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6:20: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内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素养课程内容设计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科技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防控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本文构建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科技型企业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信息检索比赛是信息素养教学的重要形式,以赛事为契机可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影响力。将赛事和信息素养课堂结合起来,有利于查缺补漏、寓教于乐,避免闭门造车,丰富课程形式和提升教学效果。对图书馆来说,可以促进馆藏学术资源的有效利用,既提升了大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又扩大了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影响力。
一、高校信息检索比赛现状及特点
早在2009年,高校图书馆就自行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信息检索比赛,如“韶关学院‘维普杯’信息检索技能大赛”“武汉大学‘学术搜索之星’挑战赛”等。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信息检索比赛现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成为大赛组织者,在高校图书馆的协助下、数据库服务商的支持下,打造出了规模更大的联合赛事。如湖北省图工委主办的“湖北省高校‘学术搜索挑战赛’”、七省图工委主办的“‘万方杯’中南七省(区)高校‘学术搜索挑战赛’”、教育部图工委和CALIS主办的“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等,这些比赛参赛学校较多,颇具影响力。赛事规模大,规格高。原先的赛事主要为各个学校内部比赛,主办方多为图书馆或者信管学院,参赛学生数量少、赛事规模小。随着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深化要求,各种各样的信息检索比赛不断增多,除高校图书馆外,多方机构参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也加入其中,多方宣传以拉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除此之外,各大数据库商也纷纷赞助,为大赛冠名并提供奖品,由此来推介自己的数据库,将数据库使用方法列入比赛内容。教育部和各地区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官方机构积极扩大赛事的影响力,使得信息检索比赛由校内比赛变成省级、国家级的赛事,含金量越来越高,规模规格都有极大的提高,也引起了学校高层领导的关注。参赛院校多。过去赛事主要以知名高校为主,门槛较高,现阶段普通高校、学院及高职院校也参与其中。如始于2019年的全国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大赛已经成为每年一届的固定赛事,2020年第二届比赛就吸引了全国范围内600多家高职院校、80万名学生参加,共650多名学生进入了全国总决赛的预赛环节。第三届湖北省高校“学术搜索挑战赛”将参赛学校分为本科院校组、民办/独立学院组及高职高专组,各种学校都可找到其对应的组别,有利于公平竞争,扩大了参赛范围。
二、信息检索比赛赛制及题目设计
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摘要:近年来理科院系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参与化学科研实验的趋势增加,并且暴露出了一些现象和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大一新生参与科研存在的普遍问题的汇总,并结合我国高中平均的化学实验基础,对大一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提出一些建议,为高校培养更多的合格的科研人才添砖加瓦。
关键词:科研;化学实验;操作习惯
1研究背景
近年来,理科院校中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的学生人数比例愈高,与此同时,无论是研究生推免还是考研,竞争也愈加激烈。[1] 而科研经验与成果是本科生进入心目中理想高校或科研机构所必不可少的[2] ——一方面,科研上的成果是综合测评中的加分项;另一方面,面试是保研和考研的重要环节,而面试中被问及关于科研能力、科研成果、逻辑思维等问题的几率也逐渐增加。故参与研究,取得科研成果不仅能提升综测成绩,还有助学生在面试中取得优势。本科学生大多大学一年级时就尝试参与科研,原因之一是希望较早开始接触研究,积累知识、经验;另一原因在于,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学校鼓励大一、大二本科生申请国创和本基等科研项目,这类基金项目时长一般为一年,如果学生在大二期间申请到项目,大三时结题,再整理数据发文章等待接收,一般须在大四成果才能得到发表。然而无论是夏令营还是推免面试,均在大三结束的暑假或大四学期初始。如此规则下,学生只有在大一申请项目,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在大三下学期获得自己的学术成果。而对于许多理工科专业来说,研究往往涉及化学理论与实验,因此一年级本科生要参与研究,取得成果,必须具有足够的化学理论与实验基础(图1)。
2现状
2.1入校时情况。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大一学生入校时具有什么样的化学基础呢?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为例,每年大一新生中,北京的生源在高中时期相对而言有较多接触化学试验的机会以及科研的经验,而其他地区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化学实验的经验相对较少,中学参与过科研的几乎没有。[3] 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接触到的实验仪器与大学实验室中的仪器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一新生对仪器使用的知识储备不足,对“有什么仪器”、“这些仪器能做到什么”、“怎么用这些仪器”缺乏了解。此外,大学科学研究所需的化学理论知识比中学所学更为深入和广泛,新生具备的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最后,大多学生也因为中学时期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入校时尚未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而规范的基础操作正是安全实验、做好实验、获得可靠数据的必需前提。2.2课程设置。以环境学院为例,在大一开设的化学相关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Ⅰ》《化学基础实验Ⅰ》,教学内容见表1。通过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大一实验课程的偏重,没有将具体测量方法的传授、实验安全和基础仪器设备操作单独作为课程讲解。而专门教授仪器相关知识与使用的《仪器分析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三或大四,这与大一学生想参与科研实验的现状存在矛盾。这会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暴露出一些常用仪器不会用,基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2.3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举例。2.3.1移液枪的用法。截至2016年,大多数化学基础实验教材还沿用吸耳球和刻度吸管的方法。事实是,它们早已被大部分实验室淘汰,科研中使用的是更为方便而精确的仪器。就环境学院13个实验室来说,是根本找不到此类设备的。而目前常用的移液枪虽然看似再简单不过,但是如果不系统教授使用方法,非常容易出错,而移液枪的正确使用又几乎关系到所有数据的准确性问题。[4] 大一学生犯的常见错误有:使用前不会测试移液枪仪器误差,不会调节量程,进液时大拇指用力过大导致取样过多,松手时速度过快导致液体倒流进移液枪口中,取样时移液枪没有保持竖直状态,枪头离液面过近以及不会计算移液枪带来的个人误差。2.3.2滤膜的使用。以环境学院实验室为例,主要使用的滤膜有水系微孔滤膜(0.22μm/0.45μm)、有机系微孔滤膜(0.22μm/0.45μm)、一次性针式过滤器、尼龙膜、硝酸纤维膜、PVDF膜。 不同滤膜作用各不相同,有些是过滤水相的、有些是过滤有机相的、有些是可以用马弗炉去碳、有些是不能暴露在空气中、有些是疏水滤膜。在没有系统的学习或硕士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大一学生用错滤膜的概率是非常高的。2.3.3蒸馏水、纯净水、超纯水不分。大一学生对实验需要简单化、纯化的原则认识不够清晰,不能正确的判断什么情况下需要用什么样的水。再加上不懂得蒸馏水、纯净水、超纯水3种水在杂质、电阻上的区别,会经常出现标液不纯的现象,降低了实验效率,也浪费了实验耗材。2.3.4称量与天平的使用。