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革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6:02: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革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程革新

院校课程系统革新

一、本文研究的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查看全文

药剂学实验课程革新与探微

造成一人实验、多人观摩的现象,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由于实验的开设通常由各个教研室自行设定,而药剂学科内容覆盖面广、发展快,因此,与其它学科存在广泛交叉渗透,有时会导致在实验开设过程中,与其他学科出现部分实验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例如,药剂学课程开设的增溶实验,涉及到相图的绘制,而物理化学实验中同样开设了相图的绘制。因此,如何做好各学科之间的交流,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也是在实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的问题。为了改善上述情况,现就我校药剂学实验课程的改革谈几点看法与体会。

1PBL与PLTL教学模式的引入

首先,为更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我们将所开设的各个药剂实验的操作进行了录像,在实验教学讲解中向学生进行了播放,使学生对实验流程有了很形象直观的认识,既便于学生对实验的掌握,通过视频教学也利于学生在实验中规范操作。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根据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药剂学实验教学应该设置更多综合设计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不同,在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一般只给学生实验题目,说明实验要求,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具。由于药学实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实验处方设计与结果有多种可能,因此,非常适合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开展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和同伴主导的小组学习方法(PLTL)等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方法。学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通过资料检索、整理,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实验之后,也利于比较不同小组之间实验结果的不同,进而分析原因,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小檗碱脂质体的制备过程中,不同实验小组选用不同的实验方案制备脂质体,实验后通过脂质体的包封率、外观形态等指标,比较不同小组之间的处方优劣,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竞争性,同时也完成了脂质体制备的学习目标。

2开放实验室的应用

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中心都建立了开放实验室,不仅可以用于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可以起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专业技能及科学作风等综合素质的作用。由于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学时、人数、仪器设备数量等限制,往往不能保证学生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完成实验,因此,可以利用实验中心的开放实验室克服上述困难。学生只要向学校开放实验室预约后,在规定时间都可以进行实验,即使是晚上或其它非规定学时内也可以自行进行实验。避免由于仪器设备过少或学生人过多,需要排队使用,浪费大量时间。在实验过程中,弱化老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促使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

3实验模式的改革

查看全文

中药学课程革新探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前期准备

第一阶段:对2006、2007级中医临床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中药实践课程意见、建议的调查问卷,和后续临床课程教学反馈调查。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极大程度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为后续临床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但是由于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仍存在很大缺憾,如标本室陈列标本破损陈旧;药用植物园原生药物数量过少;缺少药物鉴定、炮制、制剂及基本的临床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原有学时数过少(28学时)等。有鉴于此,我们对近十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在完善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炮制、鉴定、制剂及临床实践等内容,并制定了初步的教学大纲。第二阶段:①对原有的中药标本室进行了改进扩建,更名为中药标本馆。对中药饮片、药材、植物形态标本进行了更新完善,并分类摆放,以利于学生鉴别学习。馆内共陈列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标本四百余种,并在馆壁内侧设有“中药发展源流”文化长廊,通过对历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及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介绍,使学生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有简单的了解。②对药用植物园原有药用植物品种进行了补充。③对原有自制《中药标本图谱CAI课件》进行了补充完善,重点补充了标本室及药用植物园没有的药物图片;对常见相似药物饮片、药材、原植物形态鉴别进行了整理归纳,制成教学课件。④对中药专业炮制实验课进行了拍摄,将常用炮制方法:炒、炙、烫、制霜等操作过程制成了教学光盘。⑤对中药专业制剂实验课进行了拍摄,将中药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片剂、滴丸等操作流程制成了教学光盘。⑥在学校附属门诊,选择典型病例,对其诊疗过程拍摄制成了教学光盘,用于临床见习及病案导学。拍摄了临床常见病:感冒、痛经、腰痛等疾病的诊疗过程。用于加深对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的认识和理解。

1.2研究对象

本校中医临床专业2008、2009级已学习完《中药学》理论课程的学生。

1.3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课程教学现状和革新

1课前备课

充分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授好课的必备要素。

1.1读懂教材并把握分寸

涉及的内容广、涵盖面大,但计划课时较少,在课堂上不可能每章节通篇讲解,这就要求针对药学专业不同方向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优化处理,突出职业技术核心课《药剂学》的重点、难点,形成内容丰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详细讲解《药剂学》的常用剂型和制备技术,从而掌握药学专业的核心技术。授课时,以普通剂型为重点,对各种剂型的概念、质量要求、处方设计、制备方法、常用设备、制剂稳定性及临床用途等内容重点讲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对于理论性较深奥的药物动力学内容可以作为选修内容。随着生物科技和制药工业的迅猛发展,《药剂学》教材内容更新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的统一结合,及时穿插学科热点和最新成果,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如引入新剂型和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应注重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教师的教科研项目及企业间的科研合作,将某些科研内容和成果融合到教学中,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1.2熟悉学生以有的放矢

