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7:27: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可持续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近几年,我国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证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遏制了通货紧缩趋势,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它是我国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但短期政策长期化,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同时,也暴露了其固有的弊病,赤字与国债规模的扩大产生了经济风险,造成了经济负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以探讨其可持续性,并针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措施,以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经济学中,挤出效应一般是指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投资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扩张部分或全部抵消。

挤出效应是国债的副产品,若挤出效应存在且过大,则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将受到质疑,考查挤出效应,重点要分析政府债务对利率的影响。在IS——LM模型中分析挤出效应的产生,我们可知其产生有严格的假设条件,挤出效应只有在货币供给不增加并且经济活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民间储蓄居高不下,投资萎缩,消费低迷的情况下,政府支出扩张不会引起利率上升,且考察起来,我国近年来实际利率的上升与政府支出无相关关系,实际利率上升和它对非政府投资的某些抑制作用也不能说明政府支出扩张有挤出效应,因为我国货币供给量一直在变化。利率上升一方面是因为价格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商业银行名义利率下调幅度不够,是利率政策限制了财政政策扩张发挥充分的乘数效应,而不是财政扩张自身产生了“挤出效应”。另外,政府供款也不一定引起资金需求竞争。我国资金需求主要是对银行资金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一直超过7%(或总准备金率超过15%),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是充足乃至过剩的。这种资金过剩是民间资金需求不足、银行资金供应谨慎双重作用下的结果,政府向银行借的是闲量资金,它只是减少银行闲量资金,并非消除银行的闲量资金,所以对企业的资金供应并未产生挤出效应。我国近年来政府扩张支出的同时,也配合适度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供给,财政扩张产生的利率上涨压力被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所抵消,不会产生利率的上升。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逐渐变得稀缺,挤出效应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况且,据估计,目前在政府投资的项目中,有20%投资完全可以由民间投资来取代。现在政府投资的项目可能就是今后高效率的民间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所以政府现在的投资可能已经对未来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因此,挤出效应的存在已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也是国债政策实施中必须认真对待,加以避免的重要问题。90年代中期后,规定财政不能从银行透支,财政赤字须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央行不能从国债一级市场上直接购买国债,这些措施基本上从制度方面阻断了财政赤字扩大直接引发央行增发货币并导致通货膨胀的渠道。但是由于赤字债务化后。财政赤字与超量货币发行之间的间接联系依然存在,对通胀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间接影响的大小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关系密切。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规范公开市场操作行为,避免产生通胀的诱因。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依然较高,银行资金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比较充裕,利率和价格水平较低,适当增发国债,不仅成本低,也有物资保证,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二、国债的规模风险分析

查看全文

当前对可持续性消费的研讨

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政府要围绕居民住、行消费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n年均增长率=[(本期/前n年)/(1/(n-1))-1]×100%(1)(1)消费需求与GDP增长。根据公式1的年均增长率计算公式,从表1可以得出,2001-2010年间,支出法GDP年均增长13.7%,最终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2.1%,比GDP慢1.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额年均增长19.7%,比GDP增长快6个百分点。2001年以后,消费需求连续多年慢于GDP的增长。消费需求增长慢于GDP增长,导致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即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4]。尽管近些年来我国GDP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图1),但是与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额相比之间仍有差距,最终消费增速落后于GDP增速。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目前,强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刻不容缓。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今后几年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一决策的背景是投资和消费在GDP中所占比例不协调,也就是投资所占比例过高,消费所占比例过低。总体来看,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和立足之本。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非一日之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这是确保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必须想方设法使消费这驾马车跑起来,与投资、出口一起跑得更快更好。(2)消费需求与投资。相对于投资需求而言,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仍然十分可观;相对于政府消费而言,居民消费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消费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投资相比,消费的增速一直滞后于投资的增长。2000-2010年(表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9%,两者的增幅差距相差8.9个百分点。2006-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两者的年均增速仍相差7.2个百分点。从长远来看,消费的增长速度应该接近于投资的速度,但与投资相比仍会有一定差距。从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与投资率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则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呈现下降趋势(图2)。从2000年的62.3%下降为2010年的47.7%,年均消费率为53.7%,有4年的消费率低于50%。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2000-2010年消费贡献率为43.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高于投资(表3)。但是,随着投资占经济总量比重的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近年来,投资贡献率已超过消费贡献率。与各国比较,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2000-2010年,我国的年均投资率为40.0%,不论与发达国家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比,都明显偏高。从消费率来看,我国的年均消费率为53.7%,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目前世界各国的投资率一般都在20%左右,这说明各国的投资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我国经济不能长期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消费跟不上,社会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投资增长会造成新的供给,而新的供给要靠新的消费消化掉。如果没有消费提供支撑,投资就可能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益下降,最终肯定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一方面要降投资过热,另一方面要扩大消费,而扩大消费的着力点是要培育和巩固消费热点。

