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增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21:40: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剧增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外汇储备剧增分析论文
1、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面临着外汇短缺的困难,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小,即使有些年份有少量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非持续的。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也经历两次高速增长的时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终于摆脱了十余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连续四年的高增长。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之初。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恢复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到了2005年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累计8188多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90%是在最近10年迅速积累的,并且在最近两年中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猛升。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外汇储备剧增是我国长期以来鼓励出口贸易以及吸引外资政策的结果。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许多原材料、机器设备等都依赖进口,而外汇奇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制定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来换取更多的外汇。这一政策解决了外汇短缺的部分问题,也对后来的出口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出口企业很多优惠,鼓励其出口;另外,我国多年受内需不足的困扰,大部分的贸易商品都出口国外,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2006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情况了解到,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顺差中最大比重,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达到65%。在利用外资方面,大开国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由2000年407.1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25亿美元。在资本管制方面,我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以及对汇兑的限制使得外汇需求受到了压抑,助长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2.全球经济失衡尤其是美国经济失衡也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原因。“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以及其他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我国尤受关注,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12)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而且中国大量的资本流出不是私人资本流出,而是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官方资本流出,也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对外投资。也就说,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3.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造成的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虚增”。目前多数学者和金融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存在升值的空间,尤其在无本金交割外汇远期交易(NDF)市场上,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报价为7.53950,两年期报价为7.32230,体现了明显得升值预期。这就进一步刺激国外资本的大量流人,造成短期外债大幅增加,2003年和2004年分别增长38.1%和35.4%,占外债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9.8%和45.63%。此外,大量隐蔽性资本内流也明显增加。2004年流入400多亿美元,达到了最高峰。
投机性的短期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与贸易项下不同,资本流人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与对外负债相对应,不仅需要还本、付息或利润汇回,而且由于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只是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虚增”。而这种“虚增”却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这种升值的预期更强化了投机资本的进一步流人而推高了外汇储备数量。
外汇储备剧增理论论文
一、引言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选择各种形式的弹性汇率制度,与此相伴而来的现象是,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量也迅速增加。这与传统的国际储备理论,即一国转向浮动汇率制度,将大大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相悖。同样,我国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恢复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10月底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如此多的外汇储备引发了许多的担心和争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过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冲击,另外也使国家承担了过大的外汇风险,等等。本文将对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本国际间高速流动的前提下,我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面临着外汇短缺的困难,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小,即使有些年份有少量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非持续的。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也经历两次高速增长的时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终于摆脱了十余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连续四年的高增长。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之初。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恢复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到了2005年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累计8188多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90%是在最近10年迅速积累的,并且在最近两年中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猛升。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外汇储备剧增是我国长期以来鼓励出口贸易以及吸引外资政策的结果。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许多原材料、机器设备等都依赖进口,而外汇奇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制定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来换取更多的外汇。这一政策解决了外汇短缺的部分问题,也对后来的出口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出口企业很多优惠,鼓励其出口;另外,我国多年受内需不足的困扰,大部分的贸易商品都出口国外,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2006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情况了解到,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顺差中最大比重,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达到65%。在利用外资方面,大开国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由2000年407.1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25亿美元。在资本管制方面,我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以及对汇兑的限制使得外汇需求受到了压抑,助长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2.全球经济失衡尤其是美国经济失衡也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原因。“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以及其他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我国尤受关注,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12)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而且中国大量的资本流出不是私人资本流出,而是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官方资本流出,也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对外投资。也就说,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研究论文
