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6:27: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动物繁殖课程设计思考
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动态优化过程,它涉及两个层次:从宏观上来说就是课程开发,也就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课程整体结构和具体结构;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体分析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其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突出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1]。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己任,其课程设计是指对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一门具体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活动的可行性研究与规划,以及这种研究与规划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师生的互动达到真正落实。因此,高职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如何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也要对教师的多元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即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学习的支持者,而且还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2]。笔者以动物繁殖课程为例谈谈基于“理实一体化”的有关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1优化课程标准
针对动物繁殖课程,相关教师要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思考清晰之后,依据这个想法,制订课程标准,以人工输精为例,其课程标准见表1。
2优化程序,让课堂有趣、有序、有效
按照优化的课程标准,教师要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保证程序的优化,课程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条理性。以4学时(160min)牛的人工输精技术为例,其课程设计如下。1)导入(3min)。教师首先用一个有趣的话题引出问题,问题是:“不养公牛如何让母牛怀孕?”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同,如进口优质种公牛或母牛、胚胎移植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使学生的兴趣提升,然后教师提出使用人工授精技术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今天就实际练习操作该项技术。2)分组(2min)。教师准备5张图片,每张图片剪成5块(课前准备),学生抽图片,最后对上同一张图片的就是一组。3)学文字材料、看实物,小组讨论,完成工作页(30min)。教师准备5份学习材料、5份实物(相关器材),放在5张工作桌上(课前准备),由一名学生读材料,并把关键词划出,读完后小组传阅材料并讨论,然后完成工作页。4)教师讲解答案(10min)。教师准备好工作页的答案(课前准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修改自己的工作页。5)学生动手操作(50min),内容是冷冻精液的解冻、精子活力的检查及装枪、母牛生殖器官的识别和人工输精。教师全程监督、指导学生按小组配合操作。6)学生分组展示(40min)。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看并记录展示情况,小组内合作,边讲解边操作。7)教师操作并点评(20min)。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同时对展示情况进行点评;学生认真听,仔细看,对照自己的操作,总结还存在的问题。8)评价(5min)。教师和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不对本组学生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上述课程设计对程序的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采用了问题引领
物流实训课程设计思考
摘要:为了顺应社会形式,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各类学校开设相关物流实训课程。但物流专业实训课程的内容设置,总体表现出“多、全、散”的局面。实训课如何系统的培养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小范围的网络调研,分析得出现如今天津市物流行业对于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要求。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物流实训课程在关于课程设计、实训目的、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职;物流实训;课程设计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随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类学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培养相关人才。我国开设物流专业20余年来,经过市场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物流操作人员约110万人,但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才近40万,因此毕业生的供应仍然显得相对紧俏[1]。与此同时,在学校中却由于物流就业门槛低、前景不明确,技能不具备明显的专业性的问题,出现了物流专业学生规模逐年减少这种相悖的现象。物流企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占总量的80%以上,但近些年学校物流课程的开设重知识轻技能,技能型师资和实训环境的缺乏、实训课程的内容设置表现出多、全、散等原因[2,3],导致毕业生不具备适应企业物流岗位要求的能力及其他的问题随之而来。
一物流人员岗位及岗位技能分析
为了使学校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更加贴近用工实际要求,本文对天津市物流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透过智联招聘中物流行业涉及与物流、仓储有关的职位进行统计,截至到2016年1月28日的近一个月内,有754个相关的职位。其中,要求入职员工的学历为中高职学生的为489个职位,占到总需求的64.9%,而无学历限制的占到18.3%。对企业要求是中职或高中学历的物流岗位统计出84个有效信息,其中的岗位分布如图1所示。从企业对于中职生的入职岗位图可以看出,排在前四位的是仓管员、调度员、理货员和快递员。说明在天津市范围内,对于仓储与配送方面的人才需求较多,其中,以仓储人员需求为主(仓管员、调度员和理货员),约占到总需求的54%。对上述这些岗位入职要求进行整理,得出中职物流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如表1。从表中可以明显的得到各岗位对应的技能要求。从表中可以看出,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面比较广泛,而各种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也表现出点多、面广、技能要求水平低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校物流专业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经过大量调研分析出物流行业的核心岗位和核心技能,并有针对性的开设了物流实训课程,重在使学生熟悉物流业务,熟练完成业务操作。
二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特点
设备设计与课程设计实践研究
摘要:为了改进民族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主干课教学效果,尝试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过程设备设计及课程设计中,以过程工程项目设计带动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分小组完成一个工段的设备设计,有效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建立工程意识,激发专业热情,增强团队协作。
