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条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22:33: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居住条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意见
为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于意见》(国发[20**]5号)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号)精神,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作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强化监督,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农民工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二)基本原则。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一要因地制宜,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三要政策扶持,用工单位负责。
二、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
(三)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要积极主动,广开渠道,妥善安排,为招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并逐步改善其居住条件。
区建委农村居住条件改造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部署和要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全面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依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市区村庄改造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区北地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制定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总要求,坚持“政府统筹、镇为主体、科学规划、分批实施、突出特色、市场运作”的原则,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城镇空间体系,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目标任务。到年,北125个行政村居整村迁建22418户,拆除现状建筑约449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屋6.61万平方米,分批搬迁龙湖区内26个村、化工产业园区内10个村;推进两镇驻地、11个中心村和2个民族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安排、配套建设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及科教文卫等设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农业局农民工居住条件工作意见
为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于意见》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精神,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作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强化监督,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争到“*”期末,使农民工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二)基本原则。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一要因地制宜,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三要政策扶持,用工单位负责。
二、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
(三)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要积极主动,广开渠道,妥善安排,为招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并逐步改善其居住条件。
改善市区群众居住条件动员大会讲话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下决心解决市区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近年来,我市提出了打响“住在*、游在*、学在*、创业在*”城市品牌的口号,经过几年的努力,这四个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单就“住在*”来说,我市房地产业发展很快,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1998年以来,我市每年的房地产开发实际投资额以超过17%的速度快速增长。20*年房地产投资额达到了196.4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全市住宅施工面积1455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714.7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3.8%和14.9%;住宅竣工面积412.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49%;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54.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4%;商品住宅销售额为113.13亿元,同比增长36.7%;空置住宅面积为1.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1.92%;全年市区商品房供地2833亩,同比增长17.5%。20*年我市房地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1.6%。同时,房地产业涉及建筑、建材、金融等50多个行业的2000多个品种,与相关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面貌,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形势确实来之不易,是历届政府长期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着力培育消费新领域的结果,也是在杭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几年来,我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从1998年的9.6平方米上升到20*年的12.5平方米。大多数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2001年10月*还被联合国授予人居奖。
应当说,我市房地产市场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稳定发展的,许多城市居民从房产的增值中得到了好处,不动产财富几乎在几年间翻了一番。房地产业也成长为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房地产市场是经济的“寒暑表”,房地产业的持续升温也正说明了我市经济具有强大活力和内生动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时是消费品,有时又是生产要素,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因此,必须始终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发展房地产业与保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系。单纯地看,房地产业发展越快越好。但从整个经济结构来讲,房地产业发展应当保持一个合理的度。因为一方面房地产业发展要靠土地来支撑。房地产用地多了,其他工业、农业等产业用地就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走高,会增加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竞争优势。特别是各类人才来杭首要的是买房,现在人才来杭反映最大的是房价太高,为此吓退了一些创业者。因此,我们有关部门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保持各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好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与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业作为一个产业来讲,应当大力发展。要通过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作为一种消费品,在人的所有消费中是最大的,不能不考虑绝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任何时候,消费行为总是与支付能力挂钩的,有多大实力就办多大的事。根据报表显示,家庭年收入在7万元以上的占5.8%。真正能买得起高价商品房的也就是不到10%的家庭。大多数家庭要么等待抽号买经济适用房,要么先储蓄实力,有条件时再购买商品房。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消费群体。商品房价格居高,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区位优势、人文环境优势,加上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商品房的需求始终处于一种饥渴状态,房价自然居高不下。而按照我们研究的办法,经济适用房户型、地段、市场准入等将受到限制,高收入群体也不可能进入这一领域。因此,客观地讲,发展、繁荣房地产业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建立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房、解困房和廉租房供应体系两者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只有建立了一套合理、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才能使不同收入群体各得其所。
这里我要说明,市委市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思路没有改变,房地产业还是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我们还是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房地产业繁荣发展,千万不能理解为要建廉价经济适用房,压低商品房的价格。
改善农民工居住意见
为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精神,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作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强化监督,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农民工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
