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5:37: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程

后现代课程观下的体育课程

摘要:从后现代课程观视角对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评价的要求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体育教育质量保障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教育质量保障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出现及发展,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观注重多视角、多元化思维,提倡不确定性和差异性,主张人际沟通与关系重建,等新的理念,为课程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小威廉姆E.多尔对“泰勒原理”进行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并创造性的利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提出了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4R”后现代课程设计思路。后现代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中产生不确定因素时,探索出新的内容,拓展教学的过程。

一、体育课程目标:多元性和生成性

课程目标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指引方向。多尔认为目标的设定为人类提供了有意识的创造或者摧毁的选择,且课程目标是产生于行动之中[1]。现代主义曲解了目标设定的意义,预先设置的课程目标,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却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注重目标的生成性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学习使运动技能提高后身体运动体验的差异,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目标。

二、体育课程内容: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查看全文

社会医学课程与课程思政探讨

摘要: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社会医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通过制定课程思政的原则、合理安排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社会医学;专业课程

社会医学课程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医学院校常在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对于本课程而言,作为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工作的不断发展,国家推出了众多关系人民健康的政策、措施,这些社会层面的元素恰恰是我们教学中最适当的思政元素,能够让学生深入体会国家政策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带来的人民健康状况的变化,因此应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在促进学生认识水平提高的同时不断推动教师进步,实现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1确立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

1.1广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因此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我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在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专业课教学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根本属性,在育人导向、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上多方面多维度加强方向引领和价值落实[1]。在育人导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引导学生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具体到本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因素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方面所做的努力,从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课程内容上,融入知识创造背后的故事、价值理念、精神力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素养。如通过讲述钟南山院士在非典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杰出表现,感受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学生对将来从事的医疗卫生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1.2有机融入的原则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课程与美术课程的契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的迅速普及,作为协助商业发展的推手,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也迅速崛起。电脑艺术设计应用于室内外装饰、广告设计、印刷业及广泛的商业宣传等行业,所以就业面很广。因此,作为以服务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也尤为重视这一专业的发展。电脑设计体现了一种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形式,将感性化的认识以一种理性的数字化方式组织起来,是以电脑和设计软件为工具,以互联网为媒介,以鼠标代替画笔,把图形、文字、音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电脑进行有规律的数字化采集、获取、编辑等加工,再以图像、影视、动漫、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简言之,是用电脑实现艺术创作的一种新途径。因此,以理性为主导的数字化方式的电脑艺术教学要求对信息技术课程和美术课程做到融会贯通。信息技术手段是进行电脑美术创作的基石,而美术课程可以为学生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精神因素,使作品更具有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所以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一、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对于师资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信息技术与艺术两个专业的跨度较大,所以造成了教师很难精通两个专业。要做到它们的相互融合并在课程的教学中灵活运用,成为教学中仍需努力的一个方向。在电脑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作为教学硬件的配备情况也并不乐观。因正版软件价钱较高,所以很难实现在教学中全部使用正版软件。电脑设计对于硬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现实教学中电脑设备更新慢,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运行速度迟缓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教学进程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方面,专为电脑设计专业撰写的优秀教材较少。虽然市面上关于电脑辅助设计的书籍很多,但仍有些许不足,尤其在理论与实例的结合方面缺少联系,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辅助专业教学。其中,示范性的讲解只注重单方面的功能,如:操作性,并没有延伸到艺术美学方面,配套的练习也不够丰富。这也是造成这个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与美术课程分离的一个原因。如:在Photo-shop课程中,对于功能的应用讲解的比较详细,但对于颜色搭配,构图比例等问题缺少分析;在AutoCAD课程中,对于较难理解的空间结构应当配合实例和图片加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美术课程结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影响到了艺术、制作、生产等各个行业。二十世纪,在包豪斯提倡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言论影响下开始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运动。信息技术的介入将设计的内涵提升为技术、艺术、人文三维一体的新境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觉盛宴、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作为一种表现的媒介,它不仅缩短了劳动时间也降低了商业成本,使设计者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脑美术是对传统艺术创作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设计工具的改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作品的表现,设计师的思想仍然是一切作品的创作源泉。所以,美术课程对于培养设计师的美感和思维是及其重要的。在现代社会中,一名真正的设计师一定要保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和修养的意识,对设计创意要有不断追求的动力。在一件成功的电脑设计作品中,通过电脑表现出极强的视觉传达效果是打动观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艺术风格和技术功能上应该是统一、融合的,并不是一味的强调电脑特技带来的强烈效果,作品要表现的诉求、内涵、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对于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脱离了以电脑为媒介的设计作品相对比较单一,所以,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对于设计者是不可忽视的。优秀的作品需要作者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既要表现出作品的与众不同,又要准确、突出的表达作品的思想。因此,电脑设计作为一类综合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做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程与美术课程结合的形式与内容

