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6:37: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程体系

药学课程体系设置调研

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按照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开设药学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保证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将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与我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相结合,进一步开阔办学思路,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提高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2010年10月对目前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状况在药学和中药学专业的2007、2008、2009级全体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归纳和分析,旨在进一步优化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基础厚、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的药学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体系。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及抽样方法采取整体调查的方法,选取我校2007、2008和2009年级的药学J、中药学二个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100%。

1.2调查方法参考国内其他医学院校课程开设情况自行设计调查表,以学位课程设置、调整和增设的选修课程、专业前景和就业意向为主要内容,采取无记名调查问卷法,由被调查人自己填写。

1.3数据分析由SPSS统计与案件分析,采用率及构成比等指标进行单元素描述分析,其中对合理性调查结果采用X检验。

2结果

查看全文

德育课程体系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认识性德育课程。认识性德育课程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它是通过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的学习与教学(育)去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类似,或者说是从这些课程“原型”中脱胎而来的。但是,无论在目的与任务、内容与途径(或组织形式)、过程或规律、原则与方法乃至效果的测试与评定等方面,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欧美国家德育课程发展史看,从学校教师、校长对学生进行的比较零碎的劝诫、说教、讲演,到《圣经》学习、公民课、社会课、道德哲学、哲学研究、道德科学等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德育课程,都属于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道德品性的知识性德育课程。这种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法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在欧美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也正是从那时起,由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等因素才受到人们的批评与否定。当时,从理论角度对这种“传统品格教育”提出批评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论著中,杜威批评“传统品格教育”中直接讲授道德规范或美德知识的方法与方式实质上是将道德教育变成了“特定的问答教学”,“关于道德的功课”,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无效的。

对于欧美学校中传统德育课程的性质与效果作出科学的否定性评价与批判的是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桑与梅领导的“品格教育研究会”对当时的德育——“品格教育”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这一研究发现:人们在口头上主张诚实是道德的价值,但与他们的实际行动毫无本质关系,一些要欺骗的人在口头上会与不欺骗的人一样或者更激烈地反对欺骗;教师在班级内认为的诚实的人数与实验测量出来的人数不相符。

这一科学角度的研究与前述社会变化、理论家批评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不仅证明了传统德育课程,特别是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不合理性与无效性或低效性,而且直接导致或加剧了传统德育课程在学校中的被否定与消失。从中国德育工作的最近几十年历史与现状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类:1.名称不一的各种“正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大学生修养、法律基础课、思想品德课、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及国际共运史)、政治理论课以及各种集会与活动中的道德谈话。我们将这一类课程称作“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2.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活动及其它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将这一类称作“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3.“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即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作用。这种德育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而且现在仍在发挥作用。但是,从具体的分析看,这种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在应该予以重视的地方没有给予注意的问题,例如,上述第三类德育因素或德育“课程”经常因为它是隐蔽的或无形的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第二类各种旨在德育的活动在多数情形中常常会变成各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从而在实际上效果不大。至于第一类各种“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看。第一,在这种德育课程中,被用来教给学生的是被编成各种形式的教材或教科书和学习资料中的“有关道德的”知识(KnowledgeaboutMorali-ty)或“道德方面的”观念(IdealsaboutMorality),它们是伦理学与道德学或道德社会学中的知识内容或观念体系,是非道德的(Unmoral)知识与观念,而不是道德与道德教育意义上或范围内的“道德知识”(MoralKnowledge)与“道德观念”(Moralldeals)。对于前者的教育与学习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智育范围内伦理学的知识性教育与学习,只是一种“特定的问答教学”或“关于道德的功课”;而对于后者的教育与学习,只要其正确合理,就是一种真正的德育意义与范围内的教育与学习,它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真正能影响与指导其实际道德行为的那种道德认识、道德信念或信仰。第二,在学校的这一类德育课程中,存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接受愿望的现象。第三,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自身的稳定性、逻辑性与科学性。

总之,这种“知识性德育课程”或“理论性德育课程”,因为其“道德功课”的性质与一定程度的“空洞说教”的缺点,在其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或“教育”作用上,从积极方面看,能让学生们“学会”或“知道”一些“非道德的”知识或观念,即“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就收效甚微了。

查看全文

创新本科课程体系

加强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渗透,突破课程分割和重复的弊端,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科学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构建校级公共基础课平台(1)建立全校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平台和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中心,以基础课改革为切入点,重点建设一批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面大、涉及面宽的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近年来我校公共基础课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16项,标志着我校在基础课改革探索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5]。(2)加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建设,鼓励学生文理渗透、学科交叉。(3)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通识系列课程建设,加大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的比例,在选修课设置上注重“深、新、广”的特点,允许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修课程。

