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陶堆贴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18:31: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均陶堆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剖析均陶堆贴装饰技术的新特色
摘要:均陶堆贴装饰工艺是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一种堆贴装饰技法。在江南陶都的民间陶文化艺林中,它与精陶、紫砂、青瓷、彩陶曾繁极一时,史称陶都民间陶艺的“五朵金花”。时至今日,陶都陶瓷业界却成了紫砂陶“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时代生活发展的趋势使然,然而要振兴现代均陶工艺,我们就很有必要深入剖析研究它的装饰工艺手法,而后结合时展的需求进行艺术创新。
关键词:均陶装饰创新
时代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而传统均陶堆贴工艺的受众对象是日常生活器皿,当玻璃、塑料等材质的现代生活器皿占据了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主流时,均陶民间工艺生存土壤的日益减少,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客观因素。但同样是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紫砂陶却在今日的社会生活中迎来了空前繁荣时期,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均陶工艺是否自身存在它的艺术局限性了,只有深究它的内在因素,再结合客观环境因素对其改进创新,那样现代均陶工艺才能得到发展振兴。
传统均陶工艺中存在的艺术局限性有:缺乏艺术性;缺少文化气息;工艺技法单一。既然了解了它的不足,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艺术局限性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从而实现现代均陶工艺的时代创新发展,最终实现它的艺术振兴之路。
一、现代均陶工艺装饰形式的创新
现代均陶工艺装饰形式与时代生活需求相违背,在日常实用品上被挤出历史舞台,而在艺术工艺品方面又缺少发展与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对现代均陶工艺装饰形式上进行变革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均陶工艺品的定位方向和均陶工艺品的艺术内涵。
探索均陶堆贴工艺的装饰与创意
摘要:宜兴均陶堆贴装饰工艺是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一种堆贴装饰技法。在江南陶都宜兴的民间陶文化艺林中,它与精陶、紫砂、青瓷、彩陶曾繁极一时,史称陶都民间陶艺的“五朵金花”。时至今日,陶都陶瓷业界却成了紫砂陶“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时代生活发展的趋势使然,然而要振兴现代均陶工艺,我们就很有必要深入剖析研究它的装饰工艺手法,而后结合时展的需求进行艺术创新。
关键词:均陶装饰创新
时代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而传统均陶堆贴工艺的受众对象是日常生活器皿,当玻璃、塑料等材质的现代生活器皿占据了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主流时,均陶民间工艺生存土壤的日益减少,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客观因素。但同样是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宜兴紫砂陶却在今日的社会生活中迎来了空前繁荣时期,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均陶工艺是否自身存在它的艺术局限性了,只有深究它的内在因素,再结合客观环境因素对其改进创新,那样现代均陶工艺才能得到发展振兴。
宜兴传统均陶工艺中存在的艺术局限性有:缺乏艺术性;缺少文化气息;工艺技法单一。既然了解了它的不足,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艺术局限性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从而实现现代宜兴均陶工艺的时代创新发展,最终实现它的艺术振兴之路。
1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的创新
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与时代生活需求相违背,在日常实用品上被挤出历史舞台,而在艺术工艺品方面又缺少发展与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对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上进行变革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均陶工艺品的定位方向和均陶工艺品的艺术内涵。