可持续消费仍需调整政策,支持改变消费观念

提高消费意识,使大多数消费者意识到自己消费的产品,对环境对社会有一定的益处[3]。比如,以个人为例,在用水这件事情上,原来的观念中,认为反正水费还是能交得起的,就没注意到节约用水,自从知道低碳消费,并有所了解可持续消费后,在用水方面,就比较注重循环利用。通过对三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消费品年末拥有量(交通工具)比较分析(表4),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人对待消费的理解和认识不相同,在重庆自行车拥有量较少,且近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家庭拥有私家车不多,说明大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较多。同样可以看出其他两地区结果恰恰相反,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人更多。2011年,在对重庆的一个社区对一百户家庭进行调查,其中70%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平时上班用的不到50%,有自行车的2%,一家用于上班,一家用于锻炼。所以对于不同地域的居民,应进行不同消费理念的培养。通过政策、措施来给居民一个循环再利用的平台,大家都知道,并且十分熟悉,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例如城市居民的衣服,有很多都可以进行充分利用。社区应多提供有关的活动,定期举行活动帮助居民制作背包、购物袋、小装饰等。用多种形式,进行废物改造,增强人们的兴趣,既充实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又得到实惠。首先,在政府消费中,少自身消费,多向百姓转移消费。通过加大对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由于低收入群体的数量庞大,消除他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将有利于刺激和扩大我国的消费增长。应考虑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能及时得到政府的补贴资助。这是在扩大消费,创建和谐社会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第三,要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扩大农村消费力度。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还要拓展农村的消费力度。尤其是要将适合于农村消费的产品送到农村,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以此来有效地刺激和扩大农民的潜在消费欲望,并提升农民的即时消费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物质消费的快速和不断增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巨大的压力,消费越多对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在整个消费中特别强调可持续消费在消费中的地位,强调不断提高可持续性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所以,可持续消费性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康秋红工作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查看全文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论述

随着化肥、农药、农膜和农业机械等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后,我国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1]。但由于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随之而来的是土壤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危及人类健康与安全等问题的出现。面对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人们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尝试进行了农业可持续性的实践探索[2]。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农业发展要求不同,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可持续农业理解上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更加注重农业产业的综合功能和重视食品安全与营养,并且更多地强调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是一种现代化农业观念。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投入水平低,经营粗放,农业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数量的增长。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起点不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各有侧重,但共同点都是要求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丹波宣言》中的“可持续农业”定义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即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的农业”[3]。

2农业可持续性的特征

农业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关键性概念。由于不同学者所从事研究的学科背景不同,其对农业可持续性的认识角度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农业可持续性的内容基本都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3个方面,并具有以下特征。

2.1公平性

查看全文

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根据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从生态建筑设计影响因素、规划转型、文化理念、结构空间布局、预制式构建设计、环保节能材料选用等方面对国内外关于可持续性生态建筑在低层生态住宅结构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研究内容有助于开拓当前国内可持续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对相关建筑建设结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生态建筑;建筑设计;低层生态住宅;节能;环保

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用量偏低,随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推出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节能、环保、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的生态建筑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1~2]。节能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是重要和必不可少的部分,现代建筑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生态建筑的科学规划和设计,这涉及到气候、经济、建筑和功能空间等因素。低层住宅建设通常考虑使用更高效,低成本的设计解决方案,以可持续性为作为设计理念[3];本文主要开展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设计方法在低层住宅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探究低层住宅结构中生态建筑设计的生态、科学和经济的设计方法。

