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6:05: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设计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素材和案例,在教学中较多地进行互动与交流。本文通过分析设计类开放课程在完善教学建设、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辅助课程建设实践的作用,以实际课程建设实践让教和学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从而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对国内设计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设计教学;教学方法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缩写为MOOC,音译为“慕课”)等新型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拓宽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也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山东大学依托本科教学工程全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引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使开课数量和质量、教学改革应用等重要指标均名列前茅,同时积极开展校内“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手段,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全校师生。其中,设计类课程已经成为山东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设计创意生活”于2015年在智慧树上线,已经成功运行了四个学期,受益面覆盖134所高校的32835名学生。“人人爱设计”于2015年11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以来,广受学生喜爱,选课总人数达到277918人。该课程还在超星尔雅通识课上线,三个学期共有443所高校的58208名学生选修并通过考核获得学分。开放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相比,其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有较大的区别。针对在线课程建设难度大、运行繁琐、推广难、学生缺乏主动性的特点,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组建跨地域、跨学校的设计类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众筹式建设、共享式教学”的新型合作关系,让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开放课程中,教师还能够通过手机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参与讨论,大大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一、以共享为核心的设计类课程完善开放式教学建设
在线开放课程不同于以往的精品课程和精品共享课,是通过设计专业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让教和学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从而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在2015年12月的“人人爱设计”课程公告中,曾提出了“分享式学习”的概念:“分享式学习不是简单地接收知识,它将改变以往的从教到学的简单给予关系,把学习变成一种集体参与和集体创造。老师和学生,每个人都是一个分享者,平等而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体验分享给所有人。当更多的人走在一起,分享更多独特的、有趣的、个性的学习,我们才能彻底找回学习的乐趣。”2017年,在“设计史话”慕课的建设和运行过程形成了“共享式教学”的新模式,该课程既是一门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设计文化普及课,又是对全国近千所高校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基础必修课“工业设计史”的有益补充。课程基于知识共享的思想组建了一支基于互联网进行远程合作的新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分别来自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助教则是来自十几个不同高校的专业老师,每个老师都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各种课件、视频、文档等备课材料上传到课程网站上进行分享,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另外,其他高校应用本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讨论又可以上传回课程网站上,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变成了新知识的创造者。在很多高校,大部分专业课程都只有一两名老师任教,不仅缺乏与同行之间的交流,而且在备课过程中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共享式教学”通过互联网合作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和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备课资源共享。节省了老师的精力,节约了时间;二是优质课件视频共享。让一些教学条件欠缺的高校师生有机会接触到更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三是教学互动的共享。开放课程通过讨论区、QQ群、公告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展开互动,让更多老师参与到课程的课堂交流和课后讨论;四是教学效果考核的共享。开放课程通过作业和互评、单元测试、在线考试等方式对每个学生给出成绩评定,也可用于评定老师成绩的依据。
二、以学为中心的开放课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财务会计课程建设探索
一、教学指导思想
(一)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
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贴近市场。从会计职业能力结构分析认为精财务、会核算、懂管理、有特色是今后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基本趋势。财务会计学课程又是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结合职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唐山学院会计系财务会计学课程组重新设计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理论、技术与方法,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个性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对学生课程拓展能力的培养,使课程的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尝试构建全方位教学过程
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目标,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改革。为此,我们从08级会计学本科开始设计实施方法,从09级会计学本科开始部分尝试,从横向上,将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按教学环节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答疑。从纵向上,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基于问题式的合班上课小组(班)讨论合作性教学模式。在每一模块中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的混合和教学方法的混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法
独家原创: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论文
