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淀粉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09:19: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抗性淀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抗性淀粉制备论文

论文关键词:抗性淀粉;分类;制备;生理功能;应用

论文摘要:抗性淀粉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其功能特性引发了人们的研究兴趣,并成为国际上新兴的食品研究领域。论述了抗性淀粉的分类、制备、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Abstract:Resistantstarchwasanewlydevelopedconceptandhadbecomethefocusforstudyinthefields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Thepaperdescribedtheclassificationofresistantstarchanditspreparation,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aswellasitspossiblephysiologicaleffectsinhumanbeingsandtheapplicationinfoodindustry.

Keywords:resistantstarch;classification;preparation;physiologicalfunction;application

抗性淀粉(ResistantStarch,R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概念。1998年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出版的《人类营养中的碳水化合物》一书中指出:“抗性淀粉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是近年来碳水化合物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以前,由于在人体排泄物中未曾检测到淀粉成分的残留,人们一直认为淀粉可以被人体彻底消化吸收。1982年有报道说在进行膳食纤维定量分析时,发现有淀粉被包埋在不溶性膳食纤维中的现象。1983年,英国生理学家HansEnglyst等人首先将这部分淀粉定义为抗性淀粉[1]。由此,抗性淀粉的理化性质(如分子量、聚合度、空间结构等)、体内外消化情况、生理功能、制备和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等,都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1RS的分类与制备

查看全文

抗性淀粉制备分析论文

1.1RS的分类

抗性淀粉不能被小肠中的淀粉酶水解,本身或其降解产物能原封不动地到达结肠并被其中的微生物菌群发酵,继而发挥有益的生理作用,因此曾被看作是膳食纤维(DietaryFiber,DF)的组成成分之一[2]。目前被普遍接受的RS的定义是1992年FAO根据Englyst和“欧洲抗性淀粉研究协作网(EURES-TA)”的研究得出的:即健康者小肠中不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其实影响淀粉在小肠内消化吸收的因素很多,如食物淀粉的结构、其他膳食成分、制备方式等。最近的研究发现,人的年龄、生理状况及生活环境,也会造成淀粉消化能力的差异。在某一个体身上作用类似于RS,而在其他人体内可能不被看作RS,所以对RS的定义还需进一步研究[3]。至今抗性淀粉尚无化学上的精确分类,目前,大多数研究人员根据淀粉的来源和人体实验结果(抗酶解性)的不同,将RS分为4类[4,5]。

RS1(物理包埋淀粉,PhysicallyTrappedStarch)为生理上不接受的淀粉,是由于机械加工使淀粉颗粒发生物理屏蔽作用,被封闭在植物细胞壁上,不能为淀粉酶作用的淀粉颗粒。主要存在于轻度碾磨的谷类、种子、豆类等食品中。RS2(抗性淀粉颗粒或生淀粉,ResistantStarchGranules)是有一定粒度的淀粉。物理和化学分析认为,其结构的完整性和高密度性及特殊的构象或晶体结构,使其对淀粉酶具有高度的抗性。RS3(回生淀粉或老化淀粉,RetrogradedStarch)为变性或老化的淀粉,主要由糊化淀粉经冷却后形成。它是抗性淀粉的主要成分。RS3溶解于KOH溶液或DMSO(二甲基亚砜)后,能被淀粉酶水解,是一种物理变性淀粉。RS3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RS,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RS3常存在于冷米饭、面包及一些油炸食品中[6]。RS4(化学改性淀粉ChemicallyModifiedStarch)主要指由植物基因改造或用化学方法改变淀粉分子结构所产生。如乙酰基淀粉、羟丙基淀粉、热变性淀粉以及淀粉磷酸酯、淀粉柠檬酸酯等。RS的分类仍在不断变化,但是RS1和RS2或RS1和RS3常共存于一种食物中,RS2~RS4均可由淀粉在食品生产或加工过程中转化形成,不同类别的RS可能对食品风味和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1.2RS的制备

