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作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08:43: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抗菌作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抗菌作用

马齿苋抗菌作用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从马齿苋煎煮液在治疗消化道急、慢性感染中的临床实效,分析马齿苋煎煮液治疗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的原理。方法将马齿苋煎煮液,直接应用于多种肠道致病菌所引起的消化道急、慢性感染病例。结果马齿苋煎煮滤液口服治疗急性肠道感染,不仅对致菌有直接杀灭或抑制作用,而且有胃肠道黏膜损伤的修复和调整功能,同时还补充了因腹泻导致的水与电解质失衡。结论在未经输液和其他处理的条件下,仅服用马齿苋煎煮液,治愈了急性肠道感染,证明马齿苋是一种理想的肠道生物“抗生素”。

【关键词】马齿苋;煎煮滤出液;急性胃肠道感染

马齿苋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药食兼用植物,在千百年中国医学的临床应用中证实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并有生物“抗生素”之称的美誉,但其抗菌原理仍不明确,需要我们研究与证实。笔者将马齿苋的煎煮剂长期应用于因各种肠道致病菌所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收到十分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典型病例报道

男,56岁,进食过夜变质的鸡蛋炒饭后30min腹痛,频繁呕吐、腹泻,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为胆汁;腹泻物初为清粥样便,继为洗肉水样物,6h内呕吐、腹泻数10次,皮肤黏膜呈严重脱水,眼睛明显凹陷,从发病开始,在家自用黄连素0.3g,痢特灵0.2g,维生素C,维生素B6等口服,每次服后约十余分钟,均又因呕吐被吐出,6h内共用药3次,为防止脱水,吐泻间隙,共服用糖、盐温开水约3000ml,虽经上述处理,但6h内无小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并出现心律加快、脉压差缩小等休克早期临床表现。

根据其病史及细菌学检查诊断为沙门氏菌属急性胃肠炎。随后用本地产新鲜马齿苋250g洗净,用冷水约1000ml急火煎开后,再用文火煎煮10min,取其滤出液约800ml,凉至约30℃口服,服后再未呕吐,约1h后,患者大便1次,泻出物为含有马齿苋残叶的果浆样清稀便。并按上述方法将原马齿苋再煎煮1次,1h后再口服。此后,患者腹痛逐渐缓解,且无吐、泻,并于第1次口服马齿苋煎煮滤出液后约1.5h,患者进行发病后的第1次小便。第2天,早餐进稀粥约500ml,同时按前法,再用马齿苋煎煮剂维持应用1d。患者基本康复。

查看全文

抗菌药诱导内毒素释放作用论文

摘要:一些实验研究及临床资料证明,有些抗菌药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有诱导大量内毒素释放的副作用,在临床上可能引起或加重内毒素血症。不同类型抗菌药诱导内毒素释放的程度与其对不同类型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亲和性有关,抗菌药与PBP3或PBP2结合所造成的内毒素释放的量较高。因此在抗菌药的研究设计中,除了要考虑其杀菌效力外,还应考虑可能诱导内毒素释放的问题。在败血症治疗中也应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以防止或减轻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关键词:抗菌药内毒素青霉素结合蛋白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内毒素对机体造成双重影响:少量内毒素刺激机体时,能增强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力,诱导产生干扰素等;而大量内毒素进入机体循环时,可造成广泛而强烈的病理反应,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休克等。内毒素在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中起着关键作用[1-3]。对于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病人,有些广谱抗菌药能有效地控制菌血症,但是临床资料证明病人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其原因可能与抗菌药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有关[4,5]。由于在抗菌药治疗的过程中,随着细菌的裂解,内毒素从细菌的细胞壁外膜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因而可能加重内毒素血症,从而促进一系列的炎症反应,造成机体严重而广泛的病理损伤。

1抗菌药诱导的内毒素释放

在体外细菌培养系统中,已发现多种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6~8]、氨基糖苷类[9]、氟喹诺酮类药物[10]等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内毒素释放,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等)能诱导多种细菌包括野生菌和突变菌(如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6~8],肺炎克雷伯氏菌[11],流感嗜血菌[12]等)释放大量的内毒素,在这些抗菌药处理的细菌培养上清液中能检测到内毒素含量比无抗菌药处理者高几倍甚至几十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的内毒素释放常常与其造成的细菌溶解伴随发生,并与细菌溶解程度有一定关系。内毒素-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所造成的全身炎症过程是发生内毒素休克的重要环节。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后,由于细菌裂解及伴随的内毒素释放到培养上清液中,其上清液可刺激巨噬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6(IL-6)[13~15],这些炎性因子的大量产生可促进内毒素休克的发生。

