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费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0 00:28: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技经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技经费

科技领域的研究与经费分析

广西经费投入分析

(一)一个是经费的绝对数;另外一个是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上通常以经费占GDP的比例,即经费投入强度作为经费宏观结构的指标,该指标说明了支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的份额及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表1显示,广西经费投入由2001年的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2.87亿元,10年增长了7.85倍,年均增长率为22.9%。10年来,经费2001年———2005年增长比较缓慢,5年总量才54.98亿元,占经费投入总量的22.9%,而且经费增量不大;从2006年开始,广西经费投入迅速增长,2006年———2010年经费投入为184.4亿元,占全部经费投入的77.1%,而年均经费增量达到10亿元以上。随着经费投入的不断增长,广西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也由2001年的0.35%增长到2010年的0.65%,10年增长了0.3个百分点,投入强度总的趋势也是上升的,这说明广西已认识到科技投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由表2数据可知,从绝对量看,2010年美国经费投入最多,达到3982亿美元,占GDP比例为2.79%,投入最少的印度为92亿美元,占GDP比例为0.76%,日本与韩国的经费投入强度最高,超过3%;中国经费投入为1043亿美元,总量排第三,但是投入强度却排在了第八。通过我国平均值和国际比较,我们得出:广西经费投入强度不但远远低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和印度,2010年广西经费投入强度仅仅为全国水平的36.9%。因此,无论是经费投入总量还是投入强度,广西都显得后劲不足,还需要更大的提高,而这也不符合广西提出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经费来源结构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包括事业单位)、企业、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如金融机构贷款)等,其中政府和企业是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我们依据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比例的不同,将经费的来源结构分为政府主体型(政府投入所占比例大于50%)、政府企业双主型(政府、企业的投资比例相当,均在45%~50%)和企业主体型(企业投入所占比例大于50%)。如表3所示,目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费的来源结构都是企业主体型,日本企业资金比例最高,为78.2%,美国、德国、瑞士等国都在60%以上;而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企业资金比例相对较低,在45%,特别是意大利,则属于政府企业双主型国家,因此,就经费来源结构来看,在发达国家也没有固定的一个模式,只能说明该国政府在科研经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科技责任较强,而2010年中国企业资金比例达到71.7%,属于典型的企业主体型国家。表4中,10年来广西经费中政府资金由2001年的1.16亿增长到2010年的15.21亿,年均增长率为29.3%,其占广西经费的比例波动比较大,除2001年与2002年外,都达到20%以上,最高值出现在2004年的27.1%,10年来总体均值为22.8%。企业资金由2001年的5.57亿增长到2010年的45.19亿,年均增长率为23.2%,低于政府增长率,都是其占广西经费的比例基本在70%左右,最高值在2008年的74.4%,最低值为2003年的61.5%,10年来总体均值为70.9%,说明广西活动中企业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其他资金由2001年的1.26亿增长到2010年的2.38亿,增长率仅仅为6.5%,其占广西经费的比例由最高的2003年17.6%下降到2010年的3.7%,10年下降了13.9%,下降非常快。广西经费中国外资金非常少,10年总共才0.53亿,比例为0.4%,远远低于2010年我国1.3%的比例。要实现“创新型广西”的目标,相对而言,广西经费中政府资金的投入较少,比例偏低,不足以实现相对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所要求的政府资金的带动功能。相关研究表明:企业主导的投入模式,在我国研发整体基础不雄厚的条件下,导致了财政资金在一些关键环节的不足与缺位,从而降低了整个创新体系的效率。[1]P104-109而国外的经验表明:工业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以政府主导型模式为主,而从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开始,则会逐步过渡到政府企业双主导型,并最终过渡到企业主导型。[2]P23-26而广西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经费投入应该为政府企业双主导型,政府科技投入责任明显不足。由于政府对科技投入资金不仅可以起到导向作用,而且往往发挥着“点石成金”的效果,广西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科技需求的旺盛期,今后无论是争取中央财政对广西的科技投入还是增强本级政府的自身投入,都是广西各级政府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企业主体型模式也值得我们反思。