近年来,国外对抗性淀粉的制备研究非常活跃,发展很快,并有许多制备抗性淀粉的专利。而我国对抗性淀粉的制备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于RS形成机理比较一致的认识是:直链淀粉双螺旋叠加(即直链淀粉重结晶)形成抗性淀粉。RS的制备是一定浓度的淀粉乳经糊化后再经老化等的处理过程。

1.2.1压热处理法(湿热处理)将淀粉和水混合,经高温高压处理制备RS。对压热处理温度、时间和水分含量进行研究,在水分含量70%、150℃、60min条件下,可得到较高的抗性淀粉含量[7]。

查看全文

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研究现状

论文摘要:目前,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新型农药的使用和开发提供思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植物方面[1,2]。由于大多数这类物质具有抗菌和杀虫生物活性,其可直接应用于病虫害的生物防治,而这些物质被称为植物源农药[3]。由此推断,本身具有生防作用的微生物其所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可能也具有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这些特性。

1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昆虫取食、机械损伤、化学因子、病原菌侵染均能造成植物某些挥发性组分的大量释放[4,5],它们可能是一种直接阻止病原扩展和昆虫取食的化学防御因子,也可能作为报警信号(warningsigna1)参与植物通讯,或作为捕食者的引导信号(guidingcue),还可以作为植食性昆虫或病原菌的拒食素(deterrent)。植物挥发性物质(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包括:碳氢化合物(如烃、萜烯)及其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酸、酯、内酯、醚、酚等)。大致分为脂肪酸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单萜和倍半萜类,也包含一些含氮(吲哚)及含硫(大蒜素)的化合物。

2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查看全文

适宜四川种植的杂交稻特征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始于1996年,它是我国水稻育种在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其主要目标就是强化株型与优势结合,形态与生理结合,促进水稻产量的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过10多年的刻苦攻关,水稻育种工作者先后育成了一批经农业部认定的中国超级稻。从2005年开始到2011年由农业部认定的中国超级稻有92个,其中有9个因生产应用推广面积达不到要求而被取消,现在在生产上由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组合)共83个。在这83个品种(组合)中适宜四川种植的有11个。为了在生产上更好地应用这些组合,发挥超级稻组合的超高产潜力,并为四川超级稻下一步的选育寻找突破口,笔者选择目前在四川水稻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8个超级杂交稻组合进行特征特性分析,以期为四川各生态区选择应用最佳适宜超级稻组合和建立有针对性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选育适宜四川省种植的超级稻杂交组合提出建议。

1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为农业部认定、经过国家或四川省审定,并适宜四川种植的8个中籼迟熟超级杂交稻组合(表1),分析数据来自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结果公告。数据为每个组合两年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结果和一年生产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区域试验是在长江上游不同生态区域设置试验点,田间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3.3m2,四周设保护行,肥水管理同大田生产。稻谷成熟收获后计产和取样调查经济性状。品质测定数据是在一个试验点稻谷成熟收获后统一抽混合样送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稻瘟病抗性鉴定统一由植保单位在病区鉴定。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水平

2005-2011年适宜四川种植的8个超级杂交稻组合在国家区试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试验中的产量水平见表2。8个超级杂交稻组合在国家区试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试验中两年平均稻谷单产变幅在589.32~609.88kg/667m2之间,平均值为596.95kg/667m2。区试平均产量最高的是一丰8号,为609.88kg/667m2;其次是金优527,为609.02kg/667m2。在两年区试中,年度平均产量最高值变幅为597.57~625.91kg/667m2,平均值为608.29kg/667m2。位居年度平均产量最高值首位的是金优527,为625.91kg/667m2;其次是协优527,为616.01kg/667m2。与对照相比,8个组合两年区试平均比对照增产率变幅在-0.1%~8.78%之间,平均值为5.37%。两年区试平均值比对照增产在8.00%以上的组合有金优527和一丰8号。8个组合在生产试验中平均稻谷产量变幅在523.30~652.00kg/667m2之间,平均值为588.37kg/667m2。生产试验平均单产最高的是协优527,为652.00kg/667m2;其次是D优527,为648.31kg/667m2。8个组合在生产试验中与公共对照相比增产率变幅在-0.21%~12.31%之间,平均值为7.79%;增产幅度最大的是协优527,为12.31%;其次是特优航1号,为10.19%。从8个组合产量差异程度分析来看,在区试中差异程度不大,变异系数为1.38%~2.40%;在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变异系数为7.77%。

