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中药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06:56: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抗病毒中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抗病毒中药研究论文
1抗病毒中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1.1抗艾滋病病毒(HIV)中药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邪”“毒(热)”所致。目前,国内外从中草药中筛选出了大量抗HIV和抑制艾滋病逆转录酶(RT)活性的中药,其中以清热解毒中药居多。有文献报道[1]用感染的H9细胞系,筛选了27味清热解毒中药,发现其中12味有抑制HIV作用,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莲、金银花、螃蜞菊、牛蒡子、黄连、淫羊藿、紫草、狗脊、贯仲、苦参等。有研究在体外抗HIV实验中筛选了500种中草药,发现其中50种可抗HIV活性,如桑白皮、紫草、巴豆、槟榔、白头翁、防风、蔓荆子等。关氏等[2]用猴艾滋病毒(SIV)在HUT-78细胞系中观察40种中草药的筛选实验,结果发现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等有抑制HIV的作用。此外有报道,还有灵芝、槲寄生、姜黄、芦荟等中药的提取成分具有抑制HIV的活性,包括抑制逆转录酶,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等作用;诸多海洋藻类植物中也有不少具有抗HIV的活性物质,如蓝藻门的鞘丝藻、纤细席藻、钝顶螺旋藻及红藻门、褐藻门的海带等。研究表明[4],这些中药的抗HIV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蛋白质类,以及甾醇、酚类、木脂素等。
综观对抗HIV中药的研究发现,目前对抗HIV有效中药的筛选主要是在动物身上,但由于种属间的差异,这些中药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才能确定其实际疗效。作为抗HIV中药的临床研究,中外学者多采用中药复方,较成功的主要有小柴胡汤、人参汤、克艾可、红保方等,在对艾滋病患者的实际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
1.2抗SARS病毒中药非典是由SARS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多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症,属中医“温病”范畴,又因其具有传染、流行和致死特点,当属于温病中的“瘟疫”“疫疠”之类。国内对中药防治“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处方和有效成分筛选两个方面。目前,初步筛选出可在“非典”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的中成药有8个,它们是清开灵注射液(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黄芩苷、金银花等)、鱼腥草注射液(鱼腥草)、板蓝根冲剂(板蓝根)、新雪颗粒(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栀子、竹叶卷心、升麻、穿心莲、珍珠层粉、沉香、牛黄、冰片)、金莲清热颗粒(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玄参)、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复方苦参注射液(苦参、狼毒、当归、土茯苓等)和香丹注射液(丹参、降香),这些中成药具有保护多脏器免受内毒素引起的损伤、改善炎性渗出以及针对高热症状的退热作用[5]。从上述8个中成药的功能来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清热解毒(包括祛湿)和活血化瘀两大类。单氏等[6]对各大媒体公布的防治非典中药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预防和治疗非典的中药处方中,位居前5位的中药有4味,依次是甘草、金银花、黄芪和连翘,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分别是甘草和金银花。国内科技攻关项目“中药抗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研究”,通过中医、西医、分子生物等多学科手段,对多种中药进行了科学分析,最后从中药大黄中找到了对SARS病毒有阻断作用的特效成分,这种成分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SARS病毒生活周期中所需的主要蛋白酶-3CL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断SARS病毒的转录和复制,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1.3抗流感病毒中药流行性感冒是感染流感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其最大特点是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症状一般来势凶猛,病人常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关节痛等严重的全身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温病学中的“风温”,临床常用中药中的解表药、清热药以及以它们为主组成的中成药,通过抗病毒、解热抗炎、镇痛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流感的疗效。从中医学角度认识,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机理,在于“祛邪”和“扶正”;通过现代药理实验,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阻断病毒繁殖过程的吸附、穿入、复制、成熟中的某一环节而直接抑制病毒,或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间接抑制病毒[7]。
抗病毒中药研究论文
1抗病毒中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1.1抗艾滋病病毒(HIV)中药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邪”“毒(热)”所致。目前,国内外从中草药中筛选出了大量抗HIV和抑制艾滋病逆转录酶(RT)活性的中药,其中以清热解毒中药居多。有文献报道[1]用感染的H9细胞系,筛选了27味清热解毒中药,发现其中12味有抑制HIV作用,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莲、金银花、螃蜞菊、牛蒡子、黄连、淫羊藿、紫草、狗脊、贯仲、苦参等。有研究在体外抗HIV实验中筛选了500种中草药,发现其中50种可抗HIV活性,如桑白皮、紫草、巴豆、槟榔、白头翁、防风、蔓荆子等。关氏等[2]用猴艾滋病毒(SIV)在HUT-78细胞系中观察40种中草药的筛选实验,结果发现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等有抑制HIV的作用。此外有报道,还有灵芝、槲寄生、姜黄、芦荟等中药的提取成分具有抑制HIV的活性,包括抑制逆转录酶,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等作用;诸多海洋藻类植物中也有不少具有抗HIV的活性物质,如蓝藻门的鞘丝藻、纤细席藻、钝顶螺旋藻及红藻门、褐藻门的海带等。研究表明[4],这些中药的抗HIV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蛋白质类,以及甾醇、酚类、木脂素等。
