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5:58: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改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程改革

中职课程改革实践分析

【摘要】中职院校课程改革在现代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之下,需要使用有效的措施才能得以落实。

【关键词】中职院校;课程改革;实践;思考

现代新课改活动的推动,用先进的理念进行引领,明确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遵照比较典型的工作导向理念进行课程改革,在实践情景中进行实际教学,培养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1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奠定施行课程改革的基础

中职院校要推动课程改革活动,一定要企业进行参与,把校企合作模式渗透到每一个教研办公室中。将企业元素渗透到各个专业的课改活动、建设实践基地、专业知识学习中,校企合作要从物质上的合作逐渐推广到人力、文化知识等层面上,给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活动奠定基础,创建并且施行专业技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与调研的相关制度,还有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的制度条例,以及企业专业技师到学校任教等制度。

2中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对教师结构的完善

查看全文

航海GMDSS课程改革策略

1课程改革的内在因素

1.1GMDSS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课程改革

本世纪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对航海领域的冲击,目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海上通信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海上卫星通信系统已经由原先的A站、C站发展到今天的B站、M站到今天的F站;而其他海上通信设备也都经历了更新换代;海上通信法规较GMDSS实施之初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和现实不太贴合,因此,进行GMDSS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1.2现代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

我国船员培训教育历史悠久,直到现在我国船员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世界船员的外派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把船员培训和高职教育结合起来却是不到20年的事情。目前全国很多高职学院开设了航海类专业,以武汉为例就有: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和武汉海事职业学院等等。高职教育在过去的10年里重视量的变化,即是学校规模、在校学生和专业数量的急速增加,随着国家多次职教会议中提出要提升高职教育水平,很多学校开始了学校质量工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重要的方向。航海驾驶专业也不例外,一方面要考取国家海事局各种适任证书,另一方面还要符合船东的用人要求,为了满足这两个要求,必须对船舶驾驶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航海GMDSS课程也不例外。

1.3体现职业教育属性

查看全文

写作课程改革思考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而对人类活动的各项领域产生着深刻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31亿。与之相应的,人们的阅读、写作行为都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大背景。新一代的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便捷资源的同时,行为习惯和思维观念也同步发生着变化,打上了显著的互联网属性烙印。高校的写作课程顺应着时代浪潮的发展,综合吸收了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接受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以时不我待的姿态进行着变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着立体化的革新。

一、网络时代高校写作课程改革现状

当下在中国高校,写作课程改革依然是一个热点问题。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所说:“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读和写的技巧。”可见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位。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向社会输出合格的写作人才,是写作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当中涉及到对教什么、怎么教、教与学如何融会贯通等问题的叩问。国内诸多高校立足于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为写作课程的接地气、焕活力,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有益探索。具体表现为:借鉴国外写作教学的成熟经验,与本土需求对接近十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创意写作专业,把建设目标明确设定为:不仅培养作家,还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从业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抓住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发展机遇,高度契2017.11写作教学合了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布局和规划要求。对于大多数普通院校而言,虽然创意写作的学科设置无法照搬,但研究创意写作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式,对改变僵化、刻板的写作教学,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创业写作关涉理论建设、课程设置、训练方案等全方位的革新,既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又注重锻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启发学生进行创意表达。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法,将班级成员归入若干小组,以合作的形式启动教学任务。思维训练和具体写作任务的融汇,以创造性思维带动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创意写作教学的一大亮点,也促动了其他高校教学理念的革新。(一)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少应用型大学采取了这一变革模式,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出发,主张建构较为完备的写作知识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讲多练,突出写作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一做法既避免了纯理论讲授的单一枯燥,又为学生的输出方向设置了合理定位。可以说,在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背景下,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竞争,才能更好地实现写作学科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部分学校还主动创造条件,积极搭建校内实训平台,改善了学生在校内学习缺乏实践检验的困境。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总共有鑫政会务等11个校内实训平台,模拟仿真职场情境,有效解决了在校生缺乏实训机会的问题,让学生虽未走出校园,但已具备与真实岗位相匹配的求职能力。(二)依托网络资源,革新教学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模式为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大便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便捷多样的搜索引擎,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助于构建活泼生动的写作课堂。写作知识的讲解往往建立在对实际范例进行分析对照的基础上,在文字之外,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在内的各类参考资源,构建了有声有色、形象立体的教学环境,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灵活多样、新鲜度高的网络资源还促动教师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与时代同步。同时各类范例潜含的社会真实情景,也为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模板。二是借力网络教学平台,直接倒逼教学模式的革新,深化课程实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过多依赖于教师的知识讲解和经验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情况。而网络教学平台吸取了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翻转课堂等相关教育理论的精髓,将学生设定为教学中心,教师则承担引导者、激发者、辅助者的角色。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表现为集中性和拓展性这两大特点。集中性指的是网络教学平台融汇了资源库、讨论区、互动交流、课程评价等多种功能,比起QQ群、微信群和论坛更具有稳定性,教学效果的追溯也有明晰的轨迹。拓展性不仅实现了课堂有限学时在网络的延伸充实,更重要的是通过集体智慧结晶的展现,为个体表达的提升提供了碰撞交流的机会。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不仅仅是新技术、新手段的采用,更是体现了教学模式深层次的嬗变。