关键词: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CDIO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北方民族大学是教学型学校,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所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同时,民族大学工科学生明显缺少在项目或团队合作方面的实际经验训练,所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在个人素质、人际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需要工科教育者改革、探索并优化工程教育模式和手段。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即为采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教育模式,是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能力和深厚技术基础的工程师[1]。过程设备设计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内容涉及材料、力学、腐蚀与防护、过程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和制图等学科知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专业课[2]。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该课程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以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实践环节少,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缺乏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工程”意识不强、团队协作不积极、职业道德缺失、与企业需求脱钩。近年来很多学校通过对过程设备设计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李佳等[3]研究将形成性评价用于过程设备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评价的全面性,但仍存在评价构成影响成绩好的同学的学习热情、评价标准不准确、评价反馈过于简单、小组互评有失公平等问题。许桂英等[4]尝试将仿真研究融入过程设备设计课程教学,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本校,学院2014版培养方案将过程设备设计的教学课时从80课时减到64课时,为了探讨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进过程设备设计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本校过程设备设计课程组尝试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过程设备设计教学及课程设计中,以CDIO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课程的改革,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过程设备设计及课程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过程设备设计包含压力容器设计和过程设备设计两大部分内容[5],其中容器设计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中低压和外压容器常规设计、了解高压、超高压容器分析设计和疲劳设计方法、学会压力容器整体设计等内容;而设备设计部分则是在容器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储罐、热交换器、塔、反应器等典型过程设备的结构设计;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和会查用现行容规(TSG21)和系列国家标准(GB150、GB151)、能源部标准(NB/T47041)、原化工部及机械部的相关标准,是一门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工程性强,理论深奥、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压力容器应力分析部分,需要有坚实的弹性力学和弹塑性力学基础,而北方民族大学的学生70%以上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生源背景决定着学生的力学基础比较薄弱,上大学后大学物理、工程力学都学得比较吃力,而本课程也受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大量补充力学知识,使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同时又因为学生缺少工程实践机会,难以理解典型设备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零部件结构和介质的流通通道等,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设备及零部件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是与过程设备设计课程匹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典型过程设备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熟悉设计方案的分析论证、结构设计、设计规范以及化工制图等内容,通常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进行,主要是单人单题,题目之间关联性少,同学间也缺乏交流,设计成果没有展示环节。
2基于CDIO理念的过程设备设计及课程设计的改革方案及实施
浅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以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计算以基本内容,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一般机械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本课程还安排2-3周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本来是根据《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学习要求,安排的随该课课程设计。不只如此,更是机械类学生大学期间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机械类学生第一次全面设计实践训练。此次设计是毕业设计、未来的设计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此次设计对于学生极为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因为设计理念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理解、体会设计理念的内涵和关要。要实现此目标,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科学指导非常关键。课程设计时,学生们一般是大三上学期,从学校到学校,一直习惯于考试,考试训练的习惯,使得很多同学,习惯于寻找答案,特别是一个标准答案。此种思维模式和设计有很大的不同,设计是针对实际的问题,实际的问题的解决,其答案可选项往往有多种而非一种。这一点很多学生设计时不习惯、不适应。例如轴的设计中,经过计算:轴径d>=21mm,经常有学生问,d取多少是正确的?这要看此轴段上,有无装其他零件?与同轴上其他轴段的关系?若此处是普通转轴的过度轴段,其上不用装任何零件,那么取21.5、22、22.5、23、24、25等都是对的,可选项理论上无穷个,设计时自己选择一个即可。另一方面,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设计时,哪怕一个零件的设计也要考虑相关的很多实际因素,更何况一部机器的设计。相比而言,以前学生们的单科学习考试,要简单得多。设计时,不只用到《机械设计》、或某一科单科知识、往往要涉及多门相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材料、互换性及测量技术等等,还要参考手册、图册等设计相关资料。为使学生从应试思维、心态顺利过渡到课程设计应有的状态,指导教师的科学指导非常关键。二十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机械设计》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指导,曾跟从前辈老教师,听授他们的课程指导,自己独立指导过学生课程设计不少于三十批次。虽然关于设计理念,设计指导相关书籍、资料非常多,而且很完备。但切合学生课程设计时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易于接受、应机施教的讲解、做法却很少见到。基于此点,笔者在此总结前辈和自己在课程设计中做法,但愿能对同行他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的设计指导
2.1设计理念的解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设计的理念使学生理解何谓设计,然后学生在此次课程设计中才有可能按此理念去设计、去实践。故切合学生的心态,恰当的解读是很重要的。2.1.1首先,设计必须结合实际,不能脱离实际而设计由于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机械工程、设计实践的机会很少,什么叫“结合实际”,他们自己不好理解。虽然当前是课程设计,但作为老师,教学活动不应局限于此,既要着手于当下的设计,更重要的必须立足于未来,从为培养未来工程师的角度来考虑。
