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07:28: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康复治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康复治疗

颈椎病康复治疗与监护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变,而使其周围重要组织如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不同程度受累,并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分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型等[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28例颈椎病患者,男124例,女104例;年龄25~81岁,40岁以上发病较多189例。

1.2方法

1.2.1颈椎牵引颈框牵引是治疗颈椎病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方法,适用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椎牵引可以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损伤的软组织修复,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炎症消退,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矫治脊柱后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脊柱后关节嵌顿的滑膜复位,或有助于关节轻微错位的复位,改善或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变突出物或骨赘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临床症状。颈椎牵引方法有两种(1)坐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轻或经卧位牵引后需要继续牵引的患者。采取坐位,枕颌布带牵引,牵引重量由3~5kg开始,每天牵引1~2次,以后每隔3~5d增加1~2kg,一般不超过10kg。每次时间20min,最长不超过30min,每周治疗6次,1个疗程10次。(2)卧位牵引:适用于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的患者,由于需要24h牵引,常在病房使用。牵引时颈部保持30~45,持续性牵引时重量从2~3kg开始,逐渐增加到4~6kg,每2小时休息10~15min,2~3d或症状缓解后牵引重量再减少到2~3kg,并逐渐缩短牵引时间或改为坐位牵引。

查看全文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从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开始时间、治疗方式、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5年来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时,同时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要因人而异,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从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开始时间、治疗方式、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5年来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时,同时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要因人而异,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1]。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2]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3]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CBF),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李飞等[4]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

帕金森病(PD)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呈慢性进展,老年人群好发。该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几何指数增加,并在80岁以后达到高峰,有报道称至2030年我国PD患者将达到500万[1]。PD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密切相关,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而发病[2]。PD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睡眠障碍等,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最终因全身僵硬致卧床不起,出现吸入性肺炎、骨折等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3]。西医常使用左旋多巴、金刚烷胺、苯海索等药物控制病情,部分患者联合康复运动干预,但疗效不甚理想,同时长期口服上述药物,常出现恶心、便秘、排尿困难、视物模糊、低血压等副作用[4]。针灸治疗PD已经临床证实确切有效[5-6]。笔者2018年9月—2020年9月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PD患者35例,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就诊的PD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5~73岁,平均(64.75±8.13)岁;病程1~9年,平均(5.67±0.93)年;Hoehn-Yahr分期[7]:1.5期7例,2期11例,2.5期9例,3期8例。观察组35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56~75岁,平均(64.82±8.07)岁;病程1~10年,平均(5.61±0.98)年;Hoehn-Yahr分期:1.5期6例,2期12例,2.5期10例,3期7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8]中“PD”的诊断标准;2)年龄55~75岁,且病程≤10年;3)Hoehn-Yahr分期为1.5~3期者;4)近1周未服用过抗帕金森病相关药物;5)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查看全文

治疗护理利于患儿康复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资料与方法;护理;结果;讨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核黄疸后遗症、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般资料、治疗方法、常规治疗、蓝光照射治疗、光疗前的器械准备、使用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或超时的要及时更换、光疗前的患儿准备、同患儿家属进行交流,介绍蓝光照射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黄疸的危害性、光疗期间的护理、一般护理、喂养最好采用母乳喂养、补充水和钙剂、体温观察、光疗后的护理、解除眼罩,检查眼睛有无感染、光疗结束后做好蓝光箱的消毒工作,记录灯管工作累计时间、蓝光治疗的目的是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氧化分解为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完成,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方法: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69例,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并对其间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结果:本组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69例,其中,黄疸消退时间最短为10h,最长5d。结论:做好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蓝光;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核黄疸后遗症[1]。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好,无不良后遗症,是当今常用的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我院儿科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69例,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查看全文

医学人文教育康复治疗教育思考

现代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而康复治疗专业是其重要的分支学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康复事业的发展及康复专业医师、治疗师的培养[1]。同时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代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务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文素养,如何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康复治疗专业教育,值得深思。

