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9:50: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客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客家文化在客家娘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以市场调研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客家文化与广东客家娘酒的阐述,系统地研究客家文化的艺术特点、表现形式,将客家文化精华与现代设计元素有机结合,以实例作支撑,努力创造出让现代消费者广泛认可的新型娘酒包装。同时以点带面,为探讨地域文化在地方特色产品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客家文化;客家娘酒;包装设计;地域文化
客家娘酒是广东客家的特色产品,客家娘酒采用优质的糯米和曲红酿造而成,是黄酒的一个分支[1]。娘酒红褐透彻,醇厚香甜,余味长绵,酒度低,营养保健,独具特色。客家娘酒是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无论是婚丧嫁娶、开斋祭祀、金榜题名还是宴请宾朋,都离不开娘酒的陪伴。
一、客家娘酒包装设计现状调查
1.市场调研
在全球化与多样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激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来自各地区的土特产品大量出现超市或百货公司的货架上。为了探明客家娘酒在黄酒市场中的生存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1)问卷调查。针对客家娘酒与黄酒在酒类市场占有率,以及潜在消费群体大小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了900份的调查问卷。认识黄酒的有542份,占调查总数的60.2%,其中,了解并且饮用黄酒的有483份,占调查总数的53.6%,但是认识并且饮用过客家娘酒的只有93份,占调查总数的11%不到;对于潜在消费群体的调查,不了解娘酒但表示愿意尝试购买的有207份,占调查总数23%,并且有468份调查问卷显示,在挑选同类产品时会优先考虑包装的美感,这以群体占调查总数的52%。这份调查报告说明:目前黄酒在酒类市场上的占有率和认知度比较可观,而客家娘酒虽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偏低,但是有着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2)市场走访调查。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娘酒的生存现状与竞争对手,选择了广州几家大型的超市和百货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发现超市和百货公司货架上的客家娘酒产品很少,并且产品没有外包装(见图1),价格低廉多数在60元以下;而古越龙山、会稽山等黄酒品牌在货架上却显得光彩照人,其产品包装精美(见图2),并且有多个系列产品,市场价格也相对较高,大部分在200元至500元之间。(3)利用大型网络购物平台进行搜索调查。当前我国网购盛行,并且发展势头强劲,利用好网络平台将为我们收集更多的市场信息。我们选择了天猫商城、亚马逊两个大型的网络购物平台对客家娘酒、古越龙山、会稽山三个黄酒品牌进行网络搜索调查。网络平台上显示的产品要比超市与百货公司的种类多,较为齐全。客家娘酒在网络上的价格最高不超过380元,大部分集中在100元以下;而其它两个品牌的产品价格多为100元至800元,一些礼品包装与珍藏版系列的价格甚至高达几千元。
客家族民居门楼艺术文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客家山歌艺术样式探析
内容摘要:客家山歌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深情,最为放达,最为卓越的歌种。客家山歌流传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语成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其艺术风格独特,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喜欢原汁原味的山歌,传统的山歌正被年轻一代慢慢疏远乃至遗忘。而客家山歌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今天我们要用现代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山歌,传统的山歌应该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关键词:客家山歌、文化、发展、创新。
一、客家山歌文化。
客家山歌是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源于古代中原民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居民歌谣的影响,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逐渐演变成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山歌,顾名思义,是劳动人民在山间旷野唱的歌,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是发自劳动大众的心声。广泛流传的山歌,民谣,具有独特的、鲜明的通俗性和流传性,是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遭遇的吟唱。
客家地区的劳动人民十分喜欢唱歌,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存在,他们以唱山歌来作为与人同乐和沟通心灵,以唱山歌来歌颂劳动生活和爱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精炼朴素的语言,浓厚的生活气息而脍炙人口。口口相传,年年月月,凝练升华,字字玑珠,一声声,感人肺腑,催人入梦。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本体山歌”、“山歌号子”、“加头续尾山歌”、“叠字山歌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爱情山歌、劳动山歌、革命山歌、感叹身世山歌、戏谑娱乐山歌等。但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形态,大多是即兴吟唱出来的,是客家劳动人民从肺腑流出来的天籁之声。在山歌中,数量最多且最富有艺术性的无疑是情歌。殊不听,有人唱:“着衫要着士林洋布衫,越着越洗磨越擦越好穿;食酒要食江西湖南浙江绍兴酒,恋妹要恋十七十八二十一二三。”讲唱山歌箩打箩,唱得处处出好禾。山歌要唱琴(情)要谈,山歌越唱心越开。由此可以他们的山歌,淳朴、自然、真实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如,这样唱的一首山歌“爱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海,唱到石头浮上来。爱唱山歌就来唱,唱到日头对月光,唱到麒麟对狮子,唱到金鸡对凤凰。由些见得,客家山歌的语言十分精炼和朴素,结构短小、韵味和谐、比喻生动形象。不仅如此,客家山歌的歌词也十分具有文学性,唱起来琅琅上口,易歌易记,而山歌的曲调却单纯、质朴、含蓄。如,这样的一首歌词:“赶人出屋鸡乱啼,送人离别水东西,挽水思量想无法,从今唔养五更鸡”。它的曲调抒情优美,音域仅有五度,四个乐句皆以级进方式缓缓展开,显得十分内在,可见,客家山歌是十分富有特色的,说到客家山歌,我们不得不提起梅洲的客家山歌,梅洲是客家山歌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与其他地方的山歌相比,梅洲的客家山歌,它承传了《诗经》三百首修辞手法,赋、比、兴、重叠、双关等技法,而其他地方的客家山歌则很少有双关音。今天听山歌,则成为了很多到梅洲旅游的人必要做的一件事,人们随口而出,即兴而歌,通过歌唱来抒发内心的喜悦和悲苦,乃至他们今天依然保存着比较完好的原生态山歌。
千百年来,客家人用传统的山歌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鼓舞斗志,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山歌带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禁锢和毫无虚饰的矫情,传统的山歌已不再爱到时代青年的喜爱,乃至遗忘。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指出,“山歌创作如果不发展,再好的传统文化都会式微,甚至随时都面临被取代和淘汰的危险”。因此,今天我们必须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念来解剖传统优秀文化,借用新思想,高科技,使山歌焕发新的生机,使山歌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东江客家美食文化分析
