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读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7:34: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可读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可读性表达
【摘要】纪念是人们去主动探究历史、缅怀历史的一项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在客观上被赋予了传达历史文化纪念信息的功能要求。因此,纪念性景观中信息的可读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为了使纪念性景观的可读性更强,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可以从景观表述逻辑、表达方式和空间模式三个方面去探究。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可读性
1概念解析与比较
1.1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
1.1.1纪念性景观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纪念性景观的定义是:为纪念有功绩的或显赫的人或重大事件以及在有历史或自然特征的地方营造的建筑或建筑艺术品,这类建筑多具有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根据以上的文字解释当中可以看出,纪念性建筑或者景观是以明确的“纪念”的目的而存在的。刘滨谊先生认为,纪念性景观是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和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1]。
增强志书可读性交流材料
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编纂地方志,其根本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欲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高度重视志书的可读性。作为一名普通的方志编纂者,我想就续志如何增强其可读性谈点浅见,以就教于大方。
一、内容上要适当增加人文记述
旧志普遍存有重人文轻经济的现象,首轮志书中我们已作了全面纠正,但是矫枉过正,却忽略了人文方面的记述。续志编修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内容,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首先要注意记述好入志人物。地方志编纂中,素有“古今方志半人物”之说,续修志书仍应重视人物的收录,除为已故历史人物立传以外,要下功夫写好当代精英人物的简介。可以传、谱、录、表诸种体裁并用,尽量增加人物收录数量。除在人物编记人物外,其他部类要切实解决好以事系人的问题,把那些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悉数收入地方志书。山东省新近出版的《滨州地区志》就极为重视收录入志人物。第三十编是《人物》,第一章为历史人物选粹,共收录了孙武、范仲淹等18个历史人物;第二章为人物传,共收录了已去世的人物102人;第三章为人物简介,共收录了健在的人物290人;第四章为人物表,又分为革命烈士表57人、领导干部表50人、专业技术人员表221人。
其次,要注意分析方志的功能和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一些考略、记要性的内容。如素有“金城天府”之称,但此说始于何时,一直众说纷纭,即在建置一章附以“金城天府考略”一文。民族和姓氏也是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所以增加“少数民族记要”、“主要姓氏考略”、“名门望族”、“村名大观”等文。另外还将增加对山川景物的记述篇幅,合理收入一些时尚民谣、社会问题等,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外,还要注意记述方法,使一些看似枯燥的内容读起来生动有趣。《县志》在记述粉丝销售时,重点记述粉庄老字号,使这一纯经济的问题变成人文内容。在记述文物时,增入“民间文物拾零”一文,从文章标题和内容上化腐朽为神奇,增加亮点。
再次,要特别注意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记述,增加奇闻轶事的收录。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涌现出“姊妹理发馆”这一新生事物,轰动一时,褒贬不一,著名作家丛正里为其撰写了报告文学。这一典型在民营经济部分予以详细记述。年,随着县水利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茅坪场镇出现了农民刘德伟自费修堰塘的新鲜事物,理应收入志书。
新闻可读性提升策略论文
【摘要】新闻可读性是新闻的命脉所在,也是新闻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对报刊杂志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和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和心灵,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
【关键词】可读性读者新闻宣传趣味性
新闻可读性是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选择也更加广泛,特别是当前新闻媒介竞争激烈,信息传达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增强新闻可读性是媒介的生存之本,更是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以下笔者根据平时实践就如何增强新闻可读性简单地谈几点看法。
一、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意义
可读性是新闻宣传的基础。新闻宣传,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发挥作用。读者阅读什么新闻,不阅读什么新闻,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谁也干涉不了。据学者考察,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条件下,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出现了“挑着看、跳着看、追着看”的阅读心理。基于这些,要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就必须研究和适应读者这种对新闻的选择心理。只有在新闻的内容上、写作形式上满足了读者的这种选择心理,新闻才能为读者所认可,所接受,所阅读;反之,读者就不认可,不接受,不阅读。新闻是通过可读性作载体,来实现有效传播与宣传的;失去了可读性,新闻的传播与宣传就无从谈起。
二、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几个原则
报纸经济新闻提升可读性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信息,掌握的经济知识越来越多,对经济新闻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报纸经济新闻报道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通俗易懂,让广大读者看得懂,愿意看,喜闻乐见,成为百姓理财的重要帮手。笔者认为,提高报纸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对重大经济新闻做好“深读”