1可持续性生态建筑设计考虑因素

郊区低层住宅可持续性生态设计方法所考虑因素主要包括:①规划转型的方法;将住宅融入自然、社会和工业环境,逐步发展空间,达到最佳平衡封闭式、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空间;②融入当地住宅设计的文化传统;③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的使用;④建筑设计的效率;⑤考虑在建筑物和结构运行期间使用替代能源,设计能量摄入和积聚系统。

2规划转型的方法

查看全文

新基建PPP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摘要:新基建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项目复杂性、动态性强使项目可持续性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识别在宏观环境、公私双方和项目本身三个方面对新基建PPP项目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因素,为新基建项目合规、合理应用PPP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PPP项目;新基建;可持续性

目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我国经济向快车道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新基建项目数字化技术要求高,建设实施主体为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行业,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项目收益低,单靠政府建设实施难以为继,只有少数新基建项目可以单独由地方政府或其平台公司投资实施,更多地将由具备技术能力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模式自行商业化实施。2020年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曾提出要求,加快新基建项目发展并注重调动民间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积极性。不同于以往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新基建项目以“数字化”为核心,主要涉及三大领域包括信息、创新、融合基础设施,这给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带来了新的内涵和应用空间。此时采用PPP模式,通过调动社会资本方的积极性,发挥公私双方优势,不仅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压力,而且有助于促进新基建项目建设提质增效。相关学者已经开展新基建PPP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李明等探讨了“十四五”时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路径。吴亚平等认为新基建应采用基金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原则上主要采取企业自主投资方式,同时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贾康通过分析金融危机投资经验,提出新基建应注重“制度基建”,地方政府也应在供给侧积极探索实施定制化方案。伍先福研究新基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机制,认为新基建在短期影响经济社会成效不显著,长远来看新基建能够带动消费市场升级,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吕途等从非正式沟通和内部风险控制方面分析代建制新基建项目治理成效。对于新基建项目存在的资金需求大且来源难以保证、工程技术质量和工作效率要求高等问题,王玮认为通过应用PPP模式,使公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将实施风险合理分配,不仅可以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而且有效提升新基建项目的建设效率,加快新基建项目建设落地。钟韵将新基建PPP项目社会资本方激励的形式设计为资源禀赋激励、风险感知和经济社会效益等,认为在不同的情景下政府方合理设计激励模式能够得到最佳的激励效果,实现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最佳形式。已有研究显示新基建采用PPP模式能最大程度放大政府投资作用,同时发挥社会资本方融资建设管理优势,但目前而言,虽然政府和社会资本对新基建PPP项目热情高涨,却由于项目利益合作方关系众多复杂,导致签约率低,项目落地率不高,制约新基建PPP项目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基于新基建PPP项目特点,从宏观环境、公司双方实力及项目本身情况三个维度识别新基建PPP项目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因素,为政府设计合规、合理的新基建PPP项目,增强项目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关于新基建PPP项目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因素,大致包括:

一、宏观环境影响因素

(一)市场前景状况

稳定的市场需求是估算新基建PPP项目特许经营期内现金流量的基础,也是项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获得投资收益、吸引社会资本方的基本保证。市场需求作为项目收益来源是政府和社会资本方设计合作周期的主要依据。因此,稳定广阔市场需求是社会资本方和金融机构参与项目的主要考虑方面之一。市场需求广阔、项目收益来源稳定的新基建PPP项目更容易受到社会资本方的青睐,获得优质社会资本方的支持,亦可以使金融机构提高项目资金回收预期,市场需求稳定能够有效增强项目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可持续性建筑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可持续性建筑广泛涉及建筑设计、暖通、建筑材料、自动化等许多专业的技术的不断改进与良好配合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可持续性建筑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着眼于综合效益的可持续性。本文分别从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建筑设备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技术。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查看全文

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摘要: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和演化的复杂性与可持续性。社会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其复杂性主要体现为:具有非线性层级结构、具有适应性演化机制和表现出共同进化过程。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则主要表现为自稳定性、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等特征。社会生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维持自己的整体有序结构;能够根据规则调整系统的内部结构,甚至改变规则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从而使系统突现出新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一种适应性的有序演化过程。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为绿色发展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进路。