1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现状

2001年由教育部确定正式在医学高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启动了我国康复治疗师学历教育过程,发展至今全国已有230多所医学高校设立了康复治疗技术专科及本科教育[1],加上康复相关类专业已达350多所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目前也在蓬勃发展中,业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但与国外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相比,我国的康复治疗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体系、评价体系、教学方法仍在探索中。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希望加入“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theWorldConfederationforPhysicalTherapy,WCPT)和“世界职业治疗师联合会”(WorldCon-federationofOccupationalTherapists,WFOT),以探索出符合WCPT和WFOT的专业分化、标准课程设计、实验室建设、优秀师资培养的康复治疗专业教育[2]。同时,国家一直强调加强康复人才培训,更多的康复教育学者意识到康复治疗专业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在校学生,毕业后康复治疗师的规范化培养也是康复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

2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2.1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培养,是通过学习文化知识配合环境的熏陶和实践,最终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与精神财富转化为人内在稳定的气质、品质与修养[3]。而所谓“医学人文素质”指的是,医务工作者能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并将之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体现在医患沟通时医务工作者的行为、举止、语言、态度,甚至面部表情等方面。美国医生特鲁多提出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4],很好地阐述了医学人文精神。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均指出医患沟通不当是引起我国医疗纠纷最主要的原因,其比例可高达80%—90%[5—6]。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因此,近年我国一直在呼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以培养医学人文精神。2.2存在的问题。①医学教育重视专业科目,人文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且以选修课为主;②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具有医学背景的人文教育师资,难以将临床实际与文科理论知识相结合;③在医学生教育及评价体系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力不足;④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有效体现人文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⑤部分不断扩招的医学院校,容易出现过分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⑥医学的学习是个言传身教的过程,尤其临床实习阶段,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身缺乏医学人文教育,则无法更好地对实习的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培养。

3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康复治疗专业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引导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创新之举。文章以职业技能大赛模式下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职业技能大赛引导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技能大赛;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引导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创新之举,可以起到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作用[1]。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对学生专业技能、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职业教育行业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水平的试金石,也是职业教育教师的催化剂。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不仅得益于国家对健康产业的重视与政策扶持,也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明智之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为康复医学培养专业康复技能人才的特殊专业,所培养人员直接面向患者,为患者提供治疗与服务。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在促进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卫生行指委康复治疗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是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地全国性大赛,也是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等级最高的职业技能大赛。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2017年10月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取得了团体三等奖、学生单项奖的优异成绩,本人作为指导老师也获得了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2019年10月,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在陕西宝鸡举行,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参赛学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了2017年12月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傅利叶”杯———中国康复人创意大赛,并取得佳绩。

一、优化课程设置,大力推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它以临床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参与性、启发性、创造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提高临床思维能力[2]。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大赛采取随机抽取临场案例和标准化病人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参赛团队成员要密切分工协作,完成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等操作。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大赛的这种考试模式,要求我们改变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或者课程在设置上理论课与实践课没有结合或者结合不够紧密的现状。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课程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大力推广案例教学,从而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

二、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查看全文

康复监护心肺物理治疗方法运用

颅脑外伤、脑出血、脊髓损伤(颈段)并行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一直是康复护理工作中一个难题,这个问题不仅仅影响患者的出院时间,更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国内外对于心肺物理治疗技术的运用都有报道。文红,郑劲平[1]等的研究表明心肺物理治疗对于心肺功能的训练是卓有成效的。患者进行有目的运动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及改善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3]。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本院对32例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工作,现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颅脑外伤、脑出血、脊髓损伤(颈段)并行气管切开患者共32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16例,对照组16例。在肺部影像学显示患者病变在肺下叶,以发热,大量浓痰等肺部感染为主,常规接受抗生素治疗。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呼吸肌训练法、机械辅助排痰、分泌物松动的技术、正确体位摆放及体位引流等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康复专科医院责任治疗师模式探讨