以环境学院为例,常用天平有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天平。不同的天平工作环境不同,操作要求也不同。如使用百万分之一天平时,必须戴手套,否则一个指纹就会导致0.02mg质量的偏差;空气温度要保持平衡;避免强光照射;尽量避免空气流动;开机前要至少预热2个小时等等。[5]然而,笔者经常会看到夏天的时候,大一的学生在开着空调的房间内用百万分之一天平称重。其次,精密天平使用前需要调节水平,并尽量避免挪动天平,这些基础知识大一学生在没有系统学习过化学基础实验的情况下是几乎不可能注意到。其他称量操作问题就更多,最常见的是几乎所有的大一学生为了给课题组节省药品,将称过量的药品用称量勺放回试剂瓶中。这种做法不仅仅没有节省药品,反而污染了试剂。2.3.5安全性。近年来,本科生的实验设计若趋于高端、紧密结合现实,则更有机会获得青睐,故针对多环芳烃、农药、抗生素、VOC、PM2.5等环境有害物质的研究实验屡见不鲜。但是这些物质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环境浓度很低,往往不能直接进行上机检测。因此样品富集、活化洗脱、氮吹 “三部曲”是本科生需要独立面对的最常见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多个环节涉及毒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大一学生如果缺乏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即便在师兄师姐指导下,也易出现实验事故,并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此外,气瓶也是本科生做实验时经常需要单独操作的设备。笔者曾经对环境学院大一学生进行过统计,有30%的学生对气瓶恐惧不敢使用,而大约有10%的“热血”学生 ,在看不清气瓶的字体,不懂得气瓶颜色代表的意义的情况下就敢于装上就用。尽管在实验室严格管理下已经不会出现易燃易爆气体,但这样的“无畏”仍然给学生安全以及仪器正常运行带来隐患。最后,对废液的处理,自身防护的安全意识,化学事故的应急处理办法,有毒药品的存放等都需要有专人向大一的学生传授。
体育田径课程内容设置思考
一、前言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以及专家访谈的方法了解了山西省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的现状,对存在的理论课时数安排较少,学生三基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大纲安排内容与实际教学内容有差别,学业成绩考核重理论轻能力,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旨在切实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新旧大纲对比分析
通过将各个学校往年的教学大纲与2013年教学大纲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13年的新大纲总的课时数有了大的增加,其中技术部分的比重有明显的增加,而理论课部分的比重有小幅度的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省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设置偏重于技术的学习。2013年的新大纲中还增加了基本技能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组织教学训练、正误对比、分析能力。另外新大纲的理论部分中增加了田径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技术部分中新增了定向越野课程并将三级跳远与铁饼改为介绍性课,可以看出新大纲也开始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社会实用性的学习内容通过分析大纲可以看出,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中比较大的部分在于对学生基本技术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只占了很少部分,尤其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裁判工作,竞赛组织,田径场地的规划等知识的课时安排非常少,这就对学生将来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三基”能力培养不全面
按照大纲中安排的课时数来看是可以使学生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得到培养的。但是在实际中学生的“三基”能力往往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主要有几个原因:究其原因表现是多方面的。1.学生的专项基本能力不同。山西省师范类院校是面向全国多个省市招生的,学生也来自全国不同地方,在上大学前所接受的体育训练也有很大不同,这就造成学生的专项能力有所不同。2.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不好,主动提问题的人很少,不能发现自身多存在的问题。3.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沟通少,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保健推拿与康复课程内容优化研究
摘要: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自2012年起新开设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课程开设时间较晚,存在培养目标较单一、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为优化专修课程,适应社会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进行调查,建议培养方向逐步拓宽,发挥体育专业优势,从“健康”着手,专修大学生除了从事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获得中级保健按摩师从业资格证外,还可以往从事体育保健师、私人教练、健康管理师等职业发展。课程内容应降低推拿教学时数比例,增加健康课程知识和运动康复相关知识的内容,增加课外实践时间,为学生技能的培养尽可能提供条件,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
关键词: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优化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大众体育发展迅速,富贵病、老年病及其他伤病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预防和康复备受关注。为顺应社会发展和需要,1989年教育部首次增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1998年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1年,体育康复治疗类专业开始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此后,全国各大体育院校陆续开始设立体育康复类专业课程。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目录外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现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暂时不具备条件,因此2012年新设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参与,从该专修班开设以来,至今仅三年时间,各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课程内容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适合学生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保健推拿与康复技能,能够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医疗卫生保健单位、教育系统等的需求;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相关保健知识、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基本知识,了解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发展简史,掌握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方法、常见运动损伤的诊断、推拿与康复;通过实践课的学习,大学生应掌握基本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为主,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必须达到中级以上保健师技术等级标准,结业时取得中级以上保健按摩师技术等级证书。该培养目标范围相对较窄,专业技能着重掌握保健推拿相关知识,对运动如何促进健康、运动如何对运动损伤及慢性病等进行康复的要求仍不严格。目前开设保健推拿康复专业的体育院校其培养目标大部分侧重于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与治疗和促进健康,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损伤治疗和按摩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对运动损伤进行及时处理,指导提前预防和康复治疗的相关人员。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体育教师,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出的大学生擅长体育运动技能,并掌握了运动解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内容,所以应鼓励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在系统掌握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培养通过运动促进健康、促进运动损伤及慢性病康复的技能,培养目标的方向除了中级按摩师外,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长和要求往体育保健师、私人教练、健康管理师等方向延伸。由于康复治疗师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到医疗机构就业受授予的学位限制,专修班大学生并不适合往这一方向发展。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新与拓展