增设探索性实验学校制定了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规划,设立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专项经费,先后分5批共投入515.5万元,用于资助各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学校把经两年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固化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探索性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实行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建立方案的能力[6-8]。

引入研究性学习一是开展研究性教学,及时将本学科的新知识、最新科研成果、实验新技术等编入课堂教学,将研究实践融入教学过程。追踪学术前沿,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最前卫的观点、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尽快走向科研领域。二是引入研究性学习。根据条件,教师把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或探索的实际问题,将科研课题有选择性地分解出研究项目,拟订研究性实验项目,交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完成。既可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素养,又可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9,10]。

优化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学校新建面积为20000m2的基础实验大楼,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按学科大类进行实验室整合,将原来分散在各学院的11个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和实验人员进行重组与优化,组建校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完成了全校17个学院的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的组建,每个学院要做好院级实验公共平台的总体规划和对现有实验室调整、重组,按学科大类划分,打破各种界限,建设满足本学科和相近学科实验教学要求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平台和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共用、教学与科研共享的学科专业平台,两个平台组成学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在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着力抓好以下工作:(1)实行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使中心成为实验教学的实体和共用平台。(2)在实验平台建设的同时,创建新的实验课程和“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3)设立各类创新实验室、跨专业模拟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室,将本中心共用性强的大型精密仪器集中管理、开放使用、有偿服务。学校为创新室购置一定数量的技术先进的仪器,并建立网上预约系统,实行开放式管理。如工程学院的创新开放实验平台年平均容纳创新活动学生1000多人、创新实践20000多人时。经过建设,校、院级实验中心已有4个被评为广东省教学重点实验室、11个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加强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学校投入5000多万元兴建校园网和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加强网络视频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进一步丰富数字教学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建立开放的教育信息资源共用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校级实训中心学校投入1亿多元对教学基地设施进行扩建和改造,并成立教学科研基地管理处,对教学科研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并统一调配资源。为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训练需求,学校还分别建立了农事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技能训练中心等3个校级实训中心,供全校有关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学校建成了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院级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11]。学校建立“引进、培养、扶优、激励”的教师培养管理体制,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加强和规范高层次人才引进;(2)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并重,制订实施《培养跨世纪人才“千百十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和配套政策;(3)优秀青年教师评优工程,提高进入门槛,确保人才质量;(4)优秀教师培养工程,从教师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国内外进修,到选择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重点资助培养,从2010年起每年遴选50名3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5)聘企业兼职导师队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指导;(6)实施名师工程,建设教学团队,组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制度。目前已评出校级教学团队18个,其中3个获国家级团队立项建设;(7)实施“实验人员首席制”,吸引高水平教师管理实验室和讲授实验课程,并将实验技术骨干纳入学校教师科研队伍中的“千百十工程”管理,促进优秀学科骨干成长[12]。

查看全文

物联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探讨

摘要:介绍物联网的发展,阐述物联网人才需求状况,调研企业物联网就业岗位,分析职业岗位和岗位职能,归纳确定岗位职业能力,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系统化构建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物联网作为全球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是各国都在争取的战略制高点。物联网产业需求及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已成为一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力。目前,我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这将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1]。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2]。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培养物联网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技术支持、系统集成与运维、系统开发等方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设置的紧缺专业,也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1物联网人才需求状况

近年来,物联网产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显示的数据上看,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6年超过9300亿元;2016年全球具备联网及感测功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为700亿美元,2018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美元。同时,随着2016年“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共同被纳入“十三五”规划[3],及“互联网+”,“O2O”等多种新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活与商业模式兴起,物联网技术已经从工业领域渗透入生活,尤其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联网各主要领域上下游企业均急需大量人才。根据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未来五年,物联网人才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人,其中智能交通人才需求约为20万,智能物流人才需求约为20万,智能电网人才需求将达百万,智能家居人才需求也将近百万,智能医疗人才需求将超百万,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相关领域的人才也存在巨大的需求量。

2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查看全文

整体德育课程体系分析论文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认识性德育课程。认识性德育课程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它是通过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的学习与教学(育)去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类似,或者说是从这些课程“原型”中脱胎而来的。但是,无论在目的与任务、内容与途径(或组织形式)、过程或规律、原则与方法乃至效果的测试与评定等方面,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欧美国家德育课程发展史看,从学校教师、校长对学生进行的比较零碎的劝诫、说教、讲演,到《圣经》学习、公民课、社会课、道德哲学、哲学研究、道德科学等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德育课程,都属于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道德品性的知识性德育课程。这种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法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在欧美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也正是从那时起,由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等因素才受到人们的批评与否定。当时,从理论角度对这种“传统品格教育”提出批评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论著中,杜威批评“传统品格教育”中直接讲授道德规范或美德知识的方法与方式实质上是将道德教育变成了“特定的问答教学”,“关于道德的功课”,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无效的。