(三)经费支出部门分配结构的经费支出部门主要有四类: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和其他事业单位。由表5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和韩国,企业已经成为支出的最重要的主体,比例占到74%左右;德国、法国、俄罗斯和英国占63%左右,只有加拿大最低,为50.7%。2010年我国企业水平为73.4%,与美国、日本和韩国差不多。此外,中国的科研机构比例过高,而高等院校比例则偏低。表6中,广西经费支出部门中,比例最大的是企业,由2001年的51.2%上升到2010年的62.6%,10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是广西经费支出的绝对主体;科研机构由2001的26.2%下降到2010年的20.3%,下降幅度不大,排名第二;高等院校由2001年的10.3%上升到2010年的13.2%,增长幅度不大;其他支出由2001年最高值的12.3%下降到2010年的3.9%,降幅非常明显。通过表5与表6,我们得知:广西经费中企业支出占的比重比日本低13.2%,与法国、俄罗斯接近,但是高于加拿大11.9%,总体来说,广西企业支出比例偏低一点点;广西科研机构支出比例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过高,高等院校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对于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广西来说,企业比例过低,而科研机构的支出比重太高,比美国高10个百分点,比英国和日本高11.1%,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5%以上。在高等院校方面,广西也比法国、英国和加拿大低的太多,与美国、日本和韩国差不多,但是高于我国平均水平与俄罗斯的7.1%。在其他支出方面,广西和全国水平一样,比例都偏高,而美国、法国等国家都基本在2%以下。这说明,广西企业比例相对较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支出比例发达国家的水平较低,其他支出与发达国家偏高。(四)经费在活动中的分配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在这三类活动中,基础研究是对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研究,成果多表现为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短期内难以见到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却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之间的桥梁。试验发展研究是把应用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能够在短期内就见到经济效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短期内虽然难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从长期看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源泉。从表7可以看出,意大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例最大,分别为27%和45.6%,法国次之,分别为25.4%和39%;美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别是17.3%和23.2%,日本和韩国在这两方面的支出达到35%左右。而我国2010年的水平分别是4.6%和12.7%,,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广西情况如何呢?表8中,广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都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基础研究由2001年的14.9%下降到2010年的3.7%,应用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OECD《研究与发展统计2011》。研究由2001年的19.4%下降到2010年的11.2%,均低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就试验发展一项来说,我国水平是82.8%,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只占62%左右,法国和意大利为30%左右,广西2010年达到85.1%,不仅高于我国水平,也高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20%以上,高于法国和意大利接近50%。综上可以看出,广西与其他的发达国家和全国水平相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占的比重过小,而试验发展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太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广西经费中企业的资金占了大部分,而企业多是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就少,而这部分投入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确实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部分投入在国外多是由国家来进行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政府在投入上不足。

