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教育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2-18 18:02: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军事教育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军事教育;基本内容;理论特色
论文摘要: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军军事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指导思想、基本途径、重要保证、根本目标等均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呈现出时代性、继承与发展并举、哲学性等鲜明的理论特色。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我军军事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涵,对于进一步指导我军军事教育实践、推进新时期军队建设和指导国防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在他长期的政治、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事并指导军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军队建设的要求在理论上的表现。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一思想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准备和萌芽时期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探究论文
一、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在他长期的政治、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事并指导军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军队建设的要求在理论上的表现。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一思想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准备和萌芽时期
邓小平青少年时期,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危机重重,他负“工业救国”之志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迈出了革命军事实践的第一步。1926年,他入莫斯科“中山劳动大学”学习,接受军事训练,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系统学习,他对培养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回国后,邓小平即开始直接从事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1927年2月,他担任西安军事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和党的书记,致力于军校的政治教育。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的军事教育思想开始初步萌发。
(二)探索和形成时期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1929年他领导百色武装起义,革命斗争实践使他深刻领悟到中国革命需要一大批军事人才。在此后的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十分注意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发表了人才培养重在提高素质的精辟见解,认为“兵贵精,不贵多。现在还是要从提高人员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问题。”[1]建国后,邓小平更加关注军事人才的教育培养。1954年7月9日,他在政务院讨论教育工作时郑重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2]1961年11月23日,他又指出:“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3]上去。1975年,他首先提出了“军队要整顿的思想”,并先后发表了《军队要整顿》、《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近10篇主要军事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教育观点,其军事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军事思想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军事思想简述
(一)初战的胜利可以为下一战创造有利的战场,鼓舞战士的士气,还可以达到战略侦察的目的。在没有取胜把握的情况下,宁可退让,持重待机,也决不贸然应战。初战也是整个战争或战役的序幕,对于指挥员而言,必须全局在胸,有整体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这是胜兵先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础和作战指挥原则。初战的胜利必须有利于战争全局,否则将视为失败。初战不仅要考虑本次战役,而且要为下一个战略阶段考虑。不管初战是胜利还是失败,指挥者都应该计划好下一个战略阶段的对应实施方案。例如:三大战役首战东北,辽沈战役首战打锦州,平津战役首攻新保安、天津。辽沈战役要照顾全国,打锦州要照顾东北和华北,打新保安、天津、塘沽要照顾北平。所以,初战不是孤立的,要从全局和战役发展的高度来确定初战,上述战役都充分体现了重视初战的指导思想。
(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在战争中,人的主观指导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在中外历史上,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战例有很多,例如:中国的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基于这些历史事实,确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战争的胜利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他说:“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三)善于抓主要矛盾的观点。善于运用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他认为,整个战争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复杂矛盾体系,在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必有一种矛盾、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他要求指挥员既要全局在胸,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节,带动全局的发展,做到“一朝成功,全盘皆活”。
二、军事思想的具体指导作用
(一)利用“慎重初战,首战必胜”的思想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涯的第一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课程,入学教育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努力与追求。因此,要高度重视并尽力做好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教师对入学教育的安排和内容设计需遵循三原则: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可持续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就是根据当代社会的需求对大学生提出要求,为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指导性意见,突出学生时代特征、个性和谐发展、实践与创新等内容,在选材上要反映相应领域中新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必须统筹兼顾强调入学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和系统性。为了让新生了解大学,了解专业,了解自我,转变观念,确定方法,树立目标,入学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专业思想教育、法纪观念教育、人生理想教育、成才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教育这六大方面。必须可持续发展要求入学教育效果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完成入学教育后,大学生可以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试议高校军事体育教育
一、大学军事体育教育面临的困难
(一)防意识和现代军事思想基础教育的体制。当然,普通高等教育有别于军事院校的专业教育,但在中国军事体育教育体系中缺乏健全体制、缺乏科学指导思想现象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高校现行的军事课大纲,主要是以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两大部分为主,开学2~3周例行公事的军训,实际上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只是把军训作为一种单纯的培养组织纪律性的形式,并没有上升到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培养一定的军事素质这样一种高度上去认识。简单的队形队列,单调的稍息立正,非常枯燥乏味,这种枯燥乏味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但作为军事体育应该是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的,绝非就是队形队列。对于这种简单枯燥的训练内容,作为处在求知欲最强阶段的大学生显然是难以接受的,久而久之,自然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不但没有培养起学生对军事体育的学习热情,反而淡化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军事体育教育思想严重滞后中国高校军事体育教育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最终折射出的是在中国目前的高校军事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体系上的一种陈旧和落后缺乏对现代高校军事体育教育规律、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的学术研究和探索,缺乏军事体育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主动创新。
二、强化高校军事体育教育的要求