2.1.1.1选题方面,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具有应用性,不能脱离实际;本次课程设计中,题目是确定的。不久的将来,学生们会参加工作,若做设计性的工作,如果选题方面已定,不必说了;倘若是自主选题、或根据用户要求定课题,则应知道选题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需要慎重考虑设计题目是否合适,是否符合用户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或至少不违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例如至少不能损害公众利益等)。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薄弱的现象,面向工程实践,对各门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系统的优化组合,形成与工程实际相对应的课程设计体系;同时将各门课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任务的子系统,毕业设计对应于整个工程实体,课程设计相对于完整工程实体的各个子系统,实现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一体化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独立和协作的进行设计,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的主要措施,一是依靠教师在各门课程中对工程实践的介绍,二是参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等各类实习环节.如何在现有的教学环节中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整体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研究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两个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1现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1.1.1课程设计内容单一,课程设计之间缺乏关联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设计都是依附某门课程,通常由该门课程的教师独立拟定题目,课程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巩固和深化该课程的学习成果,设计内容单一,各课程设计之间缺乏关联性且内容覆盖面比较窄,这种教学方法对单门课而言,便于教师教学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学生课程设计仅仅围绕着某门课程进行,导致学生缺乏完整的工程意识.1.1.2课程设计虽实现一体化,但时间太少,学生仍缺乏工程意识针对上述问题,目前有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采用课程设计一体化的方式.首先它将一个专业的各门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相对应,根据实际工程设计的顺序来整合各门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设置顺序,形成一个前后内容关联,课程设计设置顺序和实际工程设计完全一致的一体化课程设计.该项改革可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训练,但由于课程设计的时间仅1~2周的时间,题目一般都由教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真正的工程项目仍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仍缺乏工程意识.1.2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1.2.1命题的随意性较大毕业设计的课题来源有多种途径,导致它存在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大多情况下,毕业设计题目是指导教师个人拟定的,题目的内容及难易程度与教师的水平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师拟定的题目难易程度不同,知识面覆盖也不同,命题的随意性较大,这样毕业设计无法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系统的工程训练.1.2.2命题重理论轻实践毕业设计在选题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即使真实的工程课题,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及工程背景,教师通常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对设计内容做相应的简化.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对工程规范及大型工程设计软件难以熟练掌握,导致毕业设计变成真题假做,缺乏了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和可变性.真题真做这是目前最为提倡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难以实现.由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完成题目小且简单的工程项目,但题目小且简单其知识覆盖面就窄,达不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若题目覆盖面较宽符合教学需要,加上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模式,确保在原有的学习时间、在原有掌握的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整体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是本课题组要研究探讨的.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探讨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是对一次成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实践的描述和总结。通过分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优先解决从传统手工设计向计算机辅助设计转变的问题,以此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制定出详细的改革方案,然后组织实施。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妥善解决,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关键词】教学改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UG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的性质、内容、目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许多机械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机械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较全面地接近实际工作状态的设计能力训练。这门课的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一项机械设计任务,即根据给定的条件设计出一个机械装置,使它的功能和性能满足一系列明确的要求。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前面学习过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公差与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考虑问题,需要查阅大量的图表资料,需要综合考虑功能、性能、结构、材料、工艺、操作、维护、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平衡协调来灵活制定出设计方案,还需要有严肃认真、细致、耐心、勤奋甚至连续加班加点工作的职业素质。可见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两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学生来讲,以前的学习都是一门一门课的进行,从来没有过需要将如此众多的课程内容综合起来并灵活运用到一个具体项目上来的先例。有部分学生甚至是考一门忘一门,有些甚至还是挂着科的,对他们来说这一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需要综合平衡各种因素并灵活制定出设计方案也是学生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以前的学习基本上只需要考虑单一或者少数几个因素,习题也基本上有固定的套路和唯一的答案,而现在的设计结果可以有多种甚至无数种可能,差别只是合理程度不同或者综合平衡时侧重因素的差异。