基本结论与对策研究

(一)1.经费投入强度低。10年来,广西经费投入虽然增长迅速,特别是后5年,占了全部投入量的70%,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0.65%,比2001年提高了0.3%,但是增长幅度太小,经费投入强度太低,仅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36.9%(2010年),不仅低于发达的美、日、德等发达国家2%以上,也低于“金砖四国”0.5个百分点。2.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企业资金占据70%的绝对主体,过早地走上企业主体型阶段,不利于科技创新;而政府资金占了四分之一,相对广西工业化阶段来说,比例太低,存在政府科技投入缺位现象。3.经费支出部门不合理。企业经费占60%左右,科研机构次之,高等院校比较稳定。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企业比例偏低10%,而科研机构比例偏高。4.经费活动分配结构畸形。试验发展比例达到75%左右,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例不大,在12%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低10%以上。(二)政策建议针对广西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全社会加大对经费投入从国际比较看,广西投入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强度至今未达到工业化中级阶段发达国家强度的下限,在全国也属于落后行列。从广西科技发展战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全区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型广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广西未来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2%。目前广西投入水平既不符合经济发展阶段,也不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现阶段继续加大全社会经费的投入,争取2015年达到2.2%的目标,任务艰巨但是意义重大。2.加大政府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发展初期,/GDP一般在0.5%~0.7%左右;经济起飞阶段,该比例应上升到1.5%左右;进入稳定发展期,应当保持在2.0%以上。目前,广西已经进入到经济起飞阶段,但是直到2010年,其/GDP的比例才达到0.65%,强度处于发展初期,这样矛盾就产生了,经济起飞需要科技的支撑,而广西投入强度却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这一定会影响广西整体创新能力。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有关研究表明,政府的支出对企业的支出一直存在强烈的拉动作用和诱导效应,政府科技投入每增加1元,企业将额外追加投资01268元。[3]P22-26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逐步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这无疑是提高广西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大幅度提高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提高政府投入占社会总投入的比重。此外,在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同时,要创新政府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和运作方式,实现投入方式多样化和运作方式市场化,以使政府投入基金的运作更加有效率。3.优化经费的使用结构基础及应用研究是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是知识的源头,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专利的基础。然而,正如本文上一部分所述,广西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活动的投入比重过低,2010年仅仅为3.7%,过低的基础研究比例,会直接导致企业把技术引进和模仿作为的首要工作,而将独创放在次要地位,这最终会导致经济发展的技术动力不足,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属科技创新源头,广西在这两方面的经费支出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广西科技创新的源头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切实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政府对省属科研院所的投入力度。4.提高政府活动经费的使用效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资金主要作用是引导投入和补助性投入。意在引导企业配套投入,提升产品或项目开发层次、开发积极性,带动和提高广西活动经费投入:加大应用研究项目和实验发展项目的企业自选的比例,减少应用研究项目和实验发展项目的市场转换障碍;加强企业自选项目与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整合,减少重大研究项目的市场转化障碍;3)加强大学、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项目与企业自选项目的结合,减少大学、科研院所研究项目的市场转换障碍;加强科技开发项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引导作用;加强政府科技项目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整合,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化和升级。[4]P14-165.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首先,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科技决策、宏观管理、协调服务功能,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和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各级科技宏观协调机制,加强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的实施管理,继续组织实施广西创新计划,建立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部区、厅市和厅际科技工作会商制度。二是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完善广西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定出台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完善科技项目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技信用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科技统计、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其次,深化和完善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推动已转制的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继续深化改革,支持其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稳步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合理布局,稳定支持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研力量,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再次,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鼓励企业加强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推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以上。6.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施科技“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发展战略,加强引进吸收再创新,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发挥广西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中桥头堡作用,加快建设科技合作平台,大力拓展与东盟的科技合作;加强与欧美、非洲、港澳台、泛北部湾、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科技合作,扩大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大力开拓和构建对外开放合作的渠道和平台,加强先进技术、人才、项目、资金和管理的引进,支持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发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到东盟等国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本文作者:熊婧工作单位: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

查看全文

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财政局等三部门关于改进和加强本市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现就改进和加强**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和统筹协调

(一)完善区内重大科技事项的决策机制。根据本区实际情况,由区科委、区财政局会同区发展改革委对全区重大科技事项进行统筹,其中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事项,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报请**区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或区政府决策。

(二)建立科技信息共享机制。对以财政经费资助的科技项目,要利用**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项目信息的资源共享,避免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重复、分散和浪费。

(三)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各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经费管理方面的联系,开展市区联动,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承担国家、市各类重点科技项目任务,保证市区联动科技项目配套经费。

二、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查看全文

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意见

在“**”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国的科技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必须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现就改进和加强中央(民口)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制

1.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及重大科技事项的决策机制。新设立(或在每个五年规划期后需延续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等)以及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事项,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报请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或国务院决策。

2.建立部(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部门年度重点科技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沟通,推动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分散和浪费。

3.加强对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经费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构建中央、地方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联合推动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查看全文

财政局科技经费管理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沪府发〔20*〕12号)精神,现就改进和加强本市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和统筹协调

