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07:21: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康复医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循证医学在康复医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技术新应用的普及,人们对康复医疗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国内整体康复教学存在规模小,系统性差,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综合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的现象,不能满足康复临床发展,因此培养高水平、专业化、拥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有重大意义。循证医学是科学思维模式,又是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本文综述了循证医学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概况,为循证医学如何应用于康复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循证医学;康复医学;教学规范化;临床思维
循证医学是20多年前在临床医学实践方面新兴起的一门学科,也是一种系统的医学模式、一种临床科研手段和一种临床思维方法,其更好地结合了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迅速发展成熟,并对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实践的指导和医疗方案的决策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3]。在国外[4],循证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被最早提出,被理解为是一种医学概念或模式——以证据为基础。直到1992年,第17期的JAMA中发表了一种观点——循证医学是一种临床实践的新规范,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慢慢渗透于临床医学实践的每个领域。在国内[5],循证医学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的。近20年来,康复医学正由传统的经验模式向以循证为依据的临床实践模式发展[2]。本文将就循证医学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简要叙述,现总结如下。
1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循证医学定义为[6-7]:谨慎、准确和明智地选择目前可以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兼顾患者的意愿,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依据医师专业知识、参考患者诉求,制定最佳医疗决策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将临床医师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和患者愿望相结合而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诊疗决策,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其核心思想是[1,5,8-9]:医疗决策应尽量遵循现有的客观研究结果,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自愿选择,而非医生的主观臆断,即将综合得来的临床证据、医生的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而对于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的核心[1,10]是将最佳外部证据(有选择、有批判地评价医学文献和综合临床研究所获得)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个人选择的偏爱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教育。而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教育模式,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应该及时更新相关知识,以便继续学习和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学习循证医学有利于提高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感兴趣和疑惑的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及系统评价,而系统评价是搜集了世界范围内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是论证强度最高的证据,医学生在实习或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容易自觉运用[1]。因此,其实质是一个临床医学模式,并且是新型高效、可以终身学习的临床模式[1]。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的关键,高水平证据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基础为最佳的研究证据、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流行病学知识、患者参与;实践是提出问题、搜索证据、评价证据、结合临床经验与最好证据对患者进行处理和效果评价4个步骤[12]。
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医学训练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摘要:医学训练疗法(MTT)是利用系统的、有计划性的主动练习和训练,维持、改善和重建受损人体的功能和结构,帮助机体重新激活生理反应,是作为康复治疗的一个独立单元来对待的特殊的康复治疗理念。MTT的四大核心要素是耐力、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协调性,是以主动运动训练为核心的康复体系。基于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MTT在骨科、神经科、运动医学、内科等领域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MTT的治疗理念及技术要点、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与传统康复相比较,体现MTT的优势与局限性,旨在推动其在我国临床康复中的应用和研究。
关键词:医学训练疗法;MTT;主动运动;康复
医学训练疗法(Medicaltrainingtherapy,MTT)是一套标准化的、系统的、完善复杂的康复体系,以当今较为先进的运动科学和医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运动康复师,运用各种运动康复方法(需要器械的或者不需要器械的)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有计划性的主动练习和训练,以达到激活病人机体功能和形态的适应进程,从而加快机体功能的康复[1]。现代MTT理念起源于“Exerciseisthebestmedicine”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洲被推广,在美国也被称为“练习治疗”(Exercisetherapy)[2]。在应用MTT训练之前首先采用医学诊断、治疗师功能检查以及MTT技术和设备对患者的肌肉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其训练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训练前热身、专项训练及训练后放松。训练参数(阻力、运动方式和顺序、训练组数、节奏和重复次数、频率和间歇时长)由治疗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严格设定,从而维持、改善和重建受损人体的功能和结构,也使患者在ICF所关注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方面得到积极的康复效果[3]。本文结合MTT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分析MTT的治疗理念及技术要点、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与传统康复相比较,体现MTT的优势与局限性,期望促进MTT技术在我国临床康复的应用发展,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1MTT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
