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21:29: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巨灾风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巨灾风险研究论文
一、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
巨灾风险通常是指突发性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如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所引发的灾难性事故。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75%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地征、地质和海洋等灾害严重的地区,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非常严重。我国南部洪涝灾害较往年偏重,而伴随着洪涝灾害又发生了局部性山洪、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局部地区如海南、云南、内蒙古中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的旱灾为近年所罕见;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2005年台风多次登陆我国大陆,2007年我国遭遇几十年不遇雪灾,损失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巨灾风险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同时由于我国百姓保险意识薄弱,国家灾害防御体系差,导致整体防灾能力弱,所以我国巨灾风险形势十分严峻。
二、我国巨灾经济损失补偿机制具有一定局限性
面对日益严重的巨灾损失,我国的补偿方式主要包括社会捐助、国际支援、财政补偿和保险补偿四种。其中前两种方式完全出自于援助方的自愿且受其经济力量、觉悟或道义感以及与受援助方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难以控制,而财政补偿和保险补偿两种方式则构成我国巨灾补偿机制的主体。目前,这两种补偿方式在我国应用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动向。
(一)国家财政对巨灾的资金补偿能力有限
巨灾风险债券研究论文
一、巨灾风险债券“溢价之谜”
巨灾风险债券的高溢价问题在债券成功面市之初就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据GuyCarpnter&Company整理的1997-2006年巨灾风险债券相关交易数据显示,巨灾风险债券所附的风险收益率要比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所规定的同等级公司债券(BB级)高出近200个基点,且这一差距近年来还有加大的倾向。
单从理论角度看,在相同的价位上,巨灾风险债券应比同等级传统高收益债券更具吸引力。因为巨灾风险债券具有不受金融市场内部波动影响的特点。它所附带的风险收益率仅与巨灾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挂钩,与金融市场并无很大的联系。因此巨灾风险债券带来的收益就要比传统债券的收益稳定得多。Froot(1995)证明了这一优势。Litzenberger,Beaglehole和Reynolds(1996)的研究也表明,巨灾风险债券应该成为投资组合中分散风险的有利工具。
面对巨灾风险债券市场如此高的溢价问题,Canabarro(1998)等人以传统的均值——方差分析(Mean-VarianceAnalysis)方法为基础,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首先,设定一个简单的二叉树模型,以便于在相同的框架下比较传统债券和巨灾风险债券的价值。即投资者在此时的收益总额均为本金(100)+本阶段无风险收益率(r)+承诺差额率(s)。
其次,Canabarro等人将违约回收率的期望值定义为E[R],相应的方差值则为var[R],那么:
巨灾风险保险管理论文
巨灾风险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风险,是保险研究和精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保险界对巨灾风险没有统一定义,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巨灾风险进行定义和划分。保险服务局(ISO)财产理赔部按照1998年价格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导致财产直接保险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瑞士再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1970年以来一直根据当年美国通货膨胀率调整和公布全世界巨灾损失情况。近年来,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频繁发生而且损失越来越严重,给国际保险业造成了巨大威胁,而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资本市场上保险金融创新却为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国际保险界更加重视世界范围内的巨灾风险,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巨灾风险。
一、巨灾风险理论研究
理论上,研究巨灾风险的工具是决策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决策论侧重于从保险人、被保险人和政府对巨灾风险的偏好入手,研究巨灾风险市场特征,如巨灾保险需求与供给、合理的定价和转移方式等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侧重于研究巨灾损失分布的重尾类型、巨灾风险中个体保险损失或理赔之间的相关性、渐近理论、破产概率等统计性质。目前,巨灾风险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巨灾风险的理论框架。巨灾是小概率大损失的保险事件,显著特点是突发性和破坏性。巨灾事件引起的个体保险损失或理赔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与保险分散风险基础理论“大数定律”相矛盾;同时,巨灾风险可以在短时间内猛烈地冲击保险公司和保险市场,引发连锁理赔反应,这与保险业务普遍具有的长期性特点相矛盾。因此,巨灾的发生可以轻易打破保险公司常规经营,加速保险公司破产。据A.M.Best统计,1969年到1998年美国由于巨灾损失而破产的保险公司占破产保险公司总数的6%,仅次于由保险准备金不足和企业增长过快引发的破产。
自1961年KarlH.Borch(1990)将J.VonNeu-mann&O.Morgenstem创立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UtilityTheory)引入保险学,保险各个领域研究都是在期望效用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即假设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风险偏好满足“独立性公理”,从而两者分别存在惟一效用函数或效用函数族。但是,随着人们对“独立性公理”的质疑,风险和不确定性决策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对偶理论(DualTheory)、预期效用理论(AnticipatedUtilityTheory)和秩依效用理论(Rank-DependentUtilityTheory)。决策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使巨灾保险研究突破期望效用理论,充分体现巨灾风险特点,解决巨灾风险保险相关问题成为可能。
