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代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9 01:17: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开放时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开放时代

开放时代的舞蹈多样化

1.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成为80年代的主流首先,舞蹈创作题材多样化了。附属于极左政治的单一创作模式被摈弃之后,舞蹈编导们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艺术视野,舞蹈题讨,促进了舞蹈观念的更新。在此基础上,舞蹈编导的主体创作意识前所未有地得到伸张和强化。舞蹈被简单地作为宣传路线政策的做法得到纠正,追求艺术表现力和深入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得到弘扬。

2.传统舞蹈语言的解构与新舞蹈语言的建构由于中国是个舞蹈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家,因此,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怎样改造原有的语言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浓郁的风格性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绚丽的色彩和很强的异域风情,仍旧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鲜明的舞蹈人物个性也很容易消失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之中。所以,20世纪晚期中国舞蹈转变之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就是民族舞蹈创作的编导们已经把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其他类的象征性形象的塑造当作头等大事。首当其冲的变化,自然发生在舞蹈语言的领地里。

超越简单的舞蹈动作的模仿或是风格性的展览,让舞蹈结合起心灵的真实呼唤,这就是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最重要的大趋势。

传统舞蹈语言的变革,是从1980年开始的。

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开始时,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创作、刘文刚表演的男子独舞《海浪》,在比赛中只得了创作三等奖。但是,这个作品在十五年里常演不衰,不但成为各个舞蹈团体的保留节目,而且还被作为"中国舞桃李杯比赛"的法定剧目。

该作品以演员表演动作的双重性、作品形象的双重性而著名。开始时演员的臂膀模仿海燕的翅膀,像是低掠过大海的浪峰。俄倾,同一臂膀的海燕形象又在模仿翻卷的、滚动的、柔软的浪花。"海燕"的双臂一忽儿柔若春柳,一忽儿又棱角分明;"海浪"的身躯时而冲天而起,时而落地有声。他把蒙族民间舞蹈的手臂动作加以改造和变化,创造出海燕动作的独特形态。特别是动作中的"闪势",扑簌迷离,奥妙无穷。贾作光还借鉴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手法,将海燕与海浪交替地展现在舞台上,他在作品里创造性地采用了"连续前桥软翻"、"头肩着地后抢脸"等技巧动作,把高难度技巧和舞蹈形象的深刻内涵有机地化在了一起。在《海浪》里,人们已经看不到归属性很强的舞蹈动作了,即已经看不到属于特定民族或是特定舞种的动作了。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新的舞蹈语汇所特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

查看全文

新时代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新时代“全方位、开创性”的变革,带来了时代新机遇,聚焦国家新需求,谋划工程教育新发展。针对目前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新时代实验室开放管理体系,实行“楼层—房间—桌面”三级细化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实验场所,规范使用仪器设备,构建良好实验环境,深化安全管理,强化实验操作流程,提升管理者能力及实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在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作用,显著提高实现实验室共享程度、开放程度、利用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模式;体系构建;开放平台

高等院校实验室不仅是大量仪器设备、工具材料集中的地方,而且是师生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的摇篮,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施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和软件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实验室开放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对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究与实践,但能够把实验室开放理念有效组织实施、管理运行起来的并不多[1-3]。特别是新时代要求新理性、新理念、新行动、新发展,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因此,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开放体系,促进实验室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目前,中国高校实验室开放主要采用的途径为申报方式[5],流程烦琐,导致实验室开放的目的不明确,开放内容不具体,开放项目少,实验室开放率低,设备使用率不高,教师、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研究如何构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体系,以全面开放为目的,并进行信息化管理。丰富实验室开放内涵,促进实验室有秩序、高效率开放使用,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开放实验室管理水平。