MTT疗法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对机体肌肉骨骼健康的维持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人们,通过MTT训练可以产生最高峰值骨量,预防或延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高年轻人的身体机能,保持最大的骨量;对于即将绝经和绝经后的女性,MTT可以补偿由于激素缺乏而导致的骨量流失;对于面临永久性依赖外部帮助的危险中的老人(即使是高龄老人),通过常规的MTT训练仍能提高肌肉力量和骨量[4]。吉佳佳[5]回顾性分析6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MTT主动医疗康复,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AROM评分、TP评分、VAS评分及6min步行测试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可以说明MTT主动医疗康复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MTT骨科康复训练的方案应依据骨骼病理愈合周期与个人因素相结合、遵循无痛的主动训练和不影响下一次的训练原则制定。Skou等[6]研究表明,MTT训练方案中的神经肌肉训练和力量训练对半月板撕裂的年轻人显著有效,是一个可行的训练方案,在持续训练410周后就有明显的临床效果,12周后疼痛和功能显著改善。Scharrer等[7]对MTT治疗亚急性和慢性腰痛的康复效果作出系统评价,总结为MTT比不确定疗效的治疗方式更好地减轻疼痛和提升功能,有中等证据支持MTT在治疗慢性腰痛中的效果。因MTT强调骨科康复的目标是恢复局部与整体本体感觉、关节稳定性、运动控制等,而不是像传统康复治疗方法一样单纯的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故在骨科康复中应用较多、疗效显著,但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作循证依据。
2MTT在神经科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状况及需求调研
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其技术水平和医疗手段正在日趋成熟。目前,国外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康复医学培养体系,培养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在内的多种康复医学从业人员。尤其是在美国,已形成了一张全面完善、覆盖城乡的临床康复医疗网[2];欧洲更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先后有20多个国家加入欧洲医学会联盟中的“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部”[3]。纵观我国,康复医学从1982年兴起,至今约有30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康复医学体系,即“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体系[4]。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正式批准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标志着康复医学规范化教育的正式开始。2002年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国残联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使得康复医学的发展迈开了坚实的步伐。2010年9月,卫生部等5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卫农卫发[2010]80号),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2011年4月,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规定二级以上(含二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康复医学科,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我国还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康复医学需求者:我国现有老年人1.1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87%[5],这些老年人中,大约50%需要康复医疗服务[6]。同时,随着自然灾害、工伤、交通事故等的增多,我国残疾人的数量在逐年递增;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残疾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接近5千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这些人也都需要康复医疗服务。目前天津市常住人口已达1293万人[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0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52%;天津市现有残疾人已达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47%。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天津市130家医院和残联民政机构,包括35家三级医院、52家二级医院和15家一级医院以及28家残联民政机构。
1.2调查内容
参照昆明医学院敖丽娟教授在《云南省康复医学人才需求预测》项目中使用的“云南省康复人才需求预测调查表”,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修改后,形成本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各机构康复医疗服务以及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状况。
PBL教学法在康复医学培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在基层卫生院康复医学培训中运用PBL教学法(问题学习法)的效果。方法将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培训人员选为本次研究对象,康复医学培训开展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参与培训人员数量35名,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传统教学法)和实践组18例(PBL教学法),对比两组培训完成后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以及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实践组培训完成后的理论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88.45±2.63)分和(90.25±1.52)分,相比于对照组考核成绩(73.52±3.02)分和(81.63±2.30)分差异明显,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组培训人员对于教学的满意度为94.44%,对照组培训人员对于教学的满意度为64.71%,两组满意度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卫生院康复医学培训中运用PBL教学法可以提升培训人员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同时对于教学满意度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是一种有效、先进的教学法,应该在基层卫生院的各种培训与临床带教中广泛运用。
关键词:康复医学;临床培训;PBL教学法;理论考核;技能考核
康复医学是临床上新兴的医学,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和临床医学合称为“四大医学”,主要工作是消除和减轻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对人体功能缺失进行弥补和重建,以此提高人各方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1]。康复医学包括功能障碍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等多个环节,常用手段有运动疗法、言语疗法与作业疗法等,组成了现代康复医学的框架[2]。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培训的过程中,会涉及康复医学培训,选择一种有效、便于转岗医护人员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培训前的重点工作内容,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整体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关乎到参与培训人员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3]。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材和培训大纲为主,教学的主动权全部掌握在带教人员的手中,没有考虑到转岗医护人员的实际学习情况、接受程度,教学进度与培训人员学习进度不相符,教学内容单调且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实践性,使得整体的康复医学教学质量不高,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4]。