综观对抗HIV中药的研究发现,目前对抗HIV有效中药的筛选主要是在动物身上,但由于种属间的差异,这些中药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作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才能确定其实际疗效。作为抗HIV中药的临床研究,中外学者多采用中药复方,较成功的主要有小柴胡汤、人参汤、克艾可、红保方等,在对艾滋病患者的实际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
1.2抗SARS病毒中药非典是由SARS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多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症,属中医“温病”范畴,又因其具有传染、流行和致死特点,当属于温病中的“瘟疫”“疫疠”之类。国内对中药防治“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处方和有效成分筛选两个方面。目前,初步筛选出可在“非典”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的中成药有8个,它们是清开灵注射液(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黄芩苷、金银花等)、鱼腥草注射液(鱼腥草)、板蓝根冲剂(板蓝根)、新雪颗粒(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栀子、竹叶卷心、升麻、穿心莲、珍珠层粉、沉香、牛黄、冰片)、金莲清热颗粒(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玄参)、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复方苦参注射液(苦参、狼毒、当归、土茯苓等)和香丹注射液(丹参、降香),这些中成药具有保护多脏器免受内毒素引起的损伤、改善炎性渗出以及针对高热症状的退热作用[5]。从上述8个中成药的功能来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清热解毒(包括祛湿)和活血化瘀两大类。单氏等[6]对各大媒体公布的防治非典中药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预防和治疗非典的中药处方中,位居前5位的中药有4味,依次是甘草、金银花、黄芪和连翘,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分别是甘草和金银花。国内科技攻关项目“中药抗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研究”,通过中医、西医、分子生物等多学科手段,对多种中药进行了科学分析,最后从中药大黄中找到了对SARS病毒有阻断作用的特效成分,这种成分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SARS病毒生活周期中所需的主要蛋白酶-3CL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断SARS病毒的转录和复制,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1.3抗流感病毒中药流行性感冒是感染流感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其最大特点是发病快、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症状一般来势凶猛,病人常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关节痛等严重的全身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温病学中的“风温”,临床常用中药中的解表药、清热药以及以它们为主组成的中成药,通过抗病毒、解热抗炎、镇痛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流感的疗效。从中医学角度认识,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机理,在于“祛邪”和“扶正”;通过现代药理实验,中草药及中成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阻断病毒繁殖过程的吸附、穿入、复制、成熟中的某一环节而直接抑制病毒,或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间接抑制病毒[7]。
中药抗流感药理功能分析研究论文
【关键词】中药抗流感病毒实验研究
【摘要】流感病毒属正粘科病毒,是一类对粘蛋白具有特殊亲和性的RNA病毒。根据病毒抗原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内部抗原和外层抗原两类:内部抗原的核心为单链核糖核酸蛋白;外层抗原为糖蛋白,包括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dase,N)。根据其抗原性质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型;又将其病毒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B型和C型流感病毒抗原性较稳定,A型是造成流行的主要病原,其病毒表面抗原HA和NA较易发生变异。目前,预防和治疗流感的西药主要有M2离子通道抑制剂、NA抑制剂和流感疫苗,前两种药物副作用相对大,且随着应用的广泛易产生耐药性,而疫苗仅对已知的流感病毒亚型有预防作用,对于由抗原性漂移或抗原性转换所产生的新型流感病毒无效。因此,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流感在中医学中称为“时行感冒”,属疫疠类(即传染病),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感受风邪(病原)侵袭,而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足以抗邪而致病,尤当气候突变、寒暖失常时更易发病。中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作用机制是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虽然每味中药成分比较复杂,中药方剂作用机制更为复杂,但中草药抗流感病毒途径主要有两条:(1)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2)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而间接抗病毒。
一、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
一类中药具有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中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黄连等,目前已经研究比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是多酚类物质,不仅可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质和合成,同时也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其能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而另一类中药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发挥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人参等。
金银花重要的药理成分主要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和双花醇等。马丙祥等进行的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抑制作用,而大剂量作用更为显着。
