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22:01: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居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康居住宅探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对居住水平、居住质量、居住环境以及居住安全等有了一个全新的需求。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居住面积的宽敞、出行的方便、地段的繁华,而更多地开始关注环境的优美宁静、户型的合理适用、配套设施的齐全完善、物业管理的周到全面以及房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工程质量水准。能够适应时展和以人为本的需要,代表住宅产业的先进生产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民居文化和对现代建筑以及其他民族建筑文化吸收揉合、满足广大群众对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需求的“康居住宅”,是我国目前住宅产业的最高水平和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社会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新概念住宅,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康居住宅的特点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是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为目标,旨在带动住宅建设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住宅设计、施工档次、提高居住生活质量,达到健康居住的效果。它包含:以科技为先导、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为总体目标、以加速对传统住宅产业的改造更新,充分体现新世纪的住宅设计水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原则,达到“健康住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标准,体现建筑材料的科技含量,充分应用“绿色建材”,领导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国内康居住宅示范工程建设现状
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住宅小区示范工程,现在已经历了三个阶段:80年代强调提高单体住宅的配套功能;90年代初提出住宅小区综合配套建设;90年代末推出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据了解,自建设部1999年下发《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大纲》并正式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以来,目前全国已有将近100个申报项目通过审查获准实施,其中,已竣工验收近30个,涉及20多个省市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则较少。
这些年来,康居示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强调规划及设计理念上的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建设中适度超前,积极应用建设部推荐的大量科学技术和住宅成套技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传承地域文化,充分体现人性化,营造亲和力。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指导建设,在康居示范工程中涌现了一批规划和设计优秀、科技含量高的上乘之作,如武汉绿景苑、西安紫薇城市花园、浙江嘉兴金都景苑、广州星河湾、上海漓江山水花园、北京龙泽苑、杭州山水人家小区等都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在一阵阵赞扬声中,这些建成的康居示范工程无形中推动了各地区住宅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房地产开发商作为规范所采用,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相关产业的进步,促进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引领了地区潮流。
建设厅居住讲话
同志们:
上午好!近日,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了省建设厅、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物价局等五部门制定的《山东省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我们今天召开这次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如何抓好《方案》的贯彻实施,完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一、《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在去年召开的全省住宅与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上,赵克志副省长首次提出在全省实施安康居住工程的要求。在今年一月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韩寓群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求“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按照省领导的要求,深入贯彻国发[20*]18号、省政府[20*]116号和[20*]49号文件精神,建设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着手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为此,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对青岛、烟台、南京、宁波等市解决中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问题的做法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我省实际,代省政府研究起草了《山东省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草案形成后,建设厅多次召开有关部门及各城市主管部门会议,对《方案》进行反复研究修改完善。省政府对《方案》的制定也非常重视,分管秘书长先后数次召集协调会,协调落实文件提出的政策措施。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安康居住工程实施方案》于11月25日以鲁政办发[20*]93号文件正式实施。《方案》从着手制定到出台,历时近一年,先后修改近20稿。
《方案》明确了我省实施安康居住工程的总体思路是: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把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集资合作建房、旧小区改造和拆迁安置用房等统一纳入安康居住工程的范畴,统筹考虑,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扩大供给,逐步建立健全四个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方案》重点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着重解决三个层次的住房供应:
居住楼绿化建设思考
关键字:居住区绿化设计原则
1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有着重要的作用[1]。
1.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1.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居住楼绿化建设探索
1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1.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1.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1.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农民集中居住研究论文