【摘要】随着近年来粤菜师傅工程的推进,广东各市都在大规模开展粤菜师傅职业技能培训,旨在培养提升粤菜师傅烹饪技能能力,促进粤菜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客家美食文化渊源流长,对客家地区饮食影响甚广。本文以粤菜师傅工程为契机,从河源客家菜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入手,分析河源客家菜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河源;客家菜;传承与发展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粤发〔2018〕16号)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促进城乡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致富,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到2022年,全省开展粤菜师傅培训5万人次以上,直接带动30万人实现就业创业,将“粤菜师傅”打造成弘扬岭南饮食文化的国际名片。以粤菜师傅工程的推进为契机,广东各地区都在大规模开展粤菜师傅技能培训,打造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河源作为岭南山区地区,怎样才能在百花齐放的各个菜系里面有所突破,提高客家菜的知名度,特别是客家菜的推广和影响力,为河源客家菜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1河源客家菜的现状
粤菜由广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三大菜系组成。东江菜又称客家菜,遍及河源、龙川、梅县、兴宁、惠州、惠东、惠阳等地区。客家人居住地属内陆腹地,多以食用禽畜、河鲜为主。客家菜的基本特点是用料以肉为主,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下油颇重,味偏咸;注重火功,以烹调法煎、焖、炖、炒著称;菜肴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代表菜肴有东江盐焗鸡、东江鱼青丸、客家酿豆腐、梅菜扣肉等,表现出浓厚的乡村食风。广东素有“厨出凤城,食在广州”的美誉,体现了广府菜在粤菜的首要地位。过去因为地域、交通不便等因素,客家菜知名度远远不及广府菜、潮州菜,也由于客家人深居内陆,长期劳动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因此口味偏向油多、味咸,这传统也一直保持到今天,与现代健康饮食提倡的少油、清淡的观念格格不入。所以,如何既能把传统的客家菜继续传承下去,又能提高客家菜的知名度,在百家齐放的菜系中创新发展,因此显得尤其重要。
2目前河源客家菜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研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能有效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由于客家话传承者受到自身因素及外部多元语言文化的影响,客家话的传承遇到了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既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还蕴含着深厚的客家话语言底蕴,享有“南珠之乡”的美誉。研究与分析北海市合浦县的客家话,对传承与保护客家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广西客家话;文化传承与保护;智慧系统;北海市
合浦县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人们精神的核心。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合浦人民从中原大地一路迁徙到合浦县,交流语言不仅有廉州话,还有白话和客家话,充分彰显了语言的多样性。因此,合浦县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十分有利,有助于智慧系统的建设,以此实现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分析与讨论了广西客家话与客家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其智慧系统建设。
1合浦县及客家话简介
1.1合浦县简介。合浦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隶属北海市。现在的合浦县主要包含15个乡镇,人口居住以汉族为主,还有少数的壮族和瑶族,总人口约为103万,客家人占总人口的1/4。为了躲避战乱,客家人从中原大地一路迁徙到合浦县,历经艰辛和磨难,但客家人却始终秉持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充分彰显了客家人对语言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决心和信心[1]。1.2合浦客家话。合浦客家话又被称为“新民话”,虽然与广东梅县的客家话同属一个语系,但与其他沿海地区的语言风格不同。由于合浦县客家话发展较早,故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一个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无论是语音、词汇,还是声调和语法方面,客家话与普通话之间都具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就词汇而言,客家话的词汇主要是通过吸收其他语言的词汇来形成外来词,实现丰富自己语言的作用,且客家话中还保留了不少的汉语词语,甚至有些特殊量词是普通话不具有的。1.3合浦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主要指客家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无论是在饮食、音乐方面,还是舞蹈、工艺和民俗方面,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饱含民族特色,具有“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的美誉。合浦县位于“金三角”东部,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气候宜人,客家人秉承着祖训,将从中原带来的文化世代相传,通过与其他文化的融合,逐渐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其中,公馆木鱼、“社工节”等都是客家文化的显著代表[2]。
2合浦客家话及其文化现状
客家艺术文化研究论文
一、从妈祖信仰说起
妈祖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妈祖,原不是神,上确有其人。据《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载:姓林,名黩,也叫黩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湾的一个渔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去世,时年28岁(实岁27岁)。妈祖,被视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榜样而千古传颂:“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墙一信风。”--这是宋代黄公度的诗句;“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这是宋代刘克庄的诗句;“桅樯出火海浪破,神鬼役使忘险艰。”--这是元代洪希文的诗句;“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这是明成祖朱棣的诗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无疑是妈祖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诚然,妈祖本身没有什么经典著作,历史留下的只有一大堆神话传说。但神话既是科学蒙昧时人类的某种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是人们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它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应当承认,也必须承认,神话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迷人的神话。而妈祖神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从海外评价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的“土特产”,她自然也是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