均陶堆贴工艺设计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的创新;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内容的创新;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技法的创新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现代宜兴均陶工艺品的需求定位,从生活需求大器皿向生活装饰艺术品过渡、对于现代宜兴均陶工艺品的艺术内涵的发展,我们主要可以从造型上入手、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内容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内容与时代生活的结合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宜兴均陶堆贴装饰工艺是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一种堆贴装饰技法。在江南陶都宜兴的民间陶文化艺林中,它与精陶、紫砂、青瓷、彩陶曾繁极一时,史称陶都民间陶艺的“五朵金花”。时至今日,陶都陶瓷业界却成了紫砂陶“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时代生活发展的趋势使然,然而要振兴现代均陶工艺,我们就很有必要深入剖析研究它的装饰工艺手法,而后结合时展的需求进行艺术创新。
关键词:均陶装饰创新
时代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而传统均陶堆贴工艺的受众对象是日常生活器皿,当玻璃、塑料等材质的现代生活器皿占据了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主流时,均陶民间工艺生存土壤的日益减少,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客观因素。但同样是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宜兴紫砂陶却在今日的社会生活中迎来了空前繁荣时期,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均陶工艺是否自身存在它的艺术局限性了,只有深究它的内在因素,再结合客观环境因素对其改进创新,那样现代均陶工艺才能得到发展振兴。
宜兴传统均陶工艺中存在的艺术局限性有:缺乏艺术性;缺少文化气息;工艺技法单一。既然了解了它的不足,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艺术局限性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从而实现现代宜兴均陶工艺的时代创新发展,最终实现它的艺术振兴之路。
1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的创新
探索现代均陶装饰工艺手法及艺术创新
摘要:宜兴均陶堆贴装饰工艺是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一种堆贴装饰技法。在江南陶都宜兴的民间陶文化艺林中,它与精陶、紫砂、青瓷、彩陶曾繁极一时,史称陶都民间陶艺的“五朵金花”。时至今日,陶都陶瓷业界却成了紫砂陶“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时代生活发展的趋势使然,然而要振兴现代均陶工艺,我们就很有必要深入剖析研究它的装饰工艺手法,而后结合时展的需求进行艺术创新。
关键词:均陶装饰创新
时代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而传统均陶堆贴工艺的受众对象是日常生活器皿,当玻璃、塑料等材质的现代生活器皿占据了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主流时,均陶民间工艺生存土壤的日益减少,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客观因素。但同样是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宜兴紫砂陶却在今日的社会生活中迎来了空前繁荣时期,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均陶工艺是否自身存在它的艺术局限性了,只有深究它的内在因素,再结合客观环境因素对其改进创新,那样现代均陶工艺才能得到发展振兴。
宜兴传统均陶工艺中存在的艺术局限性有:缺乏艺术性;缺少文化气息;工艺技法单一。既然了解了它的不足,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艺术局限性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从而实现现代宜兴均陶工艺的时代创新发展,最终实现它的艺术振兴之路。
1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的创新
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与时代生活需求相违背,在日常实用品上被挤出历史舞台,而在艺术工艺品方面又缺少发展与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对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上进行变革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均陶工艺品的定位方向和均陶工艺品的艺术内涵。
论均陶工艺装饰
摘要:宜兴均陶堆贴装饰工艺是民间艺术中极具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一种堆贴装饰技法。在江南陶都宜兴的民间陶文化艺林中,它与精陶、紫砂、青瓷、彩陶曾繁极一时,史称陶都民间陶艺的“五朵金花”。时至今日,陶都陶瓷业界却成了紫砂陶“一枝独秀”的局面,这是时代生活发展的趋势使然,然而要振兴现代均陶工艺,我们就很有必要深入剖析研究它的装饰工艺手法,而后结合时展的需求进行艺术创新。
关键词:均陶装饰创新