如此大规模的工作量及如此复杂的一环套一环的设计过程也是从未有过的,因为前面的一个小疏忽导致后面的大问题以致不得不返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就教师来讲,面对越来越大的班级、越来越复杂的学生情况、越来越少的课时,即使富有经验的老教师也不敢掉以轻心。通过精心指导,能够按部就班地顺利完成任务已属不易,再要求在内容、方法、组织、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有所创新则更是困难重重。但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内容上创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不断进步和在企业的普及应用要求我们在方法上创新,学生、学时、场地、设备的现实条件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效率,因而必须对组织形式和实施过程进行改革创新,而对学生新的全面综合素质要求则需要我们在评价方面有所创新。这些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由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微机技术的飞速发展,CAD技术应用到工程设计领域变得非常深入广泛,这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目标本来就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根据技术发展进行教学改革自然变得非常重要,因此自2008年起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近年来转向全三维设计的趋势非常明显。相比之下,研究型高校因为重点培养研究型人才,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较少见。倒是有不少职业技术学院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要求不同,研究的重点不一样。他们一般开设的是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只要求设计单级的圆柱齿轮减速器,对轴和齿轮的计算都比较简单。所以目前对此研究最多的,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基于三维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文章主要有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李俊文、陈玉莲老师的“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1],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梁金生老师的“基于三维模型的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研究”[2],湖州师范学院工学院魏玉兰,李兵老师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应用与实践”[3],兰州城市学院机械工程系于国红、魏伟、晏丽琴等老师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探索[4],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张毅杰、孔令琼、施杰等老师的“基于UG平台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新模式探究”[6]等文章。总的来说,这些文章都从一定的侧面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都可以为我们这次改革实验提供借鉴和依据。
铸造专业课程设计
1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概述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根据铸造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铸造工艺图,编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通过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完成铸件工艺设计能力方面的基本训练。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所涉及的课程知识包括铸造工艺、造型材料、铸造设备、工程制图、AutoCAD、三维绘图等知识,是一次综合性工程设计实践课。
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目前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由于传统铸造工艺课程设计通常采用试错法进行确定,设计者要凭借经验及理论知识确定较合理的方案、选用铸造工艺参数,故往往需要反复选择方可获得满意的结果。且传统的设计模式不能直观地通过改变设计参数进行方案比较进行设计性训练,这造成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较低。
(2)铸造工艺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但由于目前工程制图学时的缩减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致使学生在三周的课程设计时间里有一周的时间是用来识图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进度。
粉体材料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针对现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模式的弊端———形式单一、理论不能结合实际,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有工艺和流程设计,又有产品制备和表征。使学生将粉体相关理论知识与粉体生产的实践环节通过直接的试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通过方案设计、实验室试制、性能检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粉体产品生产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粉体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设置的必要性
粉体材料工程是一门强调粉体的表征和制备以及粉末处理的科学和技术[1,2]。这里的粉体基本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和力学性质。粉体处理加工过程包括制备、粉碎、分级、分离、输送、喂料、储存、转运、混合、造粒、计量、危害防治等[3]。目前开设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有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合肥学院等。由于粉体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等联系紧密[4,5],由此,国内很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粉体材料工程及其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粉体工程课程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及相关实践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粉体材料加工的一些基本问题,了解粉体材料生产加工所需设备的原理和基本性能,选择设备的基本原则等,通过查找文献、标准、手册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培养进行科技调研的能力。
二、现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的模式及其弊端
目前国内大多数相关粉体材料课程设计均采用设计可行性报告的模式,即撰写工业上年产若干万吨某粉体材料的可行性报告,包括了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工艺流程和参数设计、设备选型、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环境保护评价、参考文献和小结。一般要求学生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生产工艺流程图一份、设备平面布置图一份。虽然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关于粉体的操作单元及工业生产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训练,但这种模式仍存在以下弊端。1.相关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未能通过直接的实践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2.设计报告工作量大,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手册、标准和文献。3.设计形式单一,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粉体处理各环节的关键参数;不能将粉体的理论性质和操作处理单元有效合二为一。