二、围绕写作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高校写作课程

由上文的概括分析可以看出,写作课程改革的目标,始终指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写作人才这一中心。许多学生在思考自己的职业前景时,往往会对“什么是社会需要的写作人才”这一问题感到困惑。来自就业市场的反馈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如果想从事文化创意类产业,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熟悉创意表达的写作技巧;企事业单位重点考察学生的应用文书写作能力,包括公务文书和事务文书等;应聘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则要具备一定的新闻写作能力。许多单位还对能胜任微信、微博编辑的学生更为青睐。可以说,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文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写作课程的变革,需要建立在正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开发学生多样化的写作能力一是要对课程设置做出改革。有些学校将写作设置为基础课程,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完成学习,大三大四则不再开设。这种做法忽视了写作课程渐进性、延续性的特点,也中断了培育学生写作能力的黄金期。新的课程设置应从整体层面进行合理布局,做出系统化的规划。大一安排基础写作,引导学生解放高考作文的思维,将社会观察、个体思考和真实写作相结合,加强表达技巧的锤炼。大二安排应用文书写作,培育学生应用文书的写作能力。大三安排新闻写作课程,让学生在熟悉传统媒体写作的基础上,对新媒体写作有深入的认识。大四安排专项文书写作,如广告文案、策划类文书、时事评论的写作。上述的课程设置,能够开发学生多样化的写作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武装,让他们在人才市场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二是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以往一本教材讲到老的观念显然已不合时宜,近年来写作教学的内容构成呈现动态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不能对已进入写作视野,甚至被广泛应用的新兴内容视而不见,而是要密切追踪其发展动态,将学界的研究成果及时输出为教学内容,充实写作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构成。如近年来随着时展而兴盛的新媒体写作,如果没有体现为相应的教学内容,那么学写作教学生的写作能力难免有所缺失;另一方面,要善于采用丰富多样、新鲜度高的网络资源,以鲜活的实例辅助知识的讲解,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充,确保学生所学即所需。(一)以实践训练为抓手,多方位检验学生的写作水平。虽然写作课程的改革引入了许多教育领域的新理念,如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和实践并重,但从现实施行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尤其在学时有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情况下,教师急于传授多种文体的写作知识,从而压缩了写作训练的比重和时间。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必须突出写作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通过实践训练加深对理论指导意义的认识,做到既不轻视理论,也不偏废实践。一是要科学规划课堂教学时间。要破除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固有做法,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初步理解,增加写作实践的课堂展示环节。在课堂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在同步进行。学生通过现场展示的比较分析和教师点评,可以对照查找自身写作实践的不足,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运用。二是多层次安排课程作业。教师要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吸取新技术、新手段,规避古板单一的作业形式,设置形式新颖又灵活多样,能有效激发表达兴趣的写作话题,既让写作训练成为常态,又不致于造成学生被动应付的局面。课堂练习可考察某一写作要点,做到短小精悍,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为主要目的。课后作业通过预设情境,提供职场中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促动学生综合性的思考和写作。三是把学生写作实践的综合成果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就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展现而言,与其书面考察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不如让学生用实践成果说话。实践成果可以体现在多方面,如在企事业单位实习期间写作的相关文书,发表在报刊杂志的文章,参加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的获奖证书等。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对写作训练的重视,也进一步检验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以网络学习平台为阵地,延伸学生写作表达的效果反馈。如果说教材+课堂使学生迈出了学习写作的第一步,那么在延伸学习阶段,学生还渴求一个开放的、可靠的阵地作为指引。网络学习平台的运用,能够积极回应学生的这一诉求。一是将网络学习平台的多项功能和教学的有效组织结合起来,让自主写作的意识入脑入心。学习平台的资源区,汇集了教师精心过筛、挑选的各类佳文范例和多媒体资源,可随时随地供学生下载学习并揣摩参考。教师通过互动交流和在线评价,及时回应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作出中肯的评价。作业区可以完整显示学生的历次作业及修改定稿的整个过程,成果展示区中的学生佳作,大大激发了他们写作的成就感。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安排,分阶段启用网络学习平台的上述多项功能,兼顾学生的接受心理,逐步将教学目标引向深入,让学生在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增强主动写作的意识。二是借助学习平台开展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写作目标。教学过程实施任务驱动法,围绕着任务的设定、完成和汇报,逐步激活学生的写作意愿,引导学生成长为愿写、会写,能够胜任岗位需求的写作人才。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表现,判断自己真实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新的学习目标,在多次的任务攻关中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作者:王凤霞 单位:广东梅州嘉应学院