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来自于Wang,Young&Panjer(1997),它标志着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决策空间中讨论和研究保险问题的开始。Wang,Young&Panjer用对偶理论建立了保险定价公理化体系,确定了满足共同单调性的个体风险的价格,以及最优再保险形式。共同单调性是指多个个体风险均与同一个风险有关,并随着它的变化而同向变化,即个体风险X1,X2,…,Xn满足Xi=fi(Z),其中,fˊi(·)≥0,i=1,2,…,n,Z是风险。显然,地震和洪水等巨灾引起的个体保险损失或理赔、巨灾再保险中的分出保单与分人保单都满足共同单调性。尽管共同单调性是风险相关性的最简单描述,但是,由它得到的保险失真定价法与传统保险定价法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更加重视分析损失分布的尾部,而这一点正是巨灾风险的突出特点,因为人们对巨灾损失超过某一界限的情况更感兴趣。第二,当个体风险属于同一分布族时,由共同单调的个体风险组成的聚合风险模型的风险最大,相应的保险价格最高。这反映了与一般性保险业务相比,保险公司承保巨灾风险和再保险公司分保巨灾风险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巨灾风险债券的契约机制综述
[关键词]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履约保证;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
[摘要]巨灾风险债券的契约条款是债券交易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载体。基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的一般原则,必须在理顺债券运行中多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因为巨灾风险债券的条款设计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不例外的在于如何平衡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债券的顺利运作。但是,在进行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设计时,必须比较巨灾风险债券在现金流结构、信用结构和期权结构上与一般债券的异同,在债券契约条款设计中应包含一些限制性条款,以便巨灾风险债券的契约条款的科学性。
无论何种融资契约,其合同条款只是表象,也即契约关系的外部载体,契约背后反映的实质上是其所承担的权利义务关系。正因为如此,融资契约条款设计的目的也就是契约双方(或多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平衡。巨灾风险债券的条款设计须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不例外地在于如何平衡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债券的顺利运作,达到双方各自交易的初衷。本文基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对应的一般原则,对以履约保证机制为重点的巨灾风险债券契约条款设计机制问题进行了一些探析。
一、巨灾风险债券的契约条款设计概览
巨灾风险债券(CatastropheBond)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巨灾事故频繁发生且损失幅度剧增的大背景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ART(AlternativeRiskTransfer)工具,它由(再)保险公司(或其设立或指定的SPV,即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发行,收益取决于该公司或整个行业的巨灾损失状况。与普通债券不同的是,巨灾风险债券本金的返还与否依赖于特定事件的发生:若在期内未发生约定的巨灾事故,发行人按约向投资者还本付息;若发生预先规定的触发事件(TriggeringEvent),则发行人向投资者偿付本金或利息的义务将部分乃至全部被免除,债券发行人将运用该笔基金进行理赔。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风险证券化工具,巨灾风险债券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保险业的承保能力,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从分散化投资组合中获得较高收益的有效途径,对保险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已成为迄今为止运作的最为成熟和广泛的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我国自2006年起也开始初步筹划相关的地震风险债券的运作。
根据企业契约理论中有关所有制、治理结构的一般论点,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应。企业的融资活动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治理结构,因而融资契约的设计也理应遵守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据此,又结合当前理论界主流的债务契约设计理论,企业融资契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种能使剩余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的最优契约,以在投资者和股东之间合理地分配现金收益流,或在特定情况下及时地将企业的控制权由企业内部转移到债权人手中,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使投资者愿意提供足够数量的资金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一言以蔽之,融资契约的条款设计要解决两个问题:现金收益流的分配以及保证履约机制的设置。
漫谈我国当前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摘要:2004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2007年我国发生的几十年不遇的雪灾,将低概率的巨灾问题推到了全球关注的前沿。虽然这些灾害发生概率极低,预测难度大,但一旦爆发,总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建立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但可以促进全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凸显出保险的“社会稳定器”作用,还有利于保险业良好社会形象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保险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巨灾风险再保险资本市场
据瑞士《Sigma》杂志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全球巨灾的数量还是其破坏程度都呈上升趋势。从1988年起,除1993年和1997年外,全球自然灾害年度损失都在100亿美元以上。2001年,仅美国“911”事件就导致300多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再到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据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商慕尼黑再保估计,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欧元,对东南亚国家的旅游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更是无可估量。近十年来,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资料,上个世纪全世界五十四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有八个发生在中国。民政部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00亿至600亿元人民币,每天都要因此损失1亿多元人民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自然灾害仍未列入保险责任范围,因此建立专门的巨灾保险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