有些动物体内实验可观察到与体外实验一致的结果。给大肠埃希氏菌性腹膜炎家兔注射庆大霉素后,动物血液中细菌数量急剧减少,但血浆中内毒素含量较未治疗者明显增高[9]。用氨苄西林治疗幼年大鼠流感嗜血菌性腹膜炎,造成较多的内毒素释放入血液循环[12]。烧伤后感染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败血症小鼠,经头孢他啶、氨曲南、亚胺培南治疗后,小鼠血液中内毒素含量明显增高,同时内毒素激活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的IL-6[16]。大肠埃希氏菌性脑膜炎家兔,经美罗培南和头孢噻肟治疗后,在脑脊液中可检测到高含量的内毒素,同时脑脊液中TNF浓度也增高[17]。不同类型的抗菌药所诱导的内毒素释放水平有所不同,如拉氧头孢对菌血症的清除作用与庆大霉素相似,但其诱导内毒素释放的量比庆大霉素高20倍[18]。用D-半乳糖胺处理小鼠后,再造成大肠埃希氏菌性腹膜炎模型,发现用头孢他啶治疗比用亚胺培南治疗引起更多的小鼠死亡,推测头孢他啶诱导更多的内毒素释放[19]。

查看全文

妇洁颗粒抗菌作用分析论文

1材料

1.1受试物妇洁颗粒,深棕色膏剂,每克膏相当于生药3.029g,由本所提供,批号020820;阳性对照药:妇乐冲剂:规格6g/袋,山东泰安红旗制药厂生产,批号020309。

1.2菌种、动物与试剂实验菌株,本实验共选用7种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表皮葡萄球菌10株、大肠杆菌14株、肠球菌10株、普通变形杆菌12株、乙型溶血性链球菌6株,共计64株。以上菌株均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集的临床分离菌株。全部菌种均进行常规方法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2、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3,均来源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以上述菌株作为试验中的质控菌株,各菌分别稀释至终浓度为105cfu/ml备用。健康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由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提供,合格证号:鲁动质字D20020921。营养肉汤,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000101;MH琼脂,上海市医学化验所试剂厂生产,批号990601。

1.3供试品的配制采用二倍稀释法将妇洁颗粒及妇乐冲剂分别稀释配制成终浓度分别为128,64,32,16,8,4,2,1,0.5,0.25g/L的含药琼脂平皿培养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用含有10%脱纤维的兔血含药血液琼脂平皿培养基,冷藏备用。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方法

2.1实验菌株与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1]将稀释好的菌液用多点接种仪分别接种到上述各含不同浓度药物的琼脂平皿培养基的表面上,37℃培养18h,无细菌生长的平皿中所含药物的最低浓度即为该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查看全文

水产养殖动物抗菌肽研究

[摘要]抗菌肽是一种由少量氨基酸残基组成且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生物短肽。在水产养殖中,抗菌肽是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产养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概述抗菌肽的分类、作用机理、抗菌肽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并对抗菌肽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抗菌肽;水产养殖;作用机理

抗菌肽是具有抗菌活性的一类多肽,瑞典科学家G.Boman等在1980年发现世界上第一例抗菌肽,并定名为Cecropinss。如今在水产养殖中,工厂化养殖越来越普遍,但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水产动物的患病率随之上升。传统情况下,养殖者会使用渔药或其他抗生素缓解问题,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各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病菌抗药性增强、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有害等。抗菌肽的应用可以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并且相比于抗生素,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快速杀死病原体,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细菌、寄生虫等,而且其副作用小,有不错的稳定性和溶解性,可以说是抗生素的最合适的替代物,在水产养殖中有不错的应用前景。