查看全文

课程改革问题若干思考

课程改革是围绕课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但仅仅关注变化的内容本身可能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支撑、支持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或动力,如这些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判断这些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促使这一变化的改革主体的观念假设和思维方式是什么,等等。换言之,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课程”,更要关注“课程”的“改革”,研究与课程改革相关的深层次的前提性、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整个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能性,因而也关系到我国课程改革能否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本文将从哲学的视角对这些问题作一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课程改革的观念假设

假设(assumption),也叫假定,是我们所持有的对于世界和自己的处境自以为正确的观念(beliefs)。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我们的头脑中也存在这样的假设。这些假设就是主体认为确定无疑、行之有效、理所当然的观念。假设直接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课程和课程改革以及采取相应的行动。假设具有潜隐性,它赋予课程改革的主体及其行动以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思考与行动的基本框架。假设具有长期性,它会长时间甚至永远占据着我们的心灵,并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因而,有必要把支撑课程改革活动的观念假设揭示出来,并加以反思。

课程改革并不只是课程的简单更替,它实际上还是与课程关系密切的人们的知识观、教育观和人性观(儿童观)的变革。这三者共同支撑着课程改革,因而对课程改革的反思首先意味着对这三者的反思。

课程改革离不开知识观的改变。知识观是人们对什么是知识、知识有什么性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知识从哪里来、如何获得知识等问题的看法。当我们认为儿童个体的经验知识最有价值,知识是不确定的,只有通过儿童的活动才能去发现时,我们就会倾向于设计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课程;当我们认为社会的、种族的经验知识最有价值,知识是确定的,只有去接受时,我们就会倾向于设计出学科中心的课程。

课程改革也离不开教育观的改变。这里的教育观是狭义的教育观,指人们对学校教育(包括教学)的本质、目的、价值等的看法。“在当代,课程是通过学校这样的特殊机构来传授的。鉴于这些机构是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因而课程也体现着教育所持的观点,或者说体现着各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关于教育事业的目的以及关于应当如何进行教育所持的观念。尽管这些观念并非总是被明确地表述出来,而且常常被人们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东西,但它们却对课程的形式产生着影响。教育观念不同,课程所强调的东西和教学活动方式也极为不同。”当我们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将既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就必须发挥“权戚”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时,我们就可能会选择那些人类精华知识进入课程。当我们强调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学生,教师只能发挥“非指导”的作用,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时,那么,我们就会设计出人奉主义课程。

查看全文

高中课程改革讲话

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级定点联系学校工作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学习考察兄弟省市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研究部署省级定点联系学校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我省下一步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工作思路。下面,我就普通高中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坚持不懈地抓好规范高中办学行为工作

规范办学行为不是素质教育本身,但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前提。规范办学行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创造改革的环境。在座的校长们都很清楚,我们不可能一边允许搞加班加点,一边来推进课程改革,那是违背课程改革精神和教育规律的。不切断“加班加点”“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教育”道路,我们就开辟不出“尊重规律、依靠科学”的素质教育道路。必须牢牢地抓住规范办学行为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当前,规范办学行为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应该看到普通高中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然,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省教育厅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大家是完全赞同的;师生正常的节假日生活开始得到保障,在双休日、晚自习敢于公开上课的学校大大减少了,有大批的学校开始从一个月一休转为两个周一休了;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隐私正得到大家的认同,公开张贴考试成绩、排队排名的现象开始减少;高中招生秩序开始好转,抢拉生源、公办普通高中办复读班的现象等开始得到遏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风考纪大有好转;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工作状态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有一批校长开始考虑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如何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这些,恐怕也是有目共睹的。

