进行训练。在准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训练中,第一流的运动员都是依靠现代化的科研方法和科学技术装置来进行一体化运动训练的。如用电刺激发展肌肉力量;用电子计算机来分析运动员的每个技术动作;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有良好的心理条件,他们利用精神监测方法及生物反馈原理来促进比赛……等等,对美国竞技体育的振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此类集中人力物力,结合训练和竞赛进行的一体化综合研究机构,在德国、法国及亚洲的韩国等国家也屡见不鲜。
2这种一体化的训练体系为什么会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呢,通过对前苏联和美国等国的观察、研究就会发现,一个成功的体育科技一体化结构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具有如下特征:
2.1系统特征
金融科技监管难点与智慧监管体系探讨
[摘要]在云计算与区块链等技术赋能下,传统金融监管模式难以为继,创新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建立智慧监管体系势在必行。由此基于协同监管理念提出智慧监管生态体系与微观运作机制,从监管方法、监管制度和监管技术提出解决之策。
[关键词]金融科技;监管科技;智慧监管;金融生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产业融合不断加深,金融科技模式应运而生。在经济新常态及疫情冲击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为金融产业创新和经济的再次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推动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移动化、线上化与智能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许多新的金融业务模式与经营方法。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赋能下,金融科技又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且新型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更大,对金融科技监管提出了更多要求[1]。伴随着金融科技创新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金融产业日益呈现出金融产品交易种类和结构复杂化特征,与之相关的金融监管信息非对称性问题日益凸显[2]。例如,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金融机构在技术创新掩盖下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使得监管机构无法准确掌握金融机构实际经营状况[3]。因此,金融科技产业创新的发展迫切需要监管科技(RegulationTchnoloegy)的发展与支持。
二、我国金融科技监管问题与难点
(一)监管方式与政策法规较为落后缺乏前瞻性,风险管控难度较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途径
摘要:文中指出了中原地区建筑业科技创新现状以及制约因素,阐明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型及主要内容,探讨了构建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体系的基本途径,并给出建立新型人才管理机制、创建科技创新信息系统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激励机制
1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1.1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理论的价值,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研究科技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是提出新观点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统称,包含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站在新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1]。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统一体[2],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挖掘整合不同要素的潜能,使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1.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科技公共服务建设体系研究
[提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科技转化的重要平台。本文在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基础上,对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基本定位,并对现有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类型划分,分析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现状,结合全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先进模式,建立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升级路径,并提出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河南;科技;公共服务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有关科技公共服务的研究体系建设一直以来缺口较大,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效率运行低下。科技共享机制的设立和相关政策的完善、科技共享理念的普及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河南省科技型企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目前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理念落后、布局散乱、规划滞后;投融资体系建设滞后。现有的服务体系存在的许多问题,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影响高科技企业的驱动作用,制约了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因此优化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服务体系势在必行。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省份之一,应该努力抢抓机遇,促进科技服务体系的快速升级,进而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通过科技资源共享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产业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经济新跨越。在当代,综合国力竞争在主要依靠科技实力的竞争,依靠国家科技能力和科技水平的突破和竞争。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如美国政府对国家科学数据实行共享政策,设置专门资金支持数据群的建设,设立信息技术中心,转让和转移中心,注重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管理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科技创新战略、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以及为促进科技创新进行的组织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管理等内容。本文将在国内外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现状基础之上,结合全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先进模式,对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做出总体评价,建立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升级路径并提出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及保障措施。