我国是一个人地关系非常紧张的国家,耕地保护形势极其严峻,但同时土地的粗放利用却非常突出,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村镇建设规模迅速扩张,村镇布局分散,宅基地占地、使用无序等闲置浪费土地现象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政府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措施,最近在很多省份出现了一项名为“农民集中居住”的政府推进工程,并得到了许多地方政府的推崇,推进速度很快。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发展现状――以江苏为例
所谓“农民集中居住”,简单地说,就是把住在自然村的农民集中到小区居住。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等省份的一些县市,当地政府开始进行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其中,江苏省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
在江苏,“农民集中居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的分散性做法,可以追溯到2l世纪初。大约在2001年前后,在苏州、无锡等地的富裕乡镇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试验。那时正是苏南地区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中青年农民大多进厂做工或经商,一些自然村人口绝对减少,变成“空心村”。当地基层政府便开始尝试把一些人口较少的自然村撤并,集中到人口大村,或者集中建设公寓型农民小区。这样做,既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也提高了农村投资效率,在当时被称为“居住向社区集中”。然而,这本来是基于经济发展的务实举措,于有意无意之间,在江苏渐次升级为全局性做法。
2003年7月,江苏省委召开十届五次会议,提出“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决定“到2010年左右,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此后,苏南地区被赋予“先行者”重任:2007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该地区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工业用地倍显紧张。
如此情势下,江阴市新桥镇“农村三集中”被发掘成为集约用地的典型。概括来说,新桥镇的“农村三集中”,就是把全镇19.3平方公里分为三大功能区--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区,5.3平方公里的居住商贸区。工业全部集中到园区,农民集中到镇区居住,农地由当地企业搞规模经营--是为“农村三集中”的原型。其中,“农民集中居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后,原有的村庄宅基地、空闲地等属于集体建设用地,不必经过审批就可直接用于工业建设,这对“用地饥渴”的基层政府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都市居住环境
一、社会结构现象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法国巴黎的街区出现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居住在巴黎近郊新型住宅的青年们,因为一种对都市中心阶层的反感情绪,而进行的对都市中心16个区的暴力及破坏事件连续发生。
这些事件同时发生在另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等,但却没有做任何报道,理由是怕会引起同样的社会问题。以往,城墙把都市同郊外分开,在城里生活着拥有各式各样文化生活和教育设施的市民。生活街中心导致市民有一种特殊感觉。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市中心与郊外土地生活经济的巨大差别,从而促使郊外土地的开发及新住宅环境的出现。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都市中心生活继续转向富有阶层。移民、低收入阶层劳动者则移居郊外,形成两大分离形式。虽然在郊外也有一些著名设计师的土地建筑规划,也有像古希腊神殿般庄重的建筑,但是,郊外还是被人们称为“贫民宫殿”。这种社会现象使移居郊外的人有一种被都市中心所排斥的感觉,同时也产生了对不能随时享用各种娱乐设施的一种夺取和占有的极端倾向。这种社会隔离使很多人对城市富裕阶层产生愤恨,一种“都市中心”生活向往思想导致了一连串暴力及破坏事件的发生。目前对这种行动的理解说法不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人们向往都市中心生活的现象,也是人生观的一种新提示。
针对都市中心市民的暴力现象在巴黎是比较特殊的事例,但是它的发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都市中心生活的再评论也将会发生变化。实际上,许多年来,世界各大城市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种极端的例子在美国都市也有出现。由于美国市中心移民的流入导致环境恶化,一种都市中心回避现象出现,也就是说富裕阶层移住郊外别墅在以前就有传统。20世纪90年代后,都市移流出的企业家和住民再次回归市中心生活的现象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亚洲的代表是日本的东京,那里的市民也热衷于都市生活。但是,日本的都市发展政策体现出一种工业化的效率追求,都市中心作为工作场所,生活在郊外的一种职住分离的结构政策,从城市规划到街区规划是一种把人从都市排出的规划行为,泡沫经济时期,城市中心全部被商业工作场所占据,居住人口锐减,出现都市的空调化。20世纪90年代后,无论是人的精神功能要求和生活文化均发生剧变,向往都市生活现象急增,使集合住宅具有了非常好的贩卖前景。泡沫经济后全日本的住宅地价下落,都市中心居住构想发生很大变化。随之也带来了为适应市场变化的大型再开发事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住宅供给和开发一体化的新的形式的出现,这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住宅开发所没有想到的,也对日本都市政策转换起到了实质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结构现象之二
少子、高龄化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这也同样是“都市中心生活”现象回归的理由之一。首先,高龄化社会发展有它的背景。高龄化人群不需要只有通过汽车这种交通工具才能去郊外的生活模式,而更需求一些徒步就可达到的便利设施。所以作为社会高龄化时的一种生活方式,回归“都市中心”生活将越来越明显。日本中心地区的超高层塔楼,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3个月就全部卖完,其购买者大多是5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也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他们的孩子们独立后,夫妇二人希望在城市中心享受愉快方便的生活。另外,社会劳动人口减少,女性担起社会责任的情况会越来越多。由于女性除了工作和持家还要养育孩子,这就要求“职住接近”,从前郊外长时间的通勤变得十分不利。以上几种现象—女性社会角色的改变,少子、高龄化的到来,使都市生活回归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非常现实的大课题。三、都市竞争促使“城市”再生
农民集中居住分析论文
一、农民集中居住相关问题分析
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到国家、基层政府和农民三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现状了解、意愿调查(乡镇干部角度和农民角度)和意见与建议。通过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集中居住的定位——城镇发展的“附属工程”