(一)完善本市重大科技事项的决策机制。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由市科委、市财政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对全市重大科技事项进行统筹,其中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事项,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上报市政府决策。

(二)建立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本市各行政(预算)主管部门对以财政经费资助的科技项目,要通过*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项目信息的资源共享,避免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重复、分散和浪费。

(三)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对区县的指导协调。各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经费管理方面的联系,开展部市合作,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任务。加强对区县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经费管理上的指导与协调,加强市、区县联动,推动有关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二、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四)稳步提高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期末,市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7%,区县级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达到5%。

查看全文

科技经费支出内部审计作用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但越来越多的科技经费投入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则涉及到科技投入绩效与科技经费监督。审计署2010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显示,部分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研究成果存在多头充抵问题,社会公众对科技经费投入的绩效已经产生了疑虑。若监控无效,更大的“审计风暴”将会危及科研队伍的稳定。以事后监督为主的外部审计力量难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以预防和过程控制为主、具有增值和免疫作用的内部审计的优势和重要性则显现出来。内部审计与审计对象天然结合,具有过程监管的优势,能够起到温和的预警、纠正作用,有利于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目标的实现。

一、科技经费投入绩效内部审计作用研究现状

(一)科技经费监督研究当前科技经费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多头管理,科技经费监督也是集权与分权并存。如,美国科研管理机构不统一,经费分配方式多达五种,由国会总审计署和各科研主管部门的总监察长办公室来进行监督。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科技经费监督的体系与美国的情况相近。基于委托和博弈理论分析,我国的科技经费投入存在市场失灵,应由立法、财政和审计机构进行预算监督(王文岩,2005)。完善科技经费监督体系,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应从监管理念、监管机制、绩效评估、人员培训四个方面来着力(周忠民,2010)。作为中国特色之一,纪检、监察尤其是审计部门,是司法监督之外的主要的科技经费监督力量。

(二)内部审计与绩效关系研究一是关于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IIA在1999年内部审计的定义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Andrew等(2003)在内部审计专著中就指出了以价值增值为代表的研究新机遇;以Walker等(2005)为代表的案例研究和Leung等(2004)为代表的调查研究,以及其他大量的实证研究,都对内部审计所带来的价值增值进行了验证。内部控制等与审计有关的因素带来增值(张涛,2008);内部审计从传统的监督,发展为确认和咨询,并明确其功能为价值增值(高文进,刘介星;2011);王守海、杨亚军(2009)借助“内部审计质量”概念,运用类似DeFondetal(.2002)的审计费用模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李凤华(2007)则考察了管理内部审计在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功能,认为其实现形式是合理保证和咨询。二是内部审计的免疫作用。审计是评价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包括受托财务责任、尤其是受托管理责任,这是审计免疫作用的理论基础。审计免疫作用的方式(或内在职能)体现为预防、揭示和抵御。黄震和孙小鸿(2010)把免疫作用的研究引入到内部审计领域,当更多地考虑风险时,内部审计的预防作用更为突出。张淑贞和孙文刚(2011)认为内部审计免疫作用受观念、法制、环境、工作模式和审计方法的制约;林晓平和叶雪芳(2010)则总结出内部审计的预防、监视、自稳和修复等四大免疫作用,并形成由“内控机制、风险预警、持续监督”等构成的免疫系统。

(三)内部审计增值的量化评价研究理论上,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能通过绩效评估来发现,并进行量化,目前主流的做法是借助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评价指标的构建。WSAlbrech(t1988)提出三个标准(数量、质量、反馈),归纳出23个决定因素;Ziegenfuss(2000)从1997年IIA网络调查中提出的84个指标中,精炼出最重要的25个指标。柳秋红和林翰(2007)利用平衡计分卡模型,提出了四维度指标;孙青霞和韩传模(2010)运用AHP方法,构建出分为3层的35个指标体系。二是评价工作的实施。Roth(2000)认为审后调查、客户访谈和数量指标一样能够确认内部审计的增值;Ahlawat和Lowe(2004)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揭示了内部审计内置与外包两种工作模式间的显著绩效差异,代表了内部审计增值量化研究的新趋势。卢益群(2004)通过比较,研究了七种主要的内部审计增值评价方法及其组合运用;赵红英(2005)研究了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两种实施形式;陈伟(2011)研究了网络审计环境下的四步骤绩效评价方法。