对于欧美学校中传统德育课程的性质与效果作出科学的否定性评价与批判的是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桑与梅领导的“品格教育研究会”对当时的德育——“品格教育”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这一研究发现:人们在口头上主张诚实是道德的价值,但与他们的实际行动毫无本质关系,一些要欺骗的人在口头上会与不欺骗的人一样或者更激烈地反对欺骗;教师在班级内认为的诚实的人数与实验测量出来的人数不相符。

这一科学角度的研究与前述社会变化、理论家批评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不仅证明了传统德育课程,特别是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不合理性与无效性或低效性,而且直接导致或加剧了传统德育课程在学校中的被否定与消失。

从中国德育工作的最近几十年历史与现状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类:1.名称不一的各种“正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大学生修养、法律基础课、思想品德课、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及国际共运史)、政治理论课以及各种集会与活动中的道德谈话。我们将这一类课程称作“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2.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活动及其它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将这一类称作“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3.“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即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作用。这种德育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而且现在仍在发挥作用。但是,从具体的分析看,这种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在应该予以重视的地方没有给予注意的问题,例如,上述第三类德育因素或德育“课程”经常因为它是隐蔽的或无形的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第二类各种旨在德育的活动在多数情形中常常会变成各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从而在实际上效果不大。至于第一类各种“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看。第一,在这种德育课程中,被用来教给学生的是被编成各种形式的教材或教科书和学习资料中的“有关道德的”知识(KnowledgeaboutMorali-ty)或“道德方面的”观念(IdealsaboutMorality),它们是伦理学与道德学或道德社会学中的知识内容或观念体系,是非道德的(Unmoral)知识与观念,而不是道德与道德教育意义上或范围内的“道德知识”(MoralKnowledge)与“道德观念”(Moralldeals)。对于前者的教育与学习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智育范围内伦理学的知识性教育与学习,只是一种“特定的问答教学”或“关于道德的功课”;而对于后者的教育与学习,只要其正确合理,就是一种真正的德育意义与范围内的教育与学习,它将会在

查看全文

整体德育课程体系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德育课程建设是个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作者针对传统德育课程的缺陷,比较中外德育课程的得与失,提出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这一新的课程体系由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隐性的认识性德育课程和隐性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组成。

关键词:整体德育;德育课程;课程体系

Contentabstract:Themoraleducationcurriculumconstructionwasmustthedeepresearchtopic.Theauthorinviewofthetraditionalmoraleducationcurriculum’sflaw,andlosescomparedwiththeChineseandforeignmoraleducationcurriculum,proposesthewholebi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system.Thisnewcurriculumsystembyintheunderstandin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activitymoraleducationcurriculum,inthesystemsignificance’s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atmospheresignificance’smoraleducationcurriculum,therecessiveunderstandingmoraleducationcurriculumandtherecessiveactivitymoraleducationcurriculumiscomposed.

keyword:Overallmoraleducation;Moraleducationcurriculum;Curriculumsystem

前言

在培养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的德育中,各种教育因素(体智德美劳各育)、各种教育力量(家庭、学校、社会)、各种教育影响(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活动教学、学科教育与环境中的体制和气氛的教育作用)是各成系统并各以整体的形式发挥其全息整体教育作用的;同时,各个系统又是以特定方式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对学生发生综合性的教育作用的。因此,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德育课程的改革问题:1.根据系统论与全息论关于整体系统与全息联系的观点,我们提出以体立德、以智启德、以美冶德等方法与途径;2.实施家庭、学校与社会全息对应的整体教育与整体德育;3.发挥全面参与社会整体生活(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的德育作用;4.建立由两类正规的、显性的课程与四类非正规的、隐性的课程组成的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即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体制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与气氛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以及前两类德育课程中“隐性的”或“潜藏的”德育“课程”。

查看全文

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型高素质的软件研发人才缺口巨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加专业、更加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更好地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亟需进行改革。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时代下对于软件人才的需求,得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为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互联网技术应用早已进入到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产业发展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密切相关,而且也关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1]。优秀的软件产品能够满足其他行业更高的发展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收益,同时也有助于国家经济实力及科学实力的提升。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对“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为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因此,深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有助于“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传统意义下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是在2002年由国家教育部新增的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加之教学方式的单一和滞后,使得教学效果距离预期有很大的差距[3]。(一)课程设置有缺陷。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和计算机专业的一些课程有很紧密的联系,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效果。很多高校疏于对于这些课程先后顺序的考虑,本应作为前驱课程,却出现了平行开课的情况,甚至出现在后续课程之中,这务必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另外,教学大纲中关于软件工程专业的课时安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课程的理论课时远远多于实践课时,这个偏差,使得进入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之中。(二)理论内容更新不及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软件工程学科也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出现,并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而高校的软件工程相关课程却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及时的调整教学授课的内容,依然墨守成规,还在让学生学习那些已经在实际软件开发中不会用到的那些方法和技术,导致所学内容与最新的软件技术相脱离。(三)对于实践重视程度不足。上面第1条已经提到,课程本身的课时安排就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这就无形中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弱化了。因为实践课时设置的很少,高校对于实践环境的设置也就没有足够的重视。而软件工程这个专业,是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完了理论知识后,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但往往实践环境不具备,很难完成目标。再者,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缺乏大型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经验,很难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更多的是以教师或教材为主体的机械式实践,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互联网+”时代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查看全文