毋庸置疑,农民集中居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工程。从南通各地的实行情况来看,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在各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均开始实行。从现状调查结果来看,乡镇已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点的个数共有834个,已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共302个,比重为36.2%。从启动集居的原因来看,66.7%的乡镇干部认为上级的要求是启动集中居住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33.3%的乡镇干部认为本地区的集中居住是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无论是何原因,各地基层政府并没有把集中居住作为单一工程,强制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更多的是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安置拆迁农户。当然,也有为改善自身生活居住条件,而启动农民集中居住,这与各级政府的规定相关。如南通市港闸区规定今后农村村民不再进行新、翻、扩、改建住房,应逐步入住集中居住区。因此,农民集中居住并非采用强制拆迁、强制推行的方式,而是与各地城镇发展密切相连,作为城镇建设的“附属工程”。
(二)农民对集中居住的支持度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支持集中居住的比例相当低,支持比例为10.2%。既然集中居住农民并没有经济损失,为何支持度较低?从调查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都市居住环境研究
一、社会结构现象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法国巴黎的街区出现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居住在巴黎近郊新型住宅的青年们,因为一种对都市中心阶层的反感情绪,而进行的对都市中心16个区的暴力及破坏事件连续发生。
这些事件同时发生在另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等,但却没有做任何报道,理由是怕会引起同样的社会问题。以往,城墙把都市同郊外分开,在城里生活着拥有各式各样文化生活和教育设施的市民。生活街中心导致市民有一种特殊感觉。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市中心与郊外土地生活经济的巨大差别,从而促使郊外土地的开发及新住宅环境的出现。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都市中心生活继续转向富有阶层。移民、低收入阶层劳动者则移居郊外,形成两大分离形式。虽然在郊外也有一些著名设计师的土地建筑规划,也有像古希腊神殿般庄重的建筑,但是,郊外还是被人们称为“贫民宫殿”。这种社会现象使移居郊外的人有一种被都市中心所排斥的感觉,同时也产生了对不能随时享用各种娱乐设施的一种夺取和占有的极端倾向。这种社会隔离使很多人对城市富裕阶层产生愤恨,一种“都市中心”生活向往思想导致了一连串暴力及破坏事件的发生。目前对这种行动的理解说法不一。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人们向往都市中心生活的现象,也是人生观的一种新提示。
针对都市中心市民的暴力现象在巴黎是比较特殊的事例,但是它的发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都市中心生活的再评论也将会发生变化。实际上,许多年来,世界各大城市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种极端的例子在美国都市也有出现。由于美国市中心移民的流入导致环境恶化,一种都市中心回避现象出现,也就是说富裕阶层移住郊外别墅在以前就有传统。20世纪90年代后,都市移流出的企业家和住民再次回归市中心生活的现象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亚洲的代表是日本的东京,那里的市民也热衷于都市生活。但是,日本的都市发展政策体现出一种工业化的效率追求,都市中心作为工作场所,生活在郊外的一种职住分离的结构政策,从城市规划到街区规划是一种把人从都市排出的规划行为,泡沫经济时期,城市中心全部被商业工作场所占据,居住人口锐减,出现都市的空调化。20世纪90年代后,无论是人的精神功能要求和生活文化均发生剧变,向往都市生活现象急增,使集合住宅具有了非常好的贩卖前景。泡沫经济后全日本的住宅地价下落,都市中心居住构想发生很大变化。随之也带来了为适应市场变化的大型再开发事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住宅供给和开发一体化的新的形式的出现,这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住宅开发所没有想到的,也对日本都市政策转换起到了实质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结构现象之二
少子、高龄化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这也同样是“都市中心生活”现象回归的理由之一。首先,高龄化社会发展有它的背景。高龄化人群不需要只有通过汽车这种交通工具才能去郊外的生活模式,而更需求一些徒步就可达到的便利设施。所以作为社会高龄化时的一种生活方式,回归“都市中心”生活将越来越明显。日本中心地区的超高层塔楼,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3个月就全部卖完,其购买者大多是5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也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他们的孩子们独立后,夫妇二人希望在城市中心享受愉快方便的生活。另外,社会劳动人口减少,女性担起社会责任的情况会越来越多。由于女性除了工作和持家还要养育孩子,这就要求“职住接近”,从前郊外长时间的通勤变得十分不利。以上几种现象—女性社会角色的改变,少子、高龄化的到来,使都市生活回归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非常现实的大课题。三、都市竞争促使“城市”再生
居住权制度研究论文
一、居住权制度的渊源
居住权制度最早出现在罗马法,是非所有人对他人所有的房屋进行居住的权利。居住权在整个罗马法体系中,属于人役权的一种。在罗马法中,人役权可以归纳为四种: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对奴隶和他人牲畜的劳作权。其中,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而对奴隶和牲畜的劳作权由于具有明显的阶级社会性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后世民法中几乎销声匿迹。由于居住权与使用权和用益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不得不需要我们对用益权和使用权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否则我们将无法窥见居住权的全貌。
用益权是指在不毁坏物的实体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物品并收获孳息的权利。在用益权中。两种主要的权利结合在一起,其中用益权人对物使用的权利是“使用权”,对物利用的权利就是“收益权”。使用权则是指在个人需要的范围内,对他人的物按其性质使用的权利。罗马法上的居住权是指居住他人房屋的权利,属于使用权,但其权利又大于一般的使用权。
罗马法之后的大陆法系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民法典均认可了居住权制度。《法国民法典》对于非所有人因居住而使用他人房屋的权利,基本上承袭了罗马法人役权和地役权的二元结构,在第二卷“财产以及所有权的各种变更”中设专编规定了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在德国,居住权是指权利人所享有的“将建筑物或建筑物之一部分当作住宅予以使用,并具有排除所有权人之效力”的权利(民法典第1093条)。居住权主要用来解决男女双方在离婚时房屋所有权归属于男方,但女方应对其中的一些房屋享有终身居住权的问题。而且在德国,农民生前把自己的农地转让给继承人,但为了终生在该土地上居住,而设定限制人役权(居住权)的情况也不少。《瑞士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澳门民法典》也专门规定了居住权。
可见,居住权是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的一种重要的物权制度,但在西法东渐时却没有被我国民法所借鉴。
二、居住权制度的建立存在理论依据
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论文
1概述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2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