1新时代实验室开放理念

近年来,针对中国高等院校实验室开放的特点及现状,人们在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做出了许多方面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丰硕。进入新时代必须树立“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实验室的开放应包括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设备开放以及管理开放、实验内容开放等[6],同时还包含实验技术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及现实环境的制约,教辅人员缺乏认同感,处于被忽视的境况,导致学校发展不平衡、实验室管理滞后甚至阻碍学校教学的正常进行[7],新时代对实验室技术队伍管理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调动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积极性[8]。要求他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自身素质,推动实验室发展、保障实验教学进行。进入新时代,要构建学生使用方便、操作简便,任课教师指导便利、效果显著,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便捷、维护迅速的实验管理开放体系,形成学生、任课教师、技术人员一体化的开放管理模式。

2新时代实验室开放管理体系的构建

查看全文

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论析

一、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历史定位

(一)开放发展理念是对改革开放的继承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有过不少教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有利于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有必要在当下和未来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发展完善。[1]首先,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促使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保证开放发展的正确方向。其次,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促使我们党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践行理论,借鉴国内外改革的成功经验,吸取错误和失败的教训,大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以开放促进改革。再次,开放发展理念遵循了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为保障人民的权利依靠群众力量,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向“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目标而奋斗,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开创伟大的发展之路。最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促使我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权力缺乏制衡问题以及行政权力对于市场和社会的过度干预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政府部门深化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了政府职能,规范了市场秩序,完善了财税体制,全面提高了对外改革开放的程度。(二)开放发展理念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要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要有利于快速凝聚力量并有效应对发展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我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生活得以改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当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现阶段依然面临各种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保障公平竞争与促进共同富裕,优化公共服务与提供民生保障。可见,坚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三)开放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问题,面对新时期我国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以新发展理念科学的回答了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样的理念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新时期我国进一步开放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指引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虽然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是受国际环境制约,个别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地缘政治关系的紧张等现象都制约了我国开放发展的水平。新时期开放发展理念的提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于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的背景下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我国的经济发展融入世界发展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注重发展的渐进性以及整体性,促进内外联动,共同发展。