【摘要】近几年,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高职教育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与其他课程的发展相比,高职体育课程目前还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不论是课程结构、内容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选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部分,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给予深入思考与革新探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新与拓展
在高职教育革新发展过程中,探索出能够全面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逐渐成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通过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不论是对高职生全面发展,还是促进高职体育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创新、拓展应给予足够重视。
1创造和谐校园阳光体育运动
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因此,为了全面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各个高校应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地深入开展。各高职院校可以将阳光体育运动视为改革契机,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与需求,设计出更科学完善的社会化体育锻炼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在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基于体育文化节这一主线,借助学校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等平台来开展,在决策者、管理者与参与者等各个层次形成有效互动的良性循环,感染更多的学生走向大自然、阳光下和操场,以饱满的热情加入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来,塑造良好的全民健身的体育锻炼环境,促进大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1]。
2开发学以致用教学模式与特色体育课程资源
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优化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社会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对社会需求视域下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内容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需求视域;体育专业;田径课程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我国正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事业,人们对于体育工作者的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的提升,体育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具有专业并且全面的技术,能够进行准确的讲解和示范,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目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全国各高校的全面实行,体育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需求日渐迫切,这也使得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田径作为重要的体育项目,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已经迫在眉睫。由于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对于健身的需求也在增大,因此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体育人才来促进全民健身的全面开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选取了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专业教师;200名高校在校本科生;部分名体育指导人员为研究对象。应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进行了研究。
规范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浅见
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不仅是物流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而且也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如何合理安排“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该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教学大纲分析入手,归纳总结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可以为其内容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笔者收集了55所内地高校本科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如果一所高校有不同专业的多份“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以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为准),其中“211工程”大学l4份,地方大学4l份,同时还收集了台湾地区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大纲12份。通过对这些教学大纲的分析总结,针对完善本科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规范课程名称
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分析比较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有“供应链”关键词的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发现主体内容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重合率非常高。尽管不叫“供应链管理”课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应链管理”教材。另外,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来看,物流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这些课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课程。名称上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课程名称统一为“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促进各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规范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的内容说法不统一,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既要有对教师“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对学生“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较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包括课程性质(依据面向的专业而定)、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目的与目标、学时分配、教学要求(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学、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等)、教材选用及参考书推荐和其他说明(如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