(二)基本原则。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一要因地制宜,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三要政策扶持,用工单位负责。
二、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
(三)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要积极主动,广开渠道,妥善安排,为招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并逐步改善其居住条件。
关于市政部门农民进城打工住宿解决实施方针
为逐步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建设部等五部委《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住有所居”行动计划的意见》(筑党发〔2007〕25号)和《中共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筑党发〔2008〕1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量力而行、服务为主的原则,以建设农民工公寓试点、提高农民工居住条件、完善农民工房屋租赁管理服务体系和探索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重点,采取逐步推广、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农民工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一要因地制宜,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二要市级统筹,区县落实;三要政策扶持,用工单位负责。
二、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
(一)用工单位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责任主体。要积极主动,广开渠道,妥善安排,为招用的农民工提供符合基本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并逐步改善其居住条件。
市区住房保障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7〕57号)精神,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满足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为目标,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扩大廉租住房制度实施覆盖面和受益面,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加快形成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和旧城综合改造、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等多渠道并举、多形式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于**市中心城区,包括定海城区、临城新区、普陀城区,规划期限为2008至2010年。
第二章总体目标和原则
第四条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人均收入在我市低保标准2.5倍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城市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基本满足人均收入在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6平方米的城市困难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基本完成已规划的现有旧住宅区的综合改造;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基本解决。本规划期限内,市区新增保障廉租住房家庭500户以上,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3万平方米以上,基本实现低保家庭及低保边缘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的目标。
国土局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意见
为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和有关土地整理工作的规定,参照《成都市中心城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施“新居工程"的意见》,提出我市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关用地问题的意见。
一、科学编制规划、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集中
各区(市)县要抓紧编制完成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农民集中居住点和中心村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在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同时,做好城镇村建设规划。在尊重农民意愿、听取农民意见、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县城、集镇和中心村等集中居住区集中,从而提高土地、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使农民分享城市文明成果,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不同区域农民集中建房的办法
(一)县城、重点镇规划建设用地区
该区域除危房改造外,不再零星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由政府或政府组建投资公司按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条件和当地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化居民住宅小区,妥善安置该区域的农民。
特困户安居工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改善农村家庭居住为目标,通过新建、翻建、修缮全面解决街(村)无房户、特困户的住房问题,为建设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步骤
(1)筛选确定阶段(6月28日至7月10日)。
各街(村)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全面申报、民主确定、层层审查、透明运作,在全镇18个街(村)中确定50户无房户、特困户,帮助解决住房问题,(各街村任务表附后),具体申报程序如下:
1、无房户、特困户申报条件。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在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年人均收入低于683元)的无房户、危房户,符合下列四项条件之一即可列入申报范围。
落实住房目标
同志们:
住房问题是民生的重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了住有所居的目标。认真总结十六大以来我国住房政策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按照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指导原则、具体措施,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一、实行改革方针,开创中国特色住房发展道路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改革的办法,不断解决城镇住房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城镇住房建设加快,居住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改革是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历史选择。
(一)住房制度改革经过了不断深化的历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城镇住房实物分配、低租金使用的福利性住房制度。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住房商品化的总体设想之后,逐步推行提租补贴、出售公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廉租住房制度,规范发展住房金融。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深化了对住房消费和市场发展规律的认识。2003年,提出要强化政府对保障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要和保持住房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责任,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加快建立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特别是,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要求做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产业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始终围绕调整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为重点,坚持供求双向调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同时,调整和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加大归集力度。20*年,提出廉租住房制度由最低收入家庭逐步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明确了对应不同人群的住房政策体系。
(二)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的住房新体制基本确立。20*年,城镇住房私有产权比重超过80%。商品住房已经成为城镇住房供应的主体。商品住房投资占城镇住宅投资的比重超过85%,竣工面积占城镇住房供应量的比重超过72%。20*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已突破4.8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8.4%。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是1998年(不足200亿元)的150多倍。基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新格局,改变了由国家、单位负担的公房管理模式,建立了与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相适应的专业化物业管理体制,物业管理服务的覆盖面已经接近50%%。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