中药抗流感病毒研究论文
1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
一类中药具有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中大多数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黄连等,目前已经研究比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两类:一是多酚类物质,不仅可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质和合成,同时也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类是黄酮类物质其能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1]。而另一类中药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发挥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黄芪,人参等。
金银花重要的药理成分主要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和双花醇等。马丙祥等[2]进行的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抑制作用,而大剂量作用更为显著。
连翘,其种子挥发油乳剂鸡胚内和鸡胚外进行抗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其对京科68-1株病毒在感染同时给药显示作用,对仙台株病毒感染同时给药和感染前给药均能显示作用。研究发现苯乙醇苷类、黄酮类及木脂素类成分是连翘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内涵体/溶酶体膜的融合,能减少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病毒复制;当黄芩黄酮类加到流感病毒感染的犬肾(MDCK)细胞时,能减少病毒的释放。
板蓝根在临床上常用于流感等疾病的防治。有学者运用鸡胚培养法分别检测了15种种质的板蓝根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血凝滴度测定结果表明,在对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上板蓝根的有效率分别为100%(15/15)、60%(9/15)、67%(10/15)。
乙肝病毒药物研究论文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临床上抗HBV药物主要以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药物为主,此外,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抗HBV治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抗HBV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以便明确其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发。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草药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而我国是乙肝大国,占据其中的1/3,有1.2亿HBV携带者。从数据而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对HBV感染者有效的抗HBV治疗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
国内外在治疗HBV感染研究中,认为HBV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HBV感染最基本的病因治疗,以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为依据。本文就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1]。主要分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自1992年IFN-α2b被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以来,迄今为止仍是被FDA批准的首先药物。目前全球获准上市的IFN有12个,以IFN-α居多,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IFN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为主[2]。近年发现,IFN在还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目前,IFN-α在抗HBV治疗中的问题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药后有复发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均倾向于采用重组干扰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扰素疗法以及干扰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结合疗法治疗HBV感染。如聚乙二醇IFN-α[3]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IFN仅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
板蓝根药理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板蓝根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关于板蓝根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对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逐步深入,总结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研究与不良反应三个方面。结论板蓝根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技术日渐完善,为进一步揭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板蓝根药理作用综述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onadvanceson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andclinicalapplicationofRadisIsatidisofrecentyears.MethodsSomeliteraturesaboutRadisIsatidiswererefered.ResultsResearchofchemicalcomponentsofRadisIsatidiswasfurtherstudied.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clinicalapplicationandadversereactionweresummedup.ConclusionIdentificationtechnologyofchemicalcomponentsofRadisIsatidisweregraduallyperfecting.It’sprovidingscientificbasistotherevealsinthepharmacologicalactionandclinicalapplicationofRadisIsatidis.