时代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而传统均陶堆贴工艺的受众对象是日常生活器皿,当玻璃、塑料等材质的现代生活器皿占据了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主流时,均陶民间工艺生存土壤的日益减少,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客观因素。但同样是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宜兴紫砂陶却在今日的社会生活中迎来了空前繁荣时期,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均陶工艺是否自身存在它的艺术局限性了,只有深究它的内在因素,再结合客观环境因素对其改进创新,那样现代均陶工艺才能得到发展振兴。
宜兴传统均陶工艺中存在的艺术局限性有:缺乏艺术性;缺少文化气息;工艺技法单一。既然了解了它的不足,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艺术局限性的不足之处对症下药,从而实现现代宜兴均陶工艺的时代创新发展,最终实现它的艺术振兴之路。
1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的创新
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与时代生活需求相违背,在日常实用品上被挤出历史舞台,而在艺术工艺品方面又缺少发展与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对现代宜兴均陶工艺装饰形式上进行变革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均陶工艺品的定位方向和均陶工艺品的艺术内涵。
民间艺术在堆花艺术的创新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至今许多地区尚保留着自制自用蓝印花布的习惯。由于其花纹清新、蓝白分明、素朴雅观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蓝印花布技艺作为棉布的一种加工工艺,其形成、发展与植棉、织布业的发达是分不开的。据史料记载,蓝印花布是在宋元“药斑布”、明代“浇花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印染工艺简便易行,由于使用蓝靛染色,色青而牢度好,耐洗耐晒,所以在民间广为流行。
为了在均陶堆花创作中吸收其它民间艺术的养分,笔者收集了大量的江苏南通地区、浙江东部地区的相关资料,目前这些地区至今还存有不少自清代以来就一直流行的印染蓝印花布的图案装饰刻版,这些刻版的纹样精于构思,形象纤巧隽秀,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使我受益匪浅。
蓝印花布图形的题材广泛多样,有花卉、动物、山水、人物的纹样以及吉祥纹样、几何纹样等。经过艺人的巧妙构思,将各种图案形象地加以排列组合,来表现多种寓意和丰富的内容。蓝印花布的图形在题材和内容上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蓝印花布图形的结构,普遍采用了框式结构与中心纹样组合构图的形式。它的外框用两组边缘纹样重叠组成,以衬托出构图中心的主要图案。这就从布局和蓝白对比的视觉感受等方面突出了主体图案的形象,从而使主题和内容更为鲜明。在装饰手法上,则运用了传统的夸张变化等手法,以自然形象为基础,加以提炼和概括,使其适应印花工艺的特定要求。
同时,还有选择性地吸收了民间剪纸与地方刻纸艺术的镂空效果等装饰特点,将蓝印花布图案的形象塑造得质朴可爱、清新秀美。蓝印花布尤其擅长于小点的运用,有一些蓝印花布的纹样主要是运用各种不同大小的圆点来刻划图案形象的。这些圆点经过精心排列,与不同形状的大小块面、长短细线相间相生,连接组合成既有规律、又有变化、层次丰富、疏密相宜的优美图案。虽然只有蓝白两色,却创造出了色调清新、节奏明快的艺术效果。
这种表现形式使笔者深受启发,产生了灵感。蓝印花布装饰图案,主要以平面设计与蓝白色调的对比,突出了民间艺术古朴高雅的艺术风格。陶瓷堆花艺术的表现,主要用大拇指作笔,以“搭”、“搓”、“揿”、“撕”、“堆”五大技法。将配比好的装饰泥料形成细小的泥点、泥线或泥的小块面,在坯体表面按事先构思好的画面和图案,用大拇指由内向外层层堆贴,虽然繁琐但方法独特。这种方法既有平面的装饰效果,又有浮雕立体感的艺术效果。
稻作农业起源透析
1996年3月3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袁家荣教授撰写的《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一文,全面介绍了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情况。1998年9月20日该报又发表了张镇洪教授等三人撰写的《英德牛栏洞史老墩遗址发掘有重要收获》一文,全面介绍了广东英德牛栏洞、史老墩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情况。1999年12月,《英德史前考古报告》与《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出版发行,详细介绍了牛栏洞、史老两处遗址研究结果,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更高度重视。因为,玉蟾岩与牛栏洞距离较近,时代大体相同,稻作农业活动却又相异,原因何在?本文仅就上述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一下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几个方面,以求方家指正。
一.玉蟾岩与牛栏洞、史老墩的时空位置