查看全文

谷优1186种植情况及栽植方法

谷优1186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谷丰A×金恢1186选育而成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8~2009年连续两年参加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福建省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均表现高产、稳产,2011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福建省全省作晚稻种植。其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如下。

1种植表现

1.1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

谷优1186在全省晚稻两年区试生育期平均126d,比对照谷优527迟熟0.2d。群体整齐,株型适中,植株较高,穗大粒多。每667m2有效穗16.1万,株高113.4cm,穗长25.4cm,每穗总粒数156.4粒,结实率82.37%,千粒重29.3g。2010年在沙县儒元生产试验栽培,生育期127d,每667m2有效穗12.2万穗,株高133cm,穗长26.5cm,每穗总粒数188.7粒,结实率91.3%,千粒重30g。

1.2产量

2008年参加福建省晚稻区试,平均每667m2(下同)产量490.85kg,比对照谷优527增产0.69%,不显著;2009年续试,平均产量493.46kg,比对照谷优527增产2.11%,达极显著水平。2010年全省晚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80.00kg,比对照谷优527增产2.22%;沙县儒元生产试验栽培,每667m2产量618.8kg,比对照谷优527增产1.5%。

查看全文

植物病程蛋白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植物病程相关蛋白的结构、性质、分类、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病程相关蛋白与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的关系。

关键词:病程相关蛋白;系统获得性抗性;植物

植物生长于多变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各种各样有效适应或抵抗逆境的机制。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以及线虫等,它们诱发的植物抗病机制是近年来植物抗性研究的热点之一。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抗病机制有两种: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response,HR)和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acquiredresistance,SAR)。二者均有多种抗病基因和病程相关蛋白的参与。

1植物抗病机制

1.1植物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

植物抗病基因,是决定寄主植物对病原菌的专化性识别并激发抗病反应的基因。它与病原菌无毒基因互补。植物抗病基因编码产物是抗病反应信号转导链的起始部分,当它与病原菌无毒基因直接或间接编码产物互补结合后,通过信号传导,诱导植物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激发并引起植物的抗病反应。病程相关(pathogenesis-related,PR)蛋白基因作为植物防卫反应基因的一员,广泛存在于不同植物中。

查看全文

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三香优714;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山区、半山区

论文摘要阐述三香优714引种示范的产量表现与特征特性,并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与催芽、适时播种、抢时插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遇寒流时应采取的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等内容,从而为该组合的推广提供参考。

三香优714系湖南省衡阳市农科所用三香A(316A)与y0714杂交选育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在我市的引种示范种植中,该组合表现为米质好、产量高、稳产性好、熟期适中、穗大粒多,综合抗性较强,适宜种植区域广,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1)。该组合经过2年作烟后稻栽培试验、示范,产量均达高产水平,可在我市山区、半山区作烟后稻大面积推广。

1产量表现

2006年在岚谷乡横墩村作烟后稻示范种植2000m2,平均产量达8335.5kg/hm2,比对照丰两优1号增产18.2%,同年在黎口村作烟后稻示范种植1200m2,平均产量为8062.5kg/hm2,比对照丰两优1号增产16.3%,达极显著增产效果。2007年在我市的水稻示范基地的生产试验中,实割产量8017.5kg/hm2,比对照特优175增产13.5%;2007年还在我市岚谷乡岚谷村作烟后稻示范种植6700m2,平均产量8208.0kg/hm2,比对照丰两优1号增产14.7%。2年的烟后稻示范种植三香优714表现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综合抗性强,是2008年我市山区、半山区主推的烟后稻优质稻新组合之一。

