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7:17: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可持续发展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主要形式,高中地理教材是高中课堂教学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资源载体。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资源。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文字资料是高中地理教材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地理教材中,用文字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的描述,为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高中地理教材包括选修和必修两大模块,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共同涵盖了非常多的知识点,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2.图表漫画资源。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图画和表格也是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内容呈现上更加的形象、直观,使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信息更加的全面。图表和文字发挥出的作用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所以要把文字和图表相紧密联系,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天体、人口、地形等方面的彩图,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地理教材中的表格通过比对的形式更加明确的表现出地理事物特征及数量关系。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漫画则是以艺术的形式把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幽默、夸张表现手法反映出来。便于学生多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为教学增添乐趣。3.读图思考与活动。读图思考与活动是高中地理教材中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资源载体。首先是以图促思,让学生根据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读图进行思考练习,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然后通过教材单元末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真实的了解地理环境发展现状,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策略
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涵盖了相当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是地理教师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最直接的方法。地理教师要把教材中的文字结合图表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通过知识的灌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意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打好基础。例如通过《宇宙中的地球》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形成保护地球的情感。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图片可以了解到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能够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从而形成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懂得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2.拓展教学内容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关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知识信息更新也很快。高中地理教师要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在现代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增长学生的见识,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更加深刻的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增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人口的变化》的学习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相关的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数据,以及反映人口密集地区相关的生产和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真实的理解世界人口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在高中地理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出发,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分析国际商贸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环境革命,这场革命也逐渐渗透到国际贾易领域。在此意义上的生态可持续贫易,旨在既不损害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需要的同时,又要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福利,促进全球生态与经济良性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也日益加强,然而经济贸易现状越来越表现为: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公平的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球化蕴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世界各国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对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标取向一致—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换取贸易的暂时发展;也不能过度地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增长。在此意义上,我们探讨生态可持续贸易,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中可持续发展观探索
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环境革命,这场革命也逐渐渗透到国际贾易领域。在此意义上的生态可持续贫易,旨在既不损害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需要的同时,又要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福利,促进全球生态与经济良性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也日益加强,然而经济贸易现状越来越表现为: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公平的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球化蕴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世界各国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对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标取向一致—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换取贸易的暂时发展;也不能过度地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增长。在此意义上,我们探讨生态可持续贸易,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打造精品旅游名片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打造精品旅游“名片”
中山古镇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保护开发以老街为主的特色旅游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2005年,市委书记唐林三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中山古镇旅游开发,把中山古镇旅游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人数成数倍增长。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内产业不成熟,“游、住、行、吃、娱、购”等旅游要素产品和服务明显滞后,保护性开发资金匮乏,单一的精品景点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制约着古镇的旅游发展。因此,整合资源,挖掘内涵,找准定位,加快保护性开发步伐,加速打造旅游品牌已成为中山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中山古镇与四面山风景名胜区优势互补,是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一大战略举措
将分散的一颗颗珍珠精心串连成一条精美的项链,其价值当不可同日而语,其“光芒”也会愈加璀璨。当今国内外的旅游也正是走的一条从珍珠到项链的道路,远到云南的丽江古城与玉龙雪山一线,近到都江堰与青城山一线,都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成功范例。四面山与中山古镇一是有地域之利,二者同处大娄山余脉,相距仅有43公里,随着中山至水口寺景区公路的建成通车,其地域之利将更为彰显。二是四面山与中山优势互补,其结合更能形成旅游精品品牌。方圆214平方公里的四面山集山、水、林、瀑于一体,险、峻、幽、奇于一身,是观光、度假、休闲、览胜、避暑的胜地。景区内人文景观丰富,朝源观、飞龙庙、灰千岩等文化底蕴深厚,四面山朝源观及其“天下第一奇联”和中山古镇楹联文化奇异独特,别具一格。中山古镇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先巴文化”。同时,中山古镇作为连接渝川黔的水陆码头,曾经商贾云集,车水马龙,鼎盛一时。如今,古镇老街尚存的锅厂、铧厂、铁匠铺、机房、染房等小作坊风采依旧;烟薰豆腐、石板糍粑等传统小吃香飘万里;老酒馆、老茶馆、老药铺、栈房等老店颇受欢迎;古庄园、古寺庙、古寨、古桥、古墓等雄浑质朴;古镇收藏的刀币、铲币、鼻翼钱,鬼脸钱、古牙床、茶几秀案、陶器瓷器倾诉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在重庆乃至全国的古镇文化旅游中都十分罕见。四面山与中山古镇的融合,一是可以打破四面山旅游的季节性障碍,二是可以突破中山古镇旅游产品的单薄与单一。这样既可以充分挥中山镇特有的文化内涵,又能让四面山的自然风光更加迷人,形成现代旅游的最佳组合,从而成为江津旅游的第一品牌。
找准定位,挖掘古镇文化内涵,赋予江津旅游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是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内在要求
