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8:56: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对课后思考与练习的几点看法

高中《思想政治》每课后都附有思考与练习。但不知从何时起,它已不再为广大师生所重视,教师不愿用,学生不愿做。课后思考与练习真的没有做的价值了吗?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它?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思考与练习的独特功能,其他习题不能取代 课后思考与练习不同于一般练习题,作为整个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些一般练习题所不具有的功能,像补充知识、澄清认识、提高觉悟、总结课文等,这都是一般练习题所不能取代的。

1.补充知识的功能

教材在编写时,由于受编写体例、知识结构等限制,有些知识点在课文中无法体现出来,而这些知识点对理解课文又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编者就以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的形式提出来。如,高三政治常识第二课课后思考与练习:“有人认为,在我国,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就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没有。这种理解对吗?为什么?”此题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中的“一定范围”是什么样的范围。而关于这一知识点,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此题不做,极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就像题目所设计的,错误地以时间或空间来界定范围,而不能明确它是指大量的社会矛盾已不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这一正确含义。因此,这就不仅是一道练习题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的问题。

2.提高觉悟的功能

一般练习题,大都从应试训练角度,侧重于巩固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功能十分欠缺。但课后思考与练习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像高一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讨论题”,高三的“活动建议”题,都从所学的知识出发,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或现实问题。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水平所必需的。

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布置课后作业探讨

一、中职语文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条件和原则

1.中职语文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条件。中职语文作业布置有效性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作业应该尽可能的多样化,避免成为单一化的机械任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个条件是作业布置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笔而要发挥信息技术在作业布置中的价值。第三个条件是作业不应该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作为家长和学生进行沟通的途径,通过作业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最后,语文教师布置作业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良好习惯。2.中职语文作业布置有效性的原则。要想增强中职语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人本主义原则,它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以学生为本,要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融入多元文化,将语文作业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个是个性化原则,它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最后是实践性原则,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样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职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中职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职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首先语文课后作业布置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种盲目性主要体现在作业布置缺乏具体的计划,而且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教师随意的布置作业是导致学生不重视作业的重要因素,而且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次,作业布置具有单一性,一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书上背诵篇目,以至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局限于背诵、默写和抄写等,这种传统的作业形式不仅不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一些学生对语文产生抵触心理。此外,一些教师沿袭高中布置作业的形式,认为学生做题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关键,教师没有意识到中职学生学习语文面临的不是考试而是社会,因此多做题、多背诵的传统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这些因素都是导致语文课后作业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原因。2.中职语文作业布置存在问题的原因。中职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中职教师没有充分重视作业问题是作业布置缺乏有效性的关键。一些教师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课后作业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布置作业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错误的认为布置作业是为了使语文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和规范,却没有思考过如何通过布置作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学生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中职学生自身心理问题,他们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作为学习的重点,他们认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此外,中职学校教育方向偏离是中职语文作业布置缺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中职院校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至于学校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三、中职语文有效性布置课后作业的策略

1.提高中职院校对课后作业问题的重视。学校首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根本,端正对课后作业的态度,充分认识课后作业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开展全方位教学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加重视语文课后作业。此外,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将作业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注重语文作业效率的提升,注重作业沟通的效果,针对不同作业形式建立相应的标准。2.增强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增强作业布置的针对性是提升中职语文布置课后作业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布置不同的作业内容。首先,语文作业应该注重实践性,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幅作品并对作品进行阐述,将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应该认识到作业有效性的关键不在于作业的数量而在于“精”,这也是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师可以从“反思”的角度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知识需要学习等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3.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将语文课后作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第二个层次是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课外拓展,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要完成的作业,为了避免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设置产生等级观念,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正确看待选择性作业。

查看全文

校内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校内课后服务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拓展阵地,亟需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信息化管理。基于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剖析构建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的意义,并提出该平台模式的具体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校内课后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路径,助力我国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

关键词:信息化;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平台

“课后服务”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类放学后课程服务的统称,区别于“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1]。校内课后服务就是把校内外各种放学后课程服务统一纳入中小学校园内开展的服务,旨在解决学生的放学后托管难题。该种服务模式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认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优势条件,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的重任,这十分契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全国已有诸多城市的中小学开展了这种模式的课后服务工作。然而,该服务工作内容十分繁杂,涉及到的参与者众多,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校内课后服务工作进行高效管理,确保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等诸多参与者之间信息的及时交互,数据的高效传输,成为校内课后服务亟需解决的问题。