课题将选取河南省部分高科技企业作为观测点,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调查研究现有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所带来的益处,调研企业的需求,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二、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1)技术服务体系。指的公共技术支持系统,主要为科技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实验和检测,产品加工检测。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要面向不同行业的共同特征和核心技术,创建有效的技术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2)信息。主要是在高科技企业之间同行业、近距离传播的,因此信息传播的速度快、效率高。高科技企业组织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使知识生产机构更容易了解市场信息,矫正知识创新偏差,提高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更易于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完善信息交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功能完善的信息交流服务体系。信息交流服务体系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而设立的服务机构,它们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众多企业提供服务;(3)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它介于生产经营者和企业之间,为科技交易提供评估、转让、咨询等服务。参与中介服务体系的公司需要依法取得相关资格,通过建立科学技术企业服务联盟,通过积极引进法律、财务专业服务机构,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中介创新,引导科技中介机构开发类似于其他行业的信用评级、经营管理培训等内容,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特点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高新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五个类型:主要体现在主导方不同,分别为: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大型企业主导、多方出资合作共建、民营独资设立。这些模式类型各自具有优势和劣势。江苏省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满足企业的各项需求,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了技术、培训、信息等1,073个各类服务平台,将面向高新科技园区所有企业的公共服务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已由过去单一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向创业、信息、物流、市场等环节延伸。如,江苏丹阳市充分利用滨江会展中心、物流载配中心、汽配城网等平台,提供物流、信息等五大服务体系;无锡市对开展科学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并提供有效服务的中介机构给予资金资助。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中,强调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工作,通过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努力破解制约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难点问题,工作有创新,工作效果好。成功的因素在于:一是服务符合需求,社会分工协作明确:二是市场运作,保证服务的可持续性;三是注重发挥技术引领和带头人的作用;四是是坚持服务与社会,引导开发成果企业共享。(一)针对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实地调研,对目前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运营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1、服务体系发展有一定规模,服务能力具备一定水平。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平均注册资金、资产总额分别为1,807.76万元、9,832.68万元,平均办公面积4,971.06平方米、平均机构人数87人、平均兼职技术人员13人。2016年平均营业收入、税收分别为6,935.57万元、663.86万元。2016年河南省科技服务平台累计提供技术服务15万次,比上年增长23%;服务企业19,512家,增长18%;提供专项技术服务7万次(项),增长15%。绝大多数平台产品质量服务的仪器装备水平较高,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的合计占67%,国内一般水平的不足13%,解决了高科技企业由于检测成本高等因素造成的缺检等问题,降低了成本。2、多数体系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调研数据可知,目前运营的服务体系平台中83.17%有长期技术合作伙伴,仅有16.83%没有长期技术合作伙伴。另外,与科研机构、集群龙头企业、科技研发企业建立长期技术合作伙伴关系的分别占45.22%、28.63%、19.56%,高校科研机构已经成为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强大后盾,提供了不竭的技术源泉。3、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覆盖生产经营大多数环节。政府为企业提供研发、培训等平台已有170多个。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开通了网站,同时建立了17个服务实体,为企业搭建起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工业培训、科技创业、质量检测、资金担保等六大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在增强河南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政府支持力度较大。据统计,2015~2017年间,232个科技型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得到预算内资金支持,总投资34.6亿元。2017年已投入运营平台项目的营业收入为16.6亿元,其中服务收入9.2亿元,服务企业3.6万家。为解决科技型企业的服务需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河南省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制定规划、增加投资、跟踪考核,大力推动河南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二)河南省虽然在发展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体系也具有一定数量的平台,但由于体系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广泛积累经验,从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缺陷1、服务体系平台的规模小、知名度低和影响力弱。无论是从公共服务体系平台自己填报的情况还是科技型企业对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意愿情况看,规模小、知名度低、影响力弱的特点均是目前河南省公共服务体系平台的显著特点和运作中存在的缺陷。从企业来看,权威性、知名度高是其选择服务体系平台的先决条件之一。从服务体系平台的自我评价看,规模小、知名度低、影响力弱是其选择的最突出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河南省各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几乎没有国内外知名的、影响力大的研发平台、检测平台、实验室等。同时,虽然很多平台初始投资均超过了1,000万元,但这笔钱多用于场地建设、装修、员工工资、设备购置等方面,相较于一些知名研发平台或检测平台而言,仅购置设备一项的投资就已远超过这个数额。此缺陷使服务体系平台的辐射能力有限,覆盖面窄,接受服务对象过少,既达不到为大部分企业服务的初衷,也使体系平台无法发挥规模效应,造成提供单个服务的成本过高,体系平台和企业均无力承担。