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者,出游目的主要是出于审美与求知等精神生活需要,现代旅游已不再停留在感官愉悦的观光旅游层面,而日益成为一种综合性高品味审美文化活动。游客在目睹、耳闻、心悟、神会的旅游过程中“享受文化”和“消费文化”。所以“享受文化”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单一的自然景观很难吸引住游客。九寨沟的风光享誉国内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但是九寨沟却居安思危,在文化内涵上大做文章,提出了从“土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产品文化的营造与创新、品牌文化的塑造与传播”三环通路模式,为九寨沟打造出了浓郁的藏羌风情,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又一大卖点。中山古镇千年的巴蜀文化保存几尽完整,挖掘中山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所构成的巴蜀文化资源的活态符号与原生体验,形成江津强势旅游文化品牌完全大有作为。一是围绕中山古镇遗存,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民间文化、商业文化、楹联文化、移民文化、文物古迹等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查研究,编印成册,使古镇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二是利用中山古镇的农副土特产品资源,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的开发研究,形成以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为主体,以旅游食品和日用品为两翼,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开发格局和销售网络;三是充分挖掘有地方特色而又具有参与性、娱乐性的巴蜀文化娱乐产品,定期举办地方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发掘和开发传统文化中有地方性的因素,丰富其文化内涵,全面提升中山古镇的内在品质,打造出重庆乃至全国都绝无仅有的巴蜀文化旅游精品点,这必将为我市打造蜚声中外旅胜地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透析国际贸易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环境革命,这场革命也逐渐渗透到国际贾易领域。在此意义上的生态可持续贸易,旨在既不损害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需要的同时,又要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福利,促进全球生态与经济良性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也日益加强,然而经济贸易现状越来越表现为: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公平的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球化蕴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世界各国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对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标取向一致—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换取贸易的暂时发展;也不能过度地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增长。在此意义上,我们探讨生态可持续贸易,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透析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
论文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环境革命,这场革命也逐渐渗透到国际贾易领域。在此意义上的生态可持续贫易,旨在既不损害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需要的同时,又要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社会福利,促进全球生态与经济良性发展。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也日益加强,然而经济贸易现状越来越表现为: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公平的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球化蕴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世界各国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对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标取向一致—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换取贸易的暂时发展;也不能过度地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增长。在此意义上,我们探讨生态可持续贸易,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小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一、科学发展观的孕育形成
(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观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要求。早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标追求。在他看来,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所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国以后,党和从中国国情出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两条腿走路”、“综合平衡”等方针,致力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精辟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关系。党的八大对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正确判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所有这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后来,由于我们对于国内形势判断失误,在国内主要矛盾问题上的认识发生逆转,走入“以阶段斗争为纲”的理论与实践误区,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强调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强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宽广道路,我们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体会
党的*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的重大决策,社会要进步,体育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部门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经济建设是强国之路。中国自古就有“落后就要挨打”的训戒,我国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作基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在经济建设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时刻提醒我们在经济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不能违反客观规律来办事,要有全面的观念,运用协调的方法,达到全面和持续发展,换取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的最大利益,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不断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和团结。
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善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善于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做到以点带面、协调推进。
统筹发展的任务就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城市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观研究
宏观层面的生态景观,应该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系统网络,含有自然、人文和经济等多维度景观,不仅涵盖有形景观,还包括无形的精神景观。本文所探讨的生态景观范畴,侧重于狭义的有具体形态的城市园林景观,它是在生态学原理下,对景观系统的生态化建设,在规划设计中,遵从可持续发展观,对各景观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充分发挥生态景观在环境和生态等方面的多重效益。
1可持续发展观
回溯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主要以大肆的资源开采来获得暴利,导致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危机。由于世界资源总量的急速下降,人们开始注意到,无节制的开发资源会给后代带来可怕的灾难,同时对环境的大肆破坏亦是为人类自己酿造苦果。“可持续发展”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是在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并在1987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被正式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观,使园林景观兼顾生态和审美的双重需求,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紧密结合。因为园林景观是扮演美化城市环境、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角色,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也是顺应社会需求的必行之道。
2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应遵从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则:2.1生态性原则规划设计的内容,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在人工和自然之间寻求最和谐的平衡感,使整个景观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既是有机的组成部分,也能自成健康的生态闭环。从乡土物种、动植物多样化等多角度去合理配置,尤其是发挥植物在景观营造中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防风滞尘、调节温度、净化水源等。城市景观的生态性原则决定其在建设城市宜居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2.2社会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要结合景观所处地域的地理、地形、气候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地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让身处水泥森林的人们可以在自然中受到启迪,陶冶情操,满足他们对景观的精神需求。同时,景观环境尺度的亲切宜人,还可以作为科学、文化的宣教场所,促进人际交往、建设和谐社会,在防灾避难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3经济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还应注重景观的营造实施与城市经济水平相匹配,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更应该营造“接地气”的生态景观,多采用乡土植物、当地材料和工艺。经济性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效利用社会资源,维护健康环境,提高综合效益才是经济性原则的目标。生态景观能有效提升城市品质魅力,其中蕴含多元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发展旅游经济,也是其经济性的体现。
3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小议中学教学强化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中学生物教学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可持续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