一、引言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选择各种形式的弹性汇率制度,与此相伴而来的现象是,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量也迅速增加。这与传统的国际储备理论,即一国转向浮动汇率制度,将大大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相悖。同样,我国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恢复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10月底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如此多的外汇储备引发了许多的担心和争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过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冲击,另外也使国家承担了过大的外汇风险,等等。本文将对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本国际间高速流动的前提下,我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面临着外汇短缺的困难,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小,即使有些年份有少量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非持续的。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也经历两次高速增长的时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终于摆脱了十余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连续四年的高增长。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之初。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恢复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到了2005年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累计8188多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90%是在最近10年迅速积累的,并且在最近两年中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猛升。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外汇储备剧增是我国长期以来鼓励出口贸易以及吸引外资政策的结果。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许多原材料、机器设备等都依赖进口,而外汇奇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制定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来换取更多的外汇。这一政策解决了外汇短缺的部分问题,也对后来的出口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出口企业很多优惠,鼓励其出口;另外,我国多年受内需不足的困扰,大部分的贸易商品都出口国外,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2006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情况了解到,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顺差中最大比重,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达到65%。在利用外资方面,大开国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由2000年407.1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25亿美元。在资本管制方面,我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以及对汇兑的限制使得外汇需求受到了压抑,助长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2.全球经济失衡尤其是美国经济失衡也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原因。“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以及其他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我国尤受关注,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12)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而且中国大量的资本流出不是私人资本流出,而是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官方资本流出,也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对外投资。也就说,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我国外汇储备剧增再分析论文
一、引言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选择各种形式的弹性汇率制度,与此相伴而来的现象是,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量也迅速增加。这与传统的国际储备理论,即一国转向浮动汇率制度,将大大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相悖。同样,我国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恢复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10月底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如此多的外汇储备引发了许多的担心和争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过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冲击,另外也使国家承担了过大的外汇风险,等等。本文将对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本国际间高速流动的前提下,我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面临着外汇短缺的困难,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小,即使有些年份有少量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非持续的。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也经历两次高速增长的时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终于摆脱了十余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连续四年的高增长。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之初。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恢复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到了2005年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累计8188多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90%是在最近10年迅速积累的,并且在最近两年中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猛升。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外汇储备剧增是我国长期以来鼓励出口贸易以及吸引外资政策的结果。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许多原材料、机器设备等都依赖进口,而外汇奇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制定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来换取更多的外汇。这一政策解决了外汇短缺的部分问题,也对后来的出口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出口企业很多优惠,鼓励其出口;另外,我国多年受内需不足的困扰,大部分的贸易商品都出口国外,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2006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情况了解到,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顺差中最大比重,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达到65%。在利用外资方面,大开国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由2000年407.1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25亿美元。在资本管制方面,我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以及对汇兑的限制使得外汇需求受到了压抑,助长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2.全球经济失衡尤其是美国经济失衡也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原因。“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以及其他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我国尤受关注,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12)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而且中国大量的资本流出不是私人资本流出,而是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官方资本流出,也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对外投资。也就说,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我国外汇储备剧增探究论文