查看全文

新课程化学教学课程评价对象探讨

摘要: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转向与落实。通过对课程评价的反思,发现把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所有内涵的观念不符合新世纪教育的发展。那么,化学新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评价的内容是什么,又该如何来评价?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课程;评价;对象

正如新课程实验区一位教师所说:“原来的方法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的东西要打破,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目前,从多个层面来认识课程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既然课程存在不同的层次,那么评价课程时只针对某一层次而忽略其他层次,则将扭曲课程的真实面目。所以从理论上讲,我们应该对每一层次的课程都进行评价。即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等。而实际上,对课程目标体系、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政策等的评价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来进行。与化学教师息息相关的课程评价对象则是学生、化学教师、化学教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教育管理人员等。

1学生

学生是新课程的接受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对于学生行为变化的判断可以作为衡量课程优劣的重要标准。学生是范围最大的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人数众多,所以学生是课程评价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我们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广泛收集他们对于课程发展的意见,判断学生对于所实施课程的态度,以促进课程更完善的发展。

2教师

查看全文

英语类课程定位与课程设置构想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参照,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英语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偏差的主要原因,并具体分析英语类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类课程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实效的建议与构想。

[关键词]课程定位;英语教育;结构性问题;构想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校自主培养了大批英语专业人才。据冯光武(2016)统计,我国目前有“13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英语专业,200多所院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近200所院校开设翻译专业,英语类专业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本科类专业”。据官方数据统计,我国现有的1448所本科院校中有994所开设了英语专业,在校学生达57万人(王俊菊,2015)。事实证明,各类英语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对外开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实现飞跃式发展,社会对低端英语人才的需求早已饱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当前,疫情使得世界局势动荡,经济不均衡发展加剧,国际竞争趋于白热化,但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却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近十几年随着英语专业扩招和社会对仅有单一语言技能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过剩,英语专业这艘大船显示出下沉或搁浅的迹象(蔡基刚,2019)。英语人才培养结构性偏差、水平低端已经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的双重巨大浪费,严峻的现实使得我国外语界亟须国家顶层设计(束定芳,2016),相关教育部门应正视英语人才培养结构性偏差问题,尽快探索出适应国家发展的英语人才培养新格局。在导致英语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偏差的诸多因素中,英语类专业与大学英语类课程各自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英语类专业与大学英语类课程设置单一;英语水平认证体系与国际脱轨,缺乏可比性等问题突出。