1抗菌肽的分类

按照来源,抗菌肽可分为六大类,即昆虫抗菌肽,哺乳动物抗菌肽,两栖动物抗菌肽,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抗菌肽,植物抗菌肽,细菌抗菌肽。昆虫抗菌肽是在昆虫血淋巴中产生的短肽,如果昆虫受到病原体的刺激,就会产生大量的抗菌肽[1],而且大多数都带正电。两栖动物抗菌肽主要是从其皮肤腺体中分泌而来[2]。就贝类抗菌肽而言,目前研究较为透彻的是鲍和贻贝抗菌肽。鲍抗菌肽的活性随着病原体诱导时间的增长而加强;于贻贝抗菌肽最为主要的特点是Cys残基含量高,可以形成的二硫键个数较多[3]。鱼类抗菌肽是比较庞大的一部分,虽然对鱼类抗菌肽的研究有些晚,但其重要性还是不可小觑的。鱼类抗菌肽的种类是很多的,不同鱼类含有的抗菌肽也不尽相同。鱼类抗菌肽不仅种类多,其含量也比较大,从鱼类的器官、黏液、血液或组织中都可以提取抗菌肽。Conlon等[4]提取的富含精氨酸和半胱氨酸的抗菌肽来源于海七鳃鳗的皮肤,并发现其氨基酸排列序列与兔分泌的抗菌肽氨基酸排列顺序相近。Huang等[5]研究表明炎症和右旋糖酐铁能够影响某些鱼抗菌肽的分泌。除了根据来源分类之外,还可以根据其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来进行分类,可分为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有分子内二硫键的抗菌肽、富含甘氨酸的抗菌肽及含两性分子α-螺旋的抗菌肽[6]。

2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查看全文

抗菌肽在水产养殖发展中应用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养殖产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首位,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养殖品种不断推新,养殖科技不断翻新,为世界渔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随着高密度、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建立及推广,水生动物病害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制约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为降低经济损失,养殖生产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等化学类药物来防治病害,不但破坏水域生态环境,而且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并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寻找新类型、不易产生耐药性并具有广谱抗性的替代物质来防治水生动物病害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抗菌肽能特异性地杀灭病原微生物,不易产生耐药性,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中的应用前景越加广阔。

一、抗菌肽基本特性

(一)抗菌肽分类

抗菌肽也称为抗微生物肽、抗生素肽,是一种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一般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氨基酸数目小于100,是生物体先天非特异性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菌肽是参与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一类具有阳离子微粒的生物活性肽。在动物机体的防御机制中,大部分生物可以利用其自身的抗菌肽作为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目前,已在昆虫、鸟类、动物、植物及原核生物中发现多种内源性抗菌肽。抗菌肽可以根据其不同作用对象分为:抗细菌肽、抗真菌肽、抗病毒肽、抗肿瘤肽、抗细菌兼真菌肽、抗微生物兼肿瘤肽等;根据其来源分为昆虫抗菌肽、水生动物抗菌肽、两栖类抗菌肽、哺乳动物抗菌肽、植物防御素、微生物抗菌肽、人类源抗菌肽和人工合成抗菌肽等;根据其结构特征分为α-螺旋抗菌肽和β-折叠抗菌肽等。

(二)抗菌肽结构特点

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活性的特点,对细菌、真菌、霉菌、原虫和某些病毒均有作用。抗菌肽的一级结构具有典型特征,即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构成,其N端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等阳离子型氨基酸,C端富含丙氨酸、缬氨酸和甘氨酸等非极性氨基酸,其中间部分则富含脯氨酸。这一结构特征使抗菌肽具有表面活性剂活性。一些天然抗菌肽的C端往往是酰胺化的,可能与抗菌肽的广谱抗菌活性有关。而抗菌肽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α-螺旋和β-折叠、环状结构和伸展性结构4种二级结构,这是决定抗菌肽破膜活性的基础。例如,泥鳅抗菌肽、杂交斑纹鲈鱼皮肤鳃和血液肥大细胞中的抗菌肽、大黄鱼肌肉中的抗菌肽等都因具有α-螺旋而有抑菌特性。

查看全文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模式研究

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不合理使用,浪费了宝贵的医药资源,更重要的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药源性疾病日见增多、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增加等[1]。抗菌药物有效且可持续的管理模式是临床重点探讨的课题之一,抗菌药物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治疗用药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的针对性,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对人身体多器官的损害,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蔓延,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合理、有效、安全、经济。本文通过对某二级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及使用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该院抗菌药物管理的有效性及可持续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提取某二级医院信息系统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调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各项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及采取干预措施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1.2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计算方法统计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也不包括滴眼剂、滴耳剂、软膏剂、阴道片等外用抗菌制剂[2]。

查看全文

抗菌肽研究论文

1抗菌肽的来源

1.1昆虫抗菌肽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生物类群,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和有效的防御机制,昆虫没有B或T淋巴细胞,体液中也没有免疫球蛋白存在,它们通过体内一套特殊的内部防御机制来杀灭或抑制外来物。在杀灭病原菌时,抗菌肽起着重要的作用。