二、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思想内涵

(一)坚持主动开放,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所谓主动开放,就是要把开放的理念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开放发展最主要的就在于在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关系,并在其基础上践行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理念,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固化、僵化到改革、创新、开放的历史过程。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②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不断融合,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举足轻重。在新形势下主动开放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2018年博鳌论坛上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开放的范围,拓展开放的深度,遵守开放的原则,提升开放的动力,更加主动融入开放发展浪潮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3](二)坚持公平开放,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于我国把握经济关键期,营造公平开放的经济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经济管理的新体制机制,开放的发展理念需要以新体制机制为依托,这就需要政府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为此,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保持稳定、透明的外资政策,政府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市场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三)坚持全面开放,努力优化开放布局。当前,我国在开放发展中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指出:“面对时代命题,中国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③为优化开放布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挥积极作用。为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开放发展中,要坚持优化东西并举、海陆并举和内外联动的开放布局。在东西并举中,要构建更加完备的经济格局,缩小东西发展差距,根据东部与西部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根据其自身特点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使两大区域共同开放发展。在海陆并举中,使沿边和内陆地区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并促进其与“一带一路”建设相融合,使沿边和内陆地区扩大与周边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为沿海内陆地区以及沿线国家创造更多的贸易市场,加深开放程度,加快构建区域开放布局。在报告中提出:“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④因此,我们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促进内外联动,共同发展。(四)坚持共赢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将我国的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的发展之中,让世界各国结成经济共同体,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4]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要不断丰富伙伴关系内涵,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同世界各国是彼此息息相关,命运相连的。”当前,我们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就“共赢”来看,我们应继续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多边和双边的合作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有机结合与发展。就“开放”来看,我们在推动合作共赢发展战略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注重发展的渐进性以及整体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五)坚持双向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不断的消除贸易保护的壁垒,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同等重视扩大内需与外需,有效防范风险。从“引进来”方面看,针对当前企业竞争所面临的问题,推动企业整合全球优势,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的竞争能力。不断扩大双向互动的内容,不断推进我国在金融、网络、教育等行业的开放,拉动国内投资与扩大出口,搭建双向互动平台,为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提供载体,如自贸区,亚投行的建设等。从“走出去”方面看,要不断利用外资提高我国经济的开放发展,不仅要注重引进外资的数量,同时也应该更加强调引进外资的质量,用我国的市场来吸引国外的优势企业、资源、技术与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对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政策进行评估和制定,需要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一)开放发展理念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需要明确治理目标,优化治理手段,改进治理方式,调试治理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在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国内外的经济环境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但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开放发展新理念也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就不可避免的要求其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因此,现阶段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时,要不断构建新制度,深化法治中国建设,使我国的制度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之下,开放发展理念为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以及推进治理能力的学习和改进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5](二)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以人为主体,实现民族复兴的期盼。人民至上是党执政的根本基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纵观我们党数十载的发展历程,以人民为主体的理念是各时代领导集体执政的指南针,必须坚持这一基本主旨,开放发展理念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正是人民主体性的体现。人民主体性这一基本主旨必须坚持和贯穿于改革事业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在开放发展中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始终是我党执政力量的源泉和根本动力的坚实依靠,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将人民所关心的问题作为开放发展的导向和突破口,才能克服艰难险阻,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创造出新的奇迹和辉煌。开放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的期待化为了发展动力,把人民群众的希望力求变为现实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三)开放发展理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开放发展既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要遵循的理念,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对内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继续深化改革,对外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广度与深度,这是治国理政思想的一部分。把拓展全球视野与主动开放相结合,把时代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这对于我国新时代的对外开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我国的开放发展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积极主动、成熟自信、深度开放,积极迎接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与挑战。在开放发展中更加重视创新开放,因此要求在开放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开放方式、创新开放内容,这就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他们已经认识到我国发展的经验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四)开放发展理念有利于推动国际发展合作,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从开放发展的理念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只追求自身的发展,而是希望世界经济的复苏能够凭借中国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撑。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的开放发展理念也为推动国际发展合作贡献了自身的力量。这种经济利益共同体既有助于加强我国其他领域同世界各国的紧密交融,也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要把握对外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2018年出席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都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开放发展的自信与决心。我国积极打造的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印证了我国谋求共赢合作发展的理念,突出表现了我国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决心。另一方面,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在谋求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在积极的维护世界和平,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查看全文

对外开放思想的时代特征

【正文】

1936年初冬,在保安与斯诺谈论中国革命与世界事务时说:当中国真正获得独立时,那么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享有比以前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情,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我们巨大的潜在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够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全世界的文化的水准。这段话已经闪烁着对外开放的思想,由于受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的思想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索。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是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革命根据地的对外开放,也对未来的新中国如何对外开放作了设想,在他的许多论著中,对革命根据地或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表明的对外开放思想已初步形成。

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体现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上。他认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首先应立足于自我,同时也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利用本国和外国资本发展经济。他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应该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品的流通。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而把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只当作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应该避免对任何有益企业的破坏。”(注:《选集》,2版,第2卷,7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指出: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等。1946年6月3日经审阅同意的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曾明确指出:允许外国人来经商、开矿及建立工厂,发展交通或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工矿。(注:引自王占阳《的建设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416、41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的这些论述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又论述了开放的形式。两次提到“苏维埃政府欢迎外国资本家的投资”,到根据地兴办“实业”,即允许外国资本家到根据地投资,还论述了“实业”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办工厂、开矿山、发展交通等。在投资方式上,可以是外国人独资,也可以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合资)。从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对外开放思想的雏形已经形成。

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开放也作了大胆的设想。抗战胜利前夕,提出了对美国开放的主张。1944年在延安同斯诺、谢伟思、福尔曼等外国及人谈话中多次谈到: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就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希望美国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合作。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能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帮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注:《党史通讯》,1983(20)。)而且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中国投资,会使双方在经济上“取长补短”,将给中美双方带来经济利益。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注:《选集》,2版,第4卷,1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从的这些论述中不难发现:(1)对外开放,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也应该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2)对外开放可以“取长补短”,表明了想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发展我国经济的愿望。