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下,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对于一些社会影响面巨大的经济问题和现象,由于报道时专业性太强,一些读者只知“皮毛”,可他们又迫切想了解事件的原因。对于重大经济现象,报纸经济新闻报道应该做深度解读,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向读者交待清楚。这样的报道是读者最需要的,同时也是最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波及全球,一些读者对次贷危机耳熟能详,但对于究竟什么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恐怕并不知晓。笔者读过这样一篇文章,作者用最浅显的语言对次贷危机进行了解读。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采取宽松政策,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房价节节攀高。在第一波行情中,有钱人买房投资,腰包被掏空。于是房地产商调低首付,把销售目标瞄准了穷人,只要首付10%,两年还清就可买房。对于银行来说,穷人贷款没有贷款担保,提供给穷人的贷款风险特别高,也即通常意义上的次级贷款。于是银行将劣质贷款设计成债券,卖给追求高利润而甘冒风险的投资银行、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银行赌这些穷人两年内能够发财,到期能够及时支付相关贷款,但是现实是穷人还是穷人。银行不可能把房子收回来,房价下跌,收回来也卖不出去,于是贷款收不回来,利息每天都在产生,银行和投资机构急剧亏损,开始大量倒闭!读了这篇文章,那些即使没有多少经济知识的读者也会明白什么是次贷危机,原来这场波及全球的危机的罪魁祸首是房地产行业产生了泡沫。由此可见,对于重大经济新闻,记者报道一定深入。这就要求记者自己首先成为专家,明白次贷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之后记者才能做到用最浅显的语言对次贷危机进行解读,让广大读者看明白。
二、加强经济新闻舆论监督力度
经济新闻舆论监督报道在新闻宣传中越来越多,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大量能够引起公众聚焦的负面事件。“万里大造林”、“三鹿奶粉”、“多宝鱼”等事件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身体伤害,这些涉及民生的经济新闻特别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力。必须加大经济新闻舆论监督力度,这样既能增强新闻媒体经济新闻可读性,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从2008年起,鹤城晚报经济部连续两年开展了“鹤城百姓维权月活动”,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利用“3•15”这一契机,加强经济新闻舆论监督力度,曝光制假、售假行为,曝光短斤少两欺诈消费者行为,曝光行业内各种坑害消费者的“潜规则”,帮助市民维权。在每年为期一个月的宣传报道中,版面开辟了“行业侵权骗术揭秘”栏目,对各行各业“潜规则”予以揭露,先后对街头烤地瓜使用化学原料桶、儿童照为啥不给底版、鲜榨果汁实为勾兑品、二元店充斥假劣商品、折扣店成为假货温床等行为进行了曝光。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餐饮业短斤少两欺诈消费者的现象,在维权月活动中编辑部精心策划,专门开辟了“记者直击”栏目,记者与市质监局直属分局检查人员一道,以消费者的身份对涮羊肉店和烤肉店进行暗访。暗访结果令人瞠目结舌,八成商家存在短斤少两行为,有的肉品重量竟然差了近一半。本报报道见诸报端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些烧烤店老板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表示,晚报的监督有利于烧烤行业健康发展,烧烤是鹤城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将那些短斤少两欺诈顾客的烧烤行业的害群之马赶出鹤城,让他们无立足之地,对净化烧烤行业大有裨益。
三、经济新闻报道应突出服务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论文
摘要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特征技法
“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成为媒介竞相经营的重点。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如何科学地运用故事讲述新闻?在这种讲述的基础上,融入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的叙事和描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为例,来看新闻故事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
一、在新近发生的事实基础上的挖掘升华
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在《湖北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记者们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采写了9篇以身边人说身边理,以生活观折射荣辱观的新闻报道,意在对"八荣八耻"作更为大众化、喜闻乐见的解读。文中,记者以疏捞工刘玉梅、女司机王静、蔬菜大王兰贵娥等9位普通群众的平凡故事为典型报道,彰显了人物命运与社会体系的关系。例如,疏捞工刘玉梅,在“刚当上疏捞工那阵,觉得丢人,干活时总是压低草帽遮住脸;如今,在下水道、窨井、化粪池中,她带领伙伴们清理污秽,疏通城市"经脉",大方而自豪。”我们看到了,在介绍她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时,记者发掘了刘玉梅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从下井排污,到群众对于他们的认知与感谢,处处真实,个个感人,记者把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知荣明耻、去浊取清的清晰轮廓。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一种背景的真实。
新闻阅读性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意义;增强新闻可读性的几个原则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可读性是新闻宣传的基础、新闻的可读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即新闻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新闻内容的可读性,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时代精神可以使人们看到社会的进步、勃发的生机、新鲜的气息,是人的思想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新闻可读性是新闻的命脉所在,也是新闻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价值体系的关键所在。因此,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对报刊杂志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和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和心灵,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
【关键词】可读性读者新闻宣传趣味性
新闻可读性是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选择也更加广泛,特别是当前新闻媒介竞争激烈,信息传达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增强新闻可读性是媒介的生存之本,更是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以下笔者根据平时实践就如何增强新闻可读性简单地谈几点看法。
1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意义