关键词:绿色发展;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复杂适应系统

一、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理念

可持续发展概念自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以来,经由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的响应和推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这一理念迅速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1]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实践选择,也成为各国政府力图协调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均衡、永续发展,从而达到全球范围的公平和正义的重要发展战略。绿色发展可以说是我国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绿色发展传承并发展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智慧,是一种具有系统整体思想的绿色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但在实践中,绿色发展也遇到一些巨大的困惑和挑战。例如,“放眼当今中国,既有经济发展的亮眼成绩,也有‘会呼吸的痛’带来的焦虑、‘母亲河的呼喊’引发的担忧。……现实中,少数人还存在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的片面认识,视之为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则难免会畸轻畸重、顾此失彼”。[2]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绿色发展作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虽然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但这在理论上是不够的。对绿色发展的理论把握需要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复杂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困境、以及由社会、经济、自然要素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这样才能为绿色发展的实践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论。

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与方法论新进路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概念和思想可以说是学界对现代以来人类发展困境进行理论反思的结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需求与渴望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世界范围贫富差距的不断增加,新一轮的全球化问题等迫使人们对主流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早在西欧发达国家产生的绿色运动以及绿党,其影响力延续到现在。特别是,绿党将生态学观点融入其执政理念,充分吸收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系统论中的整体论(holism)思想,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视为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发展整体,强调维护自然系统的完整性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绿色运动开启了人类关注“可持续性”的一种社会运动,那么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1972年的《增长的极限》则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推动了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可持续性”的价值追求。[4]系统科学家梅多斯(D.H.Meadows)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中,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世界模型,并运用World3模型给出了12种模拟场景,描绘了在各种限制情况下,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试图为解决全球性的人类发展困境提出可选择的方案,并极力呼吁通过技术、文化和制度上重大的、具有前瞻性和社会性的创新来避免人类生态足迹的增加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否则世界系统将以上述场景模拟的各种原因发生崩溃,而出现增长的终结。[5]虽然这一研究结果和提出的主张被一些学者打上了悲观主义的烙印,并遭到各种质疑,但是系统整体论和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则为学者们分析人类可持续的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呈现出阶段性和多元化特点。瑞典隆德大学国际工业环境经济研究所的梅布拉图(D.Mebratu)从历史发展维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演变进行了梳理,并将其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前斯德哥尔摩时期,包括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前的时期(1972年)。这一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是来源于宗教信仰和传统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学和马尔萨斯的“环境极限”理论等。(2)从斯德哥尔摩会议到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1972-1987年)。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重视,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熟悉的罗马俱乐部所做出的努力,而可持续发展概念则是由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正式提出。(3)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之后(1987-1997年)。在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后,最为重要的国际会议当属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这次会议产生了一些主要的国际文件,如“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以及关于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公约。[6]2000年9月,147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其他领导人会聚在联合国总部,通过了《联合国千年宣言》,[7]并提出“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实现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与抗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制订促进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八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8]成为近十五年全球国际合作的重要指导框架。在2015年9月25-27日,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17个具体目标,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些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概括。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授贝格(Bergh)和杰伦(Jeroen)认为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大致可分为以人类为中心的、保持自然和经济资本的总存量为特征的均衡-新古典主义理论(Equilibrium-Neoclassical);以保持自然系统的恢复力,促进遗传/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为特征的生态-进化理论(Ecological-Evolutionary);基于材料的工业代谢-产品链政策以及综合废物处理、减少、再循环和产品开发等特征的物理-经济理论(Physico-Economic);维持物理和生物种群及生物多样性,向污染影响最小的能源系统过渡的生物物理-能源理论(Biophysical-Energy);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维持人类系统的物质投入和产出之间平衡的系统-生态理论(Systems-Ecological);通过操纵生态系统将人类利益与环境质量和功能结合起来的生态工程(EcologicalEngineering);保持有限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在生态系统食物网和生物圈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始终考虑人类行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乘数效应的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等理论观点。[9]英国赫尔大学商学院的埃斯皮诺萨(A.Espinosa)和独立研究者沃克(J.Walker)认为上述这些理论观点可谓主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观点,其研究进路大致可分为“传统方法”和“系统(或整体的)方法”。他们根据这些主流观点是否充分考虑了系统整体因素,将其分为程度不同的五种等级,以判断这些理论属于传统方法还是系统方法。[10]他们认为这些主流方法更多的是考虑社会对生态压力和冲击的应激反应和适应的能力,或者诸如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变量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是否能得到维持和改善。也有些管理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正迫使全球经理人批判性地评估他们的商业实践,以确保其不会为了短期的公司利润而牺牲今世后代的福利。[11]然而,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流观点都具有一些局限。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勒乐(S.M.Lélé)认为,对贫穷和环境退化问题的不完整认识,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可持续性和参与概念的混淆。[12]而一些为了促进经济指标的持续增长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措施,并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因为这些发展模式大多建立在以人类为中心的、线性的、简单性的世界模型基础上,它假设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人类的完全理性得到控制和预测,并据此设计可持续发展方案和评价标准。然而,现实世界的混乱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动态性等特征是人类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是社会生态系统的这种复杂性,使得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面临困惑和挑战。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到,复杂性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种系统整体的理论视角,需要一种超越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复杂系统思维,因而更加关注复杂系统中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因此,以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性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查看全文