妈祖,同神州版图的许许多多地名关联在一起,成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一条精神纽带。传说香港的香炉峰是由于妈祖庙的流入港而得名。澳门之所以被西方人称为“妈阁”(MACAU),就是由于葡萄牙人初登岸见到妈祖庙殿阁即以之为名。澎湖列岛则由于“屿中曰娘宫屿,其状如湖,因曰澎湖”,其首府马公市也是由“妈宫”间转而来。总之,从祖国东北的丹东至南海群岛的许多地名,都与“妈祖”有关。此外,以天妃宫或天后宫为乡、村、寮、街、巷、澳、路命名的则不能悉计。
妈祖,在中国和平外交史上享有特殊的美誉。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访问了亚、非两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靠的是祖妈精神统率数万人的意志,才能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中日友好关系的厉史更是同妈祖密切相关。自15世纪至19世纪,中国的使船和琉球的学者、商人都是以妈祖为护佑而频频往来于两国之间,而长崎的自然航标野间岳(娘妈山的日译),则堪称历史上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门户。
妈祖,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纪录。
广东客家现状与文化影响
本文作者:詹坚固工作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光绪《嘉应州志》卷七曾提到客家人分布区域是“嘉应州及所属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四县,并潮州府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今紫金)、龙川、河源、连平、长宁(今新丰)、和平、归善(今惠阳)、博罗一州七县。”当然,这里提到的分布状况是片面的,当时粤北、粤西也有不少客家人分布。其后民国《赤溪县志》①卷八《赤溪开县事纪》提到客家人分布时,较光绪《嘉应州志》更全面了,除讲到上述州县有客家人分布外,还提到“北江南韶连所属区域”②、“广属番禺、东莞、香山(今中山)、增城、新安(今深圳宝安)、花县、清远、龙门、从化、三水、新宁(今台山),肇属之高要、广宁、新兴、四会、鹤山、高明、开平、阳春,以至阳(江)、罗(定)、高(州)、雷(州)诸属州县”。《赤溪县志》所记载的广东客家分布状况虽未尽细致,但已经初步描绘出今天广东客家分布的轮廓。客家学开创者罗香林教授在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中首次将广东客家人的分布区域分为纯客住县和非纯客住县,并对非纯客住县的人口进行分级,作出初步人口估计。他首创的这种研究方法,为后来研究者广泛采用。罗先生根据当时的人口报告,对各县客家人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纯客住县人数由于有政府的统计数据,且统计方法相对简单,故统计准确性较高,1933年约有375.6万人。非纯客住县人数则是作者的粗略估计,约有363.7万人。当时广东客家人口总计约有700万左右。①在文章中,罗先生一再强调,要准确探悉客家分布地域及其人口,必须从实地调查入手。但限于当时条件,作者只进行一小部分的实地调查。文中所述内容,仅是粗略说法,这也是作者深感遗憾之处。正是由于实地调查不够,文中出现一些错误也在所难免,如把丰顺、英德纳入纯客住县,但这二县只是客家人占多数而已;非纯客县的统计也有不少遗漏。罗先生这种实地调查广东客家分布状况的心愿,直到半个世纪后的20世纪80年代末才初步得偿所愿,1988年前后,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侯国隆趁大规模编修地方志的机会,通过市县方志部门,对各地客家人分布状况作了调查统计,取得相对准确数字,调查结果为研究广东客家的学者争相引用。当时调查了全省79个县区市,有客家人居住的县区共70个,客家人约1640万人,占总人口5294万(1987年统计数字,不含海南岛)的30.97%。客家人口占99%以上的县有梅县、大埔、蕉岭、五华、平远、和平、龙川、连平、陆河、翁源、新丰等11个县,此外,兴宁占98.52%,南雄占97.61%,始兴占96.8%,紫金占98.07%。这些客家人超过95%的县应归属纯客家县,共15个。没有客家住的县9个:顺德、南澳、澄海、徐闻、吴川、遂溪、高州、罗定、番禺。其余各县市则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口分布。②侯国隆的调查统计是对罗香林先生客家学研究的继承和发展,他对纯客县的定义是“客家人超过95%”,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由于该调查是通过各县区市政府部门之一的方志办来进行的,调查结果基本可信,但也有一些错误,如文章认为高州、徐闻、遂溪、罗定、番禺无客家人聚居村落,实际上这些县市都有数目不等的客家村落。经过重新调查,按照传统的粤东、粤中、粤北、粤西四大区域,广东省客家人的具体分布状况如下:粤东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梅州市及邻近的潮汕地区一带,包括梅江区、梅县、蕉岭、平远、兴宁、大埔、五华、丰顺、揭西、揭东、普宁、惠来、饶平、潮安、汕头、陆河、陆丰、海丰等县市,其中梅江区、梅县、蕉岭、平远、兴宁、大埔、五华、陆河为纯客住县(区)③。丰顺、揭西、揭东、普宁、惠来、饶平、潮安、汕头、陆河、陆丰、海丰等地客家人所操语言是受到潮汕话影响的客家话,与标准的梅县客家话语音语调上都有区别,他们被称为“半山客”。粤中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河源、惠州两市的和平、连平、龙川、东源、紫金及源城区,惠东、惠阳、博罗及惠城区。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县市也有分布。其中和平、连平、龙川、东源、紫金及源城区为纯客住县(区)。粤北是客家人基本住地之一,主要分布在韶关、清远市区及所属各县(市),其中始兴、翁源、新丰是纯客住县,曲江(现为韶关曲江区)、乐昌、南雄、仁化、乳源、英德、连州、连南、连山、阳山、佛冈、清新各县市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也有分布。粤西客家人分布在云浮、湛江、茂名、阳江四市所属市县,包括新兴、郁南、罗定、廉江、遂溪、徐闻、雷州、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东、阳春各县市的一部分地区。各地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从分布表上我们可以看出,粤东北的梅州、粤北的韶关、粤中的河源、惠州等市是广东客家人分布的主要地区。目前,广东纯客住县市(区)有18个:梅江区、梅县、蕉岭、平远、兴宁、大埔、五华、陆河、始兴、翁源、新丰、仁化、和平、连平、龙川、东源、紫金及源城区,除陆河外,它们基本上分布在梅州、韶关、河源三个地级市的所属县区,呈连片分布。在潮汕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及粤西地区,客家人的分布区域更多地呈点状分布,象散落在棋盘上的棋子,成为潮汕人或广府人传统分布区域的一个个移民据点。没有客家人分布的有潮州市区、揭阳市区、汕尾市区、阳江市区及顺德区、南澳县、澄海区、吴川市。④其他县市(区)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分布。形成这种分布格局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移民过程形成的。从宋代开始,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中原移民大量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地区,客家民系形成。经过宋元几百年的繁衍生息,粤东梅州及其相连区域成为广东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此后的广东客家人大迁徙,都是在这个聚居地形成后发生。元末明初,粤北客家由闽西粤东迁入,繁衍生息至今。粤中及粤西沿海地区的客家人则主要是清初“迁海”复界之后迁入该地区,填补“迁海”后带来的巨大空白带。客家人大量进入粤中、粤西沿海地区,由于与当地土著争斗生存资源,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咸丰同治年间爆发,引起长达几十年“土客大械斗”,造成几十万人死伤的惨祸。其中,尤以新会、开平、台山、恩平等“四邑”地区的土客冲突最惨烈。为避难,粤中、粤西部分客家人被迫向冲突较缓和的相邻山区转移,部分则向更远的海南、广西及海外地区移民。现今广东客家人的这种分布格局在清末基本固定下来。2009年广东客家人口约23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8366万的27.5%。各地区客家人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粤东地区35.4%、粤北地区55.8%,粤中地区25%,粤西地区17.5%。根据侯国隆上世纪80年代末调查的数据,依照上述四大区域进行统计,各地区客家人约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为:粤东地区41.7%、粤北地区55.6%,粤中地区24.7%,粤西地区15.9%。当时全省有客家人164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5294万(1987年统计数,不计海南岛)的30.97%。两相比较,两者的比例数大体相似,数据上微小的差异乃是当时部分地区统计数据不准确的结果。