查看全文

对外开放思想时代特征论文

1936年初冬,在保安与斯诺谈论中国革命与世界事务时说:当中国真正获得独立时,那么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享有比以前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情,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我们巨大的潜在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够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全世界的文化的水准。这段话已经闪烁着对外开放的思想,由于受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的思想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索。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是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革命根据地的对外开放,也对未来的新中国如何对外开放作了设想,在他的许多论著中,对革命根据地或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表明的对外开放思想已初步形成。

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体现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上。他认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首先应立足于自我,同时也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利用本国和外国资本发展经济。他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应该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品的流通。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而把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只当作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应该避免对任何有益企业的破坏。”(注:《选集》,2版,第2卷,7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指出: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等。1946年6月3日经审阅同意的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曾明确指出:允许外国人来经商、开矿及建立工厂,发展交通或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工矿。(注:引自王占阳《的建设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416、41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的这些论述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又论述了开放的形式。两次提到“苏维埃政府欢迎外国资本家的投资”,到根据地兴办“实业”,即允许外国资本家到根据地投资,还论述了“实业”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办工厂、开矿山、发展交通等。在投资方式上,可以是外国人独资,也可以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合资)。从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对外开放思想的雏形已经形成。

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开放也作了大胆的设想。抗战胜利前夕,提出了对美国开放的主张。1944年在延安同斯诺、谢伟思、福尔曼等外国及人谈话中多次谈到: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就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希望美国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合作。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能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帮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注:《党史通讯》,1983(20)。)而且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中国投资,会使双方在经济上“取长补短”,将给中美双方带来经济利益。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注:《选集》,2版,第4卷,1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从的这些论述中不难发现:(1)对外开放,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也应该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2)对外开放可以“取长补短”,表明了想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发展我国经济的愿望。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一时期论述的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与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关系,对于当前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明确指出:“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和保护社会经济中的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并使其有一个适当的发展,是我们在抗日和建设民主共和国时期不可缺一的任务。在这个时期内一部分共产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化,在党员中发生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可能的,我们必须和这种党内的腐化思想作斗争;但是不要把反对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错误地移到社会经济方面,去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我们必须明确地分清这种界限。”(注:《选集》,2版,第3卷,7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认识这一思想显得非常重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外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与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并不相悖,而是相得益彰。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某些消极因素和腐朽思想必然会对我们产生某些影响,但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就关起门来。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外来的腐朽思想予以坚决抵制,消极因素就伤害不了我们,腐败现象就影响不了我们。

查看全文

改革开放时代文学欲望表达分析

最后统稿才发现,本期重勘的三部小说《美食家》《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妻妾成群》都首发在《收获》杂志,分别发表于1983年第1期、1985年第5期和1989年第6期,且均为《收获》当期中篇小说头题。从时间分布上看,也正好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前中后期。如果我们做一个更大范围的期刊调查,不只是本期几部小说,《收获》可能为整个改革开放时代提供了最多的现象级文本。其他的,像《十月》《当代》《人民文学》《钟山》《花城》《北京文学》也是现象级文本的重要来源刊物,这和刊物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区位优势密切相关,也和刊物的定位、传统甚而某一个阶段某个主编或者编辑的文学趣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牵系。说到《收获》和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大众传媒关注得最多的是它和先锋文学之间的渊源,其实它对思想文化和文学边界的拓殖,是有着一以贯之的刊物传统——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收获》,不仅仅发明汉语文学可能,也引领思想文化前锋,现实地参与到国民精神和审美建构,这是现象级文本植根的土壤。故而,《收获》和其他几家刊物出产最多的现象级文本不是偶然的。期刊以怎样的洞见去发现和编辑文本,在更辽阔的想象中把文本编织到文学脉络和社会结构,需要以期刊和编辑为中心进行专门的研究。还可以观察到的是,不少现象级文本可能会突破各种各样的禁忌,禁忌不完全等于社会热点和公共议题,政治法律、道德伦理、国民心理、文化传统、人性底线和审美惯例等都可以是某个方面的禁忌,有人有边界有秩序就会有禁忌,有禁忌就会有突破禁忌的冲动和快感。