(四)研究趋势国内外学者在科技经费监督、内部审计促进组织绩效方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容易看出,针对内部审计促进科技投入绩效的研究中,在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1)影响科技投入绩效的关键“逆向”因素的析出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传统的科研绩效评价更关注影响绩效的正向因素,而忽视“逆向”因素,从而忽视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破坏性力量。(2)科技投入绩效评估中内部审计促进作用的研究。从审计过程与审计评价两个层次,考察内部审计在科技投入绩效中的增值和免疫作用。(3)以科技投入绩效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执行机制的研究。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科技经费的绩效目标,是解决科技经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关键问题。这无论对构建相关理论还是指导审计实务,都是相当迫切的。

查看全文

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汇报

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发展进入快车道,逐步向全国50强挺进,科技管理工作也不例外,通过深化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县正在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科技经费投入实现稳步增长

1、2011年、2012年全县科技经费分别投入4585万元和6558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1.2%和1.34%,达到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中“县(市、区)本级科学技术支出所占比例:中部不低于1.1%”的要求。

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2.92%和3.5%,也超过了2.5%的全国县(市)平均水平。2013年10月,县第六次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二、科技项目监督管理规范到位

1、加强科技项目和经费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制定了《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申报县专利专项资金的暂行规定》、《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和《县重点产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规定,确保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依据合法,立项程序合规、手续完备,下达项目批复及时,项目经费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

查看全文

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以下简称"项目(课题)经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结合本市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涉及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项目(课题)经费是指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拨付的市财政经费。项目(课题)经费由市科委和*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共同管理。

第四条项目(课题)经费的资助方式分为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

成本补偿式是指对受资助项目(课题)的成本费用进行补偿的资助方式;定额补助式是指对受资助项目(课题)提供固定数额经费的资助方式,如新产品补助、贷款贴息等。

查看全文

科技支撑经费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范和加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支撑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围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开展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第三条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专项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由支撑计划承接的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任务,防止分散使用。对反映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能够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分类支持,多元投入。根据项目和课题的特点,专项经费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支持,积极探索实践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撑计划项目实施的作用。

查看全文

科技局经费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县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绩效,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省科技厅《浙江省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科技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指根据*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县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或以科技政策调控、引导,由县科技行政部门制订并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及相关的科技进步活动。县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列入县科技计划,由法人或自然人承担,并在一定时期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的活动。

第三条项目管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公开行政制度。在严格执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科技保密法规的基础上,公布项目管理办法,公开受理项目申报,向社会公布确定的项目,向社会提供项目申报咨询。

第四条项目管理实行回避制度。在立项、经费分配、项目验收、争议处理等环节中,相关管理人员与项目责任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五条项目管理实行合同制。所有项目都应当签订科技计划项目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按合同组织实施、管理经费、监督检查和验收项目。

第六条项目管理实行追踪问效制和绩效考评制。在研项目的责任人应当于每半年以及年终向县科技行政部门报告项目进展、合同执行、经费使用等情况。已完成合同任务的项目由县科技行政部门按合同条款组织验收。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执行情况作为该单位申报的下一个项目是否立项的依据之一。

查看全文

科技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县科技计划项目及经费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实施效率,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绩效,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科技计划是指根据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县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或以科技政策调控、引导,由县科技局制订并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及相关的科技进步活动。

第三条县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列入县科技计划,由本县范围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承担,并在一定时期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及相关的活动。

第四条项目管理实行公开行政制度。在严格执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科技保密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布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申报指南,公开受理项目申报,公布项目立项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项目管理实行合同制。所有项目都应当签订科技计划项目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按合同组织实施、管理经费、监督检查和验收项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