巨灾风险通常是指突发性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如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所引发的灾难性事故。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75%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地征、地质和海洋等灾害严重的地区,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非常严重。我国南部洪涝灾害较往年偏重,而伴随着洪涝灾害又发生了局部性山洪、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局部地区如海南、云南、内蒙古中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的旱灾为近年所罕见;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2005年台风多次登陆我国大陆,2007年我国遭遇几十年不遇雪灾,损失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巨灾风险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同时由于我国百姓保险意识薄弱,国家灾害防御体系差,导致整体防灾能力弱,所以我国巨灾风险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诠释
摘要:2004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2007年我国发生的几十年不遇的雪灾,将低概率的巨灾问题推到了全球关注的前沿。虽然这些灾害发生概率极低,预测难度大,但一旦爆发,总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建立巨灾风险的分散机制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但可以促进全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凸显出保险的“社会稳定器”作用,还有利于保险业良好社会形象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保险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巨灾风险再保险资本市场
据瑞士《Sigma》杂志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全球巨灾的数量还是其破坏程度都呈上升趋势。从1988年起,除1993年和1997年外,全球自然灾害年度损失都在100亿美元以上。2001年,仅美国“911”事件就导致300多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再到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据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商慕尼黑再保估计,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欧元,对东南亚国家的旅游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更是无可估量。近十年来,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资料,上个世纪全世界五十四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有八个发生在中国。民政部有关资料表明,中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00亿至600亿元人民币,每天都要因此损失1亿多元人民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自然灾害仍未列入保险责任范围,因此建立专门的巨灾保险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巨灾风险形势严峻
巨灾风险通常是指突发性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如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所引发的灾难性事故。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75%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地征、地质和海洋等灾害严重的地区,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非常严重。我国南部洪涝灾害较往年偏重,而伴随着洪涝灾害又发生了局部性山洪、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局部地区如海南、云南、内蒙古中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的旱灾为近年所罕见;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2005年台风多次登陆我国大陆,2007年我国遭遇几十年不遇雪灾,损失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巨灾风险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同时由于我国百姓保险意识薄弱,国家灾害防御体系差,导致整体防灾能力弱,所以我国巨灾风险形势十分严峻。
巨灾风险定价在国际保险业的评析
[摘要]巨灾风险是每个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都非常重视和重点关注的风险之一,它也是导致全球保险与再保险公司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由于巨灾风险的经验数据较难积累,巨灾风险定价问题一直是困扰财产保险业的难题。尽管如此,国际保险与再保险业在发展中还是逐渐探索出一系列适合在实务中应用的巨灾风险定价方法。本文将对这些巨灾风险定价方法进行解释与分析,供我国保险业在巨灾风险定价的问题上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巨灾风险;巨灾模型;重现周期;超越概率
一、引言
巨灾风险是每个财产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都非常重视和重点关注的风险之一。在全球财产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破产的案例中,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导致公司破产的案例不占少数,尤其是在近几年来全球气候极端变化和国际恐怖主义愈加复杂的环境下,巨灾风险更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由于巨灾风险的数据积累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导致有关巨灾风险的经验数据较难积累,因此巨灾风险定价问题一直是困扰财产保险业的难题之一。尽管如此,国际保险与再保险业在不断发展中还是逐渐探索出一系列适合在实务中应用的巨灾风险定价方法,本文将对这些巨灾风险定价方法进行解释与分析,供我国保险业在巨灾风险定价的问题上参考与借鉴。
二、国际保险业常见的巨灾风险定价方法
针对巨灾风险定价这一传统问题,国际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分析与评估方法,下面主要就常见的几种巨灾风险定价方法进行阐述与分析。
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分析
一、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现状