如上所述,广东客家人的分布状况必然深远影响广东客家文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确定,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客家人集中在粤东北、粤北、粤中梅州、河源、惠州地区这种大的分布趋势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在粤东、粤西等处于潮汕人、广府人包围下的一些客家分布点,在强势的潮汕、广府文化压迫之下,这些分布点会逐渐缩小,有些甚至消失,同化为潮汕人或广府人。广东客家人分布状况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察。(一)纯客区和客家人占大多数区域内的客家文化,将在一段时期内按照既有的发展轨迹与时俱进地发展。由于粤东北、粤北这些地区客家人在当地人口占绝对优势,客家人具有很强的族群认同,文化上也很强势,其他外来文化无法同化他们,客家人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维持这种文化状态。客家文化价值观的维持主要依靠这些地区,它们是客家文化的大本营、根据地。正是这些地区保持着传统的客家文化,并源源不断地通过外出客家人输送客家文化。也正由于这类地区的存在,才奠定客家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占据三分天下的局面。作为客家文化重要载体的客家方言在本区域内将长时间继续维持,成为客家人与广府人、潮汕人族群区别的最直观要素。处在这一文化区内的非客家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分布在区内的一个个文化板块,它们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如处于这一区内的少数民族大都操双语,有的甚至以客家话为通用语言,文化上也向当地客家文化假借很多,因此,该非客家汉语和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可以视为客家文化区。应该看到,该区域内的客家文化,由于在各地发生时间的不同,在共同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又存在地域差别。今梅州地区是客家人最集中之地,也是广东客家文化最早发生地,成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区,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强的客家文化对外辐射功能。粤北、粤中、粤西等地不少客家人都是从此辗转迁移出去。随着移民浪潮,客家文化也在向外扩散。今东江流域龙川、河源、紫金、惠州、博罗等地,宋元以前,瑶、畲等土著居民或境外来的少数民族是当地居民的主体,宋元之际,客家人才逐渐在当地占优势,客家文化逐渐占上风。东江流域的客家文化与核心区的客家文化大致相同,又因离梅州地区的客家文化策源地有一段距离,又与强势的广府文化区相邻,同时也受到福佬文化的影响,其文化景观与核心区又有小差异,形成东江客家文化亚区,以客家文化为主,兼具广府文化和福佬文化某些特质。今北江流域南雄、始兴、翁源、仁化、乐昌、曲江、韶关、英德、乳源、新丰等地,在客家人迁入之前,少数民族文化占有一定地位,明清时期,客家文化在当地才逐渐占上风,但其文化已夹杂不少少数民族文化,与客家文化核心区和东江客家文化亚区又有小的区别,成为粤北客家文化亚区。③(二)在粤东饶平、潮安、丰顺、汕头、揭东、揭西、普宁、惠来、陆河、陆丰、海丰等客家文化与福佬文化的交界处,存在一条狭长的客家亚文化区,即“半山客”文化区。这一区域内的客家人与讲闽南话的潮汕福佬人有着密切接触,文化上与福佬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文化与兴梅客家文化核心区有一定的区别。“半山客”区内,客家人的分布比例不大,除陆河、揭西外,大约都在20%以内。其中又只有陆河、揭西及饶平北部客家人是连片居住,其他地方客家人都处在潮汕福老人的包围之内。在潮客两个族群聚居地的交界处,双方存在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当地居民大都使用双语,使得原来作为两个族群区别标志的语言和礼俗文化互相交融。在潮汕地区,福佬族群无论在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比较强势,处于交界地带和福老人包围圈内的半山客,语言及文化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如半山客方言一方面保留了客家话的特征词,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来自福佬话的词,语音语调也与梅县客家话不同,在一些双语片区,半山客所操语言已经是“二句福佬三句客”的交混状态。他们的风俗文化,既源于客家却又具有某些福佬文化的特点,成为间于客潮两大系的客属分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半福客”二元文化状态,造成潮客之间的互相转化。半山客家家族迁入福佬人占多数的区域,他们使用潮汕方言,吸收福佬文化,在心理上认同为潮汕福佬人。如普宁泥沟村张姓人、大南山十石洋的蔡姓人,祖上分别是揭西河婆坪上的客家人,现在已不会讲客方言,变成潮州人。这种情况在潮汕地区不在少数。反之亦然。但由于潮汕福佬人大多地处平原,在政治、经济上占据优势,造成双方交界地带的半山客逐渐认同潮汕福佬人的情况较多。如果半山客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况在当地社会中没有大的改变,这一趋势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同时,由于半山客区背靠兴梅客家核心文化区,双方距离不算太远,核心文化区的客家文化又源源不断对半山客区产生影响,故除交界地带外,半山客区其他地方的文化将继续维持“半福客”二元文化状态。(三)粤中、粤西地区基本上是操粤语方言的广府人的分布区。客家人大规模迁入这一区域与清初的“迁海复界”关系密切。他们星星点点地安插在广府人人口薄弱区域,主要是占据这些地区的山区丘陵地带。客家人进入该地区,挤占了当地广府人的生存资源,为此,双方时有冲突,最终酿成咸同年间惨烈的“土客大械斗”,造成双方大量人员及财产损失,一些客家人不得不向更偏远的山区迁徙,从而造成今天客家人在当地分布分散,人口不多的状况。这种分布状况对粤中、粤西客家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客家人与广府人的交界地带或与其他族群杂居的地区,一直存在一种操客粤双语的现象,这种双语现象逐渐导致双重认同,进而认同另一族群文化,客家人就逐渐转变为广府人。在这些杂居或交界地带,粤语区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占优势,在语言、人口上也占优势。而且,客家人所处区域大都在偏远山区,在经济上相对沿海地区还是比较落后,他们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经常需要与非客家群体打交道,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操其他族群的语言,在对外交往时使用粤语,在群体内部使用客家话。由于他们使用粤语能获得现实的好处,一些客家人慢慢地改用粤语,进而认同自己是广府人。这种情况下,一些原为客家人分布的区域被同化而成为非客家人分布区,这种现象在粤西地区最为明显。现今,粤西地区存在不少客家方言岛,在若干年后,这些方言岛会进一步缩小,直至消失。作为客家文化重要载体的客家方言一旦消失,该区域内的客家人必定转化为广府人,当地原有的客家文化也更多地被广府文化所吸纳。
总之,文化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受制于外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坏境,客家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客家人分布甚多的兴梅地区、北江地区、东江地区,他们在分布区域及政治经济上都占优势,因此该区域内的其他非客家文化在强势客家文化的同化下,也逐渐演变为客家文化区。粤东半山客区文化的形成则是典型的文化交融的例子。该区文化既保存客家文化因子,又受到福佬文化的强烈影响,才形成有别于兴梅核心文化区的亚文化区。粤中及粤西地区,客家人分散分布在强势的广府文化区内,该区域客家文化受到广府文化的压迫,发展空间小,很多地方都同化为广府文化区。
