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14:58: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活动课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京西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在校住宿的学生利用周末回村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有效观课议课心得感想
教研是教学中必要的活动,教研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可是,很多时候,教研活动都流于了形式,对老师的帮助不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呢?
我仔细阅读了陈大伟老师的《有效观课议课》,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于教研有以下的看法:
这属于教研的一部分。平时的听课评课中,每周都要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像陈老师所言的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好我好”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时候,都在想:这有什么意思呢?有这会时间,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可是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自豪的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陈老师提出了“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
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这是非常赞成的想。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教研的目的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公认的好课”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网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队伍研究
摘要:在特殊时期下,为充分满足当代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网课成为了各阶段院校开展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将互联网教育理念应用至实际教育工作之中,已经成为当代教育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此,本文基于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思政课程教学,在概述网课背景给思政课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从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优化教师授课模式、加强教育资源整合、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打造网红明星教师等五个方面详细展开分析了网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构策略,旨在给予广大院校一定的帮助,并以此在提升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最大利用效果。
关键词:网课背景;思政教育;教师队伍;重构策略;理念创新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依赖互联网教育思维就各学科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学科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关键路径之一。其中,针对各阶段教育工作中均十分重要的思政课教学,由于传统灌输式教育机制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以网络教育理念融合为契机来就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已经成为思政教育领域的关键研究命题。在此基础上,以网络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网课教学手段不仅要求思政教师掌握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其在不断就自身教育思想进行转变的过程中积极接受慕课等全新教育手段。对此,需进一步明确现有院校思政教育队伍的能力培养方向,并以此在构建一支高素质思政教育队伍的基础上满足网课背景下学生的思政学习需求。
一、明确教师专业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向
(一)基于教育环境分析,拓宽人才培养内容。针对网课教学模式,虽然从目前来看特殊时期是其应用和推广的主要导因,但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进步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增长无疑给其快速发展铺垫了十分必要的环境基础。在此前提下,考虑到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所获取的信息更加多样,且并非所有信息均为有益信息,因此就当代思政教师的网络意识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成为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引路人同样十分关键。对此,院校应积极开展针对现有教师队伍的网络环境教育活动,使其一方面能够积极、自主的转变自身教学思想,另一方面也可在掌握互联网教育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例如,针对网课环境下学生日常学习普遍存在的学习积极性较差问题,思政教育应着手于学生习惯培养,尽可能依赖学生喜爱的学习渠道来增进学生参与热情,最终借此保障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二)基于教育技术分析,健全思政教师队伍。在网课成为学生主要学习渠道的大背景下,思政教师除了应基于传统思政课程内容做好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外,还应积极了解当代学生的生活学习特点,通过以互联网思维分析学生学习喜好来调整自身教育方案,进而以此保障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率。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大多数思政教师均多侧重于针对思政知识的理论研究,使得其对于互联网环境和网络教学手段的接受难度往往较高,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网课教育与思政教学的完美融合。对此,需就现有思政教师队伍进行进一步完善,在保留原有理论教师于知识素养层面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专业计算机或网络服务人才以提高教师队伍工作水平。其中,所聘请的计算机网络教育人才不仅应及时做好对现有思政教育环境的情况分析和数据统计,还应及时承担好辅助教学角色,通过帮助专业思政教师调整教育方案以保障思政教学的时效性。
二、优化教师授课模式,突出教师教学优势
语文课四课型教学论文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课型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所谓四课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各部分的固有顺序,把教材分为几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都依次经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构成一种课型,简称“四课型”,下面我将四课型的操作要点阐述如下: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邓稼先》一文时,首先放几张关于人造卫星升空时的片子--(自制的课件),然后教师对照片子有声有色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经过,再引导学生回想2003年10月中国“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发射”的场面阅读本文,从而激发学生对邓稼先的了解和崇敬,使阅读在美好的气氛中起步。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
政治课引入新课“四式”
引言对于上好一堂课的作用不容忽视。好的引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讲课伊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政治课常用了引言有以下四式。