【Keywords】RadixIsatidis;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review
板蓝根(RadisIsatidis),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的干燥根。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利咽消肿之功效。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板蓝根主要化学成份包括1-硫氰酸一2-羟基-3-丁烯、(+)5-乙烯口恶唑烷-2-硫酮、腺甙(Adenosine)、棕榈酸、β-谷甾醇、蔗糖、靛蓝、靛玉红及精氨酸等[1,2]。作为传统的常用中药,板蓝根在我国河北、江苏、河南、安徽、陕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均有栽培。近年来,关于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文献较多,本文主要综述了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1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小儿手足口病治疗论文
1西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1.1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为一种无环的嘌呤核苷酸类似物,其抗病毒作用为药物进入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后,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腺激酶或细胞激酶,药物被磷酸化成活化性阿昔洛韦三磷酸酯,然后通过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①干扰病毒DNA的多聚糖,抑制病毒的复制;②在DNA多聚糖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治疗剂量为2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静滴,1次/d;或者口服阿昔洛韦5~10mg/(kg·d),3次/d。阿昔洛韦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且在治疗期间未见任何副反应[1]。
1.2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是继阿昔洛韦之后新开发的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类似。治疗剂量为5~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静滴,1次/d,疗程3~5d。用药期间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药。黄世雄[2]研究表明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优于利巴韦林,热退及疱疹消退的时间显著短于利巴韦林。但是,更昔洛韦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及远期毒副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陈云健[3]的研究表明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上述任一种药物。
1.3干扰素
中药诊治外感高热进步研讨
近年来外感高热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科研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外感高热包括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泛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病毒感染无特效药,治疗中产生了诸多困难,目前来看难以解决。外感发热(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是常见的中医急症之一.由外感六淫邪毒或温热、疫毒所致,以恶寒、发热、体温升高、口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于温病、伤寒发病过程中,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
1实验研究
脑热清口服液(北京市天坛医院)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与释放…,同时通过促进腹中隔精氨酸加压素(AVP)释放两种途径发挥作用。研究还发现l2脑热清I-I服液对发热家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起到扩张血管,加快体表散热.调节发热家兔促凝和抗凝物质的平衡、抑制致热性细胞因子释放达到解热作用。蒋玉风等研究清开灵抑制下丘脑内生致热原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促进解热物质的释放,可能是清开灵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重要解热机制。朱秋双等以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大肠杆菌悬液致热大鼠解热平均最大体温反应高度的实验研究表明,四种药物解热作用均不明显,但组成方剂后,效果显著,证明中药组方配伍的优越性。刘永刚等通过麻黄汤及拆方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释放白三烯的影响的研究发现,麻黄汤全方在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中性粒细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方面明显高于其拆方组合,并且麻黄、桂枝组合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中性粒细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其他组,初步说明麻黄汤中麻黄、桂枝作为君、臣的合理性,而且对各配伍组进行析因分析,表明在没有桂枝的情况下,其交互作用不明显:但这种差异还不足够说明其配伍的规律,其配伍规律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杨继峰等研究表明升降散可以降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可见其具有抗炎治疗作用。张庆宏等以宣肺透表、清热解毒法为指导原则确立的中药复方制剂连花清瘟胶囊在抗病毒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张仲海等探讨了柴葛清热颗粒降温与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性,实验表明,柴胡、葛根能增加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呈量效关系;能明显增加小鼠脾重、E玫瑰花结率,能增加小鼠胸腺重量,对免疫小鼠胸腺萎缩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2临床研究