期刊的编辑者需要对挑战禁忌的文本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后果有预先的研判。不过,即便有研判,有的现象级文本最后的命运和走向不是期刊编辑者或者出版人所能掌控的。禁忌性文本容易出圈,一旦出圈成为社会性公共事件,审美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权重就会变得减弱,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举出不少。应该意识到禁忌虽然具有破坏性,但往往又是被赋予了创造力,审美领域尤其如此,正是对某些既有禁忌和规则的不断挑战和突破,才可能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或者文学本份的审美开疆拓土。从这种意义上,对某些现象级文本和它嵌入的时代之关系研究,揭示出文学的现象级文本也是整个时代风向的症候性文本,比如《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1985年,《废都》《白鹿原》在1993年,都是值得深究的。关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2006年,时任《收获》副主编的程永新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过:80年代,张贤亮写了一部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和李小林等人一起去北京组稿,大家看了这个小说以后都觉得不错,认为张贤亮写出了人性,有一些真实的体验在里面。之后,我们把它作为一部重要作品,由李小林编发了。北京的一些女作家对此很有意见,说张贤亮的作品体现大男子主义。因为小说里面有一些性描写,主人公章永嶙在与一个女人同甘共苦的生活中恢复了性功能,这种描写在西方文学中很常见,现在回头看也不算什么。但是,当时的文坛对此还是很难接受。老作家冰心也对此提了一些意见,打电话对巴金说,你要管管《收获》了。一开始别人说的时候,巴金没太在意,他还是比较相信我们的判断。但是,冰心给他打电话说这件事,他开始重视起来。他和冰心以姐弟相称。步入高龄的老巴金看完小说之后对我们说,小说没有什么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每一部现象级文本都有一部公开的或者易于发现的发表、阐释和接受史,还有一部文学内外权力斡旋“看不见”的隐秘史。本期张学昕教授论文重勘苏童《妻妾成群》于一个长时段和同时代的审美路线图。如论文指出的,普通读者召唤出来的确实可能是苏童说过的,小说触发来源之一是西安诗人丁当的那几句诗“男人都有一个隐秘的梦想,嫔妃三千,妻妾成群”。“隐秘的梦想”如果是原型性、集体性的国民心理,或者白日梦式的意淫,甚至恶趣味和劣根性等等,在商业时代都可以换算成注意力以及资本变现。这一点在传统通俗文艺和近些年的像网络文学这样的大众新文娱样式都可以获得有力的佐证。现象级文本在今天可以是资本市场趋之若鹜的大“IP”。这种大“IP”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意识初萌并没有今天的圈钱能力,像本期重勘的《美食家》早已经是苏州的文化符号,《美食家》在很多人的理解里就是苏州美食地图和饮食文化简写本,但小说家陆文夫个人从中获得的也只是“陆苏州”这个“虚名”。

