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6:55: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整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
还有一种整合是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当这些互相渗透和补充的重要性并不突出,或者已经非常自然,到了潜移默化的程度时,就没有必要专门提“整合”了。反之,就需要强调“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概念,而是国内外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应用长期探索、实践与反思的结果。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80年代初也已经有了相当积极的探索。在这20多年中,计算机技术本身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学校的主业,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做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
如何具体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整合,如何具体实现整合,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一些不同的做法,但最主要的可能还在于对课程整合的目标价值观的微妙差异。
谈论信息教育课程整合
一、认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编写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等。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实现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二、教学任务选择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展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很显然一个合理、有针对性的任务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在任务的选择上教师要尽量扩大覆盖面,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总之,只要教师用心准备教学任务,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体现。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唤醒了懒散的教师,更应该唤醒的是沉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改革中,需要整合的不仅是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活动,还应该把学生拉进来,他们才是受教育的主体,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白,自己是主角,在各方面应积极要求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推进整合发展,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课程整合就会落空。在因特网和校校通的网络条件下,网络资源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除了网络管理人员的努力以外,更离不开我们学科教师的辛勤付出。比如,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完善各学科资源库:包括教学素材、课件教案、各种类型和水平的试题、复习指导等;有效促进学科的整合、思想的整合。教育是国家的大事,搞好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课程整合的改革更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更应该发挥能动性,积极参与进来,更好地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献计献策,为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奋斗。
数学课程整合思考研究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目标定位不准、忽略学科特点、教学设计不当、课件制作粗糙、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并制定了解决诸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问题对策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就是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运用。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采取相应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为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如,有位教师为了上好“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课,精心制作了一幅细致的动画——“动物园的一角”,把教学融入到游戏中,并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上面所说的各种信息资源,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上课时,学生发现连连:“我发现小河水在不停的流动”,“小河里还有鱼儿游”,“小鸡的头一动一动,它们是在啄米还是在啄虫子”……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连听课老师都搞不清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互联网思政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
摘要: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互联网思政课程的资源整合不宜只停留在理论上,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思政课程体系与相关制度进行全面的研究。基于此,通过分析互联网思政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教育学相关理论,针对课程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进一步分析课程资源整合在思政教育中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互联网
党的报告中指出,政府应该继续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各大领域中的应用正在逐渐深化,互联网思政课程的发展将促进我国传统教学事业的变革。互联网思维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革所引发的重构环境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思维导向下,思政课程教师与课程思政教师混编为育人共同体,线上加快对思政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线下则组建协同育人中心,提供育人案例与相关的一站式解决方案[1]。如何系统地梳理我国互联网思政课程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思政教育借助大数据手段进行发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探索未来关于互联网思政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使互联网思政课程更好地融入相关教学活动中,并促进以互联网思想为协助的教学制度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思政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完善互联网思政课程资源整合的意义
完善互联网思政课程资源整合,能够促进我国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新时代育人模式,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利于我国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环境是复杂的,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依靠生存技能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维系社会关系、解放个性、释放真我,进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向好发展。由此分析,思政工作有着崇高的宗旨,其宗旨和目的在于,为人的成长、发展提供服务,全面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综合素养、社交能力。大数据平台在信息的处理方面与传统信息处理平台相比具有多种优势:信息处理速度快、信息覆盖范围广、即时交流准确。大数据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有效地利用大数据平台具备的相关优势,打造了集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客体于一体的线上思想政治工作循环网络,依托人机协同工作,形成线下教学、线上教学、校内教育、校外引导交叉协同,建立全过程、全方位教育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帮助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习热情、学习动力,在观念层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行为层面,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规范、自我提升,并以更纯熟的政治思想指导自己不断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2]。