玉蟾岩遗址的存在时间,参照其附近文化性质相同的三角岩遗存的碳14年代(距今12060±120年),估计其年代当在12000年前。据实际碳14测定三个数据:公元前8327-7449年、公元前7911-6414年、公元前7042-6059年(1),若加以树轮校正,也是12000-10000年之间。牛栏洞遗址的存在时间,第一期为距今约12000-11000年;第二期为距今约11000-10000年;第三期前段为距今约10000-9000年;后段为距今约9000-8000年(2)。由此可知,玉蟾岩基本上与牛栏洞同时而偏早,因为前者时间跨度仅2000年左右,后者时间跨度则有4000年之多。玉蟾岩在牛栏洞的前半段时间内。而牛栏洞的重要文化遗物出土于后半段时间内。因此,可以认为玉蟾岩文化早于牛栏洞文化。玉蟾岩遗址的空间位置在北纬25°30′,东经110°30′。位于南岭山脉的北坡边缘地带。牛栏洞遗址的空间位置则在北纬24°20′34″,东经113°27′10″,位于南岭山脉的南坡中央偏北,海拔500米左右,比玉蟾岩的海拔约高出一倍。二者相差纬度1°9′66″,经度1°2′9″。从英德沿连江而上溯,穿过九嶷山区,由江华、江永进入道县,南转宁远、临武、蓝山、嘉禾、桂阳一带湘南地区。如果从英德沿北江而上溯,穿过骑田岭区,由宜章、桂阳、郴州、桂东、汝城一带湘南地区,再西往道县,也是比较方便的。两地直线距离约200公里左右,曲线距离也不超过400公里。按远古人类的步行速度,几天工夫即可到达。相互之间的迁徙与往来,并不是难事。
二.遗址堆积层对比分析
玉蟾岩遗址堆积厚1.2~1.8米。除上部有近代墓扰乱外,地层保存基本完好,文化性质比较单纯。地层变化复杂,纵向剖面上多呈黑色烧灰土与白色灰土相间的层序。横向平面上通常呈间断小块的交错土层堆积。自然堆积层次近40层。发掘了解到,遗址原始地貌西高东低,大石密布,人们最初进时,在参差的石缝间铺垫碎石,扩大有限的生活平面。在以后的长期生活中,不断地局部铺垫灰白色、灰黄色石灰状堆积。这种铺垫既可以平整地面,又可起到防潮作用。清理的生活遗迹主要为烧灰堆。这时无明显的灶坑,只有地面烧火的灰堆。灰堆一般直径约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富集炭屑和动物烧骨。较大的灰堆厚度可达15厘米以上,往往伴有大量角砾碎块,可能作压火保留火种之用。这种较大的灰堆一般位于巨石旁。因遗址西高东低,堆积物也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状况。西部堆积物混杂,颜色斑驳,文化遗物、烧火遗迹及白灰土铺垫均集中于西部,说明西部是人们主要活动区。东部地层多呈颜色单纯的斜平地层,富含碎骨,伴有较多的小螺,表现为伴有人工作用的自然沉积,局部积水。说明东部不是人们主要生活区,仅个别层面具有短时活动的迹象。
玉蟾岩洞穴较现代地面高约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宽约12~15米,进深6~8米。遗址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洞厅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可同时容纳30人左右共同栖息。洞厅北面有暗孔通往后面的大洞口,空气流通而寒凉。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息繁衍。而其附近均为喀斯特山峰,溶洞很多,据道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告诉笔者,类似玉蟾岩的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全新世早期遗址还有上百个未发掘,它并不是孤立现象,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附近的三角岩遗存就是一证。
稻作农业起源管理论文
1996年3月3日《中国文物报》发表了袁家荣教授撰写的《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一文,全面介绍了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情况。1998年9月20日该报又发表了张镇洪教授等三人撰写的《英德牛栏洞史老墩遗址发掘有重要收获》一文,全面介绍了广东英德牛栏洞、史老墩两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情况。1999年12月,《英德史前考古报告》与《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出版发行,详细介绍了牛栏洞、史老两处遗址研究结果,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更高度重视。因为,玉蟾岩与牛栏洞距离较近,时代大体相同,稻作农业活动却又相异,原因何在?本文仅就上述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一下中国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几个方面,以求方家指正。
一.玉蟾岩与牛栏洞、史老墩的时空位置
玉蟾岩遗址的存在时间,参照其附近文化性质相同的三角岩遗存的碳14年代(距今12060±120年),估计其年代当在12000年前。据实际碳14测定三个数据:公元前8327-7449年、公元前7911-6414年、公元前7042-6059年(1),若加以树轮校正,也是12000-10000年之间。牛栏洞遗址的存在时间,第一期为距今约12000-11000年;第二期为距今约11000-10000年;第三期前段为距今约10000-9000年;后段为距今约9000-8000年(2)。由此可知,玉蟾岩基本上与牛栏洞同时而偏早,因为前者时间跨度仅2000年左右,后者时间跨度则有4000年之多。玉蟾岩在牛栏洞的前半段时间内。而牛栏洞的重要文化遗物出土于后半段时间内。因此,可以认为玉蟾岩文化早于牛栏洞文化。玉蟾岩遗址的空间位置在北纬25°30′,东经110°30′。位于南岭山脉的北坡边缘地带。牛栏洞遗址的空间位置则在北纬24°20′34″,东经113°27′10″,位于南岭山脉的南坡中央偏北,海拔500米左右,比玉蟾岩的海拔约高出一倍。二者相差纬度1°9′66″,经度1°2′9″。从英德沿连江而上溯,穿过九嶷山区,由江华、江永进入道县,南转宁远、临武、蓝山、嘉禾、桂阳一带湘南地区。如果从英德沿北江而上溯,穿过骑田岭区,由宜章、桂阳、郴州、桂东、汝城一带湘南地区,再西往道县,也是比较方便的。两地直线距离约200公里左右,曲线距离也不超过400公里。按远古人类的步行速度,几天工夫即可到达。相互之间的迁徙与往来,并不是难事。
二.遗址堆积层对比分析