1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

1.1参与主体多。目前,诸多省市城区中小学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校内课后服务,如北京市实行政府补贴政策,外聘教师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课后服务[3];贵阳市推出“乐童计划”,由政府出资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服务[4];广州市部分学校引入具有办学资质的托管机构提供有偿的托管服务,或通过家委会邀请家长和志愿者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等[5]。其参与者众多,具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网络技术支持机构、教师、志愿者、义工、师范院校实习生、家长、学生等。1.2工作内容繁杂。校内课后服务提倡专业化、优质化、多元化的课程服务,整个服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流程多,管理内容繁杂。如政府排查、筛选、引进第三方机构进入校内参与课后服务;教育主管部门主持、监督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学校或者课后服务集成机构对资产、教务、人事、财务等事务进行管理;教师对各科目的放学后特色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1.3数据交互效率。低从纵向看,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从管理部门到实践部门所拉的战线长,数据传输速度慢、耗时多;从横向看,各部门间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呈现重复、交叉等特点,分工不明确,数据交互效率低。如政府对社会合规托管机构的排查、审核、引进时间长,流程多,手续复杂;学校、服务机构对资产、人事、财务等工作管理滞后,进程缓慢;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少,沟通信息不及时等。

2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建设的意义

查看全文

有效课后开拓促进读写能力的提升

摘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亦非一日之功,它靠的是日积月累,是广泛阅读后的顿悟,是长期练笔后的升华。因此,紧扣教材的课堂读写训练只能起到方法指导的作用,有效的课后拓展才是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读写;课后拓展;能力提高;重要途径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从四个方面具体谈谈有效课后拓展行动策略:

一、落实个性化小练笔,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不仅要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思考时间、思考空间,还要在课后安排一定的思考时间、思考空间,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的结果以小练笔的形式呈现,小练笔的内容可以是课堂问题对话中未能施展自己的个性,或者对问题解决的结果感到不满意的自己已经构建的、独到见解的完整陈述;也可以是对本次课堂对话问题没有完全理解的疑点的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课文精彩段落的赏析或仿写。

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查看全文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摘要:《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是国家试图解决“三点半难题”,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政策设计。该政策涉及公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家长、学校、政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学校和教师激励不足,政府与学校、学校与教师信息不对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委托代理问题。为此,需要加强价值引导,形成课后服务价值共识;完善课后服务制度体系及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国家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推进多元主体进行评价;保障课后服务资金投入的稳定来源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生减负呼声越来越高。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避免学校通过课后活动时间开展文化课程补课从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校时间进行了规定,从而全国各地相继采取三点半放学举措。但始料不及,“三点半问题”随之产生。为应对家长之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开设晚托班,以“课外补习”“补习班”等为主题承担看管与监护责任,这被视为早期课后服务的雏形[1]。课后教育服务应家长托管需求与市场供求而生,主要可划分为市场化课后服务(私立辅导机构、一对一家教辅导)、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化课后服务和公立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2]。课后教育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引发课后教育服务机构的资质鉴定、准入、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等理论问题和治理问题。为稳定教育秩序,课后服务治理首先在教育系统内部展开。为避免学校通过课后服务收取学生家长费用,造成额外教育收费现象,《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学校不得收取课后看护费[3],因此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开始停止举办校内课后服务,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校外课后服务机构的野蛮生长,但市场化的校外课后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往往缺乏相应资质,政府虽然从市场经营和管理角度对其服务条件制定了规范性要求,但治理效果欠佳,校外培训机构仍然呈现野蛮生长之势。课后服务的多元市场化供给并没有有效地分担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责任,反而因资本的介入和过度的教育焦虑给中小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业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4]。为强化政府课后服务的公共责任,《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学校应主动承担课后服务责任[5]。这是国家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公益性本质的政策。随后,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制定政策文件并探索开展课后服务[6]。2021年教育部更是明确要求各省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主张推行“5+2”模式[7]。《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从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协同治理角度明确要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8],这是最严厉的减负政策。如何使“双减”政策快速落地,各地在课后服务方面纷纷出台了各种政策,但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政策失真、政策梗阻等制度困境。如何摆脱这些困境,亟需理论创新。本文试图借鉴委托代理理论,揭示其内含的代理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从而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有效执行。

一、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1.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具有委托代理特征委托代理是指在非对称信息博弈基础上[9],委托人将部分决策权授予代理人,代理人为实现委托人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的契约关系[10]。其基本假设是:“经济人”;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11]。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过程包含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12]。从主体角度看,为了解决中小学生“三点半难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由教育部制定的政策文件对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提出了目标和宗旨,并将政策下发给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具体实施方案。从政策执行过程角度来看,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他们之间在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目标上存在利益冲突[13];同时课后服务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为政策执行主体选择性执行课后服务政策创造了条件。可见,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假设契合,因而可以运用该理论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剖析。