完善资源整合,有利于构建新时代育人模式。我国的各大学校一直强调并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掘、注重对学生特异性才能的培养、注重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该理念主导了我国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大数据等新兴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融合,催生了崭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模式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借助大数据理论及相关互联网技术,学校能够对学生课上、课下的各项行为数据(主要包括“阅读行为数据”,即每天的阅读量、阅读资料所属的学科等数据;“写作行为数据”,即每天完成的论文、作业的相关总字数等数据)进行采集、监测与分析。通过分析与处理数据,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够进行更好的决策、安排,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专属教学方案,并为学生推荐相应的教学资源。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进行改造和置换,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通过价值观的传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优秀的后备力量。完成互联网思政课程的资源整合,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于素质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作用。
二、互联网思政课程资源整合机制的完善
课程整合改变管理论文
21世纪,人类将面临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的飞跃,即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已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为此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结合社会活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教学活动是复数主体活动,很可能造成个体的盲从。主体参与可以使教学的集体目标转化成个体学生的意向,可以使群体的教学活动转化成个体学生的自觉行为,这种转化实现了教学活动“对象的具体化”,从而达到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
2001年十月,宁波举办第五届国际服装节和第十届金鸡百花奖。结合这次社会活动,我在九月中旬给校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为宁波的这次双节进行义务宣传。当我向学生提出这个任务时,他们兴趣浓厚,跃跃欲试。我先让学生回去想一想,你怎样利用计算机来为这次双节进行义务宣传?请你明天告诉老师。第二天一早我就得到了许多好的点子:为这次双节设计一幅电脑宣传海报;做一张双节的电子邀请书邀请亲戚朋友来参加活动;将校刊《柳芽儿》十月份那一期做成双节特刊;设计一个介绍宁波风貌和有关双节准备情况的网站等等。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来完成这几个任务,时间是每天中午和每星期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用两个星期来完成这次义务宣传活动。在此活动期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双节介绍的网址、文字、图片资料,其余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创造,利用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写作知识和美术知识等等,通过老师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共同协作来完成任务。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大的体现,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网络优势,丰富课堂教学
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通过网络优势,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评析
一、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背景
相对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合课程在课程设置及教学上具有更高的要求。首先,整合课程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突出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批判思维、人文素养及学生自我评估、主动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其次,医学整合课程是按“系统、器官”进行的整合,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各学科之间能环环紧扣,联系紧密,内容能较好地渗透和融合。再次,从国内各个学校开展课程整合改革的情况看,目前整合课程弹性较大,尚未能使用通用教材,很多院校是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编写课程讲义,一些课程改革初期讲义甚至都未完善。另外,在管理方面,整合课程多为跨学院、跨教研室的合作,教学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鉴于整合课程的这些特点,对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即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二、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实践
(一)评价对象
2009年开始在广西医科大学2008—2012级教改班课程中设置的整合课程包括:“医学与社会”、“感觉器官系统”“、神经科学概论”、“人体代谢与疾病”、“泌尿系统基础与疾病”、“病原生物学概论”、“循环基础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内外科学”、“生殖、性、生长和发育”等10个课程模块。
(二)评价指标
初中学校德育课程整合实施探究
摘要:在国家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德育课程已经成为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课程;整合;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德育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而相关工作也均开始有效落实,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大部分初中学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相关教学工作的正确认知,而学生也普遍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项课程的重要性,使得这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逐渐朝着边缘化方向发展,为初中德育课堂教育带来一定消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整合成为改变教学现状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成为德育课程教师在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有关初中德育课程整合实施的有效方式也已经开始实施,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开展相关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分析当前在初中德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当前时展特征,对初中德育课程教学进行适当变革,使得初中德育教育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青少年的进一步要求。整合德育课程是一种当前较为有效的课程变革方式,首先确定研究课题,然后根据课题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针对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科整合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德育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策略
[摘要]德育课程资源作为德育课程教材编制与教学内容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价值的潜在性、分类的多样性、效能的实践性等特点。小学阶段的教育现状、德育课程的有效改革、增强学生德育的实效性都迫切需要进行德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基于此,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应实现学科内、学科间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围绕活动主题,实现学科与体验式探究活动的有效整合;整合已有认知与教学体验,以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和体验式德育课程的学习深度化。
