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08:11: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抗旱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玉米抗旱性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抗旱指标
论文摘要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依据有关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情况。
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灌溉用水占国内水资源用量的80%左右,农业实际利用自然降水的比率不到10%,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我国玉米种植面积2400万公顷,50%以上种植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依靠自然降水、缺水的旱地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200~600mm不等,有些地方蒸发量大,水分流失快,且降水变率很大,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满足率低,年际间不稳定。对玉米带地区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得出,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愈来愈突出。因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玉米的抗旱性是指玉米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干燥条件下,玉米所具有受伤害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进行玉米抗旱性的研究,首先有赖于对玉米抗旱性的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即鉴定其抗旱能力的大小。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此方面工作开展了大量研究,现据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介绍。
1玉米水分亏缺研究
这一研究是玉米生理需水与自然降水的结合,从而计算出玉米生长的水分差额。活细胞的原生质水分含量在80%以上时才能顺利进行各种生理生化活动,玉米一生多处于高温季节,消耗水较多,春玉米一生耗水量约为2985~3660m3/hm2;适宜玉米生长的全年降水量一般为500~1000mm,生长期间最少也要有250mm的降水量,且分布均匀,才能满足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要求;有些学者指出玉米全生育期耗水3000~4500m3/hm2,而我国大部分玉米主要生产区要么降水量不够,要么分布不均匀,在多数地区,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是经常存在的,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冷石林、韩世峰认为,北方旱地春玉米全生育期农田水分亏缺量为36.1~136.3mm,农田水分满足率为69.1%~92.2%,但全生育期不同时期水分亏缺表现不同,有的还相当严重。
2玉米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玉米抗旱性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抗旱指标
论文摘要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依据有关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情况。
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灌溉用水占国内水资源用量的80%左右,农业实际利用自然降水的比率不到10%,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我国玉米种植面积2400万公顷,50%以上种植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依靠自然降水、缺水的旱地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200~600mm不等,有些地方蒸发量大,水分流失快,且降水变率很大,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满足率低,年际间不稳定。对玉米带地区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得出,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愈来愈突出。因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玉米的抗旱性是指玉米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干燥条件下,玉米所具有受伤害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进行玉米抗旱性的研究,首先有赖于对玉米抗旱性的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即鉴定其抗旱能力的大小。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此方面工作开展了大量研究,现据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介绍。
1玉米水分亏缺研究
这一研究是玉米生理需水与自然降水的结合,从而计算出玉米生长的水分差额。活细胞的原生质水分含量在80%以上时才能顺利进行各种生理生化活动,玉米一生多处于高温季节,消耗水较多,春玉米一生耗水量约为2985~3660m3/hm2;适宜玉米生长的全年降水量一般为500~1000mm,生长期间最少也要有250mm的降水量,且分布均匀,才能满足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要求;有些学者指出玉米全生育期耗水3000~4500m3/hm2,而我国大部分玉米主要生产区要么降水量不够,要么分布不均匀,在多数地区,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是经常存在的,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冷石林、韩世峰认为,北方旱地春玉米全生育期农田水分亏缺量为36.1~136.3mm,农田水分满足率为69.1%~92.2%,但全生育期不同时期水分亏缺表现不同,有的还相当严重。
2玉米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玉米抗旱性研究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抗旱指标
论文摘要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依据有关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玉米抗旱性研究进展情况。