再说《妻妾成群》,可以想见,有多少人是冲着“妻妾成群”,包括后来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来阅读苏童并定义苏童。确实,如张学昕教授所言,《妻妾成群》“苏童的写作,完成了一次历史性、根本性的转变”,是苏童最初对“旧”世界的想象和书写冲动,或者“对旧时代一种古怪的激情”。这是小说家苏童和作为代表的批评家张学昕的审美密约。我也相信,普通读者中会有一部分能够加入到这个小说家和批评家的审美共同体,体悟到《妻妾成群》的“人性漩涡中徒然的挣扎”(程光炜)。读者构成的复杂性,包括具体到专业读者构成的复杂性,顾奕俊博士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关注到同时代批评家之间的冲撞和对话。现在可以看到,一本收入四十余篇评论的《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在小说发表不到两年就正式出版,且首印一万册。这不仅能够看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文学圈的反响,也能部分反映文学批评在1980年代在向圈外溢出的影响力。同时,顾奕俊还注意到“性”之于张贤亮的写作策略。揣度禁忌的社会容忍度,冒犯之。但事实上,当普通读者讲小说的某些片段当着“小黄书”阅读时,“性”与附着于“性”的幻术,只是张贤亮极其有限的、解决相应叙事问题的途径方式。《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如此,贾平凹的《废都》又予以升级。1990年代一直到新世纪初,很多审美终端不在“性”的小说都以“性”作为营销的卖点,比如《白鹿原》《上海宝贝》等,且无需像八十年代《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样遮遮掩掩。作为现象级文本的《妻妾成群》(也包括《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美食家》)肯定激活并吸附了有着“非文学性”(比如性幻想和吃货梦)“隐秘的梦想”的潜在读者,他们是《妻妾成群》也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美食家》庞大的读者俱乐部的一员。事实上,还可以进一步思考的有两点:第一,苏童《妻妾成群》发表的1980年代,一方面“妻妾成群”已然是一个吐弃的旧社会关系方式,但作为文化心理是国民的残梦,文化心理和社会关系方式存续的不对等,助长了意淫的“隐秘的梦想”在幽暗处生长;另一方面,更开放的“性”欲望化时代还没有降临。《妻妾成群》在相对匮乏的时代,满足了一部分读者“隐秘的梦想”。缘此,扩大了《妻妾成群》读者的基本盘面。第二,我们承认和强调小说家和专业读者的“深读”,同时那些把《妻妾成群》就读成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宅斗的“浅读”是不是也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可以作如是观。不只是“色”,《美食家》的食,对应的也是吃饱到吃好到吃得艺术化的匮乏恢复到“丰盈”的过渡时代。一定意义上,《美食家》的前文本(潜文本)是物质匮乏的饥饿记忆及其书写,在“吃”的文学表达上,《美食家》和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具有互文性。这提醒我们注意,欲望的文学表达得以葳蕤滋生的时代恰恰对应着压抑和匮乏。文学表达成为现实生活解放和补偿的替代品。值得一提的,压抑和匮乏并无终结之处,解放和补偿只是阶段性的,所谓欲壑难填。

就像李徽昭教授论文所认为的:“《美食家》既有当代中国的政治反思,也有对饮食等日常生活与城市文化的深度介入,形成了欲望消费与城市及时代的间性思考。在历史政治与日常生活的张力之间,《美食家》建构了欲望与消费的新观念,解放了曾受革命禁锢的欲望与消费,从而成为时代变革的内在动力。”在李徽昭教授的描述中,可作多义性解读的文学文本成为现象级文本是一个不断溢出,不断破壁、跨越圈层的过程。本期设计里还可以有八十年代之后的《白鹿原》《我爱美元》《废都》《上海宝贝》等涉欲望表达的文本。预想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欲望样本的扩容,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欲望表达,流与变渐次展开。本栏目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文学经验和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19ZDA277)阶段性成果。

作者:何平

查看全文

对外开放思想的时代特征

【正文】

1936年初冬,在保安与斯诺谈论中国革命与世界事务时说:当中国真正获得独立时,那么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享有比以前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情,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我们巨大的潜在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够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全世界的文化的水准。这段话已经闪烁着对外开放的思想,由于受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的思想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索。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是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革命根据地的对外开放,也对未来的新中国如何对外开放作了设想,在他的许多论著中,对革命根据地或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表明的对外开放思想已初步形成。