1.2微生物抗菌肽

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使某些微生物种产生拮抗物质来抑制或杀死其他种群,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抗菌肽就是一种重要的拮抗物质。微生物抗菌肽研究中,对乳杆菌抗菌肽的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

1.3植物抗菌肽

查看全文

抗菌肽的研究论文

青霉素的发现使人们对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的各类疾病不再束手无策,并由此发展了大量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保护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上述“传统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断产生出诸多新问题。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以及长期使用导致抗药菌株的产生。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新一代抗菌剂。近期的研究发现,某些阳离子型多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同时具有“传统抗生素”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会诱导抗药菌株的产生,有希望成为新一代抗菌剂[1]。

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是具有抗菌活性短肽的总称。1975年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2]等从惜古比天蚕(Hyatophoracecropia)蛹中诱导分离得到一种杀菌肽,并将其命名为cecropin。此后,许多抗菌肽相继被分离、纯化。一些抗菌肽的氨基酸一级结构和基因序列得到确定。80年代,有关抗菌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的经济昆虫。90年代以来,在继续对大型经济昆虫进行研究的同时,又扩展到一些小型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及脊椎动物,抗菌肽已成为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研究的内容包括:抗菌肽的分离与纯化,氨基酸序列的分析,蛋白质构型与功能的关系,抗菌肽的作用机理[3,4],应用基因工程克隆与表达抗菌肽基因,改造合成抗菌肽基因以及动植物的转抗菌肽基因工程等,其中昆虫抗菌肽基因工程研究最受重视[5,6]。目前已发现抗菌肽或类似抗菌肽的小分子肽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包括细菌、动植物和人类。这种内源性的抗菌肽经诱导而合成,在机体抵抗病原的入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被认为是缺乏特异性免疫功能生物的重要防御成分。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大多数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有些则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起作用。对某些真菌、原生动物,尤其对耐药性细菌有杀灭作用,并能选择杀伤肿瘤细胞,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1.抗菌肽的分类

迄今为止从不同生物体内诱导的抗菌肽已不下200种,仅从昆虫体内分离获得的就多达170余种。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5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Cys)的抗菌肽,或由无规则卷曲连接的两段а-螺旋组成的肽。该类包括天蚕素Cecropins,Magainins等。Magainins最初是从非洲爪蟾的皮肤中发现的,它是爪蟾的皮肤在一定的环境压力下分泌出的抗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的成分,由两个紧密相连的肽链组成,每一个肽链有23个氨基酸,低浓度便可抑制许多细菌和真菌生长[7]。(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Cys的抗菌肽。如富含脯氨酸(Pro)或甘氨酸(Gly)残基的抗菌肽。如从猪肠内分离的抗菌肽PR39中Pro含量占49%[6]。鞘翅肽Coleoptericin和半翅肽Hemiptericin的全序中富含Gly[8]。(3)含一个二硫键的抗菌肽,该二硫键的位置通常在肽链C端。如爪蟾皮肤细胞中产生的Brevinins[9]。(4)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如绿蝇防御素(Phormindefensin),分子内有6个Cys形成3个分子内二硫键,肽链C末段是带有拟β转角的反向平行的β片层[10]。实验证明,分子中的二硫键在其抗菌作用中至关重要。(5)由其他已知功能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力的肽。

2.抗菌肽的作用及机理

2.1抗菌肽的抗菌作用及其机理抗菌肽分子可以在细菌细胞质膜上穿孔而形成离子孔道,造成细菌细胞膜结构破坏,引起胞内水溶性物质大量渗出,而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抗菌肽分子首先结合在质膜上,接着其分子中的疏水段和两亲性α-螺旋也插入到质膜中,最终通过膜内分子间的相互位移,抗菌肽分子聚集形成离子性通道,使细菌失去了膜势而死亡[10-14]。但是,Gazit[15]等得出的实验结果表明,抗菌肽只是结合到了单位膜的表面上,并未插入膜中,更未形成通道。然而,抗菌肽的作用靶部位是细菌细胞质膜,以及抗菌肽的作用结果是导致细菌细胞质膜通透性增大等基本内容是确切无疑的,这也正是抗菌肽与青霉素等传统抗生素对细菌作用机制不同的本质所在。

查看全文

抗菌药物在临床运用状况以及困境

抗菌药物在现代临床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近年来由于药物新品种的不断开发使用,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导致机体细菌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医源性感染在感染性疾病中也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面临几大问题,如何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