科学设定教学目的和目标
应紧密围绕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来明确“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并把整体教学目的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章节之中,形成以各章节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以及结合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需要指出,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应采用“了解、领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教学目标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宜采用“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另外,鉴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设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缺陷。精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体系的核心,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精选课程内容就成为完善该课程内容体系的关键。从对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精选后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绩效管理等12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考虑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不断提高,也要把供应链管理战略作为供应链管理概述的一部分纳入课程内容。为了体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些课程内容中都要以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参观等形式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要素原则与结构研究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组合性
连续性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虽然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会使学习者感到厌倦,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但它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多、更复杂的学习机会,对复杂的材料进行精确的分析,对抽象的概念能够认识和掌握,便于进行相关逻辑推理与实践操作学习,形成精细的学习品质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加深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连续性被认为是有效地纵向组织课程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原理。顺序性原则与连续性高度相关,但又超越连续性。连续性过于强调同一水平的重复,容易制约学习者在理解、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深入发展。顺序性则强调每一后续学习的课程内容应该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内容要素基础之上,对课程内容要素作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处理,能够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更高层次理解后续内容。这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也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如果说联系性关注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那么顺序性侧重的就是课程要素的加深和拓宽了。泰勒最初提出顺序性这一原则,主要基于课程内容要素的逻辑顺序。根据赞可夫的高难度教学原则,学习者的学习有时也可以依据由未知到已知、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顺序进行。因为适当难度的内容,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使学习活动更具挑战性和成就感,但内容的难度一定要与学习者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塔巴认为,课程工作者在组织课程时,往往只重视内容的顺序和处理内容所需的技能,这是一种有失全面的做法。她认为课程内容组织,应该兼顾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用一个双重顺序把概念、意念等内容和预期的学习行为结合起来。整合性是指在课程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横向的联系或水平的组织上,寻求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适当的关联,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把各种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克服由于分科分割所造成的课程内容支离破碎的状态,以增强学习的价值、应用性和效率。例如,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固然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但更加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在社会学科、科学、生活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技能。培养这些技能,不是作为仅仅用于某一学科的孤立的行为,而是使它们逐渐成为学生全部能力的一部分,以便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中去。整合性强调要以各门学科的独立性为前提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这就意味着它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关注的是知识应用而不是知识形式,强调的是内容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各个学科之间、课程内容和个人需要和兴趣之间、课程内容和校外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便于探索个人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忽视了各门学科的差异性对其内容进行整合,必然是各门课程的大杂烩和一种课程拼盘。一般而言,整合的方式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以整合,消除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对立;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加以整合,不断完善学习者的人格;围绕社会问题、生活主题加以整合,加强学习者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课程内容结构:纵向与横向、逻辑与心理、直线与螺旋