前几天,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几大中央媒体到**采访素质教育实施情况,齐涛厅长向采访组的同志们介绍了我省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我汇报了我省的基本做法。我省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成绩,虽然不能估计过高,但经过全省教育工作者将近一年的努力,成效应该说是显著的。黄胜副省长在接见中央媒体采访组时说,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今年年底或者年初要开一次总结会,既要总结好的经验,又要查找存在的问题。对于顶风而上、敢于违规的学校和地方还是要严肃处理。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省规范办学行为的工作将一如既往地开展下去,希望全省50所省级定点联系学校要率先垂范,做规范办学行为的楷模。大家可以看到,因违规办学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处理的学校已经被排除在省级定点联系学校之外,省教育厅就是要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违规办学是不可能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更不可能在全省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最近要开始20**年高考信息采集,请各地和各学校不得强制外地考生在当地和学校报名,不要把校外复读班的学生拉到你的学校来报名。省教育厅党组在研究这项工作时,明确提出要落实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报名的制度,并要求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必须抓好这项工作。对敢于顶风而上的学校,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这和阳谷高考移民事件的性质是一样的。另外,排名次、分指标,重奖高考成绩等现象,有些地方开始抬头,这肯定是不允许的。高一、高二的教师没有贡献吗?德育工作不重要吗?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不重要吗?没有健康的身体如何上考场?所以,奖励教师,就要全面地评价和奖励,绝不允许只按照高考成绩来评价和奖励,绝不允许只奖励高考成绩好的教师。规范节假日、双休日和晚自习,制止强拉异地生源和复读生在当地或普通高中学校报名,查处统考排名、重奖高考等工作,要继续作为高中放寒假之前规范办学行为的重点抓紧抓好。

二、认真学习,科学把握,全面规划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精神

查看全文

农村课程改革论文

一、农村社会供给需求的“匮乏与错位”现象

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差异”和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相“脱离”的现象,使农村社会对农村教育的供给“匮乏”和需求“错位”,面对正在进行农村的课程改革,区域农村社会“不能”也“不想”提供自己强有力的支持。

(一)区域农村社会供给的“匮乏”现象

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里,农业剩余、农民利益在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被剥夺或奉献,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农村社会日益贫困落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越来越弱。与此社会供给“匮乏”相适应,区域农村教育也就出现了“教育基础薄弱、学校设施简陋、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教育运作与自主发展水平低下”等不利状况,使农村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物资条件保障。

(二)区域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的“隔离”现象

传统农村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定位“游离”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之外:农村教育的最大目标变成让农村最优秀的学生离开农村,为城市服务;农民的最大愿望是一家人省吃俭用,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进入城市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功能性联系被阉割,出现一种与农村社会相“隔离”的现象,从而陷入“‘脱离’农村社会发展需要而为城市服务”的误区,这使得农村社会发展更加“雪上加霜”,而农村教育也因缺乏农村社会的支撑成为“无本之木”。

查看全文

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

×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逐步实施,教育战线呼唤与课改同步的评价体制出台。到目前为止,健全的评价体制尚未形成,造成课堂改革实践的前行与评价体制滞后的局面,成为课堂改革不能顺利实施的瓶颈。

一、评价体制的现状

自古以来,教学的成败均以考评作为定论。怎样考评就怎样教,是教师信奉的准则。目前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按新的课程标准施教,而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几乎没有改变,仍然以单一的考试为中心。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围着考试成绩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出好成绩,最终一考定终生;教师的业绩,领导的政绩也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这看似公正,实际上存在很多弊端。如不少学生高分低能,考试舞弊现象频繁发生等。用昨天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教学改革现象,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显然不公正。教师为了出成绩,赢得社会认可,不得不千方百计去适应现行评价体制。其结果,挫伤了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对课程改革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评价体制的作用

教育评价有着非常巨大的导向作用。自科举制以来,教育评价就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无论课堂教学如何改革,离不开教学评价这把尺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及时体现在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之中。当教学实践改革与教育评价改革同步时,新课程的目标就容易实现;当两者不同步,新课程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教育评价改革应该比新课程改革先行一步,至少应该同步进行。而现实不是这样,教育评价改革已经落后于课程改革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出台,就没有真正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查看全文