同时,平台议价能力弱,除少数检测平台外,其他几乎无法提供收费性服务,最终导致有服务需求的企业越来越少,并形成恶性循环。2、服务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不高。很多平台在搭建初期就存在片面追求服务功能大而全的问题,巴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什么服务都想实现。搭建的平台本身规模就小,还要求具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咨询培训等多种功能,导致出现“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好”的尴尬境地。有限的资源被分散使用,导致体系平台没有一项服务能达到“高、专、精”的要求。一些体系平台甚至置自己的本业于不顾,转向了为企业申报政府扶持项目时的申报材料准备等服务,背离了体系平台本来的服务宗旨。3、服务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利用程度低。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服务需求量低,体系平台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普遍不高。目前,还有很多集群中的企业不会选择河南省建立的服务平台,而是选择其他途径或者是自己内设服务机构。存在这一缺陷,主要是由于目前有些服务平台规模小、质素低,对公共服务体系性质、功能和运作一知半解、盲目搭建体系平台,从而导致服务体系平台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现阶段的服务体系的建设,普遍存在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形象和获取财政扶持等因素搭建平台现象,忽略了服务体系平台的作用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宗旨。如果体系平台建设没有认真去了解企业究竟需要怎样的服务体系平台、需要怎样的服务,那么搭建起的体系平台就会出现企业根本不买账,市场不认可,提供的服务需求量低,遭遇“开业时风风光光、开业后冷冷清清”、“有偿服务无人买单,无偿服务少人捧场”的尴尬,长期会导致服务体系平台与市场需求脱节利用率低,甚至沦为摆设。4、服务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低、资源分散、重复投入。很多服务体系平台建设都希望希望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这样就会导致政府一旦不扶持,服务体系平台维持日常运作都很困难;政府如果继续扶持,财政负担会比较沉重。根据目前我国一些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建设的成功案例调查,那些自我生存能力较高服务体系平台,大部分是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体系平台。5、扶持政策资金政出多门。掌握在多个部门手里,且为一次性投入,既无法使有限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也无法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统筹体系平台建设,导致资源分散,重复投入。目前一些部门资金的扶持导向在于建设更多的新平台,而不是扶持体系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将其打造成有效率、有效益的体系平台。导致盲目上新项目,搭建了一大批行业性技术体系,极少顾及体系的持续运行,实际效果不理想。
上海科技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1科技管理标准化对象分析
在进行标准化运作之前,需要对科技行为的范围进行有效界定,研判其标准化对象的内核,仅对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事项进行标准化体系重构。鉴于科技管理具有行政法学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属性,可借鉴行政行为的分类制度予以研析。
1.1科技行政行为的分类研究
通过对照《行政法》《行政许可法》等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科技管理和服务事务,尤其是针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对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的分类原则进行研究,分别按照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科技主管部门是否可以主动实施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法律是否对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严格拘束、行为结果是否对行政相对人有利等4项维度对科技行政行为进行切分。在与标准化对象对接的过程中,按照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将科技行政行为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这种分类方式一方面符合行政法的要求,迎合职能部门的工作习惯,使构建的标准框架可有效融入已经建立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穷尽科技管理行为,保证标准体系的全覆盖,最终形成上海市科委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结构图(如图1所示)。
1.2科技行政行为的标准化对接
根据“标准化对象”的定义,“科技管理标准化对象”可以理解为“科技管理领域需要标准化的主题”,是科技管理领域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事物或活动。通过对科技管理领域重复性事物或活动制定标准,作为指导科技管理实践的依据,促使科技管理活动实现最佳秩序。可见,标准化对象并非涵盖上述科技行政行为的所有事项,具体分析如下。(1)科技行政立法建议及制定科技管理规范性文件等事项有《立法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予以规范和指引,要求和程序相对比较成熟,不需要另外制定相关标准。(2)科技规划及战略发展研究等内容具有时效性和创新性,难以形成成熟的路径和经验,难以用标准予以固化和优化。(3)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尽管有《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予以规范,但部分行为(尤其是科技服务行为)仍处于空白或灰色地带,急需标准进一步承接和细化。(4)除了上述行政行为,还有科技主管部门的内部管理行为,例如物质保障、评价考核等内容,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一部分,也应该纳入标准体系。综上,在科技行为分类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标准化对象的理念,明确了科技管理标准体系的范围和内涵,为构建标准体系提供了有效输入,确保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财政支持科技支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财政支持下的科技支行要实现盈利性目标和财政政策目标,不仅要向主管分行报告业绩,还要向财政部门说明财政资金效益。因此,对于有财政支持的科技支行而言,商业银行传统绩效评价模式的适用性降低。本文尝试利用层次析分析法结合全过程管理法,对财政支持下的科技支行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浅析。大多数科技支行在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需求下成立,使得科技支行同时具有市场特色和财政色彩,既要实现盈利性目标,还要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当前政府各财政支出都需进行绩效评价,作为有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支行不仅要向主管分行报告业绩,还要向财政部门说明财政资金效益。这延伸出一个问题:商业银行传统绩效评价是否适用于科技支行。已有的评价方法各具特点和优缺点,应当根据不同对象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并对其不断修正。本文尝试利用层次析分析法结合全过程管理法,对财政支持下的科技支行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浅析。
科技支行的现状