摘要: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需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学生为本,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以及其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毕业生的每年增多,2008年金融危机对人才需求量的减少,就业已经成了社会公认的一个大问题。如何通过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使毕业生所学的方向和专业适合岗位要求,这是毕业生顺利实现毕业即就业,而非毕业即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1、当前学校课程设置的存在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须加以改革。
1.1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需要进一步明确
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以加强社会发展和人才技能的培养,落实以高技术人才建设的长期规划和国家高技术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十二五”专业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进行。课程的建设应从教育的根本特点出发,根据培训的要求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知识培养的核心建设及内容优化和课程的整合,和系统地构建知识模块,同时注重教师水平和教学资源库建设。
关键词:数控加工编程;操作课程;建设
机电的一体化的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就是数控编程与操作,这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生产现场课程。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广泛应用于数控技术,并且用于技术人员的制造应用,特别是对于掌握数控技术的应用还不熟练的人。所以,为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加强数控编程与操作的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1数控加工编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1数控加工编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注重教学的内容的合理性,就要有选择注重教学中的问题,要注重在较少的时间内构建一个高效的理论体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以便更好地体现技术的高效发展,就要加强理论课程的针对性,进行更好的补充和调整。
互联网+高职在线课程建设途径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正逐渐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样,在教育领域“互联网+”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升级。本文将以“互联网+”为背景,探讨高职在线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益的改进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学院;在线课程;建设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打开在线课程建设的新道路,找到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动在线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让在线课程建设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载体功能,是目前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在线课程资源库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成熟,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升级[1]。教师利用这些开放式的资源,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现阶段,移动设备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工具之一,因此借助“互联网+”的帮助,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覆盖,建立起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随时随地的课程在线学习,为学习方法的创新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在线课程建设,促进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保障全新的教学模式能适应院校、学生和社会需求。由此可见,加强高职在线课程建设意义非凡。
1.1在线课程建设能为教学提供更多平台
网络音乐课程建设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往只有业界专业人士才掌握的网络、网页制作技术逐渐推广普及并被一般大众所掌握。网络课程制作与教学就是基于这些技术,利用Web上多媒体资源的良好交互性,从而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实践。由于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大量的多媒体资源来进行拓展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是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来进行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与现代化技术的整合。这种基于技术、基于资源的教学对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促进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网络音乐课程的优势与特点
当前利用各种技术、设备辅助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利用传统的电视机、录音机等类型的教学设备和相关教学资料来开展教学;二是利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等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而网络课程在面向整个课程的课件建设、涉及大量的教学拓展资源实时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具有前两种教学模式的所有优点外,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容量大,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交互应用和实时传播,不仅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而且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
下面通过表格对三种模式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网络课程所具有的优势。网络音乐课程建设的三个阶段
网络课程教学的实质是以现实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托网络技术,利用计算机对图、文、影、音等媒体的控制和处理的优势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育的教学模式。整个网络课程建设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建设准备阶段、课程制作实施阶段和课程教学检验阶段。
课程建设准备阶段
《物流管理》网络课程建设探索
一、引言
为加快教学信息化步伐,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常州工学院于2015年初和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合作,启动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新的教学平台的应用充满热情和期待,积极参与毕博网络教学平台培训学习,并申请建设《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网络课程。本文结合网络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一线教学工作者探讨交流。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一)网络课程的认识
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从其组成来看,教学内容要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突出其教育性,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则体现了网络的特点。网络课程建设者通过网络表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对网络课程有了充足深入的理解;从其内涵上来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才能发挥网络的优势,才可能建立起网络课程。