一、引言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选择各种形式的弹性汇率制度,与此相伴而来的现象是,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量也迅速增加。这与传统的国际储备理论,即一国转向浮动汇率制度,将大大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相悖。同样,我国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恢复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10月底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如此多的外汇储备引发了许多的担心和争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过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冲击,另外也使国家承担了过大的外汇风险,等等。本文将对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以及资本国际间高速流动的前提下,我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面临着外汇短缺的困难,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小,即使有些年份有少量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非持续的。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也经历两次高速增长的时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终于摆脱了十余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连续四年的高增长。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之初。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恢复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到了2005年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累计8188多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90%是在最近10年迅速积累的,并且在最近两年中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猛升。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外汇储备剧增是我国长期以来鼓励出口贸易以及吸引外资政策的结果。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许多原材料、机器设备等都依赖进口,而外汇奇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制定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来换取更多的外汇。这一政策解决了外汇短缺的部分问题,也对后来的出口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出口企业很多优惠,鼓励其出口;另外,我国多年受内需不足的困扰,大部分的贸易商品都出口国外,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2006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情况了解到,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顺差中最大比重,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达到65%。在利用外资方面,大开国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由2000年407.1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25亿美元。在资本管制方面,我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以及对汇兑的限制使得外汇需求受到了压抑,助长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2.全球经济失衡尤其是美国经济失衡也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原因。“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以及其他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我国尤受关注,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12)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而且中国大量的资本流出不是私人资本流出,而是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官方资本流出,也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对外投资。也就说,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我国外汇储备剧增分析论文
一、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面临着外汇短缺的困难,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小,即使有些年份有少量的增长,这种增长也是非持续的。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也经历两次高速增长的时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外汇储备终于摆脱了十余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连续四年的高增长。第二次发生在21世纪之初。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恢复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到了2005年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累计8188多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90%是在最近10年迅速积累的,并且在最近两年中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猛升。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外汇储备剧增是我国长期以来鼓励出口贸易以及吸引外资政策的结果。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许多原材料、机器设备等都依赖进口,而外汇奇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制定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来换取更多的外汇。这一政策解决了外汇短缺的部分问题,也对后来的出口贸易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出口退税政策、关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出口企业很多优惠,鼓励其出口;另外,我国多年受内需不足的困扰,大部分的贸易商品都出口国外,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顺差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从2006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情况了解到,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0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顺差中最大比重,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达到65%。在利用外资方面,大开国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由2000年407.1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25亿美元。在资本管制方面,我国“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管制结构以及对汇兑的限制使得外汇需求受到了压抑,助长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2.全球经济失衡尤其是美国经济失衡也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原因。“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表现为: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以及其他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我国尤受关注,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12)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经常项目持续逆差成为全球最大的借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东亚国家则由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成为国际债权国。而且中国大量的资本流出不是私人资本流出,而是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官方资本流出,也就是所谓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对外投资。也就说,高额的外汇储备不过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国的外在表现。
3.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造成的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虚增”。目前多数学者和金融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存在升值的空间,尤其在无本金交割外汇远期交易(NDF)市场上,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报价为7.53950,两年期报价为7.32230,体现了明显得升值预期。这就进一步刺激国外资本的大量流人,造成短期外债大幅增加,2003年和2004年分别增长38.1%和35.4%,占外债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9.8%和45.63%。此外,大量隐蔽性资本内流也明显增加。2004年流入400多亿美元,达到了最高峰。
投机性的短期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重要因素。与贸易项下不同,资本流人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与对外负债相对应,不仅需要还本、付息或利润汇回,而且由于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只是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虚增”。而这种“虚增”却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这种升值的预期更强化了投机资本的进一步流人而推高了外汇储备数量。
我国外汇储备激剧增长的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面发展,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发展迅猛,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续几年“双顺差”,促使我国外汇储备每年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庞大外汇储备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反衬着本国内部和外部经济失衡的持续。本文从讨论我国外汇储备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已来迅速增长的状况,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联系我国现状提出了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几点建议。关键词:外汇储备;双面影响;管理措施
1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情况简介
