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系统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6:45: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系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程系统

院校课程系统革新

一、本文研究的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课程系统化改革探讨

摘要:我国的艺术设计课程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不同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也会具有不同的教育特点。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艺术设计课程的束缚性,把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就业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安排、组织下进行,而教学的内容则主要依据艺术学科的教学体系决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设计课程,只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式能转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为就业奠定基础。在这个大学生就业难的时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职业岗位,实现就业。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职业的工作技能,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化痕迹依旧明显。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普教改良型”课程模式。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全部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部门比较擅长从学科的角度分析技术发展的前景,但是并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考虑该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导致艺术设计课程中存在学科化痕迹。与此同时普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家长都认为,在就业之前应该打好理论基础,这一思想使得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部门对学生设计经验的累计和实践能力不重视,最终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市场中失去了竞争能力。

(二)课程开发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市场调研流于形式,制作的调查问卷十分简单,对调查的结果也很少去具体分析,完全是走过场。虽然很多艺术院校都提出了“校企共赢”的口号,但是在实际进行的时候只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进行想象,这种凭空想象出来的课程体系会实际的岗位要求之间必定存在差距,校企合作不能发挥出最佳作用。同时,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论证以及后期管理缺少相对应的评价机制,不考虑效果如何就直接实施。而由于缺少监督机制,导致效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查看全文

陶瓷艺术设计课程系统构建

高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区域陶瓷产业关系更加密切,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科学与人文教育的交叉,还要考虑满足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岗位职责需要、学校以及个人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30年的办学过程中,努力打造支撑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拳头专业,为陶瓷行业培养、培训了大量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成为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人才摇篮。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探索实践“产学一体、内外交融”的人才模式,以人才需求调研为基础,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1依据与原则

1.1依据

根据陶瓷艺术设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认真分析课程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企业专家共同继续深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课程改革,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陶瓷装饰相关课程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类课程的设置。树立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思想,将前沿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1.2原则

1)差异性与适应性原则。美国弗兰克•H•T•罗德斯在《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所说:“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在构建陶瓷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时就要考虑区域行业特征与其它陶瓷产区的不同,将这些差异性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并构建适应区域、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查看全文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论文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及意义

1.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典型的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通过对传统的课程的解构,将从学科体系中提取出来的适度的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结合,通过系统化和结构化整合设计的工程过程教学课程。该课程整体的培训过程是指导学生逐步经历获取信息、比较决策、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检查校验和评价反思,具有较完善的系统性。

1.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意义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目前受到广大中高职学校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产物,它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制造类、服务类、管理类和农业类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职业教育课程确定理念,促进教育课题的社会化,以及凸显职业院校的社会功能。

2、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及相关问题

查看全文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论文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

首先,明确课程的职业定位。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每个专业的设置、每门课程的设置,其职业的指向性很明显。对于课程设计来说,明确该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就可以根据职业的工作过程来选择课程内容,为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其次,分析该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过程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职业教育中,学习领域是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建立在课程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制定的学习行动领域,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这里讲的学习领域,我们一般叫课程。描述该职业所必须掌握的学习领域即要指出胜任该职业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在我们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专业往往可以胜任多个职业,每个职业往往对应多个学习领域,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分析该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这个环节相当于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的规划,经过这个过程,课程的授课者可以清晰地知道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知道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最后,设计该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这个环节就是具体到每门课程的设计———根据这一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学习情境,同时根据工作要求细化每一个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每门课程(学习领域)往往由多个学习情境(学科化课程中的章节)组成,每个学习情境又可以根据工作要求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这个过程好比学科化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章节的划分。但是,“如果说,学科知识系统化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的话,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则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的主要优点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要素围绕教师展开,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科体系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如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能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查看全文

课程思政融入嵌入式系统探讨

摘要:计算机专业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根据西安航空学院本科生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针对嵌入式系统A课程,提出要培养教师专业授课能力,提高思政意识,构建一套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期为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思政

2016年12月7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把思政教育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育人根本问题联系起来,给高等教育以重要的启示。[1]从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情况来看,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大部分仍处于初步阶段,虽然有一些关于思政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交流与探讨,但由于缺乏顶层的总体设计,导致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不系统,思政与一些专业课程在教学设计、知识点融合等环节上存在明显割裂,没有真正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嵌入式系统A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极其重视和培养实践能力,主要通过探讨、实践、领悟等过程,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团队项目、实习和工作密不可分,是课程思政的理想切入点。[2]

一、嵌入式系统A课程思政现状

(一)教师和学生思政教育意识不足

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各大高校管理层也积极响应,号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迫于科研和教学的压力,一线教师响应力度不够,部分教师仍认为讲好专业课是首要任务,思政只是辅助元素,且思政内容不一定每堂课都有。由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思政意识不足。

查看全文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育载体途径

摘要: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其内容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在茶文化背景下,推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路径,有助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要将课程思政教学观念与课程观为中心规划专业教学,以解析课程特点为基准,挖掘专业课程蕴藏的思政要素,寻找和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利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实现价值引领。本文基于对茶文化定义进行解读,明确“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目标,而后总结出具体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茶文化;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思政;载体途径