为使各种课程内容要素有机地整合,产生学习的累积效应,还需要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以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行组织编排,从而有效地呈现给学习者。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相互对立的组织形式。纵向结构或称序列结构,是指将课程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发展顺序排列,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在课程史上,影响较大的组织形式就是纵向结构。夸美纽斯的“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要求与《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都是强调按先后顺序,由简至繁地组织课程内容。泰勒的连续性原则也包含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意味。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课程论学者的一贯主张。上世纪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关纵向结构的新认识。例如,加涅的层次结构理论按照复杂性程度把人类学习分为八类,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或原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即复杂学习以简单学习为基础;皮亚杰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相匹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也是强调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按顺序排列的典型。横向结构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照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以便学习者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这种结构形式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关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这是与上世纪6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流,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日趋综合的趋势相顺应的。一些主张横向结构的学者认为,应从较为广泛的知识范围来编制课程,而不仅限于某一项知识范围。正如克尔认为,“如果我们组织的课程旨在达到业已明确规定了的目标,或者是要赋予各个学习领域中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与方法的经验的话,那么,学校中彼此孤立的学科设置就是一个问题了。使知识渐次走向更广泛的综合化,才是合乎理想的。”这就是说,学习者的生活原本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完整的经验分成不同的学科领域,把他们完整的生活割裂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几大板块。如果要使学习者所学的内容对其成长具有意义,就必须用一些融合的形式使各科课程内容要素有效地联系起来。课程内容是按逻辑结构还是按心理结构来组织,在教育史上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成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最大的分歧所在。逻辑结构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依据学习者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安排课程内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最重要的。主张按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的排列,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逻辑的分段顺序上,至于这种逻辑顺序对学习者有什么意义则不属于考虑的范围。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强调根据心理顺序,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上,使其符合学习者认识活动的规律。学习者是课程活动的中心和目的,对于学习者的生长和发展来说,一切学科的逻辑都处于从属地位。随着对课程组织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的统一。这是因为,社会职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就要求其对应的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逻辑性。而这种逻辑性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结构上表现为学科体系。按照应有的逻辑结构(学科体系)来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可以使学习者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每门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某一部分内容总是既以另一部分内容为基础,同时又作为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础。只有把握了其逻辑关系,才能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同时,课程内容是为学习者安排的,如果不符合他们认识的心理特点,那么再科学的内容之于学习者也是无效的。直线式与螺旋式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结构方式。所谓直线式结构,是指把一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按照直线形式进行编排,环环相扣,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赞可夫认为,有关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如果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了,就可以直线推进而不必过多重复,否则,会造成学习者的厌倦,为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不断呈现新的学习内容。所谓螺旋式结构(或称圆周式结构)就是要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则,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按照繁简、深浅和难易的程度,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注重前后联系,层层递进,逐渐扩大内容范围并提高其深度,使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螺旋式结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概念组合,目的是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美国课程学者布鲁纳极力主张采取螺旋式结构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他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应该从小就开始教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原理,以后随着学年的递升而螺旋式地反复并不断在更高层次上重复它们,直到学生能从结构的角度全面把握该门学科为止。后来美国学者凯勒(C.Keller)在20世纪60年代构建的一种所谓“逐步深入的课程”,就采用了螺旋式这种结构。直线式与螺旋式结构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的逻辑方式。在当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中,它们仍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种方式各有其利弊,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科和不同阶段的学习者。直线式结构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成为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弱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以及高年级的学习者,宜采用直线式结构。直线式结构的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顾及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难以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整合到学习内容之中。