战略定位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支行和政策性银行的金融机构主体,科技支行追求利润和支持政府政策,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主要运用不断创新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外溢效应。科技银行的战略定位是建立新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运用产品、制度、经营模式的创新等将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经营模式我国科技支行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目前形成了科技支行与政府部门、保险机构、风险创业投资机构、高新园区合作的四位一体经营模式。目前很多科技银行采取“科政、科保”模式,科技支行与政府或担保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共同补偿或防范风险。“科投、科园”模式相对来说更激进,主要通过业务创新来平衡风险与收益。由于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科技支行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支持。风险管理科技支行可从六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1.在信息搜集阶段,同时关注服务对象的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2.利用银行优势,对所支持的企业账户进行监控。3.与其他机构合作来共同承担风险。4.完善机制。5.通过创新产品和业务模式覆盖风险。6.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要求企业以无形资产为抵押,降低违约风险。
科技支行与传统支行的绩效评价差异
科技支行与传统支行的经营模式差异传统支行主要服务于实力较强、违约风险较小的企业,而科技支行专门服务于风险较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两类服务对象在产品风险性和成长阶段具有的特点不同,本文从这两方面来分析科技支行与传统支行的经营模式差异。第一,从产品风险性分析,传统支行所服务的企业大多生产成熟产品,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处于创新试验阶段或只具备相关理论技术的未知阶段。因此,科技支行比传统支行对客户要求更多,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科技支行需要更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对团队的协作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第二,从成长阶段分析,传统支行所服务的企业一般处于成熟期,而科技支行从科技型企业的初创期开始服务。传统支行主要对财务、实际抵押物的评估和贷款资金进行的监管。科技支行会全面评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监督、干预、引导其贷款行为、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等。为有效干预,科技支行为客户的各方面提供更细致、更专业、更大成本的服务。服务周期的特点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科技支行绩效评价应选择更长的考核周期,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月度、季度、年度的考核周期。风险与成本的不同会导致管理结构和所追求的债权收益水平不同。科技支行与传统支行在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同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资金来源不同。科技支行的资金除来自银行外,还来自财政的支持等,而传统支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第二,经营制度不同。在债权收益水平方面,除传统支行所要求的利息外,科技支行还要求风险、服务监管和协调沟通回报等。科技支行与传统支行绩效评价内容的差异传统支行的经营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传统支行绩效评价主要评价经济效益,从收益、成本、风险控制、市场、工作效率等方面设计指标。科技支行遵循政策性、专业性和商业性,科技支行的绩效评价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科技支行与传统支行绩效评价的不同有三点:第一,相比于传统支行,科技支行对社会效益和溢出效益更重视。第二,科技支行的专业性对员工有更高要求,科技支行比传统支行对员工的评价更多更全面。第三,科技支行更需要金融创新来覆盖风险,更重视对创新能力的评价。
科技支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为了加快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分析和探索,指出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设想以及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问题;对策措施;山西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实现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突破资源和环境制约的一个必然选择[1]。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2]。2015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3]。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突出;还有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增产不增收、技术制约经济发展等问题也都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去加以解决。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1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山西狠抓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物理特色科技创新协同培养体系的研究
1.前言
在大学生创新体系的构建上,目前国内高校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以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抓手,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实践证明,科技竞赛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拓宽学生相关学科知识面,有利于营造良好校园创新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其弊端,在这样的创新教育体系中,科技创新竞赛常常变成整个创新教育过程的终极目标,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在认知学范畴中,目前国内开展的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创新。
2.物理特色科技创新协同培养体系实施方案与计划
在大学里,创新的源头就在实验室。在大学物理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精巧的实验仪器,涉及到广泛的物理现象。大学物理实验作为一门科学实验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创新能力。因此,以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为起点,探索物理特色科技创新协同培养体系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更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效果。大学生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中产生灵感,同时这些课程亦对教具等产生需求,面对灵感和需求,学生以创新中心为平台,以学生社团为主体,通过实践课程、科研立项、创新设计大赛等环节将之物化成为科技作品以及新发现或者新方法,之后这些作品、发现、方法再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加以应用和检验。好的科技作品,还可以做为面向社会推广的产品,促进学生的创业活动。从体系构建的角度讲,其中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即作为教学环节,也是分析、评价、反馈环节。实践课程、科研立项、学科竞赛构成了实践环节。因此该体系是一个教学环节、实践环节、社会活动、创业活动协同工作的特色创新培养体系。
2.1物理特色科技创新协同培养体系研究内容
2.1.1“物理演示仪器的创新与设计”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