玉蟾岩遗址堆积厚1.2~1.8米。除上部有近代墓扰乱外,地层保存基本完好,文化性质比较单纯。地层变化复杂,纵向剖面上多呈黑色烧灰土与白色灰土相间的层序。横向平面上通常呈间断小块的交错土层堆积。自然堆积层次近40层。发掘了解到,遗址原始地貌西高东低,大石密布,人们最初进时,在参差的石缝间铺垫碎石,扩大有限的生活平面。在以后的长期生活中,不断地局部铺垫灰白色、灰黄色石灰状堆积。这种铺垫既可以平整地面,又可起到防潮作用。清理的生活遗迹主要为烧灰堆。这时无明显的灶坑,只有地面烧火的灰堆。灰堆一般直径约40~50厘米,厚不足10厘米,富集炭屑和动物烧骨。较大的灰堆厚度可达15厘米以上,往往伴有大量角砾碎块,可能作压火保留火种之用。这种较大的灰堆一般位于巨石旁。因遗址西高东低,堆积物也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状况。西部堆积物混杂,颜色斑驳,文化遗物、烧火遗迹及白灰土铺垫均集中于西部,说明西部是人们主要活动区。东部地层多呈颜色单纯的斜平地层,富含碎骨,伴有较多的小螺,表现为伴有人工作用的自然沉积,局部积水。说明东部不是人们主要生活区,仅个别层面具有短时活动的迹象。
玉蟾岩洞穴较现代地面高约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宽约12~15米,进深6~8米。遗址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洞厅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可同时容纳30人左右共同栖息。洞厅北面有暗孔通往后面的大洞口,空气流通而寒凉。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息繁衍。而其附近均为喀斯特山峰,溶洞很多,据道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告诉笔者,类似玉蟾岩的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全新世早期遗址还有上百个未发掘,它并不是孤立现象,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附近的三角岩遗存就是一证。
试探我国夏代陶器的艺术审美特色
摘要:夏代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红陶、彩陶、黑陶等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早期陶器艺术中的“灰陶时代”。夏代灰陶,在造型上丰富多样,大量的炊器、食器、储盛器和酒器,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且二者搭配和谐、相得益彰,实现了先民自觉的审美追求;在纹饰上主要为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还杂有一些极富想象力的动物纹,乃至理性精神十足的文字刻符,深化了陶器深层的审美意蕴。多样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形成了夏代灰陶幽冷神秘而又庄严沉重的艺术风格,并且在其不同历史阶段中和不同方国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差异。
关键词:夏代陶器造型纹饰幽冷庄重时代性地域性
陶器作为原始先民主要的炊煮和饮食用器,自发明后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以实用为其主要特征,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和裴李岗文化陶器主要以红陶为主,在器形上一般仅限于实用的罐、盆等,形式上未形成独立的审美特征。到了仰韶和半坡文化的彩陶时代,先民们才开始注重器形的设计和纹样的装饰,形式美感开始摆脱实用的束缚而得到相应的独立,凸显了陶器工艺的审美风格。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和龙山文化时代,蛋壳陶等黑陶工艺,在简洁古朴的造型和纹饰中贯注了先民们更多的情感力量和精神意念,进一步丰富了陶器的审美形式律和先民的审美想象力。经过新石器时代几千年的漫长积累,陶器工艺在夏代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豫西的偃师二里头、晋南的夏县东下冯、内蒙古的夏家店以及山东的岳石地区所出土的大量灰陶,无论是作为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是作为祭祀与权力象征的宗教礼仪用品,其器型的实用性和审美形式感相得益彰,纹饰在绳纹的基础上出现了极具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动物纹和文字刻符,艺术风格也开始走向幽冷神秘和庄严沉重,从而彰显了夏代灰陶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造型特征
夏代先民继承并发展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灰陶工艺,在陶料的挑选、陶模的成型、器表的装饰、陶器的最终烧成等方面取得的进步,为夏代灰陶的审美造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审美形式感和审美理想首先在陶器的造型中得到了审美的物化,从而形成了一批独具时代特征、形象鲜明的夏代陶器。如“二里头文化不见河南龙山文化中常见的斝、带把鬲、带耳罐、杯、碗和双腹盆,亦与以鬲、斝、甗、卷沿圜底盆、簋、小口尊、小口直颈瓮等器物为代表的郑州商文化有明显的差别”,而独自形成了一组类型多样、特征鲜明的器物群,炊器有鼎、鬲;食器有盆、豆、簋、三足盘;储盛器有大口尊、瓮、缸、圜底盆、敛口罐和汲水罐;酒器有壶、盉、觚、鬶、爵、角和杯,陶器制品的器形得到进一步丰富,其审美形式感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夏代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礼仪陶器,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审美造型的设计与其特定功能搭配得自然和谐。