螺旋式结构的优点是容易照顾到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使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和拓展。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学习者,宜采用螺旋式结构。螺旋式结构的弊端在于容易造成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因为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往往使学生容易感到厌倦。直线式课程和螺旋式课程对学习者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逻辑思维,后者要求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直线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注重构成整体的部分和细节,它只是接受确切的和清楚的内容;直觉思维是要在理解细节之前先掌握实质,它考虑到整个形式,它是以隐喻方式运演的,它能做出创造性的跳跃。两者各有其特点,最佳的选择是在保持线性编排思想的同时,应恰当融入螺旋式课程要素和直觉思维特点,形成直线前进与螺旋上升的优化编排体系。与国际相对成熟的教育课程相比,当前我国课程内容还存在一些缺失。为了顺应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培养合格公民和高素质劳动者,我们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十几年前甚或几十年前的课程内容。我们应该优化课程内容要素,遵循基本的组织原则,以恰当的结构形式编排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回归“知识”的整体面目,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载体,否则,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愿景是无法实现的。
本文作者:孙泽文工作单位:荆楚理工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数学建模课程内容改革初探
摘要:文章分析现行数学建模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学建模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参考借鉴不同教材教参编写一本适用本校的校本教材或教学资料,给出数学建模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学建模;课程内容改革
一、现行数学建模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数学建模课程作为数学教育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在讲授数学建模的概念、模型建立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模型分析能力、基本模型应用能力、每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数学建模课程内容还存在一些弊端:本校现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姜启源老师编写的《数学模型》一书,教材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而言其中的某些教学内容过于深奥且涉及面太广学习起来相当吃力。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建模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质量,不利于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现有的数学建模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二、对数学建模课程内容改革的思考
本人在《高职高专院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初探-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及《高职高专数学建模教材建设初探—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两篇文章中已宏观的指出为了我校数学建模活动高效有序的开展必须编排一本适合校本教材或教学资料。下面就具体分析校本教材或教学资料应该涵盖的具体教学内容。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内容改革研究
摘要:“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作为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需要更进一步升级,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做出改革。本文旨在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出发,对授课方式和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进一步升级,从课前课中课后多维度提出创新型方案,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课程建设;案例教学;课程创新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涉及了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市场与产品、统计学等。因此“金融风险管理”历年都被学生评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如何深度解读并让学生更好理解这门课程,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天上”的知识拉下“人间”成了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同时如何让学生从这门课中得到共鸣并将其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也是教师在讲解这门课程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目前教师在进行这门课的课程中,多使用传统的PPT+板书教学,这种传统教育并不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与现实结合,本篇文章将探讨如何将案例、现实实践结合至课堂中,同时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
近期文献表明有多名学者研究过关于大学的教学课程应该怎么样创新和改革,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可以学习的经验。黄旭平(2006)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实施教学的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支持,启发学生自主开始思考学习,对课程内容进行反思。[1]而针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不同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改革方案。苏显方(2016)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预备知识范围广,难度大,提出可以制定《预备知识复习手册》。[2]曾晓华(2020)提出了CDIO教育理念,CDIO具体指的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认为可以将“项目-反思”和案例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当中。[3]位华(2019)建议设立案例库,将案例库分为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题,并定期进行第二课堂讲座,请金融学专家来进行实操讲解,并为学生答疑进行互动。同时推荐建立“风险沙龙”板块,给出具体情景模拟,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去了解风险情景,并记录到学生的平时成绩。[4]李颖琨(2020)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应当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了解在未来职业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风险,而不是一味地单一教学,从一个行业来介绍风险。应该将现实和课本结合,以成果导向性去分析课程,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程实用性。[5]占晶晶(2015)提出可以进行辩论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多组,对于某个话题或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且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6]
二、从教学主体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