(一)强化军事体育意识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弱兴衰,与国民的国防意识的强弱有着密切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和一个国家青年一代的国防意识和体魄相联系的。要从传统的、滞后的军事教育模式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探索和创新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意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依旧是一种主流的存在,问题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把国防意识的培养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相统一。简单的说教和教学形式难以适应现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的需要。(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2001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应据此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训练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严密组织,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使学生在军事体育生活环境中经受锻炼,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培养良好的军事素养。在确立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的基础上,将军事体育课作为一项教学内容,纳入整个高校基础课教学课程体系之中,如长期开设军事体育选修课;开设现代军事体育专题讲座课;定期举办一些军事体育运动会等多种形式,强化军事体育的教学比重,将军事体育教育和国防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改变开学两三周军训结束就意味着军事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终结的传统体制。(三)强化军事体育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在不断强化高校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和教学人员的国防教育意识,对军事体育教学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的基础上,作为直接从事高校军事体育教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自身,要提高对现代军事体育教学最新动态的认识,要主动去强化军事体育的学科建设,要花更多的实践去研究现代军事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军事体育教育的规律,不断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上去创新,探索出一种符合军事体育教育规律、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符合未来人才培养目标和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体育教育理论和模式。要加强军事体育教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现代军事体育教学理论的深化和创新。以学术研究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系统、适应现代教育大理念和军事体育教育新理念相统一的中国军事教育理论体系。没有理论上的突破,不可能实现军事体育教学质的改变。
作者:尤洪林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
国防教育实现途径论文
摘要:探讨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国防教育应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国家安全形势、国防政策法规、军事科学技术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同时指出这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意义;途径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1]。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中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
人才培养融入教学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军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创造性军事人才的特征;创新教学管理与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的措施;结束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军事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培养人才、必须有富有创造意识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富有创造理念的教学人员兢兢业业地进行教学、现阶段军校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已得到明显的改善、创造性军事人才必须具有的特征包括几点、坚持与时俱进,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求更新、确立教育创新的观念、确立管理创新的观念、加强队伍建设,在塑造育人形象上下功夫、树立领导和机关服务育人的形象、树立教员教书育人的形象、实施科学管理,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见成效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军校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怎样通过教学管理改革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新;军事院校;教学管理;创造性军事人才
军事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培养人才。教学是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院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指院校中对教学和学术科研工作进行引导、组织、协调、监督、奖惩的过程。它决定着院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水平,是院校各项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院校基本特征的体现,是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协调教和学关系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军事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环境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要求必须有富有创造意识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富有创造理念的教学人员兢兢业业地进行教学,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由此构成一个管、教、学三者协同合作的内部环境。因此只有把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这个目标融入教学管理中,才能不断深化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实现新时期军事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1军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作为国家和军队的重点建设对象,现阶段军校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已得到明显的改善,教学管理也已经由过去的单一、片面、低效率逐渐转变为现在的高效率全方面的教学统筹管理。然而,目前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指导思想部分滞后于军队创造教育的要求;教育管理形式与创造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思想观念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管理理念方面“人治意识”过重,法制观念不强;管理方法上时紧时松、随意性、盲目性大,协调配合不够;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学生的主观作用”等问题。因此,纠正教学管理的偏差,完善教学管理是保证院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历史教学中军事史问题分析论文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规定,初中一年级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如按类别分,这部分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专门史。这些专门史既具有通史的共同特征,同时兼有专门史的个性特征。现行的新教材,大多数都体现了专门史编写的特色。这是因为它们打破了以前中学历史教材中章、节、目的编写体例,而改成“课”的体例,每课再分2至3个目,一“课”一课时。“课”的容量较小,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册为例,单列的以军事史内容为主的就有第一册的第7课春秋五霸、第8课战国七雄、第18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以及第二册的明末农民战争等13课。文化史的编写则更集中,如第一册纯文化史的就有8课,第二册纯文化史的则有10课。新教材编写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对中学历史教学中专门史的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到专门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本文试从初中历史教学中讲授军事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此作一探讨。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历
史发展的规律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里,军事史知识除13课较为集中外,其余分散在各课各目中,有的是一场战役过程的叙述,有的是一位军事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有的仅列出了一幅兵器插图。平时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军事史知识是杂乱的、零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时机,适时地把同类军事知识加以综合,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如,教师在讲授第18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课时,在讲到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作一简单总结回顾:夏朝人使用铜兵器、商朝人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兵器、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的战舰、唐朝的火药武器、火箭,到宋元时期的突火枪、抛石机和铜火铳。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中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冷兵器阶段经历了铜器、青铜器到铁器的过程。并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24课“后金的兴起”时,教师在讲到努尔哈赤所采取的八旗制度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军队建设史和军史加以回顾:商朝的左、中、右三师、晋楚争霸时的车兵、汉代的都护、两汉的骑兵、唐代的藩镇、北宋的禁军、明代的都司、满州的八旗军。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说明:商朝时出现了步兵、春秋战国时国家军队以战车兵为主,西汉时期又出现了骑兵,以后骑兵成为国家的重要兵种,并出现了步、骑、车配合作战的局面。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论文
摘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带来巨大机遇,文章从剖析当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存在问题的短板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阻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枷锁,并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国防教育改革的大背景,探析当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切实提升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关键词:军民融合;改革;国防教育