(二)建设网络课程的意义
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主要有:德育课程地位的失落;课程内容的失宜;课程实施的失效;课程评价的失实。德育课程建设陷入困境的根源主要有: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课程目的的一元性与学生需求的多元性的矛盾;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的矛盾;德育内容的精神性、思辨性与科学方法的实证性、精确性的矛盾。要使德育课程建设走出困境,课程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的德性;课程内容建设应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课程实施要加强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结合;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以评价促发展。
关键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
在我国,尤其是在我国的高校,德育受重视的程度是国际上绝无仅有的。党和国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广大教师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德育理想和德育现实间的反差明显。提高德育效果的举措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联系社会要求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德育“高投入”与“低成效”之间的尖锐矛盾,关键是要直面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分析陷入困境的根源并找到出路。
课程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而产生并发展的,培养人是课程的本体功能。德育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德性为本质的。本文在讨论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时,是站到文化的本质是人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高度,站到人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看,课程的本质就是人的学习生命及其活动。[1]在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是一种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性的教育行为,而不仅仅是教育领域内部的仅仅涉及教育内容的孤立的课程行为。
一、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的困境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校方强化对课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文章就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管理模式;探究
课程建设一直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门启动课程建设就是想要全面提升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贡献,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准以及教学水准。课程建设就是为了推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成效,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课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决定了高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对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指导、服务与保障,促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文章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研究以及分析,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建设和管理,给出科学的改进措施,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并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建设管理模式,希望对我省高职院校在保持各自课程建设特色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一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
高职教育目前正处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题,在这样特殊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建设涉及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方面面。1.1课程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大部分学校没有出台课程建设管理及评估办法,对于课程建设其他环节的管理制度不规范,甚至缺失,整个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制度建设的不规范和无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管理的无意识。1.2课程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学校只是将课程建设看作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项目向上申报,在课程建设时也只为了评定而建设,没有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并且没有长远、统一的策划,没有一个标准的管理系统,课程管理主体过于单一、课程管理方式过于机械、课程建设的目的、任务、举措以及保障机制均比较模糊。1.3对课程建设指导力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将外观做得非常美观,并且还给出了很多新的想法以及教学改革中需要进行的教学计划。但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却缺少内涵的教学录像以及改革效果,再加之缺乏课程管理经验,致使学校在课程建设的管理层面上重立项检查,轻课程评估,导致建设效果不够明显甚至没有效果。1.4教学资源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资源共享。经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只是因为课程的评审对网站实施了简单的建设,却没有真正运用到教学工作当中,因此,此类教学资源都被闲置了起来。并且花费成本引进的网络授课平台没有真正意义上达成授课的网络化,导致此些教学素材库、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被浪费。
2课程建设以及管理方式
学校体育舞蹈专项课程建设分析