干旱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灌溉用水占国内水资源用量的80%左右,农业实际利用自然降水的比率不到10%,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70%)。我国玉米种植面积2400万公顷,50%以上种植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依靠自然降水、缺水的旱地上。这些地区年降水量200~600mm不等,有些地方蒸发量大,水分流失快,且降水变率很大,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满足率低,年际间不稳定。对玉米带地区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得出,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愈来愈突出。因此,国内外对玉米抗性研究越来越重视,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玉米的抗旱性是指玉米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即在土壤干旱或大气干燥条件下,玉米所具有受伤害最轻、产量下降最少的能力。进行玉米抗旱性的研究,首先有赖于对玉米抗旱性的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即鉴定其抗旱能力的大小。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此方面工作开展了大量研究,现据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介绍。
1玉米水分亏缺研究
这一研究是玉米生理需水与自然降水的结合,从而计算出玉米生长的水分差额。活细胞的原生质水分含量在80%以上时才能顺利进行各种生理生化活动,玉米一生多处于高温季节,消耗水较多,春玉米一生耗水量约为2985~3660m3/hm2;适宜玉米生长的全年降水量一般为500~1000mm,生长期间最少也要有250mm的降水量,且分布均匀,才能满足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要求;有些学者指出玉米全生育期耗水3000~4500m3/hm2,而我国大部分玉米主要生产区要么降水量不够,要么分布不均匀,在多数地区,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是经常存在的,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冷石林、韩世峰认为,北方旱地春玉米全生育期农田水分亏缺量为36.1~136.3mm,农田水分满足率为69.1%~92.2%,但全生育期不同时期水分亏缺表现不同,有的还相当严重。
2玉米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不同类型玉米种抗旱性田间实验
干旱胁迫是中国玉米生产发展与产量提高的第一限制因素,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干旱使玉米减产25%左右,大旱年减产30%~35%,旱灾严重年份部分地区几乎绝收[1-2]。增强玉米自身抗旱能力是减少干旱威胁的一种重要、经济、有效的途径[3-4]。准确评价玉米品种的抗旱性是培育和筛选抗旱玉米品种的重要前提[5-6]。有关学者已从生理、生态、遗传和育种[4,6-7]等不同角度对玉米抗旱性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与抗旱性有关的生理生化和形态等第二性状指标,并从不同程度应用到玉米育种实践中[7-9]。由于抗旱性是多个性状作用的结果,任何单项指标对玉米抗旱性评价,都难以获得准确有效的结果,必须进行综合评价[3,5],同时作物的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而非个体的表现[9]。因此,玉米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应在群体条件下进行研究[10-11]。通过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大田鉴定,本试验探究不同玉米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形态与产量性状;采用产量抗旱指数为评价参数,分析各性状与参数间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选择出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对各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筛选出有效抗旱性鉴定评价参数和指标,明确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抗旱性,为玉米抗旱材料的鉴选、抗旱遗传育种及节水栽培理论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物示范园(E108°7′,N34°52′)进行,试验地前茬作物为冬小麦,土壤为垆土,土壤0~20cm耕层的有机质为12.1g/kg、全氮为0.963g/kg、有效氮为52.6mg/kg、速效磷为10.4mg/kg、速效钾为272mg/kg。玉米生育期间降水量与气温见图1,与历年降水量和气温相比较,温度增高,降水量减少。供试玉米品种见表1。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因素为水分,设置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对照)2个处理,副区因素为品种,每小区5行,行距0.667m,行长5.5m,小区面积16.5m2,密度60000株/hm2。4次重复,其中1个重复供取样测定,其余3个重复收获计产。正常灌水处理: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4个生育期灌水量均为每小区1.2m3(低压管道出水口处用水表测量)。干旱胁迫处理:即前期控水(出苗后至吐丝一直不灌水,依靠自然降雨,吐丝后与正常灌水相同)。为减少灌水处理的水分渗漏,灌水和不灌水处理间用隔离区隔开。2008年6月至10月降雨量296.1mm,为历年平均值(360.5mm)的82.07%。玉米出苗至吐丝期降雨较少,仅为126.1mm,为历年平均值(174.5mm)的72.26%。施肥水平为纯N20kg/667m2,纯P10kg/667m2,其中40%氮肥和全部的磷肥作为底肥一次施入,60%的氮肥喇叭口期(13叶展)作为追肥施入。其余管理同大田。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雌雄开花间隔(ASI)生长期内记载吐丝和散粉间隔时间,单位为天(d)。
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及应用
[摘要]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其整地方式、造林方法、护林方法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与造林技术进行科学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分析我国的抗旱造林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要点,旨在为我国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提供一些参考思路。第一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抗旱性树木的选择,第三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第四部分探讨了抗旱造林技术要点,第五部分以辽西北地区为例,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整地;植后管理