我国国土南北、东西跨度大,气候类型和地形多样,导致了自然灾害类众多,发生频率高,成为世界上少数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给我国农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根据联合国的资料统计可以了解到:20世纪后,全世界发生的54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有8个在我国。2010年初,西南地区五省市的持续干旱致使农作物绝收面积超过110万公顷,直接损失达1516.5亿元。农业巨灾发展的范围广、风险大、灾害类型的地域性明显、成灾数不断增加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加快建设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的号召和国家发展保险市场的需要。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并在“构建发展新体制”中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自从2007年我国实施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保费政策以来,针对农业巨灾风险分散难的问题,许多省份开始实施很多分散风险的方法,但没有形成统一的风险分散体系,不适用于全国的保险市场。2.农业保险的特点决定的。农业保险具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特点。农业生产经营的地域性和种类的差异性使得保险费率不利于低风险单位,利于高风险单位,使得低风险单位不再投保,结果导致保险公司集中了大量高风险单位,赔付率增加,承担的风险更高,亏本的风险更大。
三、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再保险市场体系不健全,供给单位不足。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晚,商业化运行模式还需完善,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农业再保险市场供给单一。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中资再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业务。但在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面临日益增长的农业再保险需要,中再保集团仅靠自有资本运作会显得力不从心,其商业化经营模式在面对农业巨灾风险时有隐藏的经营风险。而再保险公司不能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使农业再保险市场供给增加的难度较大。2.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风险保障能力不足,资金积累困难。从我国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看,很多省份都建立了农业风险分散基金来分散风险,但资金人力规模有限,没有进行专业化经营,限制了巨灾风险的分散。地方性政府来管理基金运作情况,缺乏资金运用的专业性和管理经验,专业化投资技巧不足,一旦出现基金贬值,就会出现基金的资金数额应对农业巨灾的难度加大的状况,不利于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散。3.地方政府财政赔付比例较高,财政压力加大。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起步晚,发展慢,制度不健全,承担风险能力不足。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在农业巨灾发生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分担农民、保险机构和救助机构无法负担的超额损失,也使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和压力加大。又因为保险公司承担能力有限、保险体系不健全、风险基金的资金积累能力不足,所以政府财政赔付比例很大。若农民投保后,保险公司赔偿金额达不到合同的标准,就会损害人民的利益,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若对农民全额赔偿,则会使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压力,增加这一方面的支出就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支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选择及构建对策
摘要:农业巨灾风险主要指自然界突发性的、难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预测的、无法避免且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的灾难性突发性事故。农业巨灾风险的发生会给我国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经济发展、人民生命安全等均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导致一些农业巨灾时有发生,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渐上升。我国对于巨灾风险管理仍然主要依靠政府救助、社会捐款、农户自救等传统手段,这些面对农业巨灾的救助手段已经不再能满足现阶段对农业生产的保障需求。农业巨灾风险损失,使得政府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救助左支右绌。因此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及构建对策,成为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势头、促进国家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巨灾风险;农业生产;风险管理
在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由于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这就导致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有着严重影响,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众多,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薄弱,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而我国社会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导致农业生产一旦出现灾害仍然主要依靠政府救济、社会捐款和农户自我消耗。因此在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之下,如何做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尽快构建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手段单一,灾民抗风险能力弱
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发生频率虽然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较为分散,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专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在低水平,因此我国面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手段较为单一,我国灾民的抗击风险能力也十分薄弱。在发达国家中,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法一般为:风险的规避、风险的转移、风险自留以及风险预警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因此在社会中的保险行业也就衍生除了针对农业巨灾风险的一些保险管理手段,常见的有:巨灾风险基金、巨灾证券、农业风险保险等内容。同发达国家这些种类繁多的巨灾风险管理手段相比,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主要依靠政府救济、社会捐助以及农户的自我保护,导致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尚未构建完成,不能够像发达国家那样,将农业巨灾风险进行多方面的转移,因此面对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我们国家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巨灾风险证券化触发条款分析