1英语类专业与大学英语类课程各自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英语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但外国语言文学属于一级学科,该文件没有提供二级学科目录。各高校拥有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权,这诚然有利于各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与师资优势办学;但负面影响是由于缺少国家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指导,当前许多高校出现了英语专业二级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同质化的棘手局面,导致英语人才培养在宏观层面上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偏差。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外语类(包括英语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1.1英语专业定位的现状与构想。根据《国标》,英语专业的定位可概括为: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对于外贸、商务类公司,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更对口;对于基础教育行业,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更合适;对于政府外事部门和国际组织,外事外交英语专业毕业生更专业;对于各类科技、工程技术企业,显然科技、工程英语专业毕业生更能胜任。如果说英语专业的重点是培养专业的外国文学或语言学研究人员,那么按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可能只需要极少数研究型大学培养外国文学或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生(徐烈炯,2004)。如果英语专业的目标是为高校培养大学英语专职教师,这就关系到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大学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通识英语的延续还是学术英语?杨惠中(2010)指出,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通过英语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如果认同这样的大学英语定位,那么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师就应该是学术型英语教师,这显然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可以轻而易举胜任的。外语教学定位模糊,应试泛滥,难以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束定芳,2014)。每年有近20万毕业生的英语专业是第一大严重超载本科专业,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尽快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与分流。根据各类高校的学科优势,除部分研究型高校仍可保留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绝大部分英语专业应该分流为商务英语、法律英语、英语教育、外事英语、科技英语和医学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即进行ESP教学)。而非英语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应该以通用学术英语教学为主。1.2商务英语专业定位的现状与构想。依据《国标》中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是:以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及国际商法等为基础,突出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学习与实践、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在此定位中,国际商法是商务英语专业学习的基础。但法学英语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复杂性与严谨性决定了高校仅依靠一两门国际商法课程来培养专业法学英语人才是不现实的。而且,从本质上看,无论是以口头还是以书面的形式,商务英语活动和法律英语活动仍属于翻译实践的大范畴。鉴于商务英语专业与翻译专业有诸多交叉重合的部分,高校应对两个专业进行整合,并重新对英语类专业进行划分。1.3翻译专业定位的现状与构想。根据《国标》,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国际交流、语言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仲伟合等,2015)。翻译本质上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准确通畅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或行为。除了必要的翻译技巧与策略,成功的翻译离不开译者对翻译内容全面、透彻的理解。从翻译的内容上看,除了少数文学作品的翻译,现今绝大部分翻译内容都是商务领域、科技领域、法律领域、医学领域、教育领域和外事领域的材料。译者如果只注重学习翻译学理论研究,却不具备与翻译内容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做不好翻译实践的。笔者建议各大高校应把当前笼统的翻译专业进行细分,把翻译技能与训练融进专门用途英语的语言习得与运用中,让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研究、学习与实践。另外,笔者建议英语类专业采用弹性学制。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教师应着力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在大三和大四阶段,教师应具体培养学生在各个细分专业内的英语运用能力。学生在达到学科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自主选择个人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例如,英语教育专业可以细分为基础英语教育方向、中等英语教育方向和高等英语教育方向。1.4大学英语定位的现状与构想。大学英语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它没有学位授予权,但却拥有中国数量最庞大的高等教育受众。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大学英语定位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当前大学英语定位的分歧集中在学术英语和通用英语之争。胡开宝等(2014)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以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通用英语是指以语言基础知识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通识英语是指以英语语言为媒介开展的通识教育。曹艳艳(2015)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总方向应该是通用学术英语。对于国家重点院校,大学英语教育内容应设定为以通用学术英语教育为主,以通识英语选修体系为辅,并兼顾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育目标应设定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创新、思辨精神的拓展,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做贡献。