1.1抗菌药物适应症选择不当

随着抗菌药物品种的不断开发和投入临床使用,医师有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选择余地,但部分医师往往出于经济目的不分疾病种类和病情程度,只选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有的医师在每次用抗菌药物时只习惯性的选择为数甚少的几种药物,没有顾忌到患者的实际病情;有的医师对患者长期使用单一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重视不够,仍然持续使用该药物,造成病情加重;对于感冒发热患者,除非有局部诱发感染,否则并不具备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可部分医师出于经济目的考虑仍然为患者开具大量抗菌药物,告知患者是预防感染。这种不顾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指征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尤其以小型的私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个人诊所为多。

1.2抗菌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不当

为了增强疗效或者患者感染病原体较复杂,临床会在少数情况下使用几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而多数细菌感染只需要使用一种抗菌药物治疗即可解决。但令人担忧的是有许多医师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不注意用药指征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甚至两种抗菌药物会产生拮抗作用,导致治疗失败。联合用药不当两种同类抗菌药物时,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均会增高,如β-内酰胺联合应用会导致肾毒性增加,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使血液、肝肾毒性增加,两种氨基糖苷类合用,疗程过程会增加耳、肾等毒性;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药物同时使用可降低治疗效果,产生药物拮抗作用。

查看全文

肝移植后肝脓肿患儿临床护理

1例肝移植术后患儿多发肝脓肿,患儿治疗中涉及抗感染、抗排异反应、抗凝等多方面的内容,笔者在药师介入该患儿的用药治疗,主要针对其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干预,协助临床处理患儿的感染问题,取得一定效果。

1病例简介

患儿,男,2岁9个月,因胆道闭锁于2010年1月28日行劈离式肝移植手术。术后病情平稳。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T)最高39.5℃,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反流性胆管炎,先后给予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患儿仍发热,间断腹泻,2010年5月26日转入我院治疗,诊断为反流性胆管炎。入院后查体患儿发热体温T39.2℃,白细胞(WBC)22.1×109?L-1,初步诊断为反流性胆管炎。B超示移植肝实质回声不均,肝内多发低回声区,门静脉流速轻度偏低,肝内胆管扩张,行腹部核磁共振(MRI)检查显示肝内多发异常信号,诊断为肝脓肿。在全麻下由CT引导行S2段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留取脓液培养回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应用美罗培南抗感染。药师于2010年7月1日介入该患儿的治疗,患儿肌酐(Cr)12.9mmol?L-1,尿素氮(BUN)3.24μmol?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42.5IU?L-1,45.4IU?L-1。考虑患儿的目前状况,药师从几个方面配合医生进行抗菌治疗的药学监护,患儿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肝脓肿治愈出院。

2药学监护点

2.1明确肝脓肿的治疗现状及患儿的疾病特点细菌性肝脓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起病急、病情重的化脓性疾病,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严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以往该病病死率较高,未经治疗的肝脓肿有95%~100%的死亡率[1]。不及时有效治疗,也可威胁患者生命,死亡率达6%~14%[2]。肝脓肿为原位肝移植术后罕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0%~2.8%[3]。非移植肝脓肿患者治愈率虽可达90%以上,但Tachopoulou等[4]报道12例原位肝移植后肝脓肿病例治愈率仅为58%。因此对于移植后肝脓肿的治疗至关重要。该患儿的感染特点为年龄小、肝移植术后、长期使用激素及钙调磷酸酶类免疫抑制剂治疗、肝脓肿多发、胆汁反流造成感染反复、病原菌致病力强且不易杀灭、抗菌疗程长等。上述疾病特点造成目前细菌感染的难治性。治疗主要在脓肿穿刺引流的基础上,采取药物抗感染治疗。

2.2对目前患儿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估及分析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对本例肝脓肿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估,原则中腹腔感染疾病包括胆道感染和细菌性肝脓肿,通常为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属和拟杆菌属等厌氧菌的混合感染。该患儿脓液中检出的大肠埃希菌为腹腔感染常见病原菌,而铜绿假单胞菌为较难治愈的G-性杆菌,仅用一种美罗培南难以控制感染,经验需要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由于患者年龄小,不适用于氟喹诺酮类药物,而药敏结果显示对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虽然氨基糖苷类药物对小儿有较高耳肾毒性发生的可能性,但患儿感染严重,又为肝移植术后,且入院前已反复应用多种抗菌药物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密切监护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该类药物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肝脓肿。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中继续选择美罗培南治疗的目的在于其对肝肾的影响弱于亚胺培南/西司他汀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