学生是我们授课的对象,知晓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有利于教学设计与有效地实施。结合平时对学生教学反馈情况,研究当前所授内容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积极向上或消极抵抗的影响;学生预习、复习时可能遇到的困惑,确定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和教学实际需要,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向积极的一面发展;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重视度等;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入课时计划的教学后记中[3]。

查看全文

艺术类广告设计课程革新

在信息与媒介资源极其丰富的社会,信息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一的语言和文字传达、简单图解式的视觉符号,已经不被传播主体与受众欢迎和接受。在广告设计课程中提高广告信息视觉传达的编译能力,制作和设计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的广告,不仅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社会信息化水准不断提高,使人类社会变得耳聪目明,越来越趋于智慧化。广告设计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之一,在社会上应用广泛,充当了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从政治宣传、商业信息、社会公益、普法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了使广告设计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其本身求新求变的需要,必须从社会与广告设计课程本身及相关的领域,全面深刻地探索广告视觉传达的发展趋势。审视广告设计课程的发展进程及大量搜集其各类作品,不难看出,不断运用高科技及其新媒体,不断追求新颖、奇特的创意,坚持人性化是发展的大方向。

一、教育环境的改变

数字化多媒体的出现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达方式,扩展了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外延,视觉传达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达。所谓多媒体,即多种信息媒介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介的简单复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今信息社会,以计算机科学为标志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给广告设计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气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广告推广战略也从单纯的品牌推广阶段向更加细化的市场推广阶段转化,开始注重和选择区域媒体、行业媒体以及更加细化市场定位的媒体,数字多媒体广告运作和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之间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集声、光、电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保存数据、相互交流的优势,极大促进了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二、片面夸大电脑艺术设计的作用

在广告设计课程中,我们应该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传统艺术设计的信息化变革,是传统艺术设计的延续和发展。目前,在国内设计界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把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片面地夸大了,一味地进行设计技术的操作,设计方案招投标变成了电脑效果图竞赛,学生在做设计时在电脑效果表现上所花的时间大大超过设计方案的构思和推敲的时间。设计构思以电脑所能表现的效果为核心,把软件提供的特效作为“素材”,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瞬即逝的设计灵感,让设计者放弃了方案构思时的各种“奇思妙想”。而被电脑“牵着走”,使设计广告作品的创作变成简单的工业化“生产”,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缺乏独创性。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和沉湎于电脑,忽视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忽视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最终导致设计分析、思考、创作能力的丧失,也使学生设计素养降低。其实,学习设计必须对美有充分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在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时,需要设计者有诸如创意、审美、构图、色彩等必要的设计基础及美学功底。滥用各种电脑特效,一味地玩弄制作技巧,从而导致画面单调、雷同而缺乏个性,这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学习并使用计算机进行广告设计,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思想;丰富表现和展示效果及传播途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广告设计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但对学生审美和创意的培养,才是广告设计教学工作核心中的核心。

三、数字化时代带来新的表现形式

查看全文

职校金融类课程考评革新

我国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金融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以满足基层金融机构经营的一线人才需求。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也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怎样的金融人才是符合行业需要的,怎样的职业素质是适应行业发展的,特别是如何在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上体现学生职业素养及岗位操作的能力,或者说如何从人才培养终端上对培养过程进行检验、反馈和控制,是高职金融专业教学实践与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重要性

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甄别和评价的教育活动。[1]177首先,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涉及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可用于检验教学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完整性。从这个层面来看,考核评价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是专业和课程设置目标实现的反映,是检验教师教学工作成效的手段。其次,课程的考核评价有助于鉴别学生职业素养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考核的过程和评价的结果,刺激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修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综合以上两点来看,课程考核评价过程关系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相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评价方法的设计和研究将会对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二、目前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普遍来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考核环节主要采用笔试或提交报告的方式,在个别实践课程上主要针对项目或任务设计进行评价。特别在金融专业课程的考核上,大多采用开闭卷形式,考核的方式较为单一。这种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应试的思路,尤其是试卷中题型的设计,限制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考核的项目过于强调认知的共性部分,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金融职业能力。

查看全文

语文课程革新问题的哲学审思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随之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语文教学变“新”了:新的教材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新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语文教学变“活”了:教学方法活泼了,评价机制灵活了;语文教学变“宽”了:教学目标增宽,教学渠道拓宽。