2英语类专业与大学英语类课程设置单一

查看全文

微观金融课程群课程思政功能分析

摘要:课程思政强调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全方位、全课程育人。微观金融是金融学科两大研究领域之一,具有实践性强、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与国内外金融改革前沿联系紧密的特点,故微观金融课程群有丰富的思政资源可供挖掘。文章首先分析微观金融课程群特点,找出其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契合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观金融课程群课程思政功能的构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模块:对学生开展公民诚信教育、筑牢职业道德和培养学生金融法制观念。爱国主义教育模块:向学生深入宣传伟大成就,培养“四个自信”。理想信念教育模块:使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古已有之,孔子对弟子进行做人做事、言谈举止和个人修养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时代,专业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日趋融合,课程思政在前期积淀和深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课程名称上,美国没有国内通常所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有德育课程,其在内容设定上与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实施方法、途径上也多采用实践化、渗透式和间接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课堂教学外,美国的德育课程还包括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在广泛参与中进行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德育目标与内容,促进学生行与思的发展变化,使之成长为有道德的人。国内高校以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几门显性的思政课进行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但是,思政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如何学才能达到良好效果一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难点。高德毅等人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汇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的一项专门活动,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目的在于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张艳红认为应该从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对思政课进行改革,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中对新媒体技术利用[2]。佘欢欢提出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要创新教学内容,在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提升课程育人功能,并在教师教学现状、课程教材现状、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3]。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成果多数集中于论述思政课程应该向课程思政转变、如何转变,以及课程思政如何在某一门具体的专业课中应用实施。研究的成果类似于某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但高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探索过程中还存在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不明确、没有构建课程思政完整的功能体系等问题,这也正是文章的着眼点。

二、微观金融课程群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金融没有采取与西方完全相同的发展路径,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科体系[4]。中国金融教学和理论研究始终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在借鉴西方现代金融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为一个包含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两大研究领域的系统学科。微观金融课程群就是以微观金融理论传授为直接目标的课程群,它是仿照微观经济学建立起来的一套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期最优配置的课程体系。目前公认的微观金融课程群课程包括“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等。微观金融课程群在金融学专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向学生讲解金融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交易机制,包括货币范畴、信用和利息利率、金融市场、货币供需与均衡、通胀和通缩以及货币政策等几乎所有金融范畴。另一方面,微观金融课程群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课程,具有贴近生产生活实际、与国内外经济金融改革实践联系紧密、内容复杂多变、牵涉面广、影响深远的特点[5]。

三、微观金融课程群与课程思政的契合

查看全文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教学对策

【内容摘要】引入课程思政到专业课程是当代教学理念的新发展方向,但是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该如何在不影响原专业传授的基础上,融合思政元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强化课程价值的内在表现?本文以《经济法基础》这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该门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青年教师对思政专业知识的缺乏、教书与育人的职能相分离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等问题均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故此提出强化青年教师的思政教育、重建教书育人的职能以及采取多渠道的教学方法等措施改变现在的教学困境,以期进一步强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课程价值

一、建设《经济法基础》融合课程思政的意义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若干意见》,要求在发挥好思政课教育学主渠道的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全部教学活动当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一)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大部分来源于学业、生活、恋爱等方面,往往因为某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造成出现较大的负面情绪,一旦这种情绪找不到发泄的途径,久而久之将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酿造悲剧的发生。而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看待问题更为全面,从而避免思想上钻了牛角。(二)有助于突破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不相溶的结界。以专业带动思政,以思政强化专业,这无疑是打破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有效途径。以会计专业中的《经济法基础》为例,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依据的是相关法律法规,而法律的制定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就是说每一条法律制定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所在。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制定法律的意义与作用一同传授给学生,必将有助于学生对法律产生深刻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的觉悟,同时还能提升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理,其他专业课程只要找到突破口,与思政元素结合,将会是提高课程价值的有效渠道[1]。