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体现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上。他认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首先应立足于自我,同时也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利用本国和外国资本发展经济。他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应该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品的流通。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而把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只当作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应该避免对任何有益企业的破坏。”(注:《选集》,2版,第2卷,7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指出: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等。1946年6月3日经审阅同意的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曾明确指出:允许外国人来经商、开矿及建立工厂,发展交通或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工矿。(注:引自王占阳《的建设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416、41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的这些论述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又论述了开放的形式。两次提到“苏维埃政府欢迎外国资本家的投资”,到根据地兴办“实业”,即允许外国资本家到根据地投资,还论述了“实业”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办工厂、开矿山、发展交通等。在投资方式上,可以是外国人独资,也可以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合资)。从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对外开放思想的雏形已经形成。

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开放也作了大胆的设想。抗战胜利前夕,提出了对美国开放的主张。1944年在延安同斯诺、谢伟思、福尔曼等外国及人谈话中多次谈到: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就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希望美国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合作。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能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帮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注:《党史通讯》,1983(20)。)而且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中国投资,会使双方在经济上“取长补短”,将给中美双方带来经济利益。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注:《选集》,2版,第4卷,1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从的这些论述中不难发现:(1)对外开放,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也应该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2)对外开放可以“取长补短”,表明了想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发展我国经济的愿望。

查看全文

开放时代舞蹈多样化分析论文

1.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成为80年代的主流首先,舞蹈创作题材多样化了。附属于极左政治的单一创作模式被摈弃之后,舞蹈编导们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艺术视野,舞蹈题讨,促进了舞蹈观念的更新。在此基础上,舞蹈编导的主体创作意识前所未有地得到伸张和强化。舞蹈被简单地作为宣传路线政策的做法得到纠正,追求艺术表现力和深入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得到弘扬。

2.传统舞蹈语言的解构与新舞蹈语言的建构由于中国是个舞蹈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家,因此,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怎样改造原有的语言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浓郁的风格性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绚丽的色彩和很强的异域风情,仍旧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鲜明的舞蹈人物个性也很容易消失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之中。所以,20世纪晚期中国舞蹈转变之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就是民族舞蹈创作的编导们已经把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其他类的象征性形象的塑造当作头等大事。首当其冲的变化,自然发生在舞蹈语言的领地里。

超越简单的舞蹈动作的模仿或是风格性的展览,让舞蹈结合起心灵的真实呼唤,这就是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最重要的大趋势。

传统舞蹈语言的变革,是从1980年开始的。

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开始时,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创作、刘文刚表演的男子独舞《海浪》,在比赛中只得了创作三等奖。但是,这个作品在十五年里常演不衰,不但成为各个舞蹈团体的保留节目,而且还被作为"中国舞桃李杯比赛"的法定剧目。

该作品以演员表演动作的双重性、作品形象的双重性而著名。开始时演员的臂膀模仿海燕的翅膀,像是低掠过大海的浪峰。俄倾,同一臂膀的海燕形象又在模仿翻卷的、滚动的、柔软的浪花。"海燕"的双臂一忽儿柔若春柳,一忽儿又棱角分明;"海浪"的身躯时而冲天而起,时而落地有声。他把蒙族民间舞蹈的手臂动作加以改造和变化,创造出海燕动作的独特形态。特别是动作中的"闪势",扑簌迷离,奥妙无穷。贾作光还借鉴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手法,将海燕与海浪交替地展现在舞台上,他在作品里创造性地采用了"连续前桥软翻"、"头肩着地后抢脸"等技巧动作,把高难度技巧和舞蹈形象的深刻内涵有机地化在了一起。在《海浪》里,人们已经看不到归属性很强的舞蹈动作了,即已经看不到属于特定民族或是特定舞种的动作了。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新的舞蹈语汇所特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摘要:随着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的提出和推进实施,中国的对外开放面临着由出口贸易导向向进出口贸易平衡、由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领域、由产品市场向金融与资本市场、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重要转变。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也面临着由自由贸易主流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转变。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当紧跟国家战略和时代变化,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逐步深入推进。2018年,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随着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以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快速发展;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面临着重大变化。可以说,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加快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能够驾驭新时代复杂形势的高素质国际经贸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涉及的环节很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知识结构更新的基础,无疑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需求转变