一、形象式。 政治课政府性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可用形象的事例引入新课。如讲“货币变为资本”一课时,教师问:“我放在桌上的这把刀是杀人的武器还是切菜的用具:”紧接着引出,资本家要想发财,手中必须有货币。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货币是剥削工人的资本?什么情况下是资本家购买物品的货币?这就如同一把刀,放在那里不动是无法判断是干什么用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货币变为资本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设疑式。 设疑能造成听众追求答案的心理。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进积极思维的效果。如讲“剩余价值的产生”一课时,教师问:“资本家不劳动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劳动人民成年累吃苦耐劳地干活,却过着贫困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了各种说法之后,教师设疑:“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资本家是怎样发财致富的呢?”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导入新课。
三、过渡式。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来导入新课。
四、格言式。 格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用其做引言,既泻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又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课时,教师通过朗育臧克家的诗句引入新课:“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发人死的,他还活着。”学生在被感染的同时,自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慕课”“微课”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被网络冲击,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将被打破,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自2012年就开始重视这种模式,并逐渐开始慕课平台的建设工作,这将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慕课;微课;职业教育
一、“慕课”“微课”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应用“慕课”“微课”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时效性
根据“慕课”的特点,首先是开放,即是免费的,它解决学习者经济上的问题,使学习者无顾虑。不但可以学习国内的,也可以共享国外的课程。其次,“慕课”的交互性强,将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引入到课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慕课”是开放的教学资源。针对某一主题制作的“慕课”从主题循序渐进地引入,到用何种方式提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到主题如何结束,制作者都费劲心力,再三思考,最终制作出此“慕课”。应该说它集聚了制作者的所有智慧、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制作者完美的教学成果。那么,它不只是学习者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它也是职教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一个网络共享。“微课”则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微课”应用于课堂,可使生涩难懂的问题变得有趣味,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还可以提前将网络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上网学习“微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说,“慕课”“微课”教学有利于职业教育。
(二)应用“慕课”“微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慕课与微课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慕课与微课是新媒体时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慕课和微课在成人教育培训中具有重大意义。慕课与微课更符合成人教育培训的特点,慕课与微课更满足成人学习者的需要。但是,慕课与微课是依托网络技术而存在的,自身发展还不完善。因此,把慕课和微课应用到成人教育培训中,需要构建政府或者学校层面的认可制度,加强移动终端设备的开发,成人教育机构要加强对慕课和微课资源的管理,加强成人教育培训改革,把线上与线下学习结合起来。
[关键词]慕课;微课;新媒体;成人教育培训
一、慕课与微课的定义和特点
慕课(MOOC)即大规模网络开放性课程。“M”是指大规模(Massive)。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个课程的参与人群只有几十个,最多几百个学生参与其中,而慕课则是覆盖千万人的课程体系。另外,大规模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慕课不是个人活动,也不是单纯的几门课程,而是来自于一个团体、一个学校,或者是一个跨学校或者跨过教育联盟,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课程群。第二个字母“O”是代表开放(Open)的意思,也就是遵循共享的原则,以兴趣爱好为导向,只要是想开展学习的人,都可以进入该体系进行学习,不分年龄、性别、地区、学历甚至国籍,只需要一个邮箱就可以进行注册,参与学习,而只有这些课程是开放的,才可以被成为慕课。第三个字母“O”代表在线(On-line),慕课是通过网络采取视频观看、在线讨论、邮件往来等方式完成学习,上课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当然,这也就注定了慕课学习必须要接受网络的相关限制和制约,难以开展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活动,学习者自身也受到了网络条件的限制。这就对学习者周围的网络环境和课程提供者的网络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第四个字母“C”代表的是课程(Courses)。慕课是处于一门课与一节课堂之间的,一门课程如果由不同的人群来进行讲授、录制就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慕课课程,一个慕课课程也可以被分割为多个不同的网络课堂,每一个网络课程以一个网络视频为中心,用在线答疑、作业练习、评价考核和阅读资料等部分加以辅助。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课程和网络课程的特点,它是由大批量的课程组合而成的,而且慕课是开放性的课程,用户可以免费使用,当然也有部分的课程是收费的,但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收费还是很少的。另外,慕课是依托于网络技术的,课程资源被散布于网上,使人们的学习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的学习活动更加自由、快捷,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微课也被称为微课程,主要是以5-8分钟之内的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主题,课程内容短小精悍,用来集中说明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或者来阐明一个主题。微课自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不等同于传统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局部片段,具有完整性的特征,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和掌握。[2]微课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的时间短。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自身最好的学习状态维持在最开始的十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下降,学习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微课把自己限制在5-8分钟的时间段之内。第二,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的时间较短,在这个短暂的时间段之内,课程必须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时间限制了教学内容。微课往往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教学环节。第三,资源容量小。微课往往是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在设计时,必须方便学生下载,保障播放的流畅性,这就使得微课必须限制自己的资源容量。第四,资源组成和结构情景化。微课视频短小精悍,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研究,需要辅助一些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在线测试等手段,方便学生理解掌握,而且微课要观点明确,主体清晰,构成一个情景化的教学资源包。第五,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微课课件往往是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微课就是一个主体,内容非常具体。第六,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微课内容短小,加之现阶段的各种多媒体制作技术成熟,操作简单,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微课的制作者,而且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往往会选择那些自己熟悉和擅长的区域进行。第七,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微课视频时间短,内容少,极其方便人们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微课主体鲜明,内容具体,易于表达。这就使得微课的成果容易被转化。并且,微课资源的容量小,可以在各种移动终端上进行播放和传递,方便了多样化传播方式的发展。第八,反馈及时,针对性较强。微课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传播,可以及时掌握他人意见,了解他人对自己的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制作者进行实时的调整和提高,不断促进微课创新发展。[3]