二、《经济法基础》教学的现状

虽然找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突破口有助于提高课程的价值,事实上,受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教书育人职能的分离以及教育的方法等多种影响因素,导致《经济法基础》的授课未能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一)青年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缺乏专业性。熟话说:“术业有专攻”,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基本上达到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对于专业的知识毋庸置疑地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同时具有较好的知识框架,但对于思政课程的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理解的程度就难以评判。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也是刚从学校毕业的3~5年大学生,而越是深刻的思政觉悟,越是需要时间累积与沉淀而来的。尤其像《经济法基础》这类课程,法律条文较多,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如果思政元素能理解性融入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长期记忆,还可以带动条件反射,遇上类似的事情,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可是,青年教师无论是思政素养还是思政的专业能力,都将缺乏一定的经验。如何把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育,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二)教书与育人的职能分离导致课程价值下降。教师的天职就教书育人,而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人为地把教书的责任分配给专业课程,而育人责任单独由思政课程来承担。这明显存在职能分离的现象。以《经济法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一共分为八大章节,每一章都覆盖大量的专业知识点,对于初学经济法的同学来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吸收和消化这些知识,而且该课程属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科目。那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优先选择把课程的专业知识点给学生讲授,通过适当增加习题的训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显然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育人”的教学职能,未能在课堂上体现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降低了课程的自身价值。(三)“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基本是“00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尤其喜欢个性化的追求,对于学校正规教导难以一味服从,他们更偏向依据自身的看法对事情展开判断,尤其对新鲜事物存在较大的求知欲望[2]。而《经济法基础》这门课程,一般选择初级会计师的职称教材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教材,但该教材几乎全是文字,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全书授课;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考取证书,“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方法无疑是最佳选择。换言之,课堂上尽可能把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后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上的知识已经相当不易,更何况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学习思想政治,显然是难上加难。对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最终带来的后果,不仅未能满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等学习需求,而且还会造成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弃的心态,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项目课程理念的饭店口语课程设计

项目课程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研究

(一)项目课程定义项目课程是一种课程模式。教育学者将其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该模式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始终以工作任务为重点,以项目设计为核心,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完成由单个教学项目所组成的综合模块,最终获得本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为根据,高职饭店英语项目课程的定义为:“以饭店对客服务为课程设置与授课过程选择的参照点,以饭店各个岗位服务用语和技巧为基本单位,以前厅、客房、餐饮三大一线部门为组织模块,以三大部门的项目活动情景对话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二)项目课程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项目课程理论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和采纳,但其教学法的实践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无现成的模式可搬,无成熟完善的经验可借鉴。我们更要注重的是项目课程从宏观架构上对课程体系进行的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徐国庆认为,项目课程的理论框架可以概括为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形成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要依赖具体工作环境,突出具体工作任务,使学习者身临其境,能够自己体会并构建所学课程和实际工作的各种内部关联,实现个体的成长。因此联系论回答的是何谓职业能力的形成机制。项目课程设计的关键是如何最有效地建立、促进知识与任务的联系。在职业教育课程中,教师必须破旧立新,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只是按照教材结构组织教学,而是要采用知识模块结构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式。结果论是以教学效果来探寻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课程理论认为实践是在特定工作情境中进行的活动,并且每一个特定的工作情景都要完成一项设计好的、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所以说实践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郝超与蒋庆斌认为,项目课程的功能更侧重于实践体系,其以工作体系为基础,基于工作岗位任务建立各项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牢固掌握整个工作流程,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与工作体系密切相关的是工作结构,工作结构决定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与之相关的知识模块结构。项目课程就是注重各种知识的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其中联系论是重中之重。

饭店英语项目课程改革目标及实施方法

(一)课程改革目标饭店英语项目课程要以国际星级饭店岗位群需求和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深入到职业英语教育课程的本质,以应用英语能力为主线,以饭店需求为依据,顺应世界酒店业的发展潮流,及时更新知识,激发学生从事饭店工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对接。本项目课程设计要符合高职学生思维和学习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国际星级饭店实践岗位要求进行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要在具有职业特点的环境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考核方式要以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标。新型的教学模式要逐步解决高职学生厌学、学习动机不强的问题,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培养专业化、全面发展的饭店人才为课程的最终目标。在激发学生从事饭店工作的热情之上,全面向学生展示知识框架,让学生掌握除了饭店英语之外也是极其重要的相关背景类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去饭店工作之前就对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了如指掌,这样才能使其在工作中信心百倍,应对自如。