干旱作为一种气象自然灾害是由于降水量不足加之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地区植被作物类型较少,植被适应性较差。我国从内蒙古京河西走廊以西地区,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为200mm。部分地区不仅降水少,气候环境及土壤条件较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发生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我国从1979年开始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据《说文解字》分析,我国从殷商时期开始出现植树绿化,改善生态这样的需求。经过3000年的历史变迁后,在现代社会我们仍旧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这说明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家园的积极性。研究抗旱造林技术及其要点对于科学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加深,各种人为活动频繁,水资源浪费和自然环境破坏严重,部分干旱地区沙漠化趋势严重,植树造林、阻止沙漠化进程的需求迫在眉睫。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政府对于植树造林采取政策上的鼓励,每植树5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10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0元;对其它成片造林每亩补贴50元。此外,各地区政府也有不同的规定。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地区抗旱造林、退耕还林的效果并不显著。从50年代开始我国大范围的植树造林,曾经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植树造林对于提高造林成功率、降低造林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我国生态可持续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
2抗旱性树木的选择
小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云山点引进的新茶品种概述
摘要介绍了近年新建立的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总结该体系云山点引进的3个茶树良种的特征特性,以期为国家茶叶体系其他站点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云山点;茶;良种;引进
1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
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农业院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科研单位进行研究,省、县、乡3级农业推广服务体系负责推广。这种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最大的弊端是拥有先进技术成果的人没有推广任务,而负责推广的人又没有技术成果,使推广与科技成果处于分离脱节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于2008年12月,启动了包括茶叶在内的40个主要农产品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体系工作。农业部和财政部,对每个主要农产品的现代化技术体系资助2000万元,建立国家创新团队。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于2009年4月2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正式成立启动,由“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2个机构构成。目前,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内设“育种及改良、病虫害防治、营养与栽培、机械设备、茶叶加工、产业经济”6个功能研究室。选定了首席科学家,选聘了25位岗位专家,并已开始工作。
2云山点引进茶树品种介绍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内的“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综合试验站),在全国主要茶区共设了22个。陕西茶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争取下,承担设立了“国家茶叶技术体系汉中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汉中站)。汉中站经过研究决定在2010年早春建立南郑县云山茶树良种引进示范点,面积为3.33hm2,引进示范“中茶108、中茶102、中茶302”3个新育成的茶树无性系优良品种。由汉中云山茶业公司承担。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探究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林业工程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本文对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了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理的意义,对目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并针对如何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抗旱造林;林业工程;效益
当前我国林业工程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林业工程发展中抗旱造林是重要的构成部分,抗旱造林,有助于优化生态环境,但是抗旱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加强技术的探索应用,才能有效提高成效。因而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探索意义深远。
1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探索的意义分析