PBL教学法即问题学习法,将其运用在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的康复医学培训中,可以围绕真实的临床病例开展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落实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演示和指导,突出培训人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5]。另外,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培训人员的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并且可以实现标准化的教学质量管理,方便管理培训人员,提高教学质量[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卫生院全科转岗培训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培训人员数量35名,培训开展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取随机分组法将35名培训人员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纳入17名培训人员,其中男8人,女9人,年龄25~42岁,平均(32.63±2.05)岁,学历:本科及以上5人、大专6人、中专6人。另一组为实践组纳入18名培训人员,其中男10人,女8人,年龄26~43岁,平均(31.58±2.10)岁,学历:本科及以上7人、大专7人、中专4人。两组培训人员的性别组成、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等基本资料相比未见明显性差异,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传统文化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康复医学的需求不断提高,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具有较强思考能力、独立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1]。其中,思政教育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尤为关键,如何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对培养新时代康复医学人才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不同民族间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汇集,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古典诗文、民族音乐、书法国画等[2],《用典》(以下简称《用典》)一书汇编了总书记引用过的古典诗文[3],是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与当代社会巧妙结合的体现,充分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4]。因此,以《用典》为读本,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对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现实诉求
曾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里重要的一部分,对高校学生实行思政教育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职业道德素养,使其达到社会、时代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5]。“5+3”模式是根据我国国情设立的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5+3”模式下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需完成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轮转并掌握相关病种知识和基础技能,可用于思政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此外,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导师和辅导员完成,由于导师和辅导员多数为一线工作者,大部分时间专注于医学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松散[6];并且,培养基地教学团队更倾向于将教学培养重心放在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强烈的职业指向性,很容易导致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淡化和弱化。然而,大多数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专业型研究生毕业后会走上康复医师的岗位,康复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接触的康复对象主要是病、伤、残的患者,大部分患者的康复周期是漫长的,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很多功能障碍患者会伴随着心理、行为的变化[7],这就对康复医师的沟通技巧和医德风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9]。因此,增强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迎合了和谐医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要求。其次,在研究生团体中,部分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扭曲,对医学职业缺乏认同感[10],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获取抱有功利化的目的。由此可见,切实解决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才能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康复人才。中华传统文化拥有深邃的思政内蕴,其表现为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其多样的哲学典故可为思政教育提供方法指导,其优秀的个人精神追求和社会观念是思政教育的价值基础和导向[11—12]。人文情怀是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蕴涵着许多人文情怀哲理,包括和合精神、仁义礼智信的追求,以及对社会或未来的远大抱负等。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题与思政教育是高度一致的,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型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是改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现状的一个有效策略。
2《用典》对传统文化融入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借鉴价值
2.1加强师资队伍和课堂建设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对传统教育模式实行改革是提高思政课堂质量的必然选择,而加强师资队伍是提高思政课堂教育质量的关键,负责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教育者需要把传统文化学全和学透,才能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通过学习《用典》,领悟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思政教育素质[13]。如《用典》中引用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一系列典故深刻阐述了自我修身重道的重要性。此外,《用典》中汇集的很多名言典故蕴含着创新的治学理念,如《用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阐述了传统文化中的革新精神,有助于教师加深对自我更新和课堂创新的理解;“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到要做出适于时代需求的选择和改变,积极推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质量。
康复医学教学任务型教学运用思索
随着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正规化和国际化的程度提高,高校相继开展康复医学的双语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康复医学教育。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该理论认为,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康复医学双语教学中,我们把学习的内容设计成各种医疗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主动习得英语,积极地参与到各种任务中,并从中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重庆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9和2010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共93人。分为实验组47人,对照组46人。