茶文化既具备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又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育中,不管是对传统茶文化的发扬继承,还是对专业课程教育时效性的提高均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基于此,学校专业教育工作人员要注重探究茶文化和专业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以此保障茶文化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效能与作用。

1茶文化定义

茶作为一种饮品,源自中国。通过相关调查得知,在世界领域有150个国家具有饮茶习惯,其中有50多个国家拥有茶叶生产区。而且,基本世界上所有国家均具有与中国茶相关的东西,比如中国茶俗、茶籽与制茶技术。由此可见,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讲究开门七件事,即指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能够看出,茶已渐渐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与另外六件事构成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从本质角度而言,茶文化不仅具备物质性与精神性,而且还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整合,其依托自身物质层面具有的特性来展开文化传播。而茶德则是茶文化的关键内容,陆羽曾经在《茶经》中提出,茶德即指对饮茶之人提出的道德要求,饮茶者必须具备高尚正确的道德品行,行为处事上要具有规矩意识,可以自主遵循社会规范,与此同时,不仅要达到相应的精神境界,而且还要具有一定审美情趣。另外,茶德对饮茶者综合素养也提出更高层次要求。譬如,饮茶者要具有怡真和静的意识、以俭为德的理念、悠然自得的态度、谦逊礼让的美德等品质与修养。茶道也是茶文化的核心组成内容,其即指饮茶者在细酌慢饮中感受茶带来的意境和美感,从而顿悟人生、领域生存之道。茶文化囊括“仁礼”、“无为”、“和善”等思想精髓,人们根据饮茶,来领悟茶道具有的核心观念,实现修身养性与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除此之外,茶具有的自然属性与人的成长具有一致性。通过饮茶,人们能够感悟茶道,掌握“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蕴,了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和自然共生的境界。

2“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目标

查看全文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践

【摘要】在OBE模式下,教师由最最开始关注学生怎么学和如何学到现在逐渐关注到学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否成功。而会计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技能门槛很高的行业,现代社会要求会计不仅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在OBE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需迫切进行教学改革,促使学生扎实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自如进行实践操作和应用,让学生成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会计信息技术人才。

【关键词】OBE模式;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不仅传授课程理论知识还需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现如今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教学在课时安排、课程设计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容易造成学生通常只掌握了课程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课程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信心欠缺。因此探究在OBE模式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教学势在必行。

一、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教学一直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单方面输入而缺乏实践性,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很难去培养出真正有能力和有实践性能的专业性人才。目前而言,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程的综合性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基于OBE模式的,只是停留在各模块各章节独立教学,忽略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综合性的学习。第二实践性不强。学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往往注重完成账套的财务处理,忽略了业财融合的任务实践。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既成的教学法进行简单的教学,遵从之前已经设计好的步骤,学生按照实验器材上的步骤和教师给的步骤去进行操作,最终的结果学生能根据教材布置的任务进行实践操作,但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因此,此课程教学模式若是一成不变,学生将会对课堂失去兴趣。第三课程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师根据教材的任务设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整体而言,其要求较低,导致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另外,由于教师教法欠科学性导致课堂枯燥无趣,比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对于流程图或者一些动态的资料只能通过视频去展示,学生没有任何的感知力度。正因如此,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基于OBE模式的“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教学策略

查看全文

物联网典型系统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践

[摘要]基于《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开展的物联网典型系统应用课程教学实践,以成果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开始,直接作用到课程体系构建和能力支撑课程开发中。通过预期学生学习成果,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小模块项目”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及持续改进制度,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悉尼协议;成果导向;物联网典型系统应用;教学实践

一、引言

国际工程联盟(InternationalEngineeringAlliance,IEA)针对三个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分别制定了三个国际教育协议,分别是《华盛顿协议》(本科层次)、《悉尼协议》(类似高职高专层次)、《都柏林协议》(类似中专技校层次)[1]。《悉尼协议》的理念、认证要求与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层次类似,符合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2016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11个院校共同成立“《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在联盟内部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电子信息类院校,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积极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项目,借鉴《悉尼协议》方法进一步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

二、《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

《悉尼协议》三大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我校《悉尼协议》范式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从培养目标、学生发展、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支持条件、持续改进七个方面开展。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定位,明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拥有的能力,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先确定学生要达到的毕业要求,进而反推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绘制课程地图,制订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通过建立的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体系、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培养目标持续改进,符合内外需求;毕业要求持续改进,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支撑毕业要求,形成闭环改革模式,使专业持续良性发展[2]。

查看全文

系统动力学基础课程设计论文

1“系统动力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

“系统动力学基础”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本科学员的专业选修课。系统动力学可以为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规划和系统预测提供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有助于提高学员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因果思维能力,以及利用建模仿真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教材为王其藩著的《系统动力学》,总计30学时,其中讲授24学时,实践4学时,考核2学时。

2“系统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准备

2.1了解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

想要上好一门课,首先必须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人数、学科背景,以及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基本情况。可以采用集体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到学员队进行前期调研,了解学员对课程的预期时间精力投入情况,对课程的期望和需求以及学员的个性、情感等基本情况。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梳理学科知识网络,明确本课程相关的先导课程和后续相关课程。例如,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预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方法、计算机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系统工程原理。通过与学员前期交流,可以了解学员现有知识体系以及对先导课程的掌握情况,这样在课程设计和讲授时就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2教材选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