“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尊严和社会发展。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精髓,美国1958年即颁布《国防教育法》,如今,与国防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范围涉及广,形成了系统的国防教育体系,取得明显的国防教育效果,受到国防教育的公民大多树立了国家安全观念,半数以上总统都有从军背景。俄罗斯依托国防教育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和国防后备力量,公民从儿童就开始接受形式丰富的国防教育,使全民都增强国防意识,提高国防技能。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心的瑞士,没有遭到战火的洗礼,百年不交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具有独特的国防体制和全面的国防教育。指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这一精辟概括和准确定位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新格局。如何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中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整合军地教育资源,优化军地协调机制,有效将国防教育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紧迫又长远的现实课题。
一、提升认识高度,从国家战略高度除桎梏破瓶颈谋事业
孙中山说过:“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历史检验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有无是关键。《C型包围》作者戴旭曾大声疾呼“警惕国防意识淡漠危及复兴大业”,直言当前公民国防意识淡漠问题。2001年4月28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同年,教育部、原总政治部和原总参谋部联合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强置军事课(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于大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18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纵观世界,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将军事理论课和训练实践课强行在高校推行,而没有将国防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课教育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防教育已经超出了纯军事范围,主张从政治、军事、民防、经济、技术、心理、外交、精神等诸多方面综合影响公民的国防意识,亦即各方面“融合”交汇,综合系统共同作用。俄罗斯的国防教育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学校、各主管部门、各群众团体和协会共同协作进行的。瑞士的国防教育由四大政党领衔,各地官方机构协作,社会、学校、军队、民防组织和各种宣传机构积极介入,形成了多层次、高效率的国防教育网络体系。美国的民间注册飞行员达到20万人,很多为大学在校学生,国家不花费一分一厘,即拥有20万人的飞行员储备,我国的非官方注册人员不到1000人。从这一组数字对比看,我们的军民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高校国防教育讲,教育、宣传、军队、地方武装部等均认同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但之间的协作缺乏统一的、互动的交流机制,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主席指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军地双方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高校国防教育军民融合发展廓清了思想迷雾,破除了发展桎梏,指明了前进方向。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是一项必须重视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抓紧抓好,单靠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和军训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统、融、新、深”,是主席为军民融合发展开出的四剂药方。在“统”字上下功夫,就是要在总体统筹上做好顶层设计;在“融”字上做文章,就是要在融合共享上搞好沟通交互;在“新”字上求突破,就是要在创新改革上不拘一格;在“深”字上见实效,就是要贯彻落实上不打折扣。要把握军民融合政策利好的重大机遇,将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应成为一项永久的国家系统工程,发动各阶层、各部门的力量合力抓,发挥国防教育素质育人的重要作用,常抓不懈,使国防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首要和本能意识。
二、现实问题导向,以提升质量牵引查短板找症结图改革
高中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在普通高中开展军事训练工作,是学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重要措施。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中学校,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学校教育和国防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组织开展学生军训工作。
二、军训目标
高中阶段学生军训教学与社会实践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需要。通过学生军事训练与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观念,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三、军训内容
普通高中学生军训内容包括军事知识讲座和军事训练两部分,具体内容是:
预备役连队建设在思政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声誉,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高校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提高,扩招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政工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单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有效破解大众化教育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必要吸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探索高校与部队合作育人的新路。以大学生预备役连队建设为载体,通过军事化管理、国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军事训练和日常生活学习中,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以榜样示范带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上新台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一发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高校吸纳优质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军事化、规范化、有序化,军人的纪律意识、战斗精神和独特的角色魅力,都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天然优势。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班团组织生活会、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但教育的实效性仍有待提高。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高校与部队共同选拔优秀学生组成预备役连队,成立由地方部队和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部队相关指战员和学校学生工作部相关负责人、部分系院辅导员为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定期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预备役连队战士利用课余、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开展军事学习和训练。他们既以大学生角色要求,更以高标准的军人角色要求,强化服从意识,崇尚表率示范。同时既接受锻炼,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通过选拔优秀战士担任新生军训助理教官,组建国旗班和“校园110”,学校有效发挥预备役战士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安全保卫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大学生预备役连队建设,高校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即通过预备役连队集聚优秀人才,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引领、辐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
二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一是军旅生活与心理向往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大学生向往军营生活,让大学生走进军营,亲历军人生活,从日常军旅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第二是养成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大学生预备役连长期坚持军事训练,每周末进行常规军事素质训练,两周一次30公里野外徒步拉练;每天早晨6点出操,进行队列训练;内务整理、衣着、言行坚持部队标准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和军事训练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第三是品德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预备役连队多次参加森林灭火、抗洪救灾、维护稳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自觉增强了使命意识和奉献精神,展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学生受教育,还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第四是军事活动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大学生预备役连队组织开展演讲比赛、文艺会演、主题报告等多项主题教育活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宣传红色文化,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第五是学校教育与军队教育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学生预备役连实行“部队领导、学校组织”的共建原则,军队教官和学校教师分工协作,将学校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方式,深化了大学生学军活动