1.2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任务型双语教学。参照美国康复专业课程教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以情景模拟和仿真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任务,课堂用英语交流,具体内容包括:①教师根据《诊断学基础》设计并提出任务:用患者参与实验(patientlab),患者损伤部位包括胸椎、腰椎、盆部、髋部、膝部、踝部;②学生课下准备:主要记忆相关医学术语及步骤;③课堂实施任务:学生一般2人一组,询问病史、查体、治疗,时间为1h;④小组讨论:讨论任务完成情况;⑤教师评价:给每位学生量化计分。对照组采用传统双语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用英语讲解理论与实践。
1.3评价方法①以赖昌贵教授的《学生学习方法测验》”为基础设计“任务型双语教学学生学习综合情况量表”,各条目按好、中、差3个层次分类,统计人数;②使用任务型双语教学1个月后,通过测试检验《诊断学基础》理论与实习成绩;③通过问卷调查93名学生和4名双语教学教师,分析实施任务型双语教学的困难因素。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检验和f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康复医学教学论文
1引导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康复医学包含的医学知识理论多,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涉及的疾病范围广,康复技术多样化以及实际操作较复杂等,致使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引导式教学法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结合广泛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已学临床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综合归纳演绎,例如,在讲述“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及课堂讲授内容,将此章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怎样处理和改善”的递进关系,将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并将授课内容和教学大纲提前发给学生预习此章。授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现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引导学生思考患儿出现临床症状的机理和方法处理。据此,教师提出小儿脑瘫康复的总思路:
①康复评定:包括小儿身体发育、躯体功能、平衡反应、协调能力、站立和步行能力、心理、智力及言语功能评定等;
②估计预后;
③确定康复治疗总目标;
④制定康复治疗的阶段计划与总体计划;
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康复医学论文
1提升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必要性
1.1是康复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2003年9月卫生部科教司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中明确指出,康复治疗师必须具备人文关怀精神,时刻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在实施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够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康复医学要求康复工作者在整个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的个人利益和需求为核心,关爱患者、尊重患者、保护患者利益,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达到全面康复。因而,提升康复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可以帮助其把握康复行业“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要求。1.2是康复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国务院第675号法令《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阐明了康复工作者的责任及义务,使康复服务行为得以规范化,这也是从法律角度对康复服务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如《条例》第21条及22条就明确指出:康复工作者应具备人道主义精神,维护患者个人权益,禁止暴露残疾人隐私、欺侮残疾人的行为。1.3是促进医患和谐的必然要求。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每位康复工作者均需经历的难题。在康复医学界,人文关怀是康复工作者在职业行为中用自己的言行、生活、知识去关注患者,把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展现出来。若康复工作者关怀、关爱患者,便可拉近与患者的关系,避免矛盾的发生,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2影响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
2.1家庭环境。研究发现,与父母关系较好的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明显高于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学生[1]。家庭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启蒙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养成,当其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便能感知爱的价值,更能够带着爱和别人相处。然而,随着一部分独生子女的出生,家长过多地注入情感,由关爱变成溺爱,这便导致学生缺乏同情心、任性冲动、自私自利,这类康复学生工作后便不会主动关爱患者,甚至会把自己的坏情绪转移给患者,增加与患者沟通难度,甚至激起医患矛盾。2.2学校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提升其修养及人文素质[2]。张丹等[3]研究发现,大学里一般设置辅导员管理制度,辅导员主要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日常生活、就业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但辅导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人文关怀水平也会因此大受影响。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充满正能量、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可以带给学生友爱和谐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4]。据统计,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课时较少,仅占总课时的8%左右,远远低于国外的20%[5]。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历史悠久,医学人文教育机制比较完善。如美国的医学院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设医学人类学、医学人权和医生等课程增加学生医患关系的认识及处理能力;在英国,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各个阶段,且特别强调通过临床实践方式加强人文关怀能力[6]。我国人文教育虽有较深的造诣,但医学与人文往往孤立发展,当然必然产生一些问题,尤其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欠缺实用性、针对性。主要问题有: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足,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中一半以上对医学人文的认识不深[7];我国还未足够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目前尚无任何文件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医学人文课程,人文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这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医学人文课程师资缺乏,目前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为思政老师,其对医学领域的研究较薄弱,教学中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这种“灌输式”、“填鸭式”教育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较差[8]。2.3康复学生同理心水平。研究显示[9],学生的同理心水平影响人文素质水平。同理心又被称为共情、移情,共情素质较高的学生便能感知并理解他人的想法及情绪,懂得换位思考,这样的学生更富有同情心,在临床工作中更能够尊重他人,适时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友爱,接受患者的各种情绪,帮助建立信心,促进康复[10]。