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研究

1《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特点

(1)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大一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就是《工程管理概论》。《工程管理概论》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作为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势必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引导完全外行的学生认识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清楚地了解工程管理的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培养其专业兴趣,明确专业学习目的,为今后的大学学习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考虑,甚至对将来的就业和执业也会形成初步的思考。

(2)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由于"工程管理"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而《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该课程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归纳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各相关知识,课程涵盖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包括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等工程技术知识,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此外还包括学习方法建议、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就业领域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很强,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3)团队教学模式。正是由于《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的特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等知识的更新,在《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改变了如其他专业课程中只有一位教师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由工程管理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几位专任教师合上该门课程的团队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不同章节按照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分别由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授课,让更多专业教师及早介人培养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提前熟悉和了解本专业教师的专业领域和教学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团队中的各任课教师对自己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将涉及的专业知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对讲授知识的合理安排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重复。

(4)课时安排少。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管理概论》教学总学时只有16学时,时间很短,而内容较多,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课程知识结构,并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构建《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

查看全文

程序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程序设计基础课是所有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其他专业课程打基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中地位尤为重要。在过去五年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完成了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转换,即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考试由笔试到机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资源的在线使用;通过搭建OnlineJudge教学平台,供程序设计及数据结构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使用。与此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为《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和《程序设计项目实训》,重点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片进行融合,用程序设计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为后期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软件开发综合课程设计》、《专业技能综合实训1》及《专业技能综合实训2》奠定基础。学生通过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基本可以掌握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方法,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夯实基础,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现在流行的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优化OJ教学系统,完善机考,在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合理融入实践示例,让学生将基础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理解力和动手能力,做好与课程设计、实训实践课的过渡,加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改变后期独立开设的课程设计课中只有思想而没有应用示例的缺陷,构建一套实践训练体系,带领学生在实践操作上由浅入深,更好地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开发软件项目的能力。

1课程体系的目标

程序设计课程最终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独立完成一个应用程序的设计、调试全过程,并以最终项目实训成果来证明其独立完成各种实际任务的能力,从而反映出理解和运用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为达目标,在程序设计课程的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课程制定学生实践的项目集,做到一个自然班的学生可以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项目可以做。(1)制定程序设计项目实训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包括教学目标、实验与实践、撰写项目实训指导书。(2)为本科生提供丰富的程序设计项目实训的项目。通过提供丰富的案例式项目、实际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分析、算法设计、编程、测试以及实践报告的撰写。让学生能够从案例式项目实训中学会如何开发一个应用程序。(3)为授课教师提供程序设计项目实训教案与过程管理。教案包括实训项目指导书、项目等级、项目实施监控、分析、统计、项目的考核方法。解决教师的选项目难、实施监控难、考核难的问题。(4)完善综合实践的题目设计。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阶段,通过布置给学生综合实践题目,让学生初步具备开发小型的项目能力,使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与程序设计项目实训课程有效接轨。

2内容和实施路径

为了弥补程序设计基础课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及项目实训相脱节的问题,设计合理的实例体系,将其按纵向划分为基础、综合、提高三部分,运用到学生的三个不同学习阶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快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部分的实例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断层感,做到从基础到精通。第一部分在不改变现有教学学时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来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以慕课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在课堂上增加案例教学,将MOOC中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该部分实例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为后面的实践课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在考试和课程设计中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小项目,改变原来考试单纯考核知识点的弊端,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即理论知识直接运用解决实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直接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是实用问题模型的简化版本。学生通过完成这部分内容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还没有上升到实用阶段;第三部分则是实践课的精髓所在,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实用问题,以弥补以上两个阶段的不足。对上面的每一部分按横向再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针对于不同的授课对象根据其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分别进行实施,做到因材施教。新教育模式下程序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结构图如图1所示。

3实施成果

查看全文

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现状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维普资讯、中国知网收集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

1.2.2数理统计法:对一些社会体育专业开设较早的学校课程设置与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数理统计,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等课程的统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