文化与客家文化模式
本文作者:吴良生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斯(WendellRSmith)在总结西方企业市场营销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营销学中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对产品进行比较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在市场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有效营销。但是,市场细分理论只解决了“向谁出售”的问题,是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选择,或针对目标市场开发产品,但如何选择产品,在资源丰富、创意无限的文化产业领域,显得更为复杂。文化产业化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如节庆、演出、文化旅游等,市场细分的结果可以作为文化产品和生产的一个目标方向的参考依据,而要解决文化产品的定位和其开发项目与内容,就必然要对所要开发的文化资源进行细分,文化细分理论正是基于解决此问题而产生的。文化细分即是以文化资源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市场定位文化因子,并结合市场细分结果对其进行细项分析,得出其文化定位、开发项目与内容。文化细分主要是为了满足文化产业化的前期分析要求,其主要作用有:一是为产业开发提供相对准确的文化定位。文化定位就是结合市场分析在自身文化细项中取一项将自已在竞争类的文化产品和项目中区别开来。市场定位需要独特性、可信度等要求,文化定位亦是如此。[4]文化产品的文化定位与其市场定位密不可分,两者通常相互支撑。二是寻找市场空缺,确立文化产品的差异优势。尽管每一种文化都可能是有特色的资源,但其中的大部分放到市场竞争的位置并不是独有或不可替代的。如何寻求市场空缺,打差异牌,是文化产业化的关键,这也是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的综合分析结果。三是确立文化产品与项目开发体系。文化细分是在文化归纳与分类的基础上得出的细项体系,但文化细分绝不仅仅是归纳与分类,文化细分更重要的任务是结合市场分析,其中还加上文化创意的过程,最终得出文化开发的产品与项目体系,为开发和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
文化细分理论的方法与过程
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对应,主要是对该文化资源进行细项分类与组合,方便定位与产品开发选择。其主要方法有:1.资源细分法。即以传统的客家文化研究分类方法对资源进行细分,大类可分成客家建筑与民居、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艺术、传统工艺、客家名人、客家精神等,文化旅游开发比较经常用这种细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对简单,在客家文化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分项,操作容易,有利于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产品。笔者在《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中对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就采取了资源细分法。在对三百山镇客家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后进行分类,其文化产品的开发方向与项目体系就相对清晰了。结合区域旅游竞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三百山镇乡村物质文化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缺乏竞争实力,而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富有特色,开发后更容易占得先机,因此三百山乡村旅游的定位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2.主题细分法。即以一个文化主题为中心,细分可用的文化资源,以便产品开发,文化节庆活动和博物馆开发比较适合此法。3.产品细分法,具体单项产品的开发如工艺产品可参考此方法,目标是扩展产品系列,即从原来的单一产品形式扩展到多样化。4.文化层次细分法,即以精神层面、行为语言层面和标识层面对文化进行细分,深度旅游、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等可采用此类细分法。
客家文化产业的创意模式
文化产品的生产其实是这种文化的表达与再现。可以说,表达与再现形式的选择是客家文化产品生产的关键,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尤为如此。王琛发认为“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如果不能在这种全球化的新条件下把自己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方式再现,并积极参与和贡献给世界的多元格局,它就可能要淹没在百花竞放的五光十色边沿,或被淡忘于缺乏文化消费的经济规律下。”[5]因此,研究创意模式成为客家文化产业化研究的必要一环。1.文化表达的方式与文化创意在英国,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指“那些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6]英国的文化产业着重创意,并将创意理解为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创意包括个人创意和民众的集体创造,这些创意是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表达形式。俞龙通认为“孕育此(创意)想法……虽然有时只有个人的思考与发想,但并不限于一个人,多人同时进行创意的工作,其成果也更加丰富。”[7]客家文化是上千年的文化创意沉淀,对其进行产业化的重点就不在于文化本身,而是市场创意了。文化产业创意其实就是文化的产业表达,用何种形式表达文化的产业形态即是创意的过程。文化表达有三个层次:一是塑造文化精神的向心力。文化产业最核心的是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吸引力是文化精神力,这是源于文化的凝聚力、认同感。客家通过近百年的建构运动,大大增强了海内外客家人的认同感。其中对于“祖地”文化的打造,掀起了海内外客家人“寻根”旅游的热潮,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认同中创造出无穷的文化市场需求,这应当成为文化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二是形成文化体验的生活方式。选择文化产品,即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在休闲旅游这个综合文化产品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上班族寻找放松的方式,城市人想过乡村生活,汉族人想体验少数民族文化,都是这种心理使然。因此,客家文化产业的理念应当发挥自己文化特色优势,针对客源市场需求,给消费者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开发者对客家文化自身的特色与目标市场的生活方式要有相对充足的了解。三是要能给文化消费者文化符号的冲击与感受。符号是人们对一种文化认知的窗口,决定了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差异感。文化消费的过程即是一种文化认知的过程,认知是一种符号行为,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符号操作,[8]因此文化符号在文化产业化中充当重要角色。在旅游景观设计与旅游区文化气氛营造、广告设计、影视作品、文字创作、音乐美术创作乃至饮食开发等方面,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在四川洛带镇的客家文化产业过程中,也是“把概念性的客家文化转化为为让游客可以触摸、感受的文化符号。”[9]不少文化符号本身就可直接开发为文化产品,最典型的是可用于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客家文化中有围屋模型、江西赣县白鹭古村“福”字产品的开发等。