3提升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措施
3.1塑造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父母应正视教育理念,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积极、乐观、友爱、懂礼貌的品质,避免盲目宠爱。父母作为启蒙老师,可通过规范自身行为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给孩子关爱的同时引导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并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增强关怀意识。3.2营造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3.2.1转变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医学院校主要职责是培养“仁医”,不仅仅是技术精湛,更要有一颗仁慈的心,因此医学院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责任,且进一步明确人文课程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同等地位的理念。要营造充满爱的校园人文氛围,宣扬人文常识,引导康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辅导学生将人文知识消化吸收,提高人文关怀能力[11]。3.2.2建立系统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应根据现有情况,对康复专业课程体系中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进行论证设计并优化整合,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并着重解决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结合,从而提出适用于康复专业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在康复学生培养的各阶段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从内容方面来说,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包含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文导论、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学等课程[12]。笔者在对康复专业人文课程体系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康复医学基本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培养课程可以选择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社区康复服务四门。同时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设计医患沟通技巧环节和心理辅导及咨询等内容,强化正确的康复服务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及“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素养。3.2.3改革人文课程评价机制。以往人文课程多为选修课,多以理论评价为主,与评奖评优无关,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差[7]。因此,建议改革传统评价机制要以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建议采用理论、实践、讨论等多途径观察,鼓励学生、教师、家长、辅导员、医生等不同群体参与评价考核,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综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评价。如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医学热点、进展、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也可选取相关影视作品进行赏评,激发学生思维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课堂外,进行医学人文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开展医学人文专题报告、阅读人文期刊、写感悟等,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对医学人文有所领悟,并将人文关怀付诸实践。3.2.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师在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建立教师培育机制,逐渐获得一支人文素质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康复医学人文教师。一则,加强思政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在完善自身现有学科知识基础之上,尽量弥补康复医学知识方面的欠缺,应尽可能地掌握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基础等医学知识;二则,激励康复专任教师参加相关人文培训、讲座,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尤其是康复专业教学与人文教学的整合;另外,鼓励教师多参加临床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临床康复工作岗位中对医学人文的具体要求,发现现代专业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提出整改措施。3.3加强学生同理心培养同理心。[13]是医务人员能够理解患者内心的体验和想法,并以此为基础与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认知的品质。可开展同理心培训[14],如先通过观看影片观察人物情绪及表情,提升认知;理论培训介绍同理心的意义、同理心在医疗中的价值等内容,培养康复学生同理心意识,再通过情感分享及交换、小组故事讨论、文学赏析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学会换位思考,提高理解和体谅别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组织情感分享课、角色扮演课、社区义诊、助残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同理心。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一般要求44~48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来强化学生的同理心[15]。学校及实习医院应定期对康复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并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及讲座,帮助舒缓学生不良情绪,同时实习带教老师应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的养成,并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医院康复医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内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作者就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1)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及专业人员教育与培训;(2)加强临床康复一体化;(3)加强康复医疗质量控制;(4)推动康复医学科技创新;(5)依据自身优势学科合理规划康复特色;(6)充分利用互联网+康复管理平台。