(二)饭店英语课程实施策略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高职饭店英语课程改革定位就是要融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为一体,以英语为媒介,以实际操作为主体课程内容,完成每个模仿实际操作的学习内容。笔者认为,饭店英语课程改革主要应该采取以下方法。1.构建基于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情景教学法在基于项目课程的饭店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饭店职业情景。情景模拟教学具有以下的功效:第一,由于所设计的教学环境与过程接近于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真实情景,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第二,能够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体会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要领、重要地位等;第三,能够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预判和处理的能力,很好地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在饭店英语课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实训岗位按照饭店的岗位需求分为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每个部门都设有负责人,把学生看做是饭店的员工,将课堂活动变成一项项饭店活动。这样就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与专业水平,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分析并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形成项目课程模块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从事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以及自身职业和能力发展要求的、高质量的工作”,因此工作任务是项目课程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环节。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岗位需求,是针对岗位与言的。一个岗位通常包含十几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一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基础,所以饭店英语课程要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饭店岗位群能力”的标准进行学习领域的划分。如饭店英语课程中,将饭店前厅部、客房部和餐饮部等不同领域的实践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典型的、项目式的工作任务,形成项目课程模块,使项目课程能覆盖实践工作,给学生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把知识串联起来,这样易于学生的掌握和运用。3.构建多元化的测评体系,强调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评价以往的评估考核都是在课程中进行几次实践考核与书面知识考试,最后按照比例综合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这种模式难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程度。要想检验所设置的项目课程是否适用于学生,测评体系必须完整而且要有针对性。第一,多元化的测评体系要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强调个人测评与小组测评相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第二,多元化的测评体系要让企业共同参与,形成课堂测评与行业测评相结合,课内测评与课外测评相结合,工作过程测评与工作结果测评相结合;第三,将传统的通用评价方案转变成根据不同工作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要做到一个评价方案只针对一个工作任务。

查看全文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训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训课程培养的是学生动手设计的能力,传统教学忽视了课程中的设计环节,造成了课程中焊接电路板占据大部分的课时,培养的学生缺乏设计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训课程改革,主要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训中电路焊接、电路设计、电路调试三部分进行浅谈,并通过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改革的效果。结果表明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子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电路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为提高电子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训是电子类专业基础课[2],是基于学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前提下开展的一门实训课[3],课程主要是学生利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设计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着重于学生动手设计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训为例,该课程改革前主要是通过购买具有一定功能的印刷板套件,然后学生通过套件的电路焊接文件、电子器件进行焊接调试,最终教师通过学生焊接板子的质量、美观度、功能是否完全等情况进行考评,这样造成了学生对系统中电路的原理不求甚解,只求按照电路焊接文件焊接出结果为目标,虽然很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原理图焊接、调试成功,但是经调查,很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这样的实训课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只会焊接电路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第一是课程的考评环节太过简单;第二是课程教学中缺乏对电子技术的自主设计环节;第三是实训过程中焊接、调试遇到问题太少,造成这样的问题就是给学生发放的印刷板本来就是经过厂家调试好的电路板了,只要按照原理图焊接,一般情况不会出错。基于这三个方面,有必要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训进行改革。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训课程设计改革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训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是电路的焊接技术;第二个是电路系统的设计能力;第三个是电路系统的调试能力。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前只重视电路的焊接技术,忽视了后面两种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厌学,对电子技术课程技术实训课缺乏兴趣。以下是文章对着这三方面进行改革的看法。

1.1课程设计中电路焊接技术教学的改革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论文

摘要: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需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学生为本,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以及其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毕业生的每年增多,2008年金融危机对人才需求量的减少,就业已经成了社会公认的一个大问题。如何通过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使毕业生所学的方向和专业适合岗位要求,这是毕业生顺利实现毕业即就业,而非毕业即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1、当前学校课程设置的存在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须加以改革。

1.1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需要进一步明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