摘要: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概念自1973年由美国学者RobertGoshay和RichardSandor提出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国外已经较为广泛的被应用;我国国内目前没有开展保险风险证券化的业务,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且国内关于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学术文章大多较为笼统地对国外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基本模式、特点等进行整体介绍,针对保险风险证券化中的具体法律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国外实践中触发机制主要包括损失型与指数型两大类。认为保险风险证券化中保险公司与SPV的法律关系不应突破保险业规制,在此基础上以保险公司与SPV之间的法律关系为视角讨论不同触发机制的选择并提出观点。
关键词:巨灾风险证券化;保险业规制;触发机制
1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概况及我国发展现状
保险风险证券化是指将保险人承保的风险不同于以往将其转移给后保险人,而是通过证券的形式转移到了资本市场。这从而将风险分配给在资本市场中的各个投资者之。又因为由于风险在资产负债表对应的是负债,因此也称为保险负债证券化。其与传统的保险相比,联通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风险更为分散,所涉及的主体与法律关系更多,因此也更为复杂。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出现的。是由学者罗伯特和理查德•桑德尔发表的《构建再保险期货市场的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它的提出与那些年美国经历了数次巨灾,其损失量大大超过了当时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能够负担的数额。这使得保险业面临这巨大的行业危机,再保险率大大提升,而再保险公司更加谨慎。而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在1984年日本就第一次发行了巨灾风险证券———地震债券。而就在近十几年来,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保险风险证券化同样也在国际上发展迅猛。由此可见,保险风险证券化无论在现在还是未来,其影响力是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这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研究价值。对于我国来讲,本来我们就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但同样也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我国对于巨型灾难的救济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无偿还捐助及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但是不可否认,会给国家的财政发展及经济发展带来很大不便。而巨灾所牵扯到的金额特别巨大,一些金融商业机构也没有足够能力来担负这项事务的保险工作。而巨灾风险证券化恰恰会有极大可能性来满足我国对巨灾的处理要求,既能够对灾区的人们有所保障,也能缓解国家抗灾救灾财政压力。但是,我国还没能够有效地建立起相应的具体的计划。通过保险模式,将灾害的风险降低并且提供灾后的重建等救助工作。要提供一系列的制度、政策的保障,更快更好地做好灾后重建等工作。我国已经逐步开始重视对保险风险证券化的研究,但仍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国内目前没有完备地开展保险风险证券化的业务,更没有相应规章制度的规范。
2国外保险风险证券化一般模式
以研究巨灾债券为例,在保险风险证券化中,设立的一个独立的特殊目的机构SPV(即specialpurposeve-hicle,下文简称“SPV”),由保险公司向其交付保险费,并将其承保的风险(负债)转移给SPV,由SPV将负债打包分割向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发行证券。而SPV发行债券时的合同一般约定,如果在约定的期限内出现指定的巨灾并且达到了约定的“触发条件”,则债券持有人会丧失部分或全部的利息或本金。而债券发行人也将利用募集到的资金向投保的保险公司赔付因巨灾导致的损失,赔付之后的剩余资金再给付给债权投资人。SPV可以将收取的保险公司的保费及从通过债券募集到的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当巨灾发生并达到触发条件时,SPV利用该资金及投资收益进行赔付。在这个过程中SPV需要具有独立法律地位,与保险公司“破产隔离”,并且保险公司的风险(负债)需要“真实销售”给SPV,这样一旦保险公司破产,已经证券化的风险不再纳入破产清算,避免保险公司破产风险波及债券投资者。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存在法律主体,投保人、保险公司、SPV、投资人,这四个法律主体之间形成了三组法律关系。其一,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签订保险合同,形成保险合同关系。即只要发生了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事由与损害结果,合同双方就有义务需按照合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履行相应的合同义务。其二,保险公司与SPV之间的法律关系。SPV都是设立为再保险公司,保险人(分出人)由于承保能力有限以及转移巨灾风险的目的,向再保险人SPV(分入人)寻求再保。分出人和分入人通常通过合同约定以某地区或行业的损失指数为参照标准(触发条件),当巨灾发生且造成实际损失超过了约定的标准即触发条件时候,SPV公司需向保险公司提供相应的补偿。其三,SPV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SPV在承接巨灾风险后将负债分割成标准化债券,销售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同时约定巨灾风险的触发条件,当巨灾风险发生且达到触发条件,债券持有人将损失部分或全部的债权,SPV将利用债券募集到的资金赔偿保险公司的损失,剩余资金再返还给债券持有人。SPV发行的保险巨灾风险债券通过连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与此同时将保险市场的保险风险打包分散到资本市场。一方面,保险巨灾风险债券极大的扩大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通过巨灾债券将保险公司承担的巨灾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极大的扩大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其他金融产品之间风险的弱相关性,投资人只要不在巨灾债券标的地区配置资产,购买巨灾债券就有效分散了相应的风险。在以上基本运行框架下,巨灾风险债券化过程中“触发条件”一般有损失赔偿型机制和指数型机制两大类,不同“触发条件”的选择关系到保险风险的有效平衡以及保险的目的与功能能否实现,因此本文第三部分从保险业规制的目的以及保险公司与SPV之间法律关系的角度对巨灾债券化中触发机制的选择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