摘要:对病人来说往往害怕的不是治病而是心理上的反应,所以现在的一些医院除了要对病人做身体上的治疗,还在心理上做一些相应的治疗,特别的,在康复专科医院中,治疗师是决定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技术力量,由治疗师参与管床,定治疗计划和方案,对病人全程跟踪是很好的一个模式。所以要加大治疗师的作用。

关键词:治疗师,专科医院,心理

引言:随时代的发展,在康复专科医院中,治疗师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着重分析心理治疗师的作用相应的各个方面来分析,还论述了如何改良治疗师现在的模式,更多的实现医院的宗旨----为需要的人提供最好的服务。

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慢慢的便成为了心理问题,看现在的精神医院,心理医院大部分都是为治疗心理而开,因为现在人们的心理负担变得越来越重,出现问题越来越多,无乱是老年人还是中年人或者青少年在心里上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特别的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老年人为了看到孩子不照顾自己,媳妇对自己不好,可是不知向谁提,慢慢的便积成疾病;中年人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一份好的工作或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产生很多的心理负担;青少年有的是为了读书,有的是为了谈恋爱而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跳楼事件,少女自杀事件等等大部分都是因为心理上受到打击,笔者也目睹一件这样的事,我邻居有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可是当他要高考时,出现了车祸不能参加考试,并且自己又变成了残疾,由于没有人去开导,慢慢的,就因此而变傻了……

所以说要加大对心理病人进行开导,那么康复专科医院中治疗师的作用就少不了。因为,在一般的综合性医院中,医生占主导地位,医生开出医嘱后,由治疗师执行医嘱,因此治疗师不参与管床。而康复专科医院中,治疗师是决定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技术力量,由治疗师参与管床,定治疗计划和方案,对病人全程跟踪是很好的一个模式。医生的责任主要负责给治疗师转介病人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并由team会议来共同讨论患者的治疗。由治疗师参与管床可以大大减少医生的配备,降低人力成本。

查看全文

多模式康复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康复策略对颈性眩晕患者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成多模式康复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分别给予多模式康复策略和穴位按摩,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handicapinventory,DHI)和肌肉弹性评估,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DHI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模式康复治疗组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后左、右胸锁乳突肌弹性(纵断面、横断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模式康复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缓解颈痛、眩晕症状,改善胸锁乳突肌弹性,疗效优于穴位按摩。

关键词:多模式康复;颈性眩晕;穴位按摩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以眩晕、颈痛、颈部活动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综合征,颈椎病患者中约50%会发生颈性眩晕[1],而71.4%眩晕患者伴有颈椎病[2]。基于目前的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保守治疗有手法治疗、运动训练、牵引、按摩、药物等研究结果不尽一致[3-4]。本研究拟从改善颈椎稳定性、生物力学调整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的理念出发,采用多模式康复策略,并从多维度评估治疗效果,观察多模式康复策略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获取进一步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40例。纳入标准:①有明确眩晕症状,且眩晕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②合并枕、颈项部疼痛或颈后伸肌群肌肉紧张,旋颈试验阳性;③常规摄颈椎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及颈椎MRI,影像学表现为单纯颈椎序列轻度变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体呈阶梯样改变,相邻椎体后缘前后<3mm,或相邻椎体成角<11°,轻度椎间隙狭窄,脊髓硬膜囊无明显受压及颈椎不稳表现等;④存在与颈部疼痛、运动、僵硬或特定姿势相关的主观眩晕;⑤能进行门诊随访。排除标准:①耳鼻喉科门诊行相关检查,存在诸如良性位置性眩晕及梅尼埃病等相关疾病;②经神经内科诊断存在颅内病变或血管病变等能引起眩晕的相关疾病;③近3个月颈部区域进行过相关物理治疗;④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慢性病;⑤头部、面部、颈部或胸部存在创伤或近期手术史。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成多模式康复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