二、慕课与微课在新媒体时代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建议
(一)构建社会和学校层面的认可制度
职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现状分析
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的现状
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分上半年文化课和下半年专业课评比,每个职业学校的老师都能在这项比赛活动中找到自己可以参赛的项目。校、县、市、省各级把这一工作作为职教工作的重点工作,纷纷开展“两课”评比选拔活动。各职业学校老师老、中、青齐上阵,发挥各自的优点,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教师从中受益匪浅,教育教学能力都取得非常大的进步,自2010年该活动开展以来,各个职业学校的各科老师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不同的形式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大多数老师都通过该项活动的开展而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打破了过去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该活动的开展也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各科老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促进。
二、“五课”教研对职业学校教学的影响
1.备课。“备课”作为“五课”教研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得到了各校各教研室的重视,大家通过单独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形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各校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确立了教学目标,开发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了二次开发和教学设计。也更加确定了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应该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备课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是课堂教学的提前设计,是上课的前提,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充分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2.上课。按照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老师的任务就是把授课内容讲完,一般就是45分钟不停地讲课,而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而学生一无所获。“五课”教研工作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在上课时按照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教学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与相互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展开与动态生成,追求教学特色和风格。强调知情意行合,强调要在做中学,做中做及教学做合一。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上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对于老师的专业技术能力都是一种挑战。
3.听课。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五课”教研中要求听课者对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整合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进行全面透视和综合判断。就是要用辩证的头脑看待各种各样的观摩课,要以鉴别和挑剔的眼光学会筛选。不管多么优秀的教师的课,课堂也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神化别人,那实际上就是愚化自己。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不能全信,不能照搬,应该创造性地吸收,有选择地学习。在听课的过程中努力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教师有效观课议课体会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任何评价都是一种价值判断,是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与效果,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系统检测,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行为、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的依据。本人通过学习,对“观课、议课的研究与实施”有如下的体会:
(一)观
观课时应注意观察如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二)议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常态课与比赛课青年教师成长策略
【摘要】常态课是教师的训练场,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比赛课是教师的擂台,上得生动、有新意、有特色。青年教师力求从课堂的“自为”到“自在”的提升,从教学的“隔离化思维”向“交互式思维”的转变,通过上常态课与比赛课这两条有益的途径,为青年教师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常态课;比赛课;青年教师成长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是专业化的活动,教学是更复杂的工程,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要面对:多维的工作任务、同时发生的课堂问题、刻不容缓的问题反馈、事件发生的不可预测性、活动的公开性和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对教学的制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决定学生知识习得效率和专业素养的未来发展,所以师资队伍质量是学校教学把控的第一要关,青年教师更是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青年教师上常态课与比赛课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师资格证制度的规范,入职前都有专业化的理论学习与考试,但缺乏实际带班教学经验。同时,身处复杂多变的真实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也会产生众多困难和疑惑。因此,加强对常态课与比赛课的研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青年教师上常态课的问题。所谓常态课是指:“按照教学计划仅仅面对学生所进行的教学”。上好常态课是对青年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关键能力的核心。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在瞬息多变的真实课堂中教学对任何教师而言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对缺少教学理论实操和教学经验实战的青年教师更是不容易:一是课堂教学能力问题,教学技巧生硬,方法死板;二是专业知识素养问题,备课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三是有效沟通问题,与学生没有相处经验,不知如何有效的管理学生。2.青年教师上比赛课的问题。裴娣娜教授指出公开课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初公开课走入中小学,成为了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比赛课是对公开课进化的一个分支课堂,是对各级各类教学比赛的统称。比赛课以打造名师新秀著称,在涅槃的过程中,青年教师遇到的困难有:一是教学设计能力问题,知识点的精选、教学技巧的包装和上下文内容的组织失当;二是课堂管理能力问题,经验不足导致时间把握和临场控制难以随机应变;三是创新力问题,怯于突破已有的教学模式,课程讲学无新意不能博得评委青睐。
二、青年教师上常态课与比赛课产生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