[关键词]德育课程;资源整合;概念解读
在素质教育逐渐普及、推进的背景下,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其课程资源作为一种潜在的影响学生德育的因素,是德育课程教材编制与教学内容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程资源整合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其资源的整合既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服务,又满足了学生道德素质成长的需要。
一、德育课程资源的概念解读
1.德育课程资源的定义课程是促使学生学到知识、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而德育课程是助力学生习得德育知识、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容或者是道德教育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课程资源有广义课程资源与狭义课程资源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一般是指有利于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一般是指形成各种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因此德育课程资源也有广义德育课程资源和狭义德育课程资源之分。广义德育课程资源一般是指,在塑造学生道德素养的过程中,在学生德育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中,在德育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活动评价等完整的德育课程编制过程中,有利于推动德育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素材,是具有潜在教学价值与效能的特殊教育资源存在形式。狭义的德育课程资源一般是指,直接服务于德育课程教学活动,是形成和帮助德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与进行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广义的德育课程资源还是狭义的德育课程资源,对其界定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其是否具有推动课程开展的潜能,是否有助于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更好、更快实现,是否能够为德育课程教学、实践等服务。2.德育课程资源的特点(1)价值的潜在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潜在性价值始终贯穿于德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德育课程编制的全过程中。首先,德育课程的编制基础与设计依据,离不开德育课程资源这一重要因素[1]。德育教师在编制教材、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德育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德育课程教师编排与设计的价值取向,赋予了德育课程资源以潜在性。(2)分类的多样性。德育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原则、分类特点等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成不同的资源类型。例如,按照德育课程资源的分布空间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校内德育课程资源与校外德育课程资源;按照德育课程资源的实际载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文本德育课程资源、音视频德育课程资源、实物德育课程资源等;按照德育课程资源作用效果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素材性德育课程资源与条件性德育课程资源。(3)效能的实践性。实践性是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本质属性。德育课程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与有效手段,其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影响到学生道德素养的高低。基于此,学校德育课程的设计与编排、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都应当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道德等服务,其教学效能终将落实到德育实践中,因此,其课程资源也具有极其明显的效能实践性。
二、德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整合分析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谓整合,它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使当前行为保持在过去已经形成的某些理念之下的同时,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一、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各种情景,用缤纷绚丽的色彩,美丽迷人的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例如教学《北京》这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北京》的影片或幻灯片,并揭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北京是个怎样的地方?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北京的景色的?在配乐朗读的同时,把学生带入“游览”北京的意境中去。最后让学生讨论、回答上述问题。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等多种感官训练,不仅诱发了同学们对北京“美丽景物”的向往之情,又为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北京的景物留下无穷的余味。学生们被北京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学习欲望就更加强烈了,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合
一、概述
一是主张分层组织创业课程体系,共分为普及性课程和进阶性课程两个层次,并实施四阶梯的实践课程。该观点充分考虑了创业教育课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实施步骤,但在课程之间的融合方面涉及较少;二是主张创业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方案,具体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模块、创业能力类课程模块、创业知识类课程模块和创业体验类课程模块等。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厘清课程关系,使我们在课程安排上能够有的放矢,但体验类课程效果缺乏相应保障,模块的来源缺乏根基。三是主张构建以KAB(KnowAboutBusi-ness)课程为核心、以相关课程为辅助、实践类课程为拓展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KAB课程模式比较成熟,利于各高校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但该课程内容毕竟是浅尝辄止的入门级课程,不足以实现高校毕业生由一个求职者向一个工作岗位创造者转变的基本目标。因此,整合当前各高校正在实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合的共性平台:政府+高校+企业
创业教育不像大多数专业教育那样独立于高校内部自成体系。创业教育的思维正由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内部的“自娱自乐”走向全社会的“全员参与”。要真正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光靠理论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赖大量的创业实践,需要校外企业的大力支持,提供认知和熟悉企业运作过程的实践场所。同时,还必须依赖政府政策上主导和资金上的支持,提供多样化的创业机会。而处于创业教育主体地位的高校也应该做出观念上的改变和制度上的创新,目的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做好与企业实践基地的共建工作,剥离和提炼出三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所提供的共性部分,打造“政府+高校+企业”的三方联动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共性平台。
(一)政府主导方向
政府各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紧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方向,特别是地方政府应紧密结合各自地方的产业优势、经济特色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政策扶持,如小额担保贷款、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二是协调社会资源来支持和配合高校的创业教育,政府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弘扬创业精神,提高社会对创业价值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创业软环境。三是建立创业教育评估与监督体系,确立科学的标准体系,对高校的教育过程、教育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价值判断,以保障优质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