从发展趋势、深化改革、质量保障及国际经验4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体育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背景,并结合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形势任务,研制了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可以说,此项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资助的研究,全面、高标准地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指出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育需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提质量、强内涵。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育延续着单一的专业发展思维,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呈现出单一专业发展逻辑,缺乏整体性思维和统一的标准。“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从培养目标、规格、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经费等方面,规范进本要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以职业为导向,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培养。该研究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我校体育舞蹈专项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专项核心知识体系、专项实践三个方面的融合与运用角度出发,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活动方式、课程环境与支持体系、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理论构建。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归纳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观。本研究以“后现代课程观”相关研究成果作为我校体育舞蹈专项课程观形成的理论依据。具体理论内容为:(1)目标向过程的转向。(2)多尔的4R课程观,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与严密性。(3)“后现代课程观”在课程相关要素及其关系中的体现。即包括教师、学生、知识和课程本身以及这4个要素相互关系而产生的问题。研究中的体育舞蹈专项课程观认为,该专项课程应不仅仅一门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更应通过运动项目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起到对学生的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即“人”的教育作用。使学习者通过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与练习,梳理并形成自己的专项技术结构逻辑;通过对运动项目专项特征的深刻理解,获取更多有深度的文化知识;通过专项技术、艺术知识体系的科学理论化成果,将其他与训练、教学、编排、科研相关的知识进行贯通性学习和运用。最终通过该门专项课程的深入学习,获得技术科学、生活哲学、艺术审美、市场规律等方面的理解,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并在此过程中收获探索、终身学习的能力。(二)课程目标。查阅各个专业院校培养方案、大纲、教案等文件可知,体育舞蹈专项课程的目标,一般被定义为以培养学生表演、教学、编排及科研能力为主,具体为参加体育舞蹈竞赛、进行体育舞蹈剧目编创、实施体育舞蹈教学与完成科研任务,这一包含我校在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看,该培养目标在各个方面,均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知识内容的更新,具体将在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中进行分析。从课程目标的影响因素: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及学科体系来看,学生的剧目编排、教学设计为最终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的能力。而表演能力则是学生作为理解专项特征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能力。毕竟,不会跳却会教的情况,实属少数。没有一定量专项技能实践身体动作的体验积累,也就无法对运动控制理论,对项目技术理论、对项目文化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而科研能力多为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随着专业建设从体育类转入舞蹈表演类,大部分院校对科研能力的要求也转向了毕业作品的编创。因此,本研究认为体育舞蹈专项课程应以编排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最终目标,以运动技术技能、艺术感受力为基础,其课程实施过程将以对学生进行体育与艺术观的教育为文化背景。(三)课程内容与形式。专项课程内容与形式,是本研究认为课程建设中最需要改进的部分。这也是课程建设中的知识体系部分。什么样的知识可以作为课程内容?正如斯宾塞的自问自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文件显示,在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中,达到高度认同的标准有7条,其中一条是“在学习和发展动作技能过程中,能够应用运动概念和原理”,这一标准是帮助学习者应用认知能力来辅助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完成,这包括应用来自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生物力学以及动作技术的学习和表现的科学概念。但目前国内高校能够开设这一课程的师资却不足。运动项目在技术理论中的运动控制与学习原理、运动技术知识原理、运动表现理论、音乐结构知识等,均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知识内容。而体育舞蹈作为舞蹈表演学科的艺术表达、内涵诠释、舞者个性、风格等方面,则是基于技术和运动科学理论之上的表演学、艺术学、文化学乃至哲学等人文学科复合集成知识。(四)课程环境与支撑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和体现,课程质量高低,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社会的现实需要。专项课程建设实施的重要基础,则是每所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及相关学科的科学和人文学科氛围。这也对我校跳出技术技能的、狭窄的体育或舞蹈专项教学,提出了更加综合,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质量整体层次提高的文化要求。我校开设的艺术学学科,必须以强有力的艺术学理论背景氛围为大学科的支撑,以此作为每个小专业发展的根基和源头。这需要大学科尽快创造并开始在艺术学领域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之路,在此基础上,更要沉淀出本校对艺术学学科理解的特色发展主打方向,在专项课程建设中,具体实施,为本校学生人才培养提升质量特色,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课程实践与特色。在近一年大学一年级我校专项班的实践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在现有教学大纲和教案的基础上,寻求课程内容的创新点和内涵性。曾经枯燥、被动的专项技术训练课程,显得在课时上有不足,即讲解时间与学生自己练习,教师观察并进行动作分析,由此与学生共同深入技术动作质量或探索编排和设计,并体验各种可能性的时间会相互挤占。造成对教师凝练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的进一步要求,也对学生专注课堂,形成逻辑思维,自我训练和体验能力提出进一步要求。显然,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但却必须及时克制由于发散思维造成的过于重视“头脑风暴”,造成身体训练实践不足的情况。由于本项目在理论上试图以我校大学3年全部的体育舞蹈专项课程为建设改革对象,因此,目前尚未总结出实践过程的足够反馈资料。即,此项目的实施将在多大程度上,对专项学生的专项培养质量形成了具体哪些方面的促进作用。也就暂时无法验证其实施的影响作用。研究团队将在后续时间中,持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以促成项目形成在实践方面的更显著成果和作用。该研究成果的特色在于,将知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融合,将运动技术的科学原理与舞台表演艺术理论,整合成体育舞蹈项目专项课程体系的知识体系。可以说,对我校本专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也期待能够对其他专业院校相同及相近专项起到启发作用,将运动控制理论与运动技术训练相结合,试图将体育与舞蹈教学中的经验谈,转变为知识谈,将技术训练转变为人才培养与教育。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极大程度地从现有教育经历中获益。对我校专项课程建设中的课程构建理念是本研究的重要建树。体育教育专业中传统技术课程教学与训练,正经历着“体能”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的渗透于改变;舞蹈表演专业中注重表演艺术性,但缺乏人体科学运动控制的相关知识,而本研究的课程理念恰以科学性为基础,以艺术性为目标,以最大程度的融合为目的。具体课程内容、形式、教学体系等均在此基础上处于可变化调整的灵活状态,因时、因人而异,即教学有法,法无定法。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与重塑也成为教学相长的最好说明。
三、结论与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资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