农村饮水安全及可持续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显,不仅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农村地区各种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饮水工程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地区水资源匮乏、污水排放量大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通过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等方式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以目前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讨论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估模式,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饮水工程;安全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可持续评估

1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1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区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日常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许多影响工程管理质量的问题。不论是工程项目法人管理、乡镇水利站管理或者是农户自行管理,都存在欠缺。1.2提升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质量的方式。必须要先认识到饮水安全管理工程的基本性质,因为饮水质量直接影响当地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准公益性质的工程,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政府必须要从财政等方面加以扶持。从政府的角度,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必要条件。因为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属于准公共性产品,具有行业垄断性质,所以政府必须加以监管。政府的监管目标较多,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保证供水工程日后运营的正常进行,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还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提升工作效率,利用相同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目前常见的政府监督管理工作内容集中在市场准入、项目建设价格监督、水质监管等方面。农村地区供水市场化模式建设的选择,离不开不同地区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资源背景等。所以各地区的政府可以通过私营机构运营的方式来减少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提升事业部门日常生产效率。作为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如发达国家,所以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来优化供水系统经营权,这也是目前国家改革的重心之一。工程项目产权,是目前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点之一,以为与改革相关的法律条款正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各种政策以及配套政策也更适合农村地区,所以更要看紧产权,放开经营权。

2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可持续评估

2.1构建可持续性评估体系指标。以当前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性评估指标发展情况为基础,针对工程项目存在的基本意义(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分别提出不同的构建目标以及构建环节;首先要先选定目标层的代表项目可持续性,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大方面提出可持续性评估模式,并构建专业化的评估体系准则层。其次要选择一些经济性比较强、社会性、环境性良好的细性指标,利用这些细性指标来构建专业化的评估体系指标层,并且还要从项目的综合评估等角度出发,提升持续性效益收入。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长效建设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细节较多,且所有的环节都集中在环境、社会以及经济这3个方面[1]。2.2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构件方式。以PPP模式为基础,融入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3种必要因素,提出如何构件可持续效益模型。工程可持续性效益影响要素较多,投资回收期、投资就业系数、项目环境影响、工程建设资金保障率、脱贫人口变化、污染物排放量、供水增长率、科教文卫效益、对周边生态影响、经济内部收益率、收入分配效益、可持续发展效益、经济净现值、群众满意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建设都是常见的要素。因为PPP模式当中,所有的项目投资主体的日常投资期望是不同的,所以工作人员可以自行对私人投资方在工程项目总投资中占到的份额进行设定。假定公共政府部门在项目投资中所占的比例,结合私人投资期望经济以及社会、环境效益所占权重,明确公共政府期望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值权重,从根本上反映出不同工程项目建设,不同角度的期望值。以上文提出的可持续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通过层次分析的方式,将其分成目标层、标准层、指标层等。首先要将可持续性评估模型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目标层、准则层以及项目指标层。之后使用标度法计算模式,对不同层之间的因子指标进行评价,计算出相应的判断矩阵。对矩阵特征以及矩阵的向量特征等进行计算,得出对应的本层指标针,并计算相应元素权重。除此之外,还要计算矩阵一致性标准模式,对矩阵的可靠性以及矩阵一致性等进行验证,一致性检验指标数值越低,代表结果越理想。针对目前农村地域饮水安全工程指标评估发展的情况,通过专家打分法等模式,对指标进行分级处理。还可以将专家赋分和不同项目日常建设细分指标的权重融合,求二者的乘积。汇总不同隶属曾指标,将不同隶属曾指标的分数进行求和处理,并汇总,得出最终的经济效益值、社会效益值以及环境效益值[2]。