2.客家文化的创意方法与模式客家文化的创意主要方法有两种。客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文化创造(创意)沉淀,如客家民居建筑、民俗、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流传下来的山歌与戏曲等,这些资源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客家文化传统的最恰当表达,可直接成为文化产品,其开发过程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其产业创意的重点在市场运行方式的创意,客家节庆、文化旅游、饮食开发和文物贸易等产业属此类形式。另一种形式是利用客家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生活方式结合,产生新的文化产品,即用现代技术与生活方式来表达客家文化的内涵,这一产品开发的创意过程体现得更为直观,该种形式以个人的创意为核心,与英国所谓创意产业的基本思想更为接近,主要是在文化项目策划、影视与文学创作、广告传播策划、文艺与工艺美术创作等行业中运用。创意的过程注重个人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思考与创新,这种自由的个人创造过程不像科学试验和工业生产一样有较强的重复性,但无论其创新规律如何难以捉摸,我们还是能从现有的文化创意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模式一: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就是将客家文化资源分类选择,按产品市场需求与文化定位等抽取其中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事项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产品集群,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旅游与节庆最常用此模型。如在闽西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的开发中,开发者把土楼连线、民俗表演、旅游纪念品与特产等按规划整合在一起,向游人集中展示当地的客家文化;又如2008年河源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采集了客家音乐、饮食、民俗表演等文化元素,安排了六个重头戏:客家交响诗篇———“土楼回响”迎宾交响音乐会、开幕式暨客家民间艺术巡演、客家美食嘉年华活动、客家民间文艺汇演暨龙川建县2222年庆典晚会和客家山歌演唱大赛。这种整合是一种简单的排列组合,是客家文化的初级开发形式,可以更为深入整合。文化产业对客家文化的整合过程一般可循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产品主题;二是根据产品主题在客家文化资源中抽取与主题相关的符号与事项;三是对所抽取的符号与事项根据产业操作的一般规律以及时空条件进行排列组合。模式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结合是创意的基本形式之一,两种本不同类的元素,用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并且自然混成即为结合。这种创意模式主要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特别是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技术的结合,寻找客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为其关键。在现代客家节庆、广告策划、文艺影视等行业中使用较多,三百山农家温泉旅游项目为其中一例。泡温泉虽是一种很古老的休闲疗养方法,也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组提出选择田园风光较好的接待点改建成乡村温泉,外观设计乡土化,设施则现代化,提高温泉服务水准。核心是以当地姜苗、草药和水酒等本土对人体有较好疗养作用的本地土产配以温泉,做出乡村温泉的特色,与现代化的温泉度假村相得益彰。模式三:异文化之间的融合将客家文化元素嫁接至其它产品中,加深其文化内涵,增加产品吸引力和价值。生态旅游、特产包装、广告传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可用此模式。我国台湾客家地区从2002年起选择了桐花这个点,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元素聚集到桐花盛会,运用文学影视、网络等文化传播途径,形成了台湾旅游界一年一度的客家文化旅游高潮。这种方法使得原本简单、较低价值的桐花观光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产品吸引力和价值大为提升。本模式在客家地区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有出色表现,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来企业,进入客家地区后都有一个文化适应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一些企业用客家文化充实到企业文化中去,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价值,突出了企业特色,增强了文化竞争力。综上所述,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为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准确的市场定位,并提供创意基础。以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异文化之间的融合三种创意模式进行客家文化创意与生产,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化生产的流水线化,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客家土楼建筑特色探析
摘要:福建客家土楼是福建客家人世代居住的建筑,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类型之一。该文以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为研究对象,从土楼形成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土楼的内部建筑结构特点,探究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建筑材料以及布局设计,并从多方面研究永定客家土楼的装饰特点,分析土楼的艺术装饰魅力。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依山而建,建筑布局合理,具有独特的风格,满足了福建客家人的生活需求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建筑结构;装饰特色
一、永定客家土楼的形成背景
永定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客家土楼历史悠久,最早的一座土楼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土楼的居民主要为闽、粤、赣三省的客家人。客家具有群居的特点,其建筑风格较为独特[1]。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因战乱、饥荒等迁至南方,历经千年,在南宋时逐渐形成客家民系。历史上,客家人多居住在深山和偏远的地区,那里人烟稀少[2]。为了改善恶劣的居住环境,客家人利用建筑材料建成了具有保护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团结的客家人坚信人多力量大,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客家人的团结精神,促成了客家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的形成[3]。
二、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