重连口服液由古方蚤休散化裁而来,有蚤休、连翘、射干、黄芩、大青叶、板蓝根、甘草组成,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研究[9-11].证明本方剂可顿挫高热,具有有效缓解患者的全身症状,缩短病程的作用,总有效率93.34%;可抑制自细胞介素(IL)一8、NO-/NO,一的升高,具有减轻炎症反应作用,其退热作用维持作用时间较长,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变化,急毒试验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张铭熙观察清热解毒滋阴法治疗外感发热证的临床疗效,结果清热解毒养阴法治疗外感发热证疗效优于西医常规,可缩短发热时间。左怀荣使用双葛退热合剂治疗外感高热,治疗组服双葛退热合剂,对照组选用扑热息痛口服或安痛定肌注,同时加用抗生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在体温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奚肇庆等观察退热颗粒对外感发热卫分证、卫气同病证的退热疗效影响,结果示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具有较好退热疗效。刘兰林等使用升清降浊活血方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表证发热的临床效果与抗病毒口服液相似,升清降浊活血法是有效的退热疗法。郑翠娥等[16以退热合剂治疗外感发热,方药组成:柴胡24g,葛根24g,黄芩15g,白芍18g,羌活12g,白芷15g,生石膏24g,肉桂3g,薏苡仁30g,牡丹皮15g,金银花21g,连翘15g,板蓝根24g,玄参20g,甘草6g。诸药合用,可解表退热、解毒散火,临床用之多获良效。马永才『1]应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少阳证高热。刁利红等[18]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4,JLRb感高热。李广文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高热,均取得较好疗效。叶成德以解肌清热饮(石膏、金银花、大青叶、葛根、贯众、柴胡、黄芩、连翘、青蒿、生甘草)治疗外感高热166例,总有效率94.57%。邓旭光等Ⅲ以解热灵汤(柴胡、葛根、黄芩、羌活、白芷、生石膏、苍术、青蒿、黄芪、甘草)治疗外感高热56例,总有效率为94.6%。外感高热表寒里热证的发生,其外因是风寒袭表,内因是脾胃功能失调,制方时,在寒温并用、表里同治的基础上,选用苍术、黄芪等扶正,醒脾解肌,使脾胃功能调和,气血生化有源,振奋卫气.增加抗病祛邪动力,同时尚可补充汗源,托邪外出。余冬成等用柴胡饮颗粒对风寒外感型发热3d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清热灵颗粒,对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积分值改善程度明显。
3专药研究
畜禽生态养殖及发展新模式
1利用“废果—饲料—畜禽”养殖新模式,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化学药物使用率
为了降低畜禽疾病的发生,一些饲料生产企业在生产饲料时通常会添加预防量的抗生素作为添加剂,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肉、奶、蛋等产品中存在抗生素残留。另外,由于畜禽的粪、尿等代谢物中也有抗生素,其排放和堆积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2]。镇江市是著名的水果种植之乡,以白兔镇、世业镇的草莓、句容的葡萄[1]、高资镇的水蜜桃和黄桃以及江心洲的橘子等最著名。每年产生的废果(过度成熟的水果、生长不良的僵果、疏减的水果及淘汰的水果)量大。由于草莓、葡萄、水蜜桃、橘子等水果中含有VB、VC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酚、黄酮、花青素类等抗氧化物质或免疫活性分子,可将这些废果进行粉碎或匀浆后作为饲料原料添加到饲料中,或作为废果汁液体饲料让畜禽自由采食。一方面,废果中的营养素可以增加畜禽的营养供给,减少饲料用量,降低饲养成分;另一方面,废果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可以调节畜禽的免疫力,增强畜禽体质,降低畜禽生病几率,减少抗生素使用几率,降低抗生素使用量,缓解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
2采用固液分离处理法处理畜禽粪便模式,避免其造成污染和土地资源浪费
长期以来,畜禽粪尿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3]。目前,畜禽粪尿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发酵法、直接还田、生产沼气、制成有机肥等[4-7]。进行固液分离并分别处理是比较有效且经济的一种方法。对养殖场畜禽粪便采用机械挤压方式,将其固态组分和液态组分分离。其中,粪便固态组分可采用高温烘干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将固态组分添加益生菌种充分发酵,以杀灭其中的寄生虫卵或者病原菌。而粪便液态组分可采用益生菌(酵母菌、细菌等)进行短期发酵。将烘干后的固体粪便及固态发酵后的粪便压成粪便块或粪便饼,运输到较远的地方,用作植物肥料;而短暂发酵的粪便液态组分通过专用管道用于近距离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施肥。这种粪便生态利用新模式可提高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效率,避免粪便随意堆放导致的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
3制定中药、生物药剂、免疫制剂三位一体的综合防病新模式,减少化学药物用量
现代畜禽业防病重于治病,应采用一种综合防病方案,有效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避免由于畜禽发病而使用大量抗生素和抗病毒化学药剂导致的畜禽体内残留及环境污染。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生物药剂(如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制剂)和免疫制剂是近年来的新兴药剂,这几种药物的共同特点都是低毒、无残留,它们重在调节畜禽机体的免疫平衡和生理稳定,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畜禽发病几率。畜禽感染疾病或者发病初期应及时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如果诊断出畜禽感染严重疾病,可在使用抗生素、抗病毒等化学药物的同时,辅以中药或生物药剂。例如利用蒲地蓝、干扰素生物制剂等辅助治疗畜禽上呼吸道感染;用扬中天和药业的止痢散等辅助治疗畜禽腹泻,减少抗生素使用量,改变单纯依赖抗生素治疗的现状。采用这3种药剂三位一体的综合防病新模式,可明显降低畜禽发病率,间接减少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量,并减少药物在在畜禽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
虎杖的现代药用研究论文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前,虎杖只在治疗咳嗽、淋证、遗尿、消渴和疮毒等时偶有记载[1],现就目前药理方面对其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虎杖药理作用研究
主要成分
虎杖根和根茎含蒽醌类化合物,根中含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还含有利尿成分黄酮醇苷,亦含鞣质和多糖[2]。此外,虎杖中尚含有游离氨基酸及铜、铁、锰、锌、钾等无机物。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虎杖煎剂(20%)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有杀灭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