2.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关系。(1)公民与中央政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家长为代表的公民作为初始委托人将“三点半难题”委托给政府,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特别是城市双职工家庭对安全、优质公共课后服务的强烈社会诉求,教育部发布了《指导意见》,从开展渠道、内容形式、安全保障、经费来源等方面对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了纲领性要求[14]。这可以看做政策制定主体作为代理人的履职行为。(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把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委托给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各省市根据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宗旨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方案[15]。例如,教育部颁布《指导意见》后,天津、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相继颁布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16]。(3)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工作委托给学校,各省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从时间、内容、原则对学校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进行了规定[17]。学校应按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组织教师、整合各种资源和渠道开发设计课后服务。(4)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教师是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核心人员,学校会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设计开发自己学校的课后服务实施细则,然后组织教师开展课后服务。教师作为最终代理人要履行增强服务价值观[18]、提升教学能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学生品质、组织开发活动等多项任务,成为课后服务政策的最后执行者。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中包含公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多层委托代理关系[19]。

二、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初中数学课后总结习惯培养

【摘要】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难度陡然提升,许多学生会在瞬间感受到学习压力倍增,为了不让初中生的思维陷入一种定向模式,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课后总结的重要性。因为短暂的课堂时间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知识,只有花费额外的课后时间进行反思、巩固和总结,学生才能更通透地发现自我的学习问题,并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可从课后作业、思维导图、对比式教学三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总结习惯,进一步引发他们的深层次思考与创造性见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总结;习惯;培养

经调查,初中数学课的课后总结并未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重视,一来是因为教学进度太过于紧张,二来是初中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尚未完善。像数学这类逻辑思维性强的学科,知识的跨越幅度都比较大,这种跨越对学生来说就是能力与耐力上的挑战。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紧密联系前后的学习内容,降低思维的难度,教师需对他们进行系统指导,详细地介绍课后总结的技巧性策略,便于教学内容的逐步渗透。

一、设置探究性质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总结

课后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额外任务,它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当天课堂所讲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和练习。因为学生要学习多门课程,而每个教师却只教学一门课程,所以学生并不能在每门学科上都平均分配时间。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数学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较好的领悟,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总结,而且这种总结的形式是不受限的,可以是个人总结,也可为小组总结,但都要建立于教师引导的基础之上。例如:在讲解“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有学生对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非十分清晰,甚至会将AAS(角角边)混淆成为SSA(边边角)。通过初步的讲解,我们会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中并不包含SSA这一方法,因为两条边及一个角的确定不能保证三角形形状的唯一性。所以,在讲解完五种证明方法后,教师就要教给学生总结的技巧,由“SSS→SAS→ASA→AAS→HL”,显然其中有隐含的过渡点,学生可以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找出这五种证明方法的联系点,然后将它们进行整合,形成串联性的记忆,这样不仅会确保思路清晰,同时也不易造成记忆的混乱。课后总结这一方法对较为复杂的数学定理的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在引导学生总结的过程中,小组式的讨论与作业分析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从而让学生的灵活思维产生碰撞,形成一个明晰的解题思维导向。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效总结

查看全文

研讨小学生课后读写指导办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作为了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此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里,我就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几种方法谈谈自己的薄见,给同仁们以抛砖引玉之用吧!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查看全文

党员在听课后的党性材料

自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按照上级要求,我认真学习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及上级有关一系列指示精神,我感到这次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很有必要,也势在必行,因为现在党员队伍当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地位。这次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大规模、广泛性、深层次的党内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党的肌体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创新过程。通过对照上级规定的方面,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思想、工作、作风及党性问题,以期达到找准问题、摸清症结、明确整改和提高素质的目的。

一、查摆个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和党员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胡主席关于“六个坚持”、郭副主席在专题报告会上“五条要求”,我感到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理论学习上还不够。特别是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还不够系统深入,学习往往还浮在表面,只能说通读了,却没有真正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思想,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同时自觉挤时间学习较少,看报纸也是看看大标题,结果对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新问题理解还不深,使理论水平还在低层次徘徊。

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对待知识结构上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掌握的一些业务知识就可以适应部队工作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三是工作创新意识不强。作为军校干部学员,感觉到过来只要学习过得去就行了,其它只要得过且过就可以了,对待工作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同时感觉到自己是一名普遍学员,对全队建设的方面的事总认为是骨干考虑的事,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不犯错误就行了。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教材课后名家评论分析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的名家评论内容丰富,涉及时代背景、文章主旨、人物形象、鉴赏理论等。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教材资源,可为学生学习文本提供切入点,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名家评论; 内容 ;作用