1.土楼的结构布局。土楼不仅外观宏伟壮丽,而且内部结构类型丰富多样。土楼内部结构多为轴对称布局,结构严谨。土楼的外观造型多样,包括圆楼、方楼、五凤楼、八角楼、一字楼等多种不同形式。其中,圆楼布局较为奇特,其大多以圆心为中心点,按照不同的半径大小依次向外拓展,如同一个圆环套着一个圆环,构造十分精妙[4]。圆楼的中心位置一般用作家族祠堂,其每个房间的大小均一致,大概为10m2,房间之间共用楼梯,因此每家每户都密切联系在一起。圆楼外高内低,楼内套楼,环环相扣,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圆楼的防震抗灾能力、防卫功能以及通风透光性都比方楼要好。一座土楼一般可容纳200至700人,永定土楼一般有三到五层,最底层为厨房,第二层是仓库,三层及以上是客家人居住的房间[5]。永定土楼具有冬暖夏凉、通风采光性能良好、防火灾、防潮湿等众多优点。每一座土楼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代表着楼主的独特审美,都散发着经过历史沉淀的艺术美。祠堂是客家土楼重要的区域之一,主要用于祭祀祖先、举办婚丧嫁娶活动、会客聚餐等。祠堂一般位于整个建筑群体的中心位置,处于土楼的中间。这样的形式体现了客家人对祖先的敬重。在方楼或圆楼中,若内院不设房屋,祠堂便设在中轴线的末端,正对着大门口的入口处,具有较大的开口面积。祠堂的位置较为突出,土楼以祠堂为中心向四周一层层环建,形成了四面封闭的独特布局。这种隔断式的布局具有很强的保护性,使土楼内部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这种结构也常常带有强烈的神秘感。2.土楼的使用材料。建筑土楼主要使用的材料为当地的泥土。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对于客家人而言,相比于石材,泥土更加便于开采、运输,加上当地泥土资源丰富,客家人运用常见的泥土与木材搭配,建造了外为土墙、内筑木框架的土楼[6]。在湿热的福建地区,若是大范围使用土墙,往往难以避免地面潮湿、夏日结露等问题出现。客家人在土墙中加入了树枝、竹片等作为龙骨,增强了土墙的牢固性,使最终建成的土墙上薄下厚、坚实牢固,具有防水、防火、防风、抗震的作用[7]。福建的土楼几乎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地震,但如今依旧坚固,可见其建筑的杰出之处[8]。此外,土楼使用的材料均是天然环保、符合生态理念的。土楼使用当地的生土筑墙,隔热性能好,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同时,土楼透气性能佳,将农作物储存在土楼内更易保存,不易发霉腐坏。厚实的土墙还能有效地隔断一些噪音[9]。更重要的是,土楼运用的材料均取自自然,即使有朝一日遭到破坏或者荒废,也不会对自然造成污染。3.土楼的空间设计应用。永定客家土楼打破了以往的圆形封闭布局,使用开放性的入口。土楼整体采用了螺旋上升的结构,在保留传统圆楼形象的基础上增强了创新性[10]。土楼内部是完全畅通的空间,每层的走廊相互联通,为各家各户的交往提供便利。所有的房间均朝内,光线来自中间的天井。从设计功能性分析,土楼起着保护群居的客家人的作用,在保障群居安全的前提下,形成了多个单独的房间[11]。中堂和祖堂是整个土楼的中心点,所有房间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建造而成的。除了日常的生活起居空间,土楼还包括一些公共储备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其中最主要的储备空间就是中心方形庭院,最底层的外部常放着自行车,同时也是消防车道。休闲空间则包括乒乓球室、阅读房等[12]。由此可见土楼的空间布局之精巧,其中不仅具有日常生活空间,而且具有休闲空间,客家人俨然在土楼中组成了一个小型社区。
文化理论与客家文化探索
本文作者:吴良生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斯(WendellRSmith)在总结西方企业市场营销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营销学中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对产品进行比较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在市场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有效营销。但是,市场细分理论只解决了“向谁出售”的问题,是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选择,或针对目标市场开发产品,但如何选择产品,在资源丰富、创意无限的文化产业领域,显得更为复杂。文化产业化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如节庆、演出、文化旅游等,市场细分的结果可以作为文化产品和生产的一个目标方向的参考依据,而要解决文化产品的定位和其开发项目与内容,就必然要对所要开发的文化资源进行细分,文化细分理论正是基于解决此问题而产生的。文化细分即是以文化资源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市场定位文化因子,并结合市场细分结果对其进行细项分析,得出其文化定位、开发项目与内容。文化细分主要是为了满足文化产业化的前期分析要求,其主要作用有:一是为产业开发提供相对准确的文化定位。文化定位就是结合市场分析在自身文化细项中取一项将自已在竞争类的文化产品和项目中区别开来。市场定位需要独特性、可信度等要求,文化定位亦是如此。[4]文化产品的文化定位与其市场定位密不可分,两者通常相互支撑。二是寻找市场空缺,确立文化产品的差异优势。尽管每一种文化都可能是有特色的资源,但其中的大部分放到市场竞争的位置并不是独有或不可替代的。如何寻求市场空缺,打差异牌,是文化产业化的关键,这也是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的综合分析结果。三是确立文化产品与项目开发体系。文化细分是在文化归纳与分类的基础上得出的细项体系,但文化细分绝不仅仅是归纳与分类,文化细分更重要的任务是结合市场分析,其中还加上文化创意的过程,最终得出文化开发的产品与项目体系,为开发和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
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对应,主要是对该文化资源进行细项分类与组合,方便定位与产品开发选择。其主要方法有:1.资源细分法。即以传统的客家文化研究分类方法对资源进行细分,大类可分成客家建筑与民居、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艺术、传统工艺、客家名人、客家精神等,文化旅游开发比较经常用这种细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对简单,在客家文化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分项,操作容易,有利于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产品。笔者在《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中对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就采取了资源细分法。在对三百山镇客家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后进行分类,其文化产品的开发方向与项目体系就相对清晰了。结合区域旅游竞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三百山镇乡村物质文化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缺乏竞争实力,而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富有特色,开发后更容易占得先机,因此三百山乡村旅游的定位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2.主题细分法。即以一个文化主题为中心,细分可用的文化资源,以便产品开发,文化节庆活动和博物馆开发比较适合此法。3.产品细分法,具体单项产品的开发如工艺产品可参考此方法,目标是扩展产品系列,即从原来的单一产品形式扩展到多样化。4.文化层次细分法,即以精神层面、行为语言层面和标识层面对文化进行细分,深度旅游、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等可采用此类细分法。