1994年1月1日,我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国际收支状况大为改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1994年至1997年,外汇储备累计增长了1187亿美元。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外汇储备大量流失,我国虽受一定幅度影响,但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外汇储备只是增长速度大大放慢。2001年全年外汇储备净增466亿美元,年底为2122亿美元。2002年达2864亿美元,增幅为35%。2003年为4032.5亿美元,增幅上升到41%。2004年增至6099亿美元,增幅为51%。2005年底再创历史新高,达8189亿美元,较之1993年底增加了近40倍,比1996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前)增加5倍。这在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进入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增长的继续推动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至2月底攀升至853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又成功跨入一万亿的门槛,余额达13326亿美元。
2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双面影响
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方面看,它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增强货币当局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能力,同时为国际贸易和金融改革提供有利的条件,减少改革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另外通过外汇储备积累而实现的基础货币供给对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然而巨额外汇储备的积累也蕴涵着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加大了央行的对冲操作成本,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央行的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规模扩大,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成倍扩张,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因而央行需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2005年基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左右,央行用于对冲操作发行的票据总量也高达27700亿元。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1.9%的水平计算,央行每年为“对冲”操作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这种对冲操作还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同时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会大量流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
幼儿教师压力剧增的原因及措施
幼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1.社会因素。第一,社会提供给幼师的待遇和地位带给幼师的压力。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10.06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高出2.01小时,但是它的待遇不高,同时各方面的保障也不完善的。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社会各界都关注着幼儿教师的工作质量,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期望越来越高。2.幼儿园因素。(1)幼儿园繁杂的课后工作多给幼儿教师造成了极大的职业压力。一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学习多。二是示范公开课多,教师间的比赛多。三是案头工作多。案头工作挤占了教师许多休息时间,是导致幼儿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的最直接的原因。许多案头工作往往是内容上重复、缺乏针对性的,却需要花费她们许多精力,占据她们许多吸取新知识的时间和自由创作的空间。(2)幼儿园频繁的教学检查给幼师带来的压力。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很多幼儿园每个月甚至每周都对孩子进行教学考核,而考核成绩与幼师的工资挂钩。班上的孩子多且年龄又小,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而每次考核又是随机抽取的,为了保证考核成绩,幼师得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尽量掌握所学的知识。3.家长因素。第一,有一部分家长的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观念依然停滞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反对现行的幼儿教育,阻碍了早期教育的有效实施,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增加了压力。第二,家长的高期望给幼儿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较高期望。这种高期望增加教师身上就投射成了一种较大的工作压力。4.幼师个人因素。是否有压力以及压力大小的程度并不只取决于客观事物,而是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对事件的感受。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幼儿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的冲突越激烈,产生的压力感就越大。其二,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职业压力是工作的要求超出了个人应付能力时而形成的一种威胁。当个体文化水平不高、职业能力有限、经验不丰富等与职业要求形成落差时,自然就不能应对职业压力感。其三,幼儿教师的个人性格。有些意志坚强、性格开朗豁达的幼儿教师对人对事持乐观态度,自信心强,有上进心,面对困难、挫折更能激发斗志,能很好自我调适工作中的压力。而相反,部分性格孤僻内向、胆小懦弱的幼儿教师面对职业压力更为被动,从而又加重了压力。
幼师职业压力的应对措施
1.社会应加强对幼师及其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应广泛地加大对幼教事业的投入、支持和关注力度,增加对幼儿教师的物质经济鼓励;要加强学前教育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价值。和复杂性,使公众对幼儿教师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要尽早落实相应的法令法规保证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2.幼儿园应“以人为本”地多关注幼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园里幼师将时间用在干实事上,而不是枯燥重复的毫无意义的浪费精力的案头工作;合理安排必要的工作,采用高效的方法,减少案头工作的负面效应;严格按额编排班级人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使每个教师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增加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工作压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文”来关怀幼儿教师。3.家长顺应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改变早期教育观,支持和理解幼师工作。(1)家长首先应该改变陈旧的早期教育理念,多了解一些现行的教育方法和观点,积极配合幼儿教师的教育工作。(2)家长应进一步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对幼儿教师多一点尊重与理解,少一点苛求。4.幼儿教师应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心态。幼儿教师应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建立合理的期待。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劣势,并通过积极努力使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建立一种合理的期待。只有有了合理的期待才能尽量减小自己想要的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才能尽量减少幼师的心理压力。应树立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压力,辩证地分析利弊,把压力变为工作动力,改变个人的特征。如:努力调整个人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健全人格,优化性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幼教,而且在全国某些城市已经开始试行了幼教改革,当各方面的因素被重视起来,那么幼师职业压力的减轻将指日可待。
作者:余斌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兴旺幼儿园
药品费用上涨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药物经济学;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定义、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用于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用药报销范围、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药物经济学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本文对药物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作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药品费用控制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防治论文
1危害症状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和苞叶。初为褪绿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宽1~2mm,长1~4mm,中央苍白色、黄褐色,边缘有较宽的环带,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窄等特征差异极大,且容易与其他叶斑病相混淆,所以对其诊断应格外谨慎和注意。
2病原
病原为新月弯孢菌和不等弯孢霉,属半知菌亚门弯孢霉属。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8~32℃,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很少萌发。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带菌的玉米秸秆和杂草是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进行再侵染。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较强,随着植株生长抗性减弱。如遇高温、高湿,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流行发生,低洼积水田和连作田发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