【关键词】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医院无论从康复医学科的数量、规模、从业人员,还是从整个学科的临床、科研、教学水平,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作者就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为我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能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发展现状
1.1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设置情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理念,愈来愈多的大型综合医院开始设立康复医学科,大多数是从原来理疗科发展而来。2011年,卫生部制定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规定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置康复医学科,极大推动了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基本上都设置了康复医学科,但也存在少数医院未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情况[1]。2012年,卫生部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提倡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包括企事业办医院)按步骤整体转型为以康复医疗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形成了较多的形式不一的康复医学医联体,在其中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北京等地多个综合医院转型康复医院获得成功[2-4]。
快速康复医学在胃癌根治术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患者50例,其中25例采用胃癌术后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25例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炎症指标、术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病理特征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在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营养状态、术后炎症指标方面、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费用方面均较对照组显示出优势(均P<0.01);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554)。结论:ERAS理念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中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且其与传统围手术期护理模式相比,在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住院费用上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安全性及有效性
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文献报道,2018年其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位居第六位,致死率位居第二位[1]。而我国胃癌的总发病率则排在肺癌之后,位居各个癌症第二位,死亡率则位居第一位[2]。目前胃癌仍首选手术治疗,随着近年来手术设备的迅猛发展,胃癌治疗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不再单纯的追求术后存活率,而是更加关注患者围手术期恢复及术后生存质量。其术式也由原先的开腹手术,演变为近年来的腹腔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它是由美国Intuitivesurgical公司生产的第三代机器人系统,于2000年正式批准应用于临床。截止2017年9月底,全球装机量为4721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推广,是基于其突破了传统微创腹腔镜手术的技术瓶颈,他给术者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视觉系统、在狭小腔隙中更为精准的操作。因此,它也被认为同样适用于普通外科中难度较高的手术-胃癌根治术[3]。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是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减少手术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为目的,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对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4-5]。我院自2016年1月引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以来,已成功实施达芬奇消化道肿瘤手术近百例,同时我科将ERAS理念引入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力争将微创+术后快速恢复做到极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8.3±16.9),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术后快速恢复组及常规护理组。每组各25例患者。纳入标准:①胃镜及病理证实胃癌诊断,临床诊断评估分期Ⅱa-Ⅲa;②心肺功能基本正常,可以耐受达芬奇胃癌手术者;③未进行术前放化疗。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肿瘤史、腹部手术史、手术前炎症史;②术前行放疗、化疗患者;③无法耐受手术者。1.2干预措施两组均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治疗。1.2.1对照组①术前:介绍病情及诊疗护理计划;常规清洁灌肠;术前禁食12h,禁水8h;常规放置鼻胃管及导尿管至术后第2~3天;常规使用抗生素;常规告诫患者戒烟戒酒及评价患者营养状态;②术中:常规全身麻醉;体温无严格要求;液体无严格要求;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至术后少量液体引出;③术后当日:患者平卧休息,禁食禁饮,根据患者各自情况静脉输液2500~3000mL,采用静脉镇痛泵,必要时加用阿片类止痛剂。④术后第一天:患者平卧休息,禁食禁饮,根据患者各自情况静脉输液2500~3000mL。⑤术后第二天:物理治疗1次/日,鼓励床上活动,肛门排气排便之前禁食禁饮,静脉输液与止痛方案同术后当日;⑥术后第三天:物理治疗1次/日,鼓励下床活动,拔除导尿管,停用静脉镇痛泵,肛门排气排便之前禁食禁饮,如排气、排便则拔除胃肠减压管并进少许流质饮食,静脉输液同前,TRD出院标准盲评;⑦术后第四天:继续前一日,腹腔引流液<30mL时拔除腹腔引流管;TRD出院标准盲评。1.2.2ERAS组。①术前:术前ERAS流程培训,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及评估;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介绍病情及手术方案;术前使用缓泻剂,如果导片、乳果糖口服液;术前2h口服碳水化合物250mL术前6h禁食;术前不常规放置鼻胃管;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术前0.5~1.0h给予抗菌药物,若手术时间>3h或超过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2倍,或成年患者术中出血量>1500mL术中应追加单次剂量;术前严格戒烟戒酒,按照NRS2002评价患者营养状态。②术中:术中麻醉有效、平稳、安全;术中严格保证患者体温在36℃左右,如使用保温毯;术中根据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严格控制输液量,量入为出;术中尽量不放置腹腔引流管,如若需要则术后早期拔出;③术后当日:患者取半卧位,练习床上活动,每2~3h翻身一次,麻醉清醒6h后可饮水、咀嚼口香糖,根据患者各自情况静脉输液2000~2500mL,采用静脉镇痛泵+特耐,尽量避免使用阿片类止痛剂;④术后第一天:进营养液500mL,减少静脉输液,物理治疗2次/日,缓慢下床活动3次/日,口服乳果糖15mLtid,拔除导尿管。⑤术后第二天:根据患者情况逐步向半流质饮食过渡,进一步减少静脉输液,物理治疗2次/日,下床活动4次/日,若未排气排便继续口服乳果糖15mLtid,停用静脉镇痛泵,给予特耐40mg静脉注射,拔除腹腔引流管(若术中保留)。⑥术后第三天:根据患者情况鼓励其正常饮食,停止静脉输液,物理治疗2次/日,下床活动,若未排气排便继续口服乳果糖15mLtidTRD出院标准盲评。⑦术后第四天:停止静脉注射特耐改为按需口服镇痛药,其余方案与前一日相同,TRD出院标准盲评。1.3观察指标。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相关资料:患者病理分期、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情况、术后CRP。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算。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