新时代的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着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开放内容与形式不断深化、开放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的多重挑战,也必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1对外开放的战略面临着由出口贸易导向向进出口贸易平衡转变。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主要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对外贸易政策。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这种鼓励出口、替代进口的方式形成了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也产生了较多的贸易矛盾。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步向进出口平衡转变,让国际市场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2007年,广交会的名字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变更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个字的改变,体现出我国外贸格局从出口导向向注重贸易平衡的转变。2017年,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600多家企业参展,80多万人进馆洽谈采购、参观体验,成交额达578亿美元。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这些措施的出台,是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我国外贸思路转变的一种表现。1.2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面临着由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领域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物贸易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相较而言,服务贸易发展则相对滞后。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服务贸易占比为14.7%,低于全球23.1%的平均水平[1];服务贸易逆差约2582亿美元,与同期货物贸易约6100亿美元的顺差形成鲜明对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主动推进服务业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自主创新,减轻高端消费服务和高新技术服务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可以预见,由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领域转变将是未来中国对外开放整体结构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3对外开放的市场面临着由产品市场向金融与资本市场转变。2018年4月,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确保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同时要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2019年6月,在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主席又进一步指出,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扩大对外资开放的领域。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推出了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放宽资本市场外资限制。这些措施都意味着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正面临着由传统的产品市场向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转变。1.4对外开放的主体面临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早在1998年,党的“十五大”即提出了实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2007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2.7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3万家,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列全球第二位,存量位列全球第三位,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活跃,2018年,共实施完成并购433起,涉及63个国家(地区)[2]。可以说,“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趋势之一。1.5对外开放的经济形式面临着由传统贸易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以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B2C)进出口202.8亿美元,同比增长52.3%。预计到2020年,全球电商(B2B)的跨境交易额将达到2.32万亿美元,而中国的交易额将达到1.2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一半[3]。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可以预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将面临一个更加数字化的经济时代。1.6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面临着由自由贸易主流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转变。近年来,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增速放缓,新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威胁论也甚嚣尘上。与此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遭遇到的外部阻碍也日渐增加。2016—2017年,针对中国企业或可能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的贸易救济调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双反、反规避、保障措施超过215起;在知识产权领域,美国针对中国企业至少发起了23起337次调查[4]。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将面临更大的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

2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不足

查看全文

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现如今在我国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在探讨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着重从强化大数据意识、明确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开放教育会计专业“1+2+X”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数字化管理、重构科学合理的开放教育会计课程体系,转变思维方式、促进大数据特色的开放教育会计师资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开放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大数据与开放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各领域,并持续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核心竞争发展。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有别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是以远程教育方式实施专科和本科学历的一种教育。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阵地,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使命。“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远程开放教育改革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可见,大力推进远程开放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契合了大数据时代的时代潮流和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会计教育是电大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大数据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随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由传统单纯的核算型向复合的管理型转变。相应地,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就对远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远程开放教育正处于逐步改革中,但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如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等问题和困境。为此,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积极探索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显得尤为必要。

1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大数据(BigData),通常是指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信息数据资产,也称巨量资料。与传统数据挖掘相比,大数据呈现出数据体量巨大、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数据类型繁多、实时性强等特征。大数据作为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数据库技术也相应地进入了“后关系数据库时代”。大数据时代中新兴技术不断兴起,导致全球的数据量更加迅速并且海量,即爆发式增长。在庞大的数据面前,高效处理数据则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例如,当前各种APP实时订购与反馈,企业在竞争中迫切要求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整体掌握,需要大量非结构化经济数据,才能真正实现供给侧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大数据为企业实现消费者需求的整体掌握提供了技术条件。综上,对于会计领域来说,大数据技术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2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