如夏代陶鼎,其造型由浑圆的鼓腹变为方形腹,显得宽博而厚实,其外侈的三足也演变为柱形的四足,显得对称而稳定。显然,陶方鼎的出现,打破了圆腹三足的一贯模式,其实用功能明显减退,审美的形式感显现无疑,使整个器形显得厚重而庄严,礼仪性逐步占据主要地位。这种新颖而规整的造型震慑着夏代先民们的崇拜感,并为商代青铜方鼎的出现作了器形的前导,为陶器艺术乃至整个造型艺术提供了一个高度形式美的范式;陶罐的演变主要体现为造型的设计趋于美观和繁复,形式美更加突出,如敞口鼓腹陶罐,罐体的腹部向外突出,呈扁圆之状,显得饱满而凝重。圆腹罐的口沿下还附加一对鸡冠形鋬,敛口罐形鼎的肩部也有类似的对称式鸡冠耳。这种仿生式的造型来源于自然美,但又形成了一种比自然美更集中、更典型的形象;再如夏代瓦足皿,主体部分似一平底盘,下承三个瓦足,虽然其质料只是常见的泥质灰陶,其盘、足和其它器物的盘、足也别无二制,但二者搭配后的整体造型放在陶器群中却极为抢眼,于朴素中见精巧,于自然中见别致,是极具特色的一种盛放器皿。
陶器的审美特征分析论文
摘要:夏代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红陶、彩陶、黑陶等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早期陶器艺术中的“灰陶时代”。夏代灰陶,在造型上丰富多样,大量的炊器、食器、储盛器和酒器,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且二者搭配和谐、相得益彰,实现了先民自觉的审美追求;在纹饰上主要为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还杂有一些极富想象力的动物纹,乃至理性精神十足的文字刻符,深化了陶器深层的审美意蕴。多样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形成了夏代灰陶幽冷神秘而又庄严沉重的艺术风格,并且在其不同历史阶段中和不同方国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差异。
关键词:夏代陶器造型纹饰幽冷庄重时代性地域性
Abstract:OurancestorsinXiadynastycreatedthegreyceramiceraofearlierChineseearthenwareartbasedontheceramiccraftofredpottery,paintedpotteryandblackpotteryandsooninNewStoneAge.ThegreypotteryofXiadynastyisbountifulinthemodeling.Massiveutensilsincooking,eating,storinganddrinkinghavebothpracticalfunctionandestheticvalue,andtheymatchharmoniously,bringoutthebestineachother,whichrealizedtheancients’consciousestheticpursue.Thedecorativedesigninautensilismainlyrope-likedecoration,basket-likedecorationandattachedheapeddecoration,mixedsomeextremelyrichimaginationabouttheanimal-likedecoration,andeventherichrationalandspiritualwritingsymbol,whichstrengthenthedeeperestheticfeelingofearthenware.Thediversemodelingandtheuniquedecorativedesign,formingthemystical,cool,graveandseriousartisticstyleofXiadynasty’sgreypottery.Itunfoldthebrighteraandregionaldifferenceinitsdifferenthistoricalstageandtribe.
Keywords:EarthenwareinXiadynasty;plasticmodeling;line-adorning;coolandgrave;era;regional
陶器作为原始先民主要的炊煮和饮食用器,自发明后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以实用为其主要特征,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老官台和裴李岗文化陶器主要以红陶为主,在器形上一般仅限于实用的罐、盆等,形式上未形成独立的审美特征。到了仰韶和半坡文化的彩陶时代,先民们才开始注重器形的设计和纹样的装饰,形式美感开始摆脱实用的束缚而得到相应的独立,凸显了陶器工艺的审美风格。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和龙山文化时代,蛋壳陶等黑陶工艺,在简洁古朴的造型和纹饰中贯注了先民们更多的情感力量和精神意念,进一步丰富了陶器的审美形式律和先民的审美想象力。经过新石器时代几千年的漫长积累,陶器工艺在夏代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豫西的偃师二里头、晋南的夏县东下冯、内蒙古的夏家店以及山东的岳石地区所出土的大量灰陶,无论是作为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是作为祭祀与权力象征的宗教礼仪用品,其器型的实用性和审美形式感相得益彰,纹饰在绳纹的基础上出现了极具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动物纹和文字刻符,艺术风格也开始走向幽冷神秘和庄严沉重,从而彰显了夏代灰陶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造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