可读性是新闻宣传的基础。新闻宣传,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发挥作用。读者阅读什么新闻,不阅读什么新闻,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谁也干涉不了。据学者考察,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条件下,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出现了“挑着看、跳着看、追着看”的阅读心理。基于这些,要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就必须研究和适应读者这种对新闻的选择心理。只有在新闻的内容上、写作形式上满足了读者的这种选择心理,新闻才能为读者所认可,所接受,所阅读;反之,读者就不认可,不接受,不阅读。新闻是通过可读性作载体,来实现有效传播与宣传的;失去了可读性,新闻的传播与宣传就无从谈起。
学术期刊审稿五项原则
学术期刊的审稿是编辑部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由编辑和专家审读作者的原稿,对其内容和形式作出评价,据此进行选择的编辑活动。审稿决定着稿件的取舍,事关刊物的质量,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审稿原则是学术期刊审稿所遵循的准则,指导着学术期刊的审稿实践,理应对这一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关于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编辑学著作似乎很少论及。《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曾将审稿原则归纳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1],作了较系统的探讨,但并不是专指学术期刊,而且其中的逻辑关系值得探讨。在期刊文献方面,赵连稳提出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兼容并包和及时审理三原则[2],但囿于该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视角,未能全面探讨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闰月勤对政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3],殷靖华对客观性原则[4],胡正强对新颖性原则[5]作了论述,同样未能全面探讨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孙景峰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之外提出的倾斜性原则(向内稿倾斜、向青年作者倾斜等)[6],在审稿实践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将此作为一条指导审稿的原则似乎不妥当。侯宏勋提出宽泛置疑原则[7],认为编辑需要质疑,审稿当然要质疑,大凡阅读,都应有所质疑,但不宜把质疑作为一项宏观原则来看待。基于上述,笔者拟从审稿程序、审稿者的道德、稿件内容和形式四个方面入手,对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略作探讨。
一、同行评议原则
这是针对学术期刊的审稿程序。从审稿程序看,我国出版制度明文规定了三审制,其中,对学术期刊至关重要的是要遵循同行评议原则。同行评议制度源于英国,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学位论文、课题的立项结项、学术奖励等,成为学术评价的基本方式。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遴选论文、保证并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国际上通常将是否同行评议作为学术期刊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尽管同行评议制存在着少数学者滥用权威,存在裙带关系、专业嫉妒、个人偏见和利益冲突等破坏性影响,但它仍然不失为最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人们把同行评审看成研究成果的质量声明。[8]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中,同行评议原则基本上得到了落实;在人文社科期刊中,遵循同行评议原则的情况不尽如人意。遵循同行评议原则依靠审稿专家,但并不意味着由审稿专家主导审稿,外审专家只能提供参考意见,不能取舍稿件。这是因为,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是一种主从关系:编辑审稿具有主体性,编辑是职业审稿人角色,是专家审稿人的选择者,是稿件刊用与否的决定者;专家审稿只具有从属性,审稿专家是编外审稿人角色,被动地接受所审稿件,主要对稿件内容作学术评价,没有稿件刊用权,只有有限的稿件否决权。[9]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的不同职业角色、作用和任务决定了编辑必须主导审稿的全过程。主导审稿是编辑的职责,编辑应提高专业学识水平,消除过分依赖专家的心理,发挥主体作用,主导稿件评审的全过程,否则,把稿件刊用的决定权完全托付给外审专家,自己反倒成了边缘人,忘记了编辑在审稿中的主体地位,放弃了一名编辑应该承担的义务,有违编辑的职责,无益于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10]基于编辑主导的同行评议制度,才能双剑合壁,最大程度地发挥审稿的作用,只有这样,编辑才能把握审稿工作的主动权。
二、公正性原则
这是针对审稿者的道德态度。前文提到的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兼容并包原则和客观性原则,都是事关审稿评价的公正问题,这几个原则名称虽然不同,但体现的都是审稿者的道德态度,因而,本文在审稿者的道德态度这一视角下,将其统称为公正性原则。因为要评价公正就必须做到质量面前人人平等,拒绝偏见,兼容并包,尽最大努力客观地评价稿件。公正意味着客观理性。审稿者要秉持理性的态度,一切从文稿的内容出发,不先入为主,排除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拒绝主观偏见等不公正行为,避免根据自己的好恶偏执来筛选和判定文稿,力求客观公正、审慎负责地评价稿件。公正意味着人人平等。在稿件评审时,不因国籍、民族、信仰、性别、年龄以及所属机构而歧视作者,认文不认人,对作者一视同仁,不故意抬高或压低特定的作者。邹韬奋曾经说:“我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还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11]唯质是从,人人平等,审稿人要坚持审稿的独立性,不因领导、权威和亲友的干涉而降低学术标准。公正意味着兼容并包。西方哲言有云: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学术期刊要有兼容并包的气度,有门派之别,无门户之见,对不合己意的标新立异之说不轻易否定,不搞学术垄断,提倡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只要言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予肯定,以活跃学术气氛,鼓励学术创新。当然,兼容并包只能是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并不包括导向有问题的稿件,也不包括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
三、导向性原则
撰写科技论文格式
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暇梗庖逯卮蟮穆畚幕蜓芯砍晒欢ɑ嵋鹣喙亓煊蚩萍既嗽钡墓刈ⅰ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科技论文格式
一、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论文格式:医学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即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等。
㈠、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㈡、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