语文教学资源是指语文教师用来教学的一切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这三种呈现方式中列出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为开展语文活动提供一定的资源。其中名家评论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对时代背景、文本主题主旨、人物形象、鉴赏手法的介绍和评述等,在教学中妥善运用,将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名家评论内容

(一)介绍写作背景。以前写作背景的介绍一直是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一般不直接呈现。但是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写作背景呈现渐渐弱化政治标准的趋势,力图呈现多角度的写作背景。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边城》一课“活动体验”第三题: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说的环境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阅读下列三则学习材料,研读《边城(节选)》,鉴赏作品的环境美(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名家评论分别出自: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其中凌宇是湖南籍学者,是湘文化研究的首席专家。金介甫是美国的汉学家,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国外研究沈从文第一人。名家评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材料的选择上,编者可谓非常用心,将本土的沈从文研究与西方文化对沈从文作品的认识共同呈现,试图营造一种对比;在对比中开发出文本的多重价值,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二)探讨文本主题宗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常在课后练习中引入一些名家对作品主旨的论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作品的体验感受也不同。教材将富有代表性的观点呈现在学生眼前。如必修二《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节选)》课后“活动体验”第三题:文学作品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四则材料分别出自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吴周文《谈荷塘月色》。钱理群认为“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那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认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对现实政治的无所适从。而孙绍振则认为朱自清这篇文章的宗旨“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二人对《荷塘月色》主旨的看法截然不同。可以组织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三)分析人物形象。教材在一些作品的课后练习中介绍了一些有关人物的名家评论。如必修四《雷雨》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还是假,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下列种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周朴园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一直有不同的观点。钱谷融认为以假为主,曹禺认为完全是真实的,李计谋认为既有真也有假,钱理群则认为是人性的真实表现。由于资源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搜集很多有关这一问题的资料,但是可根据这些名家评论给学生提供一定讨论的空间,学生在名家评论的引导下,经过讨论形成不同的观点,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这些经典的评论,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四)介绍鉴赏理论。鉴赏是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教材中的名家评论有一部分介绍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评点方法。1.表现手法。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朱自清在《论诗学的门径》一文中写道:“诗是特种的语言,它因音数的限制,便有了特种的表现手法。”认为诗歌的表现手法是特种的。许多文学理论家对诗歌表现手法都非常重视。萧涤非先生曾说:“《关雎》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道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道诗歌为何物。”赋、比、兴是诗歌常见的写作技法和表现手法。学生掌握一些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烘托、衬托、渲染、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苏教版教材必修四“诗从肺腑出”这一主题中有《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四首唐诗。课后“文本研习”中第一题: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列举诗句,对以上三句话加以说明。教材必修四“词别是一家”这一版块下有《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等四首宋词课后的“文本研习”练习第三题: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高棅对《蜀道难》的这几句评价涉及语言风格、结构章法、构思立意三个方面。刘熙载评述柳词,认为柳永在创作中善用“点染”手法,“点染”二字本指书画家挥笔作画,继而文艺理论家引用此词来概括词的表现手法。古典诗词中运用“点染”的手法较为常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继承了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表现手法也有许多,了解这些手法,为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打开了大门。2.评点方法。苏教版教材不仅引入现当代作家、专家学者对作品人物的评点。在此基础上,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评点方法,如批注法、涵咏法等。使学生对古人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对我国传统读书方法的一种继承。如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课后“活动体验”第一题:清人脂砚斋对《红楼梦》中几个人物的出场做过评点,现代作家王蒙对这部作品的人物性格也作了评点。你同意他们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教材课后展示了脂砚斋如何评点人物,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古人认为“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要对文章的词句进行批注。批注既可以加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又可以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批注,还可以增强自己的感悟能力;中学生尝试写写批注,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古人在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点的过程中,也是逼自己认真学习、深入理解的过程,现在中学生阅读条件好、功课多,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对作品进行“圈点勾画”“批注”“摘录”等,但是对精彩作品进行把玩鉴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名家评论的作用

查看全文

新教材课后练习管理论文

在新教材的阅读教学中,每篇都有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需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即在练习过程中,很多教师还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依赖性和保守性,甚至有的教师至今还完全以传统的方法或模式来处理这些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并蕴含着创新意识的练习题。可见,优化处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优化处理新教材单篇课文后的练习题呢?笔者认为,这不仅要弄清练习的一般功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弄清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各种从显性到隐性的意图。

练习的一般功能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

1.诊断和反馈这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也包括学生对自己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教师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拾遗补缺,学生也可以依此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自我完善。

2.消化和巩固这主要指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消化自己所学的内容,并且使之强化、巩固。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迁移,以达到内化的目的。

3.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之后,常常会获得一种成功后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而这种感觉又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驱力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常被人们所忽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