文化产品的生产其实是这种文化的表达与再现。可以说,表达与再现形式的选择是客家文化产品生产的关键,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尤为如此。王琛发认为“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如果不能在这种全球化的新条件下把自己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方式再现,并积极参与和贡献给世界的多元格局,它就可能要淹没在百花竞放的五光十色边沿,或被淡忘于缺乏文化消费的经济规律下。”[5]因此,研究创意模式成为客家文化产业化研究的必要一环。1.文化表达的方式与文化创意在英国,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指“那些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6]英国的文化产业着重创意,并将创意理解为个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创意包括个人创意和民众的集体创造,这些创意是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表达形式。俞龙通认为“孕育此(创意)想法……虽然有时只有个人的思考与发想,但并不限于一个人,多人同时进行创意的工作,其成果也更加丰富。”[7]客家文化是上千年的文化创意沉淀,对其进行产业化的重点就不在于文化本身,而是市场创意了。文化产业创意其实就是文化的产业表达,用何种形式表达文化的产业形态即是创意的过程。文化表达有三个层次:一是塑造文化精神的向心力。文化产业最核心的是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吸引力是文化精神力,这是源于文化的凝聚力、认同感。客家通过近百年的建构运动,大大增强了海内外客家人的认同感。其中对于“祖地”文化的打造,掀起了海内外客家人“寻根”旅游的热潮,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认同中创造出无穷的文化市场需求,这应当成为文化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二是形成文化体验的生活方式。选择文化产品,即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在休闲旅游这个综合文化产品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上班族寻找放松的方式,城市人想过乡村生活,汉族人想体验少数民族文化,都是这种心理使然。因此,客家文化产业的理念应当发挥自己文化特色优势,针对客源市场需求,给消费者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开发者对客家文化自身的特色与目标市场的生活方式要有相对充足的了解。三是要能给文化消费者文化符号的冲击与感受。符号是人们对一种文化认知的窗口,决定了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差异感。文化消费的过程即是一种文化认知的过程,认知是一种符号行为,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符号操作,[8]因此文化符号在文化产业化中充当重要角色。在旅游景观设计与旅游区文化气氛营造、广告设计、影视作品、文字创作、音乐美术创作乃至饮食开发等方面,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在四川洛带镇的客家文化产业过程中,也是“把概念性的客家文化转化为为让游客可以触摸、感受的文化符号。”[9]不少文化符号本身就可直接开发为文化产品,最典型的是可用于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客家文化中有围屋模型、江西赣县白鹭古村“福”字产品的开发等。2.客家文化的创意方法与模式客家文化的创意主要方法有两种。客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文化创造(创意)沉淀,如客家民居建筑、民俗、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流传下来的山歌与戏曲等,这些资源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客家文化传统的最恰当表达,可直接成为文化产品,其开发过程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其产业创意的重点在市场运行方式的创意,客家节庆、文化旅游、饮食开发和文物贸易等产业属此类形式。另一种形式是利用客家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生活方式结合,产生新的文化产品,即用现代技术与生活方式来表达客家文化的内涵,这一产品开发的创意过程体现得更为直观,该种形式以个人的创意为核心,与英国所谓创意产业的基本思想更为接近,主要是在文化项目策划、影视与文学创作、广告传播策划、文艺与工艺美术创作等行业中运用。创意的过程注重个人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思考与创新,这种自由的个人创造过程不像科学试验和工业生产一样有较强的重复性,但无论其创新规律如何难以捉摸,我们还是能从现有的文化创意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模式一: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就是将客家文化资源分类选择,按产品市场需求与文化定位等抽取其中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事项进行新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产品集群,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旅游与节庆最常用此模型。如在闽西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的开发中,开发者把土楼连线、民俗表演、旅游纪念品与特产等按规划整合在一起,向游人集中展示当地的客家文化;又如2008年河源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采集了客家音乐、饮食、民俗表演等文化元素,安排了六个重头戏:客家交响诗篇———“土楼回响”迎宾交响音乐会、开幕式暨客家民间艺术巡演、客家美食嘉年华活动、客家民间文艺汇演暨龙川建县2222年庆典晚会和客家山歌演唱大赛。这种整合是一种简单的排列组合,是客家文化的初级开发形式,可以更为深入整合。文化产业对客家文化的整合过程一般可循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产品主题;二是根据产品主题在客家文化资源中抽取与主题相关的符号与事项;三是对所抽取的符号与事项根据产业操作的一般规律以及时空条件进行排列组合。模式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结合是创意的基本形式之一,两种本不同类的元素,用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并且自然混成即为结合。这种创意模式主要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特别是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技术的结合,寻找客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为其关键。在现代客家节庆、广告策划、文艺影视等行业中使用较多,三百山农家温泉旅游项目为其中一例。泡温泉虽是一种很古老的休闲疗养方法,也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项目。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组提出选择田园风光较好的接待点改建成乡村温泉,外观设计乡土化,设施则现代化,提高温泉服务水准。核心是以当地姜苗、草药和水酒等本土对人体有较好疗养作用的本地土产配以温泉,做出乡村温泉的特色,与现代化的温泉度假村相得益彰。模式三:异文化之间的融合将客家文化元素嫁接至其它产品中,加深其文化内涵,增加产品吸引力和价值。生态旅游、特产包装、广告传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可用此模式。我国台湾客家地区从2002年起选择了桐花这个点,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元素聚集到桐花盛会,运用文学影视、网络等文化传播途径,形成了台湾旅游界一年一度的客家文化旅游高潮。这种方法使得原本简单、较低价值的桐花观光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产品吸引力和价值大为提升。本模式在客家地区企业文化建设中也有出色表现,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来企业,进入客家地区后都有一个文化适应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一些企业用客家文化充实到企业文化中去,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价值,突出了企业特色,增强了文化竞争力。综上所述,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为客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准确的市场定位,并提供创意基础。以综合文化元素的集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异文化之间的融合三种创意模式进行客家文化创意与生产,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化生产的流水线化,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也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