职校健美操课程设计的分析
健美操课程本身无论是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及自我综合素质,特别是身材线条的塑造都有着积极地作用。根据我国2005年教育部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未来我国的高职院校要积极加强体育课程的多元化设置,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状况,进行针对性的体育课程设计,从而在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健美操发展现状,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课程设计原则以及具体内容。
1、健美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健美操作为近年来在我国高职院校所兴起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程之一,其本身相对于传统体育课程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其课程设计中也必须要有针对性的,结合健美操项目本身的特点,从而进行有效地设计,其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突出健美操课程内容实效性原则健美操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健美操课程设计就不仅要有健美操运动技能内容,同时更应该帮助学生充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身体素质进行综合的考量与了解,使得他们能够在不断地学习中知晓现有的身体状况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借助于健美操锻炼去完善以及提高身体机能中的不足之处。所以,健美操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内容的实效性,能够真正帮助学生了解与知道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使他们真正从健美操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1.2关注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健美操课程是一项身心结合的体育课程,相对于传统体育锻炼更加注重身体素质所不同,健美操课程有些类似于瑜伽,同时也强调学生自身的修身养性。所以,在健美操课程设计中必须要关注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不单单是注重他们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同样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自我良好与完整个性的形成。课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遵循生理学、心理学和运动学的有关原理,使得学生可以真正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而非是处于一种被迫的方式,由此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健美操课程设计方案具体内容
冷挤压模具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面向中国制造2025新形势下的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提出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引领,变革现有的教育模式,重新再设计了教学途径,改进课程设计及多元化考核体系,坚持以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工程素养,从而提升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获得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OBE;实践教学
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6月的新闻中证实,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198所高校的约800多个工科专业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共同认证了,这表明,通过认证的专业质量实现了国际等效,达到了世界工程教育的先进水平。自2006年以来,教育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十多年里,以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推进工程教育认证为切入点,我国高校的工程教育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车道。
有迹象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划于2020年实现所有专业大类的全覆盖,这也为中国工科学生走出国门提供了国际统一的通行证[1]。为贯彻工程专业认证的所提倡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在冷挤压模具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我们引入了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缩写为OBE),重新再设计了教学结构,坚持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面向中国制造2025,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工程素养,从而强化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获得感。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2]在美国学者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明确地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并认为基于OBE可以完全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其核心就在于,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简而言之,OBE的教育范式是一个学习产出驱动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产出的评价体系[3]。
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认知,然后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这显然同传统教育同性的内容驱动形成了鲜明对比[2]。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及补充标准的要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应设置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冷挤压模具课程设计就是我们专业主动适应这一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以冷挤压技术专业特色理论课程为前导,在新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这一教育改革要素,能够合理地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根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办学定位,并能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办学理念,且专业特色鲜明,能够体现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我们针对冷挤压模具课程设计强调了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要求,即除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外,还特别强调了设计可行的实验、调查或研究方案、计算评估和检验方案的合理性,以及对信息进行归纳和综合,已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等能力。因此,同材料加工行业的专家和资深工程师们多次联席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地将目标能力指标与专业课程知识的设计贯穿于各实践环节,使之在更加规范化的同时,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同时,深度融合OBE教学与评价理念,持续改进课程设计和多元化考核体系,使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中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