在林业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抗旱造林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技术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科学探索与应用,才能更好地保证育林护林成效。抗旱造林主要是以抗旱为目标,通过相关的造林活动等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我国人口众多,且耕地需求量大,而公众在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森林建设保护工作的开展。此外可以看到虽然国家森林面积不断增长,但是抗旱造林形势也异常严峻。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管理,一方面可以针对森林资源保护等进一步加强抗旱管控,通过积极采取相关的造林工程建设等进一步提高森林管理成效,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应用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及时对目前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因地制宜提高森林资源储存与开发利用效能,减少工作人员的负荷,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目前林业工程抗旱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春玉米种植夺高产认识
丰宁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年降雨量不足450mm,土质瘠薄、沙化严重,一些地区玉米产量不足千斤。针对这些问题,丰宁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1大力匀施推广抗旱技术
根据丰宁县的生产基础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推广成熟实用、简便高效的抗旱节水技术。
1.1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玉米覆膜种植具有增温保墒、集雨抗旱、提质灭草等作用,通过起垄覆膜,积蓄自然降水,减少水分蒸发,将无效降水变为有效降水,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强玉米抗旱能力。
1.2膜下滴灌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该技术是目前最节水、节能的新型灌溉技术,不仅集约利用灌溉用水,而且有效避免土壤表层水分蒸发、深层水分渗漏和地表径流,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满足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水温条件。
1.3坐水种技术。充分发挥坐水种技术成本低、易操作、结构简单、机动灵活、不受地形限制等特点,与行走式注水点播机等农机具配套使用,一次完成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和镇压作业,确保苗齐、苗匀、苗壮。
马铃薯前景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青薯9号;特征特性;推广前景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了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并就该品种利用推广前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提出脱毒种薯生产与推广的体系。
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于2001年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北京办事处引进杂交组合(387521.3×APHRODITE)实生1代材料C92.140系统选择育成。该品种品质优、抗病、抗旱、高产稳产,于200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正式命名青薯9号。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该品种株型平展,株高97±10.4cm,茎杆紫色,分枝多,长势繁茂。叶片大,叶色深绿,叶缘平展,花冠浅红,开花繁茂性中等,天然结实性弱。薯块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芽眼浅,肉黄色,结薯集中,单株结薯8~11个,整齐度高,大中薯率80%以上。属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60d左右。薯块休眠性中等,耐贮性好。经多年试验证明,青薯9号植株田间抗晚疫病、病毒病,抗旱性强。
绿豆品种选育及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
1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母本豫绿5号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博爱砦和变异株中选育而成,原品系代号郑90-1(豫审证字20026号)。早熟品种,夏播生育期57d。植株直立,有限结荚习性,株型紧凑。结荚集中,粒大、饱满,粒色碧绿美观,光泽鲜亮。父本为国家食用豆类品种资源C1601,品种名称楼上楼里蓝籽,为农家品种,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太康县收集并保存。株型半蔓生,有限结荚,生育期66d,荚黑色,籽粒青蓝色,有光泽。2009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豫绿5号为母本、C1601为父本有性杂交,以高产、广适、适应机械化收获为育种目标,从杂交后代中历经5年系统选育出郑绿16号。其株型直立紧凑,荚果与地面有一定的高度,结荚集中,主茎粗壮,抗倒伏,满足机械化种植要求。2015-2016年参加河南省绿豆区域试验;2017年参加河南绿豆新品种鉴定试验;2019年通过河南省鉴定,鉴定编号:豫品鉴2019001。
2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生育期61d,株型直立,茎粗抗倒伏。株高59.1cm,主茎节数8.5个,主茎分枝数2.6个,花黄色。单株荚数24.7个,荚长9.3cm,荚粒数9.5粒,荚型直筒型、成熟荚皮黑色。结荚成熟非常集中,适宜机械化收获,一次收获产量可达70%以上,抗倒性、抗旱性强,抗根腐病,中抗叶斑病。该品种适应性广,稳产、丰产性好,适合在河南、江西、江苏、山东、河北、陕西等地种植。2.2籽粒品质籽粒圆柱型、明绿豆,百粒重5.92g。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籽粒干基含蛋白质28.5%,脂肪0.7%,粗淀粉54.03%,粗纤维4.20%。
3产量表现
3.1区域试验。郑绿16号于2015-2016年参加河南省绿豆区域试验,2015年每hm2平均产量1711.5kg,较对照豫绿4号增产5.84%,居第5位;2016年平均产量1666.5kg,较对照增产15.93%,居第2位;2年平均产量1689kg,较对照增产10.89%,比试验平均值增产5.54%,75%的试点增产,居所有参试品种第2位。3.2鉴定试验。该品种于2017年参加河南省绿豆新品种鉴定试验,每hm2平均产量1767kg,比对照豫绿4号增产8.14%,居第2位。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安阳市农科院和郸城县农科所3个试点表现都比较好,产量均高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