然而,与喜人局面相伴而来的是诸多新的问题与困惑: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自由散漫,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这大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问题丛生、疾病缠身的根本原因何在?为什么语文教学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反思,以期拨开迷雾,澄清认识,促使语文课改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早日走出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困境,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行。

一、缺少辩证思维,导致矫枉过正、顾此失彼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的,同时又是普通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的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凑合。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众多,涉及面广,当然需要我们以联系的观点谨慎对待,以辩证的思维准确把握,尤其是对待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多元感悟与尊重文本、改革与继承等一系列复杂关系,更需要我们运用互补的观点正确处理、把好尺度。可是实际情况如何呢?当需要在语文教学多种要素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中寻求平衡的时候,当感到某一方面需要加强因而有所强调的时候,一些老师便失去耐心,浮躁焦虑,置辩证法于不顾,又开始采用将一切绝对化的二元对立的方式思考问题,运用将一切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公式解决问题,用一种现象掩盖另一种现象,使得课改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

查看全文

微观金融类课程整合及教学革新

一、金融学专业教学正在实现由宏观金融到宏微观金融并重的转变

随着金融范畴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展,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基本特征是教学重点实现了由宏观金融到宏微观金融并重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动因有二:

(一)顺应金融微观化趋势

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金融理论从对货币需求动机、货币需求函数等宏观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实证化、微观化研究,其成果包括资产组合理论、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风险管理技术等,使得金融业完成了从单纯为生产与流通服务的货币与信用,向为社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各种金融服务的独立的现代金融产业的转化,业务范围涵盖了货币、信用、票据、证券、保险、信息咨询、家庭理财等多个领域,并且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和工程化趋势,产业地位迅速上升。因此,金融学教学改革顺应了这种微观化的金融发展方向。

(二)顺应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我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就推出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此,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学校于1994年共同承担了《面向21世纪金融学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2000年,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又共同承担了《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在原有《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投资学、金融中介学、公司财务学和金融工程等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为学生搭建了全面的宏微观金融知识架构,为未来从事金融管理与投资、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与理财等金融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查看全文

探析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育革新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程序设计系列课程质量对于培养学员采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员程序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目前各高校都在不断完善实验室条件建设,软硬件环境支持实验教学能力也不断提升,因此如何利用实验室教学平台,提升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首先分析程序设计课程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分析的问题,重点围绕如何利用实验室平台开展实验教学,介绍一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然后分析一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最后,给出几点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思考建议。

1问题分析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希望学员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和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采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并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目标出发,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把握两条主线:编程思想的培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特别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以往教学中却存在着与上述指导思想不符的诸多问题,我们把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讲授轻实践,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确立的教员讲学员听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由于实验教学条件的缺乏。在我们前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学员的作业和最后的考试都是书面完成的,学员上机实验很少。第二个问题是学员的学习兴趣与挫败感均很强,程序设计课程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大一学员来讲应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但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反映老师讲课听得懂,代码也看得懂,就是不会自己写代码,挫败感也很强。时间长了,学员对课程的兴趣也逐渐下降。第三个问题就是训练缺乏系统性,从目前我们院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和学员的学习实际来看,学员在大一学年学习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之后,在后续的学习中却很少用到,学员自己也很少主动去加强训练,久而久之,到了真正要用的时候,也都快忘得差不多了。

查看全文

创新教育机械课程革新

《机械基础》是高职机械类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精简教学内容,创新学生思维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熟悉常见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工作原理”层面上学会机械零件的设计。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今后从事的就业岗位,按照实用性原则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用得上、学得进”为原则,尽量做到“收缩面,加强点”。如:增加实用性较强的金属材料部分,保持常用机构与机械零件部分基本不变;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坚持“够用为度”的原则,尽量选择难易适中符合生产实际的知识进行讲授;删除机械基础的工程力学部分及机械零件中与其相关的计算等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懂的部分。这样,经过教师的不断精简,现在的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常用金属材料”和“常见机构与机械零件”等两部分内容不是简单组合,而是“融为一体”,其内容更贴切地符合当前高职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助于创新学生的思维。

二、灵活运用,创新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生缺乏对实际生产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现场参观——总结实践。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在课堂上对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所涉及实物进行“课题简述”,教师应设计一些富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参观,通过观察机器零部件的构造、外形,使学生形成感性的印象和初步的认知。同时,教师或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再结合现场实例,利用多媒体课件或相关挂图对该零部件的工作原理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和总结,这样学生就通过实践——认知——讲授等循环反复地认知过程,使学生对机械基础的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液压传动、齿轮传动等教学中,若以看不到内部结构的实物进行教学,学生不易理解。而到现场利用拆开实物进行示教讲解,学生可直接观察设备的内部结构和零部件动作过程,从而很容易掌握液压、齿轮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