查看全文

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近年来,威海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问题却深深困扰着这座环境极佳的城市。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统计学上的人口类型划分标准,世界上的某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根据威海市2016年1%人口变动和劳动力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全市65岁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的16.8%,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国际标准,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了4.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养老保险压力。威海作为国内著名的旅游养老城市,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以及中老年人来此,所以,研究威海市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具有典范作用。本文从研究威海养老保险现状及其问题入手,就威海市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建议。

1威海市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威海市养老保险体系分为3个层次: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储蓄性养老保险。A.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社保部门执行国家政策,为了保证人民老有所养而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性的、必须缴纳的保险,灵活就业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属于自愿性的,不做硬性规定。B.补充养老保险。由国家政策支持主导、企业自主建立的,为职工而办理的保险,这个保险旨在提高工人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C.储蓄性养老保险。这个层次属于个人投保行为,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投保或者投保多少,国家对此不做硬性规定。

2威海市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法律约束体系不完善。目前,威海市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部分法律法规过于陈旧,已不适用于当今时代。还有一些法规政策性太强,缺乏执行的一贯性,往往随政府的政策变动而改变,不能彰显法律的6权威性。也正是由于这些宿病的存在,导致执法部门的相关工作并不能完全明了地依法执行,造成了一些人民对养老保险体系的不信任。2.2制度碎片化。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本身存在的碎片化特征在威海市也有所体现,为了满足不同需求而建立的养老保险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等,这是宏观角度上的一些大的政策。而在微观政策上,又有适应各自不同情形的小政策相补充,如:城镇内部待遇存在不同,农民群体之间也存在差异,这就导致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内部衔接不完善,交流不畅通。往往是政策之中再有政策,这对于架构一个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很大的困扰。2.3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基金支出负担猛增。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别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而时间短,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大。根据威海市2016年1%人口变动和劳动力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全市65岁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6.8%,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国际标准,比2013年该调查提高了3.6个百分点,比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4.7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加上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也大幅增高,尤其是老年人口,对于自己居住地环境十分注重。因此,威海市每年有大量老年人口迁入,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速度也是格外引人注目。大量的老龄人口使得威海市养老保险支出压力骤增,加之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当前青年一代大多为独生子女,这就造成了期望收入不足而支付压力过大的问题。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未同步。2.4空账问题。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就那些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就已经或即将退休的职工而言,他们并未积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即使有,也十分少。但是,老职工的养老金权益必须兑现,于是养老金债务在此形成了。这两年来,全国社保的空账增加速度惊人,威海社会养老保险规模自然也不会小。人口老龄化趋势会使养老金的支出压力持续增长。我国自1997年开始就一直实行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这就给个人账户资金向社会统筹账户转移提供了机会和可能。由于养老保障体制的转换,所导致的这些“历史债务”仍需支付。实行新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不断挪用个人账户资金,使个人账户基金不足,只能以“空账”形式存在。然而我们知道,一项制度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它的实际表现,也取决于公众信心,甚至很多时候后者比前者更重要。虽然威海养老金的实际缺口并不大,但我国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加之一些不良媒体的不实报道,导致许多公众对养老制度缺少信心。这必然会限制威海市养老保险的扩面发展,从而对社保的可持续性造成影响。当然,空账不能简单等同于养老金亏空,但如果不能及时给出明确解决方案,比空账更可怕的是青年对养老保险失去信心,从而减少青年的养老金缴费意愿而供养负担不断加重。

3威海市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目标

查看全文

森林经营的可持续性特征论文

摘要: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森林资源与林地应当可持续地管理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林业的核心和基础。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