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探索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有50%的普通高等学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桂航)积极响应,率先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课程开发和创新是学校和教师的立身之本,因此,高校转型路线确定后,课程的改革就成了关键。公共关系学作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之一,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以桂林多家企业为实习场地,将“空乘之星大赛”“山水文化节”等大量实践项目带入课堂,为课程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积极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的产教融合,一方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从教育的发展来讲,课程的改革是教育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都给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必须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根本就是课程的改革。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仍根深蒂固,应用型课程建设大部分重视形式,学生并未从中真正受益,距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二)公共关系学传统课程体系不能满足需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前大部分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结构大同小异,课程组成都是以理论为主的传统形式,在课程最后阶段开展实验课。教学方式采取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形式,然而,这样的课程体系属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方式,并不能满足当前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原本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终也变成了“黑板公关”,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重组和创新,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三)师生教学观念急需改革。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教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教。部分学生认为公共关系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关系不大,比如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最重要的是民航专业知识,如客舱服务技能、空乘礼仪等,公共关系学学习不会影响到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因而忽略了知识的前瞻性和延伸性。教育改革要从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开始,教师要知道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最终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变成主动,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实现真正的跨界融合、理论联系实际。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改革总体思路是课程开设前,先由教研室和授课教师确定一家企业作为校外的实训基地,与基地共同商讨公关项目,然后将项目带入课堂,在课堂上根据项目指导学生完成《策划书》《活动方案》《活动分工》等。课程的实践阶段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具体操作,最后提交报告,由授课教师根据平时表现和报告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选定实践基地和项目。应用型课程改革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学融合的实践性课堂一定要有合适的场地和项目。目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桂航公共关系学教学团队选择与桂林大地公共公司、桂林万达有限公司、桂林东西巷有限公司、桂林草坪小镇等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与基地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先后联合举办了多届“空乘之星大赛”和“山水文化节”“中国旅游日”等活动,综合多方面考虑了可操作性、安全性、现实意义等。(二)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首要步骤就是课程的分解与重组。传统的理论型教学计划和“理论+实践”型的教学计划已不适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当穿插进行,实践课的比例至少达总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业务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并以通过学生掌握知识和操作能力来评定成绩代替传统的考核方式。边学边实践,将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当然,项目的开展还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享等问题,如图1,以“空乘之星大赛”为例,将学科体系进行分解,然后重构行动体系,使课程之间不脱节,相互支撑,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服务。(三)组织公关项目实践。应用型课程改革并不是将课程变成实习,而是在带有任务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再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公关关系学课程理论知识仍旧很重要,我们不能忽视,不过改革后的理论知识讲解结合实际,强调了公关活动策划书的制作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实践、调研并动手完成。如带有“空乘之星大赛”任务的学生就要完成公关“空乘之星大赛策划书”“赞助策划书”等,接着边学习公关实施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思考并进行任务分工,每个小组承担活动的一个子项目,讨论并列举活动需要的物品、活动具体的流程等内容。接近课程后四分之一时,组织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教师要协助学生完成媒体报道,这样在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反思与成绩评定。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需提交一份课程报告,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对活动完成情况自我评定;教师根据平时表现情况和课程总结报告评定成绩。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形成课程总结,在一定范围内共享课程改革成果。

查看全文

高职课程改革剖析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摘要: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文章就有关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大部分没有摆脱“本科压缩型”和“中专放大型”的束缚,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高职的课程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不但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而且要包括素质教育体系,使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1.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弊端

1.1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

查看全文

农村课程改革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特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格局里,农村课程改革面临的现实状况是:农村社会供给需求的“匮乏与错位”;外在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与形式化”;教师队伍主体状况的“老龄贫病与边缘倦怠化”;等等。只有创设适宜课程改革的教育格局,才能突破“重围”而走出“困境”。

[关键词]农村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队伍

在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里,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教育边缘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此历史现实背景下,农村教育也被卷入了课程改革的大潮,在步履维艰的跋涉历程中,农村学校陷入了课程改革的重重困境,作为农村教育“主体”的农村教师们,更是直接遭遇了诸多的尴尬和无奈。

一、农村社会供给需求的“匮乏与错位”现象

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差异”和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相“脱离”的现象,使农村社会对农村教育的供给“匮乏”和需求“错位”,面对正在进行农村的课程改革,区域农村社会“不能”也“不想”提供自己强有力的支持。

(一)区域农村社会供给的“匮乏”现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