2特征特性

查看全文

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三香优714;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山区、半山区

论文摘要阐述三香优714引种示范的产量表现与特征特性,并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与催芽、适时播种、抢时插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遇寒流时应采取的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等内容,从而为该组合的推广提供参考。

三香优714系湖南省衡阳市农科所用三香A(316A)与y0714杂交选育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在我市的引种示范种植中,该组合表现为米质好、产量高、稳产性好、熟期适中、穗大粒多,综合抗性较强,适宜种植区域广,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4031)。该组合经过2年作烟后稻栽培试验、示范,产量均达高产水平,可在我市山区、半山区作烟后稻大面积推广。

1产量表现

2006年在岚谷乡横墩村作烟后稻示范种植2000m2,平均产量达8335.5kg/hm2,比对照丰两优1号增产18.2%,同年在黎口村作烟后稻示范种植1200m2,平均产量为8062.5kg/hm2,比对照丰两优1号增产16.3%,达极显著增产效果。2007年在我市的水稻示范基地的生产试验中,实割产量8017.5kg/hm2,比对照特优175增产13.5%;2007年还在我市岚谷乡岚谷村作烟后稻示范种植6700m2,平均产量8208.0kg/hm2,比对照丰两优1号增产14.7%。2年的烟后稻示范种植三香优714表现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综合抗性强,是2008年我市山区、半山区主推的烟后稻优质稻新组合之一。

2特征特性

查看全文

杂交玉米种特征及栽植表现

强硕68是2001年以D72为母本、D38-191为父本组配成的玉米单交种[1]。母本D72是以自交系901141扩繁后的杂粒为基础材料选系。父本D38-191是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旅系综合种和自330组成的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进行加代选育成系。其杂种优势模式为PB群×旅大红骨群。原预试代号“昊晟6号”,2007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辽审玉[2007]351号。2011年度获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目前,该品种在辽宁省极晚熟玉米种植区累计推广约120万hm2,生产中各种性状表现优良,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

1特征特性

该品种在辽宁省春播生育期为138d左右,适宜在有效积温3100℃左右的适宜生态区域推广种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300cm,穗位136cm,成株叶片数23~24片。花丝绿色,雄穗分枝数12~18个,花药绿色,颖壳绿色。果穗锥型,穗柄中,苞叶中,穗长22.1cm,穗行数18~22行,穗轴粉色,籽粒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百粒重34.6g,一般产量9525kg/hm2。其根系发达、茎秆坚韧,活秆成熟,米质极佳,稳产性强,熟期偏晚,抗逆性强。

2种植表现

2.1高抗倒伏

强硕68从组配到审定以至推广,经历了多次恶劣天气的选择和检验。该品种在母本配合力测定阶段,于2005年8月8日遭受超强台风麦莎的摧残,但是9级大风过后,茎秆仅是稍微倾斜而无折断。在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极晚熟组农艺性状调查,倒伏率0.0%,倒折率0.0%。在2011年8月7日又通过了台风梅花狂风暴雨的检验,田间表现为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折抗倒。

查看全文

转基因水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水稻转基因

[论文摘要]稻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水稻转基因研究在我国已取得显著进展。详细介绍转基因技术,并阐明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水稻分布极其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组型和数目复杂多样,成为研究稻种起源、演化和分化必不可少的材料。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利用遗传工程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并导入植物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者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它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育种技术体系。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各种抗性或抗性相关基因转入水稻,进一步拓